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在网上看到这段电影《钢铁苍穹》(Iron Sky)的宣传片。还未作太多思考,便下意识地嗅到,这很可能将是继《2012》《阿凡达》(Avatar)和《盗梦空间》(Inception)之后又一部引发全球热议的影片。虽然其上映时间为明年,一番搜索后发现,关于它的介绍和讨论早已不绝于各大网站。于是决定立即撰下此文,以记联想。
《钢铁苍穹》被定义为一部“科幻黑色幽默”片,这个提法颇有趣味。科幻乃科幻,黑色幽默为黑色幽默,这两个概念的并置似乎极为罕见。可此片的题材绝不会令人陌生,特别对于历史迷和军事迷来说。影片的背景设定于1945年二战尾声,也就是纳粹德国即将覆灭之时。第三帝国决定将一批精锐兵团送往月球的背面建立基地,出发的地点为设在南极的纳粹发射场。而他们经过70多年的潜心准备后,将于2018年重返地球,进行复仇。
你也许会说,复仇的故事我们实在听过太多,不足为奇。的确,人与人,人与神,甚至人与外星人之间的厮杀和复仇都早被小说和电影表现过了。可《钢铁苍穹》的妙处在于,它设定的这个对象纳粹,来自外星,但他们本是地球人;或者反过来说,他们与我们是同类,却偏偏住在地外空间。这样微妙的关系,似乎比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清晰对照来得更震撼,更可怖。他们到底是敌人还是自己人?这个在一般科幻电影里再基础不过的问题,在这里却似乎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一部好的科幻电影,通常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构架,充满想象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冷静思考。《钢铁苍穹》并不例外。历史迷和军事迷们大概都清楚,关于纳粹并未灭亡的传言从来都非空穴来风。现在有大量资料暗示,第三帝国并未在二战中彻底灭亡,其政府和残留部队在柏林被攻陷前,已撤往海外的秘密基地,可能包括北极和南极。撤退的方式主要通过潜艇和飞碟。至于他们是否有能力到达月球,则另当别论。
纳粹德国的潜艇和“狼群”战术众所皆知,司令官邓尼茨(Karl Dönitz)更是赫赫有名。可他们怎么会有飞碟呢?数年前的一期《飞碟探索》杂志曾详尽介绍过第三帝国研究和发展飞碟的沿革,同时猜测,二战以后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不明飞行物(UFO)实际上均来自纳粹,而非外太空。据说有人曾在南极观察到巨大的发光圆盘窜出水面,这被许多人认为是纳粹的飞碟。另外,近年来频繁出没的不明潜水物(USO)也被指与令人生畏的纳粹潜艇有关。美、苏(俄)两国海军编队就曾多次声称目击过不明潜水物,且其速度与潜深程度都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关于目击纳粹飞碟的报告由来已久。根据《飞碟探索》的介绍,二战末期,许多前去轰炸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如法兰克福和德累斯顿)的盟军飞行员,都声称见过不明圆盘状物体,甚至有人对这些物体发起过攻击。但几乎所有目击过此类飞行物的飞行员都指出,它们从未进行过还击,只是静静地悬停在远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爬升,瞬间消失。这些会是纳粹德国的最新秘密武器吗?
