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警员》扯扯
电影就两种极端:不刻意设置情节点,剧中人物自由活动般,记录性强,社会现实性强,还原现实,如蔡明亮的长镜头,还有《警员》;另一种截然相反,刻意设置,大量情节点,人物在设计之中发展,远离现实超越现实般,夸张至极,如李阳《坏未来》。
然后就是在中间的,基于现实,有情节点设置模式的,不走极端的,商业片。
《警员》我觉得优秀的地方在于控制。营造一种场面的混乱、警员的忙碌,其中的紧迫感而又不失控。每个人物得在戏上下足功夫,尤其镜头剪辑速度又快,没有入戏会暴露无遗。
我觉得摄影风格也就两种,一种精致构图的,一种机位满天飞的,能飞得好更是一门技术。模拟记录式的,快速剪辑,提起节奏,紧迫压抑的观看效果。
暗示镜头,恰好地把那些说不出来的东西意会出来,省去了很多废话,信息量变得非常大。点到为止这种意会的方式是非常高明的,也很难做到,我仔细看了之后发现她至始至终用了一招来使得节奏和情节不被打乱:声音。她的声音是一贯始终的,画面的节奏再快声音是唯一衔接的桥梁。这种看似混乱的场面里控制录音在同一个地方尤为重要。还有很漂亮的几个相同动作相接,节奏完全没有被打断。
开头的小女孩案件,警员最后的判断是父亲没有做那种事情,相对的也没有女孩在家里与父母的镜头,还有父母关系的镜头,处理成信息不明确,有极强的暗示说很有可能如小女孩的父亲所说是母亲的花招。这件事情也没有再说结果,对于结构上是正确的,警卫队做出了判读把案件交给了法官,后面的事情已经不是警卫队的任务。
女摄影师一个镜头后面都会接那个黑人的镜头:他们俩之后会有戏,明显的暗示。
所以艾莉丝朝窗外一跃,又孩子体操夺冠的镜头,含义丰富。首先,我认为是形式优先,在影片结构上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片子是给女警员设定了一个糟糕的生活状态,所有人的心结都解开了。每个角色的心结都解开了,在最后送小孩上学前每个人都归于一种平衡状态,唯独这位女警员没有任何镜头交代她的假期是如何度过的,每个人都获得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束,而对艾莉丝是零,明显暗示她的假期空缺,不满意。她丈夫也在和纳丁争吵时说出离开了她,原因明显。唯一一个不圆满的她在影片结尾要回归平衡的方式就是纵身一跃,死亡。其次,而交错蒙太奇堪称神来之笔,艾莉丝即使是自身困扰为主要原因的自杀而与孩子夺冠剪辑在一起,一个坠落一个飞起,将这个死亡升华到牺牲的高度,镜头的导向与解读的空间变得更大。我们就会联想到她为了拯救孩子而导致之一切,最后一根稻草是孩子不认为他受到了侵犯,好像艾莉丝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否认了她为之付出的意义,这是非常绝望的。
大量信息量的片子常常在美剧里,戛纳大多数我看都是节奏慢的,起伏不大的,酝酿到最后倾盆而下的。《警员》风格明显不一样,更接近快节奏当下的观影习惯。意境变少了,意义加重了。
反观咱们中国的市场出的都是什么片啊,青春片,惊悚片,狗血现在是越洒观众越习惯越乐衷,还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撕逼片。还经常在电影里插mv,我真的是无话可说。
中国电影市场真的病了。
至少有两个坏处,对于观众有错误导向,投资人的钱更不会往艺术片流了。
错误导向在于现代人把看电影当做纯粹的娱乐。有这么一句话:爱看电影的人和爱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是不一样的。电影变成一个娱乐产品,院线作为商城的附属娱乐意味强烈。这些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院线里都是什么片?青春片。最赚钱的是什么片?青春片。年轻人到影院里都是看什么,看脸啊。
各种人跨接过来做电影,以为请两个会摄影的过来,找几个长得好看的人来演一演就是电影啦?对故事毫无讲究,完全是跟着受众的需求走,现代人爱看什么,就怎么拍,这部如同仿照机械化的好莱坞模式,电影的门槛都被他们踏低了!
