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卫•里恩的电影《日瓦格医生》中,主人公尤里•日瓦格医生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冬尼娅,另一个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的妻子拉拉。这种双重的爱他使他陷入痛苦和自责中,最终家庭的责任促使他决定与拉拉分手,在与拉拉度过了最后一夜的缠绵后,日瓦格离开了拉拉,却在回家的途中被红军游击队劫持成为了一名军医。丈夫的失踪使冬尼娅感到焦虑,虽然她坚信丈夫会回来,但是战火迫使她离开了居住的小镇。出于对妻子的思念,日瓦格逃离了游击队,回到家中面对的却是人去屋空。于是他回到了拉拉的身边,两人像夫妻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由于日瓦格曾从军队叛逃和他对革命的怀疑态度使他受到苏维埃政府的迫害,两人开始流亡。这时曾强奸过拉拉的资产阶级投机者科马洛夫斯基出现了,答应保护他们带他们去西伯利亚。日瓦格拒绝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好意,却让拉拉跟随科马洛夫斯基离开。拉拉成为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妻子走了,许多年后,日瓦格在莫斯科的街头遇到了一个酷似拉拉的女子,他不顾一切的奔上前去,却在那时心脏病突发瘫倒在地。他望着拉拉的身影渐行远去,却无力把她喊住。就这样,日瓦格医生死了。
尤里倒在地上,眼中是拉拉的背影,面对爱人却不能向她呼喊,视野外是路人在望着他。观众隔着银幕看到发生的一切,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残缺的美更能打动观众。尤里•日瓦格死了,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小人物的死去,无论是拉拉还是冬尼娅,她们也许仍然相信尤里仍然活着,于是默默的等待。影片的最后一幕,尤里和拉拉的女儿知道了她父亲的故事,她的男朋友来接她,两人挽着手离开,那是一段和平年代爱情的萌芽,但随后的战火会使他们的爱何去何方,我们遐想着,让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大卫•里恩的镜头总是描写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表现小人物的命运。大卫•里恩镜头中的男人总是显露出挫折感。他们英俊,有强烈的尊严,在大时代的风浪中追求自我,在坚持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对抗中体现大卫•里恩史诗电影的悲剧主题。就如我们的日瓦格医生,他温文儒雅,有着绅士的风度和诗人的气质,他善良,同情穷人,在战场救助伤员,他有正义感,充满尊严,面对苏维埃政府的战时政策提出质疑,同时他又是多情的,爱上了两个女人。然而这种爱没有给我丝毫的不道德感,他对冬尼娅和拉拉的爱是不分薄厚并行不悖的,是有如天空与海洋的平行姐妹。他在给冬尼娅的信中描绘他和拉拉如何救助伤员,丝毫没有想过冬尼娅的眼中充满的焦虑,他为了不让妻儿受冻而去偷盗木柴,没有意识到可能造成的后果,他逃离军队,在冰天雪地里寻找着回家的路,一心想着是自己的爱人。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注定了遭受挫折。
在大时代的环境中个人的情感是脆弱的,缺乏风花雪月的氛围连爱情也变得卑微,于是战火中的女人很自然的被打上了红颜薄命的烙印。大卫•里恩镜头中的爱情是内敛的,缺乏干柴烈火般的炙热,有的是小桥流水般的缓慢流逝。大卫•里恩镜头中的女人都是善良的。冬尼娅和拉拉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然而他们并没有争风吃醋。冬尼娅选择默默哭泣,她是那么爱她的丈夫,相信他,祈求她对丈夫的爱能把尤里的心唤回。但当战火迫使她与尤里分离时,她又写信给尤里,希望他能和拉拉在一起获得幸福。拉拉的内心是痛苦和愧疚的,她亦是有夫之妇,她遭受丈夫的抛弃,理解尤里对妻子的爱,为自己将可能拆散一个幸福的家庭而怀有深深的罪恶感,她选择和尤里分手。当尤里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她感到是何等幸福,忘记了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承担的痛苦。可是最后,尤里还是离开了,他把拉拉托付给科马洛夫斯基,自己选择留下接受即将到来的迫害。拉拉随科马洛夫斯基走了,坐在火车中一言不发,把对尤里的爱埋在心里,永远不再回忆。她把她和尤里的女儿抚养长大,却从不对她提出关于她父亲的事情。
