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那年,从同学的姐姐那翻出了一本已被翻烂少头短尾的书----<张爱玲作品选集>。从《金锁记》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从《倾城之恋》到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个暑假就在这闲闲散散的文字中流过了。虽然每每揪心失声的痛,但到底是个没爱过的小孩,只是跟着凭空伤感罢了。后来,看了她的《十八春》(也谓之《半生缘》),这部长篇与她的“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的中篇小说比起来,似乎拖沓了些,惟一震惊的仍然是她文字中流露出的透彻和早熟。
再后来,看电影,不可收拾的喜欢起黎明。2004年,我在西双版纳,深夜一人看胡雪扬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半生缘》。漫不经心地看。好在就算是遗漏了情节也不打紧,反正不管是曼桢还是世钧、鸿才都早已是相识多年的旧友,不过看换一个人的角度怎样去诠释罢了。
直到最后一集,林心如扮演的曼桢穿着素雅的旗袍站在旧上海的街道上,望着穿梭的路人,画外音出现,她说,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人来说,即使十年八年也不过是指缝间的事,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也许就是一生一世……
曼桢的这句独白,不由得使人痴立在那里。出神,而后泪如雨下。
人生,总是有禁不起挥霍的片段和章节,一旦错过,往往遗恨一生。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的生命底色总是不尽相同,亮底子上的花纹和暗底子上的花纹惟一的不同,就是前者叫花纹,后者叫阴影。所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们谁都无法指责他所做的一切是对或者不对。
于是,我们常常以为青春是一切,爱是一切。便用青春,换一份真真的爱。得到的是什么?不好说。
或者,从没饿过肚子的人根本无从了解挨饿的滋味。因人的底线是会变的,这是我突然明白的道理。
就像《半生缘》里的曼桢,在发生了被姐姐设计被姐夫侮辱那样的事情之后,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去死掉,而是为了肚子里的荣宝活了下来。这荣宝,就是开在一片废墟中的生命的花,更是曼桢借以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多年以后,曼桢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恋人世钧,当初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一定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告诉他,多少回梦见他,也没有一回不是在梦中呜呜哭醒,可谁知真盼到这天,自己忽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
都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二人相拥,不用言语一切早已明了。可心中会是怎样的折磨?只是这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想来还是曼桢说得好,她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有些事错过了,真的是再也回不去了。
可真的能然释然么?你看,曼桢用了十四年,你说她真的释然了么?
“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电视剧一开场,这段旁白便将观众拉进了一段不幸的民国故事,奠定了整个故事悲凉的气氛。
顾曼桢
女主角顾曼桢大学毕业,在一家工厂的写字间工作,在好友许叔惠的介绍下,她认识了新同事沈世钧。世钧儒雅善良,曼桢温柔大方,两人相爱。造化弄人,这段感情最终没有一个好的结局。由于曼桢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的从中作梗,一对有情人各自走向没有对方的人生。
顾曼桢是一位勇敢、是非分明且具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人物形象。从第一集她面对来她家闹事的张鲁生时所表现的不卑不亢就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和勇敢。当沈世钧为了取得父母的认可和她结婚,让她和当舞女的姐姐不再来往,搬出巷子的时候,她的一席话反映了她是一个是非分明和具有新时代思想的进步女性。
对于爱情,她比沈世钧坚定,有自己的主见,和世钧相爱后,她断然拒绝了母亲给他物色的张豫瑾,还有追求者杨镇远。对于姐姐,前期她更多的是心疼和无奈,姐姐和张豫瑾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她很是为姐姐感到遗憾。那声姐夫,她始终没有机会喊出口。
