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四连击”
令狐笑
在重古装、虚玄幻、尬IP、疯流量等几波潮水过后,影视市场的裸游者现形,实力派、原创力的价值重新扬眉吐气,现实主义题材喜迎春天。值此创作新时代,在自强奋斗之际,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山之石。我能想到的,莫过于印度电影连环打出了漂亮的“现实题材四连击”了。
第一击,2012年的《三傻大闹好莱坞》,用喜剧的手法讽刺了印度“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弊端,惊艳了奥斯卡,打进了中国观众的共鸣区。三个苦哈哈的学生,在家长式的强行干预下,咬牙考大学,“填鸭”混文凭,最终发现爱好、快乐最重要,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高考的我国学子们,心有戚戚然。
第二击,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一个原本有重男轻女情结的摔跤手,化身“虎爸”,把女儿培养成世界级摔跤冠军,乐扇“直男癌”,笑讽印度的体育体制和官员。
第三击,2018年的《起跑线》,片名直译为“印度的中产阶级”,但这样所谓的阶级,在学区房面前不堪一击,笑料百出,孩子教育、贫富差距这样现实的印度社会问题,让你笑着笑着就能哭出来。
以上“三击”,已经过票房和口碑的双检验,都是中国观众直观可见的。我要说的第四击,当然不是挂着“大片”名头的咋咋唬唬的《巴霍巴利王2》,事实证明,印度版“大而无当”同样毫不讨中国观众的喜;我说的“第四击”,是一部叫《方寸之爱》的电影,耐飞和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制作,反映的是“房价高,买房难”。电影一开头,男主角桑杰穿着背心短裤,披着迎风飘扬的披风,站在屋顶,眺望远方,像个心存高远的超人,嘴里却叼着个牙刷,望着的不过是对面的精装商品房,幻想着自己也能在这个城市有个自己的小屋,不用快三十岁了还和父母挤在铁路公司分配的又小又破、每天挤公共厕所的宿舍。虽然他算是很有出息的年轻人,在进门需要刷卡的银行上班,但孟买的房价分秒着让他“虚假白领”。好在,机会来了,印度政府出台了针对年轻夫妻的廉价买房政策,为了实现买房梦,桑杰上演了一出“假结婚买房”的闹剧。看到这里,观众是不是忍不住开始情感共鸣了?荒诞令人啼笑皆非,现实问题总是一针见血。
如上所述,就这现实题材加喜剧的“四连击”,印度电影足以令我国观众惊艳,感觉说出了我之未说。另一方面,这样的印度电影,也是转型后的新时代印度电影,是印度电影的再一次成功展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电影“宝莱坞”凭借载歌载舞的《大篷车》、《流浪者》等,就曾给中国观众印象深刻。看着邻国的文艺工作者成功用现实题材赋予特色歌舞以新生,不由得让我们也对中国电影的现实题材见贤思齐,并满怀信心。
可能中国的编剧或者那些电影电视剧掌权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需要看剧,因为他们觉得996或者007的年轻人们哪有时间看剧呢?满屏尴尬的国剧让人看到的是一面自以为是的对所谓观众的“深度了解”,“创造”所谓的“市场需求”,一面是罔顾真正的市场需要,硬造出来的廉价粗糙的“美好生活”,要么是愚蠢的自以为是“空中楼阁”式的造剧,要么就是明知道真正的生活真像却故意制造低级虚伪的假象来愚弄观众,反过来还要说观众的“欣赏能力”有限,可笑至极……被观众骂了就说审查制度的问题,我觉得有时候不能说自己拍了烂剧就让“审查制度”来背锅,生活不易,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深刻”,每一个在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需要的只是一点温馨和治愈,而不是“煽情”,国剧在“煽情”这块用力过猛,刺激观众,他们乐此不疲,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你我他现实中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的朋友,同事为了房子为了爱情努力着生活,工作的压力,感情的烦恼,生活一地鸡毛,那又怎样,穿越过繁华喧嚣的街道,走过四处无人的午夜灯火,心中依然保持那份纯真,女主的男朋友生活优渥,有车有房,心怀“大爱”,为公益事业四处游走,却从不理解也不想女主的真正梦想是什么,男主屌丝家庭,还有一个绿茶上司暧昧调戏,当备胎耍,却坚定目标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为之奋斗,用尽方法,我觉得最可爱的人就是他们父母了,在他们身后总是有一边看不惯子女的行为方式,一边又毫不犹豫的支持孩子们的选择,只要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可以“口是心非”,什么宗教信仰什么生活方式都可以接受,还有他们的对话,不是像,那就是,那不是我们跟恋人之间吵架的样子吗,那不就是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样子吗?还有那些亲戚说的那些话,同事之间的交流等等,每每看到看到这些,总会让我不由会心一笑,然后就感觉温馨感动,当我看到结尾在婚礼上女主大声让大家安静一下,男主的亲戚忍不住说还没结婚就这么大声说话,还有女主打了男主一巴掌,亲戚又忍不住跳出来说,这还得了,妻子竟然打老公,然而双方家长却非常大度的表现,让我忍不住笑了,不得不说,这电影真的拍的太好了,没有刻意,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感动。end
