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悲凉的感觉
看了大家的评论,都说很感动很感人之类的,我除了感动之余,却有了个新发现:就是结局,小莲选择去当了一名修女,而且很少回家,而不是像正常的女孩子那样结婚组织家庭,我感觉她是在替自己的父亲赎罪。我想她父亲也对她选择当修女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吧,应该说是无地自容吧!他怎么有脸去反对呢?而且我发现很多情商正常,智商正常的人经常会看不清真相。真可悲!我说的就是那位自以为是的小莲的父亲!
2 ) 佛兰德斯的狗
这是2004年万圣节期间我在安特为普的一篇游记
-------------------
如果10年以后我再来描绘那趟短途旅行,也许会是这样:在一个阴冷的天气,我来到了安特卫普,孤独,沉默,像影子一般穿行在因为时装和钻石而闪亮的城市,心里满是悲伤,因为那个叫Nello的小男孩还有他的狗Patrasche...
但我终于还是在记忆尚未有能力假扮矫情的时候把它了写出来。事实是, 那一天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我乘着轰隆隆的火车驶向安特卫普,耳机里是哼哼哈哈的浅吟低唱,我捧着Pocket PC重温那个小男孩儿和狗的故事,想着什么时候去配一块GPS卡。
从车窗外滑过的,是业已染色的树木,等待收割的田野,还有远处教堂的尖顶。这一片好看的土地,叫做佛兰德斯。
即使在100多年以前,佛兰德斯也有资格向欧洲夸耀她所拥有的了不起的安特卫普。那时候安特卫普也许没有现在这么多犹太和印度钻石商,没有在时装界如日中天的六君子,也没有讨厌的Vlaams Blok,但它却是鲁本斯的城市,后者把自己身前和身后的盛名都与安特卫普分享,敬仰他的人遍布宫廷市镇和乡村,有顶着漂亮羽毛的贵妇,披着红袍的主教,也有那个衣衫褴褛,一辈子没吃过顿饱饭,和捡来的狗相依为命的小男孩Nello。
坐上2路Tram,一直到底便是Hoboken,Nello 所住的小村子今日已经没有半点村庄的景象。下车没走几步便看到一家小旅店外墙上悬着一个方方方正的招牌,黑色底子上画了一条狗,狗身上还写着日文,大意是 “义犬报恩”,招牌下面是旅店的名字Patrasche,也是那条狗的名字。
Patrasche 是 Nello 在世界上仅有的依靠之一,在Nello的爷爷去世后,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Patrasche 的前主人让它受尽虐待和劳累,最后把饥饿,脱水,精疲力竭的它丢在被夏日烤得滚烫的路边。然后Nello 和他的爷爷便出现了,他们给它清水,拥抱还有亲吻,于是它活了过来;于是他们三个生活在一起。白天替村民拖着牛奶到安特卫普去卖,晚上回到用树枝和藤叶堆出来的茅屋,分食同一块白菜叶,同一片面包,然后骈首骈足的度过寒夜。
沿着Kioskplaats路一直向前,到了Kapelstaat左拐,足够留心的话,就能看到Nello和Patrasche的雕像,他们实在是太不起眼,黑黑小小的置在灰色大理石座上,两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马路。我围着雕像转了两圈,几度想伸手触摸Patrasche的脑袋,又几度把手缩了回来,倒底还是没有碰。又拿出相机企图给自己和雕像合影,但连续几次都只拍到了自己的大头照,准备放弃之际,旁边商店里走出一个姑娘,问我是否想拍照,然后便接过相机走到马路中间给我取景照相。
来往的汽车,一辆,两辆,三辆,都停了下来,静静地等她拍完。
跟她道过谢后,我最后一次看了看他们,瘦小的Nello,手搭在Patrasche的头上,后者垂着长耳,半坐在地上,就这样和我再见了。
想到了一年前到安特卫普看到的鲁本斯雕像,气势凛然的竖于高台,让来往的众生赞叹和仰视,其后的圣母大教堂里有他的传世之作,Nello一生向往却几乎不得见的三幅油画。
但是跟很多故事中的穷孩子一样,Nello穷,却不乏志向,他向往成为鲁本斯那样的伟大画家,为此他饿着肚子也要买纸和粉笔来练习,渴望在一年一度的绘画比赛中出人头地。沉睡在安特卫普城市下面的鲁本斯,被世界传颂名字的鲁本斯,对于Nello来说,却如同触手可及的父亲,真实,亲切,Nello的灵魂也因此异常高贵,坚忍而善良。
后来呢,后来呢,听故事的人一定会忍不住。后来,Nello死了,冻死在圣母大教堂里,在死前的一瞬间终于目睹那三幅杰作;Patrasche也死了,死在Nello身边。
