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2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3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4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5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6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3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4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5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6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7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8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19约翰·亚当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2

详细剧情

HBO的历史迷你剧John Adams,根据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的生平以及美国初期历史改编,Paul Giamatti主演,演员阵容强大,由于约翰·亚当斯在任恰值英美战争时期,所以同时还有大量英国演员加盟,大量服装道具都由BBC支持,所以场面上将是一部向罗马看齐的巨作。   约翰·亚当斯是托马斯·杰斐逊组成的《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成员,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后来又当选为总统(1797-1801),曾被誉为"美国独立的巨人"。由于他体型较为矮胖,因此有 "圆胖先生" 的称号。约翰·亚当斯任职期间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无明显成就,1800年竞选总统时被托马斯·杰斐逊击败。他和杰斐逊都是在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1826年7月4日去世的。其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   HBO推出的这部7集长的《约翰·亚当斯》,根据获得普利策大奖的同名畅销...

 长篇影评

 1 ) 对正义的追寻与执行

约翰亚当斯,米国的第二任总统。
第一集,军民冲突案件中的辩护,以及从改良派到革命派的转变
在军民冲突的案件中,约翰亚当斯没有选择鲜明的派别立场,而是选择只为法律服务,选择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某个哲人说过,哲学家除了要选择自己的哲学观点还要认真的以身作则的去履行去实践自己的哲学。亚当斯就这样做了哲人。不但要看到什么是正确的,还要做到正确的事。
法律面对王权,亚当斯面临着抉择。
第二集,独立宣言
美国先贤们依次登场,富兰克林很政治,华盛顿一出就是天生的老大,杰弗逊的样子很吊。
华盛顿在前线作战,后方的议会陷入争执。亚当斯彻底放弃的王权,他将依靠那些上天赋予平民的权利以成立自己的国家,并断绝与英帝国的联系。反对派不依不饶,双方互不相让。因为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信仰,此信仰都不可推翻。而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最终先贤们的理想推而广为美利坚的理想,这些理想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拥有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许多年后威尔史密斯还在为先贤们的揭示出的理想而奋斗)。
第三集,男人的duty&外交的艺术
本集中亚当斯要远离美国本土出访欧洲,临行时妻子不舍。但亚当斯的妻子也非普通女性,大是大非面前也是做出的让人敬佩的认识与理解。亚当斯背负使命去完成他男人的duty。
片中法国是一群傲慢的贵族,荷兰是一队理性的商人。某历史书上分析说,当时英法对立,双方在北美洲争夺过殖民地,所以后来美国寻求法国为其盟友也实属当然。荷兰与英国有巨大的贸易,所以不会对美国进行援助。电视中荷兰应验,但法国并非这样。在与法国的交涉中起决定作用的似乎是富兰克林的外交手腕。到底历史中大的局面与领导人的作用哪个更重要这个看来真的无法比较,但历史就这样的发生了。

第四集:合众国的成立
美利坚终于打败了英帝国,成为独立的United States。Adams辗转荷兰、英国,最后回到美国本土,就任美国第一届副总统。
本集精彩的几个段落中一个是Adams夫妇的重逢。看来家庭确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观念,Adams每一个重要的决定总有妻子在身边予以鼓励。Adams的妻子也是一个举止得体,优雅从容,识大体,认大局的女人。
然后是其家人的团聚。许久不见,小孩都长成了大人,似乎都有些难以辨认。老爸反对了孩子的恋爱,一来看出副总统的儿子也没有什么特殊,要靠自己的实力打拼,而来也反映出Adams的封建家长制的思想,儿子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
后有富兰克林、杰弗逊、亚当斯三人相聚巴黎的段落,先贤们意气风发,一个崭新的国家,崭新的社会等着他们去建立,他们要去实践自己的思想,完成自己的报复,所谓心怀天下,不过如此。
最为出彩的在亚当斯与英王的会面。整场大气严肃,亚当斯倒也算不卑不亢,面对昔日的统治者,透出了平等对话的愿望,显示出了自己独立的身份。英王也是做出了合乎大局的决定。所谓外交风范,大概如此。
回国后,亚当斯当选为美国副总统。明显看出他对自己没有当选为正式总统还是心怀不满的。但是华盛顿的举止风度,实在是令人钦佩。如此一来,二人联手。终于迎来了美利坚的希望与责任。
第五集:当选总统
“必须有人为公众服务,明智的人不来做,就会有其他人来做”一句话道出了精英们的责任。
第六集:总统
儿子的离去,执政的艰难。
第七集:老人离去
故事的最后,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平凡的家庭。女儿身患癌症,父母悲痛不已。年老的亚当斯已远离政事,悉心生活。可怜的女儿结婚后没有丈夫的陪伴,甚至临死之前都没有丈夫在身边。这还是那个当初在母亲的指导下勇敢接受牛痘接种的小姑娘,白发人送黑发人,angel离去。亚当斯夫妇是体会了怎样的悲痛,这又是怎样的人生。与自己的儿子断绝关系,儿子的境况不忍目睹时,听闻儿子的死讯时,又是怎样的悲痛。
这里并没有将伟人神话,伟人是入世的,积极的。热爱家庭,改变社会。
年老时,亚当斯回忆自己从政的一生。还是那样口头悲观,同样他的妻子一如金色池塘中的老伴,鼓励他。看到白宫中做的独立宣言的壁画时,亚当斯加以藐视。真实的革命热情,真实的历史已经不在。现代人只能凭自己的臆想将当时的情况加以描绘,在亚当斯看来,这是扭曲,篡改。不会留给后人真正的精神。这精神是为了赢取自由,赢取独立的满腔热忱,忘我投入。所以在最后亚当斯说道希望后人能够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自由,这自由代价了一辈人的生命。
亚当斯的一生一直与他的妻子相依相伴,这位妻子的理智,优雅,担当,勇气帮助了亚当斯,亚当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从来不是。
最后的日子里,亚当斯还是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兼老敌人,杰弗逊。他们共同分担这人生的痛苦与不测,这痛苦最好的良药是时间的流逝。他们虽然政见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回到了整体这个大体系中,将自己的意见交给众人交给后人去评判。

