1 ) 不仅仅是穿越那么简单~
影片的开头,一副泛黄的挂画上,一个女人冷眼睥睨着这个世界,她的衣服上的装饰隐隐泛光,但衣服和脸庞却是遥远的。一个女人从这幅画面开始了她一生的诉说。
故事的明线是秦淮名妓柳如是一生的情感波折,在情感故事背后,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乱世文人的两难抉择,历史宿命下的个人的无能为力,这些主题在此起彼伏的昆曲中交叠,欲说还休,使电影又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处咋看来很突兀的“穿越”,使一部本来一本正经的古装片瞬间集体穿越,场景转换到一个现代的展厅里,可能是一个关于名妓柳如是的主题展,在柳如是画像的注视下的展厅里集中了影片中出场的主要人物,他们若有所思又无从起。我不认为电影结尾的这个现代场景是像《步步惊心》里关于前世今生、客观的历史夹缝中关于个人的某种可能的印证。我以为,结合电影的开端,这个结尾有着更为深远的意蕴,是一个经历过由色到空的轮回的女人(墙上挂着的柳如是),对那些穿着现代服装依旧在红尘中辗转的人的注视,墙上的女人也如这群现代人一样,有过生动的人生,但最后,也只成为墙上的一副挂画,冷眼看世间。那么这群现代人呢?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其实结局已然明了。“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地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是柳如是最后的旁白,其意境与《红楼梦》里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的色空轮回类似。柳如是一生辗转红尘,那么多的情,那么多的色,最终都随风而去,只留下一副泛黄画卷,情情色色最终都成空。
如果没有结尾的现代场景,可能电影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着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才子佳人、乱世文人元素,但如果加上最后一个场景,那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已,故事之外还有深意,是一种由色入空的虚无观,一种在时间流逝中个人的无所去从之感。若按照穿越来理解的话,最后一个场景和整个影片的气质是格格不入的,我不相信导演或是编剧会这般脑残地自我摧残。
相比那些大片的喧嚣,《柳如是》显得低调而平静。万茜饰演的柳如是作为秦淮名妓初看的确不够妖艳,但从整个影片来看,作为一个才艺双全、柔中带刚的角色,万茜的那份清丽和淡然确实很符合这个角色。秦汉演的钱牧斋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基本符合我心目中的钱谦益的形象,唯一倒胃口的是只顾着念台词的冯绍峰,出场不到两分钟,陈子龙的形象瞬间被毁╮(╯▽╰)╭。影片也不乏美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柳如是和钱牧斋的洞房之夜,比较含蓄的香艳,洞房的画面之后接着便是对一朵盛开的洁白的荷花的特写,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竞选花榜时寇白门随风飘摇的玫红色的纱裙,柳如是夜下清唱的画面,曲美,人更美。
给五星,力荐。
2 ) 稍说两句,关于电影表达及钱谦益此人
结局好恶心先吐个槽,怎么搞得跟穿越剧一样。
再挑两个刺:
1清初男子剃头变装之后,女子的服装不变,是为男降女不降,电影中男人的衣服没问题,可女人的衣服是清末才出现的衣服,清初的女装,还是明末的版本,像红楼梦里面的女装,就是清初女装的标准款。
2陈子龙被捕的时候,还是没剃头的,怎么跳水之前,就变成剃头的了。再者如果没记错?陈子龙抗清的时候应该还是做和尚打扮的吧。
