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港的《锦衣卫》也是带有现代气息,喜欢油画感重的画面质量,经不起推敲的故事结构,弱化历史凸显个人风采。当然在一个谁的故事都没有逻辑性的时代,《鸿门宴》的线性结构大致按着史实与时间来梳理,已经算是中等水平了。
我去翻《史记》里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司马迁只是一个凡人,他不能上天入地,他的文字更是一家之言,只是久远记载的贫瘠,我们只好选择去相信其书中的细节,并奉为标准。刘邦因为下属于项羽,不好意思说自己骗了咸阳去,只好赴宴。席间,项庄RP爆发,项伯义士之心又起,不忍良之主受难,樊哙的机智就像扇了醉酒汉一个耳光,大喊,“此时不走,你还什么时候走,你个傻×!”鸿门宴是一次近身杀沛公的大好时机,可是项王自大的劲一来又疏忽了。这段历史充斥着无限的传奇成分,被转化为电影的产物一点都不奇怪。鸿门是有遗址的,就在距离迁哥不远的地方,他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东南西北这四人是张良刘邦项羽范增,坐北朝南的是范增。张良侍,樊哙侯于帐外,其他人坐,完全没有韩信的事情。所谓求得护身符,便不会被杀,纯属无稽之谈了,就项羽那个虎超超的个性,上来一股劲,什么怀王王怀,直接掐死在自己的脚下了。
结构上,项羽与虞姬相遇的方式,如果不是冯绍峰用一种水汪汪坠入情网的眼神拯救了如此鸡肋的这个环节,影院中大家会比鄙视台词“照顾你嫂子”更加鄙视情节设置。倒叙,再倒叙,想要讲清楚这段三角恋,又有什么用呢?刘邦本是不爱虞姬的,他好色又颜控各个夫人的例子在那摆着呢,硬是加入刘邦惺惺相惜虞姬,如果只是为了突出虞姬为了刘邦说了几句好话,让项羽小看了这个男人的话,其实更加专注于刘邦人前坦然人后狡诈的小眼神。
最后范增死时,张良过去心手相牵就表现的很好。一个老者,荣华一生,最终归去于一处破落的草屋里,总有种英雄注定悲惨的伤怀。张良拉着他的手,说着心中的疑惑,表达着从未有过的一种情感。龙阳之好断然不是汉武才开始的,女人的社会地位越低越容易让骄傲的男人之间产生一种纯化的爱情,一种源自精神上的交流触电,照电影的表现力,张良与范增便是了。他们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而对弈,发觉深入彼此心中,对彼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思念,最后一个死在另一个的怀里,手握着手,未出口的话张良早已明了,我爱你飘散在纸窗户外的空中。
韩信完全是出于不能遗落展现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捧安志杰的需要,给他设计了一个唯利是图却又带兵多多益善威猛将军的形象,他有一头打着结的秀发,有一个邪邪的坏男人的上翘的嘴角,有一个轮廓分明又硬朗的面部线条,再加上每个女人心中英雄都是要有疤痕的准确定律,这个人物很立体,得出了安志杰很帅的结论,算是角色圆满了。
电影中还用到一个很有趣的角色,愣是把隋末的虬髯客请来了,这不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角色,是一个用来血腥镜头的设计,他要死了,敢死6人组立刻动手,棋子阿,棋盘阿,都统统四溅出去,场面立刻变为一场武功大赛。这是一个传奇色彩的不知真假的人,长了那个胡子形状的大侠就可以叫这个名字,算是一个自我安慰性质的解释好了。
毫不夸张的说,我在电影近结尾处哭了。因为开场的时候冯绍峰太帅了,太有男子汉气概,又专情的看着刘亦菲,结尾的时候一渲染,他不怕死,他只是害怕孤独,他不怕死,他只是还有对自己女人的不舍得。冯绍峰用完全超越电视剧的表情,征服了电影院中的观众们,出了门口,看到一位30+的女人站在海报前仔细的问自己的老公,演项羽的是叫冯绍峰吗?我知道这些冲着张涵予、黎明来的人会记得这个名字的,冯绍峰初战大银幕,成功了。