 2 ) 一个国家的诞生——HBO迷你剧《约翰·亚当斯》评述

警告:完全剧透,观剧前勿读 文/Aaron 无代表权不纳税 以波士顿律师身份执业的John Adams在倒英浪潮日益高涨的政治氛围中却倾向于中间派,游走在激进愤怒的麻省人民和英属北美殖民官员之间,两边都在竭力拉拢他为自己这边的立场服务,John Adams举棋不定,他一边认为北美人民应与本土英国人平权,一边又相信英王的统治还远未到暴政的程度。    然而暴政总是自我毁灭的,就是说,它自己毁灭自己,突出地表现为将中间派推到敌人那边去。在第一集的结尾,摇摆的“中间派”John Adams终于决定了自己的立场——与其说是他自己选择的,不如说是英王及其政府为他选择的,那就是站到新英格兰人民一边,站到代表他们利益的大陆会议一边。 宣告独立    与人们通常想象得不同,独立宣言的执笔人并不是一个在大陆会议上叱咤风云的中心人物,而是一个沉默寡言、全程近乎旁观的内向男子;也与人们想象得不同,当13个殖民地的代表——所谓美国的国父们——投票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时,他们并不是满怀着豪情和必胜的信心,而是沉浸在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氛围中。    第二集开始的时候,莱克星顿的枪声已经打响,整个这一集是在大陆会议的13个殖民地代表间,围绕要不要独立展开的斗争。最终,主和派(悲观派、渐进派)妥协了,亚当斯和富兰克林领导的主战派(乐观派、激进派)以坚韧顽强的辩论、持续耐心的说服,结合对个别代表的工作,最终推动了同意独立的一致决议的通过。    在这一集中,那些闻名于世的美国主要“国父”们也悉数出场——他们彼此并不相熟。不知是历史真实如此,还是有意抬高了传主地位,或者从传主的视点叙事只能如此,总之John Adams扮演了核心人物的角色:是他率先提议由华盛顿统一领导军队、是他首先向杰斐逊建议由后者起草宣言、是他斡旋于反对独立的殖民地代表中间最终赢得对方让步。    由于他的这些杰出工作,由于在这些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沟通天赋和富于感染力的热情,终于促使13个殖民地在大敌当前的战战兢兢中情愿或不情愿地团结起来。但这并不是说创作者就放过了他的弱点。与杰斐逊比起来,他是一个外向、自负和急躁的人。他的幸运,是有富兰克林在旁提醒和帮助,使他得以意识到之前策略的不足,而能够在最后辩论的紧要关头克制自己的毛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长于演说的潜能。    从组织学的角度看,这部剧也再次提示了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配备哪些人:一个真正成熟老练、善于掌握节奏和火候的智者(富兰克林),一个内心信仰坚贞而又才华横溢的幕后宣传家(杰斐逊),一个能站在前线领导实务工作的象征支柱(华盛顿),以及最重要地,一个能把所有这些人凝聚在一块儿的政治活动家(亚当斯)。    富兰克林在这一集中是除传主之外塑造得最出彩的会议代表,一只德高望重、机智幽默的老狐狸,懂得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最适当的方式出手,既不像杰斐逊那样讷于辞令,也不像亚当斯那样咄咄逼人。没有他的支持和点拨,我们的传主恐怕要吃不少亏。他无愧于亚当斯此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头号功臣。 并非神圣的同盟    亚当斯作为富兰克林的助手出使波旁法国商谈联合抗英。奢靡、腐败到略带色情的波旁法国带给亚当斯巨大的Culture Shock, 令他头晕目眩、深感不适。然而人类政治世界最有趣的事实之一是,现实利益往往能促成最不可思议的联盟。老狐狸富兰克林正因深谙这一点而在对法外交活动中游刃有余。    与之相比,亚当斯则在这里更深刻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直率尖锐的风格或许非常适合议会辩论,但却根本不适合需要软性手腕和耐心脾气的外交场合。为了国家使命,他几乎是强忍着对涂脂抹粉的天主教贵族传统的深深厌恶,硬着头皮跟法国人打交道。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最终还是得罪了法国人,也因此差点毁了富兰克林在法长期工作的基础。    富兰克林向大陆会议提交报告,指责亚当斯外交工作的失误,并由会议通过免去了他在法国的职务。在法国的这段不快经历或许埋下了两人后来发展为政治宿敌的根子。但就法国的这件事本身而言,历史证明富兰克林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他以挂着当时时髦的“科学家”名头的个人魅力周旋于波旁权贵阶层中,获得了巨大声誉。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个人的声誉资本就会转化为新生美国的切实利益。可以说,任何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都会这样做,即为了国家利益,暂时地抛开意识形态的成见。    而这一切无疑是外交上稚嫩的亚当斯所不懂得的。很快,他在荷兰又重蹈覆辙。比起法国,他当然更喜欢因而也更愿意求助于在宗教、政治各方面与北美更接近的荷兰。他想荷兰人大概不会像君主制法国这样恶心人吧。然而这次他又错了,比起那只老狐狸,他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算盘精明的荷兰商人根本不考虑什么共同价值观这类大话,而只关心战争双方胜负的概率,以及由此决定的债务偿付能力。换言之,谁赢面大他们就借钱给谁。这无疑是给亚当斯的又一记耳光。    屋漏偏逢连阴雨,羞怒交加的亚当斯病倒了。这一集在影视手法上特意用了很多近似手持纪录风格的东西,使观众代入感更强烈。亚当斯因不通法语、不习法国宫廷仪轨所造成的窘迫难堪,和履职不顺又兼病来如山倒下思念妻子的煎熬痛苦,都表现得很充分。可以说,比起前两集的“宏大叙事”,这一集更加注重刻画传主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内心活动。如果说前两集可看成历史纪录片,那么这一集就是真正的传记文学。    本集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在大西洋上不期遭遇了英国舰只时,船长请示亚当斯下要不要开火的最终命令。而亚当斯是大陆会议代表,武装护送亚当斯的战船则受大陆会议委派。这说明,在独立革命中,是政治指挥军事,文官指挥武官。北美这块土地上荷枪实弹的农民们从来不知道军阀传统,军队不过是在最高权力机构大陆会议领导下的人民自己的武装。这种幸运是辛亥共和革命所没有的。 建国大业    约克郡大捷,英国被迫承认新生的北美国家,独立革命成功。杰斐逊代替富兰克林出任驻法大使,亚当斯转任首任驻英大使。当三人都还羁留法国时,有过一次关于国家制度的坦率和尖锐的讨论,分歧严重。