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微笑比较好哦,那样更有魅力”
女主演非常非常优秀,当我们为她过于生硬或者说过于夸张的表情感到疑惑时,在结局突然让一切都有迹可循。
男主说,现在你看起来比我更像杀人犯。的确很像,我看得毛骨悚然。
尽管那时关于女主的生活还仅仅是藏在细节之中。
列举一下男女主表面的相似之处:优秀、良好的外貌、以及好人缘。都是容易取得世俗成功的那种类型。
从警官那里知道,女主正在事业上升期,突然怀孕辞职结婚。那时候果然是因为爱情吧。
突然失业的丈夫,奇怪的女邻居,掺和起来,对于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的主妇而言,真是要命的存在啊!
微笑着的男主杀了妻儿,成了女主回到职场的踏脚石。
一定要找到理由!
怎么可能呢,那样的人怎么会做这种事!
为了放书?这分明是有计划的谋杀啊。
鸭井各种找寻男主的过去,最后出了一篇新闻。
事业上成功了,可是鸭井陷入更加混乱的迷茫。
紧接着剧情就突如其来的展开了,侦探的告密,丈夫的狡辩,怎么会没注意到呢,这样的微笑就在身边。
女主举起了刀。
“等明白了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
明白了什么呢?
妄自猜了猜,还是猜不出。
不过我看完影片,还是有了一个感想,诚实的面对自己,似乎情况会稍微变好些。
任何选择都是自己做的,身边的人下跪道歉也无济于事。责怪他人更是于事无补。
突然想起另一部电影的台词“假如我不是百分百诚实,那么就不算活着”,与诸君共勉。
顺便分享几张励志截图
生活多么有趣啊,微笑也从来不该是面具。
快活的笑,痛快的哭。
感谢你我,还好好的活在这个世上。
——
写在最后,万幸啊,人生不是一张试卷。
试卷可太容易被打叉了。
看完之后,我理解人性了吗?我明白仁藤为什么杀害妻女,鸭井为什么杀了她老公吗?不,我还是不理解。或者说,不要理解。
人是什么?太有自信或者太有好奇心不是很危险吗?当你开始理解的时候,你就在靠近他了。
仁藤的世界简单又复杂,他冷眼旁观这个世界的时候,岂不也是在旁观自己?多可笑啊,这些妄想摸透别人的人。多可笑啊,那个永远无法被理解的自己。
于是,他微笑着,承认了: “是的,我杀了我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书太多了,实在放不下。”
他微笑着和入狱的女主说: “还是微笑吧,会更有魅力。”
无由来的可怕,却想要静静地再观望一下,看一看这个人…… 打住。 鸭井又是什么时候发现不对劲的呢?看见老公料理台上放着的那张酱料秘方?还是之前隔壁女人那一次次喜笑颜开地清扫过界?还是更之前她对仁藤微妙的好感与强烈的情绪维护?
越调查,越迷惑。每次当她觉得自己与真相无限接近时,真相都如云雾,消散于嘲弄之中。仁藤的真相,家庭的直觉,内心的不安,她快要被割裂了……
直到那一刀,她该是与这荒谬的世界决裂了吧!仿佛一直生活在漫画里、被作者操控着的主角突然觉醒,带着绝对的愤怒和失望,和她的世界彻底决裂。那一刻,她的过去全然过去,她的未来没有未来。那一刻的真实,让她癫狂。
我还是不理解罢!这诡谲又微妙的人心。仁藤也好,鸭井也好,还是那个“小霞”也好,他们或者也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只是那一刻他们就那样做了,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即是如此,何必纠结?能被剖析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表皮,那些肌理的伤痛,骨血的暗殇,无法参透,也无须忐忑。
就此终结。
最后,真挚地想对松坂桃李说一句: 阿桃你真的好适合演这种温柔又自我的变态啊啊啊!但是求求你再别演了,我这又怕又疯狂跳动的小心脏吃不消喂!咳咳。