看的出来,电影想表现很多东西,台词什么的如此现代化,剧情散漫没有跌宕起伏什么暂且不表,就先说说细节上的问题吧。首先,这样文人题材的电影本来的表达就是难中之难,对编剧的要求很高(当然从台词来看编剧显然Hold不住,尽管下了很多功夫),电影中走马观花一般出现的很多人物,虽然大都很有名,比如说阮大铖马士英黄宗羲汪琬(是不是汪琬?我觉得汪琬年纪没那么大啊)但是,编剧你不要高估大多数观众的水准啊,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对晚明史有兴趣的,黄梨洲可能还比较出名,其他的马大人阮总兵,不是每个人都认识的。阮大铖的死在熟悉晚明史的人中,电影中的表达(仙霞关小店)是很震撼的,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震撼力要小的多了,此时至少打个字幕好么?阮总兵是怎么死的blabla。电影原本应有的配角的表现力就在这种情况下削弱了很多,也算是可惜了,从电影的道具布景来看可以说得上是非常用心了,明末的女装男装,园林昆曲都很到位。可惜。【编剧自己文言功底也不怎么样还如此高估普通观众历史水平~sigh~】
女主还行吧,冯绍峰演的还好了,钱谦益选角真心不错,总觉得钱谦益是汪精卫式的老帅叔啊,台湾腔也无妨么,反正钱谦益一个常熟人普通话肯定讲不好哈哈(应该让冯绍峰讲上海话柳如是讲苏州话才对啊,吴语赛高!)配角选的很不好,阮大铖怎么说都是才子怎么选个贼眉鼠眼的。
再者分析一下剧情的表达,剧情的主要问题是,想表达电影的东西却拍得像纪录片,整部剧虽然说文人情调意境史实基本上都说的过去,但是想表达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佛性意味深厚的结局,但是中间的剧情没有一点能够衬托出来,钱谦益本身对佛学也是有研究的,这些如果在剧情中能够贯穿,那么说不定结局可以更加有表现力,年老时对于人生世事无常的这种感叹。说到底还是编剧功力的问题了,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之后,南京士大夫之间就开始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氛,因为当时害怕如果南京顽抗,那么南京也会被屠城,这种气氛如果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那么钱谦益的选择是不是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如果阮大铖的死因在电影中表达出来,那么柳如是对于钱谦益的选择,即她对王朝与天下的认识的转变,会不会不像电影里面那么突兀——听了小店老板一番话就幡然醒悟?再吐个槽,拍的像记录片一样的电影,捏造的也太多了,特别是钱谦益入狱居然是因为陈子龙,笑死老娘了。
最后提一下钱谦益此人,文人的纠结表现力度还是不够啊,当时家国天下的概念正在形成,钱谦益思想的变化现在看来也不是不能理解,虽然丫照样是汉奸。哈,如果有个钱谦益与黄宗羲关于家国天下更加深层次的讨论,那么电影的思路必然更加清晰。钱谦益的复杂也不是这样的编剧能搞定的,当时松江云间派诗词、心学的普及,复社在江南的运动在电影中也丝毫没有提及,算了,能把文人题材拍到这样也算是一个进步了。
嗯,钱谦益选的真是不错!帅叔叔什么最有爱了!
3 ) 江南遍地风流之《柳如是》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如果把秦淮八艳拍成一个系列,平日里埋头在书桌上的文人们大约会进一趟电影院。
找茬也好,找共鸣也好,总归是知识分子熟悉的题材,能听到案头上常出现的词儿曲儿,见到竖版繁体文里的老相识们。早先有1991年版的江苏台电视剧《秦淮八艳》,也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门柳》,但在大银幕上,也只有最近上映的这部《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嫁给钱谦益(晚明礼部侍郎,文坛领袖,降清后仍任礼部侍郎)。学者陈寅恪费墨80万写成《柳如是别传》,从晚明到清初,将与她结交的文人雅士一一列出,旁征博引,以诗证史。
