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Iron Lady”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
在一个疲惫的下午 终于挤出时间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首先对于三次奥斯卡影后的 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表示敬意, 最早注意她是在2007年搭档美国新生代女演员 Anne Hathaway 安妮·海瑟薇出演的商业巨片 《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那潇洒硬朗一副绝情女人的气派 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其苦情女主角的印象.
这一次她本色出演英国前首相,也是欧洲第一位女首相,书写了无数传奇的撒切尔夫人,对于这位奥斯卡大奖拿到手软的实力派女演员来说,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看看她登台领奖时那霸气外露的发言: 当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再次颁发给我时,我就听到周围人都在喊 怎么又是她?!
Margaret Thatcher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这位出生于杂货店商人之家的中产阶级之女,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政治气息.刻苦好学的她,个人生活没有被华丽的服饰和各种诱惑人的娱乐活动所占据.因此也被牛津大学录取.
在政治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勃勃雄心,让她逐步打破了各种传统和惯例,一步步地登上了英国政坛的最高点,这得益于她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以及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挑战权威.
即使周围所有的家人和同僚反对,她也要为那别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全力准备努力,最终出人意料地把前首相拉下马, 成功入主唐宁街10号.
执政后各种一刀切的政策,在引来了民众不满的同时,也降低了她的威信,使她被称作英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首相.但是她那坚定不屈的毅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无论旁人如何议论纷纷质疑反对和低估,都不会动摇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如电影里她所说的:
“我是首相,我有权决定要做什么,正因为如此我才是他们的领导者!”
“也许我这样做当下很多人都会谴责我痛恨我,但是事后他们会感激我好几世!”
在和阿根廷马岛的战争中,她那果敢的反应力,不顾国内同僚的反对以及美国政府提出的各种妥协方案,坚决开战.
电影中那经典的一幕令我印象颇深,当各位大臣跟她百般劝说不要开战的时候,她用坚毅果断的眼神对着皇家海军统帅冷酷镇定地说出 “给我击沉它!Sink it!”
这幅果敢与坚决是其他同僚所不具备的.她的座右铭就是 Never Compromise 永不妥协!
夜灯之下,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亲笔给每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写慰问信.语气陈恳真挚感人至深.
最终凭借着这次胜利,她成为了英国人民心中的宠儿,被称作英国继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同时英国经济彻底走出了低迷,实现了二战后的中兴.她也成为了执政最长的英国首相之一,强势连任三届.
在下榻的酒店遭受爱尔兰共和军袭击暗杀的情势下,她同样表现得坚强果敢,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她心爱的丈夫.以至于晚年的她时常臆想丈夫仍然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旁,而不愿意承认他已经离去的现实.
但是最终由于对于欧洲问题的固执表现.诸如拒绝与欧洲大陆过多来往.以及欧共体以及是否使用欧元问题上,让她饱受诟病.
主动宣布辞职之后,从唐宁街走出时留下的眼泪在英国也产生了不少的震动.
直至今日,英国人对于撒切尔夫人依旧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她拯救了英国,反对者认为她那不通情理的政策几乎分裂了英国.
本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梅姨把这种冷酷冷血硬朗不屈的气质演绎得真是淋漓尽致,真是和普通欧美女性那种顾家温柔派截然不同,查阅资料得知梅姨是德裔美国人...瞬间了然.
真是德国女人的典型代表,当然提到刚毅的德国女人不得不提到如今的欧洲乃至世界第二代铁娘子 德国女皇 默克尔.
每一次那铿锵有力地发言配上刚硬的德语腔调,备显钢铁之国铁血女皇的本色,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令欧洲各邻国深深觉得,那个强大固执的德国又回来了...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 她和撒切尔夫人一样,令自己的祖国变得强大.完成了中兴的过程.
当然在世界政坛上也不乏其他强势女性政治家的存在与活跃,比如08年差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总统的 希拉里.
不过个人觉得,这位克林顿夫人,与其说刚毅果敢不如说是精明过头.和美国人讨论这点的时候 对方也深表赞同.
无论如何,撒切尔夫人的成功是不可抹灭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她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关系也是非常深厚.我们深刻祝愿撒切尔夫人能够继续安享晚年.
有时间我会买她自己写的传记来读一下.当然要得到她的亲笔签名传记已经不大可能了.
很喜欢她的这句话: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思想决定人生的高度.“
所思成所言,所言成所为,所为成习,人格既然,命运不过如此而生!
