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到人群中去---《文森特要看海》
影片由一场葬礼开始,男主文森特是位患妥瑞思综合征的病患,肌肉会时不时抽搐,骂脏话,像打喷嚏一样无法控制。他并非生来如此,在9岁前还是一位踢球很厉害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孩子,这个突然来临的病症,让他不得不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抵抗外界的各种眼光,而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文森特失去了支柱,父亲忙于政务,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毅然将他送去疗养院,美其名曰是让他得到更好的医治,实际上是摆脱他的一个借口而已,车上的寒暄,心不在焉的与医生交谈,离别时尴尬的拥抱,在文森特将选票丢到垃圾桶的那一刻,就宣告与这位冷漠的父亲的诀别。
文森特在疗养院里被医生安排与患有强迫症的亚历山大同一个宿舍,同时在玛丽的热情邀请下熟悉整个疗养院的环境,玛丽是一位厌食症患者,在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文森特与自己特有的默契,她的热情绝非偶然,她深知新来的文森特在疗养院里待一个月以上一定也是沦为行将就木的一员,而此刻她需要他,当她看到文森特对待围墙外嘲笑他的孩子们时,冲动又很男人的样子,她的嘴角露出微笑。
玛丽必须出走,因为她很快就要被医生强制治疗,在与医生发生争执的过程中,偷到她的汽车钥匙选择这场冒险之旅的队友。而室友亚历山大看似被迫强行进入他们的这场冒险之旅,实际上是他期待已久的一次变革,这个蠢蠢欲动的强迫症男人,怀揣着丰裕的补助金,他也终于也要疯狂一次了。
谁不期待一次度假呢?
是的,看似偶然的组合,突如其来的冲动,目的有所不同的三人组合,在汽车冲出疗养院的那一刻,内心的狂喜是一样的。
去意大利,去看海,出发。 话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顺利, 一边是刚逃出来就遇到各种社会现实,信用卡被冻结,加油站逃单,汽车雨刮器失灵的三个人组合。
一边是火爆脾气的女医生和文森特父亲的互相指责和埋怨,面对这堆麻烦事,医生要找回玛丽否则她会有生命危险,父亲要找回这个“麻烦儿子”,两个人一起勉强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踏上寻找他们“之旅”。
在汽车上的互相不理解,文森特劝说玛丽吃东西,亚历山大碎碎念的卫生事宜,文森特还未从丧母的悲伤走出来,三个人的磨合才刚刚开始。
很快,医生和文森特父亲找到了停在路边的三人组合,文森特父亲态度强硬的带走他儿子,一位恨铁不成钢的父亲的破口大骂,让文森特更加坚定的要逃离,父亲正要驾车离去,被医生喊了回来,在父亲下车归还医生包的时候,文森特给了一个眼神,亚历山大抢走医生的车钥匙往草地一丢,三个人默契大爆发的冲向那台奥迪车,此时背景音乐响起,三个人又一次得逞,继续向前。
而另一边二人组合焦头烂额的还在互相责备对方,寻找钥匙,打火开车追赶,电话轰炸,在文森特把父亲的电话往窗外一丢的那一刻开始,轻快的背景音乐响起,哦吼,一趟真正意义的自由之旅才开始...
