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京的夜很长
比尔莫里是个沉静的美国人。很难想象美国人会如此沉静,就如很难想象《迷失东京》这部片子会是美国人拍的。比尔莫里是个喜剧演员,扮演的也是一个演员,鲍伯哈里斯,过气明星,人到中年,来东京拍广告片。他长的很有趣,额头几乎占了一张长脸的一半,额头上方,两侧头发都退守到纵深地带,惟独中间部分异军突起,象古希腊人的战盔,剩下的半张脸,被眼睛、鼻子、嘴协调地占据了。他的眼睛有点圆,有点深,总是温和地看着你。
夏洛特刚结婚,随摄影师丈夫来到东京。丈夫出去工作了,她一个人在酒店里,许多个黄昏,坐在窗台上,看灯火亮起来,城市被夜色淹没,许多个深夜,房间里只有丈夫的鼾声,她问,你醒着吗。
我住过异国他乡的酒店,整洁,干净,冰冷,一切都是秩序化的,一个流程里的产品,电视机播放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和搞不明白的故事。床宽宽大大的,床单雪白,鲍伯哈里斯坐在床上,象只被拔光毛的鸭子,一脸茫然。在这座楼宇的另一张床上,夏洛特辗转反侧,她又坐到了窗台上,俯视东京,就象,在天上。
他们在东京邂逅,在失眠的深夜,在如迷宫般安静的酒吧。
那样的大都市,人是很容易迷失的。有个朋友去了北京之后说,在那里最大的恐慌就是找不到自己了,人那么多,那么渺小,常常被淹没了,有种梦游一样的恍惚和前所未有的自由。
夏洛特说,来东京干什么。比尔莫里——在电影里他叫鲍伯哈里斯——说,避开妻子的唠叨,忘记孩子的生日,顺便挣点钱。有人说,这是一个处于中年危机的男人,我没怎么看出来,他结婚25年了,只是有点厌倦而已,他深夜里接到妻子传真过来的书房书柜图纸,早晨又接到纽约寄来的装修材料样品,可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现在远离的世界。
东京有超过一千万的人口,酒店里却空旷寂静,是异国他乡一座完全隔绝的孤岛。在这里,心是寂寞的,却似乎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性。
他们聊天,去参加聚会,唱卡拉OK,在陌生的大街上奔跑,和陌生人交谈。他抱着熟睡的她穿过酒店幽暗的走廊,放到床上,带好门。他们一起看电视,她睡了,象婴儿般蜷起身体,他没有睡着,轻抚着她的脚倮。这真是暧昧极了,但不是爱情,也不是性。
这个电影真是安静啊,周围的夜也安静,房间里只有我的呼吸,安静的呼吸。我以为自己就在东京的某个酒店的某一个房间里。我想到楼下那个陌生的酒吧去,找一个角落的位置,要一杯威士忌。平时我并不很喜欢喝洋酒,但是,威士忌可以慢慢喝,夜很长。
我总是去陌生的酒吧,但不知道要找什么。前年有一段时间常去一个酒吧,那有个女孩唱林忆莲的歌,后来不知所踪了。去年常去的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聚集的酒吧,那里有自助的啤酒套餐,几十元钱随便喝,我领一帮酒风浩荡的朋友去那。今年地方多了一些,有个自酿啤酒的酒吧,啤酒味道很粗糙,但是有一个跳舞的女孩,一米七的个头,精致的娃娃脸,眼睛又大又深,她的手指莹白,十指纤长,在灯光下,说不出的美丽,仿佛夜里所有的星光都照在上面,我见过一些美丽的女孩子,但是没见过谁有这么美丽的手指。她跳舞的时候总象是在想着几十万光年以外的事情,我有时候一个人去那,看她跳舞,十点半一次,十一点半一次,喝两瓶科罗娜,抽半包烟,然后离开。
我曾经在酒吧里和邂逅的女孩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象在东京的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但那是唯一的一次,那时这个城市对我来说还非常陌生。那个酒吧里有个男孩弹吉他唱歌,在遥远的星空底下,我的手在轻扣你的心门……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仿佛酒吧里只有他的吉他声和歌声。
