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我很喜欢这部林奇作品,它被称为最不像大卫·林奇作品的作品。我在资料馆里看过《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确实看得人精神分裂,陷于癫狂。所以,很多人期待林奇完成冥想,赶紧继续拍《双峰》。
你可能对2016年的戛纳有所不满,觉得高分电影受到了不公的虐待。
那么,面对 1999 年最高分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也许你跟我一样,在此之前,也没有看过。那么,为什么要强迫自己追赶那些所谓的热门与新片呢。选择适合自己的好电影,做好准备去观看它,这个等待过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故事。它讲一冥顽老头,非要开着除草机拖车,赶上三百英里的路,去看翻过脸住山那边的哥哥。
最后,两个老头见上了。一个走不动路了,一个中风在家。
“你就骑这破玩意来找我的?”
电影结束。
片中的故事,包括把木棍捆在一起就折不断,家庭变故和战争创伤,其实并不新鲜。听老头慢吞吞把故事讲出来,你会发现,原来人生一直就是这样子呢。一个人身上的故事,听起来和另一个人的大体差不了太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也。但到了一头掉进坟墓的年纪了,什么都变得不重要了。又仍然有一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老直先生一定要赶过去看哥哥一眼。
林奇非常擅长表现那些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那些太长时间不说话的美国乡下人民,绝不是我们想象的光鲜亮丽资本主义生活。枯燥,单调,无聊,却又活在最美好的上世纪(史崔特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世纪)。每个人物的脸上,都写满了自己的故事。电影可能只谈过一通情绪(开车女人),一次闪回(女儿),一个特写(修车双胞胎),就把他们的故事给说出来了。
这部电影的节奏,慢吞吞到有些吓人。与贾木许电影里的文艺老司机也彻底不同。林奇几乎在每一次转场时,都要拍摄广阔的农场与麦田,五颜六色的斑斓森林,还有穿过密西西比河的铁桥。
之前去拍摄一个汽车品牌广告,文案上写了一个 slogan: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你要做有生命的星体。听上去很中二啊,也比不上高晓松的诗与远方。但我想说,其实是它们都是一回事。为什么我们敬畏星空,因为它在我们头顶,画着你单凭双眼所无法察觉的星轨。星星的背景,是黑暗却深邃的宇宙,是未知与神秘,更是令人敬畏的迷人存在。
在我看来,《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的星空,固然是哥哥和弟弟的童年往事。观众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只知道曾经的记忆很美好,和家庭有关,父母亲的农场有关。虽然回不去了,但是,史崔特先生很怀念它们。
另一面,星空更是无数人类生命的汇集。有些发着弱光,有的闪亮,有的微茫,还有些,根本是被黑暗所吞噬着。
所以,茨威格把它们称为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所以在《X战警:天启》里头,X 教授用主脑连接外部世界时候,每个人类生命都在发光,就像一个直观的宇宙。所以,我用“木卫二”做了自己的笔名。
这就是我看完电影,过去了 24 小时还在回味的真实原因。
关于星空的影像,从《2001太空漫游》到《珍爱泉源》这种硬软科幻,再到去年在 SIFF 放映的《豹》、《瓦力》和《午夜巴黎》,都与星星和宇宙有莫大的关联。
比如维斯康蒂《豹》的经典结尾:
虔诚的星星,何时我才能远离尘世的一切,在永恒不变的世界中得到永生?
这些电影,很多人看过了,也会表示:还不错啊,但也不一定要进电影院再看上一遍。但我想说,回到电影院是一个神秘的契约和连接。那种秘密,正如你在外头野营的时候,享受着篝火的温度,看得见星空,还有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虫鸣。
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的选择了更加封闭自我的宅居。有的选择了枯燥的重复,满足于自己所享受的一切。而面对《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电影会把我们带到远方,唤醒那些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情感。即便你不曾在乡村生活,也会在宇宙星空和地面人类的对照中,找到卑微生命的满足与幸福。
也许,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
不进去电影院,你又怎么会知道呢?
