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
这是一部极其细腻的婚外恋题材的爱情片。
很多女人在婚后都会遇见那一粒爱情的粗砂,被它折磨得痛哭流涕,惨然欲绝。这粒粗砂可能来得并不刻意,只是由于一阵风,一列火车,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就那么的一赶巧儿,然而紧接着便是汹涌如潮水的爱情。“这种爱情突然到来,像暴风雨从天而降,夹带着闪电,把生活兜底翻起,把意志如同树叶一般刮走,把整个的心都投入深渊。”
有了他,一切都是璀璨多彩,熠熠生辉的。生活充满了趣味,生命如此美丽灿烂,每个约定见面的星期四都像是上帝赐予的幸福时光,一星期的其他六天全部都黯然失色。没有他,吃饭不香了,电影不好看了,有趣的人也变得乏味甚至可怜了。一切都黯淡了,一切都毫无意义了。没有了他,世界依然如故,可没有了他,她却仿佛丢失了整个世界。
两人的热恋就如同那一列尖啸着离开站台的列车一样,张牙舞爪,喷薄出浓重的烟雾,带起狂风,震撼着整个世界。
可是,或许就如《包法利夫人》中那样,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她也会在出轨中又全部体会到。
所以,也许片中让人摧心剖肝的割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这部片子为了弥补电影之于小说的不足,便采用了苏拉对丈夫无言的忏悔倾诉这一叙述方式来阐述整个婚外恋的过程,并无疑是成功的。电影中苏拉的自述把一位挣扎于爱情和道德、家庭、母爱、责任之间的女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柔肠千千结,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搏斗堪比《红与黑》中德.瑞纳夫人的心理挣扎轨迹。
片尾中,丈夫发现并谅解了苏拉的这次心理出轨。全片以丈夫一句“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来结束,可谓是深情的感恩。感谢苏拉,理智战胜了情感,舍弃了自私的爱情,挽救了两个家庭。感谢上帝,赐予了人间这最美好的感情。
爱情不一定非得长相厮守,若是真爱,定会不朽。
2 ) 大卫连导演生涯第一部不世杰作
被公认为大卫连导演生涯的第一部不世杰作,高踞英国电影学院(BFI)百大英国电影次席,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科沃德(Noël Pierce Coward)的独幕剧本〈Still Life〉(於短篇合集《Tonight at Eight-thirthy》中),是一个关於各已成家的中产男女在偶遇下共堕爱河的传统故事,对白雖繁,描写红杏出墙的平凡女性心态卻到位,导演叙事亦流畅,剪接过场丶灯光处理匠心独具,加上演员表现俱佳,又善用拉赫曼尼洛夫(Sergei Rachmaninoff)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每个段落,令人难以忘怀。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brief-encounter-1945.html 3 ) 斑点中的爱情
时间:2009年6月13日21:00
地点:魁北克电影馆
事件:魁北克电影馆新购片目展映
1. David Lean的电影只看过几部史诗片和名著改编的-桂河、劳伦斯和齐瓦戈、远大前程还有奥利弗。所以前段时间得知魁北克电影馆新购了这部胶片,好奇心大起,就说一定得看看是个怎样的小资电影;
2. 很显然,这个版本并不是任何修复版,所以中间有好几段都是几秒钟只有伴音而无图像,影片开头和结尾处的划痕和斑点也很明显。
3. 纵然是大电影,影片还是有很明显的舞台剧痕迹,那也让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来得更加明显。
4. 有点让人惊讶的是,戏中男女竟然那么快就讲出“我爱你”,英国人保守?