为什么尤里不选择和拉拉一起离开,那样的话两人岂不是能够长相厮守?一个女孩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她,也许是大卫•里恩不想使他的电影陷入好莱坞电影大团圆的俗套中。我没有告诉她,也许还有一种可能,为了男人的尊严。尤里不能忍受自己屈居科马洛夫斯基篱下,接受一个卑鄙小人的施舍。他爱拉拉,但却没有为她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如果他向政府妥协,如那些识时务者般歌颂苏维埃,他们就能免于迫害,如果他和拉拉一起离开,他们至少能在一起度过余生。但他放弃了一切有转机的可能,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立场,从不接受他人的怜悯。有人会埋怨尤里的残忍,是他放弃了拉拉,让拉拉成为了科马洛夫斯基的妻子,让拉拉在痛苦中度过余生。但如果尤里是一个革命者,让他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革命立场,那样反而会被众人唾弃。这样一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职责他呢?自古以来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总是被广为传诵,但如果一个帝王真的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他的百姓,那个皇帝一定是昏晕无道的。尤里是一名诗人,一名理想主义者,他在外界压力下坚持自己的人格,为争取自己的尊严而与时代的潮流抗争。但他仍然爱着拉拉,爱着冬尼娅,他是忧郁的,有着诗人所通有的多情,他在莫斯科的街头追逐拉拉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想呼喊爱人的名字。
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中的故事,穷小子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爱莲娜,尽管两人相爱却因为身份差距而不能在一起,多多为此失意潦倒,那时,老放映师艾佛多给多多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士兵爱上了一个公主,为此内心陷入煎熬,他向公主求婚,公主答应他,只要他为她站满一百天岗就嫁给他,于是那名士兵无论风吹日晒日夜守候在公主的宫殿前,他站了九十九天的岗,然而却在最后的一个夜晚悄悄离开了,那个士兵为什么会在最后的时候放弃呢?爱佛多让多多去思考,却没有给他答案。后来爱佛多让多多离开小镇,去外面的世界不要回来。许多年后多多重回故里,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那名士兵是害怕即使自己站满一百天岗公主依然不会嫁给他,他宁肯选择逃避,把最美好的可能留在心里。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解读,如果那名士兵猜错了呢,公主是真的爱他,只是想考验他对自己的爱,为自己嫁给他寻找一个理由。可是那名士兵却选择了放弃,也许他只是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一个美丽的幻觉而放弃了相爱的可能。就像《天堂电影院》的结尾,多多再次见到了爱莲娜,当他了解到爱莲娜嫁给的是昔日的玩伴时,他心里有的是无尽的遗憾,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没有放弃,也许一切都不会这样。
有人说男人为尊严而生存,女人为爱情而生活,但也许爱情就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尊严,因为无论怎样,都会有被伤害的一方,在那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胜者。有些故事是没有结局的,我们永远也数不清到底存在着多少种可能,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向加菲那样,一边哼唱着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只有猪肉卷才是永恒的,一边奋不顾身的扑向包裹着爱情的猪肉卷中。
爱他,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开她,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海。
巧得很,先带丫头一起看了《白俄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女孩子,不能想象昔日沙俄时代荣华富贵的伯爵一家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流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何以顿时陷入食不果腹、寝无尺榻的绝境,必得依赖年轻的伯爵夫人强颜欢笑在鱼龙混杂的舞场挣几个琐碎银两才能过活。
如何跟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解释呢?没有经历过贫穷年代,甚至在课本上也少有接触近代史的90后,眼看就要进入成年。蜜罐子里泡大的他们,想当然以为生活将按原样保持下去,若果真有什么改变的话,总归会越来越好的,进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嘛。