很匹配的,刘亦菲居然也演的很好,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以往她在屏幕中总是一副天然呆的表情,眼神是不转的,是没有内涵的,可是虽然这次的虞姬依然带着小龙女范,却有了忐忑、幸福的神情,入戏了,和冯绍峰搭对了。
一个男人可以那么炙热的看着你,专注的,在他的死亡前一刻,知道自己的死亡可以有你相伴而惊现出来的喜悦,是如此让人沉醉。我看着这个男主人公,望着虞姬,耳边响起他的OS,是,这一辈子有你在,其实我也是幸福的,我想要给你天下,可是我却给不了你,我想要给你一个完整的我,可是早在我们相遇之初我就奉献出了完整的我,我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不论你的学识如何,不论你的家世如何,我爱你,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你,你肯陪我,也肯对我不离不弃,我,我,我如此爱你,我如此想要抱你在怀中,在我的怀中,你是我的全世界,你就是我的只此一生。当发觉自己为冯绍峰配OS时,我都有种被惊愕的感觉,这个演员的眼神是这么的真挚与坦诚,于是,因为一对爱侣的死去,我深深被感动着。
李仁港没那么无聊,单独捧冯绍峰出来,可是我又无比怀疑,就那几个小冯独挑的动作,和几个闪光无比大近景的“方天画戟”,他一出现都是披着大麾,硬生生比别人多出无数道霸气,气场是几个黎明都及不上的,倒是张涵予表现的还可以,一文一武,气质不同,也就横向比较少了一些。西楚霸王被冯绍峰塑造的霸气又专情,气拔山河又婉转温柔,小气度、不思考的特质完全没表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爱人的银幕形象,最后败了,也只是败给了命运。
一下子,想起花2亿还是没有捧出来的景甜。捧男人与女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吧。景甜演的不好吗,也不是,她还是水嫩的,带着一丝英气的,只是被孙红雷完全不靠谱的表演给耽误了,被太恶劣的情节与脆弱的人物陪衬给摧毁了。冯绍峰站在一群男人中,他是霸主,他不屑与周遭的人齐身,只是冷眼看着,形势不晴朗的时候二话不说就上去打。捧女人可以用一群帅到死的男人,让其围之,再让一个不同气质的美丽女人做其情敌,无论花费多少心机就是不抵女一,于是在一片男人的狂热中,在同类的无法触及中,女一的地位算是稳妥了。可惜,花费2亿的景甜权当耍票一回好了。现在看来,捧男人也是可以同理的,一群帅到死的男人围绕在男一的毛皮之下,不离不弃,或坚决抗争之,有对手有女人再有点自身姿色,导演、编剧与摄像请用心,自然就造出万人迷般英雄了。
什么样的对手就决定自己处在什么水平,冯绍峰没有白用自己的面部情感流露,因为黎明狡诈一笑、张涵予半闭眼睛装大仙、黄秋生白内障、陈小春野蛮起来没文化、安志杰小人之志嘴脸都给了他提供一个登峰造极的平台。更不要说,刘亦菲超越自己的演技,一张美人脸的不离不弃,英雄应如斯。回味一下《战国》的演职人员表,真是茫然了,我还是继续回味《鸿门宴》中让我感动无比的爱情吧。
李仁港说这是他近些年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还有人说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古装历史片,这些我都同意。但这并不是说这片子有多么出色,只是因为参照物太弱了,当你面对的是《战国》、《杨门女将》这种猪一样的对手时,想不变成狼都由不得你。
李仁港是一个很风格化的香港导演,这与他的美术出身有关,因此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标志化的东西,这主要集中在摄美服化道上。比如他是个帽子控,从《见龙卸甲》里的赵云到《锦衣卫》中的青龙,再到这里的刘邦,都被扣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帽子,让人物显得有点动漫。另外他还喜欢搞一些小机关道具,如《锦衣卫》中的大明十四势和《鸿门宴》里的装玉玺的盒子、对弈的棋具等等,这些奇淫技巧和他美术上的造诣让他的电影显得考究而标新立异。李仁港拍电影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也很有想象力。比如鸿门宴上范增与张良对弈的场面,李仁港把一个酒局拍成了类似内力比拼的武侠片,很有创意。因此我觉得《鸿门宴》在视觉上是完全合格的,问题还是出在情节上。
