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拿自己开涮,讲述香港电影人自己的故事——评《买凶拍人》
杀手,一个很“酷”的职业,一个曾经辉煌在香港电影中的经典招牌,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素质,也就是道哥一再强调两个不争气的手下的“注意你们的素质、素质”。首先一个杀手应该是冷静、冷酷、果断,不会手里拎着个锤子看啥砸啥,其次是行事谨慎知进知退,也就是道哥所谓的“做事一定要低调”,最后就是穿着,香港电影里的杀手基本都是穿风衣带墨镜,比施瓦辛革还酷,比王家卫还神秘,有时还配上围巾之类的饰品,简直可以引领当年男装的风尚,这样有品位的人绝对不会把“班尼路”这样的东西当成名牌的。同时,看到杀手二字也让我很自然的回忆起当年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小马哥”叼着牙签双手开枪的镜头成了杀手的代言人,也成了一个时期香港电影辉煌的标志。事过境迁,如今的香港电影大不如前,在一批笃信“获奖要随缘,给老板赚钱才最重要”的王晶们的带领下,香港电影越来越超越庸俗,贴近恶俗,曾经或侠肝义胆或阴冷无情的杀手们也没有了市场,被各色的鼓惑仔和烂仔取代,混的顶好的也被招安进黑社会或派做卧底,成了黑不黑白不白的“无间道”。杀手如同孤独悲情的骑士一样,逐渐在电影中消失掉,退出了曾经辉煌的舞台。
然而不经意间,在一个香港电影中又见到了久违的“杀手”,只不过这个杀手已经洗尽钱化、贴近生活,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各种情感和苦恼,过着琐碎的、不风光的、要为生计奔忙的日子,你见过杀手在睡觉前与老婆谈论睡衣的价钱吗?你见过杀手一手拿枪一手拿摄像机吗?你见过杀手为了拉生意主动打电话给以前的客人问好吗?你更没有见过杀手在导演的安排下出场、做动作、杀人吧,除了在拍戏的现场。你所没有看到过的,正是葛民辉在本片中为我们所展现的。这部影片叫《买凶拍人》。
据说,在香港这个地方因为人多地小,人与人之间特别容易发生摩擦,有摩擦便容易产生仇恨,有仇恨当然就会有人买凶杀人。影片中杀手阿Bart便是这样一位专职的杀手,在金融危机之前,阿Bart的生意特别好,因雇主大多是有钱的富商,因此他的收入也相当不错。阿Bart与妻子阿玲在高档的住宅区买有房子,在杀人之余,他还兼炒股票和房产。但前两年金融危机也让阿Bart手中的股票和房产大幅缩水,他竟因此成为负资产人士。妻子阿玲非但不体恤丈夫挣钱不易,反而一如既往地挥霍无度,连买一件睡衣都要三千多块,还连称不贵。同时受金融风暴冲击而资不抵债的还包括阿Bart以前的一些老客户,这也使得这些人不愿意再花大把的钱请他杀人,阿Bart的生意也随之十分清淡。生意难做,生活还是要继续过,为了挣钱阿Bart不得不接受阔太太们最为苛刻的杀人条件。名媛马太因偷情被人录像并制成VCD发售,而对令她出丑的人怀恨在心,他花钱请阿Bart为她杀掉所有的仇人,但条件是不仅要他们死还要阿Bart录下他们被杀的过程与惨死的模样,以消她的心头之恨。为了钱,阿Bart别无选择,但第一次一手杀人一手录像的效果令马太很不满意。为了完成马太所托的另外一桩买卖,阿Bart决定物色一个能帮他录像的合作伙伴。在酒吧里,阿Bart见到张达明饰演的全在贩卖大麻,便决定威胁他入伙。在阿Bart的枪口之下,全答应愿意帮他做事。谁知其貌不扬的全原本是纽约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现在是位副导演,他的老板也资产缩水无钱付他薪水而将一包大麻当作薪水发给他,为了换钱他才出来卖大麻。扛摄像机算是全的老本行,他与阿Bart合作的第一个业务经过他的剪辑,配上音效之后令马太和一帮阔太太十分满意,阿Bart的生意因此又重新红火起来。其他的杀手看到阿Bart的生意兴隆,也开始效仿推出类似的服务来招徕顾客。黑道人物标哥为了取得老大的位置,聘请阿Bart和全为他杀掉大雄,并做录像。之前作品从不被赏识的全,这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的大导演,拍摄杀人场景一丝不苟。全最崇拜的人是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而阿Bart的偶像则是阿兰.德龙饰演的“独行杀手”。影片的结局绝对具有戏剧效果,一心做导演的全终于事业有成,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阿Bart也越来越像他崇拜的“独行杀手”一样酷,只不过他已经不是真的杀手,而是在电影中。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一件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作者彭浩翔自己。原来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请他根据自己的一个概念写一个剧本,在按期完成任务交稿后却迟迟不见这部戏开拍。不单如此,连应得的报酬也不见老板有意支付,那时并不富裕的彭浩翔在面临房主催租的困境时,只好跑到电影公司向老板讨债。老板将他请到房里后,关上所有门窗,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包大麻交给他,并告诉他自己确实没钱,这个可以拿去卖钱就算是稿费了。结果,彭浩翔选择了空手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想做电影”。