这部《柳如是》,你可以当它是一部平常的电影,也可以看作是吸引你关注晚明文人生活方式的一个楔子。
晚明文人生活志
用上好的锦笺和方家顶烟旧墨画没骨牡丹;由蓝颜知己广发英雄帖挑选才子;文坛翘楚与名妓同游,春日选花魁,清明办“寒食文宴”,芒种祭花神……电影从创作之初就没想“戏说”,而是用记载在册的细节拼贴出江南文人的生活图景。此外,也将个人和国家命运出现转折时士大夫们的选择,以及这选择对身边女性的影响置入其中。
这电影,给文人看,可以玩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给非文人看,是普及一下古人的生活方式。
片段一:生意人索某才疏学浅,玩行酒令抽词牌时,遇一生僻字,登时语塞。柳如是瞥了一眼,淡然道:“頮,念hui(四声,音同‘惠’),以水頮面,是洗脸的意思。”索某遂汗颜,不再言语。
瞧,生意人可不像现在这么好混。同志们,顺道怀念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吧。
片段二:考取功名上京赴任的陈子龙与柳如是划清界限,但仍心有牵挂,赠她礼物。陈道:“知道你不喜俗物,这本《戊寅草》我特地请了徽州最好的雕版师傅,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刊印出来。”
《戊寅草》是柳如是的诗集,陈子龙作序且有批注。这是为才女专属定制的礼物了,跟现在款儿们送出的高级定制服、定制珠宝相比,实在是有情趣得多。
片段三:董小宛出嫁。和寇白门、柳如是喝了离别酒。入夜,冒辟疆才在后门带一小花轿接她。柳如是拿出烟火为他们庆祝,冒辟疆婉拒,急匆匆消失在巷子口。
人说名妓“谋爱亦是谋生”。此话不假。柳如是嫁给钱谦益时,是青天白日,明媒正娶。这是她在亲见董小宛之境况后下的决心。钱面对友人提出的“国破时还与河东君谈情,是读书人失德”,仍坚持与柳结合。虽然后来因钱谦益向清兵投降,柳如是作为钱夫人一起饱受世人诟病,但从归宿看,柳如是比董小宛要好多了。电影仁慈,没有表现钱谦益死后她被争家产的乡邻逼至悬梁自尽的惨状。柳葬于虞山下一孤坟,钱谦益与发妻合葬。所以,董小宛与柳如是,在大婚当日有不同际遇,然在生命终结前夕,殊途同归。
片段四:钱谦益与说客并排而坐。半晌,钱只说:“请带话,一、不能伤害无辜百姓,涂炭生灵;二、尽快恢复科举取士,让文脉延续。”
史可法殉国,钱谦益投诚,历史对二人早有高下之判。但在本片顾问、作家阿城的眼里,“自古父母官在平安时享百姓的福,在战乱时就要替百姓受辱。”史可法留得英雄名,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受苦。钱谦益跪地献城,一人挨尽天下骂名,却保一城百姓无虞。在阿城的建议下,导演将这种观点放在戏里。柳如是有更加大义的观念,即献城后自尽,“你殉国,我殉夫”,被钱谦益拒绝,他认为“草木一生,枯荣自有天定,何必要去死。”钱柳二人之高下,电影倒与相关记载是相符的。
纪录片与故事片
导演吴琦,原是央视的口碑栏目《人物》的主编,后来被新影厂厂长高峰招去做纪录片。高峰从央视里圈走了好些钻研业务、文人气比较重的导演,除了吴琦,还有《故宫》的导演周兵和频频在国际上收获纪录片大奖的梁碧波。
有一场钱、柳宴请阮大铖的戏,想加一幕柳如是唱阮大铖写的戏曲,吴琦像回到做纪录片时期一样去寻找资料,最后在中央戏曲学院一位老教授家里,找到了《春灯谜》、《燕子笺》的民国影印本,带着词去苏州昆剧院找人谱曲,便有了那场戏。
好在有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打底,为吴琦省去了查阅史料的时间,却也因为先生详细的考据,让他不得不选取柳一生中与几位重要的名士交往的段落。“我们必须舍弃许多好故事。因为时长有限,资金也有限。”
本片肯定不是纪录片。但在视听语言与结构上还是甩不掉纪录片的痕迹,对高潮段落人物情绪的把握也欠妥(钱柳在投河殉国上的分歧)。你可以把对电影本身的点评暂置一旁,毕竟在文人电影缺失的当下,难得有一个大银幕作品愿意带你回顾中国文人最后的好时光。
最不像宣传片的宣传片
看完此片,谁会想到这是常熟市和中央新影合资拍摄的地方文化宣传片?