车子一直向着海边的方向开去,三人组合也在慢慢的试探中去了解对方,亚历山大财不露富的假装在便利店偷东西,也许他还没有建立好相信彼此的信心,文森特在试探玛丽对她是否有情,玛丽在试探自己是否真的能抛开自我厌恶去接纳另一个人。
“我想山顶是平的”“爬上去看看”“我看到远处的海了”“那并不是海”“管它呢”
爬上十字架上的他们看着眼前的风景,导演在制高点来了个360的旋转,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刻。他们在美景前驻足,玛丽开始主动进食,亚历山大也放下戒备告知自己有一大笔钱可以供大家继续前行,在三人的欢呼中似乎一切慢慢变好,可在文森特和玛丽往进一步发展的关系中,打破了刚维系起来的一点平衡,嫉妒,厌恶,玛丽的保留没得到文森特的理解,亚历山大害怕被孤立闹的小脾气,任性独自把车开走脱离三人的队伍,麻烦好像又接踵而来。
在路上的时间长到仿佛足够我们慢慢的去思考很多事情,另一边的医生还在自责自己对于玛丽的态度过于强硬导致了他们这次出走,而父亲也在慢慢的思考自己是否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忙碌的政治生涯是否一切值当,对于太太的死自己是否内疚过,文森特父亲一贯的一意孤行,在高速上超速被交警拦下来,二人组被带去询问处理,而他们两个组合之间也因为交流慢慢的缓和了气氛。
文森特和玛丽在小镇上找到了奥迪车,亚历山大没有走远,他在等着他们,他只是害怕被孤立闹的小脾气,文森特和玛丽拿了钥匙也没有弃他而去,三个人在旅馆的互相宣泄,矛盾冲突,仿佛是儿时打闹一阵就好了简单情谊,他们内心需要彼此,对方是自己的勇气来源,简单的一次握手言和,足以抚慰到心灵的最深处。
车子一路向前,两个组合的人马陆续到了海边,在奋力冲向海边的同时,玛丽突然的病发,又一次的将情绪拉到谷底,她被救护车带走。文森特完成了带着母亲来看海的愿望,他呆呆的望着远方此时父亲走到他身边文森特说:“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就足够了”“起码你把该做的都做了”父子两个第一次真正的交心,在大海见证下的终于真正的拥抱了。
医生在玛丽病床前说了那句“抱歉”医生和文森特父亲之间的那句“谢谢”文森特在玛丽病床前的那句“我救不了你”玛丽的大喊“带我离开这里”大家仿佛在一夜之间释怀了,豁然了但似乎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当两辆车一前一后的驶过屏幕,留玛丽一人在医院接受治疗,父亲看出儿子的不安,医生看出亚历山大通过这次旅行发自内心的开心,文森特决定下车,父亲也并未阻拦,停车的那一刻,各自都找寻到内心真正想要去探索的地方,或许这才是这趟旅程正确的打开方式。
导演安排了这次“公路之旅”,除了超级美丽的风景以外,也安排了三个不同病患的角色,文森特的先天不可治愈的妥瑞斯综合征仿佛有一个怪兽在身体里控制这他,亚历山大的强迫症是精神和行为上的自我控制,而玛丽是心理上的厌恶和拒绝,三种不用的病症他们尚且不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对于正常人来说导演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共情,也没有渲染同情和怜悯,“我们谁都救不了谁”,包括医患的关系,亲情之间的矛盾,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美丽的风景,我们驻足欣赏,再次启程时我们还是会遇到各种未知,如何面对内心的自己,这场旅程是否只是一次出逃或是一次自愈?导演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我想也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里?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那就先“到人群中去”,亚历山大在人群中毫无保留的去看各种各样的人们,文森特在人群中大胆的释放自己,也似乎看到了将来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开怀大笑的样子…… 只有真正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去接纳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复杂多变的世界。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走,到人群中去。接受洗礼,接受摧残,接受蜕变吧
2 ) “偶尔带你去看海”
这是刚申请QQ 的网名,哈哈哈哈。
影片开始那首音乐,真心舒畅轻松,喜欢。
这是最轻松的公路电影了,多动、强迫、绝食,都是怪病,却没有表现的难过 悲伤,你看玛丽支持文森特打熊孩子的那段,孩子最单纯了表现社会对本来就不公平的他们会是本能的歧视,那又怎样,怼露西老师,你怎么不知道是他自己在路边跌倒的呢,哈哈。
