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成功的侦探作家的妻子有了外遇,这位作家便利用自己拿手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个圈套,诱引他妻子的情人入局,来达到自己的报复目的。不过,他妻子的情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因而他们之间展开了精彩的斗法。本片虽然从头到尾只有两位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和米高.肯恩演出,但因导演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都有一流水准,因此仍能紧紧掌握住观众的情绪,是一部有格调的侦探片。
获奖资料
奥斯卡奖1973
提 名 最佳男演员 最佳男演员 最佳导演 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
金球奖1973
提 名 最佳电影(剧情类)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英国学院奖1974
提 名 最佳男演员 最佳编剧 最佳摄影 最佳艺术指导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1972
获 奖 最佳男演员
《足迹》 Sleuth 年代:1972年 / 国家:美国、英国 / 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 / 主演:劳伦斯·奥利弗、迈克尔·凯恩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这是一部只有两个人的电影,但是情节却跌宕起伏,它包含了两个男人的三次交手。安德鲁把妻子出轨的情夫米罗请到家里,安排了一场假装抢劫珠宝的假戏,用一个游戏的方式来玩弄他,并在最后朝他开了一枪。之后米罗化妆了侦探多普勒,回到安德鲁的家里对他进行一番“玩弄”,吓得安德鲁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打了个平手之后,米罗又再次将游戏升级,关于出轨的事情早已抛之脑后,这次是为了报复而报复。表面上这是两个男人抢一个女人的故事,但其实是两代人之间的较量。老年人的傲慢,激发了年轻人的报复,老年人狡猾,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但是面对死亡,却又都表现出同样的狼狈,人性的丑陋在不同的年龄层中得到了不同的展示。
2、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劳伦斯·奥利弗演这部电影时60多岁,迈克尔·凯恩39岁,他们戏内斗智斗勇,但戏外两人通过这部电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从剧本到布景都具有舞台剧的风格,角色的情绪大起大落,劳伦斯本就是舞台剧演员出身,拿捏起夸张的肢体动作轻车熟路,而凯恩也从他身上学到了用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反应来表现人物。16个星期的拍摄结束后,两人还经常相约吃饭。2007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曾经翻拍了《足迹》,而迈克尔·凯恩也应邀出演,这次他演的是劳伦斯的那个角色。他在35年后用这种方式向自己的老友致敬。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
第29分钟,安德鲁建议米罗在实施抢劫前,要把自己“伪装”一番,于是他带着汨罗来到自己的服装间,两人穿上了舞台剧的服装,戴上了假发,像演员那样演了期来,简直是两个戏精。米罗还换上看了小丑的行头,边唱边跳,想不到冤家之间还能这么欢乐。
亮点
第95分钟,就在安德鲁被多普勒侦探抓住,按在沙发上之后,剧情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多普勒撕掉了脸上的面具,原来他就是米罗!这段的感觉有点像《看不见的客人》。虽然我在这里剧透了,但是没关系,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悬念呢。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今日头条:鲸鱼电影
灌木织成的大迷宫中央,两个情敌男人碰面了。
原配是久负盛名的推理作家,精力旺盛,脑子灵活,家底厚实,草坪后面的大宅子就是他的。
新欢是个理发师,相貌堂堂。接到老作家的邀请而来,他已经做好了承受谩骂、侮辱和奚落的准备。
然而预想中的一切没有上演。作家说,你和我老婆相爱,祝你们幸福吧,不过她大手大脚惯了,而你没什么钱,日子怕是不好过。
