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断断续续的一直在掉眼泪儿.看来.在我一个人的时候.共情能力还是很强的.中途甚至还流了鼻血?!
看之前我还以为和有风的地方差不多(虽然我没看过.但也刷到过片段.刘亦菲可真美啊.我爱她!!!)真的是很不一样.并不是什么公路治愈片.不然也不会哭成这个狗样子.
女主呢.是个社畜.谁不是呢.工作占据着生活的大部分吧.也会和真理子约定着未来会去哪里.
可真理子呢.虽然全片都是从女主的角度回忆.拼凑出真理子各个时期的形象.可还是能感觉到.她真的破碎掉啦.母亲对她说后悔生下她.父亲(这tm是父亲?!只是个基因提供者而已.只负责快乐.负责生.毫无用处)这个男人还假惺惺的坐在她的遗像前.在忏悔嘛?!不可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感兴趣.还流泪?恶心!
女主带着她逃离啦.去了她曾经想去地方.人生真的不要留遗憾啊.虽然或多或少都会有.但至少能做的现在就去做吧.等晚了之后再去做这些自我感动的事儿.真的毫无意义啊.真的只是为了感动自己而已.
好想抱抱真理子啊.她笑的很温柔啊.真的很喜欢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人啦.其实女主也一直有好好陪着她.但是为什么真理子一直在选择别人呢.就因为知道女主永远不会离开嘛.
女主也很美啊.坚强.勇敢.真的很飒.也很可爱啊.
注:本文所指双女主电影为着力展现两位女主之间友谊与羁绊的电影。
注:日本影视作品一般只有一个主演,其他角色为共演,如《我破碎的真理子》中,永野芽郁为主演,奈绪为共演;但片中两位女性角色都是非常重要且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所以用更便于理解的双女主电影进行指代。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以岩井俊二、行定勋为代表的日本青春电影横扫东亚地区,以《情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代表的纯爱电影、有《摇摆少女》《Linda!Linda!Linda!》此类青春群像电影,其中一些着力展现少女间友谊与羁绊的《花与爱丽丝》《下妻物语》《NANA》等双女主电影更是许多影迷的心头好。
20年过去,近年上映的《终归大海》《手写信》《我破碎的真理子》等同样是展现少女之间情谊的双女主电影却接连遭遇崩盘。
以《我破碎的真理子》为例,我认为其与之前的佳作相比,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角色羁绊建立薄弱
《花与爱丽丝》中,两位女主角表层的羁绊看似由男主而起,但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个人的“双重恋爱物语”,热情奔放的花和内敛敏感的爱丽丝则代表着青春期恋爱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电影里与男主的一切纠缠、磕绊都是花与爱丽丝的一曲青春二重奏。岩井俊二是一位极其擅长使用双女主叙事的导演,从前期的《情书》《燕尾蝶》《花与爱丽丝》到后期的《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你好,之华》,或从时间或从空间,岩井俊二总能巧妙在两位女性角色之间建立起独特的镜像关系。
《下妻物语》则是通过Lolita和暴走族两类亚文化以及“下妻”这座小城所营造的闭塞空间,使桃子和草莓之间的情愫快速萌发,从各自迷失到互相羁绊甚至达到友谊以上的情感。
而《NANA》则是更为简单粗暴地通过名字——每个人最为显著并且自我认同感最高的符号,来建立两个女主角之间的联系,为后续二人的情感发展铺垫了深厚的基础。
以上几部较为成功的双女主电影,都通过影片或者人物本身的设定完成了情感逻辑上的自洽,而这种自洽也正是带给观众对于角色的信服度的最重要条件。
美国漫画家 Alison Bechdel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贝克德尔测试,她认为一部作品在塑造女性角色时,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片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这两个女性角色互相交谈过,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