纳粹德国设计并建造飞碟的证据确凿。根据现在西方研究界掌握的资料,第三帝国的第一型碟状飞行器诞生于1934年,名叫RFC-1。而他们对此类飞行物的研究,据说从1920年代纳粹党建立之初便开始。1945年之前,德国具信一共研发过五个型号的碟状飞行器,其中最先进、最有名的当属“别隆采圆盘”。1930年代末,德国成立了所谓的“爆破手实验室-13”,主要负责秘密飞行器的研究。后来,实验室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网罗了一批第三帝国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别隆采圆盘”的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奥地利发明家维克托•舒伯格(Viktor Schauberger)。舒伯格设计出了一种极为先进的“无烟无焰发动机”。据说这种发动机在工作时,只需要水和空气,通过“爆炸”的原理产生能量,为飞行器提供动力。在1945年的试验中,“别隆采圆盘”在短短3分钟之内爬升到了15000米高空,并能以2200千米/小时的高速进行巡航,甚至连直角转弯它都能轻易完成。可惜“别隆采圆盘”还未来得及批量生产,就被下令销毁。二战之后,美国曾试图以高价买下“无烟无焰发动机”的专利,可是被舒伯格拒绝。因此,这个神秘技术至今也无法被完全了解。
除了碟状飞行物,德国在军事上的奇创还包括超远程大炮、导弹、喷气式战斗机和飞艇等等。享誉全球的克虏伯兵工厂就是德国军工的代表,其又以制造大炮最出名。当年天津大沽口炮台装备的就是清一色克虏伯大炮。一战期间,克虏伯工厂为德军生产了著名的“巴黎大炮”,这种炮口径210毫米,管身竟长达34米,射程更是超过130公里。虽然这种大炮极难运输,也极易报废,就如卓别林的影片《大兵日记》(Shoulder Arms)里那门响两声就罢工的“笨家伙”一样,但德国一战时的火炮就能达到如此射程,可见其钢铁冶炼水平之高。相较之下,令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仅是40公里,只能为登陆作战提供掩护。二战期间,克虏伯工厂吸取“巴黎大炮”的经验,为纳粹制造出了威力更猛的多拉大炮。此炮除了管身长度和射程逊于前者外,其他参数都达到了世界之最(譬如炮管口径就增加到不可思议的800毫米)。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家伊拉克公司妄图超越德国,制造出能打到月球的超级大炮。可消息败露,公司老板在布鲁塞尔被美国特工暗杀,超级大炮也随之胎死腹中。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美国人不叫停,月球上的纳粹也一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不是吗?
纳粹德国率先制造出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虽然当时的V-1飞弹在构造和性能上跟当代的导弹相差甚远,其外观也更像飞机,但不可否认的是,V-1飞弹是现代导弹的鼻祖。不列颠空战之后,德国空军损失惨重,战争的局势也逐步被盟军扭转。进入1944年以后,德军只好大量使用陆基V-1飞弹对法国和英国进行“战斧式”的威慑攻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社会恐慌。除此之外,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也逐步开始投入使用,虽然最初设计的几款机型性能欠佳,例如“彗星式”的续航能力总共只有十分钟,几乎无法参加实战。但毕竟德国在二战期间就拥有了真正的喷气式战斗机,同类型的苏军米格15和美军F-104(绰号“黑寡妇”)都是在朝鲜战场才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似乎特别钟情于飞艇的研究和运用——齐柏林飞艇堪称一代传奇。这对于现在的我们,似乎很难理解。可想当年,飞艇曾是最令人羡慕的旅行方式,号称比邮轮更方便、更快捷。1930年落成的纽约帝国大厦还专门在86层屋顶加装了一个高61米的飞艇碇泊塔,设想让从欧洲乘飞艇而来的乘客直接从屋顶下艇,抵达新大陆,而海关正设在帝国大厦顶楼。这是个多么大胆和浪漫的想法!可惜1936年“兴登堡”号的坠毁改变了一切,飞艇被德国逐渐打入冷宫,帝国大厦上那个碇泊塔,也因为事故和不便,最终被拆除了。飞艇的时代就此终结。
关于第三帝国还存在的传闻(不管在南北极或是月球),除了和这些超越时代的科技不无关系,还同当时纳粹高层的一些指示密切相关。早在1938年,纳粹就组织过南极探险,还宣称北极是第三帝国的领土。此后,希特勒还专门指派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去开辟经由北冰洋通往日本的“北方航线”。这比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探索北冰洋早了将近20年,比如今环北冰洋五国争夺北极资源更是早了70年。另外,纳粹还被怀疑通过核潜艇,秘密向日本转移高纯度浓缩铀,以帮助日本完成原子弹的制造。当时的德国潜艇确实能做到长时间潜航,数月不浮出水面。
很多人由此发觉,纳粹德国之所以能研发出如此超越同代的武器,也许并不只说明其工业化水平高,人才优秀。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走的是一条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科学之路——我们所谓的科学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儿科;而他们的科学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所谓的“伪科学”或者“黑科学”。虽说势力有正邪,战争有胜负,但科学应该是无边界的。我们承认纳粹在技术方面的超时代性,却从不肯定任何一位纳粹科学家的贡献。这从某种程度上就说明,两者拥有完全不同的科学系统,也互不承认。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假使二战的结果同史实相反,人类的科学将朝何处发展?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一个样子?