你们得承认我是当中最有远见的,难道你们出来不花钱的吗,一万五千多欧元,那为啥第一个加油站不付钱呢。强迫症的你才是影片最重要的枢纽转折点,默契的把破车的钥匙扔了,在草地上顺利的将单车变摩托,那瞬间我都想拥有一辆奥迪了,哈哈。当然,最后那次假装偷零食的你,显得智商爆表了,因为一开始的你就知道她俩要偷偷旅行,还有你的模型。哈哈。
我一直认为玛丽是露西老师的女儿,敢爱敢恨,甚至敢死,没力气了文森特跋山涉水,爱上了文森特干脆越走越远去更南边的非洲。
十字架的那个旋转镜头,美爆了,路上的风景也没爆了,头一回主角颜值不高的他们,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舒服、舒畅。
我认识一个多动症的孩子,力气很大,家里的电脑键盘鼠标玩着玩着就烂了,他爸爸也为此操碎了心,肌肉会抽搐,方面自己创业本想带着他也很听话,但还是怕hold不住,我还是挺喜欢这个孩子。
我大学的舍长,智商爆表,高中自学程序写游戏外挂,带领宿舍除了我以外的其他六个人用外挂赢游戏币(甚至RMB ),开学没一个月就开始幻听,家里治疗一个月后正常,但现在快十年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在吃药。
敢爱敢恨的我无遇见了,但遇见的太早。成了我参加的第一个朋友的婚礼,都还没大学毕业呢。
——
其实每个人都有病,人生路上能在一块欢愉甚是难得,我好像看到了那片海。
3 ) 「三个有病的成年人之旅」
三个住在疗养院的年轻人,一位是洁癖强迫症患者,一位是极度厌食症,一位是控制不住自己时常爱打喷嚏的多动症患者。像这样的"有问题"的人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各个角落。其实,电影有个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就是让你的眼界更宽,可以看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千奇百怪的人,而所谓的怪,很有可能只是你未曾了解这个族群罢了。就像厌食症那位女孩儿说"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异常丑陋。"强迫症说"不能将吃过的食物袋乱丢在车上。"多动症面对他人问他是否能控制自己别打喷嚏时,反问道"你能控制自己是否打喷嚏?"...其实,他们的"偏执与观点"并非完全不可理喻,只是我们习惯称之为"不正常"好吧,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正常,其中那位多动症患者的爸爸,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在得知这三个问题青年要一同驾车去意大利看海时,表现出了异常的愤怒,甚至老羞成怒将女医生的汽车也差点也摔坏了,他从未真正询问过自己的孩子到底要什么?而商业政客的特殊身份,又令他养成了,万事先把责任推向他人的坏习惯,其实,那些看上去光面堂皇的人,不一定正常到哪去,只是他们被不着边际的自信冲昏了头,于是总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却未曾感觉,自己已经病得不清。非常喜欢其中有一段,三位年轻人将车停在山谷中,看到正前方山顶有一座十字架,三人便不约而同地爬到了山顶,其中一位爬到了十字架上,对身旁的同伴说"我好想看到了海.."另一位说"那不是海。"但三位异口同声地说"不过那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最美丽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开阔而自由。并且,在微风与美景的陪伴下,厌食症女孩儿却主动打开了三明治,自然地吃了起来,其实,最好的治疗,便是消除彼此的隔阂,体会幸福与快乐。
4 ) 妥瑞氏症
《文森特要看海》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妥瑞氏症患者的片子了。小制作德国片儿。
上一部对很多影迷来说应该都是过目不忘的那种励志片儿:《叫我第一名》。
我对据传美国存在数万例的“妥瑞氏症”的理解都来自这两部电影。而且越发认为,他们其实非常不易。被一种会引来无数目光的无法自制的怪癖从小纠缠到大,这种症状的左右,渐渐赶走了一批又一批原本应该亲密起来的人,而留下来的,不忌讳任何目光留下来的那些人,都会是患者最大的鼓励,甚至支柱。
“第一名”的意义在这里撇开不提。“文森特”这个片子除了开篇时的母亲的葬礼之外,几乎没有把这个妥瑞氏症患者放进“第一名”那种总是万众瞩目的纠结环境里。而是缩小再缩小,缩小到了极端小众的范围,康复医院、一辆奥迪车。影片随即落入俗套。
精神病院的医生,宿舍,强迫症,患者,以及逃跑……
当医生和文森特的父亲开始追赶那三个逃跑了的孩子开始,这个片子又跌入公路片儿的俗套:赶路、超速、音乐、纠葛……和睦……
直到最后,就连最后一个片段,被接走的儿子竟然又半路下车,回去玛丽治病所在的那个城市……显然,这解决方案也是个大俗套……
看到这里时,我准备delete了这个片子。不再留恋他们三个康复医院的病人的友谊或者爱情。喀嚓了这个七拼八凑起来的毫无新意的打着励志、精神病、公路和亲情的标签的小制作电影。
不料,竟然和我想的一样。导演也在彼时喀嚓了这个电影。
镜头回到城市。
强迫症患者问:我们现在怎么办?