在那个她被祝鸿才强暴的雨夜,她大声叫着姐姐救她,却什么都没等来,后来姐姐将她幽禁,逼她帮祝鸿才生儿子的时候,她对这个姐姐已经心灰意冷了。生下孩子后,她在医院病友的帮助下,逃离了姐姐姐夫的囚笼,然而他们还是不肯放过她,要逼着她回去。曼桢是坚强、独立的,找了一份工作,当起了老师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后期为了荣宝,选择了和祝鸿才结合。然而没过几年,曼桢还是无法融入这样的生活,她清醒了过来,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以离婚收场,带着荣宝独自生活。
沈世钧
沈世钧是善良、懦弱、立场不坚定的。在他的父母怀疑曼桢的姐姐是舞女时,他完全否认了这一事实,没有勇气告知父母真相。并要求曼桢不要和姐姐来往。须知,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一点曼桢比他要看得远。
沈世钧本来是有自己的理想的,但在父亲的病情和母亲的眼泪下妥协了,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可以说他的立场是不坚定的。如果说顾曼璐和祝鸿才的从中作梗是世钧和曼桢不幸结局的外在因素,那么世钧本身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内在因素。在从曼璐口中得知曼桢已经嫁人的假消息之后,他也没再寻找曼桢,没过多久,就接受了家里的安排和石翠芝结了婚。就算没有顾曼璐和祝鸿才的从中作梗,他和曼桢也是难得走到一起的,他的父母是不可能让他娶一个舞女的妹妹的,日后懦弱的他夹在父母和曼桢中间会有什么结果,我们无从知晓。说实话,在观看这部剧时,我一直认为沈世钧是配不上顾曼桢的。在与石翠芝结婚之后,两人过着与大多数普通夫妻一样琐碎的生活,甚至在翠芝知道他还想着曼桢,夺过曼桢给他写的信,带有一点讥讽的语气质问他时,他也只是道:你看完了吗,看完了就还给我。如他自己所说,两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夫妻之间没有所谓的爱情,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各自的心底都还有自己所爱的那个人,然而也无法改变现在一成不变且不幸福的婚姻生活。
顾曼璐
姐姐顾曼璐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子,但是后期她帮助丈夫祝鸿才加害自己的妹妹时,又是可恨的。电视剧中展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善良、无私的女性一步步沦为出卖亲情,泯灭人性的恶妇的过程,她的心理由妥协慢慢变为变态。但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我对她又是心疼的。
前期,身为家中老大的她,在父亲去世后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下海做了舞女,在外受尽了委屈,家里不懂事的弟弟甚至嫌弃她给家里人丢脸,这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她依然尽心尽力撑起这个家。面对初恋张豫瑾,她是自卑的,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但是内心仍然保留了对这份纯粹感情的向往,是她心里对于爱情的唯一牵挂。所以在嫁给暴发户祝鸿才后并不幸福的她,听说母亲想把妹妹嫁给张豫瑾,而豫瑾似乎对曼桢也有意时,她崩溃了,甚至内心慢慢有点扭曲了。以至于在祝鸿才不断地威逼利诱下,自己又无法生育时,想出了让自己的妹妹来代孕的荒唐想法。在那个曼桢被强暴的雨夜,泪中带着苦笑的她有一些负疚,也有一些变态的快感。
然而在她帮助丈夫强暴妹妹之后,从母亲口中得知曼桢一有好吃的就想着她时,那一刻,她又是有一丝内疚和后悔的。一切回不了头了,为了留住丈夫祝鸿才,她关住了妹妹,逼她生孩子。几年之后,她彻底后悔了,身体也越来越差,日子不长了。她想到了可以让妹妹将来有个依靠的两条路:先是去找了沈世钧,却只见到了沈世钧的母亲和大嫂,还有怀孕的石翠芝。然后又去找了张豫瑾,却看到他已有了爱人。
曼桢也不愿回去照顾儿子荣宝,她失去了所有人的爱,在绝望中咬了一口祝鸿才说道:你毁了我一辈子,也误了曼桢。然后死去。
祝鸿才
祝鸿才呢,是一个自私,贪恋美色且薄情寡义的人,曼璐嫁给他之后,他常常在外花天酒地,甚至说曼璐是不会下蛋的母鸡。逼着曼璐帮着他强暴了曼桢,害了曼璐也害了曼桢,最后在曼桢的要求下,在他以为死去曼璐的“显灵”下,选择了放手,放了曼桢和荣宝。
石翠芝
石翠芝是一个有着大小姐脾气,具有反抗精神但又不彻底的人物形象。
在得知青梅竹马的沈世钧有了喜欢的人之后,她和性格开朗的许叔惠有了情愫。在叔惠向他表明了心迹之后,她拒绝了和一鹏的婚约,想要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但后来叔惠碍于两人门第之差,自卑,选择了逃避。在沈世钧以为曼桢另嫁他人之后,在周围人的撮合下,她和世钧走到了一起。
可悲的是新婚之夜,两个互不喜欢的人抱在一起哭到:怎么办,你还是不喜欢我,我们是不是来不及了。
多年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枯燥、琐碎,翠芝会埋怨丈夫死脑筋,难以升官发财,孩子们玩耍弄脏了地板,故意在婆婆面前树立女主人的风范,甚至带着讥讽的口气质问着想念曼桢的丈夫。不知道她会不会想起当年那个追求纯粹且勇敢的自己呢?