2 ) 写到一半的影评
我看的电影并不多,所以没有能力和资格用一种技术的眼光去评价这部电影。那,只想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人说碎碎念,无数的闪回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许吧。不过因为仗着自己对英国近代政治的了解,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对这段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历史反应的相当到位。
英国在我眼中是一个十分精妙的国家。他们很少动用激情澎湃的革命去改变自己的体制,很少有翻天覆地的破坏与创造。一切都像是查尔斯王子的性格那样,温吞吞的固守着自己本身拥有的一切性格,对外界的变化迟缓的做出反应。他们喜欢在本来就存在的机制上修修补补,不断改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拥有最官僚但是十分有效的政府体制。英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我觉得不是蒸汽机,而是对权力的掌控。权力这个东西如同怪兽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想尽办法自我膨胀。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的是掌握权力的一方对其对立方进行压迫和统治。但这好像不是英国的做事方法。他们精妙的体制就像是玲珑剔透的监狱,将各个方面的权力困在其中,互相制衡。若是一方太过强大,那么这个机制相对的会进行自我调整,以重新调整这一平衡。英国政治始终是在衰落中寻找发展,在抗衡中寻找平衡。他们始终在想方设法通过改革寻找两全策。
很多英国人不太喜欢撒切尔夫人,尤其是劳苦大众。因为正是她将法律引入到工业关系中间,使得原本由自愿主义(Voluntarism)被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代替。个体主义本来就是美国的东东,而英国最不待见的就是美国的各种玩意儿。而且,这么一来,本来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取得回旋余地的领域一瞬间都被法律夺走,甚至连罢工的程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使得性格温顺的英国人也无法忍受继而诉诸暴力,当年各种暴动从影片中可见一斑。
工会(Trade Union)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为了保障雇员利益而存在的组织,就仿佛是在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对雇主的管理和统治。但是上世纪后期,英国的情况远远不是这样的。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威胁,英国的高成本人力使得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由于与工会达成的协议,使得英国雇主们想要重组自己的人力是几乎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寻求更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销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产量的下降,产量的下降必然迫使走投无路的雇主走向裁员。裁员会引起罢工,罢工更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成本。恶性循环导致的是经济衰落,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为什么工会不考虑“企业也要生存,只有企业能生存,才会有工人一口饭吃”,而是咄咄逼人将企业往死路逼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工会绑架工人,获取政治力量和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在动画片马达加斯加里企鹅和猴子的谈判里表现的活灵活现,对不起,乱入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虽然市场里个体都是理性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不能做出绝对理性的选择。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想要更高的工资,更多的休息时间,更多的劳动权益,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会让自己最终失去工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玛格丽特.撒切尔出场了。我之所以说那么背景,是因为我觉得撒切尔夫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妥协”。工会的力量足以调动全国整个无产阶级,与政府抗衡。而她站出来并且顶住了改革阵痛带来的压力,这种魄力绝对可以和丘吉尔当时和德国死磕到底的精神相提并论。
有人说这部片子女性化过头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撒切尔夫人为了符合首相的身份,在英国这个到今天还非常性别歧视的社会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铁娘子”的形象,让人觉得她无可匹敌,尖锐的如同刀子一样。但你怎么可以忘记她是以为女性?她把治理国家比喻成house holding,治国如治家的政治手腕充满了智慧。她是如母亲一样的照料着整个国家。政府的立场既不是雇主也不是雇员,而是按照经济学上说的“提高了效率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有好处”的思维对市场秩序进行调整。这正如一个母亲管教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一样。
梅姨的表演真的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其实梅姨本身不是那种气势无比滂沱的人,见过真人之后觉得此阿姨是笑起来温柔无边的邻家阿姨,不愧是我和我娘的共享偶像。但是在片中我揍是忍不住想要像选民一样跳起来喝彩。片中“首相质询”一段,她和shadow cabinet的数次交锋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为她鼓掌。在BBC上看了多次当今首相David的首相质询,真的觉得还是撒切尔夫人更加有魄力更加有性格。
(我就是忽然不想写了,先这样吧。要是想起来再补。)
3 ) "I will NOT die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
看到最后玛格丽特在厨房里与一般家庭主妇无二般地洗杯子,我很害怕结局是她当初自己的一语成谶,说着"I will NOT die washing dishes in the kitchen",却恰恰如此离开人世.大概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或者其实内心不够相信一个女性终究可以自始至终地不理睬世俗的一切阻挠,不仅倔强地不从于任何基于性别强加的标签,而且时时直白地点出这样标签的荒谬之处.