理发师年轻气盛,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接着,作家提出了一个资助方案:理发师伪装成窃贼,从他家里偷走一串价值连城的珠宝,而珠宝是上了保险的,谁都不亏。
巨额诱惑在前,理发师不禁心动。作家不愧是搞推理的,早已深谋远虑,把一切计划妥当。
两人挑选行窃的装备,排练潜入房屋,在卧室翻箱倒柜,到客厅大搞破坏,炸开保险箱,还一本正经表演打斗、留下弹孔……
一切变得像妙趣横生的游戏,理发师也玩性大发,乐在其中。他浑然不知的是,这是在给自己的棺材板钉钉子呢。
写这部电影时,方君想了好几个标题,其中之一是《这部电影的神转折,比主角人数还多》。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足迹》的通篇只有两个主角,所有的场景几乎就是一栋大房子。
而整个故事却抖了好几个出人意料的大包袱,每一个都足够给一部普通悬疑片压轴的。
至于现在的标题,当然是想整蛊一下前阵子自媒体圈的浮夸风,但话说回来,第一次看《足迹》,确实让我“震惊”不已。
两个演员,一所房子,全靠唇枪舌战的对白制造冲突,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锋,非但一点不闷,反而酣畅淋漓。
当时阅片有限的我非常惊喜:电影可以这样玩,从极小的格局中,玩得一波三折,离奇巧妙。
好几年后我才知道,《足迹》是同名话剧改编,空间有限,台词密集,表演夸张,情节制胜,都是沿用了话剧的形式。
话剧跟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足迹》的编导,在它们之间堪称完美地架起了桥梁。哪怕一开篇稍觉无聊,入戏之后,也足以让人屡屡拍案叫绝。
无论是大宅的地理环境,其中的陈设和装饰,还是主角台词中的机锋、一颦一笑的神情,都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劲儿,很自然就让人浮想联翩,猜疑不断。
网上常见各种“高智商电影推荐”,动辄十大二十大。但究竟什么是高智商电影,也没见哪个榜单给出标准。
方君觉得,真正的高智商电影,不是艰深晦涩、故弄玄虚,不是存心想摆观众一道,也不是看十八遍才理得清——那些更应该称为另类电影。
所谓的高智商,应该是主创和观众各自对对方智商的高度尊重。
主创努力呈现一个有智力含量又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用高级的方式来呈现。
观众可以选择跟电影比赛智力、挑战谜题,也可以放松下来,享受一次次情节逆转带来的惊讶。
根据这样的标准,《足迹》就是典型的高智商电影。
它在豆瓣评分8.4分,在IMDb得到8.1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名列Top 250,是公认的经典。
一部封闭空间话痨片如此口碑爆棚,除了原作剧本精彩绝伦的构思,还要归功于两位主演火花四溅、炉火纯青的对手戏。
扮演老作家的是劳伦斯·奥利弗,好莱坞黄金时期老戏骨,在戏剧舞台和银幕上,演过莎士比亚重要作品中的几乎全部主角,被誉为“莎剧男神”,“莎士比亚戏剧王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员”。
更传奇的是,他在二战时期,曾冒着生命危险担任盟军间谍。
在《足迹》中,奥利弗演出了一个狡诈精明、好胜心强烈、虚荣虚伪又爱装腔作势的文艺老年。
有一段情节,作家在书房中藏了保险柜,算准了理发师找不到。
他先是胜券在握得意洋洋,当理发师注意到机关时,他开始局促不安,眼神闪烁,又强做镇定,被揭穿后短暂沮丧失态,接着又故作大度地自嘲,转移话题……
一连串天衣无缝的神态转变,让这个角色栩栩如生。
年轻理发师的扮演者迈克尔·凯恩,是六七十年代英伦影坛的演技派小生。
他在当时的欧美国家有多受欢迎,打个类比,大概相当于刘德华和梁朝伟在90年代香港那么红吧。
理发师冷静有教养,野心勃勃善于隐藏,强烈的报复心、出色的伪装能力和冷酷的智慧,都被凯恩诠释地丝丝入扣,跟前辈飚戏旗鼓相当。
两位主演也在次年,一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足迹》在2007年还有一个翻拍版,迈克尔·凯恩在新版饰演了老作家的角色。
新版改变了原来的结局,还加入了卖腐等元素,跟话剧的魅力貌合神离。
虽然片长不到90分钟,却给人感觉有不少闲笔,完全失去了旧版一气呵成的精湛。
也许就像前段时间方君评价《攻壳机动队》一样,《足迹》翻拍版的的最大价值,也是为了证明原版有多经典。
圈套、机关、罪案、推理,组成一场古典的智力游戏,优雅、讽刺、纯粹而迷人。
重要的是,在我们身处的数码快餐时代,这样的作品越来越难找到它的位置了。
银幕上超能力遍地,颜值即正义,演员和导演的门槛不断踩低……大片不召唤千军万马,不掀翻半个城市,不烧个二十分钟经费,都不好意思卖座。
两个男人喋喋不休两小时的话痨电影,还有几个人愿意买账?
