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后一次驱魔》:集大成之作的困惑
12年前的《女巫布莱尔》为恐怖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用伪纪录片的模式拍恐怖片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而创举之后,必然少不了跟风,这群后来的作品,一些沦为炮灰,一些成为经典,而这部《最后一次驱魔》当属炮灰之列,此片并无甚大的缺陷,沦为炮灰应该怪它生不逢时。
仔细的分析此片,可以发现此片在很多地方还是非常讨巧的,比如暗线的掩埋和对经典的戏谑,戏谑归戏谑,影片还是杂糅了不少经典恐怖电影元素的,而其设定也颇为有趣:一个失去对上帝信 仰的牧师的最后一次驱魔。全片开始以一种戏虐、调侃的态度来对待驱魔这件事,逐渐进入状态以后开始发力,营造恐怖氛围,然后又一次一次的否定驱魔,到了最后几分钟才露出其驱魔电影的本质,纵观诸多的伪记录-恐怖片,一贯的结尾就是鸡飞蛋打,该死的死,不该死的也死了,什么活口都不留,恐怖片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装神弄鬼,而《最后一次驱魔》似乎装神弄鬼过头了,观众的马屁没拍成,还被观众们喷了不少口水。其实平心而论,此片不仅不烂,而且还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驱魔电影最有名的当属1973年的《驱魔人》,此片带有非常浓厚的宗 教情结,剧情和节奏的处理非常出色,可以把它意*淫的归为经典“艺术恐怖片”,《最后一次驱魔》借鉴了《驱魔人》的经典元素,包括一些人物造型和驱魔情节,然而不一样的是《最后一次驱魔》没有秉承浓厚的宗 教情结,它所持的是一种对上帝信仰的怀疑态度,而对于当今时代而言,这种设定是非常切合当今人类信 仰实际的,而这种游离状态最后还是被恐怖片一贯结尾所打破了,纵观全片,这个设定私认为是此片最高明的地方。第二点就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模式,它没有拘泥于一镜到底,剪辑和音效的处理都很到位,既不生涩也不过头,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其秉承了伪记录片的纪实风格,一方面又很讨巧的选择了电影的摄制和制作模式,减轻了观众对伪记录片的观影不适。这点既是此片精明的地方,也不幸成为了恐怖片影迷们诟病之处。要是硬要把《最后一次驱魔》和《驱魔人》相比,《最后一次驱魔》和《驱魔人》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驱魔人》完胜。但是要把《最后一次驱魔》和《女巫布莱尔》等一干电影相比,《最后一次驱魔》略胜一筹,而且可以称为此类伪记录恐怖片的集大成之作,《女巫布莱尔》只是在开创价值和营销价值上有可取之处而已,而其余的跟风之作也仅仅停留在跟风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而此片之所以被恐怖片影迷诟病,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这几点,第一,经典恐怖片元素的过度重复利用,炒旧饭当然不会有人爱吃,特别是吃了一次又一次以后。第二,此片在伪记录片和常规剧情电影的权衡让一些影迷感到不适,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有新意的,一方面也并不是对所有人的胃口,这是基于形成一定的观影惯性以后。第三,剧情的处理,这点纯属个人的感觉,由于信 仰危机的铺垫过多,导致本片的恐怖氛围营造变的较弱,剧力不够,节奏的处理也有些不足,一顿一顿的恐怖节奏,一会儿玩玩家庭伦理,一会儿玩玩鬼上身,观众们暴涨的膀 胱一次又一次的被玩弄,其实这个缺点从另外的方面来分析,也可以成为影片的亮点。第四,结尾,《最后一次驱魔》的收尾略有意犹未尽之感,总之不够过瘾,不够满足观众们的惊悚需求。
《最后一次驱魔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主角的信 仰危机。牧师的信 仰危 机,不得不说是现代社 会物质与信 仰两者矛盾升级的一个绝佳讽刺,现代物质、信息的冲击使得一个原本热情虔诚的牧师开始怀疑自己原本坚定的信 仰,连上帝都不信了,更何况这驱魔,“驱魔”这种中世纪唬人的愚 民招术在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得不说是个笑话,电影中的马科斯牧师虽然有信 仰危 机,但是其身上却仍保存有很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马科斯牧师的信 仰危 机处于一种很分裂的状态,他身上仍旧有很强的基丆督教普世精神,但是在情感上又刻意的和基 督划清界限,于是电影之中,不管妮尔身上发生任何不可思议的灵异现象,马科斯牧师总是可以一厢情愿的用“符合科学常理”的态度去处理,到了最后阿巴伦现身,马科斯牧师才终于毅然回到上帝信 仰的怀抱,而代价是死亡。