幸而玛格丽特想到了什么放下碟盏,该干嘛干嘛去了,"business as usual".
并不是说女性就不能下厨房就不能做一个默默支持男性事业的人.在我自己看来,没有人能干涉别人对自己做的知情选择,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将泛泛无意义的标签强加在个体身上(习惯被所在集体标签的我们该是有多习惯标签化呢),尤其是当这些标签的来由碰巧是人类历史上某个性别占据了生产工具因而有话语权.
只是我这样想着,却会自然地在生活中自我审查自我妥协.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办法做到,又有什么资本去说别人应该如何如何? 大家都一样的面对现实,然后规避风险,然后去做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心情低落了许久之后看这部电影很励志.从小到大被其他女孩排挤的玛格丽特该要多大勇气和信念坚持到牛津,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电影好在没有简化一点她所遇到的阻力 - 来自男性的或者不来自男性 - 然而玛格丽特坚持己见,一次次勇敢地直面和应对质疑.
性别从来不是她的借口和倚仗.或者说,她认为不是.既定的男权社会固然给女性造成了先天的不公,但是就像自我审查,许多时候,限制也是女性自己给自己圈定的."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只有当一个人自己"care more about what I say, rather than how I say it"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响亮地对对方说出这句话.
看的时候会想,King's Speech vs Iran Lady.一个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外在的压力),另一个要战胜外在的阻力(和内心的恐惧).但是叙述方式何其不同.乔治国王面对的外界质疑不够多吗?玛格丽特面对的内心斗争不够多吗?但是我们看到的两个电影,一个浓墨重彩在国王一个人的拼搏战斗,另一个女首相的刻画是通过她与其他人的关系 - 与一个男人和另一群男人的关系.是因为国王的演讲要讲的只是一个故事而玛格丽特要说整个政治生涯吗?那么胡佛呢?一个极度自负的政治家,讲述他的一生的电影是如何塑造他的呢? 是他不断地回忆自己如何一手遮天翻云覆雨打造了中情局,在每一断回忆里他都是主角,哪怕他的爱人和他表面上的爱人几乎都可以被隐去,都是他的注脚.
回过头看玛格丽特,电影在强调强调强调她是一个人,从1979年之前到1990年一直是以匹夫之勇敌对万夫.这大概是事实,却未必是玛格丽特的烦恼.只怕事实会成为借口和不作为的动力,那女性就没有其他人能责备了. 也许在从小到大的环境影响下,更多的女性确实会被她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定义,但是如果自己本身不在乎被标签,更重要的是不因为自己被标签而加倍地标签其他人,一定程度上又有何惧? 又有何怨?
哪怕是在别人耳语你是"grocer's daughter"的时候,你也完全可以不吭不卑地提声让他重复一遍,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将其辩驳.
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降低智商和能力的要求,难道不是正是因为对方是个女人就低估其智商和能力的翻版么? 是,想要家庭,想要爱恋,但是想要感情生活的又不是只有女人.
该干嘛干嘛去了, it's business as usual.
