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失恋》
“恋爱,恋是一对一的关系。爱有很多,恋却很少。
爱是一种付出,一种包容,而不是一种得到。”
“疼是疼,但我会活的更好。现在画一个句号。”
“在自己心理遇到危机的时候,不要羞于求助”
“自我太大了,需要一个别人的视角。你觉得这个事很大, 别人可能不觉得,别人可能一句话就把你带出来了。”
“人缺什么,就找什么”
“越自信的人越不怕独处。越不自信的人,越需要有人不离开他”
“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缘分的话两个人就很好的在一起”
“崩溃是想起了之前的历次崩溃”
“你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才能去寻找对方”
“是否赠予/为了婚姻付出。是否能把钱款要回来”
“沉没成本”
3期《渣男 》
“什么是渣男?内心软弱,套路式” “架不住分手的男的”
“性别教育薄弱”
“时间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在不了解本性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去睡”
“本我
自我:现实原则,根据情况审时度势
超我:”
“反思: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在脑中重现。二是具有一个内化的标准(良知)。”
“一个人在跟你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你和我都用 / 只说我我怎么样,全说的是感受,没有反思。”
*NO “边缘性人格/爆发性人格(两种极端,好的时候很好):这种要认怂。”
*NO “被动攻击人格:压抑,使蔫坏。” 遇到特别客气的人,要谨慎!!!眼睛背后有眼睛
眼神:阴郁,闪烁飘忽不定。
“爱较真,”
“有原则的女生。”
“明确拒绝”
“挫折教育” “恩威并施”
“要给对方尊重人的感受!!!!!!!男生自尊心强” “呵护对方,自尊”
“时间思维” “长句思维” “长远来看!!!!”
“思维:借用语言符号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执念太深。原因是生活中兴趣和刺激源太少了。每天要做三件事以上。”
“早年越匮乏的,后面占有欲越强。 渴望心更强”
“社会反思公众示爱。自尊心,虚荣心。恋爱是个人的事。”
“真正的爱,是让对方舒服。”
“在初中的时候,告诉孩子怎么看上你爸爸/妈妈的,有什么品质”
首先,我喜欢这集的主题,这像是在讨论问题。
我的观点:有,一定有。但关于边界的事情,一定是比较难以捉摸的,因人而异。
我对整集的观感:我喜欢马爷的观点,就是这个东西如果跟社会学老师那样解构分析实在是太累了,这个太残酷。我们只能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中,说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宽容。你对社会首先要有认知,你才可能宽容。
窦文涛说,是否宽容跟自己如何料理、安顿自己的人生有关系,这个话就接得很好,说出古人的“难得糊涂”,对现在的意义是:既包括对别人人性当中偶尔的一种宽容和理解,也包括对自己承受能力的一种认识,有些东西弄得太清楚了,两口子之间对大家都很残忍。
把事情放到极端就特别清楚,这只能是一个人活到了晚年才能有的生活智慧啊。蒋方舟说的这种不基于人生阅历,而基于网上不知道谁写出来的经验,也是当下的很多人的一种状态。
马家辉说,以前学爸妈、学老师、学课本,后来学网络了,基本上白痴跟白痴学,他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不能同意得更多了。
窦文涛又把话圆回来,说可能这种控制欲来自于想要拥有。看到这里我想,圆桌派,原则上就是老中青三代人,破冰的一个谈话或者说聊天,蒋方舟永远是被调侃最多的那个,因为年轻,阅历不深,且观点中总是冒出新时代的新词,也只是新瓶装老酒而已。她说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爱情,这话只有她嘴里能说出来,窦文涛、马未都、马家辉都说不出来这种话,缘于个人的生活阅历。