基于此条准则,我们可以发现《我破碎的真理子》中两位女主角情感关系无法令观众信服的原因就在于此。至少在影片所展现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少年时期,小椎和真理子的情感推动来自真理子的家暴父亲;成年后,两人的情感推动来自于真理子的混蛋男友。且小椎一直处于保护者的位置,真理子则一直是被保护的角色。这样单一、薄弱且不对等的情感无法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关系。比如小椎在影片开始突然就去抢骨灰,抢骨灰这个事件也是整部影片最核心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的情感支撑无法使观众信服,就会使得此后一系列剧情更是从根源上就失去了支撑力。而且影片中关于小椎和真理子的相处过程,使用了插叙的方式,散落在主线剧情之中,加上前面所分析的两人之间情感关联本就不足,这样的做法也使其变得更加分散。
·后青春叙事的困境
提起青春电影,我们似乎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美丽年华、美妙幻想、美好肉体相联系,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为后青春电影的叙事带来了困境。后青春电影作为拓宽青春电影边界的一种子类型,主要描绘的是青春后期的人事物,这类电影中的主角往往即将/已经脱离校园,即将/已经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
较于前青春期电影,此类电影有着较大的叙事难度。因为主角需要更多地与社会建立联系,而不再是一个个单独个体或者小群体之间的爱恨情仇。其次,前青春期电影,即使一些天马行空的情节带来的逻辑缺陷也会被观众的想象力和心理补偿机制所弥补。但后青春电影叙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克服悬浮感和符合大众对青春片的认知之间的平衡。过于脱离生活的情节会使得影片从内部逻辑便开始崩坏,而过于接近生活,缺少想象色彩也会使得影片脱离青春片范畴。
《我破碎的真理子》作为一部后青春电影,在叙事上的问题明显属于较为悬浮。影片开场,小椎的一身职业装扮,碎掉的手机屏幕,给领导的“混蛋上司”备注都能证明小椎的身份是个苦逼社畜,这个身份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并且作为主角一条较隐晦的成长线。但是这条线过于仓促,电影中所呈现的大致为粗略展现工作环境——暴起反抗(只是附加情节,简单来说就是旷工)——回归公司准备离职——上司挽留,并且后期上司的人设转变也十分奇怪生硬,为电影也为小椎的成长线划下了一个扭曲生硬的句号。
拍得好的后青春电影也不是没有,苍井优主演的《百万元与苦虫女》就是其中的佳作代表,另外一部同样是由奈绪参演的《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也是一部不错的后青春电影。
总的来说,《我破碎的真理子》整体的影片风格是在及格线以上的,但是叙事存在较大问题,并且最为重要的情感联系——无论是两位主角之间还是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联系都没有能够稳固地建立起来。
最后说几句:
我对《我破碎的真理子》的期待度是非常高的,在这部电影宣布卡司的时候我就开始持续关注了。永野芽郁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不及格,甚至不如小椎这个角色的子役,给人一种乖乖女强装太妹的违和感,咩酱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啊~ 奈绪也只能说是稳定发挥,没有突破和惊喜。
本人喜欢看日本电影,也喜欢看美女,所以尤其喜欢看日本女性电影(此处的女性电影泛指以女性角色为主角的电影),双女主电影更是double享受,虽然最近接连经受了《终归大海》和《我破碎的真理子》等电影的摧残,但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希望能早日看到昔日《花与爱丽丝》水平的双女主电影。
人为什么得知自己的挚友去世之后会愤怒呢?我之前也不懂。直到我看了YOSHIKI的一部纪录片,「如果还有所爱之人,那么是否就不会自杀了呢?」
借此抛出的疑问自然是“难道我也不值得你爱了吗?为什么要留下我呢?”这便是小椎迟迟无法与自己,与逝去的真理子达成和解的核心问题。影片也基本在按照,震惊,伤心,愤怒,接受四个阶段在发展。
借洼田正孝之口,导演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还想见到逝去之人,那么也许就要好好活着吧”。虽然是个冷冷的故事,但构图取景却到处充满阳光,最后小椎在读到真理子的信后才终于与自己达成了和解。至此人物弧光圆满。
至于信上写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刻小椎真正的能确定她是爱我的,只是可能她对世界对自己的狠超过了这份爱,但是没关系了,阳光普照,此刻你终于自由了我的挚友。
遇到你,是命运也是奇迹。
单纯的认为可以永远和你在一起,为此我可以忘记过去。
曾以为逃离出来,就能够鼓起勇气。
后来却发现,这个世界充斥恶意。
