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总能化险为夷 可能受年代背景所限 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勇于争取机会 有些情节都是别人推着她往前走 自己会说法语这点完全可以坦白 而非让别人来推荐自己 这点看的时候就觉得很玛丽苏和矫情 但是服饰和画面色调真的太美了 讲述的几个大师故事其实还是可以再深挖一些的 有点蜻蜓点水的意思 像是女主在集邮
没有任何一分钟是快进的,这是我对一部剧集最大的尊重与肯定。 本剧的主题虽然是时尚,但在我看了已经远超于时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意大利迎来了多重变革,第一集一开始便说明了这一点,人们争取离婚权,油价暴涨,恐怖分子袭击,米兰正在迎接一场变革。政治的变革,工业的变革显然会影响壮大,时尚也需要变革。本剧一开始就出现了多组矛盾: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矛盾,女主一开始便对意大利传统油画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但被守旧的教授一口否决并呵斥到:“你就应该把我说的背下来”,教授代表的是守旧一派,而女主代表的是创新的一派;女权主义与男权主义的矛盾,女主穿着改造后的露大腿的裙子出现在母亲面前,母亲惊讶地问道:“你难道变成女权主义了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父亲在看到女儿从事了时尚工作后吼道“你是工人的女儿!”这几幕都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为后续故事发展铺垫。
Rita说过一句话“时尚是面镜子”,我再同意不过了,它不仅仅是衣服鞋子帽子,还是一种态度与精神,时尚是社会的缩影。mini裙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它代表着女性的抗议,女性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不想因为露着两条大腿就被认定是色情,是勾引,我们穿着美丽服饰的目的不是为了讨好一个男子。在剧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你们女人总是被嘲弄,总是光芒四射,负担得太多,好像你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被人抱上床,优雅不是引人注目而是被人铭记。”
最后,致敬创新,致敬自由的女人,致敬敢于追求权利的人们。
看了个新剧,【意大利制造】,讲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因为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而没能考上艺术研究生的女主伊莲妮,跟爸爸赌气,找到一份时尚杂志实习生的工作,自己赚学费。以伊莲妮的私生活和工作视角展开,讲述米兰时装界发展的时尚年代剧。
剧中另一位女主角丽塔,是“有能力有人脉的强势女上司”,加上“聪明机灵有冲劲儿得大佬赏识提携的女实习生”,这个配置是不是很眼熟?是的,第一集特别“致敬”【时尚女魔头】。
甚至女主伊莲娜的长相也跟安妮海瑟薇有几分相似,大大的眼睛,娇憨的笑容,在时尚氛围里赏心悦目。
不同的是时尚女魔头的助理一心想当“正经”记者,最开始对时尚杂志助理的职位是不屑一顾的,只想熬过一年“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杂志社”了。
而意大利制造的小实习生单纯的只想找一份可以自己赚学费的工作,一头闯进了时尚世界,并且深深的爱上了这里。
片子也是从女实习生伊莲娜的视角写起,轻松幽默又美又时尚,充满朝气蓬勃的气氛,跟米兰时装业声名鹊起的发展背景相得益彰。
一个行业在向上发展时期的那种创新、碰撞、突破、包容,让人心向往之。
这个色调节奏背景可真的太对我胃口了,不看我会伤心的ok!
1) Irene
She has guts!
答辩的时候和教授说:既然你不听我的理论,我也不需要你的分数!
凭借guts 多次得到reward.
对人友善真诚、真正喜爱身边的人,也因此受到同事、设计师、周围人的喜爱。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门房的女儿把Davide送的花拿给她的时候,她选了一朵出来,插在小女孩儿的耳边、对她说: princess.
明白自己的内心,随着剧情的发展,她也越来越听从自己的内心。
2) Monica
在任何情况下都看准情况,be positive and resourceful, make things happen, 比如带着一群孩子去拍照,小孩们不肯好好坐着,她喊来男伴,带着小孩们唱歌跳舞拍出照片。
She knows herself/her heart.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爱、什么时候不爱。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真心对待爱的人。
3)Filippo
有心、有爱、会为了爱付出,对朋友真心,对工作有热情
他完全没有“必要‘为Flavio还债、挨打、受惊,但是他选择去这样做(因为爱)。他为了Flavio去辜负阿姨的信任、偷她首饰的那一段,不忍看。
4)Rita
真心对后辈好,有authority,看到设计师对待她的方式,就知道她为这份事业、这个行业的贡献,她的可靠、她对同行的尊重(尊重人的人才得到人的尊重)、她对人、事的理解、她的大胆创新……以及,对儿子的愧疚
5)Frattini
Great leadership, role model.