李仁港电影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编自导,而这其实一直是其影片的软肋。《鸿门宴》的剧情以酒宴为中心节点分为三大块,分别对应着原因、过程和后果,前两部分应该说拍得很不错,线索和悬念都很集中,人物的个性也很突出,拍出了谋略片的气质。值得一提的是《鸿门宴》的配乐是李仁港的老搭档,也是我心目中香港最好的电影配乐黎允文,他在《鸿门宴》的音乐表意上是有情绪叠加的,类似《盗梦空间》的悬念主题和民乐构成的人物主题经常会同时出现,意义十分丰富,节奏把握也很好。但是在酒局结束之后,影片按理说应该进入收官阶段了,但李仁港好像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讲故事了,于是拉拉杂杂地用片段化叙事方法一直扯到垓下被围。鸿门宴的意义只是确立了楚汉争霸的格局,其后还有三年的漫长对峙和战役,这种叙事方式太生硬了,你拍的毕竟是《鸿门宴》而不是《楚汉争霸》。类似鸿门宴这种类似黑社会抢地盘的小格局故事对于香港导演来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旦把这样的事情放大到历史事件,缺乏宏大历史观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最终的结果就好比是请人吃饭,在酒足饭饱之后因不知如何收场而继续给客人灌酒,直到把人喝到桌子底下去了,因此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看得我很崩溃。
另一个让我感到崩溃的是虞姬,这可能是为了调和这个纯男人戏而设置的角色,但这个人物一直游离在主线情节之外,以至于她与项羽之间的感情戏还不如张良和范增之间的基情戏来得有说服力。《鸿门宴》剧作上之所以比李仁港以前的作品靠谱是因为他在这里尽可能地尊重了历史,包括人物的性格,《关云长》败就败在了不自量力地去颠覆历史人物。而《鸿门宴》中为了强行烘托英雄美人的感情高潮,硬是将霸王别姬改成了姬别霸王,让虞姬被项羽带上最后的战场,让她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被群殴之后再上去一刀两命,感情的铺垫很无力,叙事很变态。其实如果这里非要加一个女性人物,应该是吕雉更合适些。【新京报】
1、我为什么给这部片打三星:其实我根本不准备进影院看只是准备过几天找个下载然后嘲笑一下李仁港老师,因为他前两部片子雷得我外焦里嫩什么的,看到宣传海报上面那个李仁港牌头盔我就有这种感觉了。不过上周四被[东成西就2011]刷了下限,于是给莫雨笙老师打电话——哦,其实当年我们还是同居密友的时候经常一起看各种烂片,比如[剑蝶]、[狄仁杰]、[锦衣卫]什么的,分手小电影还是[关云长];每当看到烂片总是会想起莫老师,今年我错过了[战国],但是[大武生]还是想起了莫老师,本来我们相约看[鸿门宴],不过莫老师先看了竟大为赞赏,于是今天又陪我看了一次。
然后用他的话说:“李仁港是吃了药才写出这种剧本的。”
比起前两部,尤其[锦衣卫],这部片剧作着实好许多,起码有逻辑,有线索,会拎线索,有节奏(这个太不容易了),有CP(用莫老师的话说:“天外飞仙般地让范增张良CP成立了”,有典故(天龙八部的典,用得还不错)。在范增张良这条线上隐约有[赵氏孤儿]前半部的气象。当然,可喷的东西还有许多:剧本根本是两个以上的人写的,分裂感不亚于赤壁的六编剧,台词有时古朴得一如央视版三国,有时NC得跟[宫]一个水准,起伏之大令人咋舌,不得不怀疑剧作是有高人出手的:李仁港的水准大概锦衣卫差不多,这个剧作单说结构不说台词,像是有内地高人参与,结果两头一拉,基本可以够到陈可辛的水准。