观众在这样的市场引导下对电影的理解会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电影应该就是几个颜值高的,对电影内在质量的追求没有概念。
而如果以书类比商业片与艺术片,商业片是漫画书,看着乐呵,过后就忘;艺术片是世界名著,需要仔细看去思考去理解。
普通观众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权,大多偏向选择自己容易理解的,那人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容易理解的东西,应该不断发展,前进。电影作为艺术也是这样,市场有多种片子让人选择。现在一路风投青春片,狗血片,电影市场变成一个圈钱的好地方,各种人跨界进来,什么人都来捞一笔,影片已经没有质量啦,市场已经烂掉了。
其实很像一个怪圈,市场越是多上映狗血片,看的人越多,投资的人越多, 越觉得狗血片就是电影,如此反复,艺术片就没人投资,观众没有接受的水平,就不会去买票。
人的发展在于精神高度上的发展。
艺术本质在于传递无法表述的情感,道理。所有艺术,文学,绘画,音乐都有容易接受的,也有不那么容易接受的,比较复杂的,接近艺术的,去读,去看,去听,去欣赏的人很少。
现代人如果忽视自己精神上的发展,痛苦源于精神上的困境。
“为什么要去看那些不能理解的东西,我看开心就好。”人总是要进步的,感受电影就像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大学,你在小学的时候觉得大学的很高深,读到大学才发现并不高深而是自己进步了。看电影也是这样,那些优秀的片子都是导演们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一下子无法理解,看得多了慢慢感受得出来,对于自己的精神上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广电说不让嘉宾主持,嘉宾没有行业规范。那我们电影市场是不是有必要效仿,不让跨界过来做电影,限制圈钱。商业片要通过考究,太有问题的剧情应该驳回,不要老删改艺术片,商业片低俗媚俗的内容更需要删改,而那种没有镜头逻辑的片子统统打回去重做,还电影市场一个干净的环境。
估计是我想太多。
2 ) 为了这一跳
唠唠叨叨
絮絮叨叨
争争吵吵
没完没了
黑色以后
还是黑色
变态的失态的无态的黑色
涂黑所有的白描
当最后的堤岸
也被冲垮
一缕阳光
已无处落脚
身上好热
打开窗户
没人看她
挣脱无形的锁铐
为了这一跳
我忍耐两小时
一天
都不会微笑
3 ) 不剪不断,不理就乱
本年度的戛纳其实是个孩子年,放开《生命之树》这种扯皮都扯到火星拉不回来的不提,还有《单车少年》涉及青少年犯罪,Michael从施害者的年度侧写恋童癖,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从母亲的角度侧写反社会人格,Polisse从未成年人专案组的警察们的角度侧写众多涉及青少年及儿童的案件。The test of the morality of a society is what it does for its children(by Dietrich Bonhoeffer)。戛纳成了听证会,惊堂木一拍,深渊开启。
以上诸片中,后两部于个人较敏感。所以一直拖延,找各种理由不去看。尤其是Polisse,除了私人故事之外,那位女导演Maïwenn Le Besco在戛纳得奖后那说两句喘两声以为风情无限的做派让人生理厌恶。你说说你毕竟是Luc Besson的妞儿,好吧是“曾经”,但是仍然……你这行径让人开始怀疑LB的品味啊(他喜欢暴牙款倒是大家一直知道的)。
诅咒巴黎的七点半!再怎么厌乌及屋的也只有这部了。法国报纸称本片是“对于恋童癖的狙击”,但实际上片中所涉及的案件形形色色,从父母让未成年的孩子工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法国16岁即可结婚,但需要监护人的同意),到SDF的孩子需要片瓦遮头,父母对孩子暴力式的惩罚,还有未成年人之间的罪行如斗殴、强奸,甚至有孩子投诉父亲重婚的。当然占大部分的仍然是成人对儿童的性侵犯,有无心的,比如父亲在帮小女儿把屎把尿的时候过度触碰其生殖器,有无知的,比如母亲用幼子生殖器的方法让他“安静下来”,当然占大部分的还是故犯的,祖父性侵亲孙女,父亲坦承喜欢“睡我女儿”,体育老师猥亵学生。
