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久不见::纳尼亚王国传奇
我的Blog页面(附图):
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6/01/22/704587.aspx听说《纳尼亚编年史——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不错,在欧美票房暴涨。不过很多朋友看过以后都和我说没有什么感觉,就像很多人说看不懂《魔戒》一样。
看不懂《魔戒》很正常,《魔戒》小说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而中国人几乎在电影上映之后才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关注这部经典魔幻小说。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一个没有从第一部(准确的说是第四集)开始关注到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有人搭着帐篷排队买星战电影票。
这是一个“入境”问题,好比我们看电视剧,偶尔看那么十几分钟,一集两集的不会有什么兴趣的。好比我,经常被迫(电脑别人用,电视爸妈看的时候)跟家人看电视剧,开始觉得无聊,结果跟着看了一段以后,也开始关心起剧情起来。而一般从第一集开始逐渐看下去的时候,兴趣最浓。
《魔衣橱》是一部童话,或者魔幻的东西都是童话吧。但是作品和作品有些不同,比如《哈里波特》的前两部绝对是童话,但是后面的就有点逐渐成人化了。那好,区别童话和成人魔幻作品的最重要也最简单的一条是什么?注意:童话中的大好人是不会死掉的,就算死掉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一个吻就可以复生;《美女与野兽》里,濒死的野兽居然恰好等到美女回来。好吧,《哈里波特》从第四部就开始死人,甚至邓不利多也要死掉,所以开始提高限制等级了,不知道刚开始把这套书定位为童话的家长们,怎么应对。也许从第一部开始看的孩子到了第六部也长大许多了吧。从这一点上看《魔衣橱》这一部是典型的童话,阿斯兰死而复生,石像还能苏醒,受伤了有魔药救治等等等等。
《纳尼亚王国传奇》是英国作家克利夫·刘易斯(1898-1963)的作品,一共七部,分别是《魔术师的外甥》、《狮王、妖婆和大衣柜》、《能言马和孩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这部作品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在半个世纪里,这部书的销售达到65005册,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当然包括中文版……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不过估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再版。
我在大概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看过,当然不是全部,就是拍成电影的这一部《魔橱》,而且不是文字,只是连环画而已。但是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甚至看电影的时候马上就想起小时候看过。于是翻箱倒柜,终于让我找到了连环画册。大概许许多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带着童年的回忆来看这部电影的吧,尤其是比我还要年长的朋友,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甚至孙子来看这部小时候深深喜爱的作品拍成的电影的时候,那种感觉,Wow!
所以不要评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了,童年的回忆是最最宝贵的,是最最值得回味的。就不要打扰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了吧,能看到以前熟悉的故事,真的是很好很好。另外建议有孩子的朋友们让孩子看看吧。推荐年龄段6-12岁(当然也可以大一些),我反正是在6、7岁看的,记忆深刻!另外,如果看到有20—— 35岁(中文版出版在80年代)的中国朋友在看得时候眼眶湿润,那不用问,小时候一定看过,可以请教他们一些详细的情节,他们会很兴奋的和你讲……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会被搬上银幕,期待ing……想想看,如果我选择,我最想看那一部作品呢?