6)每个出场、未出场但是作品出场的设计师
ta们对工作态度、ta们对自己的认知、对待记者、同行的方式...
7)Irene的父(母)
父亲对生活、世界的看法随着女儿职业的发展,有了转变和成长,他被选做工会代表,开始对大家说:仇恨阻碍改变
8)John
He's Italian... 但是,他和Irene说,“我需要与我的工作能力相匹配的收入”的态度,真的很"American" lol
9)Andrea & Ludovica
在剧里是“负面”角色,but... I understand them.
10)Davide
Charming, he didn't ask for the relationship, it just ... happened.
这部剧里的每个角色,看着ta们,ta们都在,用心、用力的活着,是这部剧最吸引我的地方。
《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可谓片如其名,输出的是意大利最响亮的制造:时装。在捂紧钱包持续低消的日子里,它让我的“云逛街”变得精彩。
它的剧情设定跟《穿Prada的女魔头》类似,都是素人女孩逆袭成为时装精的故事。我最初把它当成一般的糖水片和下饭剧,打算一天看一段,结果真香了,周末晚上一路追到底。
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意大利米兰,女主角Irene到一家时尚杂志社应聘,成为主编Rita的助理,开始了她和时尚圈打交道的生活。
70’s的意大利时尚是什么概念呢?就是Valentino和Prada如日中天、Albini和Missoni异军突起、Armani和Versace斩头露角……各路时装神仙打架的时候。每一集剧里至少有1位著名时装设计师的角色出镜,而cue到名字的大概就有3位以上吧,信息量很大。
描述大师和服装工艺是时装剧的常规操作,让精致男女谈恋爱则是浪漫喜剧的标配,而《意大利制造》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时髦和浪漫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步,去挖掘意大利时尚产业壮大的社会因素:
剧里充斥着大量华美的奢侈品,而剧中人物却又旗帜鲜明地反对时尚是上流社会的附庸。仅此一处立意,就比许多浮夸的时尚剧好玩多啦。
先从剧里详实的时装内容说起,这种详实不是纪录片那样事无巨细地介绍时装知识,而是穿插在人物的对话里,三言两语的沟通就很有料。
比如第一集里女主角Irene跟着杂志主编Rita外出拍片,我第一眼只觉得模特身上的皮衣眼熟,后来看她们对话,发现竟然是维斯康蒂作品里出现的皮衣(对影迷来说,这算是一个惊喜的小彩蛋吧)。
联想到维斯康蒂的身份(出身贵族的共产主义者),再看Rita与Irene的聊天就很有趣。这里提到维斯康蒂绝非偶然Rita认为时尚应该“打动所有观众”,这就从一件皮衣聊到时尚文化去了。
又或者跟随职场新人Irene去拜访奢侈品牌Missoni的工厂,在Irene和创始人夫妇的闲聊里,观众不仅能知道到丈夫Ottavio Missoni的创作灵感,也能了解妻子Rosita Jelmini的先锋精神(她是第一个让模特脱掉bra走秀的设计师),顺便还能嗑到一些Missoni和YSL的陈年旧瓜。
剧里70%-80%的服装都是实打实的Vintage!跟随女主角的步伐,我们可以深入到时装大师的工作室里,被优美的时装击中和感叹:
说到Vintage时装,必须提到的一场重头戏,就是第2集里Sflilata di Krizia的大秀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剧组想方设法地翻看历史档案、追踪当年的时尚编辑,并联系收藏者请求他们出借Vintage Pieces,这才有了剧里奇妙的秀场复刻:
除了时装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剧里每个角色的穿搭也蛮有看头。没有任何奇奇怪怪的品牌植入,人物的衣服就像是从他们自己的衣柜里拿出来的,和自身气质相符。
而且Irene的经历还唤起了我的惜物之心。当她还是个初入职场的青涩女孩时,摄影师John便送给她一条佩斯利花纹的丝巾。Irene此后很用心地将这条丝巾融入自己的穿搭之中。
所以当看到Irene戴着丝巾欢快地走入地铁时,我会有点感动。生活不就是扎扎实实地维系在一物一什上吗?而我都快忘了上一件带给我这种快乐和感动的物件是什么了。
归根结底,《意大利制造》是一部职场剧,从头到尾都在不遗余力地展示时尚行业的面貌。剧中Irene供职的Appeal杂志社在现实中的原型是Vogue意大利,而Rita的角色很明显是在致敬Vogue意大利的传奇主编Franca Sozzani。