4 ) 左派人士的盛大意淫
我对于传记片一直带有怀疑的眼光。因为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哪个人的人生能被客观中立地浓缩到两三个小时之间的。必然会选取一个角度来叙述,必然也就会有所取舍,而由于商业或者艺术上的种种原因,也就必然倾向于去美化主人翁。
但更可怕的是,有的时候传记片不光无法客观中立地给你讲故事,甚至它连故事都讲不好。细细观看这部铁娘子就会发现,其实撒切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这片子根本就没讲清楚。
首先有必要稍微普及一下英国政治的常识,并重新把历史梳理一下。英国议会只有下院是选举产生的,上院是贵族世袭。在英国最大的反对党会成立影子内阁,而内阁和影子内阁成员一般都由下院议员(MP)担任,而因此,参与内阁/影子内阁决策的和不参与的MP就分为Frontbench和Backbench两个等级,尽管Frontbench MP不一定都是内阁成员。撒切尔当选MP的过程是很艰苦的,她自25岁开始竞选MP,经过三次大选,到34岁时才当选MP.而两年后(1961)她就被提拔到了Frontbench,当时的首相是保守党(Conservatives,昵称Tories)的MacMillan.这段按说对于任何一个英国政治家都很重要的过程,几乎被省略了。
于是直接跳到撒切尔在Edward Heath内阁出任科教大臣的时候(1970-1974)。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是什么规矩,不过现在坐在发言席面前的绝对不会是科教大臣,而是首相,副相以及财相。顺便一提辩论这里的称呼the right honourable是对MP的固定称呼,就像the majesty对应女王一样(英国人可麻烦了)。Heath政府碰上了Trade Union强盛的时期,保守党的紧缩政策导致了当时英国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的大罢工,造成大量的停电(片中内阁会议撒切尔拿出电筒那会)和社会动荡,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停工。之后撒切尔的整个十一年半的首相任期的主要经济措施之一就是打压Trade Union,也因此非常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至今仍然被当作是她任期内的重要遗产,包括工党现在的主席Ed Miliband都作出了正面评价。当然这片子显然觉得这事对于撒切尔来说不甚重要,不然它至少会把这事讲清楚。
撒切尔对于北爱新芬党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的态度是很强硬的,这片子仿佛想要暗示IRA炸死了她竞选时的得力助手MP Airey Neave跟她之后的强硬政策有关,这很不负责地给了撒切尔安上了感情用事的不专业印象。同样的Falkland Islands战争尽管能感受得到这片子是在重点刻画,但更想突出的仿佛是她给阵亡士兵家属写信的部分……不得不说之后的那段快速的新闻事件的剪辑简直是个灾难,加上最后撒切尔下台的部分(Poll Tax到底是个什么讲清楚了吗?Geoffery Howe如果只是个起草内阁议程的,他的辞职能对撒切尔有什么影响呢——关键是他是从撒切尔第一次内阁就入阁的副首相啊),根本就没说清楚前因后果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光顾着大撒玫瑰花瓣之类的制造幻觉一般的氛围,然后一切就这么过去了。
就连重点讲述Denis Thatcher的部分,都显得过分细碎而隐蔽。撒切尔给了她丈夫很高的评价,而事实上Denis对于撒切尔的支持相当重要,而且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曾经在撒切尔第三次当选首相之时就预见了她的下台——而这一切都被简化成了一个生为背景死为鬼魂的存在,不得不令人扶额。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部铁娘子,其中心思想无非是想向大家表明:铁一般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女爵,其实也是一个女人,必然具有女人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个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的女人罢了。这个立意倒是不错,关键是承认撒切尔是女人,与其去渲染她相同于一般女人的部分,不如去突出她不同于一般女人的选择。她的确是个女人,但她是作为英国前首相而被记住的,她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光,必然是她作为英国首相的那段日子。而本片选择将这段大量浓缩,而是以她的老年作为主题,首相时光闪回插叙,无异于自取其辱。
而更令人不满的是,这种首相撒切尔和女人撒切尔不能共存的视角,其实相当反讽地给我们表明,编剧和导演(两位都是女人)还是潜意识地对于女人首相有偏见的,对于撒切尔的政策还是不愿意去赞同的。或许正如撒切尔的子女对于这部铁娘子的评价一样:自始自终,都不过是左派的意淫罢了。
5 ) 《铁娘子》:三个女人的撒切尔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3日)