当沈世钧问她,你幸福吗?她答道:你幸福我就幸福,嫁出去的女人,都是以夫为天。你除了不够浪漫以外,基本上还是一个负责任的好丈夫。
许叔惠
许叔惠因为自卑错过了自己心仪的女孩,而后报复性地娶了更有钱的大小姐仪娃,然后因为做了结了婚的男人最不可原谅的事以离婚收场。多年以后见到石翠芝发出来内心的感慨。
电视剧中,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圆满的结局,这也许就是那个旧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吧。
剧中的最后,两人再见。只有一句,我们回不去了,擦身而过,错过了一生。但日子总还要过下去,至少曼桢还有一个懂事的儿子荣宝可以相依为命。正如电视剧片尾曲唱的那样:“就这样擦身而过,如果是注定的结果,何苦非要遇到你,遇到又为何爱我。就这样擦身而过,难道我爱你不够多?喉咙都快要喊破,有些话来不及对你说……”仿佛在诉说着曼桢那不幸而又无可奈何的命运。
关于这部剧,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情节,碍于篇幅,今天就到这里了。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去重温原片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 又见旧时光
更多精彩继续……
距离第一次看《半生缘》,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第一次看的时候,眼中只有那个笑起来温柔纯真的顾曼桢,同情的也只有她,看到她趴在桥上,满脸悲伤地问着,世均,这辈子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心里是疼痛的,也是无奈的。
已经错过的事情,已无力挽回。曼桢是可怜的,她的幸福毁在了姐姐手中,可是换个角度,即使没有姐姐的事情,她也终究不能和世均在一起。家世的差别,永远会成为阻碍。生活不是童话,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可以变成公主。王子注定是要和公主在一起的。
那个时候是对曼璐痛恨的。想不明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妹妹,活生生地毁掉了妹妹一生的幸福。
年幼的时候总是看不到人性复杂一面吧。主角永远是好人,配角做什么永远是错的。
可是再次看曼璐,却觉得她是全局最悲哀的一个人。
我同情曼璐,亦怜惜她。她是人们心中的潮水,汹涌的,带着一点点的疼痛。她同样是一株彼岸花,美丽的,妖娆的,绝望的。她是绚丽的,也注定是短暂的。
故事的开头,曼璐出现的情节就是强悍的,霸道的。为了维护房子,不顾形象的在街上破口大骂,砸张鲁生的汽车。
这样的人是需要勇气的。而我喜欢曼璐的是她对家庭的责任。没有人甘心放下自尊,甚至是以前女人很看中的贞洁赚那么一点养家糊口的钱的。但生活是无奈的,她必须承担。
而曼桢,她是幸福的。身为老二,她少去了许多责任,也不必向姐姐一样出卖自己。甚至,她和自己心爱的男人有过那么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
曼璐呢?人们同情曼桢不能和世均在一起,可曾想起曼璐和预瑾?他们同样是美好的,但注定永远不能在一起。
曼璐总是有着一副让人心碎的坚强笑容。她笑起来的时候,不是曼桢这样的纯真与甜美。她是妖娆的,轻佻的。但是厚重的化妆品下掩饰的是她的无奈,她的悲哀。
曼璐是清醒的,也是现实的。她总是小心翼翼的掩饰着一切,露出轻佻而又坚强的笑容,可是每次看到她,我却莫名的心疼。
我想她在听到预瑾的名字的时候,心里是疼痛的。可是来不及叹息,笑容已经爬上脸庞。
这样的曼璐,是生活的牺牲品,是命运的玩具。比起曼桢,她不是更应该同情的一个吗?尽管我明白这些东西,对于她这样的一个女子,是空洞而又无力的。我相信她也不稀罕这些东西。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有让人叹息的冲动。看完的心情是沉重的。不是悲伤,不是感动,永远像是有东西堵着心口,找不到宣泄口。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你是盛开在彼岸的迷离花朵
如血,如火,如荼
你是心中暗涌的潮水
汹涌的,绝望的,疼痛的
你是微风
却注定离散
你是焰火
却注定熄灭
瞬间的绚丽之后
是永无止尽的黑暗
爱你,怜你,叹你
终是无能为力
