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惊喜的电影,虽然有赵薇、陈坤这样的明星压阵,但本片还是难以掩盖平庸的气质。本片和史诗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像史诗一样漫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其实《木兰辞》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子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十二年的故事,而且中间十二年都是写意,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合计三十个字。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故事原型其实是最好的,因为留白很多,可以任意发挥。不过很可惜,在《花木兰》这部电影里,这个故事被讲述的平淡无奇,大部分剧情从头到尾都是“顺拐”的(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旁边的一个观众虽然是第一次看,但却总是能提前5分钟向我们预告下面的剧情,说明这个故事连一般观众的智力水平都没能达到)。
所谓“顺拐”就是在具体的剧情上缺乏冲突,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情节,都毫无起伏──不过如果在故事上能做到让观众“期待之中,意料之外”,它就不是一部平庸的电影了。
讨论具体的细节就会涉及到剧透,虽然我个人认为也没啥可剧透的,但还是尊重大部分观众的意愿吧。但是我相信,即使对于不具备剧作理论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在观影过程中也会本能地发现一些情节是拧巴的──因为虽然我们不是人人都有剧作理论知识,但我们人人都有生活常识(所以有些地方观众会笑场)。
(豆瓣上也有不少涉及具体情节的评论了,有兴趣的请移步前去观看这些剧透贴。)
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3961/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1645/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即使银幕上的故事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组成这些故事的细节却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银幕上讲述一个好故事是需要创造力的,你必须要用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材料组织起来,然后还要让这个故事具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
但在《花木兰》这部电影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主人公的成长。花木兰这个角色机械地按照导演的需求在原地踏步,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尾,我们看不到这个人物的内心,既没有生活的失衡,也没有内心的欲求,更没有为了追求改变而做出的挣扎,几乎所有重要的故事节点,都是导演硬掰过来的,而不是人物自己生发出来的。所以片中会出现大量的对白场景,它们唯一的功能就是交代人物的情感状态(而这一点本应该让观众通过不同的事件去自己发现和体验,并由此而对主人公产生移情作用,从而跟随上故事的节奏并一直关注到最后)。
这些对白的信息量少到甚至连剧情都没有推进,直接导致本片的故事一直在按一种奇怪的节奏在推进,以至于不得不频繁使用隐黑、闪白等强行打断观众思路的方式来缝合故事和镜头。
除了这些技术问题外,讲故事的人还要对你的故事有无限的爱。一个讲故事的人是否对自己的电影有爱,是能够被观众所发现和感受的。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你还要有能力能讲好这个故事。但很遗憾,《花木兰》这个故事既没想法也没办法,所以我只能称其为“平庸”。
不过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故事平庸并不是什么罪过。我们每年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能被称为“杰作”的少之又少,大量的电影都只是符合一般水准的文化消费商品,上映数周后就会淡出观众视野。对于这种故事平庸的电影来说,制作水准就很重要了,毕竟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故事水准可能比视觉感受更次要一些。
而本片的整体制作水准如何,考虑到有很多观众已经看过本片的剧场版预告片了,我就不再罗唆。这东西大家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人觉得《孤胆奇侠》那样的片子也可以看,有些人连《2012》都不满意。就我个人来说,我没啥意见,因为我根本没什么期待。
最后说点题外话。
贺岁档竞争很激烈,而且大家貌似都被今年的热闹给刺激起虚火来了,票房过亿都已经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非得两亿三亿才有面子。所以有些人很紧张我理解,但不能紧张到连基本常识都不顾了。
我一直在强调,评论的好坏和票房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如果您不信请去查查《气喘吁吁》的票房),它只会为影片的关注度贡献指数,很难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消费选择。何况决定电影票房的因素有很多,有这功夫不如前期抓剧本,中期抓制作,后期抓发行。
我不知道有些电影人的骄娇二气是怎么被惯出来的。您拍的是电影,又不是写了本《曼娜回忆录》,弥足珍贵,只能私下里手抄传阅。您这是商业电影,要大范围公映的,还能管得住观众看了以后说两句吗?