“但是我只喜欢人们感受到疏离前的这样的短暂时刻。”这是索非亚科波拉说的,我见到了这个女导演的照片,是在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之后她坐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彼得威尔中间,背后站着大胡子彼得杰克逊和拍摄《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瑞德斯。也许是身为科波拉的女儿,见惯了这些名导大腕,索非亚科波拉神色平静,波澜不惊。
《迷失东京》融入了索非亚科波拉20多岁时在日本旅行的体验,看夏洛特一个人去京都古庙,一个人在大大小小的清石或柏油路上行走,仿佛是在重现往事。最终,她让这安静的电影象水一样安静的流下去了,没有湍流险滩,没有激浪飞瀑。鲍伯哈里斯和夏洛特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告别时的一个轻吻,轻的象两片在风中相遇的叶子。他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他们走上各自的路,一个登上回纽约的飞机,一个继续徜徉在东京街头,只是,他们的脸上,多了些明朗,少了些茫然。
索非亚科波拉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生命中很重要但又不是永恒的刹那时光,它只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并让你改变。
2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因为喜欢《破碎之花》中的比尔 莫瑞,喜欢那种克制优雅含蓄的风格才去看的《迷失东京》。却立即爱上了这部片子---淡淡的哀愁与落寞,灰蓝色的调子,欲说还休。
一直很好奇,临别时,街边人潮涌动,半途下车的他究竟对她耳语了些什么,让她止住哭泣,绽放如花笑靥。
和朋友一起猜。朋友说,应该是一些类似“过的快乐些,我会永远想念你”之类的话。
或许吧。
但如果只是这些,而我是那个女孩, 我不会那样自然的笑,不会留一个让人觉得安慰的背影。我猜我听到的,是两人在相处那短短几天中的一件小小趣事。而且他过去没告诉她原因,比如一个摆设的放置方法具有什么含义之类,或者一个谜语揭开谜底。突然告诉她,恍然,于是,不由莞尔,于是,微笑离开。从此各奔天涯。没有太多应景之感的话,或者说具有很实际意义的话,反而在那一刻,更让人放的下吧。
说到最喜欢的情节,朋友喜欢的,一个是他们唱歌出来,他把她的烟拿过来,吸了一口,然后又递给她。一个是他们躺在床上聊天。长镜头。Charlotte的姿势,仿佛婴儿在母亲子宫中。
而我最喜欢的,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仅仅是因为那段英文听上去特别舒服,很溜。那是他们第一次决定出去玩,Bob把上衣反过来穿,剪掉标签后,他们在门前准备走的一段。
只有短短几十秒,每句对话也只有两三个单词,但那么有默契,像相交多年的老友。音乐渐起,越来越欢快,主人公的心情由此完全改变。
还有两个也比较喜欢的场景。一个是日本寺庙中,庄重而不失细腻的日本传统结婚仪式。新郎为新娘打伞,后面有随行的家人。新娘将手缓慢交至新郎手中,凝重的一刻。信赖,责任,传统,家庭。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Charlotte驻足观望,嘴角翘起轻柔的微笑,或许她想起了自己的婚姻。
另一个是最后临走前,在酒店的电梯里,吻别。结果发现看错了楼层,告别两次。气氛略带尴尬又那么自然,让观者微笑,又有点揪心的疼。
本来只是普通的故事,普通的叙事结构——一个步入中年的男子和20出头结婚两年的女子相遇于异国他乡的酒店,出于信任,和相同的寂寞,迷茫还有失眠,相识相知相恋再到离别。但影片中氤氲的气氛,虽然时有孤独困惑,却温暖暧昧而不失幽默感,像一杯红茶,让人着迷。那种比‘朋友’多一点,但又未必是‘爱情’的关系,让彼此信赖依靠,感觉熟悉而温暖。
迷失东京,仿佛出逃,拥有一段珍贵美好的回忆。但迷失,也总有自己的轨迹。总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因为还有责任和本来的人生方向。
