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京等待》:Just it
《北京等待》:Just it
文/九弦日
等待,是动词也是一种状态,是内心对某些人和事物的追求夙愿下的情感释放和冲动。无论是从剧情方面,还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真实初衷,都可以当成是对终极目标的渴求心愿。而以最原始的触觉去抚摸片名,可以理解为在北京等待什么,也可以是为了什么去等待北京,显然电影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去打动人心,而我们获得的最直观最浅显的印象,就是爱,只不过这份爱,剧里剧外都承载了太多的意义!
既然关于爱,很自然会让人想起那部带来很多惊喜的《独自等待》,如果是抱着这种心愿,难免会让人失望。两部电影都发生在北京的胡同口,讲的也都是关于男人女人之间的那些事,只不过,那部更平民化有股糖葫芦味,这部挺小资,甚至往高尚里奔,甭管伪不伪总透着点艺术气。
抛去“北京”的意义,单说电影里的爱情。爱情到底是什么,此处可以用N个省略号代表一切解释。如果爱是确定的,男主角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就是远在战火中的她和那份山盟海誓,至于在北京,不过是剧本里他被动呆着的一个地名,在哪其实无所谓。当他得知女朋友永远无法兑现两人的承诺,他丢失了对一切的批判和牵挂。而北京的她也在等待,虽然她明白他的爱根本不属于自己。随着她的出现,他开始苏醒,她的等待让他的这份北京等待开始有了真正的意义。她等着他接受北京,接受北京的她,慢慢的,两人原本平行的追求终于有了交集。那一刻,爱情、北京、生离死别、死灰复燃,男人女人,确定,未知,因为一切都在等待,这不是终点,正在进行。
爱情的结局无论是圆满还是破碎,都可以用美来形容,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对北京风貌的展示一样,很浪漫。即便因为战争,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力,它会让人心酸,很无奈,也是残酷的美。电影的整个背景是08年全球瞩目的城市,还有些我们只能在明信片或风景纪录片中才有机会看到的自然风光,那就是自然,别管影像里是否有了技术和艺术的修饰,美不美只在人们心中,无论俗套与否,只要随着心脏的跳动有那么一丝涟漪的起搏是因为电影的画面和故事,足够了!
说实话,导演很与时俱进,也很务实,这里没有在主旋律熏陶下的一点夸奖或鄙视的意思——伊战离我们很远,我们只是生活在被和平覆盖下的旁观者,甚至可以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普通观众,顶多对战争产生一些原生态的情感走向和评价。但,非典很近。导演就是用这样又近又远的特殊事件,让我们的思绪若即若离,感动、悲伤,诸多感慨,篇幅并不长,不泛滥,不缺失,哪怕只是一丁点共鸣,足够了!
电影关注了人性,关注了社会,貌似保持着自我宣扬的准低调姿态,体现了国际文化和自我情感以及理念的冲突,但至少,第一冲击是来自于故事,来自于被传诵了时间意义的上千年和距离上的整个地球的一个名叫爱情的无法被定义的东西,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滴眼泪、一次生死、一个人、一段事,当然,可以就是这部电影。
说小了,与狭隘无关,这是一部我们自己的电影,因为它关于北京关于中国关于在本土发生的与国际亲近的爱情;说大了,与高尚无关,更与导演的野心与理想无关,它只是一部拍给全世界的电影,可以看跨国恋,可以看对战争的反思,可以看对某国家文化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更可以看美丽城市的风俗文化,当然,对于非汉语国家,就是为了看北京,看中国。
借用电影的风格(中国电影但全是英文对白),OK,Just it!一切都要等待,爱情,文化,如何理解,接受与否,开始了,没结束,结局如何,......waiting!
