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Mrs.Tura,Mrs.Gable
刚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是喜欢这份幽默和讽刺,喜欢反复引用的莎士比亚,也觉得刘别谦的了不起,也觉得Mrs.Tura无愧于这万人迷的人设。之后看演员表时,惊喜发现Mrs.Tura竟然是隆巴德饰演,她是Mrs,Gable,她是盖博的一生挚爱啊,而且这也是她人生最后一部电影,之后因为二战的缘故,飞机出事,不慎去世。现在还记得初三做过一篇完形填空,文章的主角是隆巴德,那是不知道她,只是在发现她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演员时感到一种亲切(那是大概也只知道和看过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几部吧)。结果在文章结尾意外发现她竟是盖博的第三妻子,是他的一生挚爱。在她去世后,盖博退出影坛,愤而从军。这样的感觉如何形容呢,就像是在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就对他产生好感后无意得知原来你们很久之前就已经见过,原来只是你不知道。
我有时总是很感慨,一切都那么巧和。高中时做过一篇很简单的英语阅读,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纪念保罗纽曼的文章。文中出现的《虎豹小霸王》《骗中骗》,乔治·罗伊·希尔让我不胜欣喜。回家急忙上网,知道了纽曼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好莱坞竟然真的有那样一个完美专一得似乎挑不出错的人,自然我也知道了那个第一人称是罗伯特·雷德福。如果没有那篇简单得实在不值一提的英语阅读,我不会又了解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和演员。而那样多的人同时做那篇阅读,或许也只有我从中得到了许多。
对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我总是有格外的钟情,有时也自嘲自己总是看我爷爷还没出生的电影。不过生活中我自认为也实在算不上是个old shcool。
我的第二次一不像影评的胡言乱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 ) 好看的电影,备忘一下戏外动人的爱情故事
刘别谦哈哈哈这个导演名字的翻译很别致
太优秀的一部电影了吧!丈夫那个演员我瑞思拜,演的时候就是那种演技确实优秀又明确是演的感觉,因为他演的是个演员啊!这仿佛是小说里夸张描写精湛演技的影帝结果今天让我在电影里我看到了真人的程度,不管是电影里的他还是电影外的他!。全体演员瑞思拜!每一个角色都能让脸盲的我有印象,很饱满了。女演员太美太美了,演这个角色太有说服力了。一部看了还会想再看一遍的好电影,我感觉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源头了,基本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极致!。和教授尸体待在一起那里快煎熬尴尬着急死我了!!太牛了,我觉得有机会会二刷,太有趣了
我的天呐,搜女主豆瓣图片才被科普到,她和克拉克盖博是夫妻,而且还有堪称传奇佳话的爱情故事流芳,唉
贴一下
1942年的《你逃我也逃》是卡洛尔·隆巴德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此后不久,她便在一次二战动员巡演途中遭遇空难。惊闻爱妻殒命,克拉克·盖博化悲痛为力量,以41岁高龄参军,任轰炸机炮手。希特勒是盖博铁粉,闻讯下令:“捉盖博,要活的。”然而,纳粹未能得逞,两年后,盖博退伍,重入银幕。
爱情只有戛然而止才可以永恒,真是一代传奇,很动人,很悲伤
3 ) 你逃我也逃:两天三约一吻别
八卦和超人,是演员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两种基因。
一个女演员,哪怕一个粉丝都没有,她也能演绎出一场“相思风雨中”。
不这样,观众没法相信,她倾国倾城。
一个男演员,演过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了,遇到小偷小摸性骚扰,他怎么可能不拍案而起,朕,怒了!
不怒,他的情绪受了内伤,以后就再也接不到“帝王将相”的戏了。
刘别谦,把两个演员,八卦女和超人男,放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占领华沙的背景下,做了一出哈姆雷特喜剧。
《To Be or Not to Be》
您不去自己看,真是错过了美好人生。
特别神奇的是,
这部1942年的电影,站在2020年的女权主义立场上,都是那么地政治正确。
女主人公,在两天内,约会了3个男人,分别是纳粹的间谍、纳粹的上校,纳粹的元首的替身。
结果,2个真纳粹当天就死了,那个替身的真元首,后来,也没逃脱死亡的惩罚。
什么叫,颜值即正义?
这就是,100%的,一吻,别。
整部喜剧的核心是:狂妄自大的男主角频频表演失误、然后,大家拼命临时救场。
不断的低级表演失误,
神奇反转的临时救场。
一个假胡子,就玩了5次不一样的笑点。
您不去自己看,我要是用文字描述,那就只能抄剧本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
假扮希特勒的群众演员,
一句台词不说,一个眼神没有,就是转身离开这一个动作,吓得纳粹上校,饮弹自尽。
什么叫,纳粹级别的恐怖?
