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部電影的重要性
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齣英語電影用上"homosexual"這字眼,並間接促成1967年英國通過法案the Sexual Offences Act 1967, 滿21歲男子在私人地方的同性戀行為不再是犯罪。許多人認為這齣電影在某程度上推動了立法。
(附註)有情節透露:
當主角面對妻子的質詢,他選擇面對自己的情感,字字錐心刺骨:
"I stopped seeing him,because I wanted him.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Dirk Bogarde在這部電影的演技之好,那股勇氣真是令人動容,想想,那時還是1960保守的英國啊!
~~~~~~~~~~~~~~~~~~~~~~~~~~~~~~~~~~~~~~~~~~~~~~~~~~
後記:2004年美國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將此片列入他100部偉大的電影名單中,以下附上他所寫的影評,容我拙譯之。
~~~~~~~~~~~~~~~~~~~~~~~~~~~~~~~~~~~~~~~~~~~~~~~~~~~
●一篇關於《Victim》(1961)的影評翻譯
原文出處: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F20040523%2FREVIEWS08%2F405230303%2F1023作者:ROGER EBERT
譯者:spondee
Victim (1961)
BY ROGER EBERT / May 23, 2004
最近有評論認為《Victim》處理同性戀的議題手法偏於膽怯,然而檢視1961年英國的時代背景,這是部勇敢的電影。從它當初在美國遭到禁演,就只因為影片中使用了"homosexual"這個字眼的事實來看,其莫大的勇氣難以估量。當時的美國和英國,同性戀者等同於罪犯,所以《Victim》的編導採用黑色電影(film noir)和驚悚片(thriller) 的手法表達中心論點,把當時的反同性戀法案稱為「勒索者的特權法」("the blackmailer's charter")。的確,過去英國的勒索案件有百分之九十受害者都是同性戀。
捍衛同性戀的主題在當時的電影票房一點也不受歡迎,因此導演Basil Dearden把《Victim》拍成一部警察辦案的懸疑驚悚片,藉此擴展影片的吸引力。看不到任何的性愛場景(甚至相關的事發地點),所以當我們得知影片主人翁天生是個同性戀時,就會開始懷疑他是否曾體驗過同志性愛。主要情節是描述匿名的勒索者專向有錢有名氣的同性戀恐嚇詐財,包括一名前途大好,敢與勒索者對抗的律師。
這名律師就是故事主角Melville Farr,40歲的他剛獲得晉升,即將成為王室的法律顧問。如果他身為同性戀的事實被攤開來,就會失去王室的委任,事業和婚姻面臨不保。不過他下定決心挺身而出,因為得有人出面對抗勒索者以宣示法律上的不公。當Melville Farr循線追蹤幾位勒索案件的受害者時,透過電影我們可以一窺倫敦當時的社會樣貌–法庭、警察局、酒吧、俱樂部、理髮廳、二手書店、咖啡廳、會客室、汽車經銷商……等等–大量呈現很多市井小民為了隱藏他們真實的性向,平凡生活是如何的受到影響。
由Dirk Bogarde扮演的Farr,是一名處事圓滑能力強的大律師,在Dirk Bogarde的詮釋下,流露出剛毅與冷靜的特質。主角Farr只在這部電影中提高說話的聲調二至三次,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一股憤怒的暗流:他覺得社會刑罰同性戀是不對的;同性戀無法向警察投訴遭到勒索是不對的;放任偽善猖獗(行不義)是不對的。 影片中有一幕,當Farr突如其來地揮拳揍向某個剛侮辱他的人時,正好揭示出: 在他世故圓滑的表面下,其實有著一顆受傷、憤慨,以及強烈的決心,要採取最後的行動以證明他的信念。
影片開始的連續鏡頭和Farr沒什麼關係,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名叫做Jack Barrett (由Peter McEnery飾演)的年輕人,正在逃避警察的追捕。很快地我們就會知道他是個同性戀,被通緝的原因卻是盜用公款。身無分文的他急需現金離開倫敦,只好打電話找Farr求助,結果被斷然回絕;他轉而改找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由Norman Bird飾演),和一名汽車經銷,還有其他人……等等,也是被拒絕。Barrett的絕望在一家酒吧中被注意到,這家酒吧是其他角色們常去的地方,包括一對怪咖:一個是長得像鼠輩的瘦小男人,另一個則是身材較壯的瞎子,卻能偷聽所有的八卦。
Barrett後來還是被警察逮捕到案,而且被搜查出帶著一本剪貼簿,裡面全是關於Farr的剪報。對於不輕易信服又開明的Harris警探(由John Barrie飾演)而言,這是個再明顯也不過的案件:Barrett沒有錢,生活簡單,偷了公司大量的公款,疑似同性戀的身分,所以Barrett其實是被勒索的受害者。Harris警探請Farr協助辦案,Farr表示幫不了什麼忙,但就在Harris告訴他Barrett已在牢房裡上吊自殺身亡時,Farr臉上的表情是如此震驚。理由很簡單:他愛Barrett。