关于《微笑的人》的开放式真相,随着尾野真千子饰演的记者鸭井的调查,松坂桃李饰演的银行精英仁藤前后涉嫌杀了大学同学,银行同事,以及仁藤的妻子和女儿,每一个杀人动机,在记者鸭井看来,简单到不可思议,反心理学味十足。
杀大学同学作案动机是因为一个游戏机,杀同事动机是因为一个坐起来舒适的座位,杀妻女动机是想要有地方放书。
结合仁藤几次对鸭井说的话,仁藤说鸭井一副周刊记者的样子,总是试图用大众喜闻乐见或者自以为是的视角解读仁藤。
以上三个杀人动机是仁藤为了隐藏更深层次的动机编出来给大众看的,并且每次鸭井和仁藤说到杀人动机,仁藤都在诡异地用微笑掩饰。
仁藤杀了妻子和女儿,但动机不是想要有地方放书,而是妻子出轨。
仁藤在监狱反复看的《春琴抄》,讲的是盲女琴师春琴被毁容之后,仆人佐助为了继续留在爱慕的春琴身边,用针刺瞎双眼。
盲女和仆人的故事在仁藤看来是极致的爱,映射现实中,仁藤的“春琴”也就是其妻,发生了类似毁容的事情,阻碍了仁藤一家幸福的生活。
鸭井到仁藤工作的银行调查时,仁藤同事说,意外去世的同为仁藤同事的梶原经常性骚扰女性,特意强调了已婚女性,而仁藤妻子也在银行工作,并且梶原曾追求过仁藤妻子。
仁藤同事对鸭井说,死去的梶原多次提到仁藤妻子,仁藤杀了梶原,动机并不是因为一个舒适的座位,而是梶原出轨妻子。
仁藤同事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同事忘记把打给仁藤电话的内容转告给他,仁藤说:“下次再犯,你就去死吧。”这句话穿越到松坂桃李另一个作品《不能犯》,仁藤是规则的制定者。
另外最后记者亲手杀了出轨女邻居的丈夫,也映射仁藤妻子出轨仁藤同事梶原。
不过这部作品重点讲的不是案子,也不是真相,以上杀人动机的分析就像自以为是的鸭井记者一定要调查出一个主观可以接受的结局,如日本小说家京极夏彦提到的动机至上主义,世人很难接受没有动机的犯罪,解说犯罪动机越普遍,犯罪就越有可信性,情节越深重,世人就能越认同。然而实际上,人性,复杂的很,人的行动是不可预测的,没有结局的留白,仿佛是留给观众的思考,正因为是人,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
仁藤杀害妻女,因为想要给自己的书腾出位置,也可以假设其妻子出轨他就杀了她,仁藤不愿这样承认可能也是很在意自己的面子。而在警察问及杀人动机时,仁藤也说真难为情,你一定不会相信我的。结尾鸭井杀了出轨的丈夫,也许是在影射仁藤妻子的出轨。不知道仁藤以这样一个动机杀人的会不会减刑量刑,如果是这样的话,仁藤就有很大的理由说这个谎。
抄子的名字确实是仁藤对这个名字的有意选择,后来鸭井去问仁藤,仁藤也说深浦抄子是他的初恋,家里很有钱,父母双亡,祖父母带大。而遭受性侵的是一个男生,有一种情况仁藤就是那个男生。关于小霞的身份可能被性侵那男孩变性了,或者小霞只是他的小学同学,抄子以前家里很有钱可能不会去做那个职业。
松山是被卡车撞的,松山把自己的游戏机借给他,这个游戏机很难买,可能松山和他关系很好,可是朋友去世的他却镇静地玩着朋友的游戏机,从他大学女友的描述来看仁藤确实是一个很镇定或者说冷血的人。同样的在与警察交谈中,他说仁藤在救护车来时还能想到车子,在妻女抢救时镇静地看书。
梶原作为仁藤的同事,在鸭井的想象中,仁藤说:恭喜你成为调查员,应该是梶原刚升职,之前和仁藤是同一级别的,如果假设梶原是仁藤杀的,可能是因梶原追求他的妻子,也可能是无法容忍有人比自己先升职,或者最简单不过为了舒适的位置,或者就只是自杀而已。有一点疑问,警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他就算是一个有经验的杀手了吧,怎么到妻子和女儿就跑去那么浅的水里面脸还被妻子挠了,梶原人高马大,练过空手道,这样的人都能不留痕迹的杀掉,找到的时候都只剩白骨了,怎么到妻子就弱智了?