仅仅是想象一下可能的后果,你就宁愿现在,去死。
假设一下,想象一下,
如果《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科幻小说成了真实的历史。
刘别谦这部电影,就是禁片了。
他本人的下场,就是奥斯维辛了。
你我的生活,就无处可逃了。
So,
能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你逃我也逃”这样的幽默片名,真的是一种胜利者的幸福。
看不看电影,随您。
但您总有逃不掉的时候,
To Do or Not to Do.
备注:
刘别谦,作品,《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
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4 ) 你逃我也逃
看完这个真是感慨万千,这片放到现在,也会无情碾压一些所谓的无厘头喜剧。对白很严谨,巧妙的利用角色之间的误会,以及对人性愚昧的讽刺,简直妙趣横生,无懈可击,戏中戏的首尾交接也做得非常完美,毫无瑕疵的电影。这片也我想起了巴斯特·基顿的早期作品。
电影的故事简洁明了、干脆利落,节奏紧凑有序,刘别谦的细节设计可以说匠心独运,证明成为经典既要简单又不那么简单。刘别谦的喜剧堪称伟大,他的幽默不低俗、不刻意、有思考、有故事,总是在饱含智慧的剧情反转和戏剧冲突中制造喜剧效果,而《你逃我也逃》的确又是个中翘楚。
5 ) 《你逃我也逃》:刘别谦的电影盛宴
在我心中,最会说故事的人是卡普拉和刘别谦。不可否认,伯格曼很大师,在《野草莓》里通过自己娴熟深邃的电影语法将一个老者心中的微妙情绪刻画的真切露骨;不可否认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的了不起,蓝白红三部曲,两生花中隐隐透出的一种从容和淡定,让很多人迷恋他电影中的影像和其中包含的哲思;不可否认斯皮尔伯格很厉害,他可以双手玩转商业和艺术,可以在赚的盆满钵们的同时用良心打动学院派,得到梦寐以求的小金人。
但是,有一种电影很奇妙,从影像播放的第一秒开始,你就会不自觉的迷陷在其营造的奇妙氛围之中,以至于直到影片结束,你都不会过多的去思考影片的艺术表达之类的无味问题。卡普拉和刘别谦的电影就有这样子的魅力,他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电影之中,并且每分每秒的跟着电影的情绪在走,没有一秒的冷场,没有一刻的乏味。就好像是走进仙境的爱丽丝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奇妙和变幻。如今《你逃我也逃》应该可以算是刘别谦的第一代表作,虽然《街角的商店》《天堂的烦恼》一样非常出色,但是相比于《你逃我也逃》而言,他们并没有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住的拍掌叫好或是无法形容的激动。《你逃我也逃》在当时上映时并不受待见,有人指责其低俗和无趣,然而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洗礼和大浪淘沙,《你逃我也逃》越发的彰显出其无语伦比的特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沙特,德国的进军让百姓人心惶惶。一个剧院的演员意外的发现了德国间谍的行动,于此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和纳粹进行了一场滑稽有趣的较量。老实说,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说的越少越好,然而事实上你也很难从一个角度去叙述这部电影,或者这么说,我根本没有能力去复述好这个故事。脑子里塞满了的是对刘别谦完美指导,演员完美群戏,编剧完美剧本,影片之中透出的幽默,聪明,机智和嘲讽的赞叹。然而也正是刘别谦指导下演员的出色以及影片精彩的剧情和台词让这样一部喜剧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层次。单单演员的表演,影迷就有足够的理由珍藏这部影片,从影片最开始剧院的排练,到之后真正的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生死存亡的表演,每一个演员都赋予了角色最鲜活的个性。无论是戏中戏,还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亦或是时不时的吐出令人冷峻不惊的台词都让人深深的陶醉和沉迷。
影片的剧本更是非常的讨巧,这样一个沉重的背景却用以表达一个如此充满了隐喻和讽刺的喜剧,在产生巨大反差的同时也增添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一切的优势都掌握在刘别谦的手里,他将其组合拼装出一部充满了滑稽桥段,精彩台词,夺目群戏的喜剧,而最重要的是,影片结束之后,你不仅仅会回味那无比美妙的观影经历更会直观的感受到导演对战争对纳粹对希特勒的嘲讽和批判。影片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负伤士兵饱含辛酸的目光,却在大段大段喜剧之间隐隐的出现一些令人沉默的场景。这或许就是刘别谦的选择,以喜剧的方式表达战争,用一颗热忱的心讲述着故事,而这种热忱会让人感到喜剧之下隐含的嘲笑和愤怒。这或许就是喜剧的最高境界,欢笑之后留给人的不仅仅是充满了快感的回忆,还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价值观念。