时尚是什么?主编Rita认为时尚就是理念创新、观念革命,比如Marry Quant设计的超短裙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裙子解放了女性身体,对后世的影响丝毫不亚于68学潮;而广告总监则认为时尚就是一件又一件爆款,给钱投广告的品牌就是时尚。
杂志社里的撰稿人由此各自站队,观念分歧导致他们做事的方式和风格都大相庭径。看Rita和Irene应对处理各种工作,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剧组想要传达的理念。
比如我能get到的时尚的一个特点,就是坦率地追求和欣赏美,对美的渴望不加掩饰吧。当意大利对种族问题还相当保守的时候,Irene就在摩洛哥的外拍里起用了黑人模特,这在当时是非常出格的事。而Irene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她觉得模特与时装相称,很美。
又或者Monica给一群小孩子拍时尚大片,她并不遵循以往的惯例,强迫孩子安静优雅地喝下午茶,而是干脆和他们一起闹腾起来,这样拍出的片子才是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这样看,时尚就是对天性之美的一种肯定吧。
这种对美相当坦率的态度,对于女性成长是有正面的推动作用的。换言之,时尚有益女权。正是在被美包围的环境里,Irene得以解放自己的天性,追求更美好的所在,从保守家庭里的女学生蜕变为独当一面的职场精英。
虽然存在观念之争,但时尚圈里的人对时尚之美是有高度共识的。剧里最富有意义的观念对比,还是Irene的父亲和Rita的儿子——他们都置身圈外,对时尚的认知却南辕北辙。
Irene父亲被选为工会代表,在他发表演讲的片段里,镜头缓慢地掠过工人们清一色的工装,更凸显穿西装的他尤为引人注目——而这件西装是他的妻子用上好的小牛皮的料子缝制的,台下的工人们都为这件西装及穿西装的人的魅力所倾倒。
这个情节的反讽意味很浓,因为在一些人的认知里,时尚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或者上流社会腐朽的证明。而这部剧则向有这种想法的观众表明,他们Duck不必如此偏激,因为时尚简直无处不在:只要有人想被重视、被看见,时尚就不会消失。
这也是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所在——虽然说的是70年代的故事,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时尚”一词免不了被负面解读,而《意大利制造》的目的,就是为意大利时尚正名吧。
虽然剧里也存在一些矫情的台词和俗套的桥段,不过总体还算瑕不掩瑜。看的过程也挺轻松愉快的,是一部能在目前低迷时期点亮生活热情的剧,就分享给大家啦(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被种草呀~)。
🎬
剧中Irene说时尚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突然就联想到现实中《Vogue》意大利的四月刊是一片雪白。这是Vogue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第一次采用纯白封面。
白色是奋不顾身的医务人员所穿制服的颜色,是重生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最重要的是,白色不是屈服,而是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是即将开始的新故事的扉页。”
——从不怀疑时尚的生命力,那么,期待它新的书写。
70年代的米兰,工人罢工,学生运动,女性主义是这一时期的高频词汇。小小的三口之家硝烟弥漫,窗外的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门里门外,都在激烈的扭转中。另一场重生,发生在伊莲娜刚刚迈进门槛的时尚圈。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准备着重生。
这片子,像是在讲一个人的青春、成长,追新,叛逆,勇往直前,太年轻而不必有瞻前顾后的绊脚石。穿插其中的,是意大利时尚界的真实发展历程,是社会的成长,真人图片,历史事件,给这部剧增添了不少厚重的色调。时尚界也并不总是光鲜夺目的,美丽的背景墙上是动荡不安的光影,新旧思想在这里同样碰撞的响亮。 罗列一些有意思的情节,有的看起来就像身边事,众多感觉勾兑在一起...
