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动作的祈祷文
· 动作,表演(注视与重复)
· 语言,仪式(语言的清晰,以及和动作的节奏)
· 意志,神性(镜头只在意志之局部,全身亦是神性之局部)
· 内外之言统一时(对白和独白的关系)
· 动作(动作的祈祷文)
布列松难得而不自觉的幽默,是在一部描写死囚的电影里,不掩对无机物的极大兴趣。当然,他所拍摄的物质肌理里,也尽是神的呼风。
一双手轻轻抬起,掌心朝上,合上,转下,展示的是自由的诱惑,却直达上帝。自由的的瞬间随即被谨慎的动作代替。镜头回到表情,是因为,思考也是动作。布列松是拍摄动作的作者,同时也是对故事源头展示了充分尊重的作者。我们无法知道,坐在方丹身旁那个人,是在导演听到方丹中尉自述时追问的细节,还是方丹自述时被布列松抓住的一点,因为这对他的动作理念至关重要。整部电影第一句独白是:“我可以感到我正在被监视,我不敢移动。”禁锢动作的,正是目光注视下的表演,而在这部电影里,一大部分的动作,正是在无人监视情况下,多次重复出现的,正如布列松指导演员的方法(他在这部电影里曾让演员一个动作重复拍摄了 50 多次)。
动作,和声音,正如感知和思维。布列松为人称道的一个方面正式独白和画面内容的重复,相互解放,让每一个独立的画面有自足的意义,让语言得以最小失真,使得电影明确了其再现现实的能量,正如这部电影最开头的字幕:“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我已最大程度还原这段往事,毫无粉饰”。然而,电影里让动作和语言进行了不少的角力:这是以现在时来讲述过去的故事,但语言依然有落后于画面的地方,例如在 L107 牢房时,开门第一次看见了隔壁的老人,只给了一句:“而左侧的邻居并未回应我的敲击。” 镜头展示了悬念的动作(虚焦的方丹、近特写的老人),而本该全知的独白却没有解释,在这时候,便是动作胜利的时刻 —— 语言永远只属于自己,而方丹那时候的动作,是 “我盯着他们的脸,想看他们什么样子。我也盯着墙。” 语言也只能如实读出。
但其中最优秀的地方,更多出现在语言领先的时候。特别是在埋伏袭击警卫前,独白:“我必须行动了,但我不能。我需要两只手才能阻止心脏的强烈跳动。” 极具有感官刺激的内容和事不关己的语气,让我们看见方丹自己在观察着自己,就像灵魂和肉体突然颤动分离。而之前演员一直貌合神离的动作让我们在这奇妙的一刻感受到了某种统一,并带有某种仓促的仪式感。而仪式感,一直显示在以现在时来讲述过去的语言和动作的前后节奏契合中。
语言和动作的角力也带来了相互的独立。单个镜头的独立意义,也和动作的独立意义相互支持着,不再需要蒙太奇,也不需要表演感情的连贯。即使是任何的面部特写,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完整的一;唯有动作,才配有镜头,因为布列松的动作,是意志/神性的灌注和推动。布列松的宗教性也表现在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里:一个命运悲惨的死囚,在密封(在小的空间里方丹行如巨人)而空旷(没有目光的禁锢)的空间里全然没有悲观神色,阻止他达到救赎的唯一一个“戏剧”阻碍,便是在最后两个钩子都挂好了,他突然犹豫退缩。在整段往事的再现里,他只跟无机物进行争斗(德国军官从来看不见脸,也就不具有人性),唯一来自人的一次“危机”是自己的内心,最终让逐渐坚定的语言,以及坚定的动作给消解了。
是的,纵使语言在诸多片段占据了主调的位置,但最后的一句独白:“时间一点点流逝,我们的机会也是。” 却让动作给出了最终的回答。正如影片开头的部分,并没有语言,只是方丹的双手,影片的结尾,也以动作终结。
Said and Done
方丹通过语言,让动作更加独立,以完成自己的救赎,并且无往不利,只需要坚定和等待。动作和语言的平淡而凌厉,正因为信。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是 “动作的祈祷文”。
2 ) 影像的节奏
片子表征了绝望的困境中一个人的意志轨迹。影像中时间连绵延续的魅力,自然界那万千的音响,仿佛亲历的死亡历险和逃难之路....