,但因为《纸牌屋》而蒸蒸日上的Netflix是愈发优秀,一口气释出全部剧集的播出模式,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陈独秀,这让一周一集的模式就像是被挡住的李大钊!如今,转战大荧幕的网飞在印度电影市场首发一部《方寸之爱》,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印度小青年为买房假结婚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我大天朝也一样成立,甚至有更多无奈和感同身受吧。买房是亚洲很多国家年轻人的痛,房价涨起来就根本没原则的任性来,但你想观望等着它回落下来,真心不现实!
在印度孟买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房价却是让男主这样收入中上又稳定的年轻人也望而兴叹。一家几口挤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单位宿舍,而父亲退休后,这份福利也即将被剥夺。买房就成了桑仔最急迫的刚需,而报纸上刊登的住房计划则让他看到了曙光。可惜自己的暧昧对象,女上司只是当他备胎,眼看希望破灭的桑仔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和同事妹纸——同样想有自己房子的女孩卡丽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假结婚先把房子弄到手再说。
男主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和女上司的暧昧到和同事妹纸协议买房最后却意外的找到真爱。这故事一开始你我就猜到了它的走向,但一边看又一边又很多共鸣。我们这代年轻人,生在最好的年代也是最有压力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但以前的包分配包分房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才能安定,好像是个不变的道理。小夫妻要结婚,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有个小窝,这已经是衡量年轻男孩能不能顺利娶到老婆的标准了,不管基于爱情还是其他基础(据说,日久生情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而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的效果了),大多数女孩选择男孩结婚的基础就是必须有房,在适婚年纪的青年人很少有实力自己可以搞定这件事儿,所以买房这件大事儿就要啃老了,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为了“房”事努力奋斗着。
这印度电影里的小伙倒是很实在没靠父母赞助,但也一样要用非常手段弄到首付。真心不易!两人去看房的时候,脑补动画是屋子里的陈设,一个能挡风遮雨的空间,更重要的属性是一个家。当桑仔发现自己只是为了买房而买房,不是奔着有个家的目的,他也对自己有些失望,好在最后他认清了现状,才不负自己和女主的期待。
生活中的我也是今年荣幸的成了房奴,最近房子正在装修中,变身房奴后的消费观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我戒了零食,并对自己说,这样还可以减肥。努力赚了几笔稿费就成了一个月的零花钱,看着房子从毛坯到一点点的改变,每周奔波在建材市场和小家之间,也是累并且幸福的事情。我也越来越能理解,为啥有些情侣在装修过程中容易发生分歧,有时候是消费观念有时候是审美观念,可是最后总能有个解决方案,因为我们时刻都提醒我们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家,而不是仅仅是个华丽的房子。