可谁的人生不是悲剧,区别在于,我爱你,原谅我,好好活下去。
请带我一起去海边,即便不是在夏威夷。
请带我一起看烟火,即便不是那么美丽。
只要和你在一起,人生便有了期许。
所以,请好好活下去,在没有勾引,没有虐待,没有抛弃的日子里,遇到一个不是那么优秀的好人,养一只没人要的丑猫,我不再被想起。
真理子自述:
我从来没有见过幸福的样子,对幸福也缺乏想象力。 长大后的我总是在笑,仿佛在努力地告诉自己也在告诉别人,虽然经历了这些但我还是很好啊,没关系的啊没关系。 我爱小稚。她一直站在我的童年里闪闪发光。如果没有她的出现,可能我会一直觉得被爸爸打骂、被他按在身下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被虐待被奴役被强暴都是正常的事情,我以为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样活着的。我还以为是因为我不好我妈妈才会丢下我,是因为我不好我才会感觉到痛。 后来她告诉我他们是烂人,她举起平底锅她拿起刀挡在前面,保护我,她鼓励我反抗。可我那时候那么小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反抗了,只能做的只有取悦。能活着就好。 再长大一些,我好怕她离开我。我知道她迟早会和男生恋爱,她不会一直在我身边。我害怕,于是我先离开了她。我不断的恋爱。像我这样的人,能被人喜欢,无论是怎样的人,我都可以接受。可我的恋爱对象个个都是人渣,你看,像我这样的人,想要追求幸福都是不被允许的。那些创伤一直在重演,童年被怎样对待长大也是一样,好像永远都走不完。 我彻底坏掉了。我的感官都坏掉了。我感觉不到痛,我也不感受不到爱。准确来说,我不相信有人会爱我,会一直爱我。我感觉好像被人抛弃、被人伤害才是理所当然。爱、温暖、幸福,这些东西好像天上的流星,它们来过,但是都很短暂,没有一颗会为我停留。 尽管她总是告诉我,让我相信原原本本的我就值得被爱。可当我把原原本本的我撕开了给他们看,他们就会离开。我知道她也会离开。 她还总是告诉我,我应该珍惜我自己。可我凭什么啊?什么叫做珍惜自己?我要疼痛来感觉自己还是活着,一次次割破手腕的时候,我只感觉到畅快。 我多么想和她在一起啊,丢下一切,我们去海边生活,再养一只猫。她说要领养被遗弃的,那样的猫需要被爱。 让我决心离开的,其实是即时她那么爱我,可我还是感受不到。我觉得她对我的爱只是我割腕威胁来的,是我乞讨来的。 我感觉她是同情我怜悯我才一直陪在我身边。而我,好像一直都在拖累她。 27岁了。像我这样的人,别人来爱我太辛苦了。能活到今天我真的有很努力过了。再见。
当mariko又去见人渣男朋友,意料之内,她又受伤了。看着受伤的mariko,小椎不理解并愤怒的斥责mariko是不是感官都坏掉了。是的,mariko已经坏掉了,就像是一块破碎的玻璃。
出生之时,mariko还是一块完好无损的玻璃,然后受到了坏透的父母沉重一击,长大后被几任人渣男朋友接连打击。每次碎了的mariko,小椎好像都会在她身旁,把这块破碎的玻璃粘合起来。
mariko对于小椎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甚至是依恋(或者频繁与渣男交往只是为了得到小椎的关注),如果小椎讨厌或嫌弃抛下自己就会去自我了断,喜欢小椎为自己而生气,不断的向小椎索取关爱,而小椎也无条件的给予mariko关爱。虽然会觉得mariko是个很麻烦的人,但只要她需要她想见面,小椎都像是随时都在on call。如此亲密的关系,无尽的关爱,最后却未能拯救她于水深火热。
“就算你以自我了断作为威胁,我也是最在乎你的”
小椎曾想过,如果田中阿姨能早点和mariko爸爸结婚,或许就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了。但是父母灌输“都是你的问题所以才有这样的遭遇”这样的观念已深深刻在mariko的脑里,认为自己是永远无法得到幸福的。但无论小椎给予多少关爱,玻璃碎了就是碎了,怎样粘合都无法像一开始那样坚固,或者当mariko意识到要爱自己的时候,这些玻璃的碎片才会聚在一起熔化重新造一块新的玻璃。粘合剂可以帮助度过一些难过的时刻,但最后的决定性瞬间还是要靠自己。
PS:当初看这部电影的cast的时候,第一个就比较关注奈绪饰演的角色。看过奈绪上一部电影“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电影中奈绪饰演的猪乃木带有一点破碎感,当她用非常平静的口吻向堀贝(佐久间由衣饰演)讲述自己那残忍又悲惨的过往,让人非常怜悯,有一种想马上去抱着她的冲动,对于当时不能拯救她的不甘心。这两部戏奈绪的人设也太惨了…
还有就是 阿咩~买多两双鞋替换吧😂
我想黑泽清能让这个题材的电影更好,以及抹消很多笨拙的表现(比如许多的情绪变换都要靠永野芽郁用嘴说出来),但黑泽清也拍不出很多让人泪奔的瞬间(比如路灯下,撒骨灰,结尾)。看到最后也理解了为什么永野芽郁和奈绪的选角是不能互换的,不是攻击力上的,而是生命力上的
情节只需要几句话的梗概。永野芽郁演得太浮浅了,不如让奈绪把两个角色都演了,就像来自童年玩伴的幽灵附在身上最后一趟出游