木板被拆下来的过程大抵和真实生活中的相差无几,包括时间的长短
似乎布列松走的是一条和王家卫相反的路,后者使用“离间”效果,有意撑开观众和银幕的距离,使得存在一个“抽离”进而思考的空间,而布列松反之,他引人进入彼此感受交合无间
火车声、狱卒的脚步声、咳嗽、枪声、钥匙拨动栏杆的声音,最习以为常的种种声音元素此时也变得牵魂引魄,也变得惊心动魄。。
节奏~
和《金钱》一样,同样是那般讲述的节奏,近似心脏的跳动
在布列松的意识里,节奏几乎是电影的特征所在
此观念的引导使然,他每每都将影像的节奏和叙事结合的火候正好。。
“节奏全能,而具有节奏才能持久。当令内容服从于形式,意义服从于节奏……”(大意如此-_____________- )
----布列松
3 ) 一次从内部全景式展现的越狱过程
很务实的片子,把越狱的完整过程,包括这其中周密繁复的准备过程,犹疑挣扎彷徨不定的心理过程,与狱友互为影响的过程,一步一步地细致呈现出来。舍弃闲笔,节奏紧凑,组织精炼。越狱的高潮部分节奏又充分放慢,好把当时的紧张气氛推向极致。作为犯人视角有限,于是充分运用声音来提供信息。情节设计一丝不苟,这里对自由的追求和奋勇抗争不是说说而已的漂亮话,而是用切实的具体而复杂的心理行动(独白)和外在行动来全景式呈现的。在狭小的不足三平方的狱室里,布列松尽可能地把人物和故事挖掘到了相当深刻与透彻的程度。/作为一种导演技法是颇具启发性的,不图高大不求全,而是扎实地把一个固定空间里单一人物的故事给抽丝剥茧、步步为营地刻划出来。不过这样做就不免过分注重展现真实具体而琐碎的细节,比如片中对前期准备工具过程的全面描写,使故事十足地局囿在特定环境与背景之中,从而使影片在可延展性、丰富性,或者说高度的概括性的方面显得不足。当然,这一点所谓“缺陷”实则是见仁见智的,可以说务实的布列松不屑于用什么炫技式的花哨的象征、隐喻之类精心营造的细节,真实的细节在他手上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意味。诸如隔壁老人微妙的心理变化,牧师的暗中鼓励与他的圣经,出逃失败被杀的奥尔西尼,这一个个具体的枝节人物代表着对于自由与抗争的不同取向与态度。而主人公的准备,他的反复进退、试探,心理纠葛,何尝不是对于争取自由之艰难过程的一种凝炼表达?归根结底,似乎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的丰富精神特性(一个真实事件!),使其哪怕仅仅是被忠实地呈现出来,就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表意空间而不至于落入琐碎纠缠的罗网。
影片在制作上仍是颇值得尊敬的,为了呈现这样具体的越狱过程需要付出何等努力!这种巨细无遗、脚踏实地的全景式展现,从剧本到影像化都需要极尽周密的准备和实践,导演下的功夫可谓精深,用心程度令人叹服。
然而真正的所谓“硬伤”,不免显得有些尴尬的“缺陷”,我以为就是最直观的观赏性不足,一个普遍存在于布列松及一众强艺术性影片的“通病”(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布列松这里,具体就是被抽离的人物情感,导致观众无所寻找自身情感的寄放处与出口,而时有难以忍受的压抑之感,本来不长的片子也显得冗长了。平心而论,《死囚越狱》在这一点上倒不算突出,由于人物始终置于高度的危险境遇之中,甚至可以说有一种悬疑气氛笼罩全片,因此即使人物面无表情,观众也能因这种特殊的环境处理而自行把紧张的情绪镶嵌到人物身上,从而提振观影时的精神状态,不至于感到乏味。《死囚》在布列松的影片里实在称得上是很“好看”的了,而多数布列松的影片大概是曲高和寡、艺高人大胆,是一种肉眼可见的“难看”形态,尤其在不明就里的初次观影时,几乎是一种有些“痛苦”、近乎如坐针毡的体验。只好自我宽慰:大师不是你想爱,想爱就能爱。欲入大师之门、攀艺术之峰,大概总不免要越过些门槛、障碍,尝试过困惑与糊涂的。
4 ) 被环境音牵动的剧情
布列松镜头的简单、紧凑、喜欢特写的特点暂且不说,就这个片子来谈谈声音的运用。
在一次访谈中,布列松说自己对于前期声音,更看重后期。事实上,这个影片所有的环境音都是后期采样录制的。就像用镜头一样,他对声音也有干净的要求,几乎没有无意义的声音。如翘木板、踩砂石、警卫走路声,可以制造紧张情绪;如口琴声渲染战争时的气氛;如最后的莫扎特奏鸣曲,代表最终圆满的自由。
在《死囚越狱》里,环境音有特殊的意义,狭小的视觉中间中,使声音成为扩大空间的另一种知觉。镜头是简单的木版门,但是外面的枪声则带给观众未知的恐惧;邻居对发出信息的回应,让观众不由得为此担忧。这里的环境音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被它牵引了,不自觉带入主角紧张情绪。