Farr的妻子Laura (由Sylvia Syms飾演)很快就察覺到他的心情低落,終於了解他和Barrett的關係。雖然結婚的當時她就知道Farr過去曾和一個年輕的劍橋大學學生熱戀,但那次是"對方暗戀他"。他告訴她,自己從沒和Barrett發生過性關係,之所以停止見Barrett,是因為他發現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變得太強烈—不過對Laura而言,這就跟有肉體接觸招致背叛的感覺是一樣的,因為她看得出Farr對Barrett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勝過Farr對她的愛。
這部電影由犯罪驚悚和人性刻畫兩個層面著手,由於兩面俱佳,所以使得本片同時兼具娛樂性和啟示性(entertainment and message)。巧妙的劇本中含有大量間接迂迴的劇情設計,將動機隱藏起來,故意引導我們走入錯誤的戲劇方向,直到我們發現事實真相以及Farr和他妻子之間令人感動的幾幕戲;我很慶幸電影最後夫妻倆的對手戲帶有一種淒涼的寫實主義調性,而非某種做作不自然的結尾。
電影劇本由Janet Green和John McCormick撰寫,原本只是一系列的對話,在一群道地的英國性格演員演繹下,變得豐富多姿。其中表現最好的是Norman Bird,飾演二手書店老闆,雖然拒絕幫忙Barrett,但是他對Barrett的感情(就像Farr的狀況)卻是比表面上看來更複雜。
二手書店老闆是Farr親自展開調查所接觸到的其中一人;靠著Barrett生前其中一位好朋友所提供的一些名字,他試著要找出某位同性戀告訴他究竟是如何,以及何時向勒索者支付錢財。幾乎所有的受害者都不敢講,其中有一位叫做Henry的年長理髮師(由Charles Lloyd Pack飾演),甚至非常恐懼地告訴Farr,他已經因為”同性戀罪”入獄兩次了,再也不想嘗到坐牢的滋味了。(所以寧願向勒索者付錢換取平靜的生活。)
影片的攝影場景位於生活多采多姿,具有時代氣息的倫敦;寫實的拍攝手法讓人覺得片中的各個角色們栩栩如生。Pauline Kael就認為,片中某些角色說話及神韻帶有獨特的英式癖性,比影片中Bogarde飾演的低調主角更像同性戀,而且說真的我們總是猜不出誰是獵人,誰是獵物。例如,在一個很微妙的次要情節中,會令人猜想搞不好其中某位警察他自己就是個同性戀。
對於演員Dirk Bogarde (1921-1999)而言,接演《Victim》為他的演藝事業帶來 決定性的突破(decisive break)。他在1950年代已是英國影壇非常受歡迎的指標性人物,演了一系列傳統的動作片英雄和浪漫的愛情片主角,甚至是「醫生系列」的輕喜劇 (《Doctor in the House》,《Doctor at Sea》,《Doctor at Large》)。經紀人當初警告他,相對於那些主流角色而言,1961年演出這一部同性戀電影很可能會終結演藝事業的前途,甚至可能去好萊塢也無法生存,即使已經有美國導演對他感興趣。
然而他還是照演不誤,就像劇中主角Melville Farr那樣勇往直前,而且從此後沒再演過傳統的男主角。奇怪的是,這種轉變反而是他日後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點;同時他再接演傳統角色的話,評價也很可能會下跌,所以他才能打破桎梏,拍出一部又一部富有挑戰性的作品:《The Servant》(1963),《King & Country》(1964),《Darling》(1965),《Accident》(1967),《The Fixer》(1968),維斯康堤的 《The Damned》(1969) 和《Death in Venice》(1971),亞倫雷奈的《Providence》(1977) 以及法斯賓達的《Despair》(1979)。
Bogarde自己就是同性戀,只是生前沒有出櫃;即使在他一系列的回憶錄中,對於和人生伴侶Tony Forwood的生活點滴,他也只是將雙方的關係定位於演員和經紀人,而非愛人。也因此他一直被某些同志作家和同志激進份子批評,但是請想想:他接演乍看之下像事業自殺的電影《Victim》,不就是代表和他演的主角Melville Farr一樣做了相同的決定—去做對的事,並且接受後果?他不是經由演員的身分,透過《Victim》以及很多其他角色(尤其是在《Death in Venice》中那位年老的教授)表達出來了嗎?他私底下是什麼樣的人,做了什麼事,與任何人相干嗎?以《Victim》這部電影的觀點來看,這其實不關任何人的事。
我以前見過他一次,那是個威尼斯的夏日午後,當時他正在那裡拍維斯康提的電影《Death in Venice》。我們坐在一個Palazzo式的花園中喝茶,俯瞰著Guidecca Canal,然後他逗趣地指著一位身穿黑衣,埋伏在樹後面的老婦人,說:「那位是伯爵夫人,她把這地方出租給我,還以為我不知道她其實沒搬出去。」他安靜,為人爽快俐落,不愛交際。不是那種你想像中會為了取悅大眾,而公開掏心掏肺的人。
時至今日,當然世事皆已不同,畢竟Bogarde生於1921年,直至1967年英國終於使同性戀合法化。身為一名演員,他冒了很大的風險接演一個具有決定性的角色,同時證明這的確是意義非凡。
總之,我們認為自己有權利知道他的任何事,他不是透過他的工作,告訴我們了嗎?
