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个半小时要把普鲁斯特的意识放在一个影片里面太难了。
画面的越充分越立体越详细,越不适合意识的体现。即便是现在科学如此发达,我们对我们意识我们脑部的了解仍然是知之甚少。
普鲁斯特用文字把意识的混沌和美好完美的体现在文字中,他的脑子记录每一个痛苦和鲜活的瞬间。他的小说把这种意识的无意识性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有些小说可能一本书只为一片意识停留,比如爱情小说为了那一秒心动书写整个故事,白娘子为了西湖一瞥差点送了命。
导演想在这个里面做挑战做尝试,这无疑是伟大的尝试,也会是异常困难的挑战。
镜头从饱受病魔折磨的普鲁斯特在床上创造着他的小说,他的意识并没有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消弭,过去的一切一切如潮水般向他涌来,影像梦回如同碎片一样袭来。
即使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仍旧无法达到人人都读懂普鲁斯特的时代,就像是你把钥匙放在了人的面前,有些人也会退却有些人说生活已经很难维持了,他不想追寻记忆。
到底记忆对人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无法得知。我们会选择遗忘来告别很多事情,午夜梦回,特别在闲下来的时候,一些记忆就会袭来。弗洛伊德式精神式分析无比重视童年,那些无法言说的事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切一切成为我们身体的本能。
有人说普鲁斯特的小说和一生是上层阶层无聊的体现,他的生活不是聚会就是聚会不是社交就是社交,这种说法和穷人的生活没有灵魂有什么区别?用阶级来证实一个人品味和人的根本性就是原则性的错误,书写的作者也告诉我们茶花女的爱也无法用钱买。
所有的人都曾有一个打开记忆的钥匙,有些人错过去了,有些人装作看不见。鲜活过发生的的回忆成为了记忆中的美好。这么多年了普鲁斯特在病情的折磨中抓住了他,记录了他。文字的技巧高于影像,文字的留白更适合人的遐想,充盈的表达,只能抓住一个人,无法拓展个人的矿源。
所有的真相都藏在回忆里,有段时间我都在想一切真理已经藏在我们人类的脑子里面,我们对大脑的开发那么少,我们一代代繁衍试图在未知中找到显在的真理,真相是先于原因的,原因是为了说服大家。
在病榻前的那些年,普鲁斯特把生命写在了书上,他的最后的快乐和存在记忆里面的美好时光。
你幻想的那些那些,那些就是永恒。
普鲁斯特记录下来的,无法改变的也是永恒。
我觉得这是第一部我看完觉得它是一部电影的电影。
尽管它什么也没讲。
可是当电影结束时,我想它是一部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在最后的乐声响起时,我只有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识流的表现,即使是160分钟不间断地观看和我两天断断续续地看完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为它没有情节,或者说,它不需要情节,当整部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情之人的追忆时,它无须逻辑。
我没法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仔细欣赏这部影片,于是,我在楼上装修,楼外放炮,对面造楼的喧闹声中,看完了它,心情却无比平静,这是它由内而外安抚我的,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去了解其详,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胧落寞的氛围。
影片镜头的转换,架构的设计,人物的对白,音乐的留白,每一点都在契合追忆。尤爱整部电影的各式镜头,如此精妙而恰到好处,隐喻的嫁接也相当自然,却又能被捕捉,然后轻笑一声,随它而去。
它一言不发地颠覆了我对电影多年的偏爱类型,我想过去的我不会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读不完整套的《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它们与书作《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巨制冗长,它们都表现繁华落幕的荒凉无力,特别是在短暂的欢乐和热闹的衬托下,有种置身事外的离开感,是被动的隔绝,但是却没有了曾经的恐惧。
看完电影,读完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果的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不在乎这体悟有多少内容或者意义,它已经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预兆,这般低调动人,而将在我的追忆中无限延展和闪回。
这不是一篇影评!!!也不会写影评,纯属个人留个念想而已。
最初是在《情书》中看到《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当时受其名字吸引,便找来了这本书,结果却买成了英文版。后来四处寻找这部电影,各种曲折才在朋友帮助提供片源下才得以看上它,哎,一把辛酸泪。
电影的非战争回溯部分给我一种《天堂电影院》的感觉,上世纪的画面感、静谧的音乐、意识流的转换等,是真的像呀。不过战争片段我也没看懂。
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看懂。记忆的再现、时间的回溯、场景的重复,为了能尽可能的呈现原著电影导演大量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这让只看一遍的我没捋清🌚。但我所捕获的是电影所带来的那种让人慨叹岁月逝去,流年不再的感伤。给人种宁静感,以后当我们处于弥留之际,又会是啥样的感受呢?