但富兰克林认为这并不要紧,因为our nation is founded on the right to disagree. 这次辩论埋下了日后政见相歧的两党制的种子。    亚当斯携夫人出使英国。他尴尬又勉强地完成了外国使节面见国王所必须的一系列礼仪,然后紧张又坚定地诉说了新生的美国愿与英帝国保持和平与友谊的愿望。乔治三世面露愠色,毕竟这帮人在他眼里是彻头彻尾的traitor. 会面结束时,他更是恶意满满地突然送上了近乎于诅咒的“祝福”,祝祷地球上第一个共和国家不会有好运。    亚当斯夫妇厌恶英国生活,繁文缛节、饱受攻击令他们不堪其烦,更加之思念母国、挂念孩子,遂向国会提出归国请求,在美国码头他们受到了盛大的欢迎。此时制宪会议已通过联邦宪法,决定选举产生总统、副总统等联邦职务。华盛顿和亚当斯以分列第一、二位的选票数,在纽约民众盛大欢呼声中宣誓就职。    在本集中,亚当斯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高傲老头的可爱形象得到更鲜明的刻画:他因为自己外交活动失败而不愿给妻子写信,因为怕被她看不起;他因为妻子称赞杰斐逊的魅力而醋意大发,甚至放热气球时都要逮机会讥刺后者两句;他因为选票输给了华盛顿没当上总统内心不平,但在后者宣誓就职时又热泪盈眶。    同之前一样,重大历史进程作为背景被一笔带过了,镜头始终紧紧围绕着传主一家,展现亚当斯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一面,不隐恶、不虚美。在创作者眼里,国父们就跟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一样拥有生动丰满的人格,他们照样会嫉妒、会虚荣、会要强,但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对英法君主制毫不掩饰的厌恶,也不会抹杀他们在光荣时刻潸然落泪的真诚。    最后补充一点题外话:放热气球时,亚当斯微讽杰斐逊,说后者讲的话是hot air. 这当然是一个双关语,因为hot air本身是一个idiom, 意为“深刻优雅、漂亮动听但根本无实际意义的空话”。然而这里其实很有趣的是,与其说杰斐逊讲的是空话,毋宁说是预言,是启蒙之子对人类未来的乐观主义展望。正是自这次热气球放飞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人类翱翔天空的手段日新月异;事实上,一个世纪以后,法国作家凡尔纳就写出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一微小的细节,不仅仅看作是人物刻画的需要,并且更是对启蒙时代背景的一个巧妙注释。 两党制    第五集是相当棒的一集,可以作为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教学课件和视频案例,很多台词都精彩至极。汉密尔顿终于出场了,国父们分裂成了两派: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华盛顿总统不喜欢这种党派分裂,依靠自己的威望勉力维持着平衡和团结。但对联邦的未来,所有人似乎都嗅到了一丝不祥气息。    被夹在中间的还有传主本人。从政治理念上说,亚当斯是强化中央政府威权的支持者,也就是说,他属于联邦党人;但从私人感情上说,杰斐逊已与他们一家在旅居法国期间结下了深厚情谊,是他个人的朋友,他不完全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信任他的人品,相反,他跟政治上同属一党的汉密尔顿是没有这种交情的。    党派在英美政治文化中很像习惯法,首先是一个自然而然产生再事后确认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像“公司”一样的理性(合理)化组织。Republicans, Federalists这些称呼,首先是人们先叫起来,而不是先注册了的。今天的“茶党”仍然延续了这个传统。以组织的非正式性为由否认党派的客观存在是掩耳盗铃。    从本剧中还可以看出,副总统的主要职责是在国会监督立法,用亚当斯自己的话说,就是听上几个小时冗长的辩论而自己却没有表态(have a say)的权利。但是,当议员们的表决出现相等票数时,法律赋予副总统投出决定性一票的权利。今天,每当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由副总统拜登和众议长博纳分坐总统背后两侧,大约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在本集中,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分歧,抛开联邦政府和总统本人的权力边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其一,是杰斐逊所谓的要不要将美国经济“英国化”,即依赖金融资本主导发展大工业;其二,是对待当时已经爆发的法国革命的态度。汉密尔顿积极推行“英国化”经济模式,外交上则选择实用主义的中立。    杰斐逊的态度则针锋相对。他认为联邦党人推行的经济模式就是让新生的北美共和国再次成为大英帝国经济上的殖民地,换言之,即意味着革命成果的丧失,更有甚者,将导致北方压过南方,双方差距愈来愈大,直到无法维持联邦。而作为曾经的驻法大使、现任国务卿,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法国共和革命。    汉密尔顿、亚当斯以至华盛顿本人,都在外交上持审慎态度,不愿介入山雨欲来的欧洲战争。法国革命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一次可与之相提并论的造反,大概也就是路西法在天国北界的那一次了——欧洲各君主国与之不共戴天,因而必然引来外国干涉。公开支持法国,就意味着失去和英国的贸易关系,甚至与英国之间的和平,这是新生的美国伤不起的。    然而杰斐逊的书生气就在于,他不是一个会为了现实利益而对意识形态原则有所让步的人。他的理由很简单,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they are one and the same. 他这个意见是不是孤立的呢?恰恰相反,是有主流民意的。在杰伊条约(Jay Treaty),即美英和平友好通商条约由国会通过、总统签字生效成为法律之后,美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惊人的抗议浪潮,民众唾骂那些在他们眼中背信弃义、抛弃兄弟般法兰西共和国的政客们。华盛顿总统在抗议浪潮面前精疲力竭,也心灰意冷,两任届满后顺势宣布退出。亚当斯以仅仅三票之差险胜杰斐逊当选第二任总统。    杰斐逊作为一个民主共和党(今天民主党的前身)人,他是相信人民主权的,他拥有民意,他主张多数民众的主张,那就是全世界的民主革命天然有相互支援的义务,为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背弃这种义务是可耻的。