花落,人终究独立于微雨之中。但改变的,不仅是心情。
3 ) 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
描写婚外情的电影搂来一大把,无非就是两个相见恨晚的饥渴男女颠鸾倒凤最后又无极而终的老套情节,如果不是我太寂寞了而手头又没什么合适的三级片可供娱乐,绝对不会去看这么一部难保也要坠入此间俗套的好莱坞电影。
一个过气的电影明星,一个步入中年危机的秃发男人,跑到东京拍一部无趣的啤酒广告,他甚至无法和周围的工作人员沟通,而为了避开这维系了二十多年的沉闷婚姻,一迈脚来到了这个名曰“东京”的古怪地方。那里看似一座噪音鼎沸的钢筋森林,霓虹灯迷住了过路人的眼睛,难以理渝的鸟语、压抑中变异的人性、声色俱全的夜生活和被工业化浸染过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可是他照样逃不过妻子半夜发来的传真和无时无刻不追着他的电话,那该死的红色地毯好像就是他们如今生活的缩影,沉闷的可以使人窒息。
一个在电影一开始就用两瓣美若洋桃的屁股瞪着观众的妙龄女郎,足足三十秒,如果看不到股沟那就是你的视力绝对有问题。我想今晚我还是逃不出色情电影的圈套,my god!她时常穿着内裤显露她的大腿,而胸部的跌宕起伏也足以让一个中年男人飘飘欲坠。可是没想到导演的安排竟然不在我的想象之内:她读书读的是哲学、喜欢写作却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偶尔拍照又总是归于俗套、结婚两年却不知所嫁何人(丈夫和她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在一个步调)——我竟然慢慢由厌烦喜欢上这个女孩,有人说过,文学作品中的共鸣往往基于一些相似点。
两个一样在半夜睡不着的人出入在同一所酒店的夜幕下,酒吧昏暗的色调和红发女郎带着磁性的歌嗓,眼眉之间传递着暧昧。我都在一旁焦急,赶紧“办”了吧,前面的铺垫已经做的很好,果然那个中年男人抱着酒醉的MM进了卧房。他把女孩轻轻的平放在床上,但却拉起被子盖在她的身上,离开的时候用一双有着男性棱角的手轻柔的在女孩裸露着的肩部摸了一下,一带而过的举动,却万般柔情都凝固在了他转身而去的背影里。他落寞的走出房间,我甚至感觉到他的步履沉重和一颗心每每的回头。是个正常的男人都会对那珠圆玉润的女孩躯体产生幻想,可是他忍痛的离开却更让女性观众为之倾倒,那是成熟男人的理智在焕发光芒,虽然欲念被悬挂在了一线之间,可是爱的表达已经无边际的蔓延开来。
从头到尾没有一场激情戏,也能让观众坐的四平八稳不想离开银幕——钦佩导演的拿捏本领,终于使得这部影片在剧终之后人心不散,余香缭绕好像一味芳香持久的东方麝香,醒脑却不伤脑。不愿绞尽脑汁去猜想最后他们耳语的究竟是什么话题,音乐声已经慢慢掩盖了他们的身影,我仔细的看了一眼,他们最后都是面带微笑的。兴许迷失本来就是一个故事依附之上的调调,而回归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没有?那笑容兴许可以解释一切。
我竟然全篇写下来洋洋洒洒千字没有提及电影的名字——《迷失东京》!正如海报上说的那样: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你会有发现。
4 ) 我就要你这样的微笑
假如你是李后主,你会选择江山还是美人?
数年以前看某电影杂志曰Sofia Coppola秉承了其父的高贵导演血统,执起导筒也是科氏出品,必属佳片:说的就是《迷失东京》呐
没想到数年之后,我终于得观此片还是追着斯嘉丽的美貌过来,她在《午夜巴塞罗那》里那不可言说的风情啊,啧啧~
更没想到这部片子如此之富于幽默感。两只室友旁边睡着午觉我也禁不住笑出声,等两只睡罢离去我更是仰天长笑,其乐无穷,哈哈哈哈~~~~比傻着闹着搞笑而实际一点不搞笑的nc片子(say十全九美云云)境界完全天上地下!
室友睡醒后问什么片子你看得那么开心,我答曰迷失东京。
她惊诧,不就是个婚外恋的片子吗,有什么好笑的。
我惊诧,这是一个婚外恋的片子吗,他和她?噢买糕的不会吧?虽然斯嘉丽那个萎靡的老公很不耐了,但跟这个老男人婚外恋也不至于...