2 ) 一场奇幻的冒险
纳尼亚传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这与隔壁的潘神的迷宫背景非常相似,不过纳尼亚传奇的故事要比隔壁的故事全家欢多了。
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受德国战鹰威胁,当地孩子被疏散到附近郊区避难,皮文斯家的四个小孩——彼得、苏珊、爱德蒙、露西——被安排在一位老教授,柯克先生充满神秘气氛的乡间大宅里暂住。
在这占地辽阔、房间众多的宅邸之中,小妹露西意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衣橱,而它正是魔法王国纳尼亚的入口,露西进入这个动物也能说话的奇幻世界,并且与和蔼可亲的半羊人都纳先生成为了好朋友。
当露西返回现实将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哥哥和姐姐时,他们并没有相信这个特别爱幻想的妹妹,然而由于一次意外情况,他们也进入魔衣橱,并随着里面幽暗的灯光踏上造访纳尼亚的路,开始了四个孩子在魔幻王国的冒险。
此时纳尼亚正被邪恶势力笼罩,千年不死的白女巫用暴政统治着整个王国,她用阴谋颠覆了狮王的统治,将纳尼亚变成一片终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孩子们发现了女巫的残忍,于是决定帮助狮子重新夺回王位。
影片中精彩之处颇多,无论是起点文式的“主角通过历练获得成就”还是神秘仙境般的大陆冒险,都让观众在欣赏之余拍手叫绝,冰雪女王独特的造型和演员出色的演技,更是让之后的BOSS战充满期待。
虽然本部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有些问题,但原著的精彩还是让这部电影成为佳作,毕竟谁都想遇见这样一个能通往奇妙世界的衣橱。
3 ) 十字架就是胜利
“不要哭!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新约•启示录 5:5》
不管文艺青年们以什么样的文艺理论评价说这部片子是烂片。我都要说:不是每个超过18岁的人,精神上都成了年;不是每个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拍摄技巧的人,都掌握了艺术本身。这部电影当然是童话。但童话不一定是专给儿童看的,有的童话连大人也看不懂。
更多的,其实是时代思潮的原因。电影对勇气、信心推崇备至,而这些,恰恰受到文艺青年们的嘲讽。他们拥有很多奇怪的知识,写出只有那个小圈子才懂的文字。然而,这种出于技术不出于心灵的文字有多大的意义呢?我想,这个人群,大致可以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冷漠、虚无、颓废、崇尚欲望、寻求刺激、丧失责任、嘲笑理想…..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漠视苦难。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用这几个字形容:日子在发霉。
还得从更久以前的时代说起:17、8世纪,理性主义的风潮席卷欧洲大地。人们从那时起相信随着人类理性的完善,必将消灭贫困、愚昧,进入新的黄金时代。人文主义者们纷纷歌颂“人类群星闪耀时!”
而有一群人,总是以冷眼看待这些“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富足”,他们多么讨厌啊!他们像唱对台戏一样总是说“人类良心最黯淡时。”这时,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了欧洲大地,有数不清的人痛苦:欧洲文明倒塌了。人类把自己推上了神圣的中心,却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角色。于是,真正的神圣就沉沦了,理性的眼睛前面蒙了一层黑纱。许多人看《纳尼亚传奇》时说阿斯兰怎么跟白女巫这么亲近呢,是不是暗中勾搭了?我相信他们在看《约伯记》时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真正的善于恶并非显而易见的,并不是绘画里面天使的光环和恶魔的尖角那种区分。如圣经所说:有一条路,世人以为义,却是通向死亡。
这并不是全部:异端变成了神话,神话变成了偶像,偶像变成了真理,“政治正确”的真理不可打破。至今,《异端的权利》成了知识分子必读,我在读大学时也赶风潮似的读过,而真正的加尔文是怎么样却没有知识分子愿去了解。而把国家变成利维坦的,恰恰是加尔文思想的对立面:不再尊神为大,国家至上。利维坦这个怪兽,一旦从魔盒里面被放出来,远比一个可怕的思想从人脑海里诞生恐怖。还没过去多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袭来了。被预言的“良心最黯淡时”终于来临了。这次大战的残酷性,死伤的人数,灾难的深重,远远超过了以往。《异端的权利》的作者看见日军占领了新加坡而绝望的自杀了。而那时,C•S•刘易斯的朋友托尔金却在《魔戒》中写到:“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啊。谁绝望地死去,谁坚强地活下来,这也许又是一种阴影下的“对称”吧。越是理想和信念受到嘲讽甚至毁灭的时候,我就越感觉这部影片里半羊人都拉说的那句:“因为我相信,纳尼亚将会获得自由。”的珍贵。在今天,那些价值被解构地一点不剩了,不仅是理想、信念,甚至爱、悲悯、慰藉也没人相信了,剩下文艺小青年天天抱着自己身体顾影自怜。谁来证明这些价值?