一种在主权的政治实体范围内被奉为圭臬的政治理念,是否也应该应用到国际事务的处理上?还是在国际问题上奉行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即根据该主权政治实体的生存利益而不是在其边界内被奉为圭臬的理念原则行事?换言之,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国际主义还是民族主义,这是一个永恒的“二律背反”。    在这个问题上,本剧主创实际也暗示了他们的偏向(当然你会说,他们毫无疑问偏向传主):通过将杰斐逊塑造成一个冷峻、似乎不可捉摸、略带点神经质的不切实际者,暗示了他的主张甚至他本人的某种危险性;而革命法国的大使则被塑造成一个粗鲁、不讲礼数的毛头小伙,与波旁时代城府深重的宫廷政治家,更与他面前这些老成谋国的美国政治精英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全是一幅刚刚夺了外交部权的造反派形象,而这正是主创想藉此传达的对法国革命所代表力量的修辞。    总之,集权中央还是分权地方,民族主义利益还是国际主义义务,精英治理还是人民主权,依附外国还是独立自主,扩大地区差距还是缩小地区差距——所有这些,是发生在建国元勋们之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实际并最终在法理上分裂为两党。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至于所谓“君子不党”就更是欺人之谈,儒家的“君子们”自己就是一党嘛,他们有什么资格说什么党不党的呢。    在宏大事件背景下,连续几集也都没有忘记讲述亚当斯与家人的关系,及传主由此表现出的十八世纪新英格兰家长制作风。他对子女恋爱婚姻的干涉,对他们事业方向的强制命令,对典型清教徒关于荣誉、责任、服务国家等等道德标准的高要求。此外,通过这些也顺理成章地埋下了关于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未来的伏笔。 第二任总统    这部迷你剧一共七集,每一集的时间段划分都很明朗。本集划定在亚当斯的整个总统任期,是很丰满厚重的一集。其他先不说,首先要怒赞一下本剧化妆师,对角色从盛年步入老年的外貌特征把握得很精细,随着剧集推进,能看到演员脸上日渐增多的老年斑,松动的镶牙,等等细节都很到位。    亚当斯的总统任期无疑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因此本集也不意外地是对传主的最高褒扬。诸如不以公权为子女谋私利,致使儿子、女婿都事业不顺,对他满腹怨恨,也因此间接妨碍了女儿和儿媳的幸福等,在前几集也都有表现。他始终要求子女在自律、勤勉基础上自立,不要想着靠投机取巧轻而易举成功,这是经典的老派清教徒的核心三观。    在子女们眼中,亚当斯可能是有些不近人情的。他对次子教育的失败怀着气恼和愧疚交织的复杂感情,只不过他的高傲不允许他当众承认这一点,但在私下无人时却痛哭流涕。他从这个儿子小时候起就没怎么呆在他身边,甚至在他病危昏迷时也因陷于紧要公事而没有去看一眼——没错,美国人也喜欢表现这个很俗的主题。    尽管嘴硬,但在内心里,对自己亏欠了子女和他们母亲的事实,他想必是有所反省的。正因此,他在即将卸任总统之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要求长子从出使荷兰任上回国,让他与母亲团聚,以多少宽慰刚经历晚年丧子(次子)之痛的妻子。    除开这些家庭私事,本集重点当然还要落在传主于履行公职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那就是:避免了一场美国无法承受的对外战争,以及避免了国家从内部分裂。伴随着欧洲一日千里的形势,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政治分歧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在这种政治两极化(polarization)态势下,亚当斯落了个两头不讨好。    在共和党人看来,他自然是联邦党政敌,即便杰斐逊,也对他不能支持自己——也就是不能支持他们曾为之共同奋斗的革命理想和事业——而感到不可思议,从而只好分道扬镳;而在汉密尔顿和本党同志眼里呢,他则是更可耻的叛徒和暴君。事实上,他们用上了一切可能的恶毒污秽的咒骂——不幸全部受言论自由保护。设身处地站在传主立场上想一下,这不是常人能忍的。Abigail明确表示:即便他能忍,她也不能忍。但亚当斯只是在众多针对他外貌生理特点的侮辱咒骂中幽默地否认了一个cripple, 他说:我不是瘸子(潜台词是:其他那些都是事实,既然如此,我也根本没必要生气,你们爱骂就骂吧)——就这样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要真正了解亚当斯的难处,就要了解当时的欧洲形势,以及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矛盾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这简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几乎快把“叛国者”和“反革命”的帽子扣在对方头上了。狂飙激进中的法国因为美国继续与英国通商贸易而截杀美国商船,为渊驱鱼,把同情他们的美国人民赶到自己敌人那边去了。    鉴于这种严重情势,更是为利用这种情势服务于自己的political agenda, 汉密尔顿主张整顿海防,建立常备陆军,防备法国入侵。到后来,则发展到要与法国开战。与前一向不同的是,这次,联邦党拥有民意多数。虽然杰斐逊极力反对,但不幸的是,美国与之打交道的法国外交负责人是塔列朗!革命法国的外交代表是一个贪婪无耻的卑鄙小人,这一事实使向为法国革命热情辩护士的杰斐逊也无力招架联邦党的攻击了。本来按内心原则说,杰斐逊其实走得更远,他是主张援助法国与英国开战的。    在这个跨大西洋三角中,美国是新大陆上一个新生的弱小农业国,英、法是欧洲强国,美国要与其中任何一方开战都必须联合另一方,否则伤不起。而这正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所分别主张的。他们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极化就达到了这样夸张的程度。亚当斯明白,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会造成合众国分裂,因此他坚持美国不能与英、法任何一方开战。为此他左支右绌,极力和稀泥。他虽然有限度地采纳了汉密尔顿等的提议,加强海防,但却又拒绝建立陆军,因为事态还没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因此显然,这一提议不是为了度过眼前紧迫的现实危机,而只是为了趁机达成党派政治目的。    