关于《春琴抄》讲的是一位美丽三弦琴老师春琴,为大阪道修街药商掌上明珠,因眼疾失明,从此发奋学习三弦琴。佐助比春琴大四岁,是为春琴引路的仆人,也跟随春琴学琴。为了长久陪伴在因故毁容的春琴身边,佐助最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仁藤说有人说是佐助把春琴毁了容,这也可能是仁藤对这本书理解的,杀死妻女保留她们最好的样子而不是出轨的妻子,使他们的爱不被任何人介入,是否就是他想要的极致的爱呢?就像仁藤说的,很可怕吧,但很美。这大概就是效仿吧。
关于鸭井最后杀死了自己的丈夫,那是对她婚姻美好的破灭,也是一直以来对仁藤好感的破灭。仁藤治愈的微笑,擅长做糖果项链,怕妻子生气而婉拒她…就是这样一个他看来的好男人,却杀了妻女,他的丈夫也是一直温柔的在家做家务,每天微笑面对她,却出轨了隔壁的夫人,这是她自己的破灭。也正应了仁藤那句:比起我你更有杀人犯的潜质啊。
但就像是仁藤所说“我们无法理解别人”,其实最多也是猜对了别人的心思而已。整个电影都在引导我们思考更多不一样的角度,更多可能的杀人动机,春琴抄的解读,同事对妻子的追求,仁藤有求必应的性格…但最简单的答案也很可能就是真的答案。
杀意就在一瞬间,在那个瞬间很难说那个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下手。
人们想要去追寻杀人者为何会杀人,就如同女主,很多时候是想将自己与杀人者划清界限。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在内心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去追寻一个理由,这就就一种心理暗示,控制自己的杀人冲动。因为如果这种界限被模糊,人可能会对自己产生疑惑,杀人不再是一种禁忌,而会成为一种选择。男主嘲弄这种行为,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值得嘲弄,追寻因果是一种很朴素的想法,也是人长久以来控制自己行为的办法。
女主给男主预设了两种人设:一种是有隐情;另一种是男主天生异类。
这两种人设都在杀人者与一般人之间划了一道界限。
如果没有隐情就不会杀人,这使得杀人这个行为变得可以理解。
或许男主也听说了女主家庭的传闻,所以他在面会时对女主说按照女主的理论,女主比起他更有杀人者的素质。
如果不是心理变态就不会杀人,这让杀人这个行为变得彻底非理性。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人的理性的时间很少,大部分的选择是基于感性或一时兴起,而很难说这些选择对于人生的进程就毫无影响,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差异或许就会导致人生的走向完全不同,但很难说是理性选择促成的。
但事实上,杀人者和普通人可能根本没有明确的界限。
想要去探究那个人在那个瞬间到底是什么心态,甚至本人都很难说明。就像女主杀人之后说的,等回过神来一切已经发生了。
而女主试图去了解男主在杀人前后的人生,都只能说是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重现男主在那个瞬间的心态。
而在这个试图复现的过程中又会有很多牵强附会,男主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都变得神秘莫测,变得耐人寻味,但是放到生活中其实那些行为都可能只是一时兴起。
比如恶毒前辈自杀,认为恶毒的前辈性格如此强硬不会自杀,其实这也不过是猜测,自杀也不过是一瞬间的选择,在那个特定的瞬间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一个人素日的为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一定会有关系呢?去关联这一切不过是旁观者的一厢情愿。
比如平时和善的男主对做错事的后辈的恐怖发言,可能只是对于工作失误的后辈的气话,可能带有玩笑的意味。面对这种发言,人可能会觉得男主发火了,但并不会觉得男主真的要杀他。但是到了事发后,后辈再去回想这一切的时候,男主杀人犯的身份使得他之前的下次再这样就杀了你的发言带有了几分可能性和几分真心。
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明显有问题,因为没有证据证明男主在此之前杀过人,杀人发生在说出这番话之后,男主在当时也还没有背负上杀人者的身份。
人们在瞬间的选择和她/他素日的为人处事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在那个瞬间的想法没有落实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法,谁也不会了解。
而在某个瞬间得以落实的想法,可能是那些素日里无人知晓的念头的累积,谁又能了解为什么已经发生的会发生?