九弦日原创影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联系QQ:6256450
新浪娱乐:
http://ent.sina.com.cn/r/i/2008-10-30/18502229101.shtml 2 ) 彻底崩溃
如果不是因為一些怪事,我是死也不會去看這個電影的。一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暈。我不得不說,奧運后,我對北京嚴重的審美疲勞了,那段時日相當的不堪回首啊。每天打開電視,聽見的是北京,看見的是那些個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太暴力了。所以這種片子,要我死也會放在奧運前上的,至少大家對北京總有多些美好的意淫。
看到電影更是讓人痛不欲生。我怎么覺得導演很自戀啊,總覺得自己的對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指點下江山。然後不斷的讓我們懂得原來在小美攻占巴格達前,世界各國人民的各種不同觀點。噢。。原來想給咱上上世界政治經濟史。。。拜托您也稍微下點功夫,給點看頭,我記得那次看紀錄片《幼兒園》的時候,那個幼兒園的小夥子已經給咱講的非常明白了。也不是說我不愛看對白。比如說《before sunrise》里那樣你多少帶點腦子撒。我覺得導演侮辱了在電影院里看這個電影的四個非常怪異的小孩的智商。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姨婆,姨婆八十多了,十八歲從鄉下去了杭州,暑假的時候我們去她家探望,姨婆很開心,吃飯的時候,把一片肉很小心的放在我的碗裡,說,多吃點,家裡吃不到這個的。哈哈。。還有在長城很生動的用英語講了長城的歷史。或者這個電影是給american看的吧。在中國發行真是個錯誤。
還有那些個群總演員。想起來我就心疼那五千萬。怎么花的真是。個個木在那裡。看相聲。還有或者我的審美有問題,胡婷婷真的沒發看。
還有那法國的那段。真夠唯美的。還唰來個回憶。忒復古了。接受不了 。挺說導演喜歡飄那類的電影哦。。
就是想不通,你幹嘛要把一部這么。。電影加那么多的“時事政治”。這是不是叫眼高手低?(第一次用這個詞,有點緊張)。
最後你要加段廣告吧,也沒啥。可是也得稍微來點情節過度下吧。什麽叫去雲南找人。。沒看見。老太太說來了肯定到瀘沽湖。。(莫非去瀘沽湖做野人去?)然後男主角站在瀘沽湖畔不停是眺望。一片美景在眼前展開。多少有點邏輯吧。太跳躍了,我們老年人接受不了。
這樣花錢不好,不能拉動內需,不能救世。
還有啊,這個電影怎么沒個宣傳的?要不是百度搜,我哪找去哦。給了李連杰一百萬也不網易下,真是浪費啊。
搞個萬達還整天把電影放在早上十點。整個電影也沒個兩點,連噱頭也無。讓人心寒。
哪有這么燒錢的。強烈建議導演以後不要拍片。
要拍也拍宣傳片。看那景選的。。。
很激動。沒意思。發泄下。
3 ) 真有不开眼的评4星?
除了男一号看着稍微顺溜一点之外,其他任何一个角色表演都极其拙劣,连北影厂门口的北漂都不如。
女一号Judy表现任何一种情绪都很用力,生气时就瞪大眼睛,可爱时就使劲撅嘴,困惑时就摇头晃脑。这还能叫表演嘛?
4 ) 《北京等待》:北京风情画
文:十一月的雨
1973年,乔治·卢卡斯还未因《星球大战》红遍全球的时候,曾经执导过一部电影, 描述一群刚步出高中校园,即将因不同的人生选择各自发展的哥儿们,在小城一夜之间的经历,这就是《美国风情画》。那时的卢卡斯还不是后来的技术狂人,他用对一群人的单纯描慕折射了美国在肯尼迪遇刺和越战爆发前的一段纯真年代,自然且深刻,丝毫没有说教造作之感。
后奥运时代的2008年,借着北京在世界舞台上的余温,中国导演张伦却用一部《北京等待》反其道而行之,用大时代背景和北京的风景做华丽的陪衬,最终只给我们讲了一个跨国爱情童话故事。
《北京等待》讲述了2003年2月,美国一跨国公司老板的儿子乔治在法国巴黎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相爱的故事。由于伊拉克战争日趋逼近,留学在外的娜迪娅被迫返伊,两人相约去北京见面。纷飞的战火使娜迪娅没能如约到达北京,痴情的乔治只有选择在北京等待深爱的恋人。在打工的酒吧里他结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热心的朱迪知道乔治与娜迪娅的爱情故事后,决定通过自己在巴格达的记者朋友帮助乔治找寻娜迪娅。可当娜迪娅即将出现时,朱迪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乔治。
可以看得出,在构思剧本时导演显然是绞尽脑汁颇为用心了。设置每个情节前似乎都恨不得问问观众:这个你们都听说过吧?用伊拉克战争把美国人乔治和伊拉克姑娘娜迪亚的命运串联了起来,用浪漫之都巴黎作为二者爱情的始发地。再用一个约定带出本片的核心地北京和中国姑娘朱迪。如果你觉察出被影片反复强调的朱迪的身份是云南的摩梭族时,理解导演的意图其实就没有任何困难了。
这是一部中美合拍的影片,目标是在全世界的市场上通行。如果这样打击范围过大难度系数太高的话,那至少要保证在美国市场上流通没有文化障碍。如果要取得这张无形的通行证,只有两种方法,或者如李安这样的大师,兼通中西方的七经八脉,能把两国文化隔阂化于无形之间;或者就只能如《功夫之王》一般,把最为外国人熟悉的中国元素再三精简,直到浓缩成最为外国人喜闻乐见的一个个符号,方能满足对神秘东方的想象。
《北京等待》显然属于后者一列。伊拉克战争举世皆知,这样的背景安排想必是为了谈情说爱期间顺便强调下国家冲突中个体的牺牲。不管是哪国人,谈论爱情必然得到全世界都知道的巴黎去,于是他们只能都在巴黎上大学。可能你要说了,与美国小伙邂逅的中国姑娘没什么刻意的了吧?我不禁莞尔,不是我想四处联想,可是每当听到片中那个尖刻的女上司用尖刻的声音说朱迪她只是个来自云南乡下的人时,杨二和她头上的那朵红花就会立即映入脑海。多年前那个摩梭族姑娘走出大山最终与挪威王子相恋的传奇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恐怕比任何宣传语更畅通无阻吧!