虽然早就知道,早就见过,这样形式的变态,还是作呕。
如果拿其中的一个案件作为主线,铺开受害人一方的主线,从搜证取证到结案,会让这部电影powerful许多,许就真的能“狙击恋童癖”。可惜,在影片中,这些未成年的受害者,只是警察蜀黍阿姨们漂亮的陪衬。看完之后感觉影片对警察们的私生活反而更有兴趣。略为添加一二,有助于让影片中的警察显得有血有肉生活化,有助于加强影片的真实感,但是秃男的夫妻矛盾,黑男的家庭危机,眼影女和小帅哥的婚外情,金发女的离婚杯具,马尾女的厌食症问题,甚至就连对情节基本无作为的酱油女和酱油男也要被安排“酗酒”和“观点过胜”的特性。这家长里短的,要拍成警匪电视剧才足够展开了。于是难怪片中各位警察除了问证词的部分,其他时间正经讨论案情和部署行动的时间还不及他们朝彼此大吼大叫的功夫的十分之一。
作为一名“天生自恋难自弃”的导演,在前两部电影因过于“自我中心”而引致批评之后,这次暴牙美女(谁说她像莫文蔚的我做小人扎死你!)终于稍微低调了点,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沉默内向的摄影师,成为黑男家庭危机的终结者。不过请问,这个编制外的角色究竟有毛用处?她和黑男眉来眼去,又亲又啃的跟主题或者情节有毛关系?就连她的双胞胎女儿和她女儿的爹也要来情节里插一脚是不是撇得太远了(害我一直以为他们家也会发生虐童事件什么的)。如果卡掉这个角色,她怎么开枪怎么哭怎么偷情这些,对影片完全没有影响——应该说只有好处。
要说展现警员的压力和工作为其私人生活造成的困扰,另外那些人的问题已经够了。多这一对不多。而且这莫名其妙看对眼私奔的情节也不浪漫,根本没有调节情绪的用处。其实感情到了,根本不用这些废话的,小帅哥受害之后眼影女大着肚子去医院看他,他握着她的手问Tu m’aimes quand même un tout petit peu那一记虽然cliche,但姐哭了啊,他们俩之前的镜头加起来不到几分钟,也没抱过更没啃过,这特么的才叫效率!
谢天谢地,剧本还有偶尔离开警察的POV去展开受害者的背景故事,但因案件没有主次之分,全都是一样的流程——报案、问证、警员大吼大叫,来了又去,两分钟的背景故事然后五分钟的前景办案,夹在一众警员集体party互相调戏各自混乱的琐事里面,只是显得越发凌乱。到结尾处,马尾女Iris的纵身一跃与被体育老师猥亵的小男孩的自由体操画面剪辑在一起,本意是要说这些警察在每天救助这些儿童的同时,也被这些案件所影响,也需要救助。然则结合之前Iris为被强奸少女流出的死婴取名为Iris这一暗示性极强的情节,似乎是这团凌乱的故事中,唯一贯穿全程明确始终的,让人生出Iris才是本片主角的错觉。
这部影片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也有很好的想法——让大家正视社会中成人无心或者有意对儿童犯的各种过失,展示未成人保护组的警员的日常工作和一般警察的不同,及他们所面对的特殊精神压力(有很多案件,比如强奸,当受害者是儿童时,会对第三人造成更大的冲击),只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剧本去平衡这些关系。
4 ) 话说自从撞车,巴别塔之后............
自从撞车,巴别塔之后,这类片子大行其道...
不过看多了,总是会腻的.尤其又是法国片...
内容很多,但却让人看过之后形成不了任何印象...
最后那个女警员的纵身一跳也许算是全片唯一一个高潮吧,侧面显示了CPU的压力之大,难怪一个个都有点神经质..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流水账电影,没有重点,基本没有高潮,完全没有热血,激情,刺激以及你所期待的一切
有的,只是对话,对话,对话....以及那假如你可以找到的思想...
... 哎, 好吧 我还是找到点思想...凑合给个3星..