2 ) 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今天,回看这部同志史上最重要的电影
1961年,当英国导演巴兹尔·迪尔登决定将《受害者》搬上大银幕时,全英国上下举世哗然。因为同性恋这一极度富争议性的题材,许多演员都对导演抛出的橄榄枝投了否决票(如杰克·霍金斯、詹姆斯·梅森和斯图尔特·格兰杰)。苦觅男主角无果后,制作组不得不把角色法尔·梅尔维尔的年龄修改得更年轻一点,让40岁的德克·博加德拿下这一烫手山芋。
由于影片的题材敏感,英国电影审查(分级)委员会(BBFC)在电影正式提交前审查了剧本。反复拉扯间,电影被敦促删剪了4行对话,委员会书记特里维廉约翰·特里维廉同意这部电影过审。令人惊讶的是,在制片方申诉后,3行被撤销又神奇地回来了——这其中包括法尔的大胆自白。被删减的部分只剩下青春期男孩认为同性恋是“我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样的对话。
1961年10月,《受害者》在伦敦地下放映,电影史上首度出现用上“homosexual(同性恋)”这字眼的英语电影。它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后,美国电影协会(MPAA)对它下了一纸放映禁令。吊诡的是,删减了十分钟的版本于60年代中期在美国电视获准播出,并无多少观者对之提出异议——面对同一样存在,官方的态度总是比大众要“含蓄”许多。
黑色电影与恐怖的想象力
“如果没有惊悚片元素,《受害者》这部电影,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在一次访谈中,导演巴兹尔·迪尔登坦言。为扩展影片影响力,他聪明地采取了和《艳尸凶案》(1959)相同的“曲线救国”策略:制作成一部警察破案的悬疑惊悚片。
电影的开场十分巧妙。在一系列连续镜头后,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工地上一个名叫杰克·巴里特(彼得·麦森内里饰)的年轻人。当两位身着风衣、带着黑色檐帽的神秘人现身后,他神情慌张地开始了逃亡之旅——这样的装扮在黑色电影中,往往象征非邪(匪徒)即正(警察)的两面。随镜头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身无分文的巴里特为逃避两位警察的追捕,急需现金离开伦敦,只能四处求助。一次次碰壁后,走投无路的他在酒吧中被警察缉拿归案,而被捕前他做的最后一桩挣扎,是欲图毁去一本随身携带的剪贴簿。
无头苍蝇般的逃避中,我们跟着这个局促的年轻人,初识了形形色色的伦敦世相。他所求助的人,多少带着奇妙的情感张力。二手书店老板哈罗德(诺曼·伯德饰)责怪他“我了解何谓‘恐怖的想象力’,现在换你去体验试试”;汽车经销商看到他出现,满脸写着尴尬与不情愿;朋友弗兰克的妻子塞尔维极度不喜欢他:“为什么他不和自己的同类呆在一起?”另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律师梅尔维尔·法尔,更接连拒听他的电话。
在老少两位警察夹击中,满面泪痕的巴里特承认了挪用工资的“罪行”,但仍一口咬定他花光了2300英镑。很快,警察按图索骥地找上了法尔——剪贴簿里的内容全部与其工作有关。这位年轻有为的律师从容自若地回复着警察一步紧似一步的追问,即便在“同性恋”一词清脆地从老警察口中吐出,他也能直视着对方承认“我已经有此概念”。他的失态,出现在听闻巴里特自杀之时。紧促的音乐响起,镜头推进。具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高反差打光法,照亮了他的脸:震惊的面容、晃动的目光。这一幕,无法不让我们回想起三分多钟前,摄影机以同样手法,追踪着牢房里巴里特脸上的表情,用毛尖的话而言,“那种绝望和痛苦成了一个世纪的同性恋人的表情。”
至此,电影已进行了四分之一。由简妮特·格林和约翰·麦考密克巧妙撰写的剧本,铺设了大量间接迂回的剧情设计,在解释人物的“异常”之前,故意隐藏了真实动机,引导观众一次次走入迷途。对这个因同性恋而被勒索致死的“受害者”,我们已建立了太多同情,无论这是否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策略,它取得了成功。早前那些诸如“减少犯罪事件的动机”等语焉不详的模糊指涉,也找到了出口。
叙说同性恋,含蓄颠覆的圣地
二战后,一个个原英国殖民国家相继独立,年轻人面对突然拥有的金钱和权力,面对旧有价值观的崩溃,在传统势力的氤氲下,开始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建造更公平的社会。电影观众不再是战前的家庭型观众,逐渐转变成小众的特殊族群。据调查,1950年代末,七成五的电影观众都不到30岁。这些欢迎为他们叛逆辩护的年轻观众,日渐让电影成为含蓄颠覆的圣地。
身为时代的一份子,巴兹尔·迪尔登还在伊灵工作室时,便拍摄了第一部使用“混蛋”字眼的电影《寒夜青灯》(1950),这是德克·博加德与他的初次合作。在迪尔登放弃伊灵工作室后,其电影在开创性上突飞猛进,反种族歧视的《艳尸凶案》(1959)、为女权主义摇旗呐喊的《一整夜》(1962),及关注同性恋者身份的《受害者》(1961),都是个中翘楚。
若要理解本片,必须得对英国同性恋历史状况做个简略梳理。在英国,同性恋一直被当作“违反人的天性的罪行”,有着相较其他各国而言最为严厉的刑罚。1895年对文豪王尔德的审判,更深刻动摇了这一唯美而行事乖张的群体,导致一些人墙头转向。社会上树立起同性恋者“败坏青年者德行”的形象,开始对同性恋进行有预谋的沉默。直到二十世纪初著名知识分子团体“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兴起,同性恋、双性恋等行为才再度风靡,剑桥一度成为同性恋者的天堂——《受害者》中的主人公法尔,亦是在剑桥求学生涯中第一次结识了同性暧昧对象。