文森特说:不知道……让我们先回到人群里。
就这样,结束了。
有点儿想笑。这个导演挺自信的。《飞越疯人院》,《叫我第一名》,以及所有有故事的公路片儿,一一借鉴一遍,再用一个时下流行的文艺式未完的结尾,让妥瑞氏症患者或者强迫症患者回到人群里,和每个正常人一样……
是的,挺牛的。事实上,这个片子,还不错。小制作里还算能看的电影。看一个电影可以顺便回忆起很多电影……男主角和男配角也都很强。只不过,那个女主角并没有表达出厌食症患者最实质的东西。这也许是因为,导演主要只是了解妥瑞氏症。
5 ) 不是愛與不愛而是將心比心
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是一種神經精神性疾病,患者會出現多種運動性與口語性的抽動(tic)。抽動泛指一種突發、快速、重複非韻律性的刻板運動或發聲,如擠眉弄眼、扯頸聳肩、低吼亂叫、清喉嚨,甚或罵出一連串髒話等。其中罵髒話的症狀,在醫學上稱為「穢語症(coprolalia)」。電影開場便是文森母親的喪禮,在喪禮中文森(佛格里昂大衛費茲飾)無法控制自我情緒,在喪禮中不斷抽搐、咒罵着髒話,點出了妥瑞症患者的無奈與悲哀。與母親獨自生活的他,而內疚不已,而父親(漢濃佛曲飾)因為自己症狀越趨嚴重,漸漸與他疏離。在他心中除了對自身的厭惡。於是文森在母親喪禮結束後,便被父親送至療養院。在療養院他認識了患有厭食症的瑪琳(卡洛琳和芙絲飾)以及室友阿歷(約翰尼斯艾曼亞飾),對於母親存在着內疚感的文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逃出了療養院,為了達成母親生前的願望,他與瑪琳及阿歷三人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
這不是第一部以妥瑞症為主題的電影,去年也有一部敘述一個妥瑞症少年最後克服困難成為老師的《叫我第一名》,而也敘述着妥瑞症患者面對社會異樣眼光以及自身的掙扎也令人動容。讓我原本以為這是相似的勵志電影,在觀影時才發現這更像是《臨門踹一腳》的公路電影。電影如同《飛躍杜鵑窩》三個療養院的病人,策劃着一場逃亡之旅,目標是文森母親生前希望再去一次的蜜月地點。中間發生有趣、刺激的冒險旅程。相較於我們常看的公路電影,《文森去看海》卻帶有點《一路玩倒掛》的味道,相較於《一路玩倒掛》是被時間追趕著,《文森去看海》一行人,也被療養院的蘿絲醫生,以及身為政治人物的文森父親追趕著。但是相較於美國公路電影,兩者之間存在着某種利益關係,相較之下雖然兩組人馬,「追」與「被追」目的不同,卻都達到被救贖的結果。最後兩路人馬五個人,最後都因為結果而開始轉變,其實算是最後大家皆大歡喜的喜劇收場,雖然看似瑪琳沒有達到自己原本的目的,雖然是因為被強迫而獲得重生的機會,但也比自我意志逼得自己步上滅亡,在社會大眾的眼中前者依舊優於後者。而故事中的五個人雖然階級、地位不同,但是卻也因為這趟旅程,雖然不到得到救贖那麼誇張,但是也因為這場旅程,重新檢視自己看待外界的眼光與自身反省與檢討,雖然沒有出乎意料的結局,但是也算是讓故事的意義明確地傳達給觀眾。