常熟的文化部门与广电局非常开明,从最开始立项就没把主题局限在诸如“改革开放”等套路上,只求做出“江南气”。
他们原本想将常熟人钱谦益作为主角,但在主创的建议下,改为浙江嘉兴人柳如是。在创作上没有像多数地方官员一样乱弹琴,给予了创作者最大的自由。若说有任何的意见,那只是在钱谦益的选角上,领导们不太认识原先导演推荐的台湾话剧演员金世杰,而改用台湾老牌偶像、息影多年的秦汉。
南征北战的吴琦和他的朋友们总结道,在江南做事容易些,是因为文化长官们大多有文化。《柳如是》里出现的匾额出自常熟一位官员之手;博物馆里几十万一把的老椅子,搬到片场当道具;要寻找剧中女主角的书法手替,一招呼便来了20多个能写“柳体”的女孩子……总之,江南遍地风流,此话不假。
4 ) 《柳如是》:清新文艺的明末传记片,是我的菜
如果说这是常熟投拍的宣传片,那么他好于以往90%的宣传片,真正把历史和名人传记以“吸引人的方式”讲述了出来。观众从不排斥历史题材,只是先前一些作品太过粗制滥造而已。我给片子高分,是我的菜。
影片尝试为柳如是立碑。剧中除了爱情之外,过多着墨的就是明清易代挣扎中的柳如是了,柳如是的爱情观是和爱国情怀交融,别样傲骨。在陈子龙面对婚姻怯懦时、在钱谦益“水太冷了”的2B行为时,柳如是的女儿身、男儿情怀、士大夫气节,被衬托的无比高大。
“我一个女流之辈都知道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你平常孔孟之道一套一套的,连起码的底线都没有!”我对柳如是扮男装写诗那段、愤然一跃桃花池那段印象太深刻了。总之,本片看完,让我非常感慨柳如是传奇且高亮的一生。
可惜,结尾的“穿越”一幕,则是对全片辛苦营造的“文人雅趣山水画,才子佳人俏江南”意境的粗暴亵渎。时空的变换却没有让观众产生命运无奈的感叹,明显与前片格格不入,属于典型的败笔。
除狗尾之外,影片前面风格统一:古典化水墨化摄影风格、古典式语言对白,古典化人物造型。凌峰、冯绍峰等人很好的融入片中。万茜这个新人我现在很看好了,有风骨的女演员。
最后再可惜一下:这么清新文艺的片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企宣被各种大烂国产片们挤得默默无闻,大多数观众都不知道,太可惜了。
PS题外话: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也必然有他的道理,何为大义,何为小我,如何取舍,结果必不相同。但人生的路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来,有相聚有别离,有希望有失望,难得的是得一知己,难得的是有个人能真正的呵护包容你!
5 ) 看到有人说“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
我不知道我说这些谁会在乎。
我看到评论,没有什么提到明末的事,回应最多的评论里说什么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因为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朝代都一样活,还说什么水太凉同学是为了少死点人,是悲悯才降清。
首先,满清不是中国,满清和日本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成功,不然你们今天歌颂的不会是康乾而是大东亚共荣圈。如果清朝是中国,还说什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呢。
当年,秋瑾,鲁迅,章太炎,徐锡麟,蔡元培的那光复社纲领就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百姓没也没有“顺从地剃发”,当时明朝百姓反抗之强烈,我说了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信。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清朝就是中国,反清就是不识时务,是守旧,明亡清兴不过是朝代更替。
满清入关中国人口下降了80%,蒙古整个准噶尔部落被屠光,满人忌惮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于是把千万蒙古人的人口一直控制在40万。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广州大屠杀……
太多了,太多了。这些屠杀下来,都是“无一降者”
拿江阴来说吧,有一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当时清军:24万人;江阴:士民17.2万,城破之时,江阴的妇女都抱着孩子在井边排队。妓女都以先死为荣。
无一降者,无一降者。
当你们知道了这些之后,你们真的还能淡定的说钱的选择很正常么?
不知道当年的烈士知道现在的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会作何感想。
你们都是汉人,你们就没有怀疑过,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服装,而汉人却没有么?