至于美服化道什么的,磨砂玻璃、不锈钢这种东西真是让人瞎狗眼。
2、演员:黄秋生如果报男配应该能拿金像奖;冯绍峰hold住了,如果够资格倒是可以争一争最佳新演员;张涵予根本是宋江走错片场了么;陈小春也是山鸡哥走错片场了……刘美人整容怎么整得那么失败,不然怎么说这个卡司只缺范冰冰范爷呢……黎明是肉毒杆菌打多了么,面无表情什么的,还是说这个角色根本就是刘备而不是刘邦啊……
卡司没问题,是不是角色调一调……
3、每一次拍鸿门宴都是一次政治行为,好比每一次拍三国或是拍水浒,以及拍秦始皇。鸿门宴=重庆谈判,这个应当毫无争议,Bono那篇《如果李仁港拍重庆谈判,会是这个样子》写得很有趣,不过其实可以做得深入一些:纳入诸如香港身份,香港认同,对文化中国的想象,以及这部显然试图建立“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都是两败俱输”这个叙事逻辑的影片真正的诉求,我以为比较一下[赤壁]即可看出这几年间的变化。以及Casting透露的信息,谁演刘邦谁演项羽,那么黎明扮演刘邦是一种香港主体性的建构么?——这个角色处理的失败是因为香港主体性难于在叙事之中确立么?那么张良韩信这种在两大阵营之间跳来跳去的角色又在透露什么信息?
当然,导演有意识地在Casting上绕开这些问题,尤其是情节上最关键的一处改动:从项羽可以过江而不过江,变成刘邦要项羽认输即可放他过江。蒋公自然不如项羽刚烈,不过要求审判战犯什么的跟求认输也差不多了吧。最后,结局十五分钟写尽某十年倒真是蛮新鲜的。
结论是在有意识地规避之外不期然地透露了文化潜意识和价值评判,以及某种主体性的困境。换言之,[赤壁]颠覆蜀汉正统的写法发展到今天已然是本片中某种被迫认同的写法,这里极为扭结的状态是恰恰在所谓“文化中国”的意义上,项羽相较刘邦是更为正面的“悲剧英雄”。这个变化值得关注,在[梅兰芳]、[大武生]之类开始书写“民国正统”的内地电影对照下就显得更为有趣。
4、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一下“权力”和“天下”的叙事呈现,对比参照的文本是[狄仁杰]。代表权力和天下的物无非是传国玉玺(那个盒子的设计无疑透出了天下与刀剑的关系,那个不锈钢的架子很明确地体现着这一点),但是不同的是,还有女人、牌位、围棋和锦囊。这部影片中并不存在超越式的权力视点及象征(可参看孙柏老师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权力的叙事和美学》中的分析),甚至不存在对权力的争夺——项羽手中有剑,天下终归是他的,即使刘邦拿走了也会交还;同时,女人也始终是他的,即使刘邦代为保管。在鸿门宴上动刑是一个再鲜明不过的关于实行菲勒斯权力的图解,即使项羽死,也是从刘邦那里拿(回)了短剑,同时,在视觉上并没有交还传国玉玺的动作。
牌位无疑是另一种权力的象征,刘邦不占心理优势所以要通过数量来战胜项羽。而俯角镜头仅出现在围棋和战争场面,这显然是一个换喻,另一个换喻方式则是两方的谋士都是围棋国手,而围棋的终局又产生等价的锦囊。再进一步说,在这部影片中,天下、黎民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控局的棋手及下注的看客,以及棋子换喻的士兵(可以参看刘邦登基那一场的构图,以及通过萧何-张良的计策化民为兵)。在这里,天下的概念是被抽空的(这个很逻辑,[英雄]或[狄仁杰]已经成功地建立了这个叙事,而内地影片也经常使用这种修辞),所以不用责怪李仁港后面诸如乌江之类拍得小气,那些在影片内部逻辑中根本就是不重要的。
我想这部影片在[狄仁杰]的表达上更近了一部。[狄仁杰]那里是武则天从把自己建构为菲勒斯转化为菲勒斯的看护者的故事,而在这里则表现为项羽自动放弃对菲勒斯的占有(他攻打刘邦无疑是自杀行为,而且他最终确实自杀了),而刘邦一直在试图但最终没能完成对菲勒斯的控制(他只相信权力,只相信自己,换言之他在将自己建构为权力自身也就是菲勒斯)。问题在于本片中象征天下的传国玉玺只是客体(正如同女人),而象征权力/菲勒斯的是刀剑,刘邦自从鸿门宴之后再无手执刀剑形象出现,换言之他已经被项羽/菲勒斯征服,而他最终十五分钟的大开杀戒也只是将自己建构为菲勒斯的一种表现而已。所以本片的逻辑无疑比[狄仁杰]更为清晰与合理,从这里再绕回第三部分的分析,无疑会获得另一种有趣的结论。
