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年真是作
观影笔记:Soft Skin
1.全剧最香艳的镜头就是片头字幕时摸来摸去的两只手,然后就归于空寂了。
2.男主角皮埃尔真是作啊。
当空姐飞来飞去抓不住摸不着时,他为她着迷。可是当她为了他一句“还是穿裙子好”而趁着汽车加油的档赶紧把牛仔裤换了裙子后,他就开始怠慢她了,以冗长无聊的聚餐、得意洋洋的演讲让她无尽等待,甚至在从剧院出来时由于有别人在场而假装不认识她,在黑夜的咖啡店任由她在外面被无赖搭讪而不冲出去给她解围。
与妻子谈着谈着离婚就谈到床上去了,后来还是要走。
兴高采烈地买新公寓要跟空姐结婚,结果被空姐甩了
本想给妻子打电话说不离婚了,可是由于等着别人用电话而被耽误了。最后被妻子的猎枪给毙了。
3.他妻子最后杀他时的表情好平静。好像一切都终于结束了,空虚的中年生活。
要说人到中年,名声地位金钱,有妻有子有房有车,拥有的好像比青年时多好多呀,可是人为什么会不开心呢?是因为过得太安逸而对安逸产生厌恶了吗?最近发现,好多男人到了30岁都想换一种活法,可是有得就有失,改变现在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到了老了才会认命吧,时间快结束,所以也就这样了。
2 ) 有情有义者、情痴等真爱党就不要玩火了
依然是一部和新浪潮没什么关系的trufaut。资料馆把La peau douce 和La femme d'a cote 排在一起放映真是心机婊。电影都从黑白进化到彩色,男人女人还是在爱情里不得善终,搞不清楚状况。男人总自以为是的闯祸,最终女人不堪忍受,要不离开,要不一枪崩了王八蛋。爱情很重要,爱情很珍贵。因似是而非之间最危险,它上一秒钟明明就是我或苦苦寻或觅相守多年的真爱,下一秒又发现是个弥天大谎。简直太刺激,有情有义者、情痴等真爱党就不要玩火了。
3 ) 最好的电影
丝丝入扣的情感
时间上的把握,节奏……
都是无敌了 赞美太多 都有点肉麻。
虽然之前就一直很喜欢这一部。
但今天在学院的银幕上看,还是被震撼了。
一切都是那么到位。
温暖的细节。
如果你不承认这是特吕弗最好的一部,至少也是前三。
4 ) 柔肤:把爱情拍得像谋杀
特吕弗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希区柯克的崇拜甚至献身一般地娶了希区的女儿。当然特吕弗不是盲目崇拜,从《枪击钢琴师》就能看出端倪,他一直在寻求改变。可正如火如荼的新浪潮太强烈,结果钢琴师的试水失败了。之后的《祖与占》让新浪潮够到顶就基本结束了,特吕弗再次求变。人们常说事业和爱情很难双丰收,经历了失败的苦涩和成功的喜悦特吕弗的事业蒸蒸日上可感情生活就没那么成功,这时候《柔肤》的出现不仅仅是特吕弗的又一次改变而是一次混合着生活情感的一次转折。
如果看剧情那么《柔肤》可能只是一个关于情感背叛的二流故事,但经过特吕弗的细加工电影就完全没有了这张爱情故事就趁他加的俗套而把变成了一个情节紧张人物丰满的希区柯克式剧情片。飞机上妮可送给皮埃尔火柴,后来才发现里面竟然是妮可的联系电话;当皮埃尔告诉尼克“更喜欢你穿裙子”之后,妮可趁他加油的时候把牛仔裤换成了裙子等等细节让电影更丰满更可爱。
电影紧张的节奏和牵动人心的情节也可以证明特吕弗这次出师了。特吕弗一边用欧洲的细腻描写刻画爱情,一边用希区柯克的风格揭露人性,套用戈达尔对希区柯克的评价就是把爱情拍得像谋杀。也不要忘了特吕弗新浪潮旗手的身份,例如皮埃尔在电梯邂逅妮可回到旅馆房间的纠结万分,特吕弗用一个长镜头从电话到橱柜再到门口,把皮埃尔从紧张到失落又到兴奋的过程描写地生动形象,观众也随着皮埃尔听筒那边的语气变化心情不断翻滚。
电影精彩配乐也很出色。前半段用快节奏的音乐表达了偷腥的欢愉但随即马上就变得沉重紧张起来;后面的配乐多像凶杀片,把偷情、背叛用类似犯罪、惩罚的音乐表现,如果你不认为电影讲述了一段爱情,起码你也会感觉这偷情也变得像谋杀一样。流畅的剪辑、成熟的配乐还有美丽的女主角,特吕弗对此类型电影的把握游刃有余,如果换成英语对白你真的会感觉它是某个好莱坞名导演的作品。
镜头最后变成了皮埃尔妻子的面部特写,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是报复之后的快感还是对过去甜蜜的留恋观众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总之电影的成功让特吕弗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让他在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5 ) 柔肤