只是生活之路有时候未必总是坦途。父母可以用最深最多的爱来帮助孩子,孩子可以用最大最多的努力来实现理想。那么,这理想看来并不难实现了,如果,如果够幸运,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一个与动荡、战争、毁灭无关的年代。这样一想,又重温了一遍《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甚至他的爱好都与所处的巨变年代格格不入,即便聊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在那个时代大潮中也使他失去的更多。他的不幸起初看来并不那么令人悲伤:幼年失去慈母的男孩,幸得母亲闺蜜收留,成为莫斯科富裕家庭的一分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悬壶救世的杏林新秀,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冬妮娅共结连理,诗意人生竟成令人艳羡的生活常态。那是1914年一战前,或者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
那个年代的日瓦戈是志得意满、青春飞扬、满怀理想的,为什么不呢?在他看来,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表达的,用诗的方式。表达心灵的文字最易引起共鸣,甚至喜爱与崇拜,因为对美好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喜欢日瓦戈诗歌的,有很多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非个个都有看起来美好的、值得歌颂的生活。比如17岁的寡妇裁缝之女拉瑞,比如拉瑞的男友、激进的青年学生帕沙。几个互不认识的青年人,在当时唯一共同的连系是诗歌——日瓦戈的诗歌,并不知道日后大时代的浪潮会将几粒似乎永无交汇的细沙强行冲刷到一起,彼此都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十月革命!划时代的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变成了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变成苏联!正从一战对德鏖战的冰天雪地里撤退的俄军,就地后转成了苏维埃红军。队伍里有当初志愿加入卫国保家行列的随军医生日瓦戈,有当初满怀新仇(妻子被沙俄时代恶人凌辱)旧恨(组织游行时被沙俄骑警砍伤)报名参军的帕沙,有千里寻夫变成战地护士的拉瑞。
日瓦戈只想回家与妻儿团聚,只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拉瑞只想找到丈夫一起回家与女儿团聚;帕沙不一样。对于帕沙,这是一雪旧耻、报仇雪恨的机会,为了这个目的,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甚至名字。
可是改了名字的帕沙并不能完全摆脱过去。疯狂地接革命之名杀戮并不能释放他心底的仇恨。伟大的革命,因着一些狭隘之人的龌龊心理在偏离正轨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人心。
6个月革命队伍中互相合作的医护关系在日瓦戈和拉瑞心底种上相互倾慕的种子,或许在日瓦戈还有一丝怜惜(在目睹几年前拉瑞被欺凌愤而枪击恶人后)、几分吸引(对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爱以战友之间友谊的形式存在,直到双方分道扬镳各奔自己的家园。
还有家园吗?革命委员会带着13家房客以共产的名义住进昔日的大宅,主人家还要千恩万谢的,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改造剥削阶层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昔日金枝玉叶的冬妮娅卷起袖子开始操持家务,始终不忘给爱人、孩子、老父一个微笑时,总让我想起流亡到上海滩上的伯爵夫人索菲亚,女人的毅力与坚忍只有在逆境中才有完全展现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去刻意寻求。
莫斯科呆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兄弟早早走上革命道路,已然是莫斯科城里小有权力的警官。一直在暗处观察的哥哥对日瓦戈的诗歌也是喜欢的,只是限于身份不能表达。革命需要的是慷慨激越振奋精神的呐喊呼号,那些风花雪月鸳鸯蝴蝶的无病呻吟、小资情调,统统见鬼去吧。
血液里一定有什么支配着哥哥为日瓦戈一家弄来了出城的通行证和车票,三代四口扶老携幼开始向遥远的乡村避逃,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偏远小村里有昔日的度假屋,只要能容得下四口人与世无争地生活,别无所求。
旅途的辛苦与沿途目睹的惨景语言无法表述,与红军高官帕沙的不期而遇让日瓦戈深深担忧起拉瑞的命运。这一程的终点与拉瑞生活的地方并不遥远,两个互相牵挂的人是不是能重逢呢?
