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怪人向命运低头之前,每个人都曾有过精彩而辉煌的疯狂。
吉尔莫·托罗之所以圈粉无数,美学上的风格和情感底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这部《玉面情魔》至少没让我失望,我看得很肝颤。
渣手绘海报不自量力登场
这部新作美学上不用多说,氛围拉满,私货夹满。
故事呢,底本是1946年的一部小说。
——————含剧透——————
(汽车之上,伴随着斯坦的入梦,色调从暖色直接过渡到了冷色,暗示他的噩梦开始了)
对于黑色电影,基本遵循一个规则——主角难逃命运的捉弄,不得善终。
《玉面情魔》的结构粗旷来分大概平均分成两部分,结构本身也把故事转移到了两个不同的舞台。
前半部分马戏团和后半部分的大都会,可以说互为铺垫。
如果我们把第两年后的第二部分挪到最前面,变成怪人后的斯坦,在一个年轻人眼中,他的命运便如第一部分的怪人一般无二。
所以前后两部分的权重平衡和体量差不多,前半一小时,后半一个半小时。就像两种人生的镜像关系。
看似很多马戏团的戏份和后面的关联度很松散,显得有些冗长。
但个人觉得这整理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换个思路去看这部作品。
马戏团部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有头有尾。斯坦学得一身本领,然后用自己的机灵劲,替马戏团解决了大麻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于是开着货车,抱着美人,唱着歌,充满抱负和激情向着大城市奔赴而去。
如果斯坦的故事就到这里,这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
(蒙眼本来是为了节目效果,也同时暗示s斯坦根本不看不见命运)
第二部分开启的,似乎成了他的另一段镜像的暗黑人生。
这样安排的结果,强化了张力,更为斯坦的疯魔而唏嘘。
在人物的设计上,主角斯坦的视角和内心是主轴,其他大部分的角色都被安排成影响斯坦的因素,并弱化了其背后的动机。
更多时候这些人物更像是所谓拟人化之后的命运本身。
你知道命运为什么会捉弄你吗?没人知道。影片中的人就像命运一般影响着斯坦。
只要人有欲望,命运就不需要动机,所以人是渺小的。
但斯坦真是被命运安排?还是斯坦本来就是个白眼狼呢?
刚刚斩断过去的他,本来有机会重新开始,他的内心还确实存在一点善心,这点可以从他对怪人的态度感受到,但这善念其实很摇摆,也能从他受到危险就狠命殴打怪人的行为感受得到。再联想到他对待父亲的方式,斯坦的内心其实还是残忍自私的。
重要的是,他聪明。
讽刺的是,可能就是恰恰因为他发现自己很聪明,所以开始在内心涌动起一种不甘和高傲。
在这些他接触的因素之中,每一件事,都是伴随着利弊而来,坏和更坏(因为他们的营生本质是欺骗)但他选择了将其用在更坏的道儿上。
就像所有的学徒一样,无视警告,无视双刃剑的锋利,无视反噬。
三位长者的象征意味
魔术师皮特。
是一种启智的象征,是他给了斯坦点亮了一盏灯,让他一下子了解到原来智慧是可以用在欺骗之上。但他却阻止斯坦得到他的智慧,他很清楚,这种使用智慧的方式最终不会有好结果,算是现身说法。关于魔术师的死,影片处理的很暧昧,我倾向于斯坦故意毒死了魔术师。
(从之后的心理分析师口中几乎可以确定,但并不百分百清楚她是否说谎)
马戏团老板克莱姆(威廉·达福饰)
逐利和控制的引导者。老板有他的市井智慧,观察人,洞察人,控制人。所以留在他身边的人都很难逃离开。他总能找到别人的弱点,然后加以施舍,让所有人对他,或者说对这个马戏团产生依赖。
而斯坦学会了这些手段,学到本事之后选择自立门户,也算是一种背叛。
父亲
关于斯坦的父亲,我们知之甚少,但我们知道斯坦恨他,并用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他——弑父。
三位长者,一位被斯坦杀害,一位暧昧的杀害,一位离弃而去,从某种宏观角度上来看,都是弑父的行为。
