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打鸡血
不得不承认,老毛子拍这种给本国人民,打鸡血的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垫,那些妇女们不管是贵夫人还是农家子弟不管是千心小姐还是仆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够放下自己平静的生活,进行艰苦的训练,去上血与火的战场,最后流血牺牲,拍摄这个电影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赞美这些妇女,不如说是为了给俄罗斯民众打鸡血。
2 ) 战争、女性与血性
一战因为军事变革而异常血腥,新型武器投入使用,包括机枪、坦克、飞机,芥子毒气这样足以灼伤受害者的五脏六腑的生化武器。
女性在战争大后方替代男性在农场、兵工厂或铁路上劳作,对胜利的贡献不亚于男性。不仅如此,女性还走上战场,她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有目共睹。
一战期间,在抵御德国军队的入侵时,反战的情绪也在迅速蔓延。布尔什维克在战壕里发动宣传,没有士兵委员会的决定,军官的命令无法发挥作用。前线的团长近乎一枚光杆司令。俄国军人享受着德国人送来的美酒、香肠,却不知对方是糖衣炮弹的侦察军情的间谍。可恨呀。
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景,女兵营直奔前线,面对的却是饥渴得见了女人如狼似虎的俄罗斯士兵,面对的是流氓、败兵、土匪集于一体的抵抗军令的乌合军队,面对的是拒绝支援她们的军队,女兵营长玛利亚面对的是丈夫的毒打。她们,却仍然打了胜仗,虽然付出了血的代价。抵抗军令的这些乌合士兵却允许不是军官的军人通过他们的驻地奔赴前线阵地。于是,在彼佳等人的感召下男儿血性战胜了阵地宣传,乌合的士兵重新拿起手中枪,杀向敌阵,救出腹背受敌的女兵营。
确切地说,是女兵营拯救了这些俄罗斯男人,使得他们血性焕发,御敌于前。残酷的战争,从没有让女人走开。
影片拍得荡气回肠,促人思考,留下一段俄罗斯民族的集体记忆。从社会整体命运来看,女兵营的英勇作战是合理的、必然的,甚至是观众期盼的;但是从个体命运来看,她们又有一种悲剧和反抗秩序的正义。观看前了解一点俄罗斯的历史,对女兵营的坎坷命运有所认识的话,看起电影会更有代入感。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国人的枪口下,出师虽捷又遭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3 ) 从电影中看到的
这部电影一般般吧,导演做到了政治上的“正确”,我看到的是俄国在爆发革命后的混乱。军队——一个国家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在革命中失去了希望和目标,混乱,散漫,无序,让人看后很是不安与心寒。中国人常说四大铁,其中就有一起扛过枪这一条,电影中的情节让人看得很心酸。一个国家的妇女上前线,男人却畏惧打仗,任何一个男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会感到无比羞愧吧,当有人为了国家在任何地方拼搏牺牲的时候,请抱有一颗感激的心,少一点无脑的洗地吧,感激我们现在身处和平,感激我们有可以在网络上当键盘侠的机会,感激不用我们上战场去拼命。
4 ) 戰爭的反省是什麽
挖掘那段歷史是考古學家的任務。
其實本片與前不久的《這裏的黎明静悄悄》很相似,只是沒有那麽強的紅色背景。導演在片中時不時地用不抵抗者胸前的紅色黑一下布爾什維克,以至於我們中的另一些人又眼前放光了。
拋開這部影片的政治取向不說(無論開場和結尾都有很強的暗示),影片到底對我們今天的幫助是什麽纔是最重要的。
在昏暗不明的政治下,每一位國民到底該怎麼做?