李导下的是一盘很大的棋,大得连自己都hold不住了。刘项要争霸、范张要斗智;项羽范增要父子恩怨,刘邦一伙要兄弟情仇;那边一帮武将要耍酷斗狠,这边刘项虞姬要搞乌龙三角恋;一场鸿门宴,也在饭局和棋局之间犹疑不定。须知,历史有S面也有B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SB。何况从以往作品看,李导的才力只堪一间沙县小吃店,如今偏要搞兰州拉面、大娘水饺、新疆大盘鸡三家全国连锁。李导之失,失在自不量力。
虽然作品越来越有二逼气质,但李导骨子里其实很文艺。身为名画家的门下高足,他的美指造诣堪称业界翘楚;作为天下尽知的帽子控,他谱写着“斗笠恒远久,一顶永流传”的赞歌;要命的是,他还是满腔热血的编剧艺术爱好者,而本片就是他的创作结晶。相比前几年的《见龙卸甲》,其实这次李导对历史没有太多的非分之想,顶多是给每个人物都附上了武力值,于是有了鸿门宴上项羽大战刘邦,这样天雷滚滚的好戏。
全片的结构上,鸿门宴一场无疑是大轴,其余戏码不过是交代前因后果。在净了身的太史公写来,虽有樊哙闯帐、项庄舞剑,但到底文质彬彬,斗智不斗力;李导则阳气健旺,斗力不斗智,走的是武林大会的路子。《史记》中的关节,基本被李导剔了个干净;而填补的桥段,多是它山之石,体现了李导对阅读的热爱。比如范、张的五番盲棋,包括之前张良的群P十番棋,灵感就出自阿城的《棋王》——这部神作的港版由梁家辉主演,颇值一看。樊哙断指换先手的段子,则分明是《天龙八部》黄眉僧VS段延庆的翻版。人家太史公写的是樊哙生吃猪蹄,李导却让樊哙啃自己手指,可怜的小春,就这样被默默地腹黑了。
至于演员,黎明的刘邦基本是面瘫了的普青,只有故作狡诈的暗笑,流露些许梅兰芳的妩媚;小春的樊哙,大体延续着山鸡式的二青路线,只是时间这把杀猪刀恁狠了些,竟割出几分夕阳红的惨状;冯绍峰的项羽,堪称史上最具文青气质的霸王,眉眼顾盼间颇具德普的船长风韵,可惜输了力可拔山的那般气势。刘亦菲的虞姬,是她至今最黯淡的一次登场,本就演技平平,难道还要再失娇颜?张涵予的张良,戏份吃重却乏善可陈,远不及黄秋生的范增——秋生一金链汉子,却演得出佝偻老者貌,呈锦囊于霸王的一幕,那一只左手全是戏,让人动容。秋生这样的戏骨,到哪部戏都能闪光,但一般演员要出戏,则关乎导演的精力分配。李导在剧情上摆下那么多的局,而对手又都是轻慢不得的腕儿,叫他如何兼顾?鸿门宴后的戏,弱得气若游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大片有大半取材历史,但票房与口碑齐飞的极少。印象中,这几年只有《投名状》与《十月围城》,可称上品。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从大历史中找小角度,因此故事背景大气磅礴,而细节处尽可以随意发挥。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既下不了珍珑局,不妨玩玩飞行棋。
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给《鸿门宴传奇》打了一星,他们在豆瓣短评里,在讨论区里直言自己只看了预告片,只凭导演和主演阵容就断定本片只值一星。
2011年11月29日,《鸿门宴传奇》首映,当天,本片豆瓣评分5.6分,一千多人给出了分数,一星率约30%。5.6分在豆瓣是什么概念?——烂,不值一看。
(我得加个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91833/?post=ok&start=800#last首先,这让我很迷惑。因为试映会归来的人对本片的评价都还不错,那这评分是特么怎么回事?之后,我试着去判断了这些打分的人究竟是谁——参加试映会的人应该不会超过几百,营销人员放出的马甲也有限,那么另外那帮人是谁呢?要知道这是一个大部分能在网络上打分的人都必须执行上班上学过程的礼拜二,就算他们有时间去电影院看了本片,难道就能如此及时地奔回电脑前给电影打出这样一个分数吗?我只能凭我有限的智力判断出这帮人只是一帮对国产片失去耐心的豆友们。