最后,应该说,《最后一次驱魔》是个“好同志”,它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我相信伪记录-恐怖片不可能像此片的片名一样,成为最后一次,我满怀希望期待更好的、更有创意的、更精良的伪记录-恐怖片问世,恐怖电影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而恐怖电影中的伪记录风格分类不会终结,它还有大有可为之天地,而此种类型片毫无疑问会成为经典的一种类型片,永载电影史册。
2 ) 细思极恐,解释全篇电影看不懂的来这里(搬运某软件热评)
曼立牧师算是一个邪教头子,后面出现的帮凶都是信徒,包括女孩的家人。他需要献祭灵魂给阿巴伦,选定了奈儿并用派对安排了仪式,嘉宾也都是信徒。女孩寻求到男主的帮助,无奈男主并不相信恶魔的存在,在第一次驱魔失败后还特意去旅馆引起男主的注意,日子越来越近,绝望中女孩心生不忍,就使劲装疯和暗示想吓走男主。小镇的人都是坏的,到处禁止拍摄。父亲知道事情的始末,但立场很矛盾,父爱和信仰一直在挣扎。实意他不去医院只要男主驱魔。最后看到女儿的痛苦,深深忏悔下想拯救女儿却被曼利牧师赶来绑在树上。哥哥从头到尾都是坏的,一开始知道男主来帮忙驱魔的,没一次有好脸色,直到知道男主是假驱魔。这电影很可怕。
3 ) 《最后一次驱魔》:讨巧狡黠的伪记录包装
《最后一次驱魔》从动机上明显就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73版的《驱魔人》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经典,就现在拿出来细细品味,不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气氛营造,甚至是特效处理都是首屈一指,可圈可点的。今年的这部《最后一次驱魔》,制片方显然熟谙生存营销之道,把一个事实上不怎么靠谱,也不怎么跌宕起伏的故事,穿上一件“伪纪录片”的外衣。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将影片提升了一个观影档次,增加了影片身临其境的神秘色彩。恐怖不及《死亡录像》,悬疑稍逊《科洛佛档案》,《最后一次驱魔》上交了一份中规中矩的答卷。
伪记录片最有力的杀伤性武器,就是能够将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极具真实感的氛围内。追溯到伪纪录片的鼻祖《女巫布莱尔》,公映之后一度爆棚,不少人就针对故事的真实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时至今日,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没诚意的影片大多数都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伪纪录片的市场空间依然前景一片光明。只不过,想达到《鬼影实录》系列的高度,还是得再潜心拓展研究一下。毕竟经典总是被模仿,难以被超越。《最后一次驱魔》诚意十足,手法也极为老道,导演对伪纪录片的风格驾驭得张弛有度。开篇同《驱魔人》一样,旧瓶装新酒,现代人已经逐渐不那么虔诚地相信神灵,而是把祷告弥撒当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良好生活态度。人们去教堂,不再是为了寻求宽恕,祈祷上帝,而似乎演变成了集体聚会,共享天伦之乐的另类Party。更为颠覆的是,影片中出现的牧师科顿,实际上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选择的一份工作而已。当连牧师都不再信奉上帝的时候,魔鬼貌似应该露一露脸了,否则也太不像话了。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对应上帝、魔鬼就没有探讨其是否存在的价值性了。如此狡黠地切入了正题,逢场作戏地披露所谓的“驱魔”的真实内幕,先入为主地将观众的心拉拢到了影片当中。很显然,绝大多数观众觉得“驱魔”实际上就是装神弄鬼,想着法子捞钱,纯粹的心理作用。然而,影片突然的峰回路转,恰恰也是迎合了观众这种不信神明的心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反转式的“双结局”手法——“伪真相”与“真结局”。颇为调侃的“Blow Job”,一语道破天机,心悬到最后一刻原来魔鬼果真是不存在的。相信不注意影片进度条的观众,也觉得倘若是这样的结尾也挺凑合,还不至于到滥俗的境地。但最后一场惊心动魄的黑暗祭祀,让我们意识到导演依旧在耍宝。开放式的结局,似乎也是好莱坞一贯的套路,合情合理。在此,不妨来将结局单独提取出来,结合先前的剧情剖析一下。个人将结局理解成两种——“魔鬼存在论”和“一切都是迷信论”。
其一,“魔鬼存在论”。那么很显然,我们就应该理解成奈尔的确是被魔鬼附身了。最终说自己怀孕,那是撒谎,找理由将事情了结。魔鬼当时是附身于咖啡馆的男孩罗根,与奈尔发生的性关系。这也能解释罗根虽然是个GAY,但也能成为孩子的父亲。而奈尔肚子里的孩子,就真的是魔鬼之子了。她的弟弟跟小镇上的那些牧师,都是信奉邪教的魔鬼。从一开始想方设法保护的是奈尔肚子里的孩子,拒绝驱魔,而不是奈尔本身。最后杀了记者跟摄影师,必然也是大势所趋。而牧师科顿命运的何去何从,能否战胜魔鬼,就留给续集阐述了。