暗示着其后登场的心理分析师的分析是正确的。
三位女士
占卜师齐娜
斯坦出现时,齐娜翻开了象征命运的底牌。
逆位的星星,我没那么了解塔罗牌,我解读成秘密的恋情,所以之后才会出现齐娜勾引斯坦的举动。
对斯坦来说,齐娜是初尝危险的诱惑,占卜师让斯坦明白了命运,但同时也让他误解了命运。这是斯坦接触的第一位女性,也是危险的开始。
但危险总伴随转机,在最后一次为斯坦占卜的时候,在抽出最后一张牌之前。占卜师告诉斯坦,牌抽出来命运就定了,他还有选择的机会。但斯坦一意孤行,甚至将塔罗牌倒吊者的正位手动改成了逆位。
熟悉塔罗牌的朋友一定知道,逆位的含义大概是时机未到,无远见,无谓牺牲, 反省和顺从。
之后斯坦将逆位手动调整为正位,但命运并没有握在他手中。
电流女孩莫莉(鲁妮·玛拉饰)
在马戏团第一眼看见的电流女孩象征着爱情的初次绽放和变化的模样。她总有点被挟持的迁就感。我感到也许这就是斯坦眼中的爱情变化,两年时间,从那份热爱,变成了满足牢骚和抱怨。甚至暗中出轨。
所以女孩就象征着爱情的变化,到最后扮演亡灵,也有双关之意。
心理分析师莉莉丝(凯特·布兰切特)
可控的羔羊,初次遇到同类。
大魔王气场太足。我会认为大魔王本身就充满神秘,正因为保持了这种神秘以及动机,所以对观众,对斯坦都是迷人的。她就像一种未知,吸引着人们靠近去一探究竟。同时,她的这种未知之下巧妙地编织出让斯坦能够戳穿的伪装,让他误以为她是只可控的羔羊,是充满欲望的同类。
大魔王有种命运弄人的象征意味。
酒精和怪人
(好酒和毒药如此相似)
酒精一种依赖,斯坦一直强调自己不喝酒的原因也是他从心里认为,一路走来他的成功从未依赖过谁,这让他觉得骄傲。当然也可以解读成与其父亲有关,然后在魔术师的死和怪人的下场中得到强化。
酒是一种依赖,同时也象征了危险。最后当斯坦放松下来,开始饮酒,事件也开始滑向失控,危险的信号开始侵入。
怪人是自我崩塌放弃之后的妥协。在成为怪人向命运低头之前,每个人都曾有过精彩而辉煌的疯狂。
怪人在初次登场的时候,就在马戏团老板的吆喝声中,发人思考。
“他从哪里来,是人类还是野兽?”
黑色电影中几乎不会出现好人,《玉面情魔》也一样,所有人说到底都是骗子而已,故事专注地从斯坦的单一视角出发,至于其他人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斯坦和你我一样,不重要,准确的说,和你我一样,他也根本不知道。
他以为他可以猜透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所想,他忘了这是骗术而已。
他的结果,魔术师早就一语成谶。他误以为那些骗术带给他的力量都是真的。
说到底他根本看不穿任何人,他仅仅是个骗子而已,说故事的骗子。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马戏团老板给斯坦讲了关于这个死婴的故事时,斯坦念念不忘。推测很可能斯坦出生时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造成了父亲酗酒对他不待见。
注意看额头的第三只眼,和斯坦做通灵时候遮住眼睛的眼罩几乎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变形。
在这个婴孩身上,斯坦看到了自己,所以斯坦才会说——我生来就是怪人。
最后的最后,说点肝颤的原因,当斯坦说出“我生来就是干怪人的。”那一刻他接受了命运对他的嘲讽和诡笑。
我忽然想起《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面岳云鹏说的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即使是再乐观的人也有绷不住的那一刻。
也许这种联想并不是很恰当。
但我在想可能很多时候,坚强不过是我们的伪装,如果真的有一根稻草压碎了所有强撑,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怪人?遗忘了心里对生活的向往,任命运摆布而活?