说点题外话:其实沟通这种事儿,就不能靠怼,只能靠聊,谁都不能把谁的观点强加于其他人,那怼个什么劲呢?不如好好说话,昨天我看到一个视频,就没忍住发了一条微博,也怼了回去,今天让我转成了只有自己可见,我想留到以后的岁月里提醒自己,做事不要冲动。怼,在我看来毫无意义,那为什么自己还会被拉近那场“战争”呢?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和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喜好,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又没什么不同,其实就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古人的智慧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诸子百家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代,等到一家独大的时候,就知道必然走向了消亡之路。
百家争鸣,用什么方式争鸣是现代人可以考虑并进步的事情,靠骂街一样的方式,注定是落后的,当然你也不能否认那是一种手段,只是不太高明,这又是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而异的。
我们在看清楚人类个体差异的同时,去求得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平等的社会氛围,才是文明的进步。不问西东。
就男女之防的问题,其实就是把公平的社会环境缩小到家庭之中,反之也可以把男女之事放大到社会,在不断放大与缩小之间,求得人生存状态的平衡。
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把锁,不问性别,马家辉和马爷都说现代社会需要多把钥匙才能同时开一把锁,而这就是精神需要的层面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而变得更深、更细,我觉得跟男女也没什么关系,如果开这把锁的不是异性,能打开也行吧?所以为什么只能是贴着异性标签的人,才是打开这把锁的关键呢?讨论文学,同性之间也可以讨论啊,异性之间也可以讨论啊,谁愿意跟你讨论,你就跟谁讨论啊,跟男女没多大关系。
所以这个主题上的男女之防,我觉得主要还是关于爱情上的,关于性的,关于私事与公共话题的分割的,这个就很私人,根本不能拿来讨论,它是每个人的底线,底线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应该受社会的影响,而应该受个人内心的影响,马爷说年轻时候的出轨会成为老年的谈资,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谁能从30岁一跃跳到70岁,然后跟昨天刚出轨的另一半,相逢一笑泯恩仇?那肯定是精神有问题啊。就算是蒋方舟说因为酒后乱性的出轨可以原谅,那她也很难做到说:嗯,昨晚的事我们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出轨以后选不选择原谅和要不要设防,这其实是两件事,如果不设防,那就只能考虑好要离婚还是将就的问题了,因为日子还要自己过。如果设防,说清楚哪些是公共话题,哪些是私事,哪些不能作为公共话题分享,对方一旦越界,你就知道,他/她是故意的,你的底线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那原不原谅还是看个人,就像大不大度也是看个人,谁也没规定人生生而要大度。不问男女。
【随感1】汪海林来的时候,非常有趣,人人爱八卦,他的爆料,不管能不能谈到一起,或者谈出个什么,都是好看的。