還記得去年賣座的國片《賽德克巴萊》,片中日本統治者對於原住民的反抗一直存在着某種的疑慮,他們認為自己帶來了科技與文明,但是為什麼原民卻要用殺戮與野蠻對抗着他們。片中最有名的一句台詞「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我們往往對於弱勢者存在着高高在上或是某種優越感,認為自已明明是為了對方好,但是得到的回應總是反抗與畏懼,病患與醫生、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往往都是存在這某種階級與思想上的衝突。這部片也存在這這樣的意義,治療者總以高姿態面對著被治療者,卻不知道自身其實也存在着某種心理缺陷,是需要被治療的。電影以這此作為兩條支線的鋪陳,最後彼此原諒與瞭解,成了這部電影最大的衝突點。電影不單純只是就妥瑞症去端看世界,而是藉著妥瑞症去訴說病人與治療者之間存在的芥蒂,藉此解決親之間的複雜的關係。生命的意義及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歐洲電影最喜歡探討的主題,而這部片以公路電影的方式,來化解、述說這個主題,是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
相較於美國公路電影,《文森去看海》呈現出另外一種不同的味道,比較起好萊塢電影重視視覺或是感官上的那種就「帥」的風格,《文森去看海》還是帶有點歐洲電影人文的Tone調,路上兩組人馬,互相針鋒相對,卻慢慢的因為一些小事件,脫掉對方彼此覆蓋在內心外表的盔甲,重新去認識自己、體諒對方,倒是好萊塢少見的公路電影類型。而因為地理民情不同,片中令人亮眼的路上風景,不再只是不見盡頭的高速公路,以及荒蕪的沙漠,也讓這部片不論是故事結構上以及視覺上都有不同的感覺。可是也因為如此,電影節奏過於緩慢,喜劇以及動作的元素還是明顯不如好萊塢的公路電影,算是跟其他賣座公路電影相比遜色不少,但是畢竟故事軸心不同,倒也不減這部電影精彩之處,但是如果抱著看著爽片、帥片來看這部電影,也許當初在看到預告時,就不會考慮了吧~
電影大量使用流行歌曲,是我自己看完這部電影注意到一個點,在早期德國電影總給我的嚴肅漸漸消失,從《沒有耳朵的兔子》開始越來越多歐洲大量的使用流行歌曲,我不知道是不是趨勢,或者是我剛好看到幾部都有這種現象,好萊塢電影慣用此手,除了本身音樂的關係,也因為電影往往牽動整個娛樂界,置入或是推行行之有年,相較於好萊塢電影,《文森去看海》在配樂上好像就不如好萊塢精準,很多音樂有點為了放而放,雖然歌曲好聽,但是種給我少了點什麼東西的感覺,也許單就個人觀感,但是電影配樂的存在總是希望增加觀眾看戲的情緒,這部電影在這塊我自己覺得是沒有麼好。但是整體來說電影有趣不到精彩,主題明確確不夠動人,並未太多突出之處,倒是沒有自己預先期待的結果。對我來說僅是水平之作,多少在電影看完有點空虛的感覺。
6 ) 200字影评——<文森特要看海>
生命总有不完美,往往太多无奈,所以门外的你也只能哽咽。如果有了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就走吧。穿行在阿尔卑斯群山脚下,逆光中的远山张开双手想要拥抱这卑微的生命,三人坐在山巅的十字架上,风中想必一定有爱的呢喃,惨淡的人生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微笑的柔情大过一切现实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难以做到的事,也许是吃一口饭,也许是停止抽搐是身体,也许是停止逼迫自己,但最难的应该是迈出改变的那一步吧?晨曦中你张开双臂,指挥万物为您演奏天籁的交响,告诉我没有谁的生命是卑微的。
可命运总不厌其烦的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给我们开上一个最黑色的玩笑。为何总在最美的时刻,
失去我最爱的人?