很明显,导演就没打算把片子往玄了吧唧整,悬疑、神秘、恐怖元素一样都不渲染,反而更写实。
战前的世界,有意思的是还不忘恶搞了一下希特勒,说有个像卓别林的小丑攻打波兰了。
单看剧情,恶有恶报的时间线收束更像是一篇中世纪黑暗寓言童话。
你看样子大家都在玩把戏,其实里面都是赤裸裸的人心,才会有“你骗不了人,是人们自己骗自己”。
说回观感,故事叙事的线感觉还是有点散乱繁多了些,你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哪去理解,只能被主角的视角和轨迹被动的拖着走,更何况主演们的人物形象都很单薄,斯坦的崩溃更显得僵硬且尴尬,就也就是为什么越到后面越感觉冗长乏味,黑色幽默和讽刺也不突出,两个半小时,这你交给九号秘事二十分钟不就给你讲完了。
而且,片子里面出现了的很多明显的伏笔,比如泡在乙醇里的伊诺克,小本子的“魔力”,女主的身世,男主的遭遇等等,要不就彻底没有,要不就一笔带过,个人仍觉得表现一下斯坦依赖单词本和谎言逐渐“堕落”的内心变化比较好,其他随便加点记忆闪回或回忆杀都比硬坳悬疑好。
镜头表现都是不错,画面感很强,光影和颜色的运用很和谐,服化道也比较还原,淘金热条纹的旧西装和多次出现的颜色功能不一的礼帽很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最后总结谈谈,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昆汀来拍会怎么样?我想老马戏团,战争背景,宗教神秘,人性,欺诈,无疑可以更加荒诞,用混乱去书写秩序,用荒诞去表现真相,或许别有一番风味。
突然想起契科夫所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果不其然。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在奥斯卡上获得众多提名,口碑却并不好,最终空手而归。擅长拍小怪兽的托罗在《玉面情魔》中完全没有涉及到怪兽的实体元素,而全片的怪兽,却是存在于人物内心的念想与欲望。
我没有看过老版的《玉面情魔》,却十分喜欢新版陀螺的《玉面情魔》。2021版片长大约两个半小时,却不觉得乏味,就像是做了一场心灵的按摩,观感极佳。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为了生活加入马戏团靠谎言赚钱,最终在与外人来来往往的过程中被谎言吞噬变为怪人的故事。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在陀螺手中充满迷幻剂的味道。无论是在场景的塑造还是在人物的表演,2021版《玉面情魔》都让我十分满意。
首先是场景的塑造,《玉面情魔》中的马戏团充满了奇幻的感受。这种奇幻不是华丽的奇幻,更像是《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的马戏团,放眼望去充满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细致地观望,则又弥漫着一种泥泞的脏,这种脏在代表人性的“怪人坑”里体现得最为直接。在摄影师高水准的运镜下,观众仿佛做了一场奇妙的梦。马戏团的主体段落过去之后,男主与女友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画风一转,金碧辉煌的餐厅内,满脸油光的男客与穿着华丽的女客正在观看男主二人的读心术表演。灯光的暗淡昏黄却将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更加突出了。
《玉面情魔》事实上是男主的一部成长史,只不过这部成长史是以一个悲剧结尾的。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的工具属性极为明显,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让男主的成长史变得无比丝滑,推动情节发展的重担几乎都在这位玉面情魔身上。但坏处又十分致命,也就是说相反,玉面情魔大魔王过分的工具属性直接导致这人物的扁平,存在感直线下降。在主宣传海报中,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甚至占据了绝对的C位,但电影中这位玉面情魔不仅仅是出场晚的问题。