用曾经在电影中辉煌形象的沦落调侃电影人自己,彭浩翔的创意可谓独到;在拿自己开涮的同时还不忘抨击造成经济萧条原因的时事,其讽刺可谓辛辣;把一个另类的故事讲的大家都能产生共鸣,其讲故事的水平可谓一流;能驾御一班实力派老戏骨:葛民辉、张达明、谷德昭、林雪、詹瑞文……演出一场流畅的戏,可谓其能力之强;而能把这些人招集起来可谓其人缘之好。“我只想做电影”,一个简单质朴的愿望,却在电影产业无比辉煌的香港找不到饭碗,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为什么不能拿来作为一个电影的素材呢?而在香港乃至如今任何一个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处世方法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Bart之岳母为了几把麻将钱要杀掉麻将友,岳父为了姘头要杀掉自己老婆。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了,冲突太难避免了,而我们的欲望也太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总是“来的那么快来的那么直接”,有了摩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干掉对方;黑道老大被杀,几个大哥一起哄,把其中一个比较傻的摆上台。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团队处理问题的惯例,其实大家都不傻,只是看谁更会冠冕堂皇的推卸责任;至于AV的拍摄现场的人物关系,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娱乐圈中的肮脏与丑恶,让我们轻易的联想起大陆演艺圈一些破烂事。
影片的种种笑料背后,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同时影片也将香港无厘头与杀手文化发挥到十分精彩,这样的一个杀手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我们的邻居二哥,也像我们自己,或者与其说是杀手还不如说他也是某一行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个普通的股民,一个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现代都市人。
实在对彭导的意图理解无能,影片的节奏慢得我一度昏昏欲睡。各种段子和包袱抖得也很刻意,处于那种,想笑却又笑不出来的状态,硬坳的感觉~
2001年以来看的最新奇的电影
你开枪,我开拍
肥彭,你还是好好地做你专栏作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2001,导演:彭浩翔(港),28岁。彭浩翔以约50万美元低成本快速完成的首部导演处女作《买凶拍人》让他一鸣惊人,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轰动的一次扫荡,对于华语电影来说,他把能搞的都搞了个遍,将香港无厘头与杀手文化发挥的极为精彩,诡异的手法让人很是怀疑这是否是新导演的作为。《买凶拍人》的
那时候,彭浩翔不管好坏,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和才华发泄出来。才会有这种畅快淋漓又天马行空的写意。只是要拍出来,把所有点子拍出来,怀有的应该就是这种迫切的想法吧。
彭导太有趣了 他总能把以为会很扯的故事讲的头头是道
太失望了,这根本算不上黑色幽默,只是杀人框架构设在常理之上,一种新鲜模式下的奇妙百态,我还以为真能有环环相扣、头尾相连,有个猎奇且耐人寻味的故事呢
其实并不是很好笑的喜剧片,就是会心一笑那种冷幽默。构思出来就赢了一半了。色情和血浆是表象,彭胖藏不住的是那份迷影情怀和小处男般的纯爱之心。从头到尾解构电影,嘲笑港片,也在嘲笑那个对电影不死心的自己。
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拍片境界!
红星彪哥让我来杀你的
you see一朝入夢終身不醒常事來的,搞電影的人始終都對拍電影的事耿耿於懷
“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好,尤其杀人场面很逼真,但也有过度模仿马丁斯科塞斯的嫌疑”😂😂😂
一堆贱人组合的化学反应~
彭胖子的处女作,半部好片,结尾~蛇了。不会听粤语的朋友请绕道彭氏电影!你懂“丢~~you!”吗?
恶趣味也能讲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那些惨绿青年们的理想与执着,套在荒谬的职业与背景中,煞是有趣与心酸。葛民辉等老熟脸真是不错,杀人成品也颇有心机,但这电影真是败在后面俗套冗长的叙述上了。
葛民辉就是很多人理想的那种自由人,跟彭浩翔玩出花儿来情理之中
太好笑、太荒诞了!那时候的彭浩翔是有梦想的!香港喜剧未死。
只有黑帮和电影同样盛行的香港,才能拍出《买凶拍人》这样才华横溢搞怪离奇的影片。这部影片是对香港黑帮电影的一次突围,也是电影人的境遇自况,还是将“杀手”作为一个普通职业的描述。影像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所有行业的命运。
梦想总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