5 ) sb欧洲文艺青年
你说这帮欧洲文艺青年导演没事就知道拍一些傻了吧唧的社会边缘,除了变性,乱伦,基情,吃屎,好像别的什么都拍不出来了,社会常态好像完全不值得他们去观察去触摸,看到了社会边缘就乐此不疲的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到了人生真谛。只靠着噱头还能走多远。
6 ) 那震撼的一跃
接触这部戏是因为今天教虐待与忽略儿童心理的教授在课间播放了这部影片作为教育题材,只能说很震撼,演员的演绎让我们觉得这不是电影而是对他们的记录,里面的对话有很多都很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会引人深思,最无法忘怀的那幕其实是Iris跳下窗的那刻,如她朋友所言Iris总把心事收着把自己的压力不好的事情都藏着一直表现自己很正常,然而在与好友争吵绝交后又碰见了最后的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寻常爱动摇了她一直相信的内心世界,再最后因为上司说的会把她和好友分开不再同场和工作时,她被调职到另一部门,这使她不能接受尤其是同部门的前好友那嘲笑的嘴脸刺激到了她。如生无可恋般,看了同事们的最后一眼,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很热,去开开窗口"就那样不留恋的开了窗口就往下一跃,旁边的同事上司旁人都来不及反应她也已经下坠了。。。很灰黑的结局,课后结束时我们都不能接受她的轻生,就如同我教授而言--面对这些有关儿童,心理等工作时一定要有健康强大的思维不然会轻易把自己深陷进去而忘了原本的自己和生活。。
后半段群戏愈发出彩,可惜不是纪录片。
心理病。
群戏很精彩,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极大的增加了真实感,演员的选择和表演都值得称道。整体故事的确比较松散,好多案件并没有交待结局,当然影片的本意并不在此。最后的结尾太突然了,和小男孩的平行剪辑看得人真难受。
由于涉及的都是未成年伤害案件,又都是取材自真实案件,如果深挖几个典型案件观赏性应该更好。不过就像片名一样,作品关注更多的是警员,这也成为警队各成员的群戏展示,关于他们的困扰和心理状态。天天处理这种案件确实挺让人崩溃的,三星半。
法国社会美好的一面都快被这些外来非法移民折腾玩完了
OK
如果针对案件深挖就成了好莱坞警匪剧 这点应该只有女导演能控制住 结尾一跃很提神 个人理解与女警最后一件案子有关 恋童癖说与男孩儿之间是某种爱孩子说他喜欢他的教练 女警三观尽崩
儿童警卫队接手的任何一个案子如果展开深挖都足以惊掉观众的下巴,但这片子讲的却是警员们的生活,在剧情上仿佛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的地方。世俗与道德,人情与法律,孩子与大人,很多事情很难让人说清楚情与理,对与错,每每都是点到即止也足以让人麻木。细腻有余,力道涣散,有佳句无佳章。★★★
法国的法制潜规则,JPU的压力,责任,轻描述人性的电影,洗
7.8;私人空間
精神可嘉的电影,只可惜听法语和听西语都让我头疼欲裂(没因为这个少打分= =+),看的很疲劳。
形式与风格让我想起几年前的《墙壁之间》,可谓社会场所剧情片类型。这部更大胆的是结构一散到底,并且将场景向场所之外网状延伸,虽是虚构拍摄,却越到后面越感觉真实力量的存在。
尼玛哥对这种话痨一刀流电影实在无感~
明明是个好题材,却因为切入点无法合理的展开。警队众生相作为重点也觉得不够。有种浪费了的唏嘘感。
法国警察...看完就知道为什么碎尸魔能在法国逍遥度假一周了...片子不错,不过这年头还玩新浪潮那套是不是过时了?最后那一对体操之恋太美好了
看得很分裂,有的时候觉得太正面美好,有得时候觉得太黑暗消极。有时觉得是这警队一员特别幸福,有时觉得这些人生活太messed up。最后一幕说:就是这样的!
行为与心理
碎碎念的平常人平常心,再选一个微观点。
三星半。琐碎但流畅,社会写实画,有其细腻之处,但主题并不清晰,结尾有些刻意。
群戏太精彩了,每个角色都有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纠葛,同时又要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令人咋舌的案件,纪实性的摄影风格和精彩的剧本让影片中的幽默笑料和矛盾冲突显得更加自然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