即便本人愿意将那些烂在心里的想法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但是很难说就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又准确无误地被对方理解。语言有力的同时,又是如此的无力。很多时候很多念头只有自己了解,甚至自己也无法理解。
只能说在做选择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
一句话影评:《微笑的人》把存在主义不完美的呈现了一番。
仁藤俊美的杀人逻辑在别人看起来荒诞而变态,而对于他这种“局外人”来说,杀人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什么说是不完美的呈现,因为仁藤俊美 对于游戏机的解释,存在着欺骗行为。对于杀妻女,开始也有些许的狡辩。
真正的局外人,是不会选择欺骗的。
他们会彻底的摘掉自己的面具,他们认为真正的道德是恪守自己 的本心。
他们对于外界是不做任何要求的,对自己的要求则是“怎样都好”。
想要游戏机,仁藤俊美不会请求朋友,而是杀掉朋友。
想要更多的书籍摆放空间,仁藤俊美不会和妻女商量腾出空间,而是杀掉妻女。
解决事情要求最简单直接的逻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不会用所谓真情或虚伪的客套来和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联系。
在这里不解释存在主义。
感兴趣的可以看以下加缪的《局外人》。
《春琴抄》连续“杀人”事件。宛如曼陀罗一般的极致之爱,很可怕,也很美。能够被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之中根本不存在。不要试图理解他人,因为你甚至不能理解真正的自己。
其实还挺不错的 松坂桃李的台词很像他自己 比如他说人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 的确如此 不然他到底为什么会演那部所有人都在让他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的片子呢
细思极恐。再不能直视为他人打扫门前落叶的邻居。周刊记者把案情剖析得再合情合理,都不过是徒然地牵强附会,人心如迷局。尾野一向好,桃李也不错。
他俩飙戏异常过瘾呢
没有结局才更耐人寻味
相较原著小说,女主这个角色是SP中原创的。从最初雇私家侦探调查丈夫,一步步加深怀疑,到最后的爆发。。调查仁藤的案件对女主最终杀人的结果影响有多大呢?仁藤说女主比他更有杀人犯的潜质,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事实。仁藤说的他杀人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另一个事实而已。不理解又如何呢?
教科书般解释了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越是在前面寻找真相的过程中被吸引,越说明我们对理解动机的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愿意相信人性的复杂。
故事蛮有意思,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揣测,谁也不敢保证不会跌下深渊。就是SP拍得有点简陋,制作再精良些就更好了。
结局不错,我都已经准备好翻白眼了,虽然因为是SP拍得比较简陋可以原谅。松坂演得还可以。用自己那浅薄的知识去推断别人想什么,本来就是一件自大的事
整体拍得不算好也头重脚轻,但是我很喜欢它的主题:“—不能理解杀人凶手的心理,对你来说为什么就那么难以接受呢?—像你这样的杀人理由,会让大家感到不安。—能让人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得知记者杀人后:“因为都是人嘛,就算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一个女记者为了出名,天天忙于自以为是地挖掘一个杀人犯的内心真实想法,甚至忽略了自己老公,自己的老公只好跟邻居大姐胡搞,最终女记者愤怒之下杀了老公,才恍然大悟,杀人犯的内心是别人挖掘不来的。带入感蛮好的,各种配角刻画的也很到位,就是女记者的老公不极致,如果女记者的老公在大家眼中是个极好的男人,没人知道他搞外遇,最后被杀了,大家纷纷指责女记者的罪行,女记者心里大概会更难受,大概也会更理解男杀人犯。
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人心就是一个深渊,自己都不敢凝视,何况他人。尾野真千子太好了!
根本没有真相的结局太坑了。
宽松世代的处男演起变态也是毫不费力。考虑到我连完美世界都打了5分,这个我也打五分好了,毫无客观公正一说。
男主如果换成妻夫木聪就能凑个贯井德郎三部曲了
你以为是侦探剧,其实是在探讨人性。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但是,你真的了解么?
绝对的“细思恐极”,人心难测就在这里,人与深渊的互相凝视诠释得法,虽然SP拍得都寒碜,至少还是第一次用含混没有谜底的故事来解释人之内心迷宫。
很有意思,中心思想像极了京极夏彦的犯罪无动机论。人们因为拒绝接受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所以将犯罪用动机分类。但或许,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犯罪动机。
不要考验人性,它经常出乎意料
本季最好的悬疑,在垃圾一般的忒修斯和熊猫的衬托下,朝日拍的这部省钱SP显得既深刻又余韵十足,松坂桃李演起变态毫不含糊,尾野真千子一如既往刻画人物特别走心。种种似是而非的陈词,雾里看花的回忆,都在说明人既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人的行动无法预测…台词说到我心坎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