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众生皆苦”、“缘起性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这是一部讲“来世”和“轮回”的电影,男主所在的“现世”通过科学手段窥见了“来世”的一角,缘来所谓的来世,就是一次机会,用以弥补那“悔不当初”。就在男主以为谜底揭晓,可以和女主双宿双飞之时,女主被路人以“只是送她去来世”的理由枪杀了。男主未能及时阻止女主的死亡,却认为他本来有机会阻止,于是新的“悔不当初”产生了,新的“来世”也必然紧随而至,这是一个无穷且无解的循环。
据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有“意义”、“使命”...不管什么,总该有个理由,这部片子就给了你一种解释,不论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受到过佛学的影响,感觉这部片子描述的“来世”的概念,与佛学中的“苦海”不谋而合,片中的男女主均陷入了执着之中不可自拔,偏重女主在男主的影响下已经放下了丧子的执着,可在“下一世”中,他却接过了女主的执着,救了女主的孩子,因为已经是“来世”,他甚至只是觉得女主有点熟悉而已。
这是一部软科幻,但是设定的深度,已经是哲学层面,尤其你如果对佛学、宿命、轮回之类的概念有一定的思考,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触,推荐。
昨晚很耐心的看了《发现/爱有来世》这部电影觉得挺不错,体会如下:
班轮片段或许是在“来世”的现实中或许是在“实验”的来世中,从船上到船下采用了切换镜头,配合结尾部分值得仔细深思。影片的重心在于人性与道德部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科学证实人死亡后会有一部分潜意识进入另一个次元空间,即证实了“来世”的存在。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要不要公诸于世呢?哈勃博士煎熬了半年还是选择告知世人,当然哈勃博士这么做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给痛失所爱的人们一份心灵抚慰,本着让选择自杀去往“来世”的人们冷静下来的责任感,自有其积极成分在里面。然而由此带来的却是一股空前高涨的自杀狂潮,并且愈演愈烈。 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人们便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普遍认为来世的景象是空前美好的,或许即使算不上美好也总比在目前的泥沼里举步维艰要好很多。人们找到了撇下这个“烂摊子”的终极理由:我有来生我怕谁,老子大不了去往“来世”生活。对于苦难者和伤病患来说,这的确是一曲来自“天堂”的重生福音。人们也会出于“好意”杀死别人以送其去往“来世”。从此,生命将不再有“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问题又来了:“来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哈勃在采访中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否应该对“自杀狂潮”负责,但是采访组工作人员的当场自杀让哈勃震撼茫然无措的同时,也显示出哈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使哈勃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于是哈勃决定“封闭式”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来世”的景象。 哈勃,男主威尔的父亲,因终日沉迷工作而疏于对妻子的关怀并导致妻子自杀,自此深陷愧疚与自责,决心全身心投入“来世”的研究之中,来留住那一丝温暖也给自己内心些许释怀。而男主威尔因母亲自杀,内心对父亲有着痛恨、谴责与归罪感,于是选择离家。多年后,对于父亲公布的“来世说”并由此引发的自杀狂潮也是深深抵触,认定引发这一切罪孽的魁首正是自己的父亲。于是又选择归来并试图阻止这一切的继续。 威尔抵触“来世说”,通过死尸实验所获得的影像,他认为是死者生前的记忆片段,随后威尔和女主的走访证实了影像绝非记忆残留,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生——“来世景象”。 “……为什么会觉得换个地方就会有所不同”。是的,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父亲亲临死亡的亲身实验。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证实:在强大的意愿和意志下,在来世中是可以弥补并修改今生的不足与缺憾的,人们将不必要再面对今生最深的悔恨,即来世具有人为可塑性。试问如此“惊人的发现”能否公布于世?答案是不能。因为“来世可塑”要比“来世存在”更具核爆性,也会证明选择自杀的正确性,人们将无休止地/永无止境地陷入“自杀→来世→自杀”的无限死循环之中,今生将彻底失去可贵性甚至意义(就目前认知范畴而言)。因为有限,方能可贵,才能珍惜。 或许千百年后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与提高会有不同的答案。当然也可以简单设想下:在这样无限的死循环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几近完美,每个人都满足非零和博弈,或许每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可以穿梭于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之中,那时的人生显然有着更广的范畴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这些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保驾护航。 面对这一次的“重大发现”,一向不和与分歧的父子达成了共识——所有仪器必须毁掉。父亲哈勃决定隐瞒真相并遣散“收容院”,想要重新夺回地位的蕾西却枪杀了女主艾拉并美其名曰:送她去往别处。对今生重拾爱与信念的艾拉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意外的玩笑。男主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男主在听到弟弟和父亲关于“这一切背后的意义脱口欲出却又仍然未知,‘来世’仍待研究”的一番思考与对话后领悟到自己可以去往“来生”来阻止女主的死亡。男主毅然亲赴实验,在“渡轮”的死亡停留里,与记忆中残留的艾拉进行了一次“解决式”的交流,本质是男主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我将其视为“潜意识探索解决方式的一次自我觉醒”。结局,父亲未能拉回实验中的儿子。男主死亡去往来世,在那片宿命的沙滩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并与女主“重逢”,最后的画面:男主几经思索后仿佛记起了所有,幡然醒悟…… 另附:生命可贵,来世未知,坚守此生。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世,在冥滩中不断搁浅的只不过是人们对苦难现实的逃避。即使只有一部分潜意识能转移到来世,那来世的你基本也不是原来的你,现在的你的人格还是相当于永远消失了,那这样意义何在?本我的丧失宣告着自我人格的彻底死亡。 芸芸众生,不少人想寻求改变,却没有行动,这应该也算是另类的活着,不是自己的自己,最终还是会将驶向那片终将搁浅的冥滩。
喵嗷污
=_=被科幻分类骗进去→根本就是一步踏错关机重启的试图耍赖皮而已嘛!