影片《铁娘子(The Iron Lady)》以暮年撒切尔夫人佝偻着身子的背影,踯躅地走过厨房门,来到楼梯口,又缓缓右转,蹒跚地消失在观众视线中,作为全片的落幕,接着那个楼梯口的光渐渐黯淡以至于全部消失,仿佛想藉此来表达一种悲戚:即便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曾经叱咤风云,但如今的她只是一个老人,一个羸弱而孤独的老人。
许是影片导演和编剧均为女性的缘故,该片风格趋于温婉哀伤。导演菲利达·劳埃德还长期从事戏剧行当,这是她的第二次触电执导筒,许是表现手法和拍片经验的问题,影片的呈现总给人一种比较重主观“feel”的感觉,而片中晚年的撒切尔曾说过:“知道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吗?我们被这样的人领导着,他们注重感觉多于思考和想法。”似乎该片的问题也在于此。
客观地说,影片既没有好到令人叫绝,也没差到看不下去。如果将这部饱受争议的影片作为一部传记片来看,它显然拍得有点“写意”了,它虚拟了撒切尔夫人晚年的心境,试图以回忆的方式串联起撒切尔11年从政生涯的片段和家庭生活的点滴,拟刻画出出身平凡却努力不懈攀上时代权利顶峰的女性形象,同时再现出在男性权利角逐圈奋斗的女性的辛酸和不易。只是该片的节奏略显凌乱,过多的缺乏连贯性的闪回妨碍了叙事的流畅性,细节部分又有堆砌琐碎之嫌,往往给人细腻有余,底气不足的感觉。而作为一部讲述特殊政治人物的电影,它显得缺乏说服力,缺乏一种叫做力量的东西。另外,影片剧情分布失衡,晚年境况表述得过于充实,而首相生涯的片段又趋于简洁。
不可否认,该片的立意本是可期许的,即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再现“铁腕”夫人人生的几个时段,如今最终的成色还不算差,毕竟想在有限的片长内梳理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人生,提纲挈领地抛出可圈点之处,还想将人物再现得丰满立体且充满深意,这是很多传记片导演的“野心”,但这是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
当然,该片也有突出的强项,如画面呈现得颇具美感,很多场景对色彩的运用也充满了意味,如撒切尔一身鲜亮的蓝色衣裙坐在一群情绪激昂的着深色西装的男士中间,这凸显了这位政治女性的孤独和特殊。而影片最大的强项和看点都来自梅丽尔·斯尔丽普,《每日电讯报》甚至如此盛赞;“虽然英国有那么多出色的女演员,但是很难找出一个能扮演好撒切尔夫人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有谁能比斯特里普做得更好。”
无疑,梅姑又奉献了一次精彩的表演,虽然部分戏略显用劲稍大,但瑕不掩瑜,她依旧很有说服力地塑造出了一位经历和内心同样繁复的女性形象,不论晚年时那个蹒跚佝偻神情恍惚的老妇,还是从政时刚毅果敢硬朗犀利的铁娘子,梅姑都拿捏得当,诠释自如。
在表现不同时段撒切尔的形象时,除却化妆师的协助,梅姑的眼神很具表现力,女首相的目光是坚定而自信地,即便在遭遇非议遇到坎儿时,对比孀居的痴呆老妇,那眼神是游离的犹豫的,还透着股子不确定与隐隐的恐惧,辅以发僵的腿脚、扶着门框的手臂、语无伦次的自语,梅姑已将昔日首相如今的耄耋残年、沉疴心头塑造得形神兼备。对比,曾经在议会发言的意气风发,在唐宁街办公的一锤定音,反衬出了一种深沉的无奈和沧桑。其中,关于撒切尔为了参选改变说话语气而做的发声训练中,梅姑所发出的声音令人一下子想起了她主演过的那部充满了奇怪口音的《朱莉和茱莉亚》。
“注意你所想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嘴里的话,注意你所说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实际行动,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形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命运。我们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片中撒切尔的话,观众花时间看完全片,也的确看到了很多,言语、行动、习惯、人格、命运一应俱全,这是梅姑完成的部分,而归根究底,撒切尔究竟是怎样的人,这个命题就显得飘渺了,不得不说,这是编导的缺失。于是,三个女人着力打造的撒切尔,只有梅姑拿到了A。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752630_d.html 6 ) [自己选的路 跪着也要走完]
很少会有把“政治”作为一条人生主线,并贯穿始终全力实践的人吧?你可以叫他们奇葩,因为一旦成了,他们就会影响历史。
比如罗斯福、武则天、比如俾斯麦、比如希特勒,也比如撒切尔。
励志书上总会出现一句话,或者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当你全部身心都集中在一个信念上时,它一定会成,因为全宇宙都会去帮助你完成。这在心理学上是成立的,因为你太想要了的行为 思维以及一切,都会影响到周边的人和环境,积极的向你希望的方向进展。
不好意思,一开始就跑偏了……
从人生意义上讲,这部电影通过撒切尔对现实与回忆的穿梭,来讲述你的决定于你人生的逻辑关系。它必然意味着有所得,有所成就,但也有所失去,有所缺憾。只看你更想要什么。当丹尼斯向玛格丽特求婚的时候,玛格丽特迫不及待的说了Yes,但是,接下来的转折是:我不会甘心成为一个每天洗洗锅碗瓢盆就满足的女人,你确定真的要娶我么?丹尼斯的回答是:我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想要娶你。that's why I want to marry u.