他的伟大功绩正在于此:他从来不是从党派意见,而是始终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福祉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得罪了汉密尔顿等人;同时,他也不会因为与杰斐逊的私人友谊而答应在政治上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他就使自己四面树敌。于是他横站,忍辱负重地驮负着这个稚嫩国家前行。    形势比人强。亚当斯真正的救主来自欧洲事态的缓和——拿破仑称帝了。僭主的加冕一方面终结了法国内部的激进行动,另一方面开启了预备征服欧洲的新局面。这两方面都促成了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与英国开战,亟需美国保持中立。而这正中亚当斯下怀。美国可能卷入英法战争的迫切危机就这样撑过去了。亚当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争取连任选举的失败——实际也就是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他这一任总统把自己干得众叛亲离,但最大的成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合众国交给了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 这是他留给这位老友兼政敌的最大政治遗产。    为统一与和平付出这样沉重个人公私代价的亚当斯,就这么形单影只地在零乱的白宫中收拾收拾,然后上了门口一辆挤满人的马车——还不是专门为送他的,大概相当于那时候的公共汽车吧。马车上所有人好奇地死盯着他看。老头火了:别瞅了,我只是John Adams, 和你们一样,一个普通公民。 巧合的谢幕    再伟大的生命,其落幕也一样充满悲怆和痛苦。长寿者的不幸或许就在于挚爱亲人容易走在自己前头。先是唯一的女儿,后是妻子——这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了他一生的伟大伴侣和政治顾问。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其悲痛何如?然而长寿者亦有其幸运方面,居然活着看到了自己一手培养的长子当选为这个自己参与开创国家的第六任总统,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这种安慰和骄傲大概是一个父亲能拥有的最大快乐了。    剧集约略提到了昆西·亚当斯的施政理念,包括提高联邦税收、举办公共事业、兴建基础设施、建立全国性的大学、发行全国性的货币等等,显然,他是一个甚至比父亲更坚定的联邦主义者。亚当斯开玩笑似地警告儿子:你这样干,可是会被人骂作“国王亚当斯二世”哦;接着又郑重告诫他:宜缓不宜急。这一片断透露出当时美国政治斗争的一些讯息,也反映出联邦党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是大势所趋。    经历了失去亲人怆痛的亚当斯,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省悟。他终于能够放下与杰斐逊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一笑泯恩仇,开始了两人晚年频繁的相互通信。杰斐逊表示:只要有政府存在,政治观点的分歧就会永远存在。亚当斯回应:咱俩谁对谁错,自有后人评说。亚当斯的家庭医生、也是美国国父之一的Dr. Rush对此则有独到的看法,他说:你们二人,正如我们革命的南北两极。    1826年,合众国建国五十周年,健在的“国父”只剩下亚当斯与杰斐逊两人。为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画家John Trumbull创作了著名油画“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特意邀请亚当斯前去观摩。这幅画描绘了大陆会议成员们齐聚一堂,庄严签署独立宣言的场景,画上的所有人物被公认为是合众国的所谓Founding Fathers. 谁知老头没给大画家面子,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你这画是篡改历史。当时是战争状态,议员们都是在戎马倥偬中自个抽空来费城一趟签上自己名字,从来也没有像画中这样济济一堂地去签署过什么宣言。 亚当斯反对浪漫化历史,他害怕子孙后代因此沉浸于由艺术拔高带来的神话性的崇高感中,而忘记了历史本身的活泼、生动,忘记了那些鲜活的挣扎与抉择、犹豫与忐忑、恐惧与虚荣、血泪与辛酸。他曾在信中问过杰斐逊:谁能撰写我们革命的历史?杰斐逊回答:没有人可以,除了让事实书写它们自身。短短五十年,革命的真实历史就已然失落,余者,大概也就是像面前这幅画一样充盈着英雄史诗主题的宏大叙事、但事实细节处又夸张到可笑的虚构艺术品了吧。老头幽幽叹气:再没有人——再没有人会记得我们革命的真实历史了。    本来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有两位尚且健在的“国父”能够参加真乃无上盛事。然而就在7月4日当天,就在五十年前他们接引这个国家到地上的日子,这两位硕果仅存的“国父”、一生的朋友和政敌就同日离开了人世——这样的巧合无疑是双重的。剧集以对比蒙太奇不断在弥留状态的两人之间闪切,他们都在半昏半醒间记起了:今天是4号啊。实际杰斐逊是先走的,但亚当斯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 在最后时刻相伴身边的幼子托马斯怔怔地望着父亲,似乎没有弄懂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亚当斯是想说:没关系,我走了,杰斐逊还活着啊,终于还能留下一位,一位独立宣言的签字者,可以参加你们的庆典啊!    ——这里我流泪了……    你可以认为这是创作者的煽情,但你无法否认,这是伟大的历史巧合赠送给他们的煽情机会。同时这又是一个有“主旋律”象征意义的场面:两种持不同政见的爱国者之间的张力将永恒存在、同始同终,恰如南北两极。 最后的题外话    我没发现本剧另有配音演员,那么一帮美国演员到底是怎么讲得一口好英国腔对我实在是个谜。卡司台词功底真心没话说。    另外,如果今后有机会拍个麦迪逊的就好了,也是我感兴趣的人物。美国前四任总统都是“国父级”的,就是说,他们都是“老一辈”开国元勋;从第五任开始,就是他们的子侄辈接班了。    当然,一部潘恩的传记片将是更精彩的,但我觉得不大可能会有,大家都有默契地、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令人尴尬、不知道在哪里安放才合适的人。本剧则干脆假装他不存在,亚当斯等人从第一集到第二集突然觉悟了——是的,是全凭自己觉悟的,这里面完全没有《常识》什么事情。唉,那个可怜的尸骨无存的人… Dec 6, 2014