影片的镜头感非常强,极度舒适。运镜的丝滑程度堪比德芙。但摄影的强悍也无法掩盖镜头设计的短板。《玉面情魔》中的暗示与伏笔虽多,但是过于明显与重复。这让我想起今年《引入尘烟》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引入尘烟》给男主反复的动物保护协会的镜头,不停地替换动物保护,不仅没有任何意义更是失真的体现。《玉面情魔》中镜头反复停留在“人参宝宝”,两次其实就可以了,过于频繁地出现只会显得廉价且幼稚。相反,结尾男主在车厢鸡笼中的俯拍镜头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首尾呼应,这种前文点到即止的铺垫显得更为高级。
弦乐的运用在影片中不止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更是整体感的维护。脏乱迷幻与金碧辉煌的两种不同风格在配乐的辅佐下不会断层,在整体偏黄的影调下别有一番风味。
陀螺版《玉面情魔》,不烂。它的风格与拍摄方法都比较符合现代观影审美。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中找到了平衡。这场谎言的艺术意味深长,在梦幻的镜头中做了一场美丽的噩梦。
很明显,导演就没打算把片子往玄了吧唧整,悬疑、神秘、恐怖元素一样都不渲染,反而更写实。
战前的世界,有意思的是还不忘恶搞了一下希特勒,说有个像卓别林的小丑攻打波兰了。
单看剧情,恶有恶报的时间线收束更像是一篇中世纪黑暗寓言童话。
你看样子大家都在玩把戏,其实里面都是赤裸裸的人心,才会有“你骗不了人,是人们自己骗自己”。
说回观感,故事叙事的线感觉还是有点散乱繁多了些,你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哪去理解,只能被主角的视角和轨迹被动的拖着走,更何况主演们的人物形象都很单薄,斯坦的崩溃更显得僵硬且尴尬,就也就是为什么越到后面越感觉冗长乏味,黑色幽默和讽刺也不突出,两个半小时,这你交给九号秘事二十分钟不就给你讲完了。
而且,片子里面出现了的很多明显的伏笔,比如泡在乙醇里的伊诺克,小本子的“魔力”,女主的身世,男主的遭遇等等,要不就彻底没有,要不就一笔带过,个人仍觉得表现一下斯坦依赖单词本和谎言逐渐“堕落”的内心变化比较好,其他随便加点记忆闪回或回忆杀都比硬坳悬疑好。
镜头表现都是不错,画面感很强,光影和颜色的运用很和谐,服化道也比较还原,淘金热条纹的旧西装和多次出现的颜色功能不一的礼帽很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最后总结谈谈,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昆汀来拍会怎么样?我想老马戏团,战争背景,宗教神秘,人性,欺诈,无疑可以更加荒诞,用混乱去书写秩序,用荒诞去表现真相,或许别有一番风味。
突然想起契科夫所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有点意思。
nightmare alley虽然不卖座但真的好好看,上一次给我这么大冲击的电影还是小丑。每个你觉得无聊的小情节都有不同的伏笔,然后反转出来总觉得非常意外又情理之中。
可能有些梗有点老,男主和大魔王在那唠daddy issue mommy issue的时候有点串戏,但它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的时候简直升华了全剧的主题,结尾男主苦笑着说I was born for it 的时候给人的感触五味杂陈,虽然后面戛然而止,但前面漫长有些无聊的铺垫完全能让观众在结尾时联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就更加觉得荒诞又无奈。
两个女主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搞雌竞一个女朋友一个小三,但后面发现男主才是最傻的那个。Molly和大魔王都很清醒以自己为中心。一个清楚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have enough,男主败露后直接潇洒离开;一个从一碰面就开始拿捏住男主,算计他达成自己的目的。只有男主因为自己的贪心和自作聪明变得一无所有,从一个轻蔑地说自己从不喝酒的人变成一个落魄的酒鬼。
大魔王梳着精心打理的金色卷发,涂着鲜艳的红唇踩着高跟鞋,眯起眼睛含着大仇得报的泪水,边抽烟边对男主说you are a small small man的时候真的太帅了。里面除了那个富豪憨憨没有一个人是傻白甜圣母,但就连那个憨憨都有意想不到的结局,我同学本来都睡着了,突然被那一幕吓醒说了句wtf直接给我笑拉了。结局的时候就觉得酣畅淋漓又爽快,可能我一直站在大魔王的角度看了哈哈哈
还有最后大魔王说的“you don't fool people Stan, they fool themselves"真的是点睛之笔,个人觉得完美诠释了当今陶白白白桃星座塔罗牌手相面相盛行的原因和现状。