正如布列松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自由,是通过外部世界的声音来表现的。”
这是另一种默片,以动作为主,但它又不是默片,它的剧情发展始终被声音牵引着。电影史上大多数的优秀电影都是画面占主导,声音次之,而布列松给了我们另一种处理方法。
他不使用音乐是因为音乐会把观众带到电影外面。很多导演不敢不用音乐,因为这样就会失去一种渲染情绪的工具,正因如此,布列松是布列松啊。
5 ) 《死囚越狱》
影片梗概:
本片取材真人真事,在第10届戛纳电影节获得过最佳导演奖。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德对其进行傀儡统治,法军中尉弗朗索瓦·莱特瑞尔,作为囚犯被关进监狱中,主人公通过种种尝试最终逃离的纳粹监狱的故事。
影片感悟:
德国对欧洲各国的闪电战不仅击溃了欧陆各国城池,大多数民众也丧失了生存之信念。弗朗索瓦·莱特瑞尔是法军中尉,不幸被作为囚犯关押,他有两次越狱,第一次被抓想跳出行驶的车里,不幸被失败后被残忍殴打,第二次越狱是成功的,片中大部分都是为他第二次成功逃狱做铺垫。
在狱中主人公是唯一想要逃出去的人,为了能活下去,因此不惜丧命的危险,想尽办法逃脱这无底之渊。狱中每个人对他对计划,都觉得太幻想不可行,即使他已得知自己将要判处死刑,他也仍没有放弃逃狱的计划,相反还加速了他的进程。
他被典狱长宣告死刑的来临时,从典狱长到自己的房间的距离,这是一段悲伤的路,他或许会被立即枪决,又或者被带去新的房间(那他逃狱的工具将会没有),这段路令他产生无尽的悲伤纠缠着他的心。
当他将要开始逃狱,他来了位新的室友,这位室友穿着德军的制服,进来之前是为纳粹办事。弗朗索瓦·莱特瑞尔的逃狱计划被其室友打乱,要么杀了他独自一人逃狱,要么向他和盘托出计划一起行动,他在这两者之间摆动无法抉择,这是直指人性的,杀了他愧对良心,和他说出计划又有泄密的危险。主人公面对这样的选择,内心的善念还是占了上峰,他选择了与他一起逃狱。
影片的故事化繁为简,情节都是围绕逃狱做设计,人物没有太多的表情,第一是在处在二战时间的大背景下,第二是人物场景是在监狱之中,第三是表情动作的简单,更能让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故事情节之中。我看影片中只有一段是有剧烈表现情感的,那就是弗朗索瓦·莱特瑞尔在得知死刑时,在室内扑头盖脸的痛哭。既然画面是无表情式的,作为视听艺术,电影在视觉听觉方面必然有一方面是突出的,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声效贯穿全片,画面的吸引力相对减弱了,但在声效方面非常优秀,在声效的配合下能让人身临其境。
——2020.5.3
6 ) 如果你想明白电影究竟是种什么东西……
如果你想明白电影究竟是种什么东西,那么看过这部电影,你的所有疑问都会得到解答。
布列松的极简主义坚硬有力,光明和善。他的电影语言可以和中国的古文言相比,没有程式化的过场,每一秒钟都在有力的叙事,观众此时,既不是受教者的被动角色,也不是评论者在冷眼旁观,而是发自内心的同主角同呼吸共命运,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我们,而我们也在为他暗暗的加油。
虽说是极简,但这一部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对镜头的设计,不过这种设计是不着痕迹,同叙事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几个镜头内的蒙太奇(比如,主角搬到楼上后,住在对面的狱友试图逃跑过后,在门前与主角的眼神交流,甚至没有什么虚实焦的变化,但观众自然的会将注意力从狱友转移到主角身上),但正是这种简单的技巧,才让人挑不出毛病,既不可复制也不可替换。
本片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张弛有度,虚实有法的美学理念,与中国的水墨技法不谋而合。布列松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角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上,仿佛我们通过他,在身心上完整的体验了一次刻骨的越狱历程。相对于全知型视角更加贴近于个人的真实感知,这是一种对个人内心的关怀视角,是更接近于灵魂的欣赏状态。
作为动作片,我想这已经达到顶峰了,作为心理片也是同样的,当然还可以把它归为若干类型的影片,但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影片是不可重复的!
