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救援2004

剧情片美国2004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  达科塔·范宁  拉达·米切尔  马克·安东尼  克里斯托弗·沃肯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雷切尔·蒂科汀  杰苏斯·欧乔阿  米基·洛克  

导演:托尼·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2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3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4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5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6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3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4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5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6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7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8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19怒火救援200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4-01 03:11

详细剧情

  克雷塞(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饰)曾经是一名杀人不眨眼的特种兵,但是退役后的他却常常被自己杀人的梦魇惊醒,无法忍受痛苦的他只好求助于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好友见长此以往不是办法,遂推荐他到墨西哥去担任一名私人保镖。墨西哥城是世界高犯罪率城市,绑架事件频发,不管有没有钱都可能遭到绑架。克雷塞保护的是一名百万富翁的女儿皮塔(达科塔•范宁 Dakota Fanning 饰)。10岁的平塔活泼可爱,她快乐的心很快就感染了克雷塞,她成了克雷塞生活中的天使。但是,好景不长,皮塔遭到了绑票并被撕票了!克雷塞大受打击,怒火中烧的他决定只身去找绑匪为皮塔报仇。

 长篇影评

 1 ) 语录

在拉丁美洲,每60分钟即发生一起绑架案件,70%的受害者无法生还。

“你认为上帝会宽恕我们做的事吗?”
“不会。”

现在墨西哥城,有钱的母亲都想请个好一点的保镖。

凭我这状态,连死人都保护不了。

我是只迷途的羔羊,太太。

我收钱不是做你的朋友,而是做你的保镖。

子弹会说真话。

“你是游泳健将。”
“从来没赢过。”

你释放了你的声音,其实是声音释放了你。

没有什么辛不辛苦,只有训练或不训练。

如果你把我的手指都弄断,再把它们绑在一起,我就不能弹琴,但还能游泳。

绑匪会叫你单独去交钱,绝不要去,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真正的墨西哥地狱。

记住,我是职业的。你若守信,我不食言。

我要宰了他们,所有涉及的人,所有得利的人,所有瞪眼看我的人。

“什么时候再和我睡觉?”
“睡什么觉,做就是了。”

复仇就是进餐,最好是冷盘。

他一个周末伸张的正义,比法庭10年伸张的还多。

克雷斯的艺术就是死亡。

“教堂里,他们说要学会宽恕。”
“宽恕是他们与上帝的事,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与上帝见面。”

生命中家人最重要。

 2 ) 吐槽《怒火救援》

防杠声明: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为了更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本文将引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的部分观点。

在我正式开始之前请先看这样一组数据:

电影《怒火救援》,

豆瓣评分:8.1

猫眼评分:8.0

烂番茄新鲜度:38%;爆米花指数(普通观众喜爱程度):89%

IMDb评分:7.7

Metascore专业评分:47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怒火救援》是一部观众与专业影评人“审美割裂”的电影。如果放空自己,不抱任何期待地、“不带脑子”地观看这部电影,它是能看的;但是如果将其认真对待,并将本片与“同行”们横向对比,就会发现本片的问题真的很多。本着“先扬后抑,欲抑先扬”的基本原则,让我们从优点说起。

本片最(wei)大(yi)的优点,就是用前四十多分钟把男主和小女孩之间的情感刻画得比较细腻。不难看出,在为小女孩当保镖的一段时间里,男主从一个冷面无情之人,转变成了一位精神意义上的父亲——人物弧光完整且令人信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了这点以外,本片的表现完全可以用“灾难”二字形容。别人家《毒枭》的拉丁美洲是“魔幻现实主义”,这片子里的拉丁美洲是“现实魔幻主义”,因为这片子的表现实在是太魔幻了。以下我将从剧情、人物、剪辑三个方面来具体吐槽《怒火救援》。