《钢铁苍穹》给我们抛出的正是这个假设:如果是轴心国取得二战胜利,靠他们的科学系统,我们有可能避免如今的气候异常、环境恶化、粮食紧缺、资源枯竭等问题吗?我们愿意相信纳粹还存在,而且不断试图证明这种存在,这何尝不是我们由于不满于现实,而刻意制造出的一种投射呢?人的侥幸与遐想,同现实中面对的疑惑与困境在此相互交织、碰撞,构成对人类历史和命运最深邃的隐喻。而本片的“黑色幽默”也就在于此——借未来讽时下,借想象讽现实。
从另一个角度,如果这种遐想完全泡汤,纳粹当真如影片中那样从月球背面杀过来,我们该怎么办?这就回到了之前提出过的那个问题:他们是敌人还是自己人?作为纳粹,他们是异类;而作为人,他们则是同类。因此,他们到底应该首先被看作纳粹还是人类呢?
《钢铁苍穹》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互联网、电子游戏和动漫相关的东西。首先,从本片的创作历程来看,无疑开创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独立制片的一个新方向——33岁的芬兰导演季莫•沃伦索拉专门搭建了一个网站,提供海量的素材下载,把不少美术设计、特效制作的工作都交给了影迷们;同时,这个网站也架设了投资通道,影迷们直接把钱寄给沃伦索拉,涓涓细流最终汇成《钢铁苍穹》的制作资金,最终,如果《钢铁苍穹》通过放映或DVD发行等渠道盈利,这些投钱的影迷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当然,《钢铁苍穹》这么干并不是第一个,但动静搞得这么大,目前倒是无出其右者。事实上,沃伦索拉一直在以“化缘者”的姿态面对世人,他曾经专门剪辑了一支预告片亮相戛纳电影节,在预告片的末尾,就直接出现了“给我们寄钱”的字样——募集资金的焦急心态,溢于言表。现在看来,《钢铁苍穹》通过互联网募钱的方法已经得到了推广,在台湾,有一群年轻人拍摄了一部名为《Z¬-108弃城》的僵尸电影,他们就利用Facebook募集到大部分资金成功运作出了此片。
在互联网时代,《钢铁苍穹》和《Z-108弃城》这样的电影充分调动了粉丝的热情,并将粉丝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电影创作,堪称“电子地球村”时代电影制片的新动向。事实上,沃伦索拉拍他那部成名作《星舰残骸》时,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作为发行主渠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番《钢铁苍穹》的制片路线,也算延续了《星舰残骸》的路径。
由于特技工程浩大,制作资金捉襟见肘,这部2006年就开拍的《钢铁苍穹》千呼万唤始出来,而片方也充分利用了影片的素材进行推广营销,在电影还未上映之际,就推出了同名的电子游戏和衍生漫画,从游戏和漫画的剧情来看,都是电影故事的前传,自然也是替电影做宣传的绝佳传播工具。
《钢铁苍穹》的剧情发生在2018年,讲的是纳粹在二战末期于月球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经过多年的筹划后,终于对地球展开反攻战的故事。这是一部黑色味十足的科幻喜剧,沃伦索拉在片中毫无节制的讽刺着政客——在他的导筒下,几乎全世界的政治家都成了权欲熏心、愚蠢透顶的邪恶政客,月球上的纳粹余孽固然充满冷笑话气质,但对地球人而言,“政治”同样是一个充满肮脏成分的词汇。
在沃伦索拉看来,要代表地球上的“政治”,就好的标靶就是美国,所以,《钢铁苍穹》把讽刺矛头主要对准了美利坚——片中出现了第一位美国女总统,但她毫无民主党的希拉丽气质,反倒像极了保守的共和党分子萨拉•佩琳。事隔多年后的黑人登月,本是女总统渴望已久的拉票之举,未想却引来了藏身月球的纳粹分子的反击,一开始,来到美国的纳粹先遣队还成了女总统的竞选宣传官,那些充满煽动性的法西斯言语,却成为女总统蛊惑人心的必杀技,纳粹分子就此深受女总统重用,直到老“元首”亲自驾临,年轻的纳粹军官才重拾自己的使命,驾驶太空战舰冲向地球……
坦率的说,影片的正片要比预告片逊色许多。故事很寻常,叙述上也略有脱节,那些辛辣的政治讽刺小品都是独立的好段子,混杂在一起却有些脱节。影片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浓郁的纳粹美学气质(我总是想起《意志的胜利》),全片画面都由冷色调构筑,充满蒸汽朋克趣味的笨拙机械和党卫军制服勾勒出铁与血的美感(细节上略有瑕疵,譬如那位老“元首”的制服就像是戈林“帝国元帅”服和党卫军服装的杂糅,对于几款不同年代的党卫军制服的使用,影片也有点穿越)。再加上莱巴赫(Laibach)乐队充满“法西斯”气质的配乐,整部《钢铁苍穹》的美学风格堪称独树一帜。