不错的越狱片,可以打8.5分。只是如果说这电影要比《肖申克的救赎》要好的话,这话一定是***说的。
布列松真是精准又冷酷,音效尤其细致,特别棒。电影节奏这么好的情况下,他还不允许观众过分激动,我每次坐如针毡地换个姿势坐,心想,刺激的要来了!又被他生生按回去😂… 另外:肯尼斯罗纳根(及其他很多人)必须好好跟布列松学学古典音乐做配乐的用法
很文学化的叙事方法,人在核心位置,连监狱仿佛都是为其而设。精简直白的镜头语言和从不离题的内心独白,布列松以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清晰和专注来剔除一切杂质,在核心的人物之外包裹一层紧密的事件,事件之外的场景搭设也全都不存在浪费,恐怕是我看过最“功利性”的电影了。
类型片在这部面前瞬间变成垃圾
完杀[肖申克的救赎]。人的力量。布列松可以用最简练的方式讲一个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的力量,磨炼之后的获救。布列松式的特写。当然比较坑爹的是这个监狱貌似建在郑州火车站旁边……
偏纪实性的越狱片,相比《洞》要闷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铺垫部分,冗长又无趣。好在结尾紧张感营造出来了,不然都快睡着了……
一场越是成功的越狱,就越需要不动声色的观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这种不断的削减与简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电影美学观。在这部不带温度的电影里,它所制造的悬疑与惊悚,是与表现主义无缘的,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充满逻辑学的明晰与几何学式美感的细思极恐。
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篇阐述电影叙事中多与少、简与繁关系的完美论文;当布列松简洁快速地推动发展的同时却又事无巨细地刻画着细节,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击得人颤抖。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另外一种纯粹。布列松是一个源头,我个人偏爱的哈内克和杜蒙,都可以上溯至此。
2012年3月@影城重看;一种全新的、无法复制的电影语言,刻意间隔、淡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另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心理台词虽多,但相比于今天之简洁剪辑,忽视亦无所谓。
简朴、干练、冷静,让我毛骨悚然的好!看到后二十分钟,我必须双手捂住胸口才能平缓心脏的剧烈跳动,画面外的信息太强大,很怕突然间跳出一只枪扼杀了希望。。。ps.从《扒手》到《死囚越狱》,布列松终于完全俘虏了我,下一部《乡村牧师日记》
在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中,“战争”语境之于视觉退化为囚室与周围的狭小区域,而诉诸听觉的“话语”还有产生于银幕外延伸区的音效指向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与对抗—囚室设施以及紧得令人窒息的构图相对立,扩充。形成几近“室内战争片”的语境,并将动作赋予抽象甚至精神性的对抗。
精密又静谧,有趣的是,看似多余的内心独白居然让影像更朴素厚重。用声响制造景深,开拓画外空间的范例,自我限制才能自成风格,我甚至怀疑人物的每个动作导演都自行操作过。至此,一种素描风格进入电影史。
【上海电影节归来】罗伯特·布列松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叙事极简,但对越狱准备的细节描写极为详尽;2.限制观众视角:大量工具与囚犯面部特写,却无狱卒,军官正脸及监狱全景说明,制造未知和紧张气氛;3.声画接力,对荧幕外声音的重视:脚步,锁门,拷打;4.非职业演员+旁白;5.简明,高潮张力满满。(9.0/10)
干脆、紧凑的越狱,没有一丝累赘。你没必要看到的场景,导演一眼都不会让你看到。
施拉德说布列松的电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但到底是哪一个灵魂获得了自由?也许都是。布列松在电影中始终强调对观众视野的控制,“强迫”观众和主人翁站在同一立场上,但绝非重合。电影本身是一次让世界逐渐明朗的过程,对于戏中人而言是争取自由,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体会解放自我的震撼
http://shooter.cn/xml/sub/266/266567.xml旁白太多,镜头再克制极简也没用啊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在做加法。回头看来老电影更像是命题作文。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肖申克救赎的极简版,老片重在内容的高度概括,现代电影重在形式的细化。本片忽略了前因后果戏剧化的表现,繁锁的表现了越狱方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由
精练有力,通过局限视角来创造张力悬念。
“熨平画面,影像服从音响”景深和空间是由声音制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