何况在电影公映前我一直很克制,也没说什么挡人财路的话。就是之前在某电视节目里捎带手提了《花木兰》两句,因为没像某些人期望的那样表现出五体投地的叹服和赞美,某些脆弱的小心灵就觉得受到了伤害,甚至直接找枪手来黑我。
我在该节目中提及《花木兰》的所有话如下(照着节目字幕扒下来的):
《花木兰》给三个关键词,画皮、港片、创意。很明确的一点,花木兰这个片子,它作为一个商业片来说,它的一个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画皮。画皮当年在市场上非常成功,获得了2.3亿的这个票房,对于这种古装类型片来说,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所以说花木兰是在模仿画皮的模式。
那么,第二“港片”,花木兰这个电影它无论在制作水准还有它的故事风格以及演员的阵容等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咱们可以归为港片的范畴。
第三,创意。《花木兰》它最大的创意是集中在“花木兰”这个词上。咱们都知道有个《木兰辞》,所以它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它作为一个电影来说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但是,这部电影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已经提前看过粗剪的样片了,我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但是我相信对于很多赵薇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你们去消费的。
其他提及《花木兰》的内容,均为该节目的配音稿件,并非我本人意见。
─────────我快乐地飘过─────────
貌似开始有部分粉丝打算绝地反击了,请看下面:
粉丝消费和青春痘一样,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但是(某些粉丝)把自己当成红卫兵就傻屄过头了。粉丝消费的不是明星,是你们内心的寂寞。
我评论的是电影,不是演员。电影的好坏在现阶段主要还是掌控在导演手中,不满意请去围攻导演,在饭店里掀桌子只能算是土流氓。
动不动就说票房过亿,是纯爷们就去看最少300万次电影,比在网上意淫强多了。
11月25号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纪念日,麻烦那些进化比较慢的某些粉丝加快脚步跟上大家。
─────────标准质疑的标准回复─────────
又开始有人以“如果你不能做到XX就不要去评论XX”来哼哼了。还是那句话,请进化的快一点。
拜托你们能不能有点新鲜的创意啊?我不能制冷我还不能讨论冰箱了?
我删一个回复只要点三下鼠标,没事你们就来吧。
─────────对某些脑残粉丝的标准回复───────────
提醒一下某些激动的V迷,本文对赵薇这名演员没有任何评论,只是在讨论电影本身。鉴于本片结尾有很大的“马楚成作品”字样,所以某些激动的V迷不要认为批评这部电影等于批评赵薇。
对于某些脑残来说,请去搜索我写的《情人结》《玉观音》影评。不过我很怀疑你们这些在进化环节上被遗忘的群体能不能明白这个简单道理:
我评论的是电影本身。
(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些脑残就主动跳出来勇敢地将“达尔文奖”的桂冠往自己头上戴。果然是脑残无下限~~)
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纯傻屄,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好在我可以删贴,点三下鼠标和你打半天字来说,总还算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致浮游生物─────────
有些已经都不配被称为脑残的浮游生物实在是很可怜。我这篇评论通篇没有提及赵薇的表演,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浮游生物就觉得我冒犯了它们的主子。
它们单细胞的脑子可能连这个基本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
明星主演的烂片它还是烂片。
无论你们丫怎么叫嚣,《花木兰》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终究会有定论。而且最可怜的是,等到下周新片一上映,还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个电影呢?
段落一 描述自己买票的细节和心理活动,正面侧面全体系多角度的论证花木兰票房好。备用语句如下“这么坏的场次居然买不到票”“好不容易抢到了票”“周围的人一直说要去看”“这已经是我第×次走入电影院看花木兰”
段落二 以赵薇为主题抒发感情,常用语句如下,“关注她十年了”“是个隐忍的女子”“我青春的纪念”“对薇自有一种情结”等等等等
段落三 对场面剧情表演进行褒扬(考虑到部分薇迷文字功底有限,这段字数可以少点),其中穿插“我哭了”“我旁边的朋友哭了”“我后面的女生哭了”“我周围的人都哭了”“剧院里哭声此起彼伏”“走出影院还有人在哭”“晚上想到这部电影又哭了”等等等等。
段落四 (此段由于需要把握一个度,只适用于文字功底尚可的人)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缺点,但不可打击群众观影积极性,比如节奏不好,有些松散,配角戏份不够,但切记最后要加上“相信完整版DVD出来一定会让我有个全新的体验”
段落五 对赵薇的表演(当然不止表演)进行春晚式的煽情,“一个全新的花木兰”“赵薇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薇一定会越来越好”
段落六 (酌情添加)对黑黑们章枪们FBB粉LBB粉周迅粉提出控诉,批判豆瓣上所有打低于等于三星的影评,备用语句如下“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操纵一切”“让你们主子努力去吧”“你们主子拼了命也及不上薇”
火力增加版如下:
突出票房好,加强描述第一段。
突出赵薇好,加强描述第二段,必要时可换成第一段。
突出电影好,第三段必不可少,为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可以结合生活,比如二姑妈表哥的三舅姥爷的邻居家的那条狗曾经假扮成只鸡混入鸡群,这让我想到了木兰的不易。
第四段是薇迷弱项,请各位薇迷下笔时慎重慎重再慎重,勿露馅。
第五段是薇迷强项,也请各位薇迷下笔时慎重慎重再慎重,勿过火。
重中之重第六段!