1.非常墨迹且充满陈词滥调的剧情

影片定名为“怒火救援”(英文名:Man on Fire)却没有体现出救援的紧张激烈着实是本片最大的败笔——它狠狠打脸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许多观众想看紧张刺激的动作戏码,但影片前四十分钟全是“儿女情长”,严重拖慢了影片的节奏。真正到了后面的寻仇戏码也没有一场真真正正、利利索索的动作戏,许多抱着看“动作爽片”心态的观众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同样是剧情俗到没边的《疾速追杀》,其动作戏分量大管饱、异常精彩,这使它成为近十年最受欢迎的动作系列电影之一。与真正的动作片一比,《怒火救援》的鸡肋之处尽显。

本片的剧情也属实套路到极点——男主生活落魄,遇到了小女孩之后实现救赎,之后小女孩被绑走之后男主就踏上了复仇之路,最后发现小女孩没死(大槽点,后面说)就顺便把她救出来。就这么一个简单到平庸的故事愣是硬生生拍了两个半小时,究其原因还是前面的情感铺垫太多太满。如果小女孩被绑是这部影片的激励事件,它应该出现在影片的前半小时,且准确地出现在情节铺垫恰到好处的地方。而编剧却将激励事件放在影片四十分钟之后,前边的铺垫往好了说是细腻,往坏了说是冗长。

本片的剧作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废戏特别多。在一场戏开始之前,编剧应该考虑此时“押上台面的价值”是什么,在这场戏的结尾这个价值没有发生转变,那么就应该思考这场戏存在的意义(即“废戏”)。如果连续几场戏的意义相同,那么就应该把这几场戏压缩到一场戏中。《怒火救援》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失败的。影片前段“与小女孩培养感情”的桥段中许多场戏高度同质(后半段“复仇”的桥段亦是如此),比较高明的处理方法是用蒙太奇手法进行交叉剪辑,以此避免同质化的内容引起审美疲劳。而本片却采用最笨的一种方法——一场戏接一场戏地拍出来,虽然更加细腻,但是废话太多,严重拖慢了节奏。

2.糟糕的人物

《怒火救援》仅仅成功塑造了两个人物——男主和小女孩,其余全员工具人(其实如果再严苛一点,小女孩也是工具人)。你感受不到影片中的这些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人,你只能看到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动作有极强的工具属性:要么是给主角提供帮助;要么就是主角复仇路上的小喽啰,给主角提供情报,供主角练手。他们没有个性,只是服务剧情。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很多好莱坞电影的配角都是工具人,观众也能给予一定的宽容,所以这一点不能算是致命硬伤,充其量算是瑕疵,但是有一个缺点不能忽视——正反力量并不对等。

在一个合格的剧作中,主人公的力量要和阻碍主人公追寻欲望目标的力量旗鼓相当,偏袒任何一方都会使影片失去魅力,毕竟主人公太强大会使影片显得毫无悬念,也基本没有人会想看主人公必输无疑的故事。拿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战狼2》来举例:主人公冷锋非常强大,而作为反派的欧洲雇佣兵也绝非等闲之辈,虽然我们知道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是势均力敌的斗争才会精彩。反观《怒火救援》,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明显过分偏袒主人公,影片前段主角身中三枪还能活命(有一枪还是打在心脏位置)就是在向观众暗示这部戏的主角无敌,这一点在影片中后段的寻仇戏码中格外彰显。一共四五场复仇戏的套路高度一致:主角找到线人→线人嘴硬不说→主角严刑拷打→线人透露情报。在观看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主角有任何层面上的危险。前期反派还被塑造得“煞有其事”,一副手眼通天的样子,到后期被主角单枪匹马轻易瓦解。反派也都是弱智,先不说“主角一上刑什么都招了”这个降智行为,关键是你们明知道小女孩没有利用价值(嘴皮子上说“还能利用”,我反正没看出来还能怎么利用)还留着干嘛?等主角来救吗?往小了说这些是“正反力量不对等”,往大了考虑可以让影片的底层逻辑出现问题——如果绑架犯都这么弱鸡,如何弄得满城风雨、人人自危?