5. 没有《廊桥遗梦》那样的煽情,却有着一样的令人心碎。相信有类似经历的同学看了一定会长叹短嘘……
ps. 影片证明了让一个家庭主妇定期一个人去看电影对丈夫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好的解决方法也许正是应该如同片中的丈夫那样,察觉而不紧逼,最后采用柔情的关怀将出轨的列车拉回正道。
9分推荐
4 ) 泪眼中的一粒沙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 starred face.,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女主角劳拉一边沉浸在无法言及的隐秘情事中无法自拔,一边淡淡地回答了这句济慈的诗歌。“Romance”,劳拉不停地沉吟着丈夫字谜的答案,若有所思。接着,劳拉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留声机,房间里传来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窃以为济慈的这句诗歌是《相见恨晚》的题眼,又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节奏,古典文学与古典音乐作为引导者,似乎不经意让四十年代那个远去的年代蒙上了一层熟悉感。谈及四十年代,印象中似乎往往是二战为主背景下宏大史诗,连你侬我侬男女情深之事也被逃脱不了“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相见恨晚》诞生于世界二战结束的1945年,背景设为英国伦敦附近的城镇,故事中已经看不见战火的硝烟,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趋于平静。在这一年之前,战争的介入,社会的动荡,使得人们往往关心于你死我活的社会焦点事件,纠结于个人生死存亡,可以说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处于生死攸关的激变之中,而电影的叙事通常侧重于强烈的戏剧冲突,往往表现惊心动魄、人命关天的重大命题抑或个人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战争的结束意味着转折点。西方尤其是以英国为首的国家逐渐向中产阶级社会过渡,社会内部呈现稳定,大多数人达到温饱。诸如失业等社会矛盾不再像战时那样突出,然而新的社会矛盾又出现了,《相见恨晚》中的女主角劳拉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女主角劳拉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个体,她似乎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被创作者赋予了时代的灵魂。首先,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家庭主妇。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电影的种种细节都在像我们表明:她平时无所事事常常搭火车去邻镇购物看电影,在酒吧优雅地喝一杯白兰地吃一口曲奇饼。在家喜欢读济慈,听拉赫玛尼诺夫,被儿女催促带着他们去看歌剧抑或杂技表演。可以说是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看上去也同样富裕。其次,众所周知,物质文明的发达会带来社会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间离,尽管生活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却免不了难以消遣的孤独,人与人之间每天不得不打交道,但真正的心灵沟通却少而又少,人际关系的危机构成了社会的障碍,这便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矛盾。一方面,影片开头,老妇人看似熟络亲切的问候交谈,实则为满足自己的窥视欲和八卦心理,这引起了劳拉生理心理的双重反应。她对老妇人的絮叨显得头痛难忍,后又与丈夫抱怨“当人们装出一副很好的样子来,是不是很恶心?”不仅如此,当劳拉与哈威在街头被熟人撞见一起吃饭时,劳拉还必须刻意划清界限,摆出热情寒暄的样子,但一切却都免不了沦为日后人们口中的谈资。还有,哈威的朋友在意识到哈威带女人来公寓时,不听哈威解释便把他赶出了房间。人际关系的危机,隐藏在每个人周围,不带真诚的交流,让人心烦意乱。另一方面,在这种人际关系危机的矛盾之下,当影片初始,哈威认真地用手帕拭去劳拉泪眼中的那颗沙后,便注定了此种感情的不寻常,像是埋下了一颗真诚的情感种子,只待时机喷薄欲出,怕是生命中这种真诚的心灵沟通少之又少罢了,随后男女主人公的六次相遇像是为之作注解。除了人际关系的危机,也不应忽视个体内心深处的危机。人类是唯一一种会探求生命意义的生物,这种探求在衣食无忧时会愈加突出,因为只有在衣食无忧的大前提之下,人们才会思考内省类似的问题。劳拉也是如此,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代表生活的完美度,直到哈威拭去她眼睛中的沙粒,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破,情感的巨变使生活有了理智无法操控的波澜。电影的情节线设置为两个陌生男女的情感演进,它将焦点从社会外在危机转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危机之中,将镜头对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内心情感甚至于不成形的潜意识,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电影剧作模式的创新。
