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震撼!对人性的拷问!
英文原名《The Crucible》若把片名直译为《严酷的考验》似乎更符合剧情和影片风格。现在的译名《激情年代》实在让人容易想到怀旧励志片。
之前看过王晓鹰导演、张秋歌主演的根据美国阿瑟米勒原著改编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就非常震撼。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电影比话剧更加震撼。晚上十点开始看,看到零点结束,然后完全就睡不着了,这样令人震撼到灵魂的电影还真不多见。
当你身处一个黑白颠倒的时代,当你需要昧着良心向邪恶忏悔的时候,你是否真有勇气拿生命来捍卫人格?你是否真有勇气不向黑暗出卖灵魂?人类的历史总会经历黑夜,但总是有那么些“傻子”,用人性的光辉引领人们最终走出黑暗。
2 ) 影评
因为学业原因看到了这部影片,刚开始像是一场闹剧,我甚至觉得可笑,然而就是一场可笑的闹剧最终让整个小镇陷入人性的危机并夺走了19个生命。直到结尾之前一分钟,我还在奢望奇迹的出现和蒙尘灵魂的救赎,可惜现实往往很残酷。它让我们反思很多东西,即使不去讨论它所影射的麦卡锡主义,它仍然让我们反思信仰和人性,该坚守的是什么,愿不愿及时站出来,敢不敢承认错误……
突然想起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著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短诗,共勉。
当纳粹来抓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当他们囚禁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的时候,
我没有抗议;
我不是工会会员。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替我说话了。
3 ) God is died.
我是个无神主义者。
而你,神父。你为了传达神的旨意而活在这个世界上...if have god, show me.你奉献了你的一辈子给god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这样看来,你和我一样,上帝果然对任何人都是是平等的。
每次看完和宗教迫害题材有关的电影都很纠结,下周English art要学The crucible,仍旧很费解为什中文翻译过来叫做激情代...whatever...我在土豆上找到了这片子,分三天看完了,好吧..我又纠结了。
不论活在什么时代的人都会不停的追问“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当西方人的大脑实在不能得出一个正解的时候,god出现了。既然你找不到你活着的理由,那么请为god活着。在那个荒唐的年代,皇帝的新装这样的故事不断的、不厌其烦的以各种的形势出现....尽管后来人们知道原来国王真的什么都没穿的时候,却没一人敢跳出来指出这个事实。大家心理都明白,放在宗教统治社会的那个时代,做一个指出事实的人,没有悬念的难逃一死。这个时候,合群、随大流最安全。要是把我放在那个年代,我应该会和那群假装疯掉的那些孩子们一起演戏...然后指着空气以极高的分贝瞪着眼睛嚎叫着...啊!魔鬼..那是魔鬼我看到了!并且我保证,我会比戏里的那个领衔主演嚎叫的更逼真。
毕竟现实和故事都需要结尾,男主角成了这个指出事实的人,代价就是用死亡换回了尊严。我在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估计会很果断的签下认罪书...对着上帝虔诚的忏悔...然后心里默默的咒骂着。至少我能换会一条性命,至于那么龌龊的过程,我想我不会在乎。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主角就是主角!他咆哮着,表情纠结着...最后选择了大声的说“God is died!”.这是个多么尴尬的结局,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我最后把他嚎叫的那个镜头和董存瑞炸碉堡很自然的联想在了一起。主角的选择确实是对的,至少在某个程度上,他的正直度在那一霎那间达到了最高值,他有勇气做第一个终结者。等主角死后...字幕告诉我们,之后做人肉碉堡的还有十几个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人肉碉堡最终起到了效果,女巫事件终于完结。
或许,这个事件的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让人严肃思考的、并且一直抱有深思的冷笑话。
If god is real,show me....don't tell me god is in your heart or soul, cuz I couldn't see.
ps:这一个under 18的孩子对这个片子的一点碎语...如果看完之后你的意见和我不同或者其它...请保留你的意见。并且特此声明,此影评不存在对任何宗教的诋毁或者什么。
god blessing u.