• 夜不归宿
因为工作,伊莲妮彻夜未归,父母担心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她悄悄溜进家门,被整夜坐在客厅里的爸爸逮个正着,打了耳光。伊莲妮离开了家。那个年代的意大利,女孩子夜不归宿,也是件很严重的事,自然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太动荡。想到法国电影《最有希望的女演员》中,漂亮的女儿致力于演戏当大明星,理发师爸爸百般阻挠,舔犊情深的父爱渗透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情节中。
• 办公室烟民
一个时装杂志社,纸张、衣物、胶片,到处都是易燃物,每到吸烟镜头就设身处地为他们担心。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有了吸烟室,办公区域禁止吸烟的?以及,美人们怎么消除身上的烟味呢,还是烟味已经渗透到大家的味觉里以至闻而未闻了?联想到另一部办公室烟雾缭绕的剧,MAD MAN.
另一个小细节,伊莲妮被爸爸训斥后从家跑出来,掏出一支烟,划了根火柴抽起来。可见,那时候打火机还没有普及到大学生身上。
• 美丽和暴力
Rita用美来打扮这个世界,儿子想通过暴力反抗这个世界。儿子参加学生运动,鲜少回家,妈妈的关心和担忧对他来说也许来的太迟。警察追捕闹事的学生,Rita联系不到他,只能在家里苦等儿子电话,重要的工作会晤扔给伊莲妮去做,工作电话速战速决地挂掉。
座机时代,是把人锁死在电话旁的。伊莲妮在纽约守在公用电话旁等待领导指示,在一边等候的黑人女瞪着的大眼睛仿佛能把伊莲妮吞进去,眨眨眼就能让她湮灭掉。
说回Rita儿子,一颗雄心要把理想诉诸武力,真到开火的时候,他逃了,逃回了很久没回去的家。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抱住妈妈时脆弱的像个小孩子。
看到这里,我的脑袋又跳到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同一个时代背景,年轻的主人公在吃过新年餐,看过新年焰火后,毫无征兆的从阳台一跃而下。这两个小伙子,就像同班同学,像发小,相比之下,Rita的小伙子幸运多了,回到家里,还有妈妈这层防护栏。(写完我还没记起儿子的名字)
• Andrea 和 Ludovica
办公室斗争容易让人猜想是否领导有意为之,毕竟有点狼性也好让手下时刻保持支棱着的姿态。你的能力你的心思,领导明白的,但是领导偏心你是没办法的。Rita是杂志社的骨干,主编对她事无巨细的信任。信任有时是源自一起并肩作战的战斗情谊,有时也许是无理由的,可能好比soulmate吧。
有了独立运作的能力却被压制,或者到了喧宾夺主的边缘,也就是时候离开了。欲望是能力在寻找出口。Andrea和Ludovica 选择了离开,挪用东家的钱财、挖走人力,另立门户。无论前路如何,他们必须走。不是说,碰了钉子,他会回头会知道前雇主的好,而是,这颗钉子已经在前边摆着了,他迟早要去碰的。
• 他乡遇故知
办公楼的看门人教育小女儿,离那些时尚圈的人远点儿,她们太离谱。可当他得知伊莲妮父母也是南方移民时,冷峻的姿态一下子热络起来,请进家门做客,拿出南方的特色甜品做招待,就好像久违的亲人一样。伊莲妮要去纽约出差,可签证时间要拖很久,看门人的亲属正好也帮上了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玄幻,你很难把握那些亲近与疏远是源自哪里。多些了解,总是好的。
• 伊莲妮的爸爸在工厂上班,忙得经常缺席家里的晚饭,而工人们集会的诉求就包括更合理的薪水和工时;妈妈做裁缝贴补家用,这让伊莲妮耳濡目染的对布料有了基本的认知,也正是这项技能助力她拿下了杂志社的面试。
• 伊莲妮第一天上班,Fillio告诉她,这里没有固定下班时间。
几十年后的现在,我给意大利人写邮件,3周不见反馈,到了第4周收到自动回复,说要到哪一天才回去办公。我能有啥脾气。短短几十年,福利待遇翻天覆地了,感恩上一辈为后代子孙创造了完美假期。
职场剧就得让专业的人做,让负责的人拍啊……太让人惊喜的一部剧了,相当好看。//网易云有音乐专辑,推荐。//终于把期盼好久的最后一集看完了,没想到还能让我感到惊喜,一定要有第二季啊!