因为有了张小北这个把柄,火力要直指章子怡,务必攻击攻击;
前有画皮后有倩女幽魂,周迅有奖赵薇没奖,周迅有很多奖,赵薇没什么奖(有个上海电影节),务必打压打压;
赵薇拍过何平的电影,FBB现在也拍了何平的电影,当年一个是格格一个是丫鬟,而今岂能平起平坐,务必遏制遏制;
赵薇去年去了金马奖提名都没一个,LBB今年去了金马奖成了影后,风声票房好(一亿根本就是预料之中)口碑好(豆瓣都不用刷评论),务必摧残摧残;
赵薇看黑格尔(传说)念氏人是研究生会拍MV(自己的)认识王喆认识韩红,是人脉广的才女,老徐会书法(电视上露过一两手)写博客出书拍电影(已有两部!)还拿过导演奖项(国外的,非上海电影节)认识王朔认识韩寒,也是人脉广的才女,务必提防提防。
去看之前,我在心里是打出四星的估分的。看完之后有那么一点落差,只舍得给3.5星。但豆瓣不带这么玩的,再考虑到给赵薇的友情分,所以最终还是给出四星。而看了这两天各个网络平台(包括豆瓣、天涯)上对于这部片子的评论,实在是存在诸多脑残或偏见,偶尔竟让如此nice的我都会愤怒或鄙视,那这一篇不再玩文艺,好吧,游戏开始。这是我的傲慢。
一。观影手记。
若讲实话,马楚成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好匠师。他从未曾在我最爱的华语导演排行榜单上挤进过前十,所以也并未过多期待或厚爱。少年扮幼齿时粉嫩可爱,倒是被他那部《星愿》感动得梨花带雨,1999年我才念初一,还记得小护士制服装的张柏芝与苦情戏的哑男任贤齐,后来在跟班上小女生学唱《星语心愿》,竟也相信过生命终会化作天边或掌心的一颗流星。
查看马导的百科,原来早期是《甜蜜蜜》和《玻璃之城》等爱情文艺片的当家摄影。后来,一不小心看过马楚成的《剑蝶》与《花花型警》,完了深深自责自己一向追求的装逼模样文艺品味怎么可以如此被指染。或许该排除《生日快乐》。我是爱过的,即使也是爱了那么一下下。并且我偏执地认为《生日快乐》的唯美更因为有刘若英的个人风格与张艾嘉的帮助。
说回《花木兰》。就像陈坤姐姐说的,我实在想不到,还有谁比赵薇哥哥更加适合花木兰这个角色。所以,这两个我都待见的内地男女艺人参演马楚成的电影,我认为是给导演很加分。开篇很好,叙事流利,节奏明快,但是自打花木兰不愿意在军营脱光光而被关进地牢开始,大段大段的煽情戏就来了,好几个铺设的催泪点也的确叫我小小动容了下,但是,过了。
而我承认我笑场了。黑暗的万达四楼四号放映厅内,我咧开嘴露出牙跟着大家伙儿一起颤抖着小身段笑场了。是在一场莫名其妙的“毒龙”(我不知道是什么,总之是那阵昏天暗地的沙尘暴,话说那几秒我恍惚以为是切放了一会儿隔壁场次的《2012》)之后,刀疤妆的陈坤姐姐终于不再玩躲猫猫,现身沙尘掩埋的战场母性般呼唤木兰哥时,那匹抢了赵薇戏的马儿。
我想全片最大问题在剧作,本来可以更好。但不管是编剧能力的问题,还是片方对题材认识和把握似乎有一些偏差,有一点可取,就是隐去了北朝民歌中的大姐二姐小弟大姨妈小姑子出郭相扶将的角色,独留父女情来渲染。怎么说花木兰也算一单亲家庭子女,母子情与父女情最是难以雕刻,但是这一点,其实做到了。并且,对于赵薇的表现,我个人持肯定的态度。
二。关于赵薇。
我要怎么不动声色又骄傲高调地宣布,是,我爱赵薇。我爱这个妞儿,爱了十年,我还是狠狠爱。在中意过的内地女星中,她一直是我的NO.1。也爱周迅爱恨恢恢的洒脱、袁泉清新干净的花朵、江一燕文艺知性的白衣。都是些我爱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但最爱,还是粗枝大叶又没遮拦的赵小薇同学。把最绮丽的短句写给你:你从容走过蜚短与流长,然后开成一朵山茶。