随后,医学上相继出现“退化性同性恋”、“可以‘治愈’的后天发育畸形说”及弗洛伊德的“神经功能症说”等理论,为大众树立了同性恋是变态倾向压抑产物的印象。同性恋者的危险成为立法者和法官们偏爱的论题,警方对之实行特殊手段来克服,并以恐慌气氛促使同性恋者退缩于匿名和私人空间之中。50年代的冷战、剑桥间谍案的丑闻助长了社会对同性恋仇视的心理,因同性恋被定罪的人数达到顶峰,平均每年2000人。“电脑之父”阿兰·图林服毒自杀,即是这一时期的悲剧性事件。从《受害者》警察之口,对此也可见一斑:“90%的勒索案件都是源自于同性恋。”
在这种“白色恐怖”氛围中,不惜毁掉事业与家庭也要站出来追查勒索者到底的法尔,成为孤独的捕猎手。在导演镜下,这个伦敦的地下黑暗群体,虽不乏如剧场明星、大律师这样的英才,但都是被视为“猎物”的受害者,遮遮掩掩、敏感脆弱、自我厌弃、紧张悲伤。因同性恋罪四度入狱的哈罗德,凄凉说出“大自然跟我开了个肮脏的玩笑……我觉得自己是罪犯,不法之徒”这样的话来。这并非居高临下的观望态度,他们只是如同你我的普通公民,小心翼翼过着自己的寻常生活,没有伤害任何人。借用《艳尸凶案》的话来形容:“仅仅看着他们,你并不能确定他们与众不同;尽管那些怀有本能敌意的人,认为你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试图展示年代共识的角度,影片让观众自己选择要站在哪一边。有恐同者使用“恶魔”“怪癖”“性变态”这样的恶毒字眼,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有点不正常”,警方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宽容。电影最后法律助手威廉和妻子劳拉对法尔的理解与体谅态度,甚至令影片有了一抹亮色的光明结尾。
博加德与迪尔登的古典蓝调
1960年代是英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厨房洗碗槽”现实主义(1958-1963)。电影多为黑白片,表现工人阶级的日常现实,具社会使命感。二、“摇摆英伦”电影(1963-1969)。影片多彩色摄影,节奏轻快,带有法国新浪潮的自由不拘感,表现时代的繁荣与时髦。
《受害者》显然不在这两种之内。巴兹尔·迪尔登一脉相承的是四、五十年代英伦电影的古典风骨及技匠传统:强调语言之表达力,阶级意识明确,以聪慧精准的态度和克制优雅的方式,对他所窥视的地下世界及角色表达着同情。写实的拍摄手法令片中的各个角色栩栩如生,时代气息多姿多彩。影评人雷蒙德·杜格纳特把其与美国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实片相比较(如斯坦利·克雷默),指出巴电影主角经常最终做正确的事,具有“谦逊屈从合理的权利”和“身为领导者所需的坚定的信仰”。
德克·博加德饰演的法尔·梅尔维尔是“受损圣人”的集中代表。在演艺生涯的前十年,博加德主要以传统的浪漫角色和动作片英雄形象示人,尤其轻喜剧“医生系列”让他成为“日场剧院之偶像”。40岁时,他被授予爵士,风头一时无双。就在此时,与兰克电影公司14年合约期满的他,不顾经纪人的警告,决定接演《受害者》。
英俊温良的外貌、沉着克己的态度,博加德显然深谙如何带着类型化的脚镣,以古典的方式去演绎社会问题影片。如劳伦斯·奥利弗般,他仔细观察细节而精准地将之展现于外,在念白、动作、肢体控制、综合表演上素有训练,能非常完美地背诵高度风格化的对白,铿锵有力而不失人味。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的型男法尔,其高谈阔论、深思熟虑、饱受折磨……一举一动均与愤怒青年及写实青年相去甚远,是训练有素的当代贵族。
影评最令人动容的段落,出现在法尔对妻子直白恋情一幕。在黑暗阴郁的客厅,面对妻子毫不退让的追问,法尔以冷淡的声调和克制的手势应对,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却出卖了他内心被彻底撕裂的痛楚。他抬起下巴,以略带轻蔑的态度强烈表达出他对另一个男人的欲望:“我不再去见他,是因为我想要占有他”,令时人瞠目结舌。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博加德故作漫不经心地回应出演这幕的感受:“我认为在电影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段落,因为它毫不留情:绝无隐瞒。我无须对影迷耍任何花招,这是一个直接坦荡的表演。”——尽管博加德本人在过世前都拒绝承认他是同性恋,他与经纪人安东尼·霍伍德绵延近半个世纪的亲密关系,一直是人们非议的焦点。无论他是否选择出柜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奉献出了最强大的同性恋等争议性表演。《仆人》(1963)里销魂油滑的仆人、《魂断威尼斯》(1971)中带着无限渴望的老艺术家,均让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值得一提的是,《受害者》上映后,引发了关于同性恋和相关勒索的全国性讨论。影片传达出这样的观念:“毋庸置疑有一条让同性恋坐牢的法律,给勒索者创造了无限机会。”它间接促成了1967年英国通过“同性恋改革法案”(Homosexual Reform Act),21岁以上成年男子在非公众场合的同性爱行为不再被认定为犯罪。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当法尔决心站出来说出“真话”的那刻,历史已然在悄然改变。而一部电影能有多少机会,去促进社会建立这样深刻的转变呢?