(她老公同时也是《老友记》里菲比的蔫吧弟弟,以及《完美陌生人》里那个猥琐男,《完》的Halle Berry也是在好莱坞美人堆里都惹眼的大美女啊,他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跟超级美女搭戏???盼神来解答一下)
当然事实上不是的
_________要避免庸俗化,以及其他一切有损和谐的不良倾向,分界线_________
斯嘉丽这时的小模样多么俊俏,头发也不是《午夜》里的金色,人也变small了好多,后来走性感的路子,现在走纯的路子,我郑重地使用这个字——萌!伊穿着小内裤抱着腿坐在酒店窗台,(类似于本杰明某漫画里的人物)看东京市内林立的厦宇,配着缓慢而空旷的音乐,怎么
就到了寂寞的主题。另一支线,男主乘车来到酒店,一路上花花绿绿的广告牌炫了城市的夜空也炫了他漆黑的车窗玻璃。
来到异域他乡,文字不了言语不通就容易陷入寂寞 + 只身繁华都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企盼万千人中有一相知 = 两相结合,程度加重,这时哪怕只有个人说说话也好,如果那个人竟是美貌如你就最好不过了。
你说你有多难得。
之前关于寂寞的主题讨论已经很多,我就不掺合什么了
说文化?整个片子倒是没有哪一分钟(也许斯嘉丽bottom特写那一分钟除外)不是关于文化差异的,其中的笑点也分外有营养。老男人中年无奈的表情增加了幽默性,倍儿有文化有内涵。如果索菲亚也水平线般不惊不起地拍够100分钟,说不定票房会和墨镜王一样惨。
深夜档的节目揭示了日本的bt一面,一个台吞肠子一个台闹切腹,两位主角同时掩面转台。
电梯里男主比剩下的所有日本男人高20cm+揭示了日本的另一国情,男主洗个澡都要低头弯腰凑到喷头上,这剧本也太直直接不留情面了吧。
对就是一点情面不给,还老拿日本人L/R不分说事,把若尔说成洛尔,把rip说成lip,酸到我笑中带泪。
文艺片也可以给笑脸的。如果它是喜剧,它会是一部非常优质的喜剧,如果它是文艺片,也可以把喜剧元素化解到自我解嘲的反讽中。就像他说个笑话:嘘,不要告诉别人,我正在策划一次越狱,离开酒吧,离开酒店,离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
你愿意做我的同谋吗?
老男人去打高尔夫吧,萎靡老公去出差去吧。在摩天高楼的空房间里踱步、白床单上翻滚,在夜里独自去酒店的泳池,和一群说鸟语的欧巴桑学插花,听不懂东京街头,看不懂电玩游戏,都是你啊。
戴着听过《人生真谛》的耳机,你独自乘JR去京都。列车窗外有富士山,京都有古城殿宇,在大院里还有和服出游的日本男女。那个男人撑着红色的大伞,底下是他带着头巾施着粉的年轻妻子,人生的欢欣都在他们的脚步里了,要上一步台阶的时候,他为她温柔地伸出手去。有比这更适合放一只东方味的空灵曲子吗,也正好应了你轻灵的步子,在松石间踏过莲花池去。
《三个六月》的比喻犀利,但人们都爱的是它的温情。《迷失东京》深刻又不经意的小玩味比比皆是,但不能忘怀的却是你的笑颜。在《午夜》里安静时也像在调情,一如西班牙的海风拂面;在《迷失》里却是个沉默的小丫头,每每欲说而又终于只留一个笑容,还有六个点的省略……
曾经有人问文某人一个很俗很严肃的问题,文某人虽有名无才,但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回答
“假如你是李后主,你会选择江山还是美人?”
1秒钟也不用犹豫:
我就要你这样的微笑
5 ) 始于微笑,止于拥抱
寂寞的冷色调;共枕一床,究竟是有着多大的坚定才会不越界,两个人熟睡在东京的夜色里,就该明白,爱就是这样的,爱就是克制;整个片斯嘉丽的美丽和哀愁是支撑点,那一头假发,可真是好看;
我们都懂,当我们没有什么事做,寄托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多半都会失去自我,太闲了,总会出差错的;片子可看,一次看不完的电影就留两次看…
结局亮点,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那就在人海中分开…
6 ) LLM熠熠生辉---《迷失东京》观后
我没有统计过,但是我相信我们手头关于婚外情的电影超过一打。《卡萨布兰卡》、《英国病人》、《廊桥梦遗》、《美国丽人》、《似是故人来》。。。。。。现在又多了一部:《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导演血统高贵,来自Coppla家族。科波拉,在好莱坞相当于意大利的“唐”,或者德国的“冯”,以及中国的“爱新觉罗”,最后一句算我没说,因为老唐家和老冯家从来不恶俗到“朕射你无罪”。