 3 ) 我感到很奇怪,某些人总是喜欢站在压迫者的立场看问题

我对这部剧的推崇已经不需再多言,然而今天看到有些评论,令人不由想起在其他地方也屡屡看到的类似的言论。

“浇柏油太吓人了, 这么野蛮吗?”“那个税务官后来活着,还把自己烫伤脱落的皮肤寄给英王,让他看看殖民地有多野蛮”

对,殖民地老百姓很野蛮,那些吸人血的毫无怜悯之心的脑满肠肥的王公贵族和专制压迫者多优雅啊。

令人感到很奇怪的是,某些人总是喜欢站在压迫者的立场看问题。

 4 ) 过度追求真实,观赏性牺牲的有点多

作为传记片,有两点遗漏我觉得很不应该:
1)在我看来,Adams最重要的遗产是他临下台之前对联邦司法系统的改造,尤其是对 John Marshall的任命。
2)虽然立宪时Adams身在欧洲,但他积极参与了立宪过程,并对结果有不小的影响。

 5 ) 建立美国的大爷们

看俺们国家的建国大业看得有些审美疲劳了,于是来看看美国的这帮大爷们是如何建立他们国家的。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的第二任总统,起事前是马萨诸塞的律师。第一集就是讲的他为杀死殖民地平民的英国士兵辩护的事。当时群情激愤,围观群众都在痛斥这些士兵,但亚当斯依据事实在法庭上为被告辩护,而不是顺应民众的要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之后的政治态度。警惕直接民主造成的多数暴政,推崇强政府和精英政治,这是亚当斯一贯的态度。同时亚当斯是个老派绅士,很有原则的一个大爷。他虽是联邦党人,但也厌恶战友汉密尔顿对其人身攻击和耍小手段的行为,最终与其闹僵。亚当斯也很看重友情,当他昔日的基友杰斐逊因政治原因而不肯帮他以及得知杰斐逊曾撰文攻击他时,他是灰常伤心生气的。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原谅了杰斐逊,晚年这对好基友又开始了频繁的通信。亚当斯那句著名的遗言“杰斐逊还活着”也见证了他们几十年的基情,只是杰斐逊在亚当斯闭上双眼前的几个小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亚当斯作为剧中的主角,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父”形象,他容易激动,刚愎自用,受到许多人的唾弃,在家庭方面也成败各半。在总统任上,他被讥讽为“国王亚当斯”,得不到民众支持,但他尽了最大努力避免了和英法之间的战争,他干的是实事,也有自己的信仰。俺觉得,他是个可爱的“圆胖先生”。

杰斐逊则正好和亚当斯相反,他是弗吉尼亚来的富二代,却是个激进的理想主义者,异常同情底层民众。驻节法国的那些岁月让他对法国有了好感,之后杰斐逊被法国大革命的气氛感染,深感美国革命的不彻底,要玩二次革命。在华盛顿时期的内阁中,他就和主张强政府的汉密尔顿吵得不可开交,让厌恶党派政治的华盛顿愤怒不已,他自己则索性辞职。之后他又和好基友亚当斯因政见不和闹翻,置多年的基情而不顾。杰斐逊警惕政府权力的膨胀,主张扩大民众权利,是当时共和党的创建人。他的主张在当时的环境下显然是过于激进了,他在晚年也对自己有所反思,尽管如此,杰斐逊的思想对美国的“限制政府”的制度设计还是贡献颇多的。

华盛顿是个沉默寡言的主,却又是最有威信的将军,第一任总统实至名归。独立战争打完后,他当即解散了军队,回老家种田,直到制宪会议他才重返政坛,也难怪,只有他出马才镇得住大伙。华盛顿政绩平凡,却是合众国初期不可或缺的领袖角色,他是国家团结的保证。干完两届总统后他不顾众人的挽留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种田大业。剧中他的出场不多,但很有老大的气场,他故意小声宣誓那一段另俺印象很深,真正的老大都是谦卑的人呐。

有人说汉密尔顿在剧中算唯一的反派了,他出现的时候多在吵架,恶意攻击亚当斯和杰斐逊,这些可能会让人很讨厌他,不过他对合众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他在和杰斐逊的竞争中输得很惨,最后还死在决斗中,可谓RP灰常之低,但他在财政部长任上的举措很有预见性。和欧洲相比,当时的美国就是落后的农村,汉密尔顿费心费力设立合众国银行,发展工业,重建美国的财务信用,为美国赶上欧洲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点上,他的对手杰斐逊显然目光短浅。好在华盛顿老大信任这位昔日的跟班,让他放手去干,这也奠定了美国日后辉煌的基础。怎奈剧中汉密尔顿露脸实在太少,每次还都是站在主角的对立面,只能怪他RP LOW了。

剧中主要的大爷都在上面,当然,美国的建国大爷还有很多,该剧选的这几位已经能代表当时的情状了。可以看到,这几位大爷互相都有着矛盾和争吵,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就是在无数这样的争吵中诞生的。从讨论是否武装反抗英军的大陆会议,到真正讨论建国的制宪会议,哪一个不是一帮绅士吵得唾沫星子飞溅?要知道在制宪会议在关于国会代表的分配问题上差点让合众国的构想破灭。但这帮绅士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妥协退让。大陆会议上亚当斯激情号召大家起兵反抗,反对的代表也据理力争,眼看就要不了了之的时候,代表们还是达成了默契,一致决定抗英。制宪会议也是如此,你退一步,我退一步,十三个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的州终于走到了一起。你可能难以想象,在分歧之下吵得如此不可开交的代表们最终创建了合众国,而他们在争吵中设计的制度竟让美国安然度过了两百多年。就如某评论的标题所示,这就是美国的力量。

剧中描述的“不完美”的建国故事让人感觉很真实,其中对历史的反思也引人思考,就如最后一集中画完《签署<独立宣言>》的那位画家请亚当斯给些建议,亚当斯则毫不留情地斥责他篡改了历史,之后痛心地感叹道“真正的美国革命史已经永远消逝了”。

最后以剧中亚当斯的结语作结吧:
Posterity, You w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us to preserve your freedom. I hope that you will make a good use of it. If you do not, I shall repent in heaven that I ever took half the pains to preserve it.