作者:Mark Olson / LA Times(2021年12月17日)
校对:Issac
译文首发于《虹膜》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上一部电影《水形物语》票房大卖,并且斩获了四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而他的最新作品《玉面情魔》则讲述了一个关于马戏团、骗徒和不诚实社会的凄凉故事,描绘了一个远比前作绝望得多的世界。
《玉面情魔》的视觉风格与德尔·托罗之前的作品相似,光线优美、制作精细,引领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演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德尔·托罗与电影记者、历史学家(也是他的新婚妻子)金·摩根合写了剧本。
「在《水形物语》上映的时候,它其实是对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冲击所做出的回应,」德尔·托罗说。「但在电影制作完成以及整个宣传活动结束时,世界正处于一个几乎是认识论的危机中,即关于真理和谎言,民粹主义话语,以及如何区分一个只是强化你所相信的,而不是刺激你去放眼看世界的现实体系。而这些都是非常沉重的事情」。
德尔·托罗承认,这种更为严肃的心态为《玉面情魔》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视觉和风格上或许与我的其他电影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对我来说,被那些美丽但感觉残酷的画面所打动也很重要,」德尔·托罗说,他提到了美国画家,如托马斯·哈特·本顿、格兰特·伍德、安德鲁·怀斯和爱德华·霍珀。「我想捕捉那些并不异想天开的意象,它们也可以很美。而且这是新的,因为我一直依赖于——我这么说听起来像是《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怪异生物的天马行空。而放弃异想天开并试图保留美感,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练习。」
在这部电影中,布莱德利·库珀饰演斯坦顿·卡莱尔,一位逃离神秘过去的流浪汉,遇到了一个游行狂欢节。他迅速研究了心灵感应大师齐娜(托妮·柯莱特饰)和她的丈夫皮特·克鲁姆拜恩(大卫·斯特雷泽恩饰)的工作,学会了他们这一行的技巧。他和另一位狂欢节表演者莫莉(鲁妮·玛拉饰)远走高飞,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并在大城市的夜总会取得了成功。在性格可疑的精神分析学家莉莉丝·里特博士(凯特·布兰切特饰)的帮助下,他开始从当地有权势的人物身上捞钱。他最终遇到了可怕的大亨埃兹拉·格林德尔(理查德·詹金斯饰),计划开始受挫,最终走向了绝望的结局。
这部电影改编自威廉·林赛·格雷沙姆1946年的同名小说,在1947年就被爱德芒德·古尔丁搬上了大银幕,并由泰隆·鲍华饰演男主角。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为背景,德尔·托罗的版本从尘土飞扬、破烂不堪的马戏团世界——他们对自己的不诚实和真实身份保持着诚实,到光鲜亮丽的城市社会——每个人都表里不一、自私自利。无论是塔罗牌解读、杂技表演还是精神分析,《玉面情魔》都经常指向不可知的东西。
德尔·托罗在看原版电影之前就读了原著,而摩根回忆说,自己看书和看电影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原著比电影更容易接触到,而那部电影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邪典之作,部分原因是它相对来说不太常见。(1947年的原版电影目前已经登陆标准频道[Criterion Channel],并且发行了光盘。)
「我确信会有另一个版本,因为读了原著并看了电影之后,我心想,『好吧,这部电影绝对属于这个类型,但似乎可以在细节和素材上做些不同的尝试。』我们最后所走的方向侧重于人物刻画。」