我是来看服化的!!!好看!!!
一直认为意大利时装的水平远在法国之上的。
很好看,意大利有着很优雅的质感,而且这种优雅又特别接地气
女主光环就是不一样~反正看着爽 各种时装评论也很有意思 外行看热闹
服化道复刻的太精致,从打光到配色,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心颤。没有喧闹和狗血,讲了一个好故事,副线也铺垫的恰到好处,展现了一代时尚传媒人的进取与努力,喜欢她们的昂扬、激情、坚韧、华丽与独立。片头片尾都有向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Franca Sozzani致敬,十分动人。期待下一季~
整部剧的色彩太美了,服饰也太美了,70年代的米兰好迷人。虽然剧情有一点点玛丽苏,但是有这些再加上我个人对意大利的偏爱,太喜欢了。
转发这个锦鲤,你就能采访到好多大师,而且大师们都脾气超好。三星半
又是一部误导年轻人入时尚行业的剧。中国的时尚媒体生态环境不是这样的啊亲们,敲黑板画重点。
服装真是美爆了啊啊啊····
就连配角都那么好看!我的妈耶!全是满分颜值!身材都很好诶!没有一个一百斤以上的女生诶!不可思议!不应该也解放身材吗
与其说这部剧是讲主角的职场励志故事,不如说是讲意大利的时尚发展史,米兰如何变成世界时尚之都,设计的主线剧情只是作为呈现这个过程的媒介。所以虽然剧情稍弱,但是服化道美术包括传达的价值观任何一方面都毫无瑕疵,跟所处时代背景的对比冲突也让故事进展更饱满。我不关心女主跟谁睡了,Albini、Missoni、Armani这些品牌和设计师的故事才是精髓。时尚从来不是一个轻浮的行业,追求美也不肤浅。太期待第二季了!
🇮🇹妞顶着一头卷发真的好萌啊!!&Franca Sozzani年轻时拿的都是主角光环剧本么,每个危机都被贵人帮忙滑水过去了&偶尔听听意大利语还不错
本想为女主光环扣一星,但你们可是Don Quixote呀!剧里的Armani太帅了。那年代的意大利真是活色生香,一挪到纽约就变low了都什么鬼
好看,女主角厚脸皮,独立,能为自己负责,晚归被骂就搬出家,搬出来的时候爸爸还记得说“你记得把钱放进她箱子里了吧。”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好人,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同事间也没有陷害,没有小人掣肘使绊子,爱做什么做什么。能量很纯
时装周现在都快没啥用了,杂志也是,米兰最贵的地方给了DIOR和LV,大财团崛起没意大利人什么事,范思哲卖给MK,PRADA还没见缓过来,最后一集玩起了街拍——街拍也早死了。啊,1970年代真是个百废待兴的好时候。PS赖求华真好看。
看到最后哭了。有点激动。时尚啊,它原本不是纸醉金迷徒有其表,它来自社会生活。意大利时尚也不是自然而然成为世界时尚行业的引领者的,他是意大利轻工业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背后是一个产业中各种新鲜进步的思想和守旧顽固派斗争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设计师、不可一世的时尚杂志主编,在刚出道时也是步履蹒跚走一步算一步的。意大利引领的时尚现在已经开始落后了,但是我们可以期待其它的力量走上前台。
暴力动荡中孕育出时尚与美。意大利这种奇异的矛盾感真的让人着迷。最后一集拍得极美。
这个真的比the devil wears Prada 好看太多了
主线是Irene离开学院到职场的成长,时尚界的风起云涌,副线米兰的社会运动,比如爸爸从不理解到支持女儿的事业到最后成为工人代表,Rita投身运动的不懂事儿子,很有年代感。过程里也了解到各个品牌在创始之初的故事。那时候的时尚界的确是社会风潮的反映和引导,阿玛尼与女性的部分尤其好。如果有第二季,可能会继续展开讲事业和感情家庭的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