弗朗索瓦 特吕佛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人物,作者导演的倡导者。原是法国电影杂志的编辑,他的战友戈达尔曾经说:是的。弗朗索瓦 已经死了,我还活着,可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停的诉说着忧伤,而我们的痛苦一直沉默。
戈达尔也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人物,主要作品《中国女》《卡宾枪手》等。特吕佛的主要作品有《四百击》《祖与占》《柔肤》《最后一班地铁》等。很著名的《筋疲力尽》忘记是他们俩个谁的作品,因为我没有。
在香港的译名是杜鲁佛,亦舒的《玫瑰的故事》的故事中写到:杜鲁佛要看的,《柔肤》值得一看。。。。等等,要不全套都看了吧。是黄玫瑰的话哦,让心仪他的溥家敏神驰。说:你们看杜鲁佛也不叫我。呵呵。我这两天看的就是玫瑰说值得一看的《柔肤》黑白片。我那本《玫瑰的故事》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1986年版,已几传人手,看的破旧,可是我居然记得,嘿嘿,我无懈可击的记忆力。那时并不知道杜鲁佛是谁,电影也看的少,没想到20年后居然看电影的兴趣压过读书,都成为习惯。
〈柔肤〉故事很简单俗套,以现在的标准看,当时不知道是否敏感题材,玫瑰要看的时候已经是经典,我是在玫瑰之后的三十年了。社会的变化很多很快,观念与标准也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男女之间的纠葛吧。皮埃尔是成功的作家出版家教授。经常出外讲演授课。有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也是人人称羡的温馨之家。如果一直如此,就象你我,大概电影也没有拍的必要了。一次旅行中,他遇到漂亮的空姐,没有什么,只是有个细节他留意人家换鞋子。嘻嘻。唉,注意漂亮女人不是错,在旅馆电梯他又遇到她,这次,他心动也行动了,他借故打电话给她,她居然推搪以下答应与他喝酒了,后来当然可以想象了,很含蓄的,他们回到巴黎,他总是在想着他,就象他自己写下的便条,没给她:认识你之后,我好象重新为人,我爱你,爱你。他们制造一起出行的机会,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中进行,他工作他回家,她工作她回家,平静无波。但是细微的变化能套过妻子的法眼?很快她知道真相,她不忿不甘,她要离婚,他顺水推舟,计划与她的未来,而她 嘿嘿拒绝了他,呵呵,看的真痛快,而边的歇斯底里的妻子找到他,一枪轰了他,在咖啡馆嘈杂的声中,妻子露出微微笑容,幕落。
电影拍的细腻优雅,一切在平静不动声色中进行,没有大起大伏,很生活化气息,就象你我身在其中的生活,开车吃饭谈话等等。
这个故事现在发生的太多,都没有讨论的必要,只是如果是现在的妻子大概不会这样过激了,何必为一个见异思迁的男人陪上自己的性命,何必陷自己于不义,不值得的啊。开始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6 ) 偷情沒有好下場
杜魯福電影總和愛情有關,這部影片是少有的真實和現化感,最後男主角被妻子槍殺,很暴烈的,雖然他是否死了,觀眾不知道,但電影似乎告誡男人,偷情沒有好下場,自己受罪。
偷情的化學因素
片中的男主角和情人邂逅於機上,重遇於電梯,纏綿於房間。他們在巴黎,想找一間酒店安頓下來,但門房叫他們等15分鐘,那一刻,兩人因偷情不見光,感覺特別無助,彷彿在冷漠的巴黎市內,找不到一個溫暖的床舖,兩顆心若有所失。
兩人後來一起,男主角作演講,情人無票可進場,她在外面呆等,後來他出來,也不敢和情人相認,兩人分開路走,她更被陌生男子調戲。他和戴眼鏡的男人同路,進入一間咖啡店,流露出焦急又苦悶心情。後來,他乘機溜回酒店,和情人相會,兩人心情壞透了,決定離開往別處。只可偷偷摸摸,表現出偷情的真實感受。
愛與恨
妻子隱約知道他偷情,決絕離婚。但情人無意和他結婚,他又想回頭,表現出三人關係。有一幕是女兒在屋內玩耍,兩夫婦吵起來,同時又親密同床,預告了兩人最後一次同床,氣氛令人不安。片中觸發點是照片,他為情人拍了一些照片,成為偷情證據,妻子嫉妒、憤怒,決定殺死他。
三星半。优雅与龌龊往往是知识分子的表与里,但“龌龊”绝非贬义,而是中性的,人性的弱点而已。若不伤及他人,“龌龊”又如何?比如侯麦的“六个道德的故事”,讲的便是如何优雅地“龌龊”。但《柔肤》中的男人纵容了自己的“龌龊”,这就有风险了,而风险的极致便是自己崩盘了!
