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想化的总统,却是可能存在的英雄
看了很多之前的评论,大多在嘲笑美国人的“主旋律”。但这些嘲笑是否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呢?
马歇尔一开始的演讲颇受诟病,我却很欣赏。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想法,在罪恶发生之前消灭它。强大如美国总统,在提出这样的想法后也很不被看好。但这个世界总是需要梦想的,如果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端都不敢去想,那谁还敢想?当然,这个想法本身是否合理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国没有干涉另一国内政的权利,难道它就有袖手旁观,笑看种族屠杀之类事情发生的权利?但若允许以正义的名义干涉,是否又会实际上纵容了侵略和霸权呢?这或许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飞机被劫持后,马歇尔有两个选择:下去指挥和留下斗争。下去指挥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白宫有庞大的指挥团队在,并不缺他一个。所以我认为留下做孤胆英雄是可取的。而在最后面对妻儿作为人质之时的妥协,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原以为副总统会否决这个决策而已。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这里的美国总统虽然理想化了一点,但却是可能存在的。不像我们的所谓“英雄”,不食人间烟火,一个个像不锈钢战士一样,那才是凭空捏造的呢。
2 ) flying--u.s. president
一架飞机可以拍出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全程近乎密封空间的节奏,掌握的很紧凑,吸引人
空落的逃生舱,潜伏者夺枪,卸油,通上卫星电话,向一号开火,反劫持,夺回人质,背伞跳机,落网,通话俄罗斯一号,放掉俘虏,再次搏斗,夺回飞机,战斗机,运油机,伞兵机,几度协飞,最后还能干掉潜藏全片的奸细,搭上自由者号,把president的水准抬得很高了
配乐也很切题,场面的调度细腻,看起来很入戏,其余配角,有一直相信他的女副统,时刻想要改换门庭的顾问们,只肯与他对位的好哥们俄总统,飞机外为他挡导弹的飞行者,坠落的运油机,坚持到最后的伞兵机,飞机上为他挡枪的随从,陪他到最后的一个忠臣,一个奸细,角色和演绎都很到位
3 ) 当监狱高歌起《国际歌》的时候 是整片里最让我激动的
大学的电影赏析课,老师放了这部影片,不过由于我逃了那节课,事后也听到很多同学在讨论,已经对这部影片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时隔了多年,终于还是看了,就说说我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单纯从电影的特效上看,至少在当时已经算很不错了,剧情方面,也就是一个英雄形象的总统最后获得了胜利。
其实我想说的是,看了整部影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位神一般的总统,而是当那位俄国将军被放出来的时候,全监狱高歌着《国际歌》那一刻,那一刻,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像我小时候看红军战争片,我总是很同情和无限支持红军,我对我一个哥哥说,国民党好坏,我哥哥笑着说,那是因为现在胜利的是红军。
在空军一号上的两拨人马,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但是就像劫匪首领所说,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信仰,美国不能用他们的强权而去干扰别人的自主发展,或是像为了让石油涨几毛钱而置十几万伊拉克人民的生命与不顾。
这部电影之所以好,或许就在于它给人很多的思考空间,有些人在这里看到了美国的英雄主义而为之鼓掌,而有些人看到的是异国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顾一切的勇敢,好坏各有定数,也辨别不来。
而我或许会更偏向后者,如劫匪所说,总统难道就没有杀过人吗?
4 ) 跳过枪稿,阅读正文
又看一遍《空军一号》,越发感觉与其说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说它更象枪稿,越发感叹我们长期以来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靠谎言维系的国家当做典范。
影片刚开始,由好莱坞常青树哈里森·福特装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马歇尔就长篇大论,为了表示庄重和决心他尽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记我们袖手旁观,死者永记我们沉默无语……
表达了美国对身处暴政的各国人民不能及时相救的忏悔,从此,政治上的得失经济上的算计将无法阻止美国捍卫道德的勇气;从此,美国绝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协。
6名武装分子在一名内线的帮助下劫持了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马歇尔总统的光辉形象立即得以展现:为了身体力行刚刚发表的演讲,为了表现他对家庭观念的高度重视——一个在危难关头不抛妻弃女的好丈夫好父亲,他毅然留了下来,并迅速升级到兰博版。政治是现实的,《逃出纽约》里的总统就比《空军一号》里的真实许多,他没有留在被劫持的飞机上,因为2亿美国人民比飞机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为绝密情报比总统本人更重要。
美国片就是好看,在这么紧张的时刻它还不忘幽默提及总统的棒球手套和与之映衬的毫无主见的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副总统。
超人在行动:他首先干掉了一名劫机者,随后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质的一名劫机者欺骗了两个战友打开了关押人质的房门。这里编的不太象,既然干了这一票既然是为了信仰怎么会受死亡的恐惧所左右?