3.窜稀一般的剪辑

首先,影片的对话戏有多处越轴,而且毫无意义。这是剪辑中最低级的错误,我甚至都怀疑片方不给剪辑师打钱招致剪辑师的疯狂报复。

其次,本片在激烈场景的处理上滥用手持镜头和快速剪辑(该快不快,该慢不慢,剪辑师扣钱!!!),导致部分观众生理不适。(包括我,是的,连《绿区》和《谍影重重2》的手持摄影都没有让我生理不适,这部电影,它做到了!!!)其行为逻辑不难理解:《怒火救援》上映于2004年4月,当时《谍影重重》的手持摄影惊艳了所有人,在好莱坞引发了一场跟风热潮,《怒火救援》也加入到这只队伍当中。但遗憾的是,本片的剪辑师根本就没有《谍影重重》剪辑的功力,最终呈现出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没有水银泻地一般的丝滑流畅,只有不断晃动闪回的画面,以及想yue的观众。

我在豆瓣真的一般不打一星,但是《怒火救援》的成片质量让我真的不吐不快。就这样,收工。

 3 ) 动作片的动作不见了。。。

冲着动作来的,结果给塞了满满的爱与正义,这片子感觉是个半成品,也就是半个飓风营救的样子,缺失的部分就是动作和反派部分!!一个专业级死亡艺术家,所有的表现却是一个街边随处可见的拿枪的混子。。。没有动作不说,而且完全比正常人都不如,为什么说比正常人都不如呢,这是反派的智商缺失隐藏的,如果反派稍微走点心,这家伙可能都不知道死了几次了,也许是因为经费不足吧,不过我觉得导演压根就没准备拍动作戏,不然不会选个这样的主角。。。

 4 ) 美国英雄在墨西哥

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天朝反对的,天朝喜欢讲集体,抹杀个性,极端的年代里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可以有个性。所以小时候我也很讨厌个人英雄主义,不过现在觉得其实有点误会。英雄是需要的,美帝要英雄,天朝也一样要英雄。主席说了,没有英雄胡编乱造也要出英雄,养你们这帮搞宣传的就是干这个的,只是不要逞英雄。是滴,我觉得英雄和逞英雄是两码事,一个是发自骨子里的,一个是装出来的。表现为真正的英雄血槽都比较长,而且事情没办完怎么死都死不了,这就是做英雄的好处。 克雷赛也没想成为一个英雄,他其实更多的是赎罪,对往事的忏悔用行动来偿还,不由自主的成为一个英雄式的杯具人物。本片的剧情有些司空见惯了,情节主线清晰,爱憎分明,丹泽尔华盛顿脑门上刻了一个帅字,塞缪尔额头上刻着一个衰字。片头塞缪尔在饭店里头的谈话就颇有剧透。 不知道墨西哥同胞看了这片有什么感觉:墨西哥平均60分钟抢劫一次;警察腐败,参与黑帮活动;70%的撕票率;找跟女人跟高级警探睡觉就能把总统家的密码都敲出来。特别是最后还来一句:墨西哥是个好的城市。这片背景换成中国指定是禁片。 总体上说这片拍的比较成功,我自己看完就觉得有一点:他在报复的时候,对方悍匪也太配合了点,感觉稍微缺点临场感。有些镜头配合上光影的突然变化看的有些眼晕,但是瑕不掩瑜,还算畅快,给三星半。

 5 ) 糟糕的剧本导演和演员

主角Denzel Washington的柔情是怎么被“可爱”的小姑娘激发出来的?突然就从就事论事的消沉工作转变到过命的挚爱,甚至为了报仇把有过失的女孩爸爸杀了。主角有能力把暗箱勾结的几方一个个虐杀,却在救出女孩之后把自己交换给敌方,顺势而死,这是什么逻辑?如果女孩激发了他生的愿望,这时候却又要死?