不过这几年,话剧改编倒成了华语电影的一股新风尚,《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票房喜人,《十二公民》、《你好,疯子》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这至少表明,还是有许多观众,厌倦了这个那个IP、一成不变的几张明星脸和堆砌的特效,愿意欣赏电影艺术更朴实的一面。
有人批评,话剧电影的银幕感弱,调度手法单调,表演也常常有舞台味,不够“电影”。
这些毛病确实存在,包括《足迹》中也有。但精彩的故事和表演,足以弥补短板,造就悬疑片的翘楚。
也许,观众青睐话剧电影,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出色。
而是因为,在电影越来越同质和肤浅,特效越来越泛滥和廉价的时代,高明的情节,出色的台词,精彩的表演,这些好电影最基本的素质,反而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奇观。
很多影迷排斥老电影,但我常常跟他们说:既然你觉得良心新电影太少,不妨去老电影寻宝,多半不会失望。
毕竟,这就是经典存在的意义啊。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8083527.htmlSleuth (1972)
继续看IMDB250系列,又看到了一部极端的电影。《夺魂索》是一个长镜头拍完一部电影,这部则是两个演员演完一部电影,而且是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IMDB250里的电影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啊。
电影讲述了三个游戏和一场谋杀。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中年人的家里,年轻人是收入微薄的理发师,中年人是赫赫有名的侦探小说作家。理发师与作家的老婆搞在了一起,虽然这个女人生活很奢侈,但是作家还是很生气。作家策划了一个游戏,他假装好心的帮助年轻人,让他去偷自己的珠宝,卖出钱来这样才能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老婆。当理发师按照作家的意图偷走珠宝后,作家又拿着枪威胁要杀死他,说:这一切都是计划好的, 只为了谋杀他。作家对着理发师的脑袋开了一枪,理发师当场倒下了。其实,理发师没有死,作家放的是空枪,这一切只不过是戏弄理发师的游戏。几天后,一个侦探找上门来,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理发师。他在屋子里找到了理发师的衣服,在楼梯上发现了血迹,并指出了墙上的弹孔,这一切都指向作家——作家谋杀了理发师。惊慌失措的作家准备逃走,却被侦探摁住,作家彻底吓傻了。这时侦探才露出真面目,原来侦探是理发师假扮的,这一切也不过是个游戏,用来戏弄作家。理发师觉得还不过瘾,他说自己真的谋杀了一个人——作家的情人。理发师还告诉作家,他将一切嫁祸于作家,而且警察马上就到,有四样关键证据在屋子里,趁警察没来,还有时间找到。于是,在理发师的提示下,作家疲于奔命似地找到了四样证据。可是警察并没有来,原来这还是游戏,理发师终于报复了作家。同时,理发师还将作家阳痿的秘密说了出来。自己的秘密被理发师知道后,恼羞成怒的作家拿起了手枪,决定杀死理发师。作家这一次真的击中了理发师,可是在理发师倒地的同时,警察也来了。电影在作家绝望的表情中结束了。
