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踏入影坛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总体来说演艺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在进入2000后他才开始声名鹊起。
可能对于很多国内观众们来说,很熟悉他在张艺谋的大作《金陵十三钗》中出演的神父,殊不知他是妥妥的演技实力派。
2010年因在影片《斗士》中表现出色,他一举拿下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4年他更是凭借影片《美国骗局》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帝桂冠,至此奋斗多年的他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共有3部电影上映,分别是《雷神4:爱与雷霆》、《阿姆斯特丹》和《淡蓝之眸》。
不过很遗憾,这三部影片除《雷神4》外,其余两部影片均表现不佳,甚至于《阿姆斯特丹》则亏损严重。
其实三部影片中单从片名来说,本人更喜欢《淡蓝之眸》,仅仅是从这个名字来看,就会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和神秘的意境,不过很可惜仅仅是名字而已。
《淡蓝之眸》由斯科特·库珀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哈利·米尔林主演,影片定位是惊悚悬疑题材,这也是斯科特·库珀比较擅长的戏码,在2021年的时候他就推出过一部惊悚风格特异的影片《鹿角》。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西点军校成立20多年后的1830年,因为校内发生了一起骇人的学员被残杀的案件,贝尔出演的著名侦探兰德被请来侦破案件。
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兰德得到了学员爱伦·坡的帮助,爱伦·坡由于长相问题一直都是边缘的存在,但他本人却非常的有才华。
随着后续接连两宗同样骇人的命案发生,将西点军校内的紧张氛围推向了高点,这也迫使学校高层催促兰德尽快破案。
随着案件的深入侦查,一切迹象都瞄向了法医一家人,确实法医的妻女都是巫术的追随者,就在爱伦·坡即将被杀的时候,被及时出现的兰德救下。
一切看似案件真相大白的时候,爱伦·坡突然发现幕后的真凶竟然就是自己一直敬重的侦探兰德。
影片在最后玩了一个反转,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反转,足够可以让荧幕下的观众大吃一惊,但是怎奈影片过于拖沓,导致这个反转大打折扣。
其实导演在片中营造的氛围是很不错的,包括场景的选择和镜头的捕捉,都是很契合影片惊悚悬疑定位的,可惜被缺乏趣味性的故事情节给拉胯了。
当然导演也是做了一番功课的,首先是贝尔出演侦探兰德,无论是气质还是气场都是有的;其次是让米尔林出演爱伦·坡,也是在外形上极力的符合历史上爱伦坡的个人形象。
《淡蓝之眸》在网飞上线后,口碑两极化,整体表现并没有什么亮点,只能说是在及格线徘徊。
但是很是可惜了两位好演员,还有这个好片名。【END】
这是一部有时代感的小说电影,它需要我们像读一本书一样,静下心来品味剧情静静地流淌。就像在读它的原著小说一样,只不过是反过来了,品味剧情的同时,也去想象原著那细腻的表达。
很多影评都说这是一部慢节奏的电影,我并不认同。《淡蓝之眸》有它的节奏,一个又一个的案子,一个又一个的发现。而且显然导演为了不输商业片的观感,加速了剧情的表达。如果是原著,会在背景介绍上凸显更多的细节,但是为了能够把一本书的剧情塞进2个小时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压缩是值得的。
如果不看电影的最后半个小时,我会认为这是一部类似福尔摩斯的侦探片,它很传统。3场谋杀,几个线索,逐渐接近凶手,最后在烈火中结案。最后半小时的反转也不难猜,几处没有揭开的伏笔和主角的身份,似乎已经道出了这个甚至算的上是老套的剧情设计。加上这个伏笔,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还算是传统的侦探电影。
剧情的元素非常戳我的xp,1830年的美国,西点军校,服化道非常好,加上电影那股冷淡的调色,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煤油灯的年代。神秘主义,献祭仪式,女巫猎人,宗教,这些带有克苏鲁的元素更是让我兴奋,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影片里对尸体有特写,还是蛮逼真的,看得会有一些紧张。
克里斯蒂安·贝尔继《雷神4》以来再次出演一个痛苦的父亲,贝尔是演这种角色上瘾了吗哈哈哈。哈利·米尔林饰演的诗人更是令人惊叹,贡献了精彩的表演。更令我震惊的是他居然小时候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哈利的堂兄!减肥是真的能增加颜值。
总之,《淡蓝之眸》带给我了非常舒适的两个小时,演员的演技和非常到位的服化道让我自然地沉浸在其中了,静静跟随破案的过程,享受这些神秘元素带来的感官刺激。这不是一部剧情特别优秀的作品,但是它真的让我回想起了几年前那种安安静静看书的感觉。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对生活做一些减法,回到那个少一些打扰的时代。
这部电影在上线前,我是相当期待,毕竟放出的消息是大名鼎鼎的爱伦坡将作为侦探助手出现在本片里,而侦探角色将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出。
最让我兴奋的其实不是贝尔,毕竟他的表现相当稳定,就连在雷神4这种大烂片里,贝尔也能有所出彩。
爱伦坡,是最让我感到激动的。爱伦坡那可是推理小说之父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出自爱伦坡值之手,《莫格街凶杀案》。所有热爱推理小说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爱伦坡的大名,而他,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将被搬上荧幕,而且还是作为侦探助手。电影会借此讲述爱伦坡的成长吗?他会是因为某个大侦探的影响而成为推理小说作家的吗?