互联网、电子游戏、动漫,影迷、科幻、黑色喜剧,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令这部Cult味十足的《钢铁苍穹》妙趣横生,纳粹在片中其实就是一群气急败坏、阴谋暗藏的外星人,当然,以上所有这些元素都是用来消费的,影片中那些政治讽刺的喜剧桥段和法西斯美学风格的视听语言,让年轻观众们觉得很酷然后买单,这就足够了。
(刊载于《南都周刊》2012年6月25日第24期)
还记得预告片里面那个诱惑的“吊带丝袜紧身上衣军装女”吗?可能大家会失望了,影片里面确实是出现了一个“吊带丝袜军装”的镜头,但出现的方式和感觉与预告片里面“性感叉腰走来”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整体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和预告片相比感觉很不同。
本着看空战,和纳粹入侵地球戏码来看的人可能会稍稍有点失望,因为这段看起来最重要的戏份,占得比重并不是特别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本所限。不过那几段空战,还是看的我比较激动!尤其是从宇宙飞艇上飞出大量纳粹飞碟那段,帅!宇宙纳粹用月球陨石作为攻击武器的想法相当绝!最吸引人的还是影片的概念,就是纳粹躲在月球上伺机反攻。然后看着那些颇具蒸汽朋克风格的机器一个个出现,让人自然开始high。很多细节都透露出蒸汽朋克的风格,比如说,纳粹超级巨大飞行器的默片般的监视器和那种拉杆与放大镜组合的瞄准器!只是,这些机器的出现的时间,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那么够。总有点隔靴搔痒,不够到点的感觉。
《钢铁苍穹》的故事,主要的点都放在了那些或明或隐的政治笑话上面了。讲述太空纳粹这样的一个故事,喜剧可能最好的方式,用喜剧的元素来让这些看起来不靠谱的东西显得比较合理。里面对政客的挪揄,很触动人们的笑点!比如,一看到美国总统的样子,大家就都知道那肯定指的是莎拉·佩林。另外,电影中当所有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都在否认那些飞船是他们的时候,朝鲜代表拍案而起,高声宣告,那是他们伟大光荣正确的领导人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笑崩了,不论是银幕里面还是银幕外面。不过有一个笑点,倒是中国网民应该会觉得比较好笑,因为我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笑,但周围的人都没什么反应。这小段就是对《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发飙那个片段的戏仿,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元首的愤怒》,“俺从河北省来”。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电影中对电影剪刀手的强烈控诉!这点我相信大陆观众肯定特别有感觉!电影中,卓别林的传世经典《大独裁者》被剪刀手们完全篡改成了一个歌颂伟大独裁者的超级短片。而月球人民就一直沉浸在这些阉割的幻想中,直到女主角在电影院中看完完整版,才意识到自己被隐瞒和欺骗了这么久,对自己的人生都开始怀疑了。单就这个情节而言,我简直是太熟悉了,从小接触的教科书,到电影院里面所谓的“一刀不剪”的电影,这不都是和这个情节一样嘛~!
其实导演在这些喜剧的外表下,还是想要表达一些东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结尾消灭了宇宙纳粹之后,换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残酷的现实…导演在这时让缺了角的月球看起来比地球还要宁静、和平与美好。从剧情中的重要分支,纳粹分子居然很有成效地帮助美国总统进行连任选举就可以看出,其实所谓的“纳粹”并不是指呆在月球上的那帮人,而是存在于我们现代文明中各个角落,从政客到街头混混。说到政客,当美国总统说她不关心战争对象是谁,她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要轰炸澳洲的时候,周围的人全都一片“ヾ(≧O≦)〃嗷~ ”的反应,这个反应又让我狂笑了很久!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听起来噱头十足,题材简直是太棒了!但确实掌控的有些不太尽如人意,拍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就冲着敢于和能拍出这么带感儿题材的片子,我觉得也值了这分数!