我是学生,我发现没有老师给我讲过汉族的民族英雄是谁,没有人告诉我汉族的传统是什么,汉族的节日是什么,汉服的祖先是谁。可是历史课本上却写着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的祖先。不觉得奇怪么
这样正常么,这样公平么。
看了柳如是,我想你们有些了解明末的情况吧。明中期,心学发展,越到晚期,中国当时的思想非常发达,非常开放。有兴趣的人推荐你们了解一下《明夷待访录》,里面提到了内阁,议会等等。
放一个清朝历史专家,纪连海老师讲的清朝,你们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http://tieba.baidu.com/%CC%C6%CB%CE%C3%F7/shipin/play/95e244d28346069eae01958a 6 ) 哀明
整个影片细节做得到位,而且也有江南那细雨绵绵,靡靡之音的感觉。 可能和大环境有关,对于满清入关的描写有些刻意的回避,并有意把这件事情归结为改朝换代,自然更迭。更是让一个群众演员来打圆场说“我们老百姓不管谁当皇帝,看明朝和清朝斗像看戏一样。”
确实,中国人不在意皇帝是谁,可并不代表他们就一点立场和信仰都没有,中国人信家族,信祖先。明亡亡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在异族的铁蹄下,这个曾经华美儒雅的民族遭受了千年未有的变革,甚至于面目全非。
诚然,很多江南的地区或明朝的大臣因为希望苟生,或者存有保全家人朋友性命的欲望而投降清朝。阴险的满洲八旗利用者汉人的孱弱,妄图彻底击碎因华夷之辨而根植于汉人心目中的优越感。他们用剃发易服这种野蛮的强制手段彻底改变了华夏族延续几千年的外型特征。最为注重文化传承的华夏族瞬间般丧失了与祖先的相似性,华夏的根基从视觉角度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再次,清王朝的文字狱更是切断了华夏族的气节和已然顺应时代而进步的汉文化及其诉求。他们再次把华夏拉回了等级森严的框架中,并且这一次,加上了前所未有的奴性气质。
终清一朝,多少见风使舵和善用手腕的小人,软骨头,汉奸当道,真正有正义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士大夫多归隐山林。无数起义都破天荒地打着恢复前朝的口号,无论明朝有多么腐朽。这样的满清还能祈望他有所作为吗?中国近代的积贫积弱到底是“几千年封建没落的制度”还是因为满清的特殊性,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历史烟云散去,即便是主旋律的笼罩下,我也不认为应该将历史模糊地甚至歪曲地处理。 华夏族需要文艺复兴,需要找寻根基和凝聚力。这并不影响它在现今的社会与其他族群的求同存异。
历史一直都在,任何为了满足当前利益而对历史做出的篡改只会在千年后,被后人当做又一段贻笑大方的历史。
在当今的国产片里,能有一部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电影极为难得。虽然俗套无比的海报、略为出戏的对白、糊里糊涂的剪辑和不知所云的结尾几乎毁了这个片子,但古朴典雅的布景、演员庄重出色的表演和制作班底认真拍电影的态度使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女主角万茜酷似章子怡,却更加稳重大方。这个演员值得关注
没有双龙戏凤,没有狗血剧情。正经,太正经了!!!像纪录片一样靠谱的片子,除了台词稍微有点违和之外,无可挑剔!这样的片竟然有人打一分,那《金陵十三钗》你打多少分啊?
哪有评论的那么差劲.
中文系女文青先与同学始乱终弃,然后考上研究生跟导师搞在一起
三星给万茜,一星给还原。太美,一步一摇都像是明代仕女图里抠下来的影像,万茜的脸型,身段,眉眼,烟媚的笑容和克制的泪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流水账一样的剧情也阻止不了我想在这部电影里天长地久的愿望。
清新,朴实,有真情,值得一看,如果大陆的剧都能把明清风物拍到这个水准,我也就知足了。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每个电影都是一个世界,每首歌曲都是一段恋情。我可以看取千部电影听取万首歌,却只有一段生命供取自由挥霍。
摄影很美, 江南才子佳人,附庸风雅,万茜的表演恰如其分,好.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死之后的故事可能实在文艺不起来吧,终究还是消遣的小片子。这穿越,我尼玛。
拍的太轻了。不过类似的电影要多拍。
秦汉的普通话和剪辑的顺序有些违和。万茜的气质很舒服,蛮有味道。昆曲片段听出惊梦,寻梦,拾画。还有一句春来何事最关情,查了一下是阮大铖的燕子笺。,身段表情过得去。妆容服饰比较考究,明代气息浓厚。画面的季节感和光影很出彩,相濡以沫的爱情。不过柳如是的结局隐去了。结尾有匠心。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末孤岛,乱世选择,尾声处理,很像《廉吏于成龙》的抽回现实 ps.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丑爆了!
清新之风,如今还有这种很认真拍历史传记的真是太难了。
多亏了柳如是的名头,得以拍一部回顾明末士大夫生活和亡国惨祸冲击的正剧。但编导水平不高,有很多配不上钱谦益柳如是的低水平场景和台词。我看到不少短评说秦汉演技不行,但本片已算是他相对杰出的表现了,至少看到钱谦益投降、剃发的场景都让我揪心。
竟然有很世俗的一部分,和文人电影那块,融合得很好。
一位多次出入红灯区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妓女越来越不懂风情”。往日青楼中的性情女子便成了他到不了的过去,现在红灯区只有性而无情,风骚难解,柔情全无。
对比那些华丽的巨制,本片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
画面还是挺美的,可再美也是塑料花,塑料花不是花,是塑料。
故事家喻户晓,主角英才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