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还算好看,情节设置的悬念颇多。故事的转折有四处,第一处是抢完珠宝后作家拿枪威胁理发师,第二处是理发师枪响之后倒地,第三处是理发师假扮的侦探将作家摁到,第四处是门外没有进来警察。根据故事情节,三个游戏都有着两个明显的结果——真或假,也就促使电影中有着诸多的悬念:作家是不是要真的杀理发师?理发师有没有死?侦探是不是真正的侦探?理发师真的杀了人?理发师有没有真的告诉警察?而且每一个悬念背后的真或假,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也会改变角色的想法。所以需要消耗我的脑力去思考这些,需要每时每刻思考着角色间对白的潜台词,需要从他们的交谈中去伪存真找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也使得这部电影看得非常辛苦。不过电影设置的这些悬念,都非常出人意料,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让我心甘情愿的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至于结尾,电影已经进行了三个假游戏,再来一个游戏的话,那就太俗套了,结尾作家必然会杀死理发师。影片的结尾果不其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作家杀人其实是很正常的,毕竟他的秘密让其他人知道是很羞耻的。总之,像本片这样情节转折如此之大的电影,并不多见,本片完全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
虽然电影的悬念、转折很吸引人,可是电影的情节大部分是通过对话来展开,看起来实在有些乏味,如果不是好看的情节吸引我,我早就已经睡着了。冗长拖沓的对白在电影前一个小时非常明显, 两个角色之间经常说一些与剧情无关的客套话,或者是一些蹩脚的玩笑,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的隐喻等等。最搞不明白的是,他们两个人刚见面之后就打起了台球,有没有搞错?怎么突然之间就玩了起来?还有,理发师曾经想走,为什么走了几步就因为作家的一句话回来了?搞不清楚他们两个人最初交谈的目的是什么。电影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的对话完全可以缩减一下,太枯燥了。本片真正好看的部分,是在影片进行一个小时之后开始的,这时电影才渐入佳境,才渐渐吸引我。不过,我没有理解电影中的对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字幕的关系吧。毕竟外文电影就是这样,字幕翻译之后很难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特别是像本片这样有很多潜台词、隐喻的电影。
本片的作家是一个阳痿的男人,对于他来说,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只能是游戏,侦探小说则是游戏的表现方式。作家对于理发师的行为,是自己的消遣。他用他自己认为很聪明的游戏来戏弄这个夺取自己老婆的男人,这也是作家嫉妒理发师是正常男人,对他进行的报复。此外,作家的家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玩偶、玩具,这更体现了作家生活的空虚——在他一个人的时候只能依靠玩具的消遣来满足自己。电影也通过对各种玩偶的特写,来表现作家的这种孤单与落寞。电影主要展现的就是这个阳痿男人的悲哀生活。至于理发师的行为,则完完全全是对作家的报复,而且报复的相当有水平。他的心态,从他剧中的一句话可以了解到:他父亲、祖父都是失败者,现在他要变为成功者,再也不能失败!他也确实做到了,耍了作家两次,还耍得他团团转。
前面已经说了,本片只用两个演员就表演了一部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所以本片对演员的要求必然很高。所幸的是,本片的两位演员都是非常具有实力的戏骨。一位是Michael Caine,一位是Laurence Olivier。Laurence Olivier在《蝴蝶梦》中见过他,那时候的他很年轻,在片中也老了。本片中的Michael Caine则是年轻人,很帅气,现在也老了。对于他们的表演不用多说,都是完美演出,如果没有他们精彩的演技,就没有这么好看的电影。额外说一句,Michael Caine假扮侦探的造型太假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总之,一部两个男人互相折磨对方玩的电影,情节曲折,悬念不少。如果能忍过电影前一个小时,后面就好看了。