开场和结尾都有个身披斗篷的年轻人心怀大志望向远方,它告诉你这个故事不是典型,而是这社会共同的问题。感觉Netflix的宝莱坞出品让歌舞部分更国际化。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交代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 – 桑杰,卡琳娜 – 以及他们的处境。两人为了共同的梦想: 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决定假结婚。这过程中他们同甘共苦,收获了爱情,重新审视了各自梦想的价值并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故事的主题我认为就是开头桑杰母亲所讲的:“家是由住在里面的人决定的,不是由房间的大小和墙壁。”桑杰和卡琳娜在历经重重困难后也懂得了这个道理。
可能中国的编剧或者那些电影电视剧掌权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需要看剧,因为他们觉得996或者007的年轻人们哪有时间看剧呢?满屏尴尬的国剧让人看到的是一面自以为是的对所谓观众的“深度了解”,“创造”所谓的“市场需求”,一面是罔顾真正的市场需要,硬造出来的廉价粗糙的“美好生活”,要么是愚蠢的自以为是“空中楼阁”式的造剧,要么就是明知道真正的生活真像却故意制造低级虚伪的假象来愚弄观众,反过来还要说观众的“欣赏能力”有限,
2个多小时的爱情肥皂片...居然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印度片,的确不负我。音乐加分;场景色彩光线等,加分;剧情,加分。虽然并不是没有瑕疵,个人感觉部分内容可以删减。4.5星推荐
想法不错,没拍好~~~~~
印度房奴, 一路运气开挂的男主,结局标准式的大团圆
女主母亲第一次听到女儿控诉:“我不想成为你!”时怒不可遏。女儿出嫁那一天,她说:“你不必成为我。我为你骄傲。”这是传统观念的进步。
一个知三当三并在充当小三的这段关系里骑驴找马的男的,一个背着未婚夫和别的男的在火车站接吻的女的,俩人锁死挺好的。
3.5居然看到了维杰·卡沙尔跳舞了,还以为会在性格男星之路上一路走到黑呢,年轻导演用浪漫与轻柔的眼光描绘当下孟买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逃离父辈的道德束缚,拥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房子与家庭的矛盾,宗教与爱情的冲突都用喜剧的方式轻松解决,孟买街头的风景和人都如此鲜活,非常喜爱这座城市
2019-3-3
第一部印度网飞电影,很不错,卡沙尔帅,女主太美了,剧情很不错,这也是现代好多人的问题,很真实,很喜欢,兰比尔友情出演,哇哈哈,惊喜
有两句台词不得不提,只记得大概的意思了,一句是“中产阶级那么努力赚钱容易么”,另一句是“城市空间那么小,让年轻人接吻的地方都不够”,能提炼出全世界中产阶级的真实隐痛,奈飞进军印度的第一作已经赢了。
以为是反映社会,没想到是反映习俗。
第一次看到印度电影印度人英语发音这么标准的,仅限于短句。男女主角女二号,都好漂亮,尤其女主角有混血的感觉。印度人为买房子而结婚,中国人为买房子而离婚,都是为了在大城市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确实不易。本片带着好莱坞的一点影响,包括开头的rap,女主的独立思想,而在真实的印度社会女性地位却普遍低下。让我不太满意的是,男主一直甘心做slave做了三年,毫无男人的骨气,而他和女上司明显门不当户不对;然后仅是为了良心好过而告诉女主,他还不确定是否上了床的事实,这更是缺少男人的担当,自寻死路;直到最后才骨气勇气才告白女主早就说了的“I Love You”,如果他真的睡了上司,又或女主真的不会原谅他,难道他就这样无私得免费供房子,他就冒着可能永远无法拥有自己房子的危险?也许这就是唐僧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高尚境界吧。
印度房奴
我们想要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印度小青年为买房假结婚的故事,男主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和女上司的暧昧到和同事妹纸协议买房最后却意外找到真爱。开场和结尾都有个身披斗篷的年轻人心怀大志望向远方,它告诉你这故事不是典型,而是这社会共同的问题。感觉Netflix的宝莱坞出品让歌舞部分更国际化
忽略他们一路运气开挂的事实,特别喜欢投影和地上房屋平面图的部分。
拍出了伦敦风时髦感
把钱都给印度导演系列。虽然一切都是别处,似乎一切又都是此处的。
又是印度电影来扎心,尽管只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但故事中所蕴含的对高房价的社会话题的人文关怀是这个故事里最大的亮点,印度人民为了买房假结婚,而在中国却是为了买房而假离婚……
耐飞这个触角伸得够远啊
孟买男女为了低价婚房假结婚的故事,依然是一些爱情故事,但是也点出了大城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的社会现象。
家,是由住在里面的人定义的。近几年印度电影有点出色啊,惊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