那就需要受难与复活。在那个世界里,白女巫咆哮道:“不可一世的狮子,它死了!”,阿斯兰以最屈辱的方式被杀死,却在两个小女孩还在哭泣时,以人们最不能料想的方式复活。他说:“如果忠诚者情愿替背叛者受死,石台将会崩裂,死者也将复活。”在这个世界里,耶稣基督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在十字架上受死。我最喜欢影片中的这个情节:复活后的阿斯兰背着两位女孩飞驰到白女巫的监狱,向那些被变成石头纳尼亚居民吹气,他们重新获得新生,与阿斯兰一同复活。
今天,除了“发霉的生活”,还有各式各样长蛆的,生疮的,流脓的生活,特别是我看到那些火星的文字、脑残的语言、轻佻的名字,他们都在把无聊当有趣。当前人类的精神状态就是如此。如果还想获得新生,就是一个儿童般的真理“我信”。当我们对世界这样宣告时,那个日子也就不远了。对于纳尼亚,那样的受死便是牺牲的真谛。对于这个世界,十字架就是胜利。
-----------------
(注:不得不强调,中文版的配音太恶心了)
4 ) 宇宙中的双城记--王怡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王怡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攻不破、或至少盼望它不破的城池。人们叫它桃花源、香格里拉、乌托邦,或者理想国、君子国、太阳城,或者英特纳雄奈尔,或者东方的蓬莱,西方极乐世界。最后,干脆叫它和谐社会。
剑桥的托尔金和鲁益师(路易斯),是我最迷的双子星座。他们的《魔戒三部曲》和七卷《纳尼亚传奇》,都在一个最不和谐的世代,整个欧洲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时候写成。也就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相继统治了半个地球的年代。伦敦大轰炸的空隙,鲁益师应邀给皇家空军演讲。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鲁益师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只是叫他们死呢,还是能叫他们活?
这时,托尔金的巨著已经动笔了。一写就写到匈牙利事件和赫鲁晓夫上台,他笔下那个中土世界的硝烟都还没完。托尔金深受“两个国度”观的影响,这是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改教时期的路德和加尔文一脉相承的。宇宙中有两个国度,一是亚当的国度、肉身的国度。撒旦借着人心中的恶在这个国度掌权,掌权的结果就是死。这是一座死亡之城,所有人都伏在死亡的权柄下,所有的文化都是对死亡的抗拒,但所有意义都被死亡拦腰砍断。死亡在那里冷笑,说你以为有意义,其实虚无就是唯一的真实。
这个国度如此真实,揪你的肉就会痛。但宇宙中另有一个国度,从桃花源到和谐社会,一切人间乌托邦都是它的影子。仿佛柏拉图笔下的洞穴人,看见对面壁上的影儿。影子的实体就是上帝之城,基督的国度,天上的耶路撒冷。十字架上的那位基督,借着人对他的信在这个国度掌权。掌权的结果是永远的生命。创造生命的那一位,用基督的血为我们办了绿卡,迁到一个爱的国度里。
当年鲁益师沉浸在希腊神话和古典文学中,是不信这些鬼话的。就如托尔金也一度沉浸在北欧神话里。但注定有一个黄昏,这对天造地设的朋友,如往常一样在剑桥散步。托尔金直截了当说,“唯有基督教是这个世界唯一真实的神话”。鲁益师被这话震惊了,但总不能接受。托尔金说,你不能接受,恰恰是因为这件事(基督的受难与复活)真的发生了;它逼着你作决定,到底接受还是拒绝。你已没有了第三种选择。