在中国人的挂念中,情商低,不懂权术,不够圆滑,太强势和锋芒毕露等因素都是政治生涯中的弊端,相反,撒切尔情商不低,但其他“缺点”都具备了。她坚持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正是Tough Love的写照,比如战争,谁能因为打仗要死人,并伤害国民经济就不去反抗侵略者吗?因为不反抗的代价会比反抗的代价更高昂。事实正是如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阵痛与牺牲,这也是撒切尔一路风雨从饱受争议到备受肯定,甚至被誉为继丘吉尔之后最优秀的英国首相,而丘吉尔的功绩和认可更多来自于死后,并且来自于其在二战时期的坚决方针,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受一战重创的英国是完全不讨喜的,但历史向人们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同理,改革不会立刻带来成效,在经济重组的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衰退、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但良性重组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撒切尔的政治生涯前半部分大多数都是质疑和非议。如果是懂得妥协的人,一定会继续连任,但是她没有。这关乎个人的抉择与坚持,你会坚持走吗?就像撒切尔那样。在很多人骂你傻逼的时候,你会动摇并且质疑自己的判断吗?最终你会被事实淹没甚至改变自己吗?
她坚定的坐在车中,抗议的人群蜂拥一般地涌向他,拍打车窗,脏话连篇连同你祖宗十八代,她依旧坚定地坐在车中,脸上没有叫嚣,没有盛气凌人,只有坚定。这种坚定使她与周遭格格不入,更显得不近人情。还有在她发表演讲、向台下投去的坚毅目标,点点头,是的,老子能行,你们擎好儿吧!一个人能保持一种坚定的价值取向和完整的三观、不被周遭同化、传染、甚至改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之下,任何螳臂当车的行为都是无力的,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如她这样坚定的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吗?可能你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在朋友 同事各种不同意见中摇摆,最终你被打败了。这有多遗憾。
要记住,机遇或许是上天给的,但创造机遇是你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为撒切尔高兴的是,她有一个好老公,贤内助。这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成了坚强的后盾,而多数人都缺这种天赐的福气,尤其是女人。
关于失去的那些宝贵财富和人生的天伦之乐,撒切尔应该告诉自己必须接受,这是必然的牺牲,我相信她从24岁正式从政的时候开始,就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意味着什么。她这种刚毅、执着、果断的性格,到患了老年痴呆的时候依旧明显,但是她在某些层面是柔和的,比如经常说谢谢和请,这与面对自己的内阁发飙是不同的,她是个注重人文关怀的人,但福克兰群岛的战争让人们认为,她是一头冷血的怪兽。这就是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细节、抉择与执行要面对的必然问题。
片中的泪点是撒切尔意识到自己的病症,强制自己清除对爱人的一切回忆。感情上她怎么会忍心忘掉自己的爱人呢?那个在死了之后继续在自己对面喝茶吃早餐,在生活中正茬的人;但理智上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她讨厌自己的幻觉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他,她厌恶自己在衰老中必然要遗忘的对亲人的爱,她也尤其讨厌自己无法从再从媒体上获取信息(因为健忘,经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说到底,她厌恶这样的自己,那个记忆力惊人的自己哪儿去了?这是一个强迫自己用理性生活的人,其实真的很累。
她也是一个不允许自己有错误的人。
于是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会权衡,如果我对了,如果我错了。
可是人生哪儿那么多what if。
做出你的选择,并对自己负责到底。
齐活。
也许再过些年,就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叫《梅里尔·斯特里普》了……
有得必有失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铁娘子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老觉得是一惊悚片儿
女主的演技果然厉害,演出来撒切尔晚年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当政时的雷利风行,不愧为铁娘子。
2012-2-12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
今天是2011年12月31日。而這也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上次哭得這麼厲害應該是7月16號。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梅姨演技赞
改变了历史容颜的女人。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其实是撒切尔夫人晚年的生活写照,每天思念亡夫的孤单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政治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有个很严重的断层,没明白为什么年纪大了就有幻想症了。。?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女性,不过确实有很明显的细腻加碎碎念。。。梅姨气场确实演出来了,但总觉得有点太过用力。。
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却没有令人感到无趣,处处体现着温情与细心。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挖掘这一位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女子,展现出的是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老年撒切尔收拾其丈夫遗物为主线,慢慢散开,娓娓道来其政治生涯中形形色色的经历。梅姑的表现干练、强势,这样的女人理应在男人群中有一席之地。
伟大之人自有其可爱、可恨之处。
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