还得补充一句……纳粹的军装怎么就那么帅啊!!
对了!对于想在电影院坐到最后的同好,字幕走完后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思丁格,只是镜头最后退到了火星,在火星的空中,有一颗孤独的卫星(或者探测器?)
<图片1>
↑↑↑是不是看上去特别严肃?特别厚重?特别硬汉?只能说少年你还图样图森破,《钢铁苍穹》(Iron Sky)现已加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系列豪华午餐。
这样一部深井冰般的喜剧电影,有很多小伙伴都表示get不到片中的恶搞讽刺梗,于是本魔法师本着求知·奉献的精神,把知道的梗整理出一些供君品尝。
上映时间:2012年
片长:93min
类型:科幻/战争
制片地区:芬兰/德国
制片成本:750w欧
分级:R
普通的剧情:逗逼纳(shen)粹(jing)军(bing)潜伏月球背面70年,由于无法掌握地球“充电5分钟起飞两小时”的山寨手机技术,妄图反攻占领地球未遂结果把月球轰成的故事。全程高端黑,非战离。
片头BGM:take me to heaven
<图片2>
有点致敬《2001太空漫游》的意思,本该严肃厚重的类型片,可配上如此轻松愉快的bgm,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此片的无厘头基调,结合全片内容来看,这曲“送我上西天”实在太妙了_(:зゝ∠)_
Ps:
影片的原声音乐由来自斯洛文尼亚(前南斯拉夫)的组合Laibach创作。成立于1980年的Laibach一直倡导“极权主义”、作品风格融合了法西斯美学、工业音乐以及19世纪古典音乐,备受争议。
恶搞美国登月计划
<图片3>
片中米国的登月计划把第一位黑人宇航员送上月球,也是新上任的女总统的形象工程。这里为后续的脑洞大开做铺垫,不仅恶搞了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月发现外星人事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百度,相当精彩),更是赤裸裸地讽刺科学活动演变成政治作秀。btw,08年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就是YES WE CAN。
《大独裁者》被剪成10分钟的纯爱片
<图片4>
查理·卓别林的《大独裁者》,125min,通过喜剧表演对元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原本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在这里却强行被剪成10分钟,强行正面解读,如此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真是没谁了。《大独裁者》导演剪辑版——这点子谁出的应该颁一个奖╮(╯▽╰)╭。
联合国的吐槽大师们
联合国的所有片段都是吐槽大师们的脱口秀,每每出现我都露出和善的微笑(微笑表情)。
《帝国的毁灭》——愤怒的嫂夫人
“愤怒的元首”——鬼畜区著名的万恶之源,bilibili2016拜年祭中甚至还自制了“没有嫂夫人”版本,嫂夫人这不就来了么哈哈~这一段神还原,群像镜头get√,咆哮get√,迷之颤抖get√,摔笔get√,我只倒退回来看了十几遍就关了╮(╯▽╰)╭
Ps:
《帝国的毁灭》一部严肃的、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征服地球前的“胜利之吻”
男二要乘坐宇宙飞船离开月球基地,前往地球开展掠夺智能手机之旅。临行前他热烈地与女主角开始热吻,这个情景不免让人想到1945年在纽约时代广场庆祝二战胜利的“胜利之吻”的经典pose。不过在片中此处的“胜利之吻”,应该算是一个大写的FLAG了吧!
来自米国总统的自黑
<图片8>
纽约被敌方太空飞船轰炸时,她说↑……
当他得知敌人是来自月球背面的纳粹时,她说↓……
<图片9>
朝鲜君真是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_(:зゝ∠)_
<图片10>
当地球遭到月球纳粹打击时,联合国大师们开会问是谁干的,地球人当然都不知道月球还有纳粹所以一头雾水,矢口否认,然而……
伟大光荣正确的朝鲜代表挺身而出,高呼这些外星飞船都是朝鲜的,是朝鲜领袖亲自设计的!!!_(:зゝ∠)_
气死偶类!你们都是骗子!!!