然后,这让我很愤怒。因为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越来越能左右人们买电影票的决定,一部上映第一天就被打出不足6分的电影,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必然铩羽而归血本无回。我对我自己说要去看看这部电影,我必须相信我自己的判断。下班后我直奔电影院,放下一切偏见,坐了下来。上座率70%,电影结束后还有个小哥鼓起了掌。
之后,我开始惊慌。以我的观影经验来讲,我觉得这片儿好看,而且可以说是很好看。我认为一个审美正常的观众最起码应该给出三星以上的分数,可是为什么人们丧失了观看一部电影的正常判断力?为什么网民们对一部没看过的电影失去了耐心,昧着良心给片子打上了一星?为什么喜欢人云亦云,激情投入到贬低导演和演员的行列中去,恶作剧式地去污蔑别人的作品?
这时候有些思维比较犀利的小朋友们就要问我了:这片子打多少分到底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这么关心这部片子?
答:因为我喜欢冯绍峰,我希望他能成功。
这时候这些小朋友们就要轻蔑地笑着来讽刺我了:你不就一冯绍峰的脑残粉儿么!跟这儿说什么没用的?!就是一托儿!
回:好吧,我的确算是他的一个粉丝。但同时,我是一个对电影有正常审美的普通青年,我只在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才给这部电影打分,打分的时候都是摸着良心打的。
写到这里,我首先应该自省一下,我认为人们对这电影的导演和阵容有这么大的偏见,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先说李仁港。他的《见龙卸甲》和《锦衣卫》我没看,我能接触到关于这两部电影的影像和评价都向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李仁港是个浪漫主义者,喜欢按自己的套路创作。所有对他的贬低和质疑的基础都在于他的作品严重不尊重历史——我认为对商业电影的创作来讲,对历史的尊重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影片的再创作能不能打动观众的心,显然李仁港之前的创作并不成功,招致广大观众的反感。但有几次,我听一些哥们提起:“其实《见龙卸甲》这片儿挺带感。”我发现有人能认同李仁港,我当时认为他是个很自我的导演,也许有一天他能将他的自我和观众的观影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他能功成名就的可能——哪个大导演不自我呢?
再说黎明和刘亦菲,以我的个人审美来看,这两个人气质出众,但在明星里面相貌的程度算不上优越,缺乏勾魂摄魄的能量。端庄太久,被讽刺为面瘫,一直以来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在四大天王里面,黎明的演技相比而言太弱,而刘亦菲也没有能以演技证明自已的作品。
再说冯绍峰,出演了无数二流连续剧,一直以小白脸形象示人,突然晋身大屏幕,而且一转型就饰演项羽,这听起来太悬,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HOLD住。
再说宣传,《鸿门宴传奇》的宣传一直在打《鸿门宴》的旗号,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历史正剧。但请留意,“鸿门宴”并不是电影的全名,还有两个硕大的“传奇”二字跟在后面,这两个字其实标明了电影创作的一种态度——这不是历史,这部电影借用了一段历史,叙述了一段全新的传奇。无数人在纠结历史,纠结服饰风格,纠结造型,纠结道具,纠结这纠结那,历史的结局大家都从各种史书上知道得一清二楚,那么去电影院还指望看什么呢?