3 ) 赎罪
在看了《看电影》的介绍后,我决定观影。在接连几天接受浅吟低唱式的法式电影的熏陶后,我好像急需英国电影的强心针。与法国电影相比,英国电影更重理性,人物在语言的交锋中一针见血的点出事物的实质,锋利的刀片在电影的绵绵绅士味儿中若隐若现,节奏紧张,总让人大呼痛快。《受害者》也不例外,电影开场就是紧张的追捕,接着是主角的死亡,追凶,然后结束。褪去故事的背景和伦理意义,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犯罪片而已。但有了当时的背景和略显出位的题材,整部片子充满了对社会和法律的拷问,力度深度自然显得强了很多。
为了搞清楚故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厘清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法尔律师是律师界的精英,马上就要成为皇家法律顾问。而他的爱人巴里特则是建筑工地上的负责发放工人工资的员工。两人偶然相识,互相吸引。法尔却决定结束掉这段危险的感情,他拒绝了巴里特所有的电话、来信,却根本不知道爱人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之间的恋情已经被人察觉,而在当时的英国,如果被查出是同性恋,将会面临监禁的责罚。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同性恋进行敲诈。巴里特为了应付高额的诈骗费,不得不挪用公款。这一犯罪的事实已被警方发现,巴里特一边试图逃离英国,一边尽全力避免法尔卷入事件。被捕前,他身上只有半英镑,但是却带着一大本贴满了有关法尔报道的剪贴册,而这唯一的维系他与法尔的事物,也在他知道即将锒铛入狱前冲入旅店的下水道。警方不可能知道是谁勒索了巴里特,因为他入狱不久就上吊自杀。法尔惊闻巴里特的死讯,决定站出来找到凶手,凶手虽然找到,但他面临的,将是事业的毁灭,清誉的消失,家庭的和谐不在。
同性恋在英国历史上便是一个受尽歧视的群体。虽然这一群体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在英国,这一群体受到的责罚可能较其他国家时间更长刑罚更重。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罪犯”当属王尔德,在狱中,他写出了《自深深处》,检视自己的行为。直到“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兴起,以伍尔芙姐妹为首的艺术家们践行着错综复杂而相安无事的同性、双性恋情,这类行为才再度风靡。随后心理学上的理论迭出,从而树立了同性恋是心理变态的理念。这也就是电影中理发匠所说的用尽方法都无法使自己性向正常。50年代的冷战、剑桥间谍案里几乎全部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间谍们更是坐实了人们对同性恋的仇视,因同性恋定罪的人数达到了顶峰,平均每年2000人。(据《看电影》2012年第9期)
随着法尔对于勒索犯的追踪,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浮出水面,他们中有普普通通的理发匠,也有大红大紫的演艺明星。他们都在痛苦的挣扎,法律上他们是有罪的,然而他们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性向与生俱来,是一种“本能”,无法改变。年事已高的理发匠若是再入狱“赎罪”,他的身体将不能承受,于是他只能忍气吞声,交钱了事。即便如此,他也受到了威胁,一脸无赖相的痞子不仅拿了钱,还威胁他说出自己是否和前来调查的法尔吐露了实情,冷酷的举起吹风机把店砸了个乱七八糟,导致老人心脏病发,成为这一系列勒索的第二个死亡案例。风光无二的明星卡洛维也只能用钱来抵偿自己的“原罪”——生来就带着的同性恋“怪胎”的标签,他要求法尔忘记揭发勒索者的想法,由着他们去。
其实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法尔律师,也是在挣扎中度过。在三位有着一定身份的同性恋人物的质问下,我们依稀可以辨别出,法尔在剑桥时代也曾遇到过自己的爱人,而他的爱人自杀而死。虽然法尔的生活表面上平静幸福,坐拥美人太太,拥有值得人尊重的事业,但从他对于死亡的剑桥爱人短短几句描述中,不难看出他的痛苦。我敢说,午夜梦回之时,想到这位自尽的爱人,他不会不感到深重的罪孽。我也相信,法尔是把巴里特的死归咎在自己身上的。巴里特的朋友斯通找到法尔,给他出示了一张勒索犯用来勒索巴里特的相片,法尔决定插手,斯通——从电影后面的描述中,很大可能也是一位同性恋,提醒法尔,如果查下去,他将面临可怕的后果,受到牵连的将不止他一个。然而法尔却坚定的回答他,正是由于他的忽视,才会造成巴里特的死。巴里特在生前一遍遍给他打电话,从后面极力的撇清法尔与案件关系的巴里特的行为上,我推测他也不过是想听听法尔的声音,想搞清他是否爱过自己而已吧。巴里特的生活因法尔而改变,从前他与书店老板有着稳定的关系,甚至可能拥有书店的股份,但因为法尔的出现,这一切被打破,巴里特身陷囹圄,自尽而死。以法尔的头脑,他估计也很清楚这一切,才决意冒着同性恋身份被发现的风险介入案件,一方面为爱的人报仇,一方面为爱赎罪。