但是电影让我比较失望。
简单说说几个地方,以下涉及严重剧透!!!!!
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就会猜想结尾会是“贝尔是主谋,真相最后由爱伦坡揭露。”
一是电影的闪回镜头较多,结局必然是和贝尔的女儿有关;二来,爱伦坡这个名字的分量实在太大了,最后的真相有他来揭露这才符合他的身份。
只不过,具体反转的形式我是没猜到的,核心诡计还算是合理,虽然算不上精彩但是及格之上。
事实上,这种侦探最终是凶手的桥段已经被多次在小说中运用。特别是在某个侦探系列的完结篇,例如大侦探波洛(出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哲瑞雷恩(出自埃勒里奎因笔下)。
在开篇就提到过,爱伦坡这个角色是值得改编和深挖的,但是电影仅仅是形式上对爱伦坡的致敬。倒不是说,这么用不行。电影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意思,电影中爱伦坡的角色不一定非要用“爱伦坡”这个名号,替换成任何一个无名小卒都是可以的,没有体现“爱伦坡”这个名字在电影的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并不是说任何好电影里的任何角色必须要有不可替代性,只是在这里这部电影特意用了“爱伦坡”,那他就必须存在必要性,否则,除了噱头将一无是处。
并且,在电影结尾爱伦坡角色并不讨好,他深深迷恋着电影中法医的女儿Lea,即使后者要将其杀害献祭,他仍在得知这一切后,为其开脱辩解。
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电影,不可或缺的一点是逻辑。一部优秀的推理悬疑电影,一个完美无缺的逻辑链条和作案手法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简单说说,电影不大合理的两个地方:1、贝尔前去小屋与医生一家对峙且要救爱伦坡。医生一家是知道他们并没有杀人。贝尔想要将杀人罪名嫁祸于医生一家,就必然面临着对峙,但是他无法确保法庭上的对峙他一定能赢。因此,贝尔万无一失的方法是在小屋将一切知道底细的人全部干掉。但是他没有,而且并没有这样的意图,是火灾意外杀死了知情人。如果火灾之中知情人没有丧命,那么其完美犯罪不会成立。
当然,这里可以解释为,贝尔已然杀死了强奸他女儿的三名嫌疑人的两人,且无力追捕剩余一人,已有着坦然赴死、自首的心态,并且他无意牵连与女儿的强奸案无关之人。但是,如果他不想通过完美犯罪逃出生天,从一开始为什么要自导自演呢?为什么要费尽心机的杀死牲畜,仿造邪教做法现场呢?这样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2、贝尔从医生书架上,就搜到了黑魔法的禁书,这这这。太简单了吧。前面俩小时,逗我们玩呢!
医生就这么将一本禁书大喇喇地放在书架上?