坦诚来讲,电影瑕疵固然是有一些,但对比我所了解的近年来的各种国产片,本片确属上佳。
在剪辑上有很多出色的地方,出场人物众多,各个都刻画立体。与一般的古装片不同,影片中极少用字幕来解释剧情,我自知自己对楚汉相争的传说了解不多(与历史专家相比),但我从头至尾没有对人物关系剧情矛盾有过不解。黎明和刘亦菲的表演虽然没有突破,但属合格,切完全不影响大局。冯绍峰意气风发,他的眼神很亮,只可惜声音多了些柔情,少了点粗犷。张涵予从头HOLD到尾,亮瞎了我的眼,看完后我也终于明白他的名字为什么被排在主演第二位。
我认为在剧情上有更多更多值得探讨的空间,比如范增,比如韩信,比如樊哙,甚至项伯、项庄。这些细节不在本文的主旨范围内,暂且一放吧。
如果你确实对一部挂着传奇2字片名的电影去纠结历史,抱着自己的简单标准去固执地判断一部作品,那我真的只能摇摇头。
我只能说,商业片也像一盘棋,拍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做好营销定位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每一步都要走得精准犀利,不把观众当对手,只有自己受损失。大家相信自己的直觉,固执于自己的偏见,只要他们不认同你,你就算把你的心掏出来,都似乎再也无法打动他们。
-------------------------------------------------------
我发这文章不想针对历史,导演有自己的创作观,观众有各自的欣赏点,不接受的人确实很多,但喜欢这片儿的人确实也有不少。
谈历史,谈美术干嘛啊亲?我不比你懂得少,但我不会对着一娱乐片儿抱着史书一条条对证然后给自己找麻烦。
我只说豆瓣没看片儿就恶意乱打分这事儿,我从来没鼓吹这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儿,看过电影的朋友们尽可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出评分。
把这文章回帖回到一万页也改变不了电影上映前有人恶意评分这个事实,没看完电影就评分本来就不对,你说出天大的道理来辩护自己在我这看也是废话。
时间和事实已经平复了我的情绪,我得工作,没空和你这样一个没头像的闲人瞎扯。
你就使劲儿回吧,你早就不是攻击我的观点而是攻击我了,你没别的本事只会骚扰别人,我告诉你,我的评论被顶到首页是凭大家的认同而不是凭我个人的意志,我再告诉你,首贴只能由我来修改,借用你的逻辑:“你管不着我说什么做什么,你有本事就让管理员删了我这贴。”
-------------------------------------------------------
都快半年了,沉默的左手还在关注、回复我的帖子,我很敬佩。
在这段时间当中,我看到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头像上传,我感到很伤感。(2012年4月24日)
本以为是刘邦对项羽,实际上却是范增战张良;本以为是鸿门一宴,却附赠霸王别姬;本以为是带惊险气质的席间斗智,却是忧伤气质的怀古抒情。虽是戏说,却过于戏说,最终连重点都找不到了。下了很大很大一盘棋,只是下得太久。几乎每人一身高级皮草,狐裘貂鼠的,好生气派。最后,这片子也太长了吧。
鸿门宴如果砍掉30分钟和刘亦菲这个人物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没见过这么二逼的虞姬,后三分之一看崩溃了。李仁港最好一部,今年古装历史片最好一部,我都同意,不是片子多牛逼,是因为参照物太弱,班底不错,制作很认真,冲这个值得一看。看到陈观泰又出来打酱油很无语,李导你是真爱虐这个老人家啊!