4 ) 《激情年代》
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原著舞台剧影射当年的麦卡锡主义,搬上银幕感觉只是环境放在了室外。不过这样一个题材是适合任何一个年代的,政治、宗教的阴谋、迫害能搬上电影的,其实都是沧海一栗,能引起相当一部分的激愤也算有所作用。
舞台剧化的表演对于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没啥问题,不过更重要的是通过老丈人,认识了结发至今的丽贝卡。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最风火的90年代最佳表演之一,可惜偷窃案后真的就一蹶不振,“凑巧”的是,最后一次见到快40的她就是在今年丽贝卡的电影中那个和女主角老公偷情的角色。
5 ) 悲壮,沉重,发人深省
看到最后你会开始思考,一个群体的恐惧和愚昧,一些人的奸诈和煽风点火,是可以怎样把这个世界颠倒黑白的。那是一种怎样不理性的,疯狂到令人窒息的情形。This is a deeply troubling film.
Daniel Day-Lewis的John Proctor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的妻子Elizabeth也是。Joan Allen演的很好。她一直如此令人信服的饰演好妻子的角色,如Face Off。
Winona Ryder演得很好,好到让人恨不得把她掐死。她演的这个人物真是复杂的。Abgail Williams外表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然而内心里是阴谋,是狠毒。想必最开始的那一刻,她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对John的爱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境地。然而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因为是Arthur Miller的戏剧改的,舞台痕迹非常明显。台词的分量很重,有一场法庭的审讯尤其精彩,就是法官审讯John,John坦白了和Abgail的关系,继而法官找来Elizabeth问讯。这一段审讯让人几乎抓心挠肝般的难受。可以想到的是,在现实情况下,有多少关于犯罪的审讯(文革时期,或者历史上任何一个不够理智的事件下)是可以这样违背常理和人性的。
说这段审讯很精彩的另一个原因是Winona Ryder神神叨叨的戏剧性发作,几乎令人恨到浑身发颤。
毫无疑问,本片是Daniel Day-Lewis致力于艺术的又一作品。他轻而易举的赋予了他的角色至高无尚的伟大形象和人性光辉。
6 ) 几点思考
1.为什么Elizabeth在法庭上不承认丈夫lechery?如果她的证词一致,可能能挽救许多性命。
2.John做了正确的、不愧良心的行为,但错过最佳的时机(事件一开始),犹豫导致败北。
3.Mr Hale和其中一位法官都是守序中立,虽心有不忍,但不愿以身犯险,亦无能为力。
4.Elizabeth最后的自白很感人,是真正意义上的confess,”It needs a cold wife to prompt lechery. You take my sins upon you.”
John的心声:I’ve given you my soul. Leave me my name. He has his goodness now. God forbid I take it from him.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真实的现实为什么这么煽情,这是没有联系到宗教背景。事实上,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让恶人心安理得(认为自己的一切罪孽都是为了上帝,虽然上帝才不愿意背黑锅呢),行善者甘愿赴死(认为以身殉是最佳的自我辩白)。人性有求生欲,不仅是求自己生还,也求他人。神性扭曲了人性,如果善恶两方中任何一方是无神论者,那么这件事的剧烈程度会减轻,但正是这吊诡的真实、艺术的现实,能广为流传、感染人心。
5.
John如果在最后时刻confess保命,按后续发展,会发生什么?如果不死,一年内就能翻案,而且因为他这个最有力度的证人还活着,翻案的可能性和力度都会更大,所以即使要以一死力证清白,也应该等两年再自杀。事实上回顾真实的历史,在重要证人都死绝的情况下,萨勒姆女巫案能翻案,一定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所以最后的“Because it is my name, 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 说服力不大,真正原因在于第4点。
摘抄:
It’s not on a ship we will meet again, Abigail, but in hell.
He has his goodness now. God forbid I take it from him.