我全力握紧你的手,
能否让此刻停留的更久?
孤独的大海低吟浅唱 ,
一个拥抱让心,
不再流浪。
如果爱你的唯一方式是伤害,
那我还是选择转身离开,
我会消失,连泪水都省略。
走进人群,
我还是那个MR文森特 .
厌食症强迫症间歇性抽搐症(有个专有名词,忘记了--!)在一起的公路片,本来以为他们会相互治疗,虽然没有痊愈,至少彼此感到了温暖,这也许比想象中的完美结局要更加真实感人
公路电影 有了一路好风景 和恰到好处的配乐 应该就算是成功的了~ 挺不错~
风景好美啊!!!可是我不太喜欢这个结局啊。。。
今天德语课上看的,一路轻松愉快。当然看点主要还是在男猪脚。
曾有个二百五说他觉得自己有妥瑞氏症,才促使我找来看。妥瑞氏与强迫症、厌食症走在一起,正如电影说的那样:“可以治疗,但不表示可以治愈”。生之痛在于不可痊愈,相互取暖与温存,走到梦中之地就比什么都要美丽……另外,这不是摇滚党的片子,在德国这种地方,你们所谓的摇滚只是纯种的小清新。
蓝天,白云,好看的风景,轻快的音乐,主人公却是妥瑞氏症、强迫症与厌食症
《文森特要看海》形式上和另一部德国公路片《敲开天堂之门》差不多,主角都是身患重病从疗养院、医院偷了车,一路奔逃去远方看海。不过《文森特》青春味道浓重,小清新和摇滚夹杂其间,少了《敲开》里和警察劫匪追追打打的黑色。三个人有厌食症、强迫症、妥瑞症,不算绝症,德国到意大利沿途风光很好。
同一题材的电影有很多,这一部,只能说,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SIFF14。小清新公路电影,小清新配乐。虽然不如“敲开天堂之路”,但风景不错,阿尔卑斯山的晨雾不错,男主不错,强迫症的Alex不错,男主的橘红色Tee色调不错。Alex的孤儿抚恤金令我一震:“你们真以为没钱还能生活下去?”
小制作,小清新,公路片,那个寻找自我,释放自我的旅途。
德语课散伙电影,字幕都没有于是没怎么看懂细节,时不时有英语配乐,再加上拜仁似的蓝天白云绿地和远山,老师跟着成绩单发了一张纸,她从我们每个人的文章里摘了一句关于生命的话当作纪念,和这部电影的文艺气质相得益彰,怎么之前没发现德国人这么文艺。。。
将有名的公路片借鉴了个遍,再加上流行的文艺范儿结尾,实在俗套到家
这一部应该是个起点,Florian David Fitz至此自编自演自导了几部拥有同样元素的影片,涉及疾病、朋友、旅行、终点等素材。
感悟、感情、感性
德国电影周开幕片
一部让我情不自禁爱上的电影!一部让我感动并从中获得共鸣的电影!沿路美丽的风景,好听的歌曲,有我喜欢的演员们,还有我喜欢的角色们。当看到三个人坐在山顶的十字架上望向远方的景色,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在路上,总有故事在发生,似乎每个人都会有心的发现。这就是公路电影的美好,风景如画般的悦目之后你不知道下一秒的会有怎样的故事。友情,爱情,亲情的种种表现,都融在海的浩瀚与波澜不惊的平静之中了。我也要去看海。
风景真美!结尾稍差。女主竟然是香水里的卖杏姑娘
ost三个特别的人
最后那个镜头也太好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