【随感2】王佩瑜做为女老生来的时候,我是痛并快乐着,全部嘉宾,没人懂戏,王蒙先生,跟不上(除了四郎探母嘎嗓的提示),窦文涛做为主持,也是老板,已经非常卖力了。梁文道彻底哑火,这不是他的领域。只有王佩瑜老板一个人在硬撑着,几次话题被梁文道生硬的拉走,她只能和窦文涛,再拉回来。关于京剧就算不懂,但80-90年代,众多的电视剧总有吧,《武生泰斗》《程长庚》当中,戏迷和角儿的关系,表现的那真是到位。
比如,武生泰斗翻桌子,他有伤,要翻一张桌,下面戏迷不答应,他说翻2张,戏迷也是讽刺挖苦,他硬着头皮翻了3张桌子,腿都快断了,但下面的戏迷是流着泪给他叫好。
再比如程长庚当中,他总是不让戏迷给他叫好,会影响他唱戏,结果有一次,他还没唱,下面戏迷来了一个大合唱,把这段都给唱了,他只能眼含热泪的看着戏迷唱。
而这些,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呀,但……这期话题就这么不温不火的结束了。
【人物感受:蒋方舟】稍微聊一个最近已经变成话题人物的蒋方舟吧
我没有不喜欢她,也没有黑她,也没有喜欢,这是谈话节目,各持一方词,大家听,找共鸣,开眼界,听异己,博一笑。
但时间久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不是绝对),可能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也可以不同于初相见。
比如孟广美,没那么讨厌呀,就是一个敢说话的女人,说的还都坦诚,并没有装逼。
老徐(徐静蕾),我的天,永远是那个她,千百年不变。
鲁豫,完全是宣传自己新书的……哈哈哈(尴尬的)(这期话题也非常没劲)谈话节目,永远没有错误的话题,只有聊不下去的(或者聊不到一个G点的)4个人。
下面言归正传的说一下蒋方舟吧
蒋方舟我从第一季感觉还不错,感觉她会自黑,聊自己相亲,并且还说总是相亲,就当给自己增加写作素材,非常敢说,而且亲身经历给人很强的代入感(“相亲”“谈恋爱”这个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伏笔)。
多可爱的一个女作家呀,7岁写散文集,10岁出小说发表,保送清华,自带光环,对吧,出名比韩寒都早,但和韩寒有共同点,韩寒爸爸是作家,蒋方舟的妈妈也是作家,还很有名。
搞的现在大家都在说,赶快写小说,写散文,然后用十几年时间,不停写,不停修改完善,等孩子出生长大了,就直接说是孩子写的,神童诞生,出版赚钱,出版商为了利益,会努力炒作,捧你,并且不会出卖你,自己再养一群水军,谁敢说一个不,直接口水淹死他们。
言归正传,后来第二季和第三季看完,就真的渐渐变成在忍受她。
1:衣服每期都换,而且还有好多期是暴露的,不是说不能换衣服,不能暴露点,而是她穿衣服没品位,她的衣服特别引人注意,我从来都记不住任何一个嘉宾和主持人的衣服,包括其他女性,孟广美,徐静蕾的我都记不住,就是记住了蒋方舟的衣服……奇装异服。
2:她的圆熟一直以来都是被人诟病的,她只要一开口,永远是那几个套路,比如
“我记得村上春树说过……”
“我记得XXX说过……”
“我听说过一件事,……”
但背后显示了无知,犹如于丹(论语心得),自己没有人生经历,只能去拼凑和意淫,没办法,她必须这样,因为她是个“作家”。
最丢脸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她写的《抵制》,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空洞没内容,甚至错误连篇,台湾的“反服贸”,被她画蛇添足,暴露无知,她写的是“反服装贸易”,没有观察力,不注意细节的作家……
3:某些话题,她刻意避开自己,只要到她的时候,她会迅速转移话题,比如某一期的开场,讲抄袭的,她说方舟子说她的文章都是她母亲写的,然后就马上换了一个话题,
这个情况非常多,包括一期谈整形的,窦文涛说她的额头,她说是列宁的额头,然后马上转移话题。
做为一个7岁写散文集,10岁出小说的才女,(比韩寒还早)其实大家都是很感兴趣的,其他嘉宾,包括主持人都是太给你面子了。额头就不管了,是你的自由。
(承接第一季的重大伏笔)她唯一可以主动谈自己的只有2个事儿,一个是相亲,一个是恋情和分手。然后就真的没有了,感觉她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生活,没有爸妈(这些都是形容词,不是辱骂和攻击)