女孩的父母嘴里说着我爱你,行动上只顾自己进进出出。在得知赎金意外、女儿性命不保时,妈妈突然抢过话筒对绑票者说这个电话没录音我都按你们要求做,然后对旁边的工作人员一个个耳光过去——虽然可以解释为歇斯底里,但观感非常莫名其妙。当她知道丈夫也对女儿被杀负有责任,她竟然不歇斯底里了,而是冷静地对Denzel Washington说你杀了他吧,不然我杀。

在追踪案件的国际刑警和日报记者,应该是两条出彩的副线,但除了帮忙查到几个信息再没有其它贡献。是为了把光环都留给主角吗?但他们俩有一腿对故事的推进有什么帮助吗?

一路被Denzel Washington杀过去的人似乎都没什么能耐,也没牵扯出背后的大佬,即使那个黑暗势力兄弟会主席也死得草率粗糙。

众多的角色,无数的杂音。

两个很有名气的主角。Denzel Washington一脸呆板,从之前的消沉到后半段的激情报复,表情没什么区别。童星Datoka Fanning太早熟了,跟她在《I'm Sam》里一样乖巧、什么都懂,却不可爱。两个饰演父母的演员,表情动作没有一点父母的样子,女儿被绑架之后该有的“紧张”也极其做作。主角好友扮演者Christopher Walken,唯一让人自然入戏的角色,可惜他的存在只为了交代主角背景。

 6 ) 回家


  丹泽尔华盛顿带着将死的身躯去交换达寇塔,摸着挂在脖子上的圣犹大像,他说不可为恶所胜,而要以善胜恶。结果他闭上了眼睛,找到了回家的路。

  凌晨到家,身心疲惫。在眼前晃来晃去的是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和被截断的恍惚。断断续续填补,我知道会有这样的厌倦,大概有些东西在这个假期里是不会碰了。听Man on fire的原声,坐在房间的角落,把那首《Angel Vengador》反复循环,你说,我听。外面的雨遏制不了高温,被蒸过的世界有一点点变形。这个黑人对女校长说,我是迷途的羔羊。于是他不苟言笑,他把枪口对准太阳穴,他对达寇塔说我收钱是为了作你的保镖,而不是为了作你的朋友,直到他碰到了那颗不会说谎的子弹。

  每一个看完前半部分的人都会说导演在向杀手Leon致敬,达寇塔再过十年或许又是一个娜塔莉波曼,当她感觉她被华盛顿伤害的时候,她的默不作声,让人想起了那个坐在台阶上,摆动双腿的小波曼,眨眼,已经过去十三年。那个Leon死的太仓促,现在的华盛顿死的又太过漫长。
  如果你一定要说那是复仇,那么对象为什么不是特定的,在这一切开始之前的美好时光里,为什么没有复仇的影子。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回家,到可以让他安静下来的地方,可以洗涤他罪恶的地方。伯格曼让泉水从少女的下体流出,用不能解释的力量来慰藉所有人,里面的和外面的,活着的和死去的。

  躺在床上用铜丝把收音机断成两截的天线绑起来,听四年前的节目,主持人没变,但自己却睡过头了。偶尔会有暴雨,偶尔雨停了。不再思考别的事情,世人纷纷逃离北京,我却要在最不想去的时候奔赴首都,有些计划之外的事情不断仓促发生。

  1992年,那时王菲还叫王靖雯,她有一张专辑叫《Coming Home》,过了十几年,当她在出《将爱》这张截止今天依然是最后一张专辑时,她在里面翻唱了sophie zelmani的《Going Home》,每一个人一辈子大概都在找家的方向吧,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生是等待死亡的一生,即便如此所有人仍旧在寻找这个永远无法被抹去的概念。

  事故、是故、世故、尸骨,没有必要为自己行为辩解,过程里面发生的种种构不成因果,准确的说是构不成宏观的因果,积极和消极是没有矛盾的,终极其实是没有目标的,彼此张望,爱与不爱,非要看到那个又大又黑的END才肯罢手。

  小时候,我们看猫和老鼠,虽然不懂英文,可是当那三个字母出现的时候,我们都遗憾的明白,一切都结束了。

  华盛顿不是达寇塔口中念念不忘的熊熊,尽管他知道她会在车中哭的歇斯底里,然而达寇塔不会知道那只熊熊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短评

Lovely Pita...