#观影手记# 1288 4.5 类似的事情一直在不断上演,其中大规模的,远的有中世纪女巫事件,近的有文革十年。亚瑟·米勒的剧本果然厉害。DDL还演过老岳父的剧~ 。薇诺娜•瑞德实在是好演员。
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永远是最安全的。今天为“惩恶”大快人心,明天为“错杀”掉几滴眼泪。于是自己什么罪责都没有了,又可以日复一日的过日子了。群体的感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廉价。
憋出内伤了,蛇蝎萝莉和悔恨大叔的癫狂表演。“我们重新见到对方不会在那艘船上,而是在地狱。”这样的事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被重复,最后被那伟大的人性光辉震撼了。
阿瑟米勒:上帝死了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DDL最后对Wino说的竟是:"It is not on a boat we'll meet again Abigail, but in hell." Joan Allen演得超好,而Winona Ryder是90年代美国最不怯场最惊艳的年轻演员并没有之一,每个角色随着剧情展开于不同的时间爆发,最后是DDL的激情和高潮。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从心机深沉白富美到毒如蛇蝎伪女巫, DD-L与薇诺娜无论是戏里的角色还是戏外的际遇都相当令人玩味呐。除去这些不谈,仅该片的立意就足以让人联想到种种文化革命,产生历史共鸣。而上个世纪薇诺娜·瑞德的德才情貌,不只风华了,只怕也绝代了。
平庸的改编,即便有阿瑟米勒亲自操刀的电影版剧本,也无法挽救视听语言的惨淡效果。对比原版剧本可见无数细微的调整,如戏份的增删,次要角色背景材料的补充,一些原本留白在对话之外的场面也作了视觉呈现。然而实景拍摄依然不能减轻僵滞的舞台感,在两种表演媒介的语言转译上是失败的。演员口音不统一,布景和打光处处透露着粗制滥造的气息,观影意义变成于调度和台词行间寻找米勒裁剪的双手。一处极为不妥的增笔是将Abigail对John病态的报复与占有往爱的方向突转,而与此同时Elizabeth的复杂性和立体度遭到大幅削弱。最后终于领悟这个古怪的译名,必定是出于某位手握权威的译者大笔一挥,把刘易斯与薇诺娜赖德先前合作的《纯真年代》直接以前现代激情版誊抄了过来。
western 文革?麦卡锡主义?戏精完胜的矇昧年代,私欲放大仇恨后血腥辗碎生命。无人幸免。
我勒个去谁翻译的这个烂名字?还是用80年代翻的《萨勒姆的女巫》好。故事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萨勒姆女巫案改编的故事,阿瑟米勒的名剧,是那种看完后觉得好赞但整个人就不好了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舞台剧《萨勒姆的女巫》。本来这幕剧是讽刺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的,但文革后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时候,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它是讽刺文革的。其实中国的红色恐怖与美国的白色恐怖同样杀人,区别只在于一个用共产主义的旗帜杀人、一个用自由民主的旗帜杀人。
为什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比Death of Salesman好看多了?
翻出这个片名的人一定是看了演员表就照着《纯真年代》想了个名字,我很好奇这种没有引进国内的西片译名到底是谁给权威确定下来的呢?
惨剧。后半段真是十分精彩,“我已经出卖了灵魂,请把名字留给我”,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本来就很有舞台感,在这里就更合适了。倒是瑞德的角色有点有始无终似的。。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语
当惺惺作态的小丑们装神弄鬼时,愚昧麻木的人们选择了沉默。真正迷了心窍的不是被指控的人,是村民,是法官,是一切的沉默者,是他们的懦弱毁了一切,他们的沉默才是真正的谎言
会演戏的萝莉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一个人不是赞成,就是反对这个法庭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这是一个新时代 一个精准的时代我们不能再活在朦胧之中——300多年翻篇,时代变了吗?呵呵。这片儿译成《激情年代》。。。好吧,就这样吧。
一直抵触这种无尿点的电影,倾覆了观众的想象力似的;好在立意端正,给阿瑟·米勒点赞,结尾对“人的名字”的呼喊实在是把我从对绝望中抢救了出去。最痛恨的当然是那个最高法院的法官,他说,“这是精准的时代。”精准为何?群氓通过他,释放了自己的权力。表演真好看。想起山之外、白丝带等等。
so white… 非常白人的電影,Winona二十歲出頭的表演是真的爛!還有這幾巴譯名是什麼玩意
太沉重了 比原作沉重不知道多少。看Lewis声嘶力竭地那一段leave my name 真是咬紧牙关。 顺便强烈鄙视中文译名。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国外也是有文化大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