我现在说理解这种情感纯属放屁,毕竟刚刚弱冠之年而已,哪有那么多经历。说出来的也只是电影带给我的感觉,而非自己与之的共鸣。若故作感伤慨叹,不过是为赋新辞而无病呻吟了。所有我是真没有get到太多的点。这部我还会再看的,那时或许已是十年之后,只要想起来,肯定要来再看的。写这个记录也不过留个念想,给自己个机会。或许若干年我再看它时,会为之神伤:
如今宁静的心窗 聆听岁月的感伤 回荡
片尾台词:“我的一生是一连串的冒险,回顾这一切只会让我更加悲伤。我宁可用剩下的时间,审视我最后的作品《圣尼梅西》也就是《死之凯旋》。”就这样。不久,死亡天使来到,宣告恩赐的时间已过。萨维尼惊呼:“太不合情理了!你给我足够的时间回顾整个的人生,六十三年的人生,却不给我时间审视耗时仅三个月的作品!”死亡天使回答道:“这件作品凝聚了你的一生,以及芸芸众生。审视它,你需要的是永恒。”
现在,2021.11.9,插个眼。
如果说奥黛特是交际花,那我们的主人公马赛尔就是典型的男版交际花,真是人见人爱。在各种沙龙聚会上,被各种人追着讲话,给各种人喜欢。是不是长着一个忧郁帅气的脸,都会有这般待遇?
法国电影对比中国电影。有很多有意思的区别。我这里总结了一下。法国人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石头建筑的。各种裸体雕塑随处可见。表现出一种对肉体爱的崇拜。法国人的表情整体上是不太爱笑的。哪怕讲很轻松的话题,都会一本正经的板着脸去讲。法国人似乎很喜欢日常。日常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都会被他们精致的去安排,去讨论。再有一个就是法国人。法国电影到处都透露着两个字艺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述,但是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艺术。不仅住所装饰,人物装饰。讲话的格调。各种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各色人物品着美酒。轻轻诉说各种秘密。各种男同,女同,恋童。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欲关系。法国人似乎更愿意探讨人性,探讨灵魂这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时时刻刻。围绕在人为什么活着的这个主题周围。或许这就是法国电影独有的一种气质。
法国上层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聊。就是不停的社交社交再社交。我们随着主人公的视线从这里穿梭到那里。无非是换到这个沙龙,到那个沙龙,同样的精美的装饰。红酒。钢琴,小提琴这些都是标配。但是在一次次沙龙聚会中,我们能看到人物关系的变化。有的人老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嫁给了另外一个人,有的人跟另外一个人偷情,有的人跟另外一个人玩同性恋,有的人遗憾的意外死去。我们伴随着主人公的视野,看尽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只是主人公的记忆一直都在。经常会把现实和回忆重叠,导致看不清楚这个人到底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人,还是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活着的过程中。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变换,而自己也在一点点老去,抓不住一点时间的尾巴,只能感叹,年华已老,美人易逝。
对于日月轮换,斗转星移,烟花易冷,年华老去。或许我们跟主人公一样,除了感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慢慢品读。让后人通过文字也能看到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想念的。也不枉在世间走一遭。
看著照片想起与此人相关的往事,又从往事中的一个细微动作/物品,回忆到与其相关的其它过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联想,便复杂交错地勾勒出了主角马塞尔的一生。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导演聪明地抓住原著中意识流之感,让观众一如进入梦境般,随著马塞尔的思绪跃动,反覆穿梭在马塞尔漫漫一生的各个经验翦影中,感受到回忆之玄妙,却也让人容易在其中迷了路。
那儿,跟哪儿都一样,我谁都认识,又谁都不认识,娘娘腔少年和他身边的三姑六婆们~