我想面對這樣貌似無解的問題,行動永遠比抽象的思考更重要。人生在世,沒有什麽事是讓人完全想好了準備足了纔去做的,很多事當下就得決定。
那麽,看上去只有兩種選擇:
要麽如那些男子般,毫不抵抗,等待敵人站在我們的土地上,天天享受著德國人的美酒和香腸;要麽如這些巾幗一樣,即便知道政治的骯髒,無人有心抵抗,卻仍要為了祖國,在《斯拉夫婦女送行曲》中奔赴沙場。
如果看完了這樣的電影還在糾結,两场内战的“客觀”真假,卻絲毫不把自己放在那個時代去“主觀”行動,那麽我們就還是沒有從戰爭中學到真正的東西。
5 ) 总有一段特殊的历史让人总想遗忘
俄罗斯的这段历史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当女人走上战场而男人却躲在背后的时候,这段耻辱就是洗刷不去,并令人总想遗忘的。
一方面这做法这场景和德国二战电影《帝国的毁灭》《桥》中少男少女拼命抵抗,老兵却纷纷离开是何其相似,在大趋势下本来合理的事情也变得荒谬了,局中人并不知道,继续努力着,让荒谬更添一份悲凉。
一方面根据已经揭露的历史,列宁是拿了德国全力资助才能推翻俄国沙皇的政权,然后马上宣布退出一战,保障了德国一战的侧翼。是不是感觉到岳飞报效国家时的心境,同样的悲剧也早已注定。
从影片来说,没有神话女兵,很多时候你能看到他们很多弱点,不足,也因如此才使得他们更有辨识度,更有人性的光辉。尤其那场女兵请愿到劝退副手的那场戏,令人动容,能让人感受到《亮剑》里面所展示的那种军魂。
这部影片对于女兵的死都处理的很干净,没有像之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的美感,一击致命,毫不留情,很多时候是因为一点点自己的疏忽,眼睛一眨自己已经死了,无论你美或者丑。
女营长的塑造很成功,气场满满,撑住了整部电影,尤其是她处理训练营的士兵间纠纷的那种果敢,请联系当时的环境来理解,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6 ) 对抗布尔什维克的电影实在太少
看到豆瓣很多人又抱着思考战争的深沉论调我真是蛋疼。
朝鲜战争纪念碑上有字,freedom is not free。如果战争真的像这些人口中说的那样没有意义,那些为自由战死的人真是白瞎了。通过这个电影以及五位上将高尔察克,我要缅怀俄国历史上最先阻击布尔什维克崛起的沙俄贵族,他们虽败犹荣,今天他们的事迹已经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认可。他们的事迹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沙之战1920最后波兰士兵面临红军机枪压制,神父无畏地举起十字架从地上爬起,顶着枪林弹雨踉跄前进,被感染的士兵纷纷爬起不要命的冲向红军阵地。高尔察克在面临布尔什维克鼓动的水兵哗变,要求交出自己的武器时,把佩剑扔在海里。这是遏制布尔什维克的绝响。
没有荣誉,没有正义,只听到什么战争非正义。没有人希望战争,但是自由被剥夺的时候,你不站起以后只有当奴隶。巴顿将军二战结束前说应该直捣莫斯科,丘吉尔也说过同样的话。苏联的强大是因为自由世界的懦弱无能造成的。美国两个总统,威尔逊和罗斯福,在苏联诞生和崛起的关键点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想真正了解历史的人应该看看背景资料,比如当时的俄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的访谈录。
挺不错。。。俄罗斯总算可以正面揭开某些德国间谍煽动十月革命的那点老底了。。。北伐也就是有样学样,好歹常凯申不是克伦斯基
一切因红毛起……
拍的一般,各种桥段都挺老套。想想以前的南斯拉夫电影,用得好得多。胜在是真实的事件,多少有些历史再现的感觉。而且,比国内拍得好太多了... ...适当加星
胖连长演员选得好,演得也不错。对布尔什维克的讽刺和对贵族式气质的宣扬都是对影片本身损害的地方。
就女性和战争题材而言,此片非但涵盖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探索过的主题,在深度广度上更是远远超出。女营产生于历史转折口的吊诡、其中加入了士兵之间、士官之间的阶级冲突、反战和士兵苏维埃、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当然还有女性主义的油彩(博奇卡廖娃遭到丈夫毒打一场为高潮),编剧和导演的野心足够大,两个多小时也都比较从容地点到,结尾男兵大冲锋太弱,既然是双重历史悲剧,编剧可以更狠心点。
给一星,俄罗斯版的抗战片,就差手撕鬼子了。
说明看清局势有前瞻视觉的重要性,伺候一个没落的主子不值得,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下场,而片中的男性们,虽然贪生怕死、懒惰懦弱、却较为聪明。
斯拉夫女人送行曲
气势强过剧情
战场临行母女离别很感人
影2071:男人懒战。打起女人来毫不含糊。
本是一段真实历史,如果拍得平实一些,还是颇有看点的。可惜,此片又是属于苏俄浪漫主义诗意电影那一路,太过于渲染了,太过于突出主题了,很多的细节也欠推敲,让人觉得不可信。看了一多半,实在无法容忍弃看了。
其他都好,唯有意识形态有问题。
杯具啊,毛子男人靠不住
2016.11.15.中国电影资料馆。这是一站时期吧!本想拽猴子去的,她因为17号的清唱会忙得要打人!后来小付子要去。这个片子吧……其实拍的让人感觉就是女性一直受欺侮,而且是受自己人的,然后被搁战场上完全没必要嘛就是送死!但电影就是一个窗口,让你了解更多历史。现实中的人与事,却往往更戏剧性
如果了解背景,再观注一些细节,这影片就很感人了。
这段历史还真是奇葩
克伦斯基时代的那些事! 抛开那些男男女女,一群人民而言!克伦斯基,和列宁为同乡同校,一个最终成为伟大革命第一导师,一个,成为俄国十月革命,那个倒霉的临时政府主席! 时事造人,人造世事!
女兵营上战场,俄罗斯逃兵、士兵委员会阻拦作战是历史背景。值得一看。
历史从来都比电影更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