而作为一名律师,法尔对于法律也抱有矛盾的态度,他一面卷袖子一面说:“法律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对明星卡洛维说,作为一名明星,你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影响很大。潜台词是,法律这样做是对的,它应当约束你的行为。另一位同性恋律师质问他,法律这样做正确吗?虽然自己也深陷其中,爱人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明知这样法律这样的规定是有问题的,但他还是以“我是一名律师”的回答肯定了法律的正确。但是连身在其外的警长都指出,同性恋属于社会上的异类,如果要惩罚所有异类,那是不可能的。而现在的情形是,他们并非罪犯,而成了勒索案中90%的受害者。而在古代,连现在一味觉得同性恋“恶心”“不合法则”的清教徒,在以前的时代也是犯法的。导演借演员之口,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于法律的不赞同态度,让同性恋的标签并不代表罪恶,而隐隐有了献祭的白色羔羊的味道。
关于家庭的处理,电影也颇有巧妙之处。得知丈夫依旧不能抑制与同性接触的渴望后,法尔的妻子劳拉痛苦万分,她清醒的认识到了丈夫不是真正爱着自己的事实。但在挣扎流泪之后,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中。这时的法尔对她说,倘若她能忍受一切,在这结束后,“我会非常需要你”,劳拉露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眼神:“需要,是比真爱更可贵的词语”。爱情在此处蜕化为亲情留存,而并没有演变为抛弃和厌恶,充满了英国的中庸克制,一方面符合了“同性恋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和爱”的影片主旨,一方面也算是导演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形态做出的选择吧。但对比影片中女主角的两次关门,一次是关门前欲言又止,回望门内的丈夫,一次则是头也不会坚决的合上门,又隐隐透出劳拉在此次事件中的成长,以及爱情的消亡。
影片结束,法尔从贴身的衣物中拿出诈骗犯用来勒索巴里特的照片,把它丢进了火中。这张照片在片中出现了无数次,像一个暗号一样在不同的人手中传递,没有一次是以正面示人。唯一一次对于它的描述来自斯通,他告诉观众这是巴里特流泪的一张照片。即使在火中,它也很快消失,只隐隐出现巴里特的轮廓,依旧没有让观众看到照片的模样,只能以观众的想象去揣度那是怎样一张心碎的脸庞,法尔或许是以焚烧照片的形式宣告罪已赎完,联系这一切的“暗号”已经可以消失,一切终将结束,而一切又将开始。
4 ) 沒有演出來的故事
這部片子,一半是刑事推理片,一半是男主角的悲劇故事。我看了三遍,感受到男主角的苦,這個痛感從輕微針刺,逐漸蔓延開來。
從對話中可以拼湊出來,Barrett原本與書店老闆同居,老闆還想把他提昇成合夥人,安定的未來就在眼前。不料Barrett偶然的機會搭上Farr的便車,展開了一場「溫馨接送情」。醋海生波,Barrett與老闆分手,搬出去住,並在建築工地找到新工作。
在被Farr正式拒絕後,Barrett還嘗試寫信和打電話給他。之後開始收到勒索信,Barrett不得不侵吞公款來滿足勒索者。最後東窗事發,Barrett連忙打電話給室友,要他把「東西」拿給他。同時Barrett計畫逃亡,他打電話找Farr求助,第一通,Farr以為他是來勒索的,還沒得知來意,就警告說要報警。第二通,拒接。第三通,不在。第四通,Farr的太太接的。
在Barrett逃亡的過程中,勒索者還一直騎著摩托車跟著。在被捕之前,Barrett進了廁所要銷毀手上的「東西」。那個東西,打開一看,不是一疊疊的鈔票,也不是什麼犯罪證據,而是一本剪貼簿,貼滿了Farr的剪報和照片。
Barrett為了讓案件止於侵吞公款,所以不願承認被勒索,因為一旦承認被勒索,就會把Farr牽扯進來。他在逃亡前還特地去找書店老闆,希望能堵住老闆的嘴巴,不要吐露一點蛛絲馬跡,讓人懷疑到Farr。被捕後,復原的剪貼簿被出示,Barrett選擇了上吊自殺,侵吞公款結案,勒索也結案,Farr也不會被扯進來。
Farr對Barrett,發乎情止乎禮,兩人其實還沒有逾矩之事,也沒有可以留下的戀愛紀念物。痴迷的Barrett只能蒐集剪報,收了一大疊,小心的包裹好,藏在衣櫃深處。他的口風很緊,同住的室友並不知道Farr,書店老闆則也不確定是否得知Farr的身份。在遠渡重洋之前,他不帶錢,不帶衣物用品,只帶走那本剪貼簿。他早有機會銷毀剪貼簿,不管是直接丟棄,或是放一把火燒掉,都是很容易的。到警察來之前,他一直都捨不得銷毀,心存僥倖,希望能帶上船。帶在身上,幾年漂泊的日子裡,可以做個想頭。
Barrett愛Farr,而且為了保護Farr而死。這個愛沒有回報。他像自殺的人一樣,向Farr發出了求救信號,不但被置之不理,而且還被認為是勒索。
Barrett為保護他而死,他大可接受這份心意,選擇自保,反正勒索信還沒有寄上門來,他暫時沒有危險。他也可以請別人出頭,藉著其他勒索案的偵破,消除自己情事曝光的風險,他的事業前途也能夠保住,這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但他選擇和勒索案綁在一起,親自出面,最後他得到了照片的底片,成為呈堂證供,同時也毀滅自己的前程。
精明冷靜的律師Farr,這次感情用事了。他的身上背負著兩條人命的感情債。一條命是Barrett,另一條命是劍橋的同學,都是得不到回報的愛情。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如果他要還債,總得犧牲點什麼的,來減輕罪惡感。
Farr被Barrett小心翼翼的保護在衣櫃裡,但是要真正保護自己,站出來反擊才是最好的防守,即使要付出受傷的代價。
5 ) 电影的小心思
影史第一部说homosexual的电影,queer,because i want him.这些词句砸向我的时候,即使是在2023年,我也依旧觉得很震撼!