你能做的只有静静地欣赏它美不胜收的魔幻古典奇景,极致神奇的影像流动,在模糊又庞大的历史和记忆世界穿梭,感受悲伤与爱以及那些小幽默,实在美妙极了。
读小说之前和之后都看过这部电影,没有看完,今天看完了。有部歌舞剧叫做《心灵的间歇——追忆普鲁斯特》,值得看看。
2.5.高低石板/金属敲击声/硬邦邦的餐巾/玛德莲蛋糕泡茶的味道/拱顶石圣卢小姐…这些书里最美妙的高潮大概永远不会有人可以拍得出来。马塞尔最好的朋友圣卢被Pascal Greggory演得好龌龊。美好的改编是关于希尔贝特两个细节记忆,凡德伊奏鸣曲的无限感动,梦里的阿尔贝蒂娜,夏吕斯男爵够傲娇但不够肥。
虽然没看懂,可是感觉很好看。恍恍惚惚沙沙雕雕的时候看最好了,说不出的舒服,B站的资源不错比较清晰。https://b23.tv/ep117600
是的,审视这部作品,是永恒。影片很意识流,但恰到好处,使得整部片子唯美,富有遐想。演员们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马尔科维奇;OST迷人到感觉看片的时间瞬间流逝,虽然影片不短;当然拉乌鲁兹的导演功力不容忽视,毕竟如此意识流的剧本不好把握;唯一不足的是结尾略显仓促,收得太草率了。
不是我吹牛逼,我看了两遍,没看懂。但是学会了一个片段,以后我写武侠小说,一定要让主角边跟妓女做爱边打探消息。
其实追忆逝水年华要比尤利西斯好拍,删其繁,剪其次,把握住故事的情感和基调就好了。
Raoul_Ruiz果然是意识流派的最佳注解者~
太过冗长,但不失为一部心灵佳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心也乱。年华如逝水,一去不复返。思绪如乱麻,快刀斩不断。
听说是原作是非常意识流的鸿篇大作,那么改编成电影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导演果然任性得可以,干脆另辟蹊径,故事根本不重要,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是电影的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全是晦涩的哲学论题,镜头感美得一塌糊涂,演员自己在演什么,我觉得他们自己都不一定知道,总之,很特别很冗长…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完全对对方没有任何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竟然会在一个清晨,拥抱在一起。他们在渴求的是什么?他们不是在要对方,他们在要自己,我们在所有经过的爱情当中,都不是看到的对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2K版本162分钟网盘下载看过DVD-5版本,片长忘了,具体人物也没有印象了,只记得画面比较昏暗。现在这个在DVD基础上的2K修复版本,起码比DVD画质要好看多了,3个小时左右除了顺手截图外,几乎没有分心干其他【顶礼膜拜】的把这样看书都晦涩的電影看完(第一遍)。意识流電影,我对这样的文学作品曾经喜欢的不得了,但是这部文学名著真的没有拜读和收藏,感觉啃完了需要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作品就是记录了男主的一生)关于导演,也是一位非常喜欢大部头的导演,他的《秘境里斯本》也是一部巨作巧的是我刚刚又重新看过他导演的《情欲克林姆》,也算是一个导演的小盘点吧。都说電影难还原原著,小说就是小说,電影就是电影,两个不可能互相替代,如果电影都把千百年来几卷的文学名著用光影再现出来,那真的是痴心妄想了。文学屹立在图书馆,藏书架上和心里
的确有时光错置之感,最喜欢记忆闪回时的镜头流转。
好闷啦,像做梦一样~还是读原著好~
‘一边诠释感情(就像诠释法律和理念符号),一边试图思考,把感受代理阴影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创作一部艺术著作。’‘(雕塑家)最后的作品圣尼梅西(死之凯旋)...凝聚了一生及芸芸众生,审视它需要永恒。’流动的(流逝的)运镜,跳跃的时间,倒+倒(插)。
除了画面吸引我之外,其他的,说不上来。其实我并不觉得拿一部意识流小说拍电影是个明智的举措,文学上的技巧有时无法与电影的技巧相提并论。
这是一部没看过原著一定看不懂,看过原著也不一定能看懂的片子……《追忆似水年年》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了,虽然电影玩的是时空的自由,这一点能和小说匹配上,但小说太过繁复了,以至于超出了电影媒介的承受能力,更何况电影根本表现不了普鲁斯特评论的部分。但拉乌·鲁兹确实神,技法上是值得肯定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2JGsGCmW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