其二,“一切都是迷信论”。既然站在这个角度,那么至始至终,都要相信魔鬼是不存在的。奈尔肚子里的孩子,也是罗根的,但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已。至于罗根为什么是GAY,他完全可以撒谎,这没理可寻。而奈尔的弟弟跟小镇的牧师都是信奉魔鬼的邪教徒,孩子出生后丢进火里,产生的好似魔鬼的巨大火焰,其实是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也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是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奈尔整个人变得就像魔鬼附身一般,还有种强大的力量。这只能说是电影本身的艺术包装修饰。我们可以理解成,奈尔被当地的邪教洗脑,灌输了魔鬼存在论,由此产生了心理上的魔鬼。她的那些怪异举动,动作难度实际上并不大,也不夸张。不像《驱魔人》中,真的被魔鬼附身之后,头转向180度就是小菜一碟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后一次驱魔》固然不能跟《驱魔人》相提并论,但它在不到90分钟中片长里包涵的悬疑惊悚片所必备的元素,都一应俱全。关键在于对大众信仰心理的把握,不论是否信奉上帝,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看点。一切所谓的魔鬼都是纸老虎,因为魔鬼要是真的,那么上帝也将是真的。而这,M•奈特•沙马兰早就告诉我们了。
4 ) 挺不错的啊
《最后一次驱魔》
豆瓣评论6.5分,口碑反应平庸吧。我看评论区里大多都是恐怖片影迷,熟悉恐怖片的套路,所以赋本片“无创新之作”标签。不够多元的评论主体其实是减弱了评分的参考价值。我觉得《最后一次驱魔》,挺好的,整体观感非常好。
我不是一名恐怖片影迷,对类型套路不太熟。可能是受这个的影响,不管是“惊”还是“吓”,我都有被惊到和吓到。中间被按了几次暂停键,喝口水压压惊;后面剧情反转,我也有感到意外。伪纪录片最难做到的是全程保持纪录片的质感,同时保持情节的紧张。本片除了结尾那一丢丢,前面都把纪录片之感质感做得很好,同时类型元素一样不差,光这一点就很厉害了。录音师入镜是很不错的创意,既营造了纪实感,同时参与进故事辅助剧情发展。
有很多人吐槽结尾多余,我其实非常理解导演(但不否定结尾没有处理完没)。导演的结尾让我想起了《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对电影《发条橙》的看法。安东尼十分不满,因为电影《发条橙》没有把他原著中第21章拍出来。简单来说,原书第21章讲的是恶棍小主人公长大了,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应用于创造。他认为第21章展现了人物的选择,这样人物才完整,否则整个故事就变成了说教般的寓言(寓言大家可以理解为只对读者有启迪,而对主人公没啥意义)。本片同理,结尾主人公拽紧十字架,冲出去与魔鬼对峙,以生命为代价,他终于重拾了信仰,因此他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有能量和生命力的人物,也让本片成为“悲剧”而不沦为“寓言”。导演对人物的感情和观众对人物的感情是非常不一样的。
Plus:看了幕后照后才知道,原来伪纪录不是用小机器拍的哈哈
5 ) 魔不是鬼
昨天碰到一个自称八大处的第五代主持的尼姑,情节无非是先送你一张结缘卡,之后再掏出一个本子来让你留下大名捐香火钱。遗憾的是没等她掏出本子,她就跑了。其实我只问她何门何派,念什么经而已。结果她念叨着我们尼姑无门无派就匆忙忙离去。
记起佛陀曾问魔王,“我在世你破不了法;我死后你会怎么做?”魔王一笑:“嘿嘿,那时我将化成你的摸样乱你的佛法。”末法时代,果真如此。
话说回来,《最后一次驱魔》里上帝与魔之战也不外乎表达这个观点。请注意,魔不是鬼,魔的能力远远在鬼之上。也就是说与之相比贞子之类的都是小儿科。附身是最低级的把戏,此外他还能随机化相,让你崇拜、让你疯狂。关键你还不觉得他是魔,反而你会认为他是佛、是上帝、是天使。这就是魔的厉害。
都说《最后一次驱魔》是像《驱魔人》致敬,而除了扭曲的肢体外,情节和结构已经脱胎换骨,比我想象的有意思多。我倒认为这片子有些类似《凶兆》(建议看三部曲,比重拍的那部电影好看),同样包括一个即将降临的魔王,同样有一个(一群)贴身的信徒来保护魔的肉身。
《最后一次驱魔》明显弱化了上帝的力量,甚至通过主角神父表达出人们对自己信仰的迷惘,和魔的一方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留出的这个明显的弱点以及片尾神父的生死等都是为了续集做铺垫。上帝不是不疯狂,他是要等真正的对手出来后才能登场。这个逻辑就好像《圣斗士》开头是青铜和黑暗斗士,而一定不能是黄金十二宫,你够级别才跟你玩啊!