【导演剪辑版】干净利落的结尾,悲剧化的处理令人唏嘘。就剧作来看,不太符合新浪潮的风格,跟《祖与占》比不像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但是从相识到婚内出轨整个过程拍得非常精细流畅,特别喜欢婚外情的部分,有一种看初恋纯爱片的感觉。飞机上空姐留在火柴上的电话、野外的摄影、利用出差的时间差偷偷幽会、加油站偷偷换上他喜欢的裙子、赶着店门关闭去为她买丝袜......看着看着甚至一度想起《廊桥遗梦》,没有过多探讨婚姻的道德感,但传递出的情绪却非常真实。抚摸肌肤的镜头拍得很美。
特吕弗第四部长片,标志着他脱离新浪潮、重回早年曾大力抨击的古典主义电影。拍得精致细腻,略带感伤和喜剧色彩,然而并不能将这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从俗套平庸中真正拯救出来。Delerue的配乐一如既往地好听,舞蹈场景也让人眼前一亮。对谨小慎微的男主和妻子的前史发掘得不够。(7.0/10)
特吕弗的第四部长片还是不错的,剧情铺陈,细节点染颇显沉稳老练。
特吕弗最天才之处或许是将镜头前的情人拍得如此之美。如若没有最后一枪,这样的故事还会反复上演,重点不是为何会如此,而是描摹必须会如此的发展过程,男主犹疑软弱且又见猎心喜的性格,折射出前期的婚姻必定亦是如此。
细致流畅,干净利落的作风让该作的生命力持续到现在都不见衰弱
渣男啟示錄。小三Françoise Dorléac魅力滿點,看屋告別那段加分,正妻到處開火亦痛快。以貓吃門外早餐或保母看隔間拉上趕忙帶走小孩代替床戲頗幽默。房子機關太多,窗戶太少,難怪不愉快。度假用TLR拍的照片太犯規,文編能拍出雜誌等級的肖像照根本設定錯誤。
水性杨花空姐美,怒火中烧妻子严;爱情好似谋杀案,妻子杀夫不归路。
泥萌以为这么无聊的婚外恋故事是特吕弗拍就不会无聊了么:) 不过他一定是丝袜控 几部电影都还要把丝袜牌子都说出来 不过人物细节还是可以看的 最后那个微笑比消失的爱人可怕多了【2015.11.8 法国文化中心】
从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来说能看出特吕弗有意地与新浪潮的先锋隔了些距离,但又不想沦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伦理剧,所以在一些剪辑的处理上做到了凌厉且精准,由此铺陈开的情绪也是异常到位,尤其以作家出差和女子幽会一段为例,动作的慌张传递出了心理的不安,也直指婚内出轨的弊端,当然最后那个简单粗暴的结尾还是见仁见智。
俗套的故事给特吕弗拍出了温情,每个人的行为都自然合理,虽然结局是噩梦。多雷阿如果活着,成就大概会超过德诺芙,女人的脸加女孩的眼神,很有表现力。
特吕弗的电影就像书店里一摆一大排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精神上让人强烈抵制,生理上让人欲罢不能。柔肤就是这样,男人的摇摆和女人的坚定被描绘得无比真实细致,失败的爱情被解析得无比透彻有趣。与侯麦不同,特吕弗的爱情不在某一道德的瞬间,而在于全部不道德的过程。
这个结局,怎么说呢,就比较情节剧了。但是其余部分的细节真是好。
“巴黎不适合我们。”婚姻以外的情感,是在触碰a soft skin,一次情感的越界,特吕弗送上了两颗子弹。特吕弗只是把道德困境当成故事片来拍,而已。太剧情化的特吕弗,穿插了太多文学引用,只有抚摸大腿那一段给人喘息的机会,不像侯麦对道德的哲思。子弹解决不了困境,只能悬置而已。