序列:0521
TLF.IMDB.Top205.足迹.Sleuth.1972.D9.MiniSD-TLF
2011-08-26
足迹(1972)故事情节的可看性要比足迹(2007)强,后者稍显沉闷,观众偶尔会出戏。后者在台词设计上更加强调了两人的冲突,更加针锋相对,使得最后小男人的结局成为必然。而前者则刻意弱化了二人的冲突,使得两人成为游戏的伙伴。
两版演员的演技都很棒,都可以打5星。不过1972在年轻男人的选择上稍微有点失误,因为麦克凯恩的形体和声音太有标志性了,光是听声音就可以分辨出是他,这直接导致第二局蒙骗老男人不能成立了。
足迹(1972)有点希区柯克风格。
老版稍显拖沓,不紧张,但是吸引人。新版简洁,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A-】剧本,调度,表演等各方面皆堪称类型典范,室内剧巅峰之作。“玩具”的元素添加,不时插入的木偶和油画特写,令仅有两人的叙境拥有了众多的“旁观者”,加深了气氛的怪异与不安,对电影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
两个人的戏,基本是室内场景,完全是靠演员的台词功力,两个捉弄人的把戏,奥利弗还有喜剧表演能力,不简单,比《汉密尔顿夫人》里演的好多了。
这是英国人才写得出的剧本。在封闭空间做互相挖苦的游戏,让人想起《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阿尔比讲的是逃避现实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虚伪和脆弱,本片则是像是两个时代的暴力交接,工党与保守党的碰撞。旧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在年轻的无产者眼中是无用的习气和恶趣味。侦探小说是“被玩坏了的贵族老爷的消遣。”甚至贵族本身也是阳痿和不育的。时代已不属于他。贵族只好拒绝电视机,离群索居,跟别墅里的偶人和机械玩具为伴。选角和表演堪称完美。奥利弗用不再时兴的表演方式表现一个过气的人,凯恩则自然、有力而且自命不凡。太好看了!
学院派演技代言人劳伦斯奥利弗,与具强大气场的迈克尔凯恩,两人联袂。饶有兴趣的是,2007版《足迹》的迈克尔凯恩与自己的1972年版反转角色,扮演劳伦斯奥利弗这老滑头的角色,轮回攻心设套。且看两个男人一台戏。
房子太赞了,这两人对戏也太啊啊啊啊啊啊啊
约瑟夫·L·曼凯维奇,职业生涯始于柏林《芝加哥论坛报》助理记者,当时与乌发影片公司签定了合约,为该公司在英美发行的无声片翻译英文字幕(*字幕组也可以成名导!),由此而接触到了电影。回到美国之后,与哥哥一起赴好莱坞发展,从1929年开始为派拉蒙影片公司撰写字幕、对白和剧本。
真是英国舞台剧类电影的典范!两位主演的强大表演,英国人擅长的不动声色式调度,以及寓言式的布景,都赋予这部奇妙的片子以一种强大而优雅的气场。剪辑很有意思,曾经觉得那些诡异的静物镜头是什么意思,而正是它们在结尾处交织出影片的最强音。
室内推理斗智戏中的翘楚,一个在侦探游戏与捉弄羞辱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终致两败俱伤的故事。改编自安东尼·沙弗尔的同名百老汇舞台剧。英国人自黑和讽刺起来着实带劲,透现两代人、两种阶层(贵族与平民)、两种地域身份(英伦世家vs意国移民)的冲突,全程仅有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但双方的多回合角力、多重反转让人完全移不开注意力。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两位老戏骨的表演精妙绝伦(本片也是仅有的9部双/三男主奥提电影之一),分别将孤独、自负、虚伪、狡猾的老推理小说家与机智、贪财、记仇的年轻理发师演得入木三分。美术设计华丽而妖异,以哥特风舞台布景般的绘画开篇收尾,作家豪宅里环绕遍布的各式人偶与活动机械玩具(还时不时就插入个特写)仿佛冷眼看穿了一切,还有树篱迷宫与肖像画。| 性是一场游戏,婚姻便是处罚。(9.0/10)