延续了1919年世界影史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与众不同》的主要思路和情节,同性恋因为是犯法的,让他们成为敲诈勒索者的猎物,让敲诈勒索者有了可乘之机;而同性恋因为既犯法又会名誉扫地,所以他们宁愿被敲诈勒索,也没法也不愿报警,最后往往损失大量金钱,精神上不堪重负甚至选择了轻生。
这部电影中同性恋者以被敲诈勒索的受害者形象出现,这能博得观众的同情。这还不够,编剧让一个底层劳动阶层的普通工人为了保护他社会地位高的倾慕者,甚至宁愿死也不愿意暴露他,展现了同性恋的感情并不轻浮,并不仅仅是肉欲的满足,他们和异性恋并无二致,甚至更具牺牲精神,更可歌可泣。而男主投桃报李,宁愿牺牲事业和名誉,也要指认敲诈勒索者,替年轻的爱人报仇,更是让人看到阶层身份的不对等,并不影响他们对爱的尊重和表达!以及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同婚男,虽然是同性恋,但是他不乱搞啊,没有在肉体上背叛他的老婆!这又让这个角色,和这部反对同性恋有罪法律的电影,更易于普通人接受!
男主因为这部电影,基本属于出柜了,英美主流资源基本拿不到了,但也让他在电影选择上更无畏更大胆,他投向了欧洲大陆的怀抱,接演了多部先锋铭刻影史的佳作!其实远远比一个拿主流资源的主流电影从业者,对影史价值更大!
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6 ) 眼角眉梢都是风景
当然是因为Bogarde看的,事前不知道它的历史意义。Bogarde每一个镜头都风情万种,尽管都好笑地特为给他打了特殊的灯光。非常讶异十年之后死在威尼斯里他可以把魅力尽数收起。拍的时候他已经39岁,正炙手可热,这个没人敢接的角色他接得很干脆,因为急于转型,不能当一辈子英俊小生,他想好好塑造几个角色。
Bogarde演的柜中律师似乎是个万人迷,年少时剑桥的情郎为他自杀(“是个哭包”他回忆起来也毫不怜悯),后来那个有过车厢风流的小哥又仿佛是他的粉丝,收集他的周边,不惜偷钱保护他名誉,最后也为他死了。而他温婉的妻子爱他护他的,大概是最有尊严的炮灰女。
后来他回忆说其实有问过父亲,父亲说只要有意义,同性恋也无所谓吧。当然有所谓,当时才1961年,这片子里人人提起那三个字仿佛今天一样自然而然,Bogarde在一场夫妻对峙戏里直接说“我自此没有再联络他是因为我要他,我要他”。忽略时代背景来看毫无违和感。因此片子发行被多方留难也在所难免。
所有人物都对同性恋者抱有同情和起码的理解,不断暗示这是没有办法的先天的情况,虽然有时代限制,不过五十年后看来仍旧有一股清明的正气,片中警察当然知道同性恋犯法,不过他们并不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找茬,全片都在处理勒索同性恋的人。
此后Bogarde一连和很多好导演合作,雷乃,维斯康提,法斯宾德。
他一直和情人住在豪华的大宅子里,即使床死了也不敢乱找人,怕声誉受影响,怕没有大宅子住。不过仅止于私生活方面,并没有拒绝接同志角色。youtube上有全片,画质一般不过他一样明艳动人。眼角眉梢都是风景。
http://www.56.com/w39/play_album-aid-9850548_vid-NTg4NTg1Nzc.html
英国同志题材里程碑,忘了哪位老师上课提了一嘴,除去同性元素依然是一部黑色电影的水准之作。除了一众男性,还有女性的自我审视,有意的将新女性和传统女性作出切割,让后者扮演反派的同时拉拢女权。整体不是60s那充满杂质的B级文本叙述,台词对话设计很好。当年左翼挖掘的是精英体制下被掩盖的现实问题,让它们浮出权力关系、学科建制化的表面,现而今似乎是跑偏了不少。P.S.影片制作的契机应该是沃尔芬登报告,同时影响了67年的《Sexual Offences Act》
影史第一部说homosexual的电影,queer,because i want him.这些词句砸向我的时候,即使是在2023年,我也依旧觉得很震撼!延续了1919年世界影史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与众不同,同性恋因为是犯法的,让他们成为敲诈勒索者的猎物,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而同性恋因为既犯法又会名誉扫地,所以他们宁愿被敲诈勒索,也没法也不愿报警,最后往往损失大量金钱,精神上不堪重负甚至选择了轻生。这部电影中同性恋者不仅以被敲诈勒索的受害者形象出现,这能博得观众的同情。这还不够,编剧让一个底层工作者为了保护他社会地位高的倾慕者,甚至宁愿死也不愿意暴露他,展现了同性恋的感情并不轻浮,并不仅仅是肉欲的满足,他们和异性恋并无二致,甚至更具牺牲精神,更可歌可泣。而男主投桃报李,宁愿牺牲事业和名誉,也要指认
喜欢它更多是因为它的历史意义,在那个年代能站出来推动同性恋非罪化是非常不容易。片中台词也揭露得这么露骨 “我天生是个怪胎,但我从来没有危害社会,为什么我要被迫成为不法之徒”。另外我很喜欢结尾没有把上法庭拍出来这个处理,有些东西不能说的太完整,错误要让人们自己去反省。
干净而有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式的作品。DB把这个矛盾悲剧英雄刻画地入木三分。