刘别谦的电影很典型,很有刘别谦的风格,无论是这部《你逃我也逃》还是《街角的商店》亦或是他的其他电影,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这个导演很会说故事。刘别谦的电影不艰涩,不隐晦,而是用台词很直白的展示给我们看,什么叫做妙笔生花;用演员告诉我们什么才叫黄金时代;用自己本尊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电影大师,不是那喃喃自语不是不可亲近,而是让观众很本能的爱得死心塌地。就像特吕弗说的一样,刘别谦是一位真正的王子。纵使现代电影技术再怎么进步,事实是近十几年来,没有几部电影可以和刘别谦的,卡普拉的喜剧相提并论,绝对一点说,是没有一部。是的,电影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但好的电影的基本需要是不会变的,表演,剧本,指导,这些不是随随便便或是满心敷衍就可以磨得出来的,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电影并不在乎也不想在乎。
6 )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9分。
描写纳粹占领时的波兰有一个话剧团,利用他们的出色演技,揭穿了一个纳粹间谍,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
超级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打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影片表达了 Lubitsch 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 40 年代– 60 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 1939 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
惊喜!刘别谦式的幽默在这部片里尽情发挥,本片是他被迫逃到美国后向纳粹德国开的一次玩笑,虽然开映之初被严峻评击,却无损这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荒谬政治笑片,背景是沦陷时期的波兰,以喜戏描述手法,认真的讥讽纳粹,疯狂的以婚外情所笑料,把莎士比亚名句和希特勒把玩一番,最后剧团是大嬴家,每个人心口该刻一个勇字。
妙绝的是片中的戏中戏,话说这伙剧团演员在戏里戏外扮鬼扮马装纳粹,人物真真假假大兜乱,试想想片中的希特勒给扮演希特勒的人取代了,然而这位希特勒事实是本片的扮演者,你说好不好玩?不过最错中复杂还是片中的男女关系,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轴,好端端一对剧团的当红夫妻,女的偷情偷得理所当然,男的在办正事关键之际还来吃醋,但说到精忠报国,各人二话不说热血无边,极道夸张惹笑之能事,再来To Be or Not to Be的偷情密玛、希特勒的小故事,假若莎士比亚和希特勒泉下有知,会否爬出棺材大笑一番?
刘别谦的技俩是节奏把握得宜,笑料隐诲独到,他会把东西说得欲言又止,却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有一小幕我觉得特别好玩,夫妻拥吻道别,老公先走出房门,情夫走在后头,老公却退回来请情夫先走出去(以防他跟老婆说话),这个小细节单单用一个镜头,没有对白,却叫人发出会心微笑。
必需大赞演员的功力,尤其男女主角,认识Jack Benny 这位喜剧谐星可真相逢恨晚,他演一位龟毛丈夫,有点神经质的莎剧演员,好几幕由他主导的情节就够笑倒,比如他跟那个呆头呆脑的德军将领的纠缠戏码,把纳粹讽刺得彻底,想起他演Hamlet竟有人离座,那惊讶的表情都会一掬笑泪,而女主角Carole Lombard倒是此种型角色的常客,Lombard嗜演性喜剧,说话抵死惹笑,她的作风豪情大胆,却又非狐狸精型的艳女郎,真实生活的她深得同行欢迎,人缘极佳,39年才与大情圣Clark Gable的结婚,可惜红颜薄命,二战期问积极为军队筹款,42年一次筹款活动途中坠机生亡。本片是她后期演出之精品。
奥斯卡记录:1942年提名最佳配乐
A:你是怎么到这里的 ?
B:我出生在这里
A:是什么让你决定死在这里?
B:他(指希特勒)
A:你想从元首这里得到什么 ?
B:他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他想从波兰得到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眼睛吗? 没有手吗…
器官 感觉 尺度 影响 热情
吃同样的东西 被同样的武器伤害…
受到同样的疾病的折磨 以同样的方法治愈
有同样寒冷的冬天 和温暖的夏天
如果你刺穿我们 我们不会流血吗?
如果你给我们挠痒痒 我们不会发笑吗?
如果你给我们下毒 我们不会死掉吗?
如果你错误地对待我们 我们能不报复吗?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脸盲者慎看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