《迷失东京》讲述的是发生在东京的婚外情故事,厌倦了人猿泰山的多毛以后,好莱坞所谓异国情调和东方文化在今年主要指日本,《最后的武士》可以为我做证。一般来说,涉及婚外情的影片除了激情戏外,基本上令人鼾睡---不发声不足以证明其乏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闷骚,而我们正忙于建设伟大祖国,时间很紧迫,没时间欣赏闷骚,要直奔主题。所以,闷骚令人打磕睡。在这里,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迷失东京》是其中效力最强劲的。
我当然没有睡,否则我写什么影评呢?虽然看我的贴子不交钱,但是你们忍受着电信的盘剥。每念及此,我感同身受---国家还没有慷慨到为我出网费的程度。因此我无论如何也要看完片子,给你们一份作业。这么说起来,我的形象有些伟大,有些光荣,有些正确,这就很不卫生了。让我看完这本电影的真实原因是片头,那片头是一个---
屁股
斯嘉莉.约翰森近乎完美的屁股一动不动地在屏幕正中对着我,长达30秒。上下两瓣,清晰可辨,罩上丝袜你都不会以为是洋桃。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人能用他/她的屁股面对我那么长时间。因此我猜想,这个导演不是疯到找死,那么这片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LLM
比尔.莫里作为一个中年LLM首先出场,失陷在东京。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困惑而迷乱。午夜,他颓然坐在床沿的样子,能让你想起一只老鸡被打晕拔了毛,从水里湿淋淋地捞出来缓缓苏醒。中年真可怕,中年真危险,中年真可怜。
变态弟弟
斯嘉莉.约翰森(←←←大波波)在另外一个房间醒着,她老公在鼾睡。(美腿→→→)斯嘉莉.约翰森明显很寂寞,按照我们男权的观点,女性中夜不睡,都是因为寂寞。她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一般。第二天清早,我看见她老公的时候,她变得异常美丽。那位丈夫相当萎琐,极为萎琐,萎琐到面熟的程度。我想了很久,幡然醒悟,丫是《老友记》里菲比的那个变态弟弟。结婚两年的妻子,青春美丽。青春而美丽的人,有权不穿裤子。
折腾
可以想象得到,在一栋宾馆里,有一男一女喜欢晚上不睡觉,最终有什么结果。结果是他们必然在酒店的吧里相遇。酒吧必然喝酒,酒是色媒人,中国古话那么说的。而老美在酒吧里飞眼很有一套,他们的电影是他们信心的保障,尽管我见过的美国人目光都是那么僵硬。到这里,影片的气氛变得极为暧昧。随后,你就能发现你中计了。
煎熬
但凡是婚外情的片子,讲述的都是一个“办了”的故事。重点在于怎么办的。一旦办了,这片子就得马上结束,金凯就那么在大雨中走了,这考虑到的是观众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科波拉家族的特点就在于绝对不让观众满意,《教父》始终没令我满意,因为和《英雄本色》的出入很大,你得将就他,他们老科家绝对不将就你。长达一小时四十五分的片子,LLM始终没有把大波长腿青春妹给办了。但你总以为下一个五分钟就会办了,这就是老科家电影的魅力。暧昧,就得吊着,欲悬一线。
眼球
比尔.莫里扮演的中年男子很出彩,LLM么,靠脸吃饭是不成了。把酒醉的MM抱了送回房间,用被子包起来,然后忍痛离开。这种事换谁都难以接受,但是中年男子和青年男孩的区别就在这里。LLM离开时,在MM的裸露的肩膀上摸了一把,一切依依不舍尽在一摸中,青春圆润的肩膀,弹性十足,光芒万丈。青筋暴露的老手,斑斑点,点无尽依恋。走出了房间,是个心态正常的男人走会幻想背后传来开门声,比尔.莫里在走廊里落寞地前进,但你能感觉到他的眼珠已经反转到后脑,正炯炯有神地看着身后。怎么说来着?演技。
脚踝
床戏的出现相当晚,两人躺在大床上,中间放着一碗水。对不起,是睡得好象有一碗水在中间一样。对白相当有深度,我没听明白,据说结婚繁殖了以后才会理解。这一点有机会我会验证的,如果不是那么会事,我开飞机撞科波拉全家。白色的大床上,躺着一男一女,女生侧卧,蜷缩,防御体位。LLM仰面朝天,满脸沧桑,松弛体位。构图很不错,和谐宁静。沉默中,LLM握住了MM的脚踝,说:我们完了。我承认,那一瞬间作为职业LM的我,竟然有些感动,觉得那似乎就是爱情。我相信,他们就是那么睡到的天亮。爱情从脚踝开始,王婆说过,也很日式,选择东京有其道理。
接吻
结尾有个吻,我不大喜欢。重复了那种千人万人中一眼,只一眼就看到你的老套路数。LLM穿越湍急的人群,奋力游向心爱的MM,只有大马哈鱼才那么做,还得是母的。斯嘉莉.约翰森吻了比尔.莫里,在以前的剧情里,比尔.莫里那种欲说还休的睡前晚安之吻为这一告别之吻奠定了良好基础。我特别地提请大家注意,看这一幕的时候,请密切注意MM踮起的脚根,可爱极了。米国话怎么说来着?So Sweat.