值得玩味的是,世人公认英伦三岛与法兰西的风情、伊比利亚半岛的狂热相比,少了浪漫与激情,显得略为寡淡刻板。但导演大卫•里恩则以这部1945年的早期作品打破了以往人们的惯有印象。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六次相遇堪称经典,贯穿始终。情感由一开始的无意识到自我察觉,躁动的自我安慰,直至失去理智的一发不可收拾,期间借由台词、情节呈现出“发乎情,止于礼”的状态,由迷醉激情到回归道德的过程,体现出英国人不同于美国人的道德取舍,这种“导演手法”的取舍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的制约:影片开头导演首先便选取了沉重的钟声与火车进站的轰鸣声,辅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开头八小节沉重的旋律,这种景象象征着无时无刻的社会约束力。此外熟人时不时打扰了两人正常的约会,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自省审视自己的行为等等也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是自我约束,女主角的独白贯穿其中,一直在刻意提醒自己重新回到正常轨道,重新回归“母亲”“妻子”的位置,一方面感慨“这种快乐不能持续”、被人撞见是“罪恶羞愧”的,一方面又自我安慰,“这次在车站能碰见他吧?”发誓“回到家中再也不见面了”,两个人下周四又如约相见。细腻的情感借由台词呈现,实为妙矣。尤其是哈威在谈及自己身为医生的“预防医学”理论时,其实也在潜意识里和盘托出自己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值得50种治好的方法”,两个人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抵御着最后的防线,防微杜渐,以预防的姿态去处理这份属于中年人的婚外情。
发乎情,止于礼,却也只能留下满满的惆怅,不圆满的结局。但是相比美国人的信马由缰,日本人樱花凋落般的东方式暗淡,英国人最终还是让理性与真情占了上风,留下了朦胧的光亮。刚才看到,有人引用了一句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说:“All life is just a progression toward, and then a recession from, one phrase—I love you.”(生活便是不断朝‘我爱你’这个字眼靠近的过程,然后又不停地退却),这个过程与电影中的开端结尾相呼应。开端,火车驶过,泪眼中多了一颗沙。结尾,火车驶过,风吹乱了头发,扰乱了心绪,望穿秋水也只好止步前行,感慨一句相见恨晚罢了。
5 ) 那突然发生的感情脱轨
这是大卫.里恩的作品,没有怎么看过他的电影,但这部《相见恨晚》拍得太好了。四十年代就能拍出这样细腻曲折的电影,真厉害。
这里讲了一个非常贤惠的家庭主妇,与一个医生偶然相遇,发展出不可扼制的感情。虽然不由自主,但这种偷偷摸摸的关系,也使她觉得肮脏与可耻。但她也没有办法不滑向深渊。最后医生体会到了她的这种心态,断然离开,使得他们的关系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推迟五十年,这也可以发生在中国。看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就是五十年,这五十年,人们在性关系上的观念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样一个故事,在十八世纪的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中就已经有相似的表达了。两人真挚的、不可扼制的激情,但为了女方的幸福,男方自我牺牲地离开,使女方保持了清白。
但这部电影把这个过程处理得曲折而委婉,感情反应非常符合当事人的心态与情绪,确实非常出色。
6 )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It all started on an ordinary day in the most ordinary place in the world...当女主人公终于开始讲述她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故事是...my cup of tea...
他们从相识到告别不过几个星期,不过一同渡过了几个下午...但是他们心里明白或许又是有点混乱的...她和他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确切定义的...是的,brief encounter 是最合适的描述...当时光将一切冲淡,关于她和他之间的事,最妥贴的...不过就是这一场简短的相遇了.
他终于还是说出了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虽然大家从一开始就心知肚明,这是他们之间所有的基调...但当他说出来的那刻,作为看客的我,还是落了泪的. 他们之间一定是有那一刻觉得彼此是如此靠近的,只是有些细碎的"意外"发生了,譬如:她被她的朋友在餐厅撞见她和他一道喝香槟; 又好比: 他的朋友提早回到了公寓,打断了他们那唯一可能的独处的机会, 她仓惶离去时留下来的丝巾却明白告诉了别人有个女人来过...于是她和他之间的所有戛然而止了,他们在相遇过后,各走各路...她告诉自己一切只是普通纯粹的碰个面,但内心却是个做错了事的小女孩,还有少年时代玫瑰色的梦...
第一次看得时候,并没有特别留意那个列车员和女掌柜之间的对话, 但其实他们之间也是一场相遇...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是的,总有那个最敏感的时刻,只是她和他都没有把握住,于是他们之间只是...不过...除却短暂的相遇,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她和他,一个固定碰头的时间和地点,一座桥,一次游园,一段路,一段车程...还有火车.
最后她丈夫的那一句--Thank you for coming back to me...在长久相处的男女之间那些细微的变化其实是瞒不过彼此的眼睛的...她其实最清楚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她大约一直在冷眼旁观着,在他还在自欺和挣扎的时候.因为她知道他长久的过去里一直有她的参与, 仅这一点就足以和那短暂的插曲相抗衡,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I shall see all this again but without you...
'Before Brief Encounter, characters never thought in British cinema, they simply acted.'