10分钟前
  • Bellbei
  • 推荐

温情与暴力的完美混搭。

12分钟前
  • Muse
  • 推荐

小范宁的眼睛像宝石一样美. 丹泽尔华盛顿貌似演过很多这种开头牛逼哄哄, 后来窝窝囊囊死在水沟里的角色了, 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穿过很显肥的格子衬衫...

13分钟前
  • cache
  • 推荐

DenzelWashington版《保镖》。tony scott 已经完全沉醉于他的视觉技巧的炫耀中,冗长的的影片实在无让人叫好,不知道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没有交代DenzelWashington的伤痛前史,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强拧的性格设置实在是很难受

18分钟前
  • 观水
  • 还行

看过危情时速并发现丹泽尔演过时空线索后就挺想补齐他更多片,以为这部也是爽片不料是内涵片,给力的方向不同但效果更令人难忘。许多地方想起杀手里昂但应该更虐。题目的救援二字已经透露了小萝莉没有死吧……最后的主角便当真是令人难过。原本预计跳水枪声子弹狗和鸟都能成为伏笔却终究不是那类型的片

22分钟前
  • 支离破碎
  • 推荐

情感铺垫的挺好的。好几次看得我鼻头酸酸的。

25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太拖沓,不够痛快。而且前面对他们俩之间的感情描写太刻意了。但是最后救出fanning时又忍不住有点感动wor。

2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米基洛克挂的太容易了吧...

31分钟前
  • jameswoo127
  • 推荐

真想有个女儿。

36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难得的好片子~!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张弛有度,声情并茂,耐人寻味。

40分钟前
  • 斯童
  • 力荐

★★★☆ 为范宁小姐开车。。。有斯科特家自己的制片公司参与的,拍的确实要好一点

44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除了有幾處劇情與音樂 .. 稍嫌太過以外,整體非常棒!應當思考的是,新的運動影像是否一定會「混雜」著回憶影像,是種可分辨的混雜,且不作為行動-影像的「隨在」。

49分钟前
  • Amushi
  • 推荐

整片压抑的氛围,把本该活泼可爱的小女孩,都被拍的憔悴不已。大叔为小萝莉复仇的故事,那一刻,达科塔·范宁就如同丹泽尔·华盛顿需要永远保护的小天使。

54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让人想起 这个杀手不太冷 的电影

59分钟前
  • Nico
  • 力荐

托尼·斯科特在这部片子里用了大量貌似凌厉实则拖沓的剪辑方式和影像风格,这种十几年前的动作片模式看着真是令人无语。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剧本其实挺俗烂的,就是一个梗接着一个梗,最后靠剧情反转搞一下噱头。影片之所以还算成功归功于以下三点:前半段范宁的萌;后半段华盛顿的狠;以及科斯特全片的高效率,这种高效使得信息量超大却不会给观众增加负担,剪辑快得好像跟着音乐的节拍在跳舞。

1小时前
  • 石墙
  • 还行

老子爱死这萝莉了~

1小时前
  • CodeName.A™
  • 力荐

小女孩没被撕票简直是不可思议

1小时前
  • 银手镯
  • 推荐

恩,镜头很cool,快速剪切,变换,很少有这样镜头的电影看前半段看得不闷,主要还是小女孩的功劳,难怪会使以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前防暴部队的军人也有了人生的意义。还记得小女孩问华盛顿妃子的含义的那段,说“历史书上说中国皇帝有1000个妃子”笑~~后半段华盛顿够狠。。。不过杀人那些警察都包庇倒是有点过了,虽然联邦调查局的人知道他是帮助他们,不过这也太那个啥了吧

1小时前
  • Wayne
  • 推荐

Creasy's Art Is Death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