完美是美好的敌人,高贵的灵魂也决不是世俗肉体的盟友。Nello和Patrasche都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们完全有机会接受那个磨坊主人的道歉和补偿,那个粗鲁小气的男人,却有一个可爱的女儿Alois,是Nello除了Patrasche外唯一的朋友。
一辆车在旁边停下,车窗慢慢摇下,一个小婴儿从母亲的怀里探出头来边打着哈欠边张望,鼓鼓的脸颊托着蓝色的眼睛,怔怔的盯着我这个亚洲面孔,然后快活的笑了,唇红齿白。
没走多久就来到了Hoboken的小教堂,书中Nello和Patrasche便合葬在这座教堂后面的墓地里,教堂西侧是植着梧桐树的草坪。秋天的梧桐叶厚厚落落的堆了一地,一脚一脚地踩在上面,心里踏实得像是回到了家。
我没有去墓地,因为我知道Nello的墓根本不在那里。
因为根本没有Nello这个人,当然也没有Patrasche那条狗,他们都是虚构的。
不过我还是打算沿着他们送牛奶的路一直走回安特卫普,即使他们从没有在那条路上送过牛奶。
一路上的房子都布置得很有万圣节气氛,扫把,南瓜灯,还有吊在屋檐上的巫婆;女孩子们坐在窗台上抽烟,摆着腿嬉闹;一个老先生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因为一只手里还抓着烫金的烛台;路过阿拉伯人区,看到人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辛苦讨生活。
这一路花了大概有5个小时,因为没有带地图,不停的迷路,不停的回头,但终究还是被我走回了安特卫普市中心。
Nello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譬如善未必就有善报,也许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努力也未必就有成果……总之,都是些少儿不宜的道理。
还是用一段改编过了的歌词作为收尾吧:
Sometimes we loose, sometimes we cry, sometimes we die,
but some times, we don't.
3 ) 留在记忆中的永恒经典
必须首先一提的是,这个周六下午是我第二遍看这部《佛兰德斯的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97年的六一儿童节,真是个难忘的儿童节呀,因为这部电影那天我哭红了我的双眼!但当时的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今天当我已经差不多快到孩子他妈的年纪了,重温经典后的我依然哭的满桌是拭泪的纸巾……
我并不是想鼓吹这部电影是超级重磅催泪弹什么的,这远远少于这部电影真善美的内涵和意义。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奥维达的国际知名作品,《佛兰德斯的狗》的确是一部净化灵魂的经典之作。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用日本动漫一贯的极其精美的绘画风格将大观众和小观众们带到了19世纪比利时的佛兰德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很多儿时认可欣赏的东西到了长大后再去看很多时候会有点不一样的感觉,成熟之后的审美和鉴赏与儿时稚嫩而单纯的喜欢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重温这部电影,让我惊讶的发现,儿时深刻脑海中那催人泪下的情节依然历历在目,在影片的开头几十分钟,由于已经知道结局,我几度哽咽。当影片中的每位主人公,诚实勤恳的尼诺,善良可爱的阿诺娅,慈爱的爷爷,忠诚的帕奇随着剧情的开展在我眼前慢慢走过,我再次惊叹一部短短的卡通动漫电影却有着如此饱满的人物形象,十几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再次重温这部电影,他们竟像久违的老朋友,那种感觉就是,曾匆匆相处过短暂时间,但却在心里经常温习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感觉,再次见面,没有陌生,没有和记忆中的感觉失真,只有更加的亲切!