在四星五星之间犹豫,想了想还是五星吧。题材和台词稍有点落俗但被画风气质拯救回来了。离谱混乱的原生家庭,缺爱,自我缠斗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在踏上旅程的一个折返,细水长流地溶解了。一个多小时的片长一半都在哭,永野芽郁身上的帅压倒了自身柔美的气质,演技真不错啊,服化也很完美。唯一痛苦的就是fantasia第一天因为生病买了票没有赶上最最热乎新鲜的首映,Saaad😿
咩酱超棒,脱胎换骨的表演。
没看之前就觉得咩和奈绪的角色对换一下比较好,看完后确信了。咩演女主的叛逆脱线个性还是有点勉强了,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努力“演”的水平。电影本身拍得非常平庸,彩色有声影像带来的情绪冲击力还比不上原作的黑白二维画面,好的部分全是原作给的。也可以说,明明有那么好的原作打底,拍成这样挺可惜的。
两个优点 很短,很好哭
fantasia 咩酱真的好棒!挑战一个从来没演过的类型的人物,宏观上和细节的情感处理都好棒!剧本和拍摄也非常优秀!PS:这小电影院音响不太好,BGM都能破音
虽然几乎是按照原作的分镜一比一还原拍摄,但表现出来的情绪张力和冲击力反而变弱了……「君若」之后,再次看到奈绪极端哀伤/寂寞的表情,演得太好了,情不自禁地被她身上那种深不见底的脆弱感击沉,令人心生怜爱,想变成小椎拥抱她,想和她去海边,想和她一起养猫,想和她放烟火,想让她变得幸福,想让她觉得生下来并不全都是痛苦的事情😭😭咩努力去演了但还是稍显用力,意外收获JK伊礼姬奈~
正所谓:我把你当老婆,你把我当老妈。永野芽郁的日剧式表演不太对头,感觉是故意和奈绪交换了剧本角色
最大的缺点就是只给观众看了一个破碎的结果,就好像看到女人跪在街上哭啼喊叫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只会觉得她疯了。而且类似的电影在日本实在太多太多了。
一直都get不到永野芽郁的演技啊……这部更是暴露出不少问题,但也能看出来她努力了。奈绪是挺好的,就也不太适合这个角色,老实说漫画刚出真人化新闻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会是这种选角……跟短评里的看法一样,两人的角色换一下说不定会好一些。
看之前担心这种漫改题材会不会处理得比较腻,但其实风格意外地清冷,人物歇斯底里的情绪和周遭环境的漠然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反差。只可惜如果不断插入的闪回如果处理得更狂暴有力些片子的格局还能上一个档次。有些一闪即逝的小细节如自杀女孩的母亲或者一面之缘的公车少女都很动人心魄。永野芽郁的表演在细节上很有想象力,一个难忘的情绪激荡心思细致又T得有型的抽烟女形象。
让人觉得日本电影完了的那种作品
电影6.5分。但是选角好成功,太喜欢好几个芽衣的侧脸镜头,和女孩们相拥的画面。几次情节呼应,最后说的那一句:重力に逆らわない……是有力量的。我们都有无法救赎的朋友,或者我们自己是那个朋友。
哇塞永野芽郁你演得比广濑丝丝还要差,如果把表达情绪总是停留在大吼上,真是搞错了表演的方向,而使饰演的这个角色无论如何看起来都是一种自我满足。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新概念作文,有一个好概念,但是本质只是用一些不一样的语言文字包含了很普通的内核,明明小椎回家之后对着真理子与她的合影说 ただいま这么感人,这样的细节为什么不在他们友谊的篇幅里多拍一点,过去的回忆好像是对朋友的控诉,对父亲的无能为力,然后找到男友求生,结果因为原生家庭的缘故,男友也不可能是好的,这是多少女性的悲剧,就这样轻描淡写没有任何重点,永野芽郁对这些反应戏都放过了表现机会,则是要去演上了车之后吃便当,感觉和拍广告一样,太傻了一点都不走心。虽然前面说想要和已经不在了的人见面,就得好好活着不是吗非常的有用。
我对这种题材总是没有抵抗力。
吵 且生搬原作分鏡那真人化意義在哪,子役加一星吧
整体很压抑的一部电影,虽然有情感宣泄,但还是比较沉闷,当然这不是缺点,气氛渲染是到位了。结尾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是谁送的东西,谢幕时才意识到,反应过来时已经泪流满面,虽然不知道マリコ写了什么,但看到小椎的笑容,就知道她一定不会狠心地丢下你,看,没有去死真是太好了。有些可惜的是只呈现了女性的令人痛心的苦难,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破解,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破碎的女性了,但等待一个像片中的渔夫一样的好人出现显然不是办法。
oh,我破碎的真理子。为了原著漫画,私加一星吧。
谁说最痛的告白不是 我想作为你的孩子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