講了個拖泥帶水的知識分子與美麗空姐偷情被更年期妻子發現之後繼續拖拖拉拉的悲劇下場。全片中很喜歡Françoise Dorléac在加油站裡換了裙子走出來的一幕;她只活到35歲便離開人世實在太可惜了。
男主好像大島茂。女主好像德納芙,連聲音都像。油管上有完整的可看:http://goo.gl/QTLMs 男生,尤其是成熟男子,有些文藝氣息的,都不能用來當老公,因為他們除了自己誰都不捨得愛。妻子們在變成歇斯底里的糟糠之前自動撤離吧,好歹給自己留點高貴美好的顏面。
7.9/10。①中年已婚男与年轻空姐因意外陷入婚外情,最终空姐与他决裂、发现出轨的妻子与他离婚并杀了他。②漂亮精致的可称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运镜/调度(契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与利落(制造轻盈气质,但感觉这种轻盈与文本/角色关系很小甚至错位,一定要说的话就是与轻喜剧的影调相关?暂不扣分)的剪辑/转场皆可称精准娴熟,开头一段的运镜/调度更是可称高水准。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戏剧性较淡,扣0.5。
特吕弗把女人拍得真是好理想化,小三的形象是如此的机灵轻盈和曼妙,既是有敏感多情的时候,又是来去如风说走就走如此不可捉摸。原配遭遇感情背叛后不堪受辱,成了玉石俱焚也要殉道捍卫尊严的烈女。相比之下男人的形象就是很生动具体的白描了,社交应酬时的道貌岸然,感到女人们的纠缠依恋时的避闪厌烦,被小三老婆拒绝两头不着落时的仓惶窘迫,第一次求欢被允后的雀跃和后面几次悖德赴约时兴奋鬼祟如同孩童附体,偷腥同时精神状态也仿佛年轻了十岁那种如沐春风的快乐是肉眼可见的。男猪把房间里的灯一盏接一盏打开,电影开场时手指戒指的大特写……诸如此类的镜头表达的意图简单明显到了连我都能get到的地步😂,这部特吕弗一点也不“新浪潮”,变得好“亲民”,难道是真被戈达尔刺激到了?ps还看到“日以作夜”里那个“野猫吃早餐”的镜头了。
男女主角电影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女主侧脸特别有 凯瑟琳·德纳芙 的年轻时的神韵,也是法国电影的美人之一,只是自己阅片量比较少吧,孤陋寡闻了。越过DVD影碟直接高清欣赏,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影片,但是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大师操控下,影片今天来看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结局算是“出人意料”,但是也是电影娓娓道来的近2个小时的一个“豹尾”,也让故事带给观影者一个继续思考的余地。影片从开始到最后,男人那种对女性的“兴趣”一直在保持,而当女孩子对他依附时,他那种的犹豫和怠慢让女孩子心里产生了“恐婚”,他可以为了面子,把女孩子抛在一边又不想和朋友解释,冗长的酒会、電影点映等繁文缛节让他喜剧般的在情爱和工作上分身乏术,加上家庭妻子的看护,更让这个男人顾此失彼。婚外情,或者是歌颂或者警示,而导演是戏剧化
资料馆2015.12.19.3:30pm 接受劝告向家里打电话试图劝慰妻子却被一个漂亮女性阻断,导致相差一线命丧餐馆的结尾颇有意味。和空姐在旅途上的相识、在巴黎的偷情与小镇的尴尬,都拍得极富质感。这类关于情感-性爱-激情-权力-责任的小品,总有着多于语言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