这电影也不是啥也不是,起码反转还是及格以上,演员表演全部在线可以说非常棒。那种古典推理的调调我也非常喜欢。只能说,及格分还是有的。
1、片尾男主给男二一张纸条,男二看了以后,立马不追究男主的罪恶了。这纸条上写了啥?你知道么?如果没猜错,上面写的是,我马上去死。男二简直就是圣母婊啊。
2、男主这种角色很老套,既是攻(破案)又是守(犯罪),合着通篇拿观众当傻子,他来唱双簧啊。虽然最后结尾反转有点彩头,但,回过头来,再看破案的过程,就觉得很假了,自导自演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3、其一男主女儿被伤害,男主复仇;其二男主正好住在学校旁边,又因身份特殊,恰好被邀请破案;虽然导演安排男主扭捏了下,不想被邀请。但你这分明就是为了方便拍电影啊,要不,这故事成立不了啊。就是这么巧合。
4、很纳闷病态女为何突然拿真人开刀?一家人助纣为虐,也是无语。但也算是帮导演圆了男主的完美谋杀。这剧情设计,也是坑。
5、据说埃德加·爱伦·坡是个举世闻名的作家,但我还真的第一次听说这个人。
整体上大雾、大雪、寒冬,冷峻的色调给片子加上了一些神秘和可怕的氛围。选角很1830,扮相有点怪。那个上校像个猴子,不是么?
主演是我喜欢的演员,但一看简介里有爱伦坡,就有不好预感,预感这个电影不好看。片子一出,看了一眼,果不其然。 两星只是因为还有那种给奴隶主唱赞歌的一星垃圾衬托,这电影实在不是现在这个糟糕世道应该出现的。 坏就坏在道服化这种东西做的特别考究,耗资巨大 , 耗资巨大就拍这种糟烂故事吗?虽然耗资巨大,却又是以廉价方式刺激人的感官的东西。其实我连这篇影评都不想写,分都不想打,因为实在不值得。
另外,不要误会,我不是对爱伦坡有多大意见,只是他这类人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倒是略带批判性的剧集《黑猫》更胜一筹。
最后,一看导演,原来参演过史上最道德沦丧的恶臭的电影《众神与将军》,没事了,二星变一星不解释。
画面和氛围处理的相当不错,但是节奏不对,导演为了呈现二级反转带来的惊艳,有意把真相放到最后来揭晓,如此这般,虽能令观众眼前一亮,但由于前面士兵离奇死亡的调查略显漫长且女主家庭的背景挖掘过于潦草,导致很难接受她为表层凶手的事实,毕竟发言、文艺和柔弱方面的展现,都含有误导的成分,而真正的凶手,却又在平淡中迅速收尾,这种晴天霹雳,总让人感觉少点什么,也许是遗憾,也许是无奈…… 但是,醍醐灌顶又戛然而止的宁静,对某些绪心来说,称得上优点吧,反倒看多了悬疑类型的我,总想让它奇怪点,再奇怪点,最好给凶手镀上一层超越世俗的精神和能力…… 唉,真真假假,皆是虚妄啊……
奶粉钱大电影。质量之烂的难分伯仲,爱伦坡的造作口音以及结尾处烧纸条情节意外和玻璃洋葱难兄难弟。很难想象甘斯布为何甘愿出演这种单纯男主红颜背景板,年逾九旬的杜瓦尔怎么能被说动客串,但更难接受贝尔数十年如一日仿佛欠了数位导演的债在演一部如演一部的流水烂片里使劲演戏。爱伦坡缘起由头是假,随机切换布景的雷神四才是真。低于三流水平的古典探案英剧单集剧本硬是注水到超两小时,混乱的叙事节奏和悬念推进让成品质素望尘莫及它的群戏和美术本应企及的高度。贝尔的表演不仅没能力挽狂澜,反令熟稔程式捏塑的角色加速与故事基底的割裂,哥特或军校仅成摆盘。而导演集结这台豪华阵容和冷寂风光极力试图在平庸写作之上捕捉的,构成硬汉侦探核心魅力的氛围感最终也随着搭建的全面坍塌轻飘飘地如托梦而生的诗句和染血裙摆的丝带坠向了庸俗的深渊。
足够体面的古典奇案,可视为《乌鸦》(The Raven, 2012)的前传,同样双男主,同样是坡协助调查。贝尔饰演的奥古斯都警探是这故事的叙述者,坡的参与足以引起我的兴趣。在这样一副腔调之下,内核仍与当代性的惊悚情节紧密相连。剧情的发展有时舒缓,对话有时也过长,结局我虽没想到,可总觉得是个不必要的情节反转,只为凸显某人的悲剧色彩。如换成坡本人是叙述者,我会更喜欢一些。但如果那样,作者想要的结局对他而言恐怕就更无惊喜了。
没有把重心放在猎奇上,解谜更多的是解开心理创伤。节奏可以更快一些,关于梦境的探索有些停留在表面。
网飞也搞“老带新”,你说拍的不行吧也不至于,你说有意思吗还真没啥意思。
“我多想我女儿那天在舞会上能遇见你,也许我们能成为真正的家人”,而强忍情绪的爱伦坡只能说再见。两个大男人在冰天雪地的小木屋里用眼泪推理和忏悔,我被这场景动容了!就冲这结尾,三星多给一星!