不恐怖,其实要给3星。多出的一星是冲着续集。
耶稣基督的生日居然看了这么一部片子,够意思!
6 ) 最后一次驱魔
电影以记录片DV方式展现,让人感觉新颖,没看预告还真容易让人以为确有其事。信奉上帝就必须相信魔鬼,这个观点很到位,犹如好人都是需要坏人衬托。关于精神类病症,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是压力过大,而非魔鬼上身。所以一开始神父也颇有装神弄鬼之能,当他“驱魔”成功之后,让所有人放下了一口气,可结尾又出来转折,预言女孩的画,冥冥中指引着众人走向深渊。结尾要是能处理更加合理就好了,毕竟被人砍了,DV也不可能流传出来。
伪纪录加驱魔元素,我不信耶稣,所以看完也没什么感觉
信仰就是个梗,铺垫两次反转,但是结尾动机不明。伪纪录片的形式,走悬疑非恐怖,顺带揭发江湖骗术与煽动技巧。宗教的本质便是心理安慰,驱魔就是信者得愈。
这部电影是我有生以来看过最烂的片子。不知道拍出来做甚。观影完状态如楼上。头晕,恶心,想吐。
结局假了,前面还不赖
幸好没抱太高期望——没想象中那么烂。
这个题材中剑走偏锋的作品。故事的铺垫相当精彩。记录片的形式和肩找摄像机让故事更显真实感。结尾处比较突然,看了豆友的评论,补充了一点宗教知识,想想就捋顺了。
【最后一次驱魔】没有一丁点所谓的创新,你也大可说它走的就是怀旧路线。影片一开始还是三十年前那“狼来了”了的一套,视觉效果上简直就是直接模仿【德州电锯杀人狂】。除了这些就是所谓的主角主角拍纪录片了,幸好观众还没怎么看厌倦。★★★
So whateva...
很喜欢,神父信仰的回归处理的非常好
开始真当成纪录片了,看的怪high的,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纪录片。。
看到驱魔两个字,想起来另外一部。主人公对地狱魔鬼的事情非常熟悉。但是自杀的人无法上天堂,最终下地狱。他便是。
对于那些骂此片是垃圾的人,其实我真的很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就像素质很差的嫖客,明明抱着爽一下的心态,但无论小姐的技术如何,完事后他们都会在言语上辱骂对方,以他们的逻辑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小姐面前拔高自己的地位,“别看我来买春,可我高贵的人格才不稀罕你呢!“
原来这个片是被如此标签的——“伪记录恐怖类型片” 的确算是此类中比较好的了
建议去看体操表演,比这个有趣多了;如果是汤加丽的,还有露点....
看了影评把1星改到三星,影评比电影好哪
有可取之处的烂片....i would say
还是挺有波折的,而且是纪录片形式
意料之内,拍的好迷糊,还很假,头晕,没起到好效果
真他妈难看。一出电影院就有个黑人大声说“Bullshit!~”,一个美国人说:“I can't believe I pay money for that!~”
类型片,不懂的就是看不懂,喜欢的那就是相当的喜欢。本片情节属悬疑类的,越到后面越是紧张,恐怖效果不错的。DV拍摄也可是类型片,只是让人视觉主观更身临其境了,并不一定都要在电影打上“这个是真事情”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