<图片12>
当米国发射的太空战舰受到纳粹军的重创请求支援时,各国太空飞船突然间相继亮相参与战斗,米国总统立即吐槽“你们居然公然违反你们签署过的国际空间条约!”,大家都开心的鼓掌并露出了和谐的笑容23333。查了一下,现实中的《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了从事航天活动所应遵守的10项基本原则(有兴趣的同学请百度),片中涉及到的就是条约中的“限制军事化原则”和“不得据为己有原则”,但是然并卵,片中的各国显然说了谎,在此,这片又一次赤裸裸地讽刺了国际政治“有原则的虚伪”。
更搞笑的是,本应该已经销毁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居然闪亮登场!此时背景响起了雄壮的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就是这货↓↓↓
Ps:
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建造的一个轨道空间站,苏联解体后归俄罗斯。在其工作的15年当中事故频出,“销毁”还是“保留”的争执一直持续,美国加州一公司还曾试图出钱租用也无法挽回它的命运。最终,于2001年3月23日被销毁。
<图片14>
当米国总统质问在座各国代表谁没有参加武装太空飞船时,芬兰君弱弱的举起了手……不知道为啥的同学请重头看这篇文章——这片子是芬兰人拍的嘛233333333
赫鲁晓夫的皮鞋
<图片15>
影片的结尾处也显得意味深长。当米国想独占“氦3”能源,流氓嘴脸尽显时,各国开始争作一团,俄罗斯代表脱下他的皮鞋朝人砸去,此举明显恶搞了前苏联的赫鲁晓夫的一个经典时刻——他曾在1960年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情绪失控脱下他的鞋子猛敲桌子,真是一个任性的boy╮(╯▽╰)╭。另外,这一组慢镜头bgm为米国国歌_(:зゝ∠)_
终章
<图片16>
最终,纳粹被打败。可是远拉的镜头中,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原子弹却像点灯似的,在地球上一盏盏亮起。呵呵哒。
说它“影迷级”的神作,说它黑色幽默,不如说它山寨、不入流或者是好莱坞工业半成品。一流的美术和特效,二流的摄影和剪辑,不入流的AV级表演和毁三观的剧情!无厘头的笑料或者也可以说骨子里透着一股恶俗,滤镜、慢镜、脑残角色和傻了吧唧的大团圆爱情都是类型片玩剩下的,毫无特色的拾人牙慧。★★
被片名,预告片 给毁了 我特么彻底无语
有钢铁,无苍穹,月亮被炸成烂苹果。朝鲜亮了。
绝妙的讽刺片,不过,到电影院看就完全没必要了~
片子一般,创意十足,看得不累
充滿各種諷刺,尤其是Sarah Palin的部分應該再狠一點
话说这个片要拍5年?? 太tm荒诞了
这不影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辛辣的讽刺和黑色幽默,不是科幻大片却有另一番值得回味的亮点.如果只期待宏大的战争场面跟华丽的电脑特技就选择性忽略了吧!
极端的人物性格,离奇的科幻故事,倒是也算是有特点
本片说的是纳粹没有掌握山寨手机的电池技术而无法征服地球,并连累月球被轰成“苹果”的故事。
基本上想要的东西都出现了,出色的美术设计,月球上的纳粹基地,各种恶搞段子,不过惊喜也基本没看到。尤其是影片透着股山寨喜剧的味道,总觉得下一场戏会蹦出AV情节,如果期待放低点还能看看。果然佩林是当上女总统了?最后就是别总欺负朝鲜人。
这是我看过的最烂的科幻片
虽然老子觉得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确实潇洒,但我真的很想拿棒球棍子给导演的后脑勺一顿猛敲
这片子拍的可真Q,卓别林《大独裁者》被剪成了一部表达“领袖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被一个智慧的温柔的双手掌握”主题的10分钟短片,这个点子谁想出来的,应该涨工资啊。
还行~~~当下的CPU牛了个叉啊!
原来是芬兰而且首映在德国,呵呵...一部小国意淫大国的政治喜剧...北朝鲜那段儿太搞笑了,倒地不起,哈哈哈!
我还以为会更“硬”一些呢。。。
设定不错但人物太弱 大反派过蠢且没有造成太多破坏 纳粹军人英气全无 去纽约一幕恶搞居多 巨型飞碟败得太轻易 战争场面太小 核弹炸毁月球背面基地行为意识形态上难解 最后的无厘头联合国混战和正面感召教育更是破坏节奏 但是全片癫狂气氛倒有些像是新一代红色警戒的预告片 主线原来在纪念大独裁者xD
一个违背物理理论的 无聊电影
这部是豆瓣监制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