叙事手法和故事背景一样“古典”,整体缓慢而深沉,气氛营造的不错,悬疑探案是主线,救赎与理解则是延展的另一面。对的人没有在对的时间相遇,而坏人却无处不在。
娱乐性还行,但反转前的剧情没什么悬念,反转后的部分也谈不上有新意
气氛做得这么足就只给我看这个?
没推理 没节奏 没反转 说惊悚连我都吓不到
评分靠谱,差不多就是这个分吧。最后反转还不错,但也不能挽救是部烂片的现实
令人心碎的一句话 我多希望ta那天遇到的是你
克里斯蒂安贝尔你是怎么回事,2022电影一个莫名其妙的阿姆斯特丹,一个莫名其妙加昏昏欲睡的淡蓝之眸。那一片烘托气氛的雾茫茫让我查了下西点军校地址,在纽约不应该是西海岸的湿润气候呀,难道那时候有雾霾。爱伦坡的演员因为丑得过目难忘一眼认出在后翼弃兵里出演过,本人好歹是个诗人加恐怖小说家,怎么电影里那么点儿浪荡愣头青,确实像俄罗斯电影《果戈里》,都是不正经的悬疑破案。
网飞的电影部门真的,很少有优质产出。影片前后甚至有脱节感。前半暗到我用mac勉强看。一个base在纽约的故事,用了大量英国人当主演,塑造方面没有硬伤,就是这个色调加过往经验,很容易跳回英国去。爱伦坡这个角色,弱了。
很不均衡的一个电影:故事上试图塑造一种亦敌亦友的师徒关系,但由于年轻演员演得太轻导致这个关系不成立;叙事上前半程慢慢悠悠草蛇灰线,后半程仿佛知道时间已超紧赶慢赶。贝尔当然还是很好,但放在这个片子里属实大材小用了。
看了两小时的坡圣模仿秀
太平庸了,自以为反转很高明,贝尔为啥?为啥?真缺钱啊?
要是拍成希区柯克和爱伦坡的破案比赛,可能分数会高一些,神神鬼鬼的拍的太乏味了
这是一部在片中醒目出现了叫做Hitchcock的角色、唤作Vertigo的病症却与此条著名的悬疑类型支脉没有任何干系的严重涉及埃德加·爱伦·坡的电影。“生与死之间的边界是含混不清的。谁能说出生命在哪里终结,死亡又从哪里开始?”……有人说没有反转?反转还是有的,而且你甚至可以说它有一定的力道。但问题却在于(也是由贝尔领衔出演过的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曾经呈现过的问题):如果影片要用这种方式进行反转的话,那么之前许多“此人单独存在的探案场景”,便会出现不符合故事体系自身逻辑而只是单纯在为了欺骗观众的现象。因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是不用“演戏”的!……PS或许应为哈利米尔林饰演爱伦坡点赞。除脸型配合发型确有几分神似,更在于他数年前所塑造的科恩兄弟巴斯特歌谣中的人彘,无论角色气质还是命运走势都高度契合于坡推崇的“死亡化境”
2.5爱伦坡粉丝在这里写下一个问号。无论是从悬疑片的角度还是从爱伦坡美学讨论的角度,都非常浅薄,节奏就像骑车过减速带,整个破案逻辑可以说幼稚极了。达利表哥太适合奇怪长相的storyteller了,跟贝尔搭戏也不怵,另外这个戏预算很厉害,配角配置太高了,可惜可惜。
角色都搞上爱伦坡了,演员都找上贝尔了,结果就这?装腔作势。近期看的欧美悬疑推理电影就没有一部让人满意的,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