于是,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爱情故事,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发生了。于是,北京的壮美风景在一幅幅宣传画般的镜头中向全世界展开。长城,后海,天坛,香山,一个个熟悉的文化符号让人应接不暇,每一个都急不可待的要凸现自己所代表的“北京风情”的身份。此时此刻爱情的刻骨铭心或两国的文化冲突等画外音都无关紧要了,能让更多的外国人在画面中欣赏北京的美丽风景才是王道。在2008年美国A·O·F国际电影节上,本片获得的“最佳摄影奖”就足以概括本片的全部特点了。
把最容易为人知的国际元素都集中到了一起,在用一幅幅宣传画把它们剪辑起来,讲完一个爱情童话故事后,如果外国人看了会啧啧称赞北京真是美丽啊,乔治朱迪的爱情真是感人啊。如此,导演这层用心良苦的文化包装就达到效果了。
当乔治得知娜迪亚身亡的消息后昏厥过去,医生诊断是先天性心脏病所致。于是朱迪卖了自己的车为他筹款治病,但却在他醒来之后黯然离去。爬过死亡线的乔治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这个姑娘对自己浓浓的爱意。于是,天南海北,地老天荒,誓死要找到她为止。至此,导演终于剥去了最后一层文化包装外套,露出了这只是个童话故事的本质。影片也从北京风情画转到了云南丽江的悠远画面,仿佛这份追逐的执着将带领主人公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
朱迪和乔治在长城上的一段谈话其实颇值得玩味,她说到北京是一个处于现代和传统文化碰撞的都市,有着转型时期所特有的迷茫和困惑。而其中的个体呢,是否也如大环境一样没有方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正如《迷失东京》里男女主人公迷失在钢筋森林之中的两颗心灵,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一样。时代背景下对个体的关注最能体现一部影片的人文价值。但是导演显然没有心思在这个问题上停留,稍作休息,一笔带过,以示深刻。
没能体味到主题升华的快感,不免觉得怅然,于是我索性自己进一步思考一下,作为本文的结尾:正如片名一样,奥运之后的北京继续等待着来自世界各地全方位立体式的关注和探寻。与此同时,如何继续对我们自身进行认识和反省,这同样是一个问题。
摘自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503539/QQ:1075723
邮箱:nicolas_mi@163.com
MSN:mxl117@yahoo.com.cn
5 ) 很不幸看了这个电影
由于前天豆瓣无法访问,没能看到这个电影的评价,很不幸看北京等待这部电影。敬请各位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要在这里浪费了
6 ) 《北京等待》谁的菜?