难得一部佳作,丈夫和妻子这对关系是一大亮点。罪犯的设定也很微妙,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恐同的估计是深柜男人和郁郁寡欢爱上同志的老妇。
100分钟版。勉强及格。在同性恋非法的时代,这样一个讲述同性恋遭人勒索的故事,显然有社会性,但它的人物并不惹人厌烦,人物未曾以侵犯、干扰他人的方式声张自己的权利(相比之下,《费城故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角色就显得那么聒噪,令人作呕),男主身上更有种迎接命运的坦然与彻悟——他的情人宁可自杀也没寻求他的帮助或是出卖他,于是男主赌上自己的律师职业生涯为其寻求公道,角色这么热血的设定简直不像是英国电影,男主妻子和警察等角色较为正常的立场,好像是对同性恋歧视法案有理有据的驳斥。开场的悬念营造的挺好,年轻人为何逃亡?他究竟受谁的胁迫?他的逃亡过程带出了同性恋群体的众生相和生存状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但后期各种角色略显重复和啰嗦。有趣的是,勒索者的家里有个大卫裸像,似乎也有同性恋的可能
黑白摄影不错故事SoSo 这部Dirk Bogarde比他后来的片子苍老好多 白羊座果然很适合演纠结的角色
Regarde le film en le plaçant sous son contexte historique et social. Première moitié bien réussite, presque un film à suspense hitchcockien
Eclipse Series #25: Basil Dearden’s London Underground | 比《費城故事》更加精彩,本子漂亮簡練,表演韌性十足。那個年代的先聲。Dirk在《僕人》和《魂斷威尼斯》之前就已如此成功地塑造同志角色了。
真是豁出去了
LGBTQ电影是普罗大众认识、了解同性恋的一个方式,然而,当LGBTQ题材的电影被限制拍摄制作、公开展映上映,这种让广大群众知道LGBTQ的途径就被切断了,那LGBTQ群体被社会人民理解、接纳就更加不容易了。
4 outta 4. Great Movie. 前天重温The Celluloid Closet(同性恋怎么还没看这部纪录片?),发现这是第一部说出“homesexual”这个词的电影,就兴趣盎然地跑去查看自己的硬盘,发现居然已经下载过了。本来以为这部电影可能就出名在他的时代意义,故事情节可能就还好,可是想不到居然是一部film noir,结局更是让我意想不到。另一方面,在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也同时了解到在那个时期同性恋依然是犯罪时,我更是对主演肃然起敬,男主角本事就是同性恋,在现实中并没公开,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在那个时代出演这样的角色已经足够了不起了。拍摄、表演、对话和意义都挑不出毛病,这个剧本注定伟大,但导演made it even greater.
非常好看的黑白片。從法律的角度切入,具有現實意義——革命性地將問題指向同志群體在法律漏洞下的“受害事實”,卻也非常曖昧——規避或模糊了情感因素。男主最終決定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出庭作證,並非出於對死去男孩的愛意(他燒毀了他們僅有的合照),而是出於身為律師的正直。
抽丝剥茧的悬疑片,在同性恋仍是犯罪的年代已是最大的勇气存证。包括罪犯在内,每个人都是偏狭社会的受害者,男主带着古希腊悲剧般的气质走向身败名裂,sigh...
和《双姝怨》同年,终于开始出现对同性恋者持同情态度的主流片,但无论基拉,在电影中均要死去。
除开历史意义也是个简洁有力的好剧本。当时精心处理的设定“我基归基做没做” 和夫妻最后互相需要的对话,现在来看傻不傻。
当年红的发紫的Dirk Bogarde会决定接这一部可能毁了他职业生涯的电影的时候,想必是在剧本里看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片中的律师Farr做到了他一生未做到的一件事——出柜,虽然他和他的爱人相濡以沫将近半个世纪,可他却不曾公开这段关系。可是谁能说他没有公开出柜呢?这部电影不就是他给我们的答案吗?
—同性恋非法这条法律的制定是出于好意,如果同性恋合法了,那么所有其他的“怪癖”都要嚷着合法了?—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虔诚的清教徒了?—这又没什么不对。—当然没有,只是以前清教徒也是违法的。
这是我看到的基佬密度最大的片,三个基佬站在一个房间里面等一个直男,直男一进屋变成了四个基佬。白天在酒吧喝酒都能碰上一嘟噜基佬……那个年代的穿衣风格真是太好看了,躺倒。德克在这里染了棕色的头发,显得更精明。老觉得他会演没有心眼的角色,结果每次心里都装满了事。所以照片上两人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