乡下一段桃花源般的日子虽然物质上贫瘠,但至少一家人可以相互厮守。窗外尽管冰天雪地,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再过几个月,日瓦戈和冬妮娅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新的生命总会带来新的欢欣吧。屋外的黄水仙迎风摇摆,生活似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查询资料的日瓦戈与再次寻夫到此的拉瑞不期而遇。大概这就是宿命吧。有些人注定是要重逢的,哪怕经历再多的分手。好像有些受潮的火柴棒,第一次未必能点燃,但只要你坚持划下去,总有一次尽情的燃烧。
心和身在冬妮娅和拉瑞间游走煎熬,绝望的处境绝望的人们只有互相安慰才可以鼓起生活的勇气吧。这样并不公平,对任何一个爱你的、你爱的女人。日瓦戈在妻子和情人间必须做出抉择。好,就在这个下午让事情有个了断吧,让自己回到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和命运多舛的拉瑞分手吧。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去爱所有爱你的人们,信不信由你。
天意弄人!一场道别让日瓦戈失去了不止两个女人,还有所有的家人。半路上被跟踪他很久的游击队劫持为随队医生的日瓦戈,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两年的游击战中目睹了无数的死亡,牵挂的终是最爱的亲人。终于可以鼓起勇气逃跑了,千里冰封的荒原上,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男人向着家的方向用足印丈量大地,偶尔见到同样逃难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他的冬妮娅、他的萨沙、他的岳丈啊……
终于走到镇上了,家人没有了,又逃回莫斯科了。拉瑞还在,一心守望着。从冬妮娅托拉瑞转来的信中,日瓦戈得知家人都逃亡到了巴黎,境遇和流亡到上海滩的伯爵一家大约相似。
山河破碎风飘絮,家人零落雨打萍。日瓦戈只有和拉瑞相依为命了。在这段日子里拉瑞是日瓦戈的缪斯,是日瓦戈一切灵感的源泉。厚厚的冰雪似乎挡阻了小屋外世界的一切,在白雪保护的水晶宫里,日瓦戈沉浸于爱与诗的美好……
雪终有融化的时候,蜗壳也有大难当头的噩运。当日瓦戈再一次不得不与拉瑞分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带着一付疾病缠身的骨架,一个千疮百孔的心灵,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在苏维埃哥哥的照顾下,回到医院工作。
即便昔日悬壶济世的他,也不曾料到街上一个酷似拉瑞的身影让自己枯死的心灵仍然激动不能自持,继而引发心肌梗死,缓缓倒卧在与拉瑞几步之遥的街头。他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与拉瑞有了一个女儿,虽然这女儿早早就失踪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他的那些曾经被喜欢、继而被蔑视、但最终又受到正视与欢迎的诗歌,在拉瑞与他哥哥努力下得以面世流传。
而他自己呢?像一粒滩上的砂石,经历了无数的冲刷、磨砺、践踏,被巨浪无声无息地吞噬。只有他曾经在欢笑时、痛苦时留下的一句句浅吟低唱,在风平浪静的夜里,伴着月亮,在一些亮灯的窗口回旋。有没有一个夜晚,这些诗行能找到他遗失的一粒粒珍珠,将它们一个个穿起来,带回他心灵安息的地方与他团圆?
再看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源于饰演日瓦戈的男演员奥马•谢里夫去世了。
片中,日瓦戈标志性地静默与微笑,令人印记深刻。影片上映时,一片吐嘈声,大卫•里恩发出“不再拍电影”的愤然之语,一周后,情势陡转,好评如潮之外,还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早在拍片时,谢里夫对自己的形象很没信心,本来他就没想到自己会出演男主角,化妆难度不说,关键在于里恩要求他表演必须静默,从始至终都要如此。对一切看似无动于衷,但又无法置身事外,简直难于登天。
时光证明了一切,导演的要求,让谢里夫等同于日瓦戈应有的状态。日瓦戈面对突出其来的革命浪潮,被裹挟在汹涌地滚滚洪流中,一脸茫然,更无法世故。他是本真的一个人,心地单纯又透明。拉娜闯入他的生活,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情境,可谓浑然天成。这是只有诗意理想的人,才会有的心动,但这种激悦是潜行的,是无法向外分享的优雅情愫。
拉娜的原形奥佳,自与帕斯捷尔纳克相识后,在享受甜美爱情的同时,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厄运,饱受劳役之灾。老年时的她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只有我受难,他(帕斯捷尔纳克)却没事,也许当局就是通过压制我企图改变他的写作方向吧。