 6 ) 《约翰•亚当斯》:美国的力量

按照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观来看,历史往往只会记住仅有的那个登顶的成功者,而大量埋没在成功者背后的二号、三号人物乃至普通民众,往往就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绝大多数历史叙述中,这都是条真理。
例子很多,拿美国历史来说,你问第一任美国总统是谁,受过义务教育的基本都能答上来——再不济好歹也在美钞上看过不是?但你要问第一任美国副总统是谁,恐怕就有很多人语焉不详了,接着问第二任美国总统是谁,对于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就更是陌生。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约翰•亚当斯》并不是电视剧集的绝佳选题,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这些独立战争时期的豪杰们,个个拉出来都能铺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可执行制片人汤姆•汉克斯偏偏就选择了这个看起来有些不起眼的人物,大张旗鼓的制作了七集电视剧。当然,HBO素来以历史题材见长(而且有了BBC的强力支持,本剧从开拍伊始就被与那部《罗马》相提并论),再加上有得过普利策大奖的畅销书做改编蓝本,《约翰•亚当斯》摘走2008年的数项艾美大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众生相

从剧名就不难看出,《约翰•亚当斯》是部人物传记,但本剧的重头戏当然是荡气回肠的美国独立史,所以那一群彪炳史册的大人物就不可能被回避掉,而编剧柯克•埃里斯曾经执笔过当年风靡一时的剧集《西部风云》,所以在整体的布局谋篇上非常娴熟。第一集上来就是场约翰•亚当斯给受伤的英国殖民军士兵辩护的戏。须知约翰•亚当斯本是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后来在波士顿取得律师资格,以雄辩的口才、刚直不阿的立场著称。当约翰•亚当斯在法庭上给英军士兵辩护时,正值殖民当局与北美属地矛盾激化、北美民众恨不能撕碎每一只“龙虾”(对英军士兵的蔑称)的当口,群情激愤时,扔一颗小火星都有爆炸的可能。但是约翰•亚当斯钉是钉、铆是铆的作风依然不为所变,英军士兵没有错,那就坚持为其做无罪的辩护——当然,这并不妨碍辩护完以后继续对英国殖民当局寄予毫不留情的猛烈抨击。
通过第一集的寥寥数场戏,约翰•亚当斯的形象已然巍峨于荧屏间,在第二集里,当大陆会议召开时,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人便已悉数登场。而且编导并没有将这些人物简单的脸谱化,以富兰克林为例,这位穿着华丽、身形佝偻、舌灿莲花的老者甫一登场,便是妙语连珠的精彩论述。但富兰克林并不是只会高谈阔论政治理念的演说家,他狡黠、多变,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两面三刀,看到局势不明朗时,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决不会轻易表态,而会鼓动他人冲锋在前,自己则居于后方谋定而后动。这一形象贯穿了整部剧集的始终,当约翰•亚当斯在独立战争的关键时刻受命出使法国寻求外交援助时,早已在巴黎等候的富兰克林甚至被演绎成了一个花花公子——当然他衰老、秃头、还瘸了条腿,但这并不妨碍他跟老得脸上堆满了褶子的巴黎女贵族泡在同一个浴缸里吹泡泡玩。看到这一幕的约翰•亚当斯有些无法理解,但对富兰克林来说,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之一,何乐而不为?
与之截然相反的则是乔治•华盛顿将军,在他还没成为总统前,他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就已经无人可以抵挡——身材高大的华盛顿总是房间里最显眼的一个,所以每当他有话说,哪怕只是寥寥数言,也会轻易的改变局面,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不过看惯了国内的领袖剧,总觉得老美拍戏不够严肃,连“特型演员”都没找全乎,例如大卫•摩斯其实与华盛顿长得并不像,但是他的气质——当然我也没见过华盛顿本人——却卓尔不群,那种冷峻、果敢、坚毅的形象,在一群吵吵嚷嚷的议员的陪衬下,愈发显得鹤立鸡群。

二、两党制

《约翰•亚当斯》并没有给美国的建国元勋们一味的涂脂抹粉,他们与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小肚鸡肠,有利益纠葛,有意见牵扯。与我想象中战火纷飞的独立战争不同,《约翰•亚当斯》从根本上虚化了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这无疑很对制片人的胃口),而是把美国的建国历程主要变成了房间里无休止的讨价还价。
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们总是在争吵,根本不是通常的历史教科书里所描述的那样同仇敌忾、一呼百应,美国人事实上是勉勉强强、半推半就、老大不情愿的宣布独立的。而且美国人民与英国宗主国也没有我想象中那样不共戴天,在第四集里,美国独立后约翰•亚当斯受命出使英国——这显然是个极为尴尬的差使——约翰•亚当斯对英王不卑不亢,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英王面对约翰•亚当斯居然眼含泪花,发自肺腑的称颂他们的民主共和制。
所以,历史的真相总是复杂的,《约翰•亚当斯》的编导一直在秉承着这个理念创作,在最后一集里,当画家画完著名的《签署<独立宣言>》的油画,请当时还建在的约翰•亚当斯来审定时,他居然对着画家大发雷霆,他告诉画家当时的情形是慌慌张张的,代表们从来没有这样井然有序的聚在一起签过什么劳什子宣言。
画家只是无力的辩驳,艺术家总要有创作的自由吧。约翰•亚当斯立即回应:欧洲现代史的真相就是这样被埋没的,我们不能让美国现代史也被糟蹋。
振聋发聩啊,这话对我们自己恐怕也不无借鉴之意吧。同样,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党争也被编导一再的渲染,国务卿与财政部长的矛盾势如水火,即使连华盛顿总统也头痛不已,剧集里就表现了两人大吵后被华盛顿从办公室里喝退的场景。但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争执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两人分别被称为民主派和联邦派,两派的攻讦也成为了日后美国两党制的萌芽。不过吵归吵,事还是得照办,一切都按程序走,一旦决策制定,那就二话不说执行之。
看着《约翰•亚当斯》,不禁想起了2008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败选的谢长廷先生的败选演说,他强调:“选举是我个人的失败,不是台湾的失败,今天不要为我哭泣,聚集我们的力量,继续热爱台湾。”
这才是两党制的精髓。