现在知道马未都人气为什么那么高了吧,因为后者谈的都是自己经历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村上春树的。
【随感3】隔靴搔痒的感觉越来越重,任何社会上的话题都貌似在说,却不敢举例来谈论和分析,每个嘉宾都事先得到了提示,备课的时候,准备谈话的素材都会有所取舍。(是的,接到命题之后,大家都在备课,蒋方舟的读稿现象最严重,如果发现窦文涛的话题,4个人没有说到一个点子上,那么就是各自备课导致的,还有,那么多的名人名言,名人轶事也都是这样自然也好,突兀也好,就这样出现在话题中了)
第一季还敢说王宝强。
第二季就不敢直说了(马伊琍)。
第三季的时候,就只敢说死者和杀人犯了,比如江歌案的凶手,(拜托,江歌案谁会在意那个渣男,在意的是刘鑫和江妈)。
比如自杀的胡波(拜托,我们只想知道王小帅夫妻是如何逼死他的。)
这样下去,什么话题都不敢谈,还遮遮掩掩的,那就别谈了行吧。
【随感4】大家发现了吗,第三季几乎是没有互动的,都在甩自己的包袱,然后生硬的接之前的话题,然后口风一转,换成自己的话题。
讲真,看见窦文涛努力在把话题拉回来,然后惯例一样的做一个全篇总结(他的个人理解),最后道谢,散场,都有点心疼他了。
互动有2个断点,已经不是明显不明显的问题了,而是忍无可忍的问题了,弹幕经常可以看见吐槽的。
1:总有人没有理解其他人在讲什么,马家辉先生因为是香港人,最明显,他经常没明白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就接话,这个时候,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其他嘉宾,都不去纠正,也不去说,就看马家辉一个人继续讲……一个谈话节目呀,大哥们,做成这样子。(令人细思极恐)
2:别人说的话题,硬拉过来,然后2句话就换话题,蒋方舟做的最多,依然是她独有的方式:“其实我也发现你说的这个事情了,的确是这样,(然后马上换话题),我记得村上春树说过……”。
这就是变成没有讨论了,只有窦文涛一个人非常卖力,说自己小时候失恋,一个人爬庐山,黄山;说自己吃炒河粉;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其他人都在卖自己的人设吗?还是怕得罪人?
个人感觉,窦文涛是不开心的。
【随感5】总有些话题,是主持人和嘉宾无法驾驭的,不管找来的是什么专家,真的不行。
换句话说,圆桌上的4个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理解完全是纸上谈兵,并且是非常学术,和片面的。
这个时候,需要真正了解的人,就是草根的,底层的,节目组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自己挖掘一下平民当中的有阅历的人。
1:比如:买房子这一期。一群有房子,有财产,有年龄,有孩子的人,谈到底要不要买房子?
拜托,马家辉开始就说了一句话,一套房子,随随便便几百万,但是如果你没有,在香港是找不到媳妇的。
懂了吗?你以为现在老百姓买房子都是投资吗?什么是刚需,不懂吗?就是父母是穷人,只能靠自己奋斗的青年和中年人,是必须要买房子的,不然没人跟你结婚,就算结婚了,没有房子,下一代也是会继续穷下去。
梁文道先生说的最逗,说不应该买房,应该去欧洲什么城市,然后买个房子,过下半生之类的话。你们4个是猴子请来表现自己优越感的吗?
2:王佩瑜先生来的时候,曲高和寡吗?完全没有共鸣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录了一期,找个票友来参加,就那么难?
3:小确幸这一期,天啊,从头到尾我就不知道陈志武先生讲的是什么。我都恨不得让他先把那口痰吐出来,然后再说话。
【随感5.5】谈话节目,如果没有碰撞,就真的没劲了。节目组越来越不用心了,总想着用当初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做出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吗?