以前,迷影大佬还有一句 slogan,“迷恋电影是为了对抗孤独”。孤独在这个时代听着很可耻,所以,我把它翻译为:更好地自处。如同你在上海影城一厅看着电影,你在原野之中观赏着星空。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你会想象到,周围有着跟你一样的观众,如正在闪耀的星空。又正如,你会想到,正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生命。
这是一部非典型大卫林奇风格的作品,也是一部非典型公路片。不同于大多数以年轻人的角度为视角,以追逐梦想、叛逆、自由为主题的公路电影,也不同于大卫林奇多数华丽诡谲风格独特的电影,这一次他用朴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现老人straight一次简单却也非凡的远程。电影名The Straight story一词双关,既说明是主角straight的故事,也揭示这场远程勇往直前没有阻碍。
影片主角Alvin年过古稀,身体机能在不断减退,与他有多年隔阂矛盾的兄弟中风了,他准备开着割草机去几百里外看望兄弟。镇上的老人质疑,“我就怕你在路上给人撞翻““他不会过得了石穴”,也是我们观众的质疑,他能成功到达吗?确实,Alvin行走困难,糖尿病,早期肺气肿,循环系统有问题,似乎有每个人年老后无法逃避的问题。但他又个性倔强执拗,热爱闪电暴风雨,也许脾气火爆,在第一次失败后愤怒的一枪将割草车引爆。
他并不对这些阻碍因素所屈服,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去见兄弟,也许是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总之他决定独自出发一往无前。在蓝天白云下,空无一人广袤旷野的马路上割草车缓慢地行驶着,Alvin露出了微笑。我们就像旅客,跟着Alvin的旅程看沿途的人和风景,在舒缓悠扬的乡村音乐中,看日升日落经历暴风雨后的雨过天晴。
这一路遇到了离家出走怀有身孕的年轻女孩, Alvin向她诉说家庭往事,棍子捆成一捆的镜头一闪而过,女孩回归了家庭;修理割草机的兄弟时有摩擦Alvin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他们应互相谅解;无法从二战阴影中走出来的老人们的忏悔走到古稀之年该放下的也要放下了。
仿佛经历千山万水Alvin和隔阂多年的兄弟终于相见,喊着他的名字,人虽未见却仍然认出了他的声音。一瞬间千万情绪涌上心头,然而千言万语都融化在这相视的沉默里。结尾仍是开头的黑夜繁星,人生无常,只有星空亘古不变。
为什么我们喜欢这样简单的故事,因为它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力量。它就像一个有故事有人有人情的风景片,广袤无边的麦田,延伸至地平线似乎没有尽头的洲际公路,深邃的星空,与大自然相比我们如此渺小,如此短暂。所有遗憾、悔恨、暴躁不安的情绪,与自然、与时间相比不足一提。我们能从中汲取一种平静的力量,短暂的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平静地跟随着这缓慢催眠式的节奏去经历这一路陌生的善意,和辽阔的风景。
题外:这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公路电影。真正的艾尔文·史崔特在他的旅行结束后还活了三年。而主演这部电影主角的理查德却在2000年因为久病厌世,而举枪自尽身亡,本片也成为他在影坛的告别遗作。戏里戏外,令人唏嘘。
不敢相信一向以诡异风格著称的大卫林奇竟然有这么一部感人至深催人奶下的煽情片。
以前跟三妹说过“林奇的片子我看镜头就能认出来”,但这部片子让我彻底惊奇了,几乎是完完全全的毫无个人痕迹,神奇的另一面,并且水准不差。
正如齐泽克所说,影片有趣之处即是"迪士尼出品"和"大卫林奇电影"之间的对立;林奇作品几乎都体现着对好莱坞传统的体认――不过往往是反面的(两年后的《穆赫兰道》尤甚);本片则作为一次肯定的把握,试图在流于滥俗的《德州巴黎》式公路文艺片与电影的"纯是"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有模有样地加入了大量POV和慢速公路俯拍镜头(明显与《妖夜慌踪》相对),但《闪灵》式的斜角大全景以及不合常规的叠化运用,仍是某种暗地里的捉弄;而在迪士尼的"驯化"之下,战争创伤与情感羁绊成为主线则表明了:无论"电影之是"怎样扑朔迷离,林奇电影归根到底还是右翼的、属于美国民族的电影.