其实《魔戒》和《纳尼亚》接续的,是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宇宙中一个恢宏的双城记,在气象和格局上都与弥尔顿的《失乐园》相似。旷野上的对决场面,好莱坞大把的钱花在上面。但钱真不是白花的。因为场面越惊心动魄,就越凸显出属灵国度的优先性。一个小哈比人,带着充满罪恶权势的魔戒,走上摧毁它的路途。是他的命运,而非旷野上的厮杀,决定着中土世界的盼望。哈比人一路经历魔戒的试探,直到站在深渊烈火前的一刻,他决定背叛使命,占有魔戒;或者说是决定被魔戒占有。他与人争夺魔戒,一起掉落深渊,却万幸抓住了悬崖,看着魔戒融入烈浆。
这是《魔戒》与北欧和希腊神话的区别:《魔戒》中只有顺服的人或悖逆的人,却没有“抗震救灾英雄”。人在这个国度的得胜,在乎人对另一个国度的仰望。人不能胜过他自己,除非有上天的眷顾,除非“祝福”一词不是人发明来自我安慰的。
在托尔金那里,是被称为“第二世界”的文学理论。唯有一个真实世界,是神造的、在他主权下的国度。另外的世界、另外的主权,是人用幻想和肉体的力气造出来的。好像上天给我们一张脸,我们不要脸,用硅胶和化学品另造一张。在第二世界中,人的全部梦想就如“韩式”整容的广告语:
“上帝欠你的,我们决定还给你”。
鲁益师的纳尼亚,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一样,都是回到第一世界的叙事尝试。纳尼亚就像伊甸园,所有动物植物都能说话。伦敦轰炸中,几个孩子彼得、爱德蒙、苏珊和露西,来到乡下避难,在一个神秘衣橱中进入了纳尼亚,成为国王和女王。第一集中,狮子阿斯兰为了拯救被女巫诱惑、背叛了兄妹的爱德蒙,甘愿献上自己,死在古老的祭坛上。清晨来到,同样旷野上的对决,每一次竭尽全力的刀剑挥舞都是真实的,但整个世界却取决于阿斯兰的复活。到《凯斯宾王子》,彼得兄妹回到伦敦一年,二战还在持续。但纳尼亚世界已经历了千年沧桑。台尔马人征服了那里,树木沉睡了,动物不再讲话。一个隐秘的纳尼亚怀念他们的国王和女王,传说着一个古老的规则:只有亚当的子孙重新作王,纳尼亚才有自由和平。
托尔金和鲁益师,都强烈表现出对人类征服自然、掠夺万物的批判。在圣经中,亚当夏娃是宇宙的摄政王,万物被托付给人管理。人却犯罪,悖逆了这一使命。而在基督里,人与上帝和好,重新回到王子和公主的位分,成为这世界的CEO,和造物主忠心的管家。
《凯斯宾王子》也是信心的故事。千年之后,没有人相信纳尼亚世界是真的,凯斯宾却相信那个动物会说话的传说。当彼得兄妹被吹响的号角召回纳尼亚后,面对家园的毁损,世界的荒凉,也唯有露西一直坚信阿斯兰的存在。彼得问,为什么他不向我们显明自己。露西说,也许是我们当向他显明我们的信心。
彼得用尽力量,不能胜过强悍的台尔马人。故事再一次来到旷野上的对决,一如既往地,成败不在乎沙场,在乎小露西凭着信心对阿斯兰的追寻。当狮子怒吼,山河变色,万物复苏,如当初红海分开,台尔马的军队被淹没在水里。
所以我看那些大场面,都很心痛。场面再大,也大不过我内心的争战。多少年来,在自己的沙场上,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决定,一个邪恶的欲念、或一个卑微的善意,都远比好莱坞的阵仗更咄咄逼人。你用多少钱,才能拍出灵魂中的厮杀呢。多少年来,我像一个在沙场上失散的孤军,一面寻找自己的君主,一面兵来将挡。不知你在砍谁,也不知谁在砍你。人的一生,活在地上的国度里,唯一的结局,就是力战而死。
另一个国度里有王子的名分,连做梦都没有梦过。
所以片尾的民谣响起,我怎能不像孩子似的哭了,尽管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I will come back,when you call me,no need to say goodbye”。