劫机者头目为了逼超人总统出来同时也为了显示劫机者的暴虐,导演特意安排了他枪杀了一名漂亮的公关秘书,对女性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使观众认定劫机者禽兽不如。
看来,向隐藏的武装人员喊话“塔利班,你们这些胆小鬼!你们只能看着你们战士的尸体对着西方被焚烧,却不敢来为他们收尸”的美军心理战部队得到了马歇尔总统的真传,因为马歇尔总统也擅长激将法:“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是啊,恐怖分子们,你是一个男人,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出来战斗呢?为什么要杀害手无寸铁的人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那么,同样的,既然是男人,焚尸就焚了,但为什么在曝光之后说这属于卫生处理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也许是编剧尚存一点公理。当然了,不能一边倒,荤素搭配才让人更有食欲。于是,劫机者总算说出了指责美国虚伪的话:“你们为了省油钱而杀了数十万伊拉克人。”并对马歇尔的女儿说:“你父亲是西装笔挺只用导弹的杀人犯。”但这个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机者的残暴。如同刚吃完一碗鱼翅马上用减肥药拉得精光。
结果不用说当然是果敢顽强智勇双全的马歇尔总统取得了最后胜利,捍卫了荣誉履行了诺言,取得了精神文明——亲身实践了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总统的光辉形象;物质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内阁成员的双丰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英勇正义的美国总统,展现了可爱的美式理想主义,还随手对俄罗斯刚刚复苏的左派力量和欧洲小朋友小小调戏了一下:劫机者的理想是恢复苏联,免使俄罗斯人沦为黑道和妓女,那么左派简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党了;不知一直希望摆脱美国阴影的欧洲人看到自己的战机从头至尾为空军一号护航,搜寻救生舱比美国还要积极的时候是什么心态?
我的心都不禁为之澎湃了!
多好的一部电影!多么紧凑的情节和宏大的场面!多么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优越性!但同时又多象一个神话啊!
为了对共产主义形成包围,为了防止共产党在印尼夺权,美国对苏哈托的残暴统治不闻不问;对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听之任之;对以色列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开纵容。它才不会管什么苏哈托屠杀了近四十万共产党人,皮诺切特让无数人失踪,沙龙一次就杀害了一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无力成为美国现实或潜在对手的,凡是愿做仆从国愿当表决机器的,无论怎样胡作非为美国都绝不会把它们列上黑名单——多象“两个凡是”啊!而如果不听话的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没干就造谣硬说它干了),那美国就会发给这个国家的反对派无数桶油漆和不干贴,在大街小巷写满“他完蛋了”。
就连对当年脱离苏东集团的南斯拉夫,美国也表示欢迎并提供美援,尽管它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当然的意识形态敌人。杜勒斯国务卿曾对欲脱离苏东集团的华约国家许诺:只要退出华沙条约组织,美国不会以这些国家采取任何特定社会形式而顺利得到美援。这并不是说美国可以容忍它的社会主义死敌们,做事需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让华约缩水,然后再分而化之。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桥词典》中马桥人的味觉,他们对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一个字。同样的,只要底线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国的敌人对着干的,就会被美国认为是甜,就是“政治正确性”的最终体现。美国从来没干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傻事!
我不想简单地说谁是谁非,在国际事物中用这种简单的道德判断更显得没有意义。美国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着想,美国所自夸的义薄云天也是为了达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饰。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们这样一个有如此深厚底蕴和浓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怎么会有相当一批精英分子长年追随这些不着四六的东西?怎么会人云亦云地重复骗子自己都不信的几个概念?怎么会以做“一夜美国人”为豪?
可能,这就是60年代与70年代的差别。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义成果的60年代懦夫们已经到了他(她)们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国优先论”者们,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间管理层。
辞藻华丽的枪稿可能还会继续蒙蔽一部分人,但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跳过枪稿,阅读正文。
这就是结论。
5 ) 老美 勇气可嘉~
从没见过哪个国家敢拍出一部把自己的国家元首弄到死亡边缘,拯救国家的电影,,
不说Air Force One剧情如何 演员演技如何 导演剪辑如何 。。。
美国人敢把总统放在枪口上作一部电影,他们就已经成功了,他们就展示了自己国度的开放 自由 和 平等,这就是世界老大的做派,,
啧啧~
6 )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尽管提前知道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结果依然使我感到无力吐槽。
讨论这部电影,撇开政治话题,更让我困惑的是,生命的价值是否因为个人的身份而有异?必须承认的是,爱因斯坦和乞丐的生命价值是不同的,因为前者对于人类创造的价值、做出的贡献更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放到电影里,那么多人为保护总统一家而死,我却只是感到不值得,甚而有点愤怒。
在总统出场时,即使他只是在手忙脚乱地翻找说明书,激昂澎湃的背景音乐依然会响起。B站的小伙伴吐槽:这背景音乐让我觉得总统更像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啧啧,信然。
总统在片里俨然是个高大全,他不按演讲稿发言,鼓励人们追求正义,嘴炮MAX。战斗技能也是了不起,会开飞机,打过越南,一个人团灭了飞机上的整个恐怖组织。如果执意要给总统添加这么多技能点,也没问题。但是请消灭一下BUG好吗?总统开火从没断过子弹,而敌人打两枪,眼看要激烈交战,却没了弹药。好吧,可能是巧合。那么,总统拿到钥匙去开会议室的门,敌人站在他身后就几米的距离而已,连开三枪,竟然都打偏了!怎么说敌人也是在战场奋斗过五年出来的,难道都是“战五渣”?!