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的双峰对决堪称本格室内剧之典范。表演功底炉火纯青,勾起复习其莎翁作品之兴趣。总觉得,那些高贵到几欲做作的古典风情,是这个时代的化石,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最没有想象力的剧情,最不需要“推理”的过程,最没“悬念”的结局。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提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我的好奇心早早被扼杀了。即使睡着了都不会错过什么,当之无愧的催眠电影。场景是够“惊悚”的。这样来诠释“推理”和“悬疑”真是幽默。
一个男人找另一个男人玩游戏,结果把另一个男人玩火了,另一个男人又以牙还牙,把那个男人玩火了。这个男人受不了失去游戏规则制定者的身份,玩死了对方,没想到后者也有后招。最后,两个男人就都玩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游戏有风险,屌丝需谨慎。
强大的舞台表演功力,两人飙戏火花四溅,空间内的顺滑调度配合满屋充斥着诡异神秘的机械装置丝毫不觉单调,因而稍嫌夸张的戏剧腔在莎剧式古典氛围中反而更契合,让这个多次“反转”、富含设计结构意味的“游戏”意犹未尽,剧本之强大可见一斑,秒杀很多后来所谓室内烧脑剧;顺着主线一路螺旋上升,两个男性旗鼓相当的妄自尊大和骄纵贪婪被暴露无遗(因而让剧本的多重转折显得合情合理),狠狠嘲弄沉浸于迷宫布置与文字游戏的侦探小说家(某种程度上也是反传统破案类型),其代表的英式文化在被鄙夷的意大利裔后代面前恰如结尾一番伤透他心灵的评价——“过时且做作”。
尽管编、导、演各方面都卖足了力气,但难掩影片本身的浅薄无聊空洞乏味。
室内二人戏,大飙演技。风水轮流转,07年的新版,轮到迈克尔凯恩被裘德洛抢了老婆
非常不错的舞台剧电影 1、树篱迷宫让人迷惑,开启的暗门预示着游戏由一方控制 2、八音盒游戏阵,可控笑声的船长,表示:明知这是游戏,却深深陷入不能自拔。八音盒从微笑-凝视到最后的疯狂。3、未知的东西最可怕也最好玩(玛格丽特与警察)4、质量不错,可惜早早猜出了每一个扣子,单纯推理变得无趣
用智慧的火光迸发出来的影片...
想起前阵颇得口碑、赞誉的『利刃出鞘』,很有些联系,极具舞台化的大豪宅、侦探小说家,都是莎剧王子出身的大boss,更雷同的是对于移民问题的讽刺,那种深根蒂固的阶级意识;但大不一样的是,在连珠炮似得密集台词里,拾忆阿婆书中的片段,实在是比政治隐喻的段子,有趣得多。这种举重若轻、亦庄亦谐的游戏感,华丽丽的、太漂亮了。看看盛年时期的迈克尔凯恩和美国队长,都哭得一脸稀里哗啦得泪水,就知道啥叫有文化底蕴了。。😂殿堂级,就差不多是介个样子吧。大舞台化式的封闭环境,表演派的典范,老了的莎剧王子也还是王子,一开腔就是汉姆雷特。拖了很多年也没看的原因是,台词实在太密集!看得人眼晕…老英伦的那种话痨……两个男人一台戏、居然撑了两个多小时,可见剧本着实板扎。
一座房子 两个演员 三场智力游戏 四轮圈套斗法 着实过瘾 不过还是觉得节奏略微缓慢 前半段的对白安排纯属话痨病发作 还是那句话 跟一个智力高超的人玩游戏还有翻盘的可能 但是跟一个不要命的人玩游戏 你是永远赢不了的
舞台剧风格的经典作品
一室華麗大小(人)物意味深長。沉默證人。無情路人。冷笑幽靈。狂舞鬼魅。睡與醒,靜與鬧。死亡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