5 ) 总有一些人
总有一些人能平安地渡过残酷的世界。
总有一些人必须挣扎。
还有一些人应该生活在纳尼亚的传奇里,让别人的心灵得以安息。
阿门。
6 ) 心底的纳尼亚``
下午去看了《纳尼亚传奇》,总在童话里出现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虽然老套,却是我百看不厌的情节。
影片讲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四个到伦敦郊区一个古怪教授家里避难的兄弟姊妹:露西、埃德蒙、苏珊和彼得,一起从一个魔幻衣橱,踏入神秘的国度纳尼亚。原本祥和和宁静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话里才会出现的生物:会说话的野兽、矮人、人羊、人马还有巨人;但是这个国度却被邪恶的白女巫下了毒咒,成为永远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四个孩子在万兽之王:圣狮阿斯兰的带领下与白女王展开一场大战,破除冰封咒语,解救纳尼亚,恢复四季如春。
我想,也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曾有过一个纳尼亚。这片净土只有在最清澈的目光注视时,才散放出圣洁的光芒;只有孩子们最细腻、敏感的内心,才体会的到其中清新的空气,感觉的到每棵树木的颤动,每个花瓣的呼吸。。。
成长了,现实让我们一步步远离最真实的自己,于是心底的纳尼亚胆怯了,害怕平静最终会破碎在残酷里,于是不知不觉间,悄悄关起了通往神奇世界的门,这保护心底唯一柔软角落的门。当我们正在为所谓的“成熟”沾沾自喜时,却没有发现,将永远回不去纳尼亚的神奇里。就好像故事讲的,只有小女孩Lucy最初发现了掩藏在衣橱后的纳尼亚,并真心相信其中的一切,而其他的家伙,却在固执的否定里,上演着远离童话的悲剧。
纳尼亚之门悲伤的关闭了,只在内心偶尔的安静里,小心翼翼推开一道好小好小的缝儿,让清风些许的吹进有些混浊的心。
也许许多人心底的纳尼亚,此刻也正在遭遇同样的冰封。诅咒之人不是故事里拥有强大魔力的白女巫,而是更加邪恶的现实。它残忍的不允许内心有一点绿意,一点生机,想要将一切扼杀在黑色里。。。。于是,有人勇敢的斗争,保留了心底最柔软的领地,从此只做单纯的自己;而更多的人,在一点点的妥协后,永远失去了纳尼亚,就好像故事里被白女巫控制的邪恶力量,背叛了灵魂后,沦为最丑陋的生灵。好不能理解,不懂事的埃德蒙,最初肯为了几块廉价的土耳其快乐糖,轻易的成为了白女巫的奴隶。
还不情愿走出童话里,不忍心让柔软的心灵荒芜下去。倘若失去了灵魂停靠的地方,空虚的身体没有任何意义。
要守护好心底的纳尼亚,要勇敢的与黑色fighting。。。一直的告诫自己。
年老的教授一直等待自己能够再走进纳尼亚里。剧终时,他告诉小女孩,能够再回去是很偶然的机会。于是,我笑了,庆幸自己还会看到纳尼亚的美丽。
心底的纳尼亚,永远的纳尼亚。。。
应该是三刷了,记得第一次看是在高中英语课,英语老师利用晚课时间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可惜只看到一半,由于校长巡视之类的原因,英语老师就不给看了,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买电脑,没有办法自己在网上看完,给我急的啊,后来好像是语文晚课,我们求着哪个老师,给我们看完了,弄的英语老师特别生气😤然后就在那个冬天,沈阳下雪了,然后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小区的路灯亮着,就那么一刻,我感觉身处在纳尼亚的那个世界里,特别神奇!那片雪,那个路灯,特别有感觉!