三、一家人

起草《独立宣言》时,杰斐逊才33岁,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约翰•亚当斯却早就成了家庭妇男——妻子阿比盖尔对约翰•亚当斯的影响至深,她几乎是约翰•亚当斯一切决策的幕后推手,当约翰•亚当斯当选第二任总统后首次入主白宫时(当时美国正式建都华盛顿),阿比盖尔像母亲般交待老约翰:“你已经六十多岁了,别耍小孩子脾气了。”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阿比盖尔受过良好的教育,当约翰•亚当斯出席大陆会议时,她还专门写信给丈夫提醒他注意妇女权益保护。而且在约翰•亚当斯走南闯北当“职业革命家”那会儿,是阿比盖尔苦心经营着家里的农场,不仅养育一大家子人,还为约翰•亚当斯提供着革命经费(当然剧中也用心险恶的美化了奴隶制)。
约翰•亚当斯总是在被嘲笑,他曾被政敌攻击为“该死的美国暴君”、“一个全人类都应该诅咒的恶棍”、“一英尺半高的肚子”等等,当然最广为流传绰号的还是“圆胖先生”。报纸也总对约翰•亚当斯不客气,在第六集里,记者们甚至泼妇骂街般在头版恶意中伤约翰•亚当斯,但在阿比盖尔的开解下,约翰•亚当斯总统最终付之一笑——这就是美国的现实,总统的一个很大的职能就是充当全国人民的出气筒。
不管历史的真实如何,《约翰•亚当斯》给我的印象就是:阿比盖尔和家人们是约翰•亚当斯的精神支柱,不管做不做官,家人却是一生相随的。所以,尽管约翰•亚当斯的光环长期被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们所掩盖着,但他对家人的情感却从未消退。当然,总统也是人,约翰•亚当斯的家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第二集里,他们就经历过天花的生死考验;第六集,他们失去了一个儿子;最后一集,在经历了丈夫出走后的常年寡居后,女儿纳比又在癌症的折磨下香消玉陨——当然,阿比盖尔在丈夫的怀中撒手人寰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大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后当选为第六任美国总统。
同样是刻画伟人,《约翰•亚当斯》给我们的感觉无疑要人性得多。但我想,这也正传达了剧集的主旨:不管如何争吵、摩擦,美国人民永远是一家人;一家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估计也不为过的,而这力量的源泉,就是美国的力量之所在吧。或者,我们可以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来做注解:“美国的真正力量来源并非军事威力或财富规模,而是我们理想的恒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
我想,总有一天,我的国家也会拥有这种力量。

刊载于《电视剧》09年第2期

 短评

一流的编剧一流的音乐一流的表演,少有的杰作!

3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向亚当斯夫人致敬~~~伟人背后的女人

8分钟前
  • 开心的小傻驴
  • 推荐

Abigail Smith made John Adams. If men and women were equal then, she would be the president. She was so ahead of her time in thoughts. I wish I knew more about the Adams family before I visited Peacefield. I remember their library the most. I want one of my own.

13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光明

16分钟前
  • 忏聒
  • 推荐

得妻如此 夫复何求

19分钟前
  • 力荐

富兰克林博士意外亮了

20分钟前
  • Adiyat
  • 还行

编剧是民主党?

24分钟前
  • L
  • 推荐

鸡鸭马蹄~大卫摩丝一本正经可真好玩~

29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力荐

“我必须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可能有自由去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当去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学、造船学、航海、贸易以及农业,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去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针织和制瓷。”

3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看看人家的建国大业。。。。

33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近乎完美的剧集 很多史实细节 最后那句Jefferson survives... 亚当斯的夫人绝对是个人物

36分钟前
  • Bill
  • 力荐

凡相信人生而平等自由者,当看看此片。明白自由的得之不易。

37分钟前
  • Peter/Pierre
  • 力荐

“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日常”。。全部看下来发现里面的配角都很多大牌。整个还是跨度有些太大了尤其后半部分,没有前面信息量那么大。而且汤姆霍珀的构图啊。。。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与我相遇在国难之时,彼此成为朋友。你与我分别在建国之初,彼此成为敌人。如今我们都已经老了,务必在离世之前冰释前嫌。

43分钟前
  • Elizabeth
  • 力荐

喜欢这种拍得踏踏实实的历史正剧

46分钟前
  • 愣了愣
  • 推荐

神作

47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真实的美国建国史,没有团结一致、振臂一呼、同仇敌忾,有的只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左右摇摆。甚至这些开国元勋并不受待见,处处遭骂,结局“惨淡”。这才是一个处于战乱动荡中的建国史。美化的就是奴隶制了,试想一个个全是压迫奴隶的农场主,那再光辉也会抹灰

51分钟前
  • 雨滴在心头
  • 推荐

“你赞成用野蛮的违法行为(Brutal and Illegal Acts)来达成政治主张么?”

56分钟前
  • 69.DDC
  • 力荐

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国度,才能称其伟大。

58分钟前
  • 枝寒雀静
  • 力荐

要有多幸运才能找到这样一位伴侣...Your mother was always my most faithful advisor, and the wisest. 他叫她"my friend"

1小时前
  • Charles Rose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