首映式搞得挺排场,500多座位的橙色大厅过道上满满都是银。李连杰,高圆圆,王小帅,陆川等圈内人士都来捧场了,陈楚生等媒体伙伴也来参与了,内容古今结合,背景中外合作,一切看起来挺美的。
接着看电影,叹服不已果然是传说中的雷片呀。不得不拾人牙慧概括这部电影:一个王子与两个异族灰姑娘的磨叽旅游三角恋。三角恋故事发生在03年,美国打了伊拉克战争,北京发生了“非典”——男猪自然是现代版王子乔治在法国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女儿娜迪娅(全片唯一靓点)相爱,伊拉克战争爆发,娜迪娅不得不回国时候,留书约定战后和王子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大喊三声“娜迪娅”就能见面(别问我为什么喊,问导演编剧去)。而王子在北京等待恋人的时候就在红男绿女冷冷清清的打工酒吧认识了来自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族姑娘朱迪(这个摩梭族的名字很国际接轨滴说),于是,剧情在爱来爱去和跑来跑去中吹出了梦幻泡泡。
爱情+战争+灾难,这大概就是编剧眼中奥斯卡经典爱情片的特点么?远有《卡萨布兰卡》与《乱世佳人》,近有《英国病人》,看来只要加上这些元素,什么样的剧本至少都可以升华到大片或经典片的范儿了。导演原来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用爱情和王子灰姑娘来吸引女性市场,用战争时事来吸引男性市场;用酒吧和旅游风景来吸引上班族,用政治文化冲突来吸引小知识分子……..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的华人演员基本都是非大陆演员,英语很地道,华语也很“地道”;演技完全依托剧本和角色定位,保证不会有游离的火花;男主角很适合作为全球通用标准王子--年少英俊绅士体贴关键时刻有成功爸爸站出来;女主角的外貌很兼顾大中华+主攻欧美市场(BTW,女二号应该是负责台湾市场的吧)。这样的元素搭配中外雅俗共赏,男女老少通吃——至尊宝诞生了。
导演说他在此片中向《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等经典爱情电影致敬。所以观众可以成功的在一场电影里领略到上个世纪数个经典桥段+旖旎美丽旅游广告的混合加强版本,甚是超值。故事剧情稳扎稳打,把冲突和高潮统统控制在一个认知风险范围内,绝对不影响观众消化爆米花和小睡休息时间--至少我附近那位大叔鼾睡醒来后,不需要问朋友“那个谁谁谁怎么样了”,想来喜爱韩剧的女性观众,也同样喜欢。能让观众看懂故事情节,这是近几年中国电影做的最棒的功课,君不见《英雄》《无极》都说的非常清楚,为了观众更容易看懂,剪刀手还辛苦负责的把《大块头》《无间道》《文雀》这样的过于玄虚的电影整理成适合神州观众理解的快速入门作品,能够紧跟这样化繁为简的潮流,这对于一个第一次做导演的人来说,还是不简单的。
电影的结尾女主角自动失踪了,男主角寻遍全国也没有结果,导演说这样的悬念结局是为向《卡萨布兰卡》致敬,但以之前的瞎猜看来,这是一次向好莱坞式续集伏笔结尾的国际惯例靠拢的成功体现,不过,有没有下集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了。
最后,罗列几个雷到偶的地方:酒吧论菜男,长城历史政治课,伊拉克博物馆,酒吧和女猪家2003年的大平板电视. 金鸡电视台(刘长乐一定很乐),鸭王饭店,药迷女猪,口罩宫女上菜,国贸的同款项链....
从来没关注参选奥斯卡的底线到底在哪,也许就在这一部吧。
起初看片名还以为是文艺片,结果发现原来是瘟疫片,几个女主敢不敢再丑的惨绝人寰些?
这是飞机上放的电影,让我记住再也不要相信国航的品味。
为什么没有0星?!
情节相当的老套,女主角相当的不咋的,爱情更是无聊到了极点。
不看你后悔。
好吧,我承认我是冲着所谓的泸沽湖才去看的...结果就个结尾...非常搞不懂的是,明明讲的是在中国偏偏英语都讲的TMD那么好!什么话都要用英语说吗!
慕名观片
大傻B片!!见过烂的,就他妈没见过这么烂的!!!还他妈拿奖,我操导演他全家!!!无敌傻B!!!
差得要死,飞机上看的
还好,有点假~
神秘的女主角要多少钱一晚?
导演可以去死了。
很不幸,我和我喜欢的人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竟是这部烂片。。。。!!!
没能耐看完
导演编剧肯定一水儿是国际政治系毕业的。
口阿口丕
中国导演,四个主角分布美国、英国、伊朗、马来西亚,这是为了搞笑么
有负星吗!我的个GOD!!从来没看过这么雷的电影儿,从电影院里出来时候,已然外焦里嫩了,谁说这片儿要竞争奥斯卡的?就说奥斯卡评委都是些奇怪的老头儿,但人也不是瞎子啊!!
手欠去下载!我有罪!
我真佩服自己 敢问自己是有多空虚 硬是撑着把这部巨雷垃圾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