看到亚斯兰被劈死在石桌上的镜头,我猜恍然明白小时候看过的那个忘记名字的童话是什么。仔细思量这个情节,我觉得让禽兽来当新基督这种梗还是挺微妙的。
真比哈利波特好看
看半羊人来的 萌哪~~ 猪脚小孩们太不讨喜了 浮尘感咋那重呢 毁了童话世界
勉强两分。导演是怪物史莱克那位,还是维持了丑演员加烂CG的个人特色。全片的抠像都太囧了,大量不必要的暗景看的眼累。纳尼亚故事童年时看过,只看完了四个,这套书写的简单粗暴,可供解读的地方也少,总得来说是挺随便的七个故事集
当年在电影院看的,很震撼。纳尼亚传奇的开篇也是巅峰。
一美的半羊人戳中了萌点。。
尤为精彩的一部奇幻色彩的神话佳作 由四位孩子通过一个衣橱发现的魔幻世界和发生的故事 四位还是成了拯救这个纳尼亚世界的英雄 他们通过团结互助成为了一个集体 以前在家里的种种不合也通过纳尼亚的探险而烟消云散 当然这只是第一部 下面还会继续看第二、三部 感觉露西这个小演员演的很可爱
说不好看的人都没看懂,以为只是童话,其实这是福音的寓言。为了融化世界的冰雪,赎回犯错的人类,狮子流尽鲜血承受死亡,还有叫做彼得的小男孩,但凡看过圣经就知道这都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别忘了故事的作者可是C.S.Lewis~
适合孩子们看。我老是看着看着就跳出故事,想来真的是老了。亚斯兰做得真的没话说了,虚拟和现实已经无法分清。可是故事太简单,孩子们的表演也太模式化,没有灵魂。战争场面太幼稚。对了,人头马身这种东西应该在战争中被淘汰。跟陈棍看的。
这个故事小时候看过,童话永远是那么的美好。
亚斯兰是我见过最温柔的狮子了,爱德华就为了几个糖果居然就背叛了大家真的太可恶了。但是后来他变好了他的兄弟姐妹们也真诚的接纳他了,结局挺美好的!
拍得太简单幼稚~~
“当一个没有犯过背叛之罪的人自愿牺牲自己,代替一个叛徒死去的时候,石台将会崩裂,甚至连死去的也会复活”。精美福泽寓言,阿斯兰舍身成仁幻化耶稣的意象深厚。尽管如此剧情还是太幼齿了,四位小主角的心路成长历程刻画的一般,Tilda Swinton真•女王气场。
小学四年级的最爱 詹美羊!
英美童话实行双轨教育:征伐之王vs仁爱之王。勇气、真诚,是成长的必备素质,然而许多成人失去了年轻时最宝贵的东西。我就奇了怪了,指环王系列都能打满分的人,为什只给这部打三星?就凭借这豪华的特效和基本无任何尿点的故事,最差也值4颗星。
我六岁的表弟说很好看
三大魔幻巨著。魔戒/纳尼亚/地海传奇。地海已经被宫崎骏那不肖子彻底毁了,此番看完纳尼亚,才知道巨著已然变成了有那么几个已经不相信童话的故作成熟性格讨厌长相丑陋的小孩的儿童电影~!ps,J.R.R.托尔金和C.S.刘易斯是牛津的同窗挚友,托尔金的“第二世界构想”和两人相约要写奇幻故事,才促成了魔戒和纳尼亚的诞生。在纳尼亚中出现的设定和7卷的长度都影响了J.K罗琳。我最感兴趣的还是C.S.刘易斯的身份——牛津和剑桥大学文学学者和批评家/奇幻、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家/基督教神学作家和宣道家……梦想啊……
“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里,常有两位老教授聚会聊天,分享对方的种种古怪想法,并相约各写一部奇幻史诗。很多年后,这家酒馆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因为那里孕育了两部关于信仰与想象的伟大著作:《纳尼亚传奇》和《魔戒》。”
不该这么低分的,即使演技差、场面幼稚,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它拥有着哈利波特所没有的信念、灵魂,以及,满满的童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