怎么可能,香港有言论自由的,随便说呀,不敢得罪人,但起码敢说政治呀,现在是政治100%不能聊,事件也不敢聊,完全堕落了,但好在有收视率,就这样凑合吧。
以前是期期精彩,偶尔几期不如意,现在是好看的,只有那几期,那几个嘉宾。
未完待续……
比“锵锵”末期的质量明显好很多,虽然嘉宾还是熟面孔。
比较明显的变化是:选题更好,不再只是浮躁地追逐每一个热点,而是找一些“当下”而非“当天” 引人注意的话题;时长更长,嘉宾可以谈的更深;镜头不再一下子进三个人,而是谁说话镜头就只take谁,这种特写比较有助于让观众专注。同时,这种镜头切换方式似乎也解决了几个人抢话的问题;最后是细节方面。布景更高雅沉静,片头片尾的曲子既符合节目气质,又使得节目更有质感。
具体到主持人与嘉宾的表现,也有提升。窦文涛在“锵锵”后期一直强调一些现代文明社会基本理念,看得多了感觉他一直在重复表达,思想却停留在大学生“爱思辨” 的阶段。但在这个节目里,他明显洗掉了部分铅华,朴素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个性;马爷是节目亮点,非常善于生动地讲述故事;蒋方舟莫名招骂,但我个人觉得她的谈吐修养在她的年纪往上十岁之内的人群中都算佼佼者了-- 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成熟的麦穗头是低垂的。不知道她被骂是不是是因为优秀得遭人嫉妒;梁文道老师最大的改变是让人能听懂的话越来越多了,真想给他鼓掌!遗憾是,他的各种道理之间逻辑衔接还是很迷人……;马家辉一如既往有独特视角有深度,继续喜欢。
(集数按个人喜好程度至下排序)
🌟🌟🌟🌟🌟
No.22 选书: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嘉宾:张立宪 梁文道 蒋方舟
张:人对失去的敏感远远大于得到。(6‘00)
张:成功学并不能让你成功,但能让你兴奋。但这种兴奋时效性很短,需要反复摄入。(9’05)
梁:书不存在价值高低,不同书有不同理由。(16‘20)
张: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以后,变得越来越有心理优越感,那书不就白读了嘛?(17’25)
蒋:读书越来越趋向于短线投资。(18‘20)
张:去读商学院其实是学一种语言。(22’35)
梁:有些书之所以畅销,恰恰是因为它换了一种语言去讲你已经知道的事儿。(23‘50)
蒋:读书由寻找个性转向寻找共性。(25‘15)
张:读书的勾连。(25’30)
梁:读书的能力是会下降的。(38’15)
窦:目的性颤抖。(43‘40)
梁:(阿多诺)我没有休闲,正常人不需要休闲。工作休闲的二分法是现代创造。(47’50)
圆桌派第一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90154?dt_dapp=1
圆桌派第二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82298?dt_dapp=1
圆桌派第四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95123?dt_dapp=1
E12 亲密关系
1. 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核心:养儿防老。所以才会有包办婚姻,实际上是将儿女作为了一种理财产品,一种投资方式,作为投资人怎么会让自己的投资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最稳妥的获益方式就是包办婚姻。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了金融市场,其中的股票保险部分程度上代替了子女作为“保险”的作用,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婚姻制度必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不同程度的瓦解和消弭,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拥有相比100年前更多的自由意志。(inspired by 陈志武 耶鲁大学终身金融教授)
2. 8090这一代,没有兄弟姐妹,高房价迎面而来,大学扩招,竞争激烈,未来我们要赡养父母,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假如父母接二连三地病倒,“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我们来说将不会是一句陌生的话,假如你没有孩子,那么在关注养老保险和疾病险的时候,你也需要为自己考虑一份。所以,你真的做好准备面对这一切了吗?
3. 实现财务自由是实现婚恋自由的前提。假如你身处一种供养关系之中,那么你没有多少资格去和父母讨价还价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伴侣。
4. 一种理想的亲子关系,需要亲子双方共同的努力,子女要努力实现财务自由,不要啃老,父母也要懂得和子女保持适当的距离,知道子女拥有自己的人生,这需要子女的奋斗和父母的思考,这是一种难得的理想关系。
5. 部落时代是母系社会,农耕时代是父系社会,工业时代仍旧是父系社会,不过这种文化制度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正在消解,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福利,服务业的发展迎来高潮,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不是自己不想养,而是父母在那里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6. 把父母或者自己送进养老院,不要说能否说服父母,即便进去了,父母能否真正享受里面的生活呢?养老院,归根到底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7. 情感勒索。当人与人之间真的平等之后,只剩下了情感这个羁绊,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国家庭文化中那种亲子平等的关系时,不要急着去羡慕,想想未必真的适合我们。
8. 这一集看下来,感触颇多,亲子关系大概是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一种关系,所以值得我们去思考。归根结底,每个人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前提下,你才有足够的话语权和行动力,面对你爱的父母,你可以去关心他们,面对给你添堵的父母,你也有能力去说“不”。
假和尚梁道长,酸教授许老师,瞎主持窦话唠。
佛系那期很好看
蒋不是刷屏中的知识浅薄,可能只是没有这些长者的见识以及圆滑,话说真是喜欢漫谈细讲的马爷!