还值得大为感叹的是影片的绘画,尽管只是短短的104分钟的卡通电影,影片却极其逼真完整的画出了安特卫普大教堂,看这部电影时,你可以真切的看到安特卫普大教堂的不同方位的远景,近景,甚至大门上方精致的宗教风格的雕刻,教堂内部鲁本斯著名的油画。在你感慨和佩服日本人对漫画认真严谨的态度时,你还会感谢这部电影带给你的那唯美的北欧风情的田园风光!
是的,这是一部太完美的卡通!我坚信即使再过十几年或几十年,它依然是我心中最至高无上的完美杰作!但我却也必须说,它不是适合给孩子看的电影。不要惊讶我这样说,我并不是说孩子感受不到它的绘画之美和涤荡心灵的意义所在,只是孩子本身不该承受这部电影超乎寻常的残酷现实给他带来的悲伤。回想当年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尼诺被所有人抛弃,最终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和忠实的帕奇相拥在教堂中死去的结局。尽管他看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鲁本斯的画,尽管死去后天使从天空降临,我知道他们善良的灵魂会被带入天堂和爷爷相聚。但没有用,这些止不住一个孩子的泪水,安慰不了他幼小的心灵。孩子应该看到的结局是美好的,而艺术效果上的残缺美,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
站在我今天的年纪,以及也算阅片无数的经历上,我想将这部片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热爱电影,热爱日本动漫,热爱世间真善美的朋友们。有孩子的父母最好陪你的孩子一起看,你可以陪他一起流眼泪,然后帮他擦去,告诉他生活有多么幸福,需要用心用爱去珍惜!
4 ) 恶心的翻译
麻烦请叫他们内罗、阿罗娅和帕特拉修,谢谢
让什么忠狗啊之类的垃圾D版翻译见鬼去吧
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片子
也会和我一样愤怒
5 ) 十年
第一次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大约是十年前,也就是网上说的那个97年的六一儿童节,那时的我正是情窦初开,纯真、善良、多愁善感,对悲剧和悲剧性的事物一无所知,从小看惯了革命英雄就义时的大义凛然,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认识了生活可能的残酷,看到世人可能的冷漠,让我直面了事物凋零、消亡时的真实面目,更不幸的是,我这颗本就不够坚强的心因此而更增添了柔弱的气质。
尽管过了近十年,但我还是忘不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十年中,我也一直渴望再象小时候那样静静的看着、偷偷的流泪,直到今天,我才又一次找到了这部电影,重温了那个发生在异国他乡遥远的故事。
我似乎通过这部电影看到时间对我的改变了,今天看时我一直试图让自己再度沉浸在少年的梦幻中去,哪怕是悲伤的梦也好,然而我不能,我记的小时候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渐渐模糊了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引起的忧愁和伤感,可是今天,即使在这近100分钟的时间里,我却发现自己几乎已经开始遗忘了;当结束的音乐响起,我揉揉眼眶,它没有落泪的冲动,只有略略发酸的鼻子还为我找到了一丝感动的证明。
是的,用我现在的眼光,我看到了这部电影身上太多的不真实,就像有人从《营火虫之墓》上看到的一样,男孩不应该死的,他甚至有点自己找死的味道。
可这正是我变的麻木的证明,生活需要我们变得坚强,却也把我们变得机械、愚鲁、麻木,再坚强的人,即使他对这样的悲剧不屑一顾,但如果他还保佑一份童真的话,那在他看到这样的故事时就不能不唤起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动,只有麻木得丧失了本性的人才会看不到故事那引起我们共鸣的部分而去关注那令人觉得并不真实的细枝末节,这是技术的问题,无法抹煞电影散发的人性的光辉。