在1993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魔鬼银爪》后不久,德尔·托罗就试图与经常合作的演员罗恩·帕尔曼一起进行翻拍。(而帕尔曼的确在《玉面情魔》中出演了马戏团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作为一个并不算太知名的导演,德尔·托罗没能获得翻拍的版权。多年后,由于《水形物语》的成功,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我刚拍完《魔鬼银爪》,这部电影甚至还没有上映。我和罗恩没有天真到以为他们会把翻拍权交给我们——『嘿,我拍了一部你没看过的电影,但我保证会帮你搞定这部翻拍电影的。』我记得我后来得到翻拍权的第一反应是,『啊,《水形物语》是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出品的(译者注:《玉面情魔》为迪士尼旗下的探照灯影业,前身为福斯探照灯影业,去年迪士尼正式停用了「福斯」品牌)。那他们现在应该会信任我了。』」
德尔·托罗和摩根于今年年初结婚。2017年9月,就在《水形物语》上映前后,这位导演结束了与洛伦萨·牛顿30多年的婚姻。摩根此前曾与加拿大导演盖伊·马丁结过婚。2018年,两人一起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当时德尔·托罗凭借《水形物语》大放异彩。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共同创作的项目,最终敲定了《玉面情魔》。
「我们当时已经在一起了,想要找到一些东西,一起冒险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德尔·托罗说。「我们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完成了拍摄,战胜了疫情。于是我们俩都觉得,『我们已经准备好结婚了』」。
两人带着对结局的热情开始了改编——「我们一致认为原作的结局是指路明灯,」德尔·托罗说——然后他们开始往回梳理故事。
「我觉得这部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恐惧的,」摩根说。「我对威廉·林赛·格雷沙姆非常感兴趣。我对这个项目真正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当我们两个人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都更深入地了解了他。没有关于他的权威传记,但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
宝贵的信息来源之一是2010年《纽约书评》刊登这部小说时的导言——作为电影的配套周边而重新出版了——由尼克·托什执笔,这位作家以探索黑社会和风月场而闻名,包括他在1992年出版的关于迪安·马丁的权威传记《迪诺》(Dino: Living High in the Dirty Business of Dreams)。正是在托什的文章中,摩根和德尔·托罗发现了格雷沙姆1959年写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斯坦顿就是作者」。
「斯坦顿身上有他的影子,」摩根说。
小说《玉面情魔》,这是格雷沙姆的其他著作永远无法企及的。在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他于1962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觉得这部小说是跨越时代的,」德尔·托罗说。「它绝对是对资本主义理想——美国梦的控诉。」
「当你试图找寻自己或审视自己时,无论是通过精神分析、塔罗牌,还是宗教,往往当你真的面对自己时,你并不喜欢你所看到的,」摩根说。「你可能会被吓到,或者你会因为知道你曾经面对过那种恐惧而感到安慰——你曾经面对过你正在逃避的东西。我觉得在小说中,这个角色总是在逃避什么。」
「我认为格雷沙姆对体制被操纵的方式得出了一个非常幻灭的结论,」德尔·托罗说。「在书里有一句写得很好的话——我可能记的不太对——他说,『什么样的上帝会创造这样一个屠宰场般的世界?』而我认为这种轻率的幻灭和浪漫的气质一样给人启发。看到有人如此清晰地将表现这种幻灭感,这真的会激发灵感。」
摩根在制作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片场,根据需要贡献新的想法。还因为,正如德尔·托罗所说,「我们一起创作剧本。她会时不时提出意见,『嘿,这很重要。我们可以保留它吗?』」
「这很棒,」摩根说。「因为编剧并不总是被邀请到片场。」
「黑色电影」一词通常会让人联想到透过百叶窗的锯齿状的光线,或在雨后光滑的街道上反射出各种光线等视觉主题。对于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来说,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并不是黑色电影式的——尽管有很多华服、时髦的室内装潢和风格化的灯光——但它的灵魂和内里是暗黑、冷酷的。