出演日瓦戈妻子桃雅,乃卓别林女儿杰拉尔丁•卓别林,当时她在法国发展。她不敢相信会出演这个角色。她说看过小说后,就想到自己的妈妈(也就是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妈妈一生默默付出,从无怨言,这不正是桃雅对日瓦戈的日常生活状态吗。杰拉尔丁•卓别林后来一直在法国、西班牙等国拍片。
帕斯捷尔纳克自与奥佳两情相悦后,就于1947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一直延续到1957年传入国外,首先在意大利出版,风靡西方文化界,甚至被美国当作政治工具,作为与苏联冷战的一环。1958年意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喜出望外,但迫于政治压力,他不得不用电报的形式拒绝了诺奖邀请---“诺奖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我乃一介文人,不配得此殊荣,在此推辞,请别见怪”。
因为当局明示他如果去了斯德哥尔摩就别想着回来,他不想用不能返回祖国的代价换取这个奖项。我想,没有比这样更爱国的人了。只是当时整个苏联少有理解他的人,或者说人是善变的动物,除了随波逐流,除了漫天的指责,他根本看不到一丁点儿希望,加之情人奥佳的坐牢,这彻底击垮他的身心,1960年5月30日即走完他压抑、窒息和苦闷的一生。
小说被意大利商人庞蒂拿到版权,经过与米高梅商量,他想让妻子索菲亚•罗兰出演拉娜,大卫•里恩以性感女神个儿太高为由拒绝了她。米高梅投巨资的同时,还全力放手让里恩去倾心拍摄。那时的好莱坞对创作人的干预看来还是很少,当然,这得看是对谁。由于处于冷战,无法前往苏联,先是在南斯拉夫,但景致与蒸汽机车都无法满足,再往北欧芬兰、瑞典,因为四季关系,仍不理想。
这得益于美工大师的引荐,选在了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安静的小镇,魔法般变换着四季色彩,少数冰天雪地外景到芬兰拍摄。日瓦戈一家坐蒸汽机车前往乌拉尔山那长长的一段,专程在加拿大拍摄,这几乎与乌拉尔山景色无异。
出演拉娜的女演员茱莉•克里斯汀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女演员,性感而有一丝捉摸不透,酷似默不言语的灵猫,却光芒四射。一开始她与商人约会那段,导演要求她穿上红衣,她就是不穿,慢慢才说服她,且掌掴男方之后,却挨了对方一耳光,本来剧情是没有的,那是双方下意识反应,里恩觉得效果很好,符合剧情,就留了下来。
片头的6分钟序曲,铿锵有力,荡人心魄。几十把三角琴(三弦琴)的齐奏,由缓渐起,让法国音乐家莫里斯•贾曼引以为豪,终创作出动听、悠扬又荡涤心灵的《拉娜之歌》。
片尾日瓦戈的哥哥,看到日瓦戈女儿冬妮娅的男友背着三角琴,就问她“他会弹它吗”,她微笑说“是的,他会弹”。让俄罗斯的乐器作为一把动听的道具,所蕴涵的希望寓意,令人为之感叹,这真是绝妙的一笔,我想一部宏大史诗电影没有比这样诗意的结束,更为触动人心的。这正是大卫•里恩的高明所在。所谓妙不可言,不过如此。
片中唯一遭人诟病的就是拉娜等女性饰演者的发型,几乎全是六十年代才有的发型,所谓百密一疏。当然,作为一部完美的史诗大片,除了不能说俄语和不能在苏联拍摄这两点遗憾之外,以后再难拍出这样的经典了。1988年小说《日瓦戈医生》在苏联得以出版,一时出现洛阳纸贵的情形,1994年电影在俄罗斯上映,轰动不已。据说诸多俄罗斯大导演跃跃欲试,奈何看了几遍电影后就不再发声。我想,一定是此片的宏大叙事,让人望而却步。
是的,这部电影完全符合“叙事精美、每个人物的心理阐释到位,以及上升到全人类的人文精神维度”,也就是我在《电影三个层次》一文中所强调过的。这得感谢大卫•里恩一贯的大气、沉静与忍耐,当然,这与他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从《相见恨晚》《孤星血泪》《雾都孤儿》《艳阳天》到《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再到《瑞恩的女儿》,经过一个磨砺的过程,渐渐形成其大手笔而不落俗套,叙事不拘泥于传统,景致酷美,诗意阐释,这些只有大卫•里恩才有的影像风格,无人能及。
帕斯捷尔纳克在诗作《停顿以后》中说“在刚刚破晓的冬季的早晨,当我坐在灯光下磨磨蹭蹭,冬天便像未被领悟的提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1999年4月16日大卫•里恩悄悄地走了,终年81岁,而他所留下的光影则不朽。
2015、7、18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几乎哭了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好看的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渺小的我们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