赵薇从来都不是惊艳的女子,连我妈——当年一特爱看《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咋呼的资深中年电视女观众都说,赵薇也不是特好看。可是,我们都爱她整个人往那儿一站的气场,那种叫做大气或淡定的暗物质。也曾不再爱这个当年嘟嘟嘴唱爱情大魔咒的女生,因为觉得自己长大了。直到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她也跟那些旧时光里的少年一样,重新长出清澈的眉眼。
一直觉得品行类似的人总会相逢,或者就是叫物以类聚。姐妹淘或闺蜜团总是最好的佐证。比如,大家都爱的周迅跟大家都爱的刘若英,你们或许不太爱的黎姿跟你们或许不太爱的蔡少芬,我爱的王菲跟我爱的赵薇。是,王菲与赵薇。这不只是《色戒》里牌桌上姨太们的惺惺假意或虚情相惜。好女人总是邀约好女人一起出来喝咖啡的。这是我的偏见。倔强的偏见。
咆哮女郎柏邦妮早年采访赵薇,手记里写,她就是这样一个草字头女子,并不是大智若愚,因为看似不愚,她也不是大愚若智,因为她不装智。她已经将那些迷糊,升华成了豁达,将那些简单,变做了直率。那些龌龊和悲惨,她选择不看。就像一只鸵鸟,在安静下来的时候,不如换一个姿势看世界。不伤害别人,同时也不被伤。这是一种赵薇靠自己去积累的境界。
有热情的粉丝拆开“薇”字,释为冶艳的蔷薇。赵薇坚持说,在古书里,“薇”,就是野豌豆苗。花开一时,草长一世,做草有做草的好处。记不得重新去读这个女子是在何时,大抵是从那部《情人结》。《花木兰》终究承载不了太多景致,或许我会更爱《一个女人的史诗》。这就是赵小薇,一名并不能总在走红地毯时穿对衣服、却始终能摆对心态、走对步子的女生。
三。八卦一下。
有心人数出片中陈坤与赵薇一共对视12次,流泪11次半,赵薇和陈坤的大眼睛在片中发挥了催泪的特效。客观讲,赵薇在处理忠孝节义、儿女情长与征战沙场的爆发力之间的融合与转换是处理得够自然了,只是结局换上女装时,其实我是期望妆扮能再妩媚一些,与影片前段构成反差。此处省去赵薇在片中策马呐喊的帅气形象确实震慑到我的文字,我们来8一8陈坤。
如果黄磊还没发福,陆毅还没增肥,黄晓明也能够真实一点,严宽能再红一点,或许我最看好的内地男星就不会是陈坤。他有演技,却很少受到肯定,一直觉得那些奖项或许都欠陈坤一个名分,但这客观上也是他还没一部真正的代表作,《理发师》不是,《花木兰》亦不是,《云水谣》《画皮》同理是绿叶,《建国大业》里的表现虽被盛赞,但那毕竟是一出群P戏。
被胡军吊在敌营贴得很近的时候,我很是YY了一下他与陈坤。坊间流传当年《蓝宇》是要找陈坤来跟胡军XXOO的,他拒绝后才再找的刘烨。个人对胡军其实无感,或许这是我的偏见。倒是于荣光叔叔在这样一部不乏战争场面的戏中虽无武戏,却算亮点。正太徐娇小朋友的戏份太少啦,马楚成说最初第一版剪辑长达3个多小时,或许都被丢在未剪版里了。