在《半生缘》这部剧中,集合了相当多的影视明星,而林心如应该算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虽然她也有着不错的演艺经历,但是她却是这些演员中唯一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主要演员。她饰演的曼桢,可谓颠覆了以往的一贯形象,从前的林心如,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可人、小鸟依人,而曼桢这个角色,则挖掘出了她的人生经历中的曲折和坎坷,让她充满了女人的高傲和沧桑。
有一位非常喜欢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观众在博文中写道:"林心如演曼桢是成功的,许多细节被她刻画的有如走进书里,从一脸纯真到为家计操心,然后到被禁时的无能为力,再到十四年后的沧桑。她学会了用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些动作来表演,演的人入戏,看的人也被牵进了顾曼桢的世界里。她并没有大闹大哭,但她一句感性的话及一个细腻中已表明一切的眼神就已让人感到无限惆怅及对她遭遇的一切感到心寒。"
剧中的顾曼桢有这样一句独白,充满着淡淡悲凉的语调,"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句话也许可以说是概括了林心如的演艺生涯的现阶段,从出演琼瑶剧开始,她的表演就一直被打上了琼瑶的烙印,而琼瑶式悲剧的那种哭喊、夸张也被无形中加上了林心如的身体,但是在《半生缘》中,林心如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顾曼桢这个角色,相比起以前吴倩莲的演绎来说,更有林心如自己的风格。
一直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半生缘》但记忆力却始终挥不去林心如演唱会的两首歌。虽然不是最好的歌喉,但旋律配上剧情,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张爱玲的小说有着很浓的时代印记,就像这部电影的开头,旧上海的影响和主角曼桢的独白,让故事有着立体感。从前有人告诉我上了大学之后不应该再留恋于张爱玲,琼瑶的爱情小说,要脚踏实地学习,做事,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但张爱玲是那么地极富才华,让人对她的文字痴迷,上瘾。好久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空闲的时间了,如果不抓住这个尾巴,也许再没有机会好好品味她的作品。
曼桢和曼璐都是悲情的角色,她们最终都和自己的挚爱错过。为了一大家的生活,作为大姐的曼路下海做舞女,在上海灯红酒绿的歌厅里浓妆艳抹,陪着各样的男人喝酒,跳舞,以出卖自己的身体来维系一个大家庭。但她的心里却是善良纯净地,宠爱着自己的妹妹,不愿意她受委屈。曼璐是美丽的,不仅仅是外表,她也一直有一颗向善的心。张爱玲一向善于描写人的心理变化,曼璐的心态也在婚后越来越病态。她心里最爱的男人依然是豫瑾,否则她不会可以穿上他最喜欢的紫色旗袍,来到豫瑾的面前。女人总是有种骨子里的自尊,即使不能够和对方在一起,也希望对方对自己恋恋不忘,希望对方还一如既往地珍惜着自己。但人总是会变,曾经的初恋已经不复存在了,曼璐没有得到自己想看到的回应。我想最刺激她的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初恋爱上了她所宠爱的妹妹。她太痛苦了,她快要疯了,这长久的日子,曼璐就靠着心理仅存的一点点的回忆过活,即使自己已是残花败柳,但她知道有一个人一直从心里珍惜她,虽然她明白他们不可能了,但当这层心里的慰藉也被剥夺的时候,尤其是被曼桢剥夺的时候,她彻底地崩溃了。可怜的曼璐,她承受了太多的苦毒在心里,她背负了太多了委屈。她以为她深爱的男人会被妹妹抢走,她以为豫瑾爱上了曼桢,但事实上,豫瑾追逐的也只不过是曼璐的影子。此刻的她对曼桢的嫉妒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最终毁了曼桢一辈子的幸福,做稳了祝家的太太。在那个狂风呼啸的夜晚,曼璐几乎发疯地大笑,也许她在想,为了这个家她牺牲了这么多,这回终于有一个人可以比自己还要惨。 她明知道曼桢和世钧两情相悦,却用那么轻松的一个谎言打发了世钧,她知道自己葬送了曼桢的幸福。虽然她用尽力气补偿,但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但曼璐终归是曼璐,她的本质是纯净,善良的,为了赎罪,她始终没有快乐过。也许这就是曼璐的一生,也许这就是她的命。生在这个家里,她的长女,她不下海,没有人会做。虽然爱着豫瑾,却深知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明媒正娶地成为他的太太。她一直都在委屈自己,看似精明,却脆弱不堪。曾经的美好的回忆,几乎支撑她一路走来的精神力量也坍塌,十里洋场, 红尘女子,守着心中的爱,带着杜鹃蹄声一般的悲情离开了这个刺痛她心的世界。