主旋律电影嘛,拍拍领导马屁,让领导高兴高兴,也不必太当真。但是,在片子里,还透露出一种使我怀疑的价值观,那就是总统、第一家庭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国家安全顾问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转移了劫匪的注意力,第一夫人得以幸免于难。帮总统挡子弹的官员,说着“I'm going on”替总统挡了导弹的年轻空军,还有其他无辜遇险的人们,统统使我无法在结尾悉知总统安全时与人们一同欢呼。
如果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年,也许我会为结尾感到如释重负,但看到人们在欢呼,我只是感到唏嘘,因为有那么多生命逝去、那么多家庭破碎。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圣母”,但是这种把其他人的生命价值建筑于某个人身上,我是无法理解的。
这种对个人英雄的追崇,是否真正的合乎情理。当总统下令释放芮狄,从理性思考出发,是否是对政府部门的不尊重,他个人的情感左右了政府决策,甚至会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这是应该的吗?
在结尾处,总统先送女儿和夫人走,然后是替他挡了子弹的伤员。恕我愚见,在此关头,不应该是伤员先走吗?
或许我还真的是太不成熟,但我认为生命的荣耀在于人可以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个人。也许为了某个人就是守护信仰的一种举动,只能怪我眼界太浅,看不出来片中这位总统的价值所在吧。
挺刺激的
给打四星不是因为影片有多厚,而是佩服美国淫民的想象力。电影基本就是美国精神最集中地诠释,美国总统成了007,不畏恐怖分子毅然冲在最前这是英雄主义,为了妻女愿意妥协表现了对家人的责任,白宫面对危机的临危不乱展现美国领导的机智,加上军人义无反顾的牺牲这绝对是美国最好的宣传片
剧情相当科幻、、、
自我膨胀厉害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7457/
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主义。
美国总统的外挂开爽了,俄国总统的戏唱不下去了,国际歌的内蕴超神了。
个人英雄主义 结构老套 后面情节太拖沓了 戏份可以缩减 配角塑造一般圆满
故事就算了,据说克林顿大爱此片,估计老小子没少yy。片中F15大战Mig29的场面不太多见,虽然CG糙了点,但是还算不错。
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主义
一有女人当总统/副总统 美国准会出事…… 配乐很经典 这种主旋律基调不算很得人心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讲影片还是很抓眼球
故事张力与演员阵容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准,特别是加里奥德曼的角色塑造曾被昆汀与辛德勒的费因斯,老无所依的巴登并列赞誉为影史三个坏蛋典范。但,所有这些亮色(当然还包括导演和福特)都不足以遮盖故事本身恣意夸张倾向所产生的反效果——没看错吧?美利坚总统在空军一号上虎胆龙威?!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从海底出击和完美风暴遇水则发,这次换作天空遇险,在不熟悉的战场有点找不到北。
美国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他们可以公然在白宫前的草坪上露营抗议,公然燃烧自己国家的国旗,自然调侃国家元首也是不在话下,发达的好莱坞电影产业更是在其中作开路先锋的表率。不过看电影看到现在,发现好莱坞真正持批判态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门事件”,更多情况下还只是一种善意的嘲讽和含情脉脉的赞扬,将美国总统塑造成一个童心未泯,天真可爱,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现状的平民英雄。我们大家虽然在电影过后还要照例大骂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居心叵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却是津津有味的。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国电影时的矛盾心态,而且也是在侧面反映了美国电影的统治地位了。
紧张刺激,狭小有限的空间更加增加了紧迫感
驾机挡火箭飞弹的飞行员值得尊敬!
HarrisonFord 最后一步还像动作片男主角的 年纪大了 玩不起了
。飞机起飞后,艾格和同伴们劫持飞机,绑架美国政要及总统家人,只有詹姆斯侥幸逃脱。恐怖分子要求俄美释放雷迪克将军,而藏身空军一号中的詹姆斯则和这群匪徒展开殊死决斗
总统亲上阵——美国总统一打多,真是够累的,依然充斥着饱满的美国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喜欢Gary Oldman的恐怖分子头头,一口俄国口音,绝了!
总统的空军一号,真是很惊险
非常典型的戏剧性叙事作品,从高潮看统一性。哈里森·福特一如既往的硬汉形象,奥德曼每次饰演反派角色都无比迷人。最后一分钟营救和悬崖上的决斗,这些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调动观众情绪所采用的经典剧作法都被用上了。美式主旋律的结尾,符合商业片的类型模式,缝合的封闭结构,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