「对于黑色电影的定义往往过于严格,似乎它必须限于某种范式,」摩根说。「但它明明可以包含很多元素。」
「我认为有一种非常简化的观点,认为黑色电影是一系列视觉的陈词滥调和情绪。但它与情绪无关,」德尔·托罗说。「在我的理解中,它是一种失望的文学,它是美国式的存在主义。这种文学作品表明,打破富人和贫民之间的障碍的唯一方法是暴力——这在英国文学中就是阶级。如果你读的是简·奥斯汀,那么打破它的是婚姻。如果你读的是黑色小说,它就是暴力或逾矩行为。这是非常深刻的,是对一个建立在田园牧歌理念之上的国家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它对城市和工业生活以及它所带来的残酷性进行了真正的反思。」
在最近的一次视频电话采访中,当两人一起坐在沙发上时,摩根被德尔·托罗揽在臂弯里,以便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两人在创作剧本时一起看了很多电影,并指出他们故意避开了最伟大的一些黑色电影,例如《漩涡之外》《马耳他之鹰》或《罗拉秘史》。
很快,他们开始甜蜜地讲述一起看过的电影,试图回忆他们最喜欢的查尔斯·麦格劳参演的黑色电影,或者争论丽莎贝斯·斯科特在《悔之已晚》中扮演的角色的本性,最后德尔·托罗打趣道,「我们的采访正在变成《当哈利遇到莎莉》里出现的那种。」
德尔·托罗开玩笑地说,他们两个人在做这个项目时「变成了一个双头怪物」。首先,他们抄录了原著中的所有对话。然后他们分开工作,反复交换手稿并编辑对方的作品,直到他们聚在一起并肩写作。对于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妇来说,让自己沉浸在斯坦顿·卡莱尔的黑暗世界中,似乎不是一个太舒服的选择。
「当你在审视这种暗黑的素材时,能有人一起谈论是很有益的,」摩根说。「因此,敞开心扉,分享恐惧和自己的经历,发掘斯坦顿身上的人性,也很棒。我们把它与威廉·林赛·格雷沙姆、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认识的人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名艺术家,你会觉得可能存在着一种美好的暴政。而友好会变得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令人压抑,」德尔·托罗说:「然后你会陷入怀疑,毕竟,我们是在对整个环境做出反应,有时你会用一首诗来回应,有时你会用勇气来回应。」
原文链接:
一种“高考作文叫你写800字你非要写1600字”的观感
继上次带dating对象看了大型厌男片《soho惊魂夜》之后,我又干出了带热爱小动物的素食主义者去看神经病咬断活鸡脖子这么刺激的事,Jeez
太老套了!都什么年代了,这种故事不带点新解读又何必翻拍呢……这片子甚至过不了Bechdel测试。鲁妮玛拉和大魔王竟然没有互动真是太让人失望了,这简直是卡司诈骗好么◡ ヽ(`Д´)ノ ┻━┻
完成度自然不用说,毕竟团队在那摆着呢。陀螺的美学真的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众大牌也算各司其职,呈现了不错的群像。可真的就是太!长!了!
6.8/10 关于狂欢节,关于马戏团,关于那些惊奇诡异的体验,也正是关于电影曾最本质的视觉吸引力:无数奇观的反复交叠。但无论是叙事节奏,还是与大时代背景的结合(二战宛如不存在的底噪,毫无与剧情的实质互动),还是转场(黑屏的淡入淡出时常显得突兀),或是男主的创伤背景(拖沓到结尾的潦草插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硬伤,以至于无数Film Noir的技艺和奇观的堆积都未能够转化成统一的氛围,也就在情感上泄了几分气力。前半段在过量向观众展示那些古早的“科学的”戏法之后,突如其来的“两年后”的转换让后部分在视听上都稍显疲软,一时无法适应。许多可被进一步刻画的恋物般的物件都沦为简单地服务于结构的工具,并未能蕴含属于自己的符号意义,最后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就很傻 很漫长 laughable 看起来辗转反侧这个那个的 然鹅我只是觉得突兀又做作 看得好尴尬,然后payback看起来是好像挺厉害让人深思的,然而我的耐心已经被折腾完了,一落幕就迫不及待的离场了,坚持到了最后结束只是替自己不值得,一秒也不想多浪费了,还没有crimson peak好笑
空洞且肤浅的剧本一塌糊涂。这本来应该是一个表面激烈内里复杂的剧本,拍出来冗长儿戏,上气不接下气。演员都已经尽力了,身兼男主和制片的库神非常帅气,演得也不错,无奈这个角色被写成空心人,没有纵深,没有回味空间。三个女配更不用说,纯纯的工具人。难怪颁奖季颗粒无收。