再过一个十年,我不知道自己会变得怎样,也许是更麻木了吧,我想是的,不要说我太悲观,因为童年的那一点纯真,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找寻得回来,我们也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或是看这样关于童年电影的时刻,才能偶尔看到那一点纯真的影子。
6 ) 最后的哭泣
在影片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决定开始写这篇影评,这是一部在我脑海中记忆时间最长的电影动画,记得当时看的时候每次都泪流满面,而今又看到时眼睛依旧被龙龙所遭受的一切深深的动容而哭红了眼睛,十一年的间隔,十一年的变化,不变的或许就是被事物感动的那颗心。这一刻曾经的沧海桑田又涌上心头。
这部电影的开始以龙龙小时的好友小兰手中拿起龙龙曾经给她的画像开始回忆,曾经龙龙住的小屋,运牛奶的小路,曾经于忠狗结识的花海,曾经一起为救忠狗脱离原主人而奔跑的大街小巷,一起帮爷爷干活的瞬间,曾经自己与龙龙童年时的一切,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回忆起源于挂有圣母玛利亚画像的圣殿,最后却也结束于此。
一出生母亲就离开了自己,是爷爷把他带大,靠简单的送牛奶支撑着生活,最后因为身体只能离开孤单的龙龙。因为贫穷,小莲的父亲禁止让自己的女儿于这样的人在一起,所以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有爷爷用房租从忠狗原来主人手中买回的忠狗,最后龙龙在大雪弥漫的冬天,为了让忠狗生存,把忠狗送给小莲,在忠狗熟睡时,自己却消失在了雪海中,忠狗起来时,第一时间冲入大雪中,需找着龙龙的身影。就这样一直到最后忠狗都一直撑到见到龙龙才倒下。
龙龙天生具有画画的才能,因为没有钱买纸,只能在木板上刻,到丝毫不能压制他对画画的喜爱,一直最后将整个生命压在了画画上。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获得最后的胜利,老天是不公的,只到最后还在刻画一个坚强,诚实,富有爱心的龙龙。或许就是被这样的情节打动吧,一直被人误解,因为年小被人欺负,大人们的主观意见,龙龙的默默忍受。又让我心中长生了多少波澜。
一直想提到龙龙最后的那副画,爷爷的画像,脑海中爷爷的画像….却每画一笔都在表达对爷爷的思念。
故事中的情节不应该是那么年轻的小孩所要承受…..
最后圣殿里又回想起龙龙与忠狗的声音生死不离的一对朋友…
或许我是你的忠狗,又或许你是我的忠狗,只希望在人生的伴途中,无论遇到生离死别,我们最后所离开时,会在一起
情节完美,完美,完美,超越哈尔的移动城堡没我最喜欢的动画
唉
人物完美化,结局悲剧化
小小动画却那么感人
当年:“六一你就给我放这个?”然后哭到睡着==
到最后还是哭了
又一部超乎我意外的动画电影。画风类似《海蒂(阿尔卑斯山下的少女)》,imdb的一篇评论说,影片对安特卫普大教堂的还原度非常高。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情节,有不少不属于“儿童电影”的真实的残酷。所以若真的想给你的孩子看,最好陪他一起看。
☆90年代有名的催泪弹,改编自世界名著《佛兰德斯之犬》。本片包括TV版和剧场版,这里是指剧场版的,这部作品可以说将TV版的优点浓缩在了两个小时里,相当的感人。
只要看这种类型,心中还会隐隐作痛,眼眶还会湿红,就知道自己还活着。
看了5遍,大哭了5遍。
所谓的人生的严冬,就是连一根火柴都捡不到。这个时代哪能捡到火柴。
9.5;不愿再看第二遍...
我终于找到这个动画片叫什么名字了!!!大概10岁的时候在中央六台看过一次,一直念念不忘!!!!
人物性格过于成人化,赋予九岁孩子这么沉重的情感有点过分
第一次看哭的那个惨……
The Dog Of Flanders
很感动!
小时候在中央6看的 哭了一个多小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励志小说改编。97年的动画作品,一开始也许会因为它的粗线条而弃之,但进入到故事,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一部有诚意有想法的感人作品。人与狗、爷孙情、友谊、梦想……导演把每一个细节和情景都交代得干净利落。故事讲得很美。
幹嘛老拿窮人說事?誰tm想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