窦文涛:“总攻啊,就是有攻击性的人。”(´▽`)
夫妻、情人、知己三种功能应是分开的,要何其幸运,才可能在一人身上实现。/你要知道真相吗?知道的话应付的了吗?/身体契合不能试,会回不来。/最不缺是愚蠢学愚蠢。/有种内心软弱的渣,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到了年纪,性欲高涨感情充沛。/现在婚姻为什么不稳定?男的不缺性,女的不缺钱。
难以想象生活里要是少了窦文涛蒋方舟许知远高晓松梁文道...这些敢于分享毫不拿捏的知识分子,我们想要碰触马东口中那5%的领域会有多艰难。
首期马未都马家辉蒋方舟聊“人设”,搞不清弹幕里抨击蒋方舟的是什么心态,小姑娘跟仨大佬唠嗑论思路观点陈述都没有问题,路人一个劲儿在哪里自我高潮。
只看了韩庚这一期,情商简直不要太低…
可能是锵锵三人行停播之后,最适合当打扫房间背景音的节目...
依旧满分。方舟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她的水平是超出同年人一大截的 但是她又是一个年龄比较合适的熟悉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在干什么怎么想的年轻人。再说 大家去聊一个新鲜的观点才有意思。
锵锵四人行,圆桌麻将局。色情直男癌的窦文涛比其他假正经的主持人有意思的多,插科打诨,却又有话题主线。大爱“看理想”系列,首期还是熟悉的四人组。2017确实是人设崩塌之年,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利益至上的时代,魔幻现实。
2界限(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风物长宜放眼量)、3渣男(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这集建议菇凉们一定看看、4哭(鲁豫,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苏小妹)、5佛系、11烂片(汪海林,“包饺子喂猪”,这集里面讲了一些大陆电视剧桌子下的事情)、16抄袭(网络和影视剧居然有抄袭工具,还有“洗稿”,网络中甄别内容真的好重要,因为时间浪费不起)、18京剧(瑜老板王珮瑜,票友是什么)、21细节(史航,经典电影翻拍,这集文字工作者看可能会更有感觉)、22(六哥张立宪,机场等候滞留每增加10min零售收入增加16%, 成功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管用,但能让你兴奋,但兴奋不持久,所以隔三差五得再吸哈哈哈 )、24失恋(李玫瑾,恋爱是一类人,结婚是一个人)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圆桌派第三季第二集
蒋方舟少些来吧,和这些人一起聊天会凸显你的浅薄。
四人圆桌依旧在,不见当年三人行。即使是三季最妥协的一季,但依然能从嬉笑怒骂、欲说还休之中感受到锵锵的锋芒。“我这辈子做过的节目被人记住的只有一两个,可实际我做过一百个,其他99个都是失败的,我这个人很次很差吗?我发现了这一两个节目的共同点——自编自导自演自剪,从头到尾我控制全程。”
未解之谜:窦文涛有几个前女友?蒋方舟有几个前男友?
啧啧啧,窦文涛这两把刷子刷刷刷的。
这季最好的是李玫瑾那集,从鲁豫开始不知道是不是没话题可谈了,豆瓣评分太高了,8分以上差不多,9分有点过高了。
我始终崇尚言语的知识化和深刻化,渴望在深度交谈中窥见灵魂深处不自知的狭隘与局限,所以大量时间阅读看影旅行交友,可还是会被自我束缚。像马家辉提到伍迪艾伦曾引用过的句子:我绝不会加入有像我这样会员的俱乐部。我们总下意识自卑,却又在潜意识里自大,以至于无法权衡。交谈也许是一种出路。
李玫瑾老师太厉害了,希望多请李老师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