耳语
科波拉家的人狂爱拍续集,我很怀疑这片子也有后文。因为LLM在MM耳边说了一大通什么,MM就在泪眼中绽放出微笑了。具体什么,小科没透露。我老怀疑那是个扣儿。
评价
《迷失东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却是由很多碎片组成,因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觉得生活中的一段感情可能也就如此展开。由于比尔.莫里的出色演技,将中年危机男子的迷乱和欲望演绎得丝丝入扣---具体情况我不了解,我只那么觉得。请大家注意女科波拉,此女极为危险,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导演。
尾声
今年的奥斯卡晚会上,比尔.莫里出席。宣布完最佳男主角后,主持人在台上打趣:“比尔!比尔!别走!我们爱你!”镜头上的比尔表情相当苦涩,看完影片以后,我想我很理解这种苦涩。他用心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角色,一个熠熠生辉的LLM,以至于我现在想到李奥纳多和克劳,就有种呕吐感,生长素用太多了。
*LLM=老流氓
喜欢这种流畅熨帖干净清新的风格.把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讲述得赏心悦目干净脱俗。
发乎情止于礼
这是部闷骚的片子
男女共一張床。究竟要懷著多大的信念。才可以不喵。
在春天担心夏天,黏湿的季节,摆脱不掉纠缠。我责怪自己盲人走路忘记墨镜,失眠生涯开始,枯涩无可救治。
一个男人,步向老迈,浑浑噩噩,曾有的风光如同头顶的发线迅速后移;一个女人,正值育龄,无所适从,婚后的生活如同贴身的长发摇摆不定;一座城市,永远年轻,虚幻迷离,冷冷的眼神见证了每一个进驻者的迷失。他们相识于这座城市,对视,然后在从容的拥抱中交换了彼此的空虚。
果然是经典之作,用抒情诗般的笔调展现了现代版的无奈与浪漫,命中注定,我们都将死于孤独,死于激情消退,即使被唤醒了,也因知道它的下场必然以悲剧为结局,所以不得不放弃。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那就不如永远地擦肩而过,没有充实的故事量,也没有突兀的情节,居然成篇,实在是讲故事高手。
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不知不觉产生了情愫的故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流,当一个孤独的人与一个孤独的人相遇,成为互相的慰藉孤独可以催生情愫,也可以抑制情愫,现实的境遇,注定两人经历离别结局两人相拥,随后各自走向相反的方向,走向自己的原本轨迹,他们终究只是对方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过客而已
独居有强烈文化差异的异乡才会感同身受好么 还有离开的那段 太熟悉太惹人落泪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
我发现她没有回应任何一个人的love you,她只是一个劲地哭。
索菲亚科波拉用最细腻的镜头捕捉到了两个陌生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暧昧。
16.5.29 结尾nice feel,其余平平,拍得太松垮。误以为是我的菜了。以及,比较厌恶各种丑化黄种人的桥段,即便是日本人。
索菲亚科波拉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她可能仅仅是想拍一个爱情故事,没想到给“东京”这个地名附带上那么多额外的信息,让它变成了一个关于现代人异化的隐喻。在这里每个人的生活都面临解码(也就是翻译),信息受到过滤和误解,每个人都成为一座孤岛。爱情故事由此生发。
Let's never come here again because it will never be as much fun.
真是寂寞,也只是寂寞。其实根本没有深入下去。东京或者日本只是景片,基本不参与叙事(少少几段倒是有)。有一段出租车夜景拍出了《Taxi Driver》的感觉。唔,大约只是因为刚去过东京的缘故。
如果没有来日本去看这个影片,感觉会有些可惜。因为没有叙述中的那么夸张。如果在日本生活许久,就会发现,所谓的夸张,就是一种迷失的体现。
好像讲了些什么,又像什么也没讲,就是一些情绪感觉。愛情,不用翻譯。Just Like Honey
这种感觉非常棒~~
姑娘,走吧,离开这里,这里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一个人是孤独,两个人是一起孤独。并不是文明带来了孤独,只是在繁华拥簇下,它的形状一下变得鲜明可触。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文化,无聊琐碎得正中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