导演想要探讨的“来世”哲学命题,被寡淡的剧本拖累了~
圣丹斯退场片
有的电影故事一般,可非要用特别正儿八经的方式去讲就有点傻了,这部就是个例子。
无论从剧情的新意还是构思,都不及Charlie之前的那部The One I Love,本来重生的主题应该蛮有意思的。一口气塞进来各位indie红人/甜心,也没能挽救这个电影。前半段算好,有一个悬念让人想要看下去。但到了中段,开始变得无聊起来,只好研究起Rooney好看的发色....
“来世”是否真的存在?相亲到底有没有成功?欢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学之我和渡轮有个约会》
有人说自杀的人灵魂无法超度,一直会徘徊在阴阳两界之间,就是片里的死循环空间,在里面上演各种弥补过失的桥段……感觉像最近常做的梦,某人来复合的情节每个梦里不重样……感到害怕……还是不要死了了
强行反转......其实保持前半段舒缓又带点悬疑风格不挺好的吗,反转有点措手不及,细节处理不好,情感积淀未到,效果不太好
没有看(讲)明白,“来世”到底是有来世,还是只是幻觉。
没意思,老一套第六感小岛惊魂的套路。
结尾也太水了~
2.5 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处理手法也比较老套。关于alternative的可能性我宁愿更倾向于门钥匙或者parallel universe而不是几个时间线硬生生为了twist拧巴在一起。不过我觉得Rooney Mara妹子说的很对,如果人真的有soul的话那一定是在脑子里怎么可能在胃里呢。
如果“来生”只是“今生”的另一层次或版本,你会不会按下重设键?有没有想要挽回的遗憾、改正的错误、尽早去见的人。好吧,其实我觉得自杀假如只是一个重启按钮,那么所有关于自杀的道德争论和焦虑都可以不存在。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主体,有权决定自身前往哪个层次,就像有权决定阅读哪个人生脚本。
最后变成爱情版Triangle,唉,生气。 #清明#
开场有导演老妈客串。不算仆街,也不难看,就是文艺片式的闷……人物缺乏细节去响应救赎的主题,没有化学反应,更适合一个剧集架构去完善建立角色间的关系。我觉得查理·麦克道威尔如果再拍一部,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宇宙三部曲,我怀疑这部跟他的上部作品The One I Love享有共同的世界观。
关于来世的概念无疑让人好奇,然而在无数阐述生命与轮回的科幻片里本片显得并不亮眼。前半段以近乎哲学大讲堂的形式靠男女主角冷冷的嘴炮来回解构着各种形而上的概念,后半段的剧情突然急转直下,结局更是直接朝着精分与平行宇宙的套路上刹不住车的驶去。人生后悔药听起来还是很迷人的,那也是可怕的。
除去“来世”这种司空见惯的伪科幻设定,以及如果不是全程有鲁妮妹子的颜撑着,无法想象怎么才能熬过这一个多小时。
看评价推向我先看的The One I Love,因此也一直以为最后会有个惊天的大反转之类的,但没想到就是一个这样如高山流水一样平铺直叙的故事,仅仅在最后几分钟突然进入高潮,另外,鲁妮玛拉实在太美了!
我也有过类似的idea想写一本小说,如果轮回现象被证实,那么重启的人一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