很无视于豆瓣的花木兰页面最终被描画成现在这样一副格局。薇黑的汹涌肆虐,其他女艺人粉丝的恶搞趣味,或者,是某位豆瓣红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两派交锋。大多是摆出一副百般挑剔万般刁难的专业影评人嘴脸,个人偏激泄愤大过言辞中肯。很少有一篇心平静气来真的探讨影片本身的优劣得失与可取之处。所以,请允许我由无视上升到鄙视。这又是我的傲慢。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为什么会打出四星。2星给你们爱的或不爱的我始终都爱的赵小薇同学,1星给几位辛苦衬戏的陈坤姐姐、徐娇哥哥、于荣光叔叔和远道而来的无敌惊艳大花瓶维塔斯,还有1星给片尾两支女声独唱。《花木兰2》我想我是会期待的,即使,每当我45°仰望天空,便会内牛满面地听见风中传来那些薇黑们苦口婆心地在我耳边哭诉: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
人人都爱赵小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10629/?start=100
真的不该对马楚成抱有幻想。
花木兰替父从军, 谁说女子不如男. 赵薇演活了花木兰, 很MAN!
6.2分的分数太低了,全员演技在线,虽然剧情一般但也不至于拉胯。最后木兰当窗理云鬓的镜头就是影后的moment
跟预想的基本差不多。做为一部古装大片来说,说他该有的也都有了,说它没有,它也啥都没有,so平庸,但至少能看,赵薇没问题,虽然嗓音还那样,以后她会越来越好。全片最大问题在剧作,不是编剧能力的问题,还是片方对题材认识和把握似乎有一些偏差,本来可以更好。
木兰哥,动什么不能动情啊
有对比你才知道赵薇是真厉害,不说影视歌导个个牛逼。看过中餐厅你才知道有没有赵薇店长差距有多大;看过很多女明星的访谈你才知道赵薇谈吐知识和内涵有多丰富;看过“演员请就位”你才知道相比之下赵薇的情商多么出类拔萃;看过现在的流量和网红所谓演技你才知道赵薇这个第一代流量鼻祖演员功底有多扎实。看过数个版本的花木兰你才知道当初至少赵薇演的才是中国人的花木兰。
演员太棒了!!!!导演和编剧洗洗睡吧~
xswl外网正受不了烂片而自发安利这部
本片和史诗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像史诗一样漫长。
推荐的理由之一是赵薇,演技纯熟了,可以看看塑造不一样的花木兰;推荐理由之二,是小虎等人死时,愤怒,无奈,悲伤,壮烈中唱的: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撼。这个时刻比拓拔宏对木兰说你愿意跟我走吗感动百倍。推荐三,执意死有其所的赵薇,选择战场结束生命时,那句你们怕死吗,也感动
十二年,每天早上起来我就想你
啊~~~~《花木兰》太烂了~大烂片儿,从头到尾的受不了,导演能不能把陈坤脸大肉虫一样不靠谱的疤揭掉,太假了吧,能不能把血做得真点,特效真一点,别让他们老哭鼻子…别把《花木兰》给改成恶搞剧和戏说版?快退我票
都要脱水了还顾着流眼泪和唱k,魏国将士好茁壮,柔然人被雷到了
咱能退票么.....
薇哥入行12年胸袭陈坤,坤爷割脉献血为国卖身。
主题是主流的,感动得确是一个个的小细节
真是平庸之极
影片唯一感觉还行的是赵薇的演技,其他的例如剧本改编,节奏控制,镜头转换,剪辑技巧,拍摄手法,都像是个学生作业,不知道马楚成怎么想得。特别是最后一个摇镜头,简直不堪入目,本年度去电影院看过的除了白银帝国以外第二烂片。
比起其他人 我感觉赵薇更像是个真真实实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赵薇,你终于有一部戏的演技和周迅抗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