大卫·里恩第4作,首届戛纳最高奖。1.一粒煤砂,一列火车,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2.首尾回环,忏悔画外音倒叙,愧疚自责与难抑激情间的挣扎刻画得细腻鲜活。3.外化心理:闪回临转场前的音画错位,告别后奔向火车时的倾斜构图,尾声重回现实后背景由黑暗渐次转亮。4.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9.0/10)
即便无法认同这种感情,在结尾疾驰的火车声中仍然会为主角遗憾,这可能就是导演的功力吧。总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相见恨晚,而在于这位人妻又寂寞了。婚姻难免平淡安静,异地和旅途又是最好的滋生浪漫的温床。由于都是女主的第一人称叙述,很难了解那个男人到底有多看重这段感情。女主很有文青潜质。
随一句“谢谢你回到我身边”如梦初醒,也终于得以明晰何来如此忘我的沉迷。看似开宗了离经叛道的颂扬,其实却对主流价值观有着难得的温和。伦理不曾被真正探讨,而更像一个住在主角内心的角色,于她一呼一吸间波动着情与礼的权衡与起止,见证一场错生于不纯的纯爱如何随缘生息。于我,似未来的过去。
【B】虽说这个故事真的是够琼瑶,但拍的还可以……只是所有浪漫情愫刚要迸发便会被女主喋喋不休的心理独白打断,这种文学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挺大胆,但真的破坏观感,也有可能是女主角声音太难听的缘故。
如果出轨不算爱,还有神马好悲哀
闪回就够你们学的
相遇,相知,相爱,分离。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四。
火车喷出的白色烟雾划过整个画面,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空间都有所延伸,女主角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一个极其细腻的婚外恋故事,车窗上叠印的关于两人浪漫生活的想象也颇有意思。火车、电影,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普通人也有了浪漫的可能。
生命里的星期四,泪眼中的一粒沙。
现在看来是有点平常和过时了,自述旁白一度觉得像那个聒噪的女人般吵扰,但看到后来还是生出哀叹和感动。收尾妙笔不少:将最后几分钟共处强行打断,令本就是brief encounter的这段情感桃源显得更加短暂珍贵;以倾斜构图展现开头隐藏的离开茶室的真相,原以为是最后一眼送别实为寻死的闪念令人唏嘘;丈夫一句「你神游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感谢你回到我身边」,回味绵绵。开往相遇与相聚之处的火车,终究还是开往了相反的方向。| https://cinephilia.net/58275/
6/10。大卫里恩是热爱火车的导演之一,开场劳拉和医生在火车站分别,这段场景拉开了她对整段关系的回忆,结尾火车鸣笛声不断拉长,当摄影机倾斜到劳拉快要晕倒时,她迅速跑向站台,画面左上角冲出一辆火车紧接头发凌乱的劳拉处于画面右斜角,表意性的音响和摄影揭示了差点突破理智防线的痛苦心理。自我克制不逾越的劳拉成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医生卑下地请求和劳拉幽会的荒唐行为、讲解劳工患病的可怕,形成了两种阶级文化的对照、冲撞,在餐馆和剧院蹩脚地拉大提琴的女人也成为中产阶级医生嘲弄的对象。注意劳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一个带气压的时钟,时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重叠,譬如劳拉坐在沙发向丈夫述说外遇的经历,左上角回忆出现,右下角的劳拉依然存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以及火车窗上劳拉眼前浮现两人周游世界的想象,象征难以从回忆中自拔。
可能尚未到达中年,感受不到那种陷于平淡生活的无力感。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亮点不多,结构单一,情节可猜,镜头也显得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结尾处女主角从座位冲出门看着火车驶过的一段的镜头,将那段压抑的感情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千部标注,2019-1-6重看。没有奇迹没有童话,最终屈服于庸常生活,就这样走出彼此生命,水波不兴暗涌心底;单方面的叙述充满主观的忧伤,黑白光景更添沉闷周遭的无奈。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对自己的谎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证明一切并非虚幻是证明,被镌刻进生命记忆。跌跌撞撞的雨夜,映照着无穷的后悔与无边的羞耻。从远景般的茶店环境描写入手,切切嘈嘈的周围里沉寂着他们的焦灼,非常古典手法的开场。火车站位于他们各自家庭的中间,两端俱不着边,终成空梦一场;这个架空式的环境是他们抵达浪漫与自由梦境的乌托邦通道,火车承载了相当重要的情感寄寓功能。
@BFI Southbank 重看,70周年重映修复版。这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如此珍爱这部电影,它展现出一种“Britishness” 汹涌的情感均蕴含在这场温柔至令人无法抵挡的心碎之中。“原谅什么?”“一切,原谅我最初与你相遇,原谅我为你拭去眼中沙粒,原谅我爱你,原谅我为你带来如此痛楚。” 20190106重看。
第一人称的叙述让电影变得更具文学性,并且因为抹去了男方的心理活动,所以避免了似同类题材陷入伦理问题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深情且克制的情感,分寸之间把握得很妙。古典弦乐和贯穿始终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 No.2 一响起,就会让人忆起生命中的星期四。结尾带来的情感高峰的倾斜镜头值得一提。
时间和潮水是不会等人的。谢谢你回到我身边。
情节简单得很,却充满趣味,整个电影自始至终散发出忧郁优雅的气质。貌似出轨的戏,导演却从一开始都没打算往伦理上说事儿,加上电影以女主角向自己丈夫“忏悔”的口吻倒叙出整个爱情过程,更加显示出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乎情止乎礼。
中产阶级真是闲的啊....
这个女人有过一次难以抑制的出轨,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有着一个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