我以为非常林奇,而且是解开林奇其他作品的密码之一。以极有林奇style的男孩拿球那一幕与随后的阐释为甚,不一而足。
老牛仔在众老头的惊叹声中驾驶割草机离开村镇走向大路的时候,像一位真正的英雄。
这是林奇最不林奇的一部。
说不林奇,其实也很林奇,当你把《双峰》里所有的龃龉和神秘剔光,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如同一位长者以谦恭的姿态传授着人生的经验;最后老哥俩坐在门廊上,只是眼含热泪地望着那台割草机便已胜过万语千言。
C+ / 朴素的乡村公路片,林奇依然是极擅用画面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无法掩盖故事本质上的鸡汤色彩。两部传记都偏主流,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象人》。被撞死的鹿和如泣如诉的配乐令人印象深刻。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温情公路片,大卫·林奇最不"林奇"的作品。配乐和摄影都棒得没话说,看这部电影就像于午后的暖阳下独自细品一杯香茗,淡雅素静,平实质朴中有着最澄澈的底蕴。| 年老时最糟糕的是回想起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 | (8.5/10)
相当平实的诚恳之作。老爷爷像老铲草车般,执着而缓慢地行进。生命的尽头,如此乐观豁达,坦然从容。
老爷子。大卫林奇是不是觉得自己以前造孽过多了。。。
看这个你应该联想不到林奇的任何另外一部片子,但这的确是林奇,真喜欢这个故事。
18号公路和那个密西西比河桥我开过的! 老爷子的家乡也去过。。。
翻译成直男的故事会很喜感。严肃分割线,虽然没啥说服力,但是很真挚温暖。
看惯了大卫·林奇的那些迷离吊诡的作品,竟有些不太适应如此温情和直白的林奇,就连其镜头中标志性带过的双黄线也变得不疾不徐了起来。片中史崔特先生和他的除草车以及公路周围的景色构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关于时间的往事。
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没有比这更好的观影描述了。所谓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结成捆的木棍,二战创伤,兄弟反目的老套。可是,看到那一张张写满了故事的面孔,你还是会被他们所深深吸引。“你就是骑那破玩意来看我的?”最不像大卫林奇作品的作品。十大直男电影。
“如果林奇早期作品是困于陷阱,那么史崔特的故事,基于一位名叫艾尔文史崔特的瘸腿老农民驾着一辆剪草机横跨美国平原探访亲弟的真实事件所改变的电影,又是在说什么?这个节奏缓慢的故事难道暗示了对侵犯的自我摒弃,而转向忠贞于道德立场的率真?片名无疑是对前作的参照:正直的故事,是对橡皮头到妖夜慌踪的‘背离’。但!如果林奇此片的正直男主其实比前作中那些怪诞角色更具颠覆感呢?如果在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中,坚守道德承担即被视作不可理喻落伍时代,那史崔特不才是真正的异类?”……齐泽克的解读固然提供了一种剧析视角,但回归影片实境,你真有感受到史崔特相对途中遭遇的各色人等算个异类吗?离家女孩被寓言感动,中年男子提议开车送他,与车队年轻人夜谈人生,酒吧对老者追忆二战秘辛……温情理解感伤等主旋律特征要明显压过颠覆与异类。
“只要还未死,就要上路”,每次看公路片我都是泪流满面呐,太喜欢了。这回还是老头的独自旅途,开的还是慢吞吞的割草机拖车,不可思议。更不提大卫林奇还有如此小清新的一面(其实《象人》就是很小清新的⋯⋯)。只可惜主演的老爷爷在影片上映后一年开枪自尽。。。
一个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面向,很可能就藏在他最不典型的作品。
人物很完整,信息很多,虽然编织信息的方式很古拙,但这样才能最好地集中力量吧。名字真好玩,既是老人的名字,也是告诉你这次不玩虚的了,来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有几处败笔,一音乐用得太粘稠,二是感化流浪少女略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