我一个麻辣本质粉却被大魔王迷死了。拖沓,时长改成2h以内会更好。/这位导演的镜头场景太美了
电影美术营造的氛围应当受到表扬,这是导演的强项,从外表上看很精致,但好像根本没打算邀请观众进入其中。节奏缓慢,大部分叙事空洞,虽聚集了优秀的演员阵容,但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化学反应,库珀和布兰切特的对话像站在河边的聋哑人之间的交流。虽然演员们试图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情节却削弱了他们的角色,因为导演太专注于艺术美,而不是真正重要的故事跟节奏,他显然忘了让故事变得有趣。附言,1947年的原版《玉面情魔》尽管受到审查的限制,但在讲故事方面可要好得多。
大魔王出场之前,全是铺垫,节奏又慢,看得人昏昏欲睡。小白兔这个角色吧,好像前期整个去掉对剧情也没什么影响,后期的作用感觉就是为了满足大魔王的目的达成而设置的一个“演出失败”,就很刻意。而且,让大魔王演个心理医生也不让人信服,哪个病人遇到这种“白雪公主后妈”型心理医生能放松得下来啊,一看就不是个普通医生嘛。倒是场景、构图、色彩很美,基本也是帧帧如画的程度。不过剧情实在是槽点太多了,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太满,反而导致重点模糊。转折也很突兀,故事叙述不够流畅。
完成度很高,故事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前面一半太拖沓了,让人感觉意味不明,后半部分渐入佳境,结尾最好。这部片子最亮点的,其实是BC和CB两位的x张力,双A强强太带劲了。
继《SOHO夜惊魂》之后,2021令人崩溃的名导新片和观影体验。。。。原版《玉面情魔》1947 真香,新版让我想无限吐槽。
【玉面情魔@伪君子】库珀比起泰隆·宝华多了几分乡下人的憨厚,狡黠的笑容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很可惜,这不是一部女版的《恶魔》,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三个出色的女性表演成了一盘散沙。
观感基本和老版持平,从黑屏圈出转场到画面冷暗调色,托罗都极力让全片的质感接近于老派的黑色电影,而后半程室外戏的雪景返照与室内戏的高明暗对比甚至让彩色影像具备了黑白片的神韵,被大大增加了篇幅的马戏团部分成为了托罗的托德·布朗尼之梦,又是对童年回忆的再现,骗子于此习得骗术而行骗天下,幼时的托罗也于墨西哥马戏团与恐怖电影中获得养分以影像的“骗术”扬名立万,犯罪悬疑元素自然是托罗的心头好,但不同于原版的黑色宿命论,他更关心的是威廉·达福囚禁的“怪物”,结局命运的轮回告诉观众虽没有超现实情节,但这仍是一个讲述“怪兽”如何诞生的故事,如同雪地见“亡魂”的高潮,他从未忘记失利的《猩红山峰》乃至他痴迷的一切,本片对托罗来说或算是金狮和奥斯卡后调整状态与把玩趣味的一部昂贵“小品”,接下来该考虑《疯狂之山》了。
这届CP粉素质太高了吧,哈哈哈反诈教育片,魔兔全程零交集,不开心
美术等技术层面还是出色的,就是这故事节奏很奇怪,前面铺得太长了,让人误以为真有些超能力元素,结果从库珀单干之后就彻底开始效仿好莱坞黑色电影,加上这个骗局故事实在没有吸引力,结尾库珀变成了酒鬼重新去马戏团应聘,也是和他师傅一样的命运轮回了,建议托罗这么爱怪诞马戏,应该去执导一季美国恐怖故事才过瘾。
我睡了醒,醒了又睡,简直了,而且真的好长……和以往一样对陀螺的片喜欢不起来,服化道好精致,复古格调一流,Bradley Cooper大概又能奥提了!
看陀螺的作品美术和视觉永远是享受,前半段马戏团拍得那么细我觉得纯粹个人趣味,本以为他瘾就过到此而已了还好高潮没让我失望,但是剥离个人风格这一亮点整个故事真的是又臭又长……
不愧是三杰里面最无感的一位,陀螺这回倒是满足了自己的情怀和恶趣味,但用如此老套的执行来致敬实在是暴殄天物,愣是拿着王炸阵容顶级制作拍出来一坨又臭又长的裹脚布。魔兔如果没数错就同台一次交流不超三句,布莱德利库珀的演技也完全没法撑住那些怼脸大特写,实在不明白这种老白男覆灭的烂俗故事有啥翻拍的必要性。
服化道都很好,看着也很好,但是这个故事就完全照搬原版、几乎没有改动,这么原模原样的用新技术重新拍了一遍,这就让人觉得这样毫无全新内容和解读的翻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而且,片长也算是个问题,第一幕马戏团的部分有点太长了吧,2个半小时的全片也是没啥必要的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