曼桢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十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我们又是经历了怎样的生死离别。 我始终相信缘分,也因为这样,特别倾心于这部剧。曼桢也说,有缘的人总是会遇到,而有些人却一辈子也遇不到。她和世钧就是前一种,命运似乎在牵拉着他们,让他们相遇。他们相爱了,一切似乎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舒服。两个人都温文尔雅,两个人都善良孝顺。但同时也都背负着双方家庭太多的差异和隔阂。 曼桢有思想,也很独立,她不愿意早早地嫁入沈家,一辈子都靠着沈家的积蓄生活,世钧也在努力地理解,他们爱地让人那么舒服,即使有争吵,也觉得很温暖,很舒心。但这距离似乎越拉越大,世钧也万万不会想到曼桢会被施计,也不会想到曼璐会向他撒谎。他相信了曼璐那个谎言,他以为曼桢变了。也许这就是半生缘,直到十四年后再相遇,一切答案都在眼前的时候,有情人已经不能终成眷属,曼桢和世钧,再也回不去了。
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场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满了空。
曼桢,世钧;豫瑾,曼璐。 始终只有这半生的缘分
以前是很嫌弃这部剧的,把张爱玲生生拍成了小家子气磨磨唧唧的一般言情剧,然而现在国内的电视剧产业连这种水准的民国剧都很难拍出来了,也真是有对比才知道过去的好,当然了原创的剧情还是让人很无语,跟张爱玲的原作完全不是一个画风的,考虑到集数问题扩充也是可以理解的,原作部分还是还原的挺认真的,总的来说可以打个及格分
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
冲着蒋勤勤去的~
林心如和谭耀文挺搭的,不过最惊艳我的还是蒋勤勤,这么极端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
那会的林心如和蒋勤勤真的好养眼啊,剧情太虐了。
印象中谭耀文演过很多书生类的角色,这也算是他的专长了,可这个沈世钧远没有电影版黎明的书生气重,而给人眼前一亮浓妆艳抹的蒋勤勤,一皱眉一抬眼,满是那个时代的荒芜,看着叫人沮丧,这是个荒凉的故事。原著中残忍的细节唯美化了,加之音乐的调和,减轻了观众心中的负担,编剧也有心了。
蒋勤勤哪蒋勤勤!
将原著唯美化了,尤其是演员找得很好。
蒋勤勤演的还算不错,受不了林心如当时的演技,直接把张爱玲搞成了琼瑶!
我爸爸说。。。。。怎么是男的就想那什么曼桢啊。。。。。。。
我怎么忘了我看过这个?感觉是,蒋勤勤演得很不错,她属于演什么就比较像什么的类型,而心如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让我有些失望,她老是跳脱不出大小姐的窠臼,演什么都像紫薇或者如萍,不好~
林心如总是给人扮猪吃老虎感觉
最深印象是蔣勤勤的突破性演出,很棒!而林心如形象很符合曼楨,個人認為比電影版吳倩蓮更符合些,‘圓圓的臉,圓中見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輪廓就是了’
蒋勤勤演得特别讨厌,但又好美,比妹妹好看太多。
如果主演不是林心如该有多好 这样的曼桢实在无法勾引我去怜惜她。。。
她真的是太了解他了,在那小饭馆一隅的生生世世,出了这门他给不了她,不是懦弱,只是牵挂太多,一切都回不去了。街头的擦肩而过,回首,是永不再见,毕竟,这个世界,有的不只是爱情。水灵的曼璐是演到了人心里,心如的曼桢开始总也不太喜欢,直到对比了电影,太发觉,其实也挺好。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确实如此,再也回不去了!两个女人的悲惨世界里注定有渣男作祟!
我的水灵啊。。。。。。。
印象中电视剧版是要比电影版更腻歪的,但这一遍重温,还是会在大结局时唏嘘到噙泪,感慨张爱玲的本子写得太好。电视剧最后加了一笔,顾曼桢与沈世钧相聚小酒馆之前先是在叔惠家中重逢,她只是淡淡一句“你也来了”,他也只是一句“我来了”,两人胸中翻江倒海而面容安宁平静,仿佛他们之间不是隔山隔水地杳无音讯分开了十四年,而是昨夜才刚刚道过别,今晨又相会了似的。
虐得怀疑人生和亲情,姐姐是有多恨妹妹才能走到这一步啊,所有人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