很精彩。鸿门宴一段可谓紧凑而紧张,项王的咄咄逼人,刘邦的步步退缩,范增与张良博弈的精彩场面,血腥而刺激。此剧遗憾部分在于刘邦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韩信武功不错,智商一般!虞姬面无表情。
历史永远是任人调戏的婊子,这部电影跟历史无关,只是角色恰好和鸿门宴人物重名而已,这是一个李仁港私人的武侠梦。剪辑凌厉,动作明快,人物的道德善恶转变出人意料,一部很常规的商业片。可惜角色脸谱化,群戏符号化,文戏拖沓,武戏乱而无细节,某些角色凭空消失这类的剧情硬伤也很不少。★★★
和本月看的其它几部电影相比,这部居然能在看完后还对项羽有些荡气回肠,已经很好。败笔在于一、刘亦菲,完全没有虞姬的半点倾城之貌。二、片尾曲与电影配乐相比,真是落差太大了。
抛开真实历史来看这2个多小时的片子,没啥冷场和笑场的地方,不错了,张涵予,黄秋生,冯少是亮点,爱情部分要扣分,因为刘亦菲真的是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是留着千年不变的发型,穿着千年不变的服装,用着千年不变的表情像一块木头或者电线杠一样,立在那里挡视线。
原来鸿门宴上,大伙啥东西也没吃啊。。。
比想象中好看太多!优点:配乐十分给劲!服饰、场景极其华丽。鸿门宴楚汉棋局博弈一段节奏很好,张力十足!张涵予、黄秋生飙戏很精彩。缺点:太冗长!前半段看的打瞌睡,后半段抱怨怎么还没完。。不知道为什么选黎明和冯绍峰两个书生演霸王。。没有刘亦菲本片更好看!
本来想给编剧零分的,但是看在写出了项羽一时四面楚歌,而刘邦当政期间始终四面楚歌的历史必然,给编剧一星。张涵予黄秋生把张良范增演活了,给两星,但是刘邦和虞姬实在太烂,扣一星。冯绍峰的个人突破给一星,音乐设计给一星,但是剧情剪辑上稍显不足,结尾太过冗长,扣一星,综上,三星。
说实话,打2分我很纠结。电影的剪辑画面场景包括演员的演技都不错,可是情节直接把我秒杀勒。我知道自己太偏执,我不应该和编剧较真,但是我真的看得蛋疼。完全是披着鸿门宴的外衣拍的架空玄幻武侠片。这讲述的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历史吧。。。我实在看得蛋疼啊。。。能不能不要打着历史剧的名头啊,
比想像中好看,冯绍峰演得不错,刚看还以为是张震,这孩子很适合古装,黄秋生这老戏骨给力,就是不待见刘亦菲
昨晚零点看完鸿门宴首映,真心觉得这是一部用心在做的电影,不像以往的大片空有场景没故事内容,鸿门宴告诉我们,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黄秋生和张涵予的对弈堪称精彩,冯绍峰则完全让人忘记八阿哥,让人感觉这就是项羽,霸气外漏,眼神很有戏。。让人很惊艳。最后的英雄末路很到位。值得一看的电影。
黄秋生和张涵予是亮点,冯绍峰正式上位,刘亦菲你能不能别这么毁历史上的美人成不?突然发现陈小春老了。唉,我就不明白这编剧怎么能这么地篡改历史,就冲这个也不能给四星。勉强给个三星吧,捧捧冯绍峰哥哥的场。
摄影配乐和美术一向是李仁港电影的标签,这次的编导工作则也做得不错,除了开头和结尾略长。曾被我认为是最大软肋的冯绍峰送上了最大的惊喜,虽然还是略显稚嫩,但已凸显气势,表演的细节上也很出色。山鸡哥则是近年来的最佳演出。
1.陆川真是狗屎运啊,遇到了这样一个狗屎对手。2.谁跟黎明搭戏,谁像艺术家。3.刘邦真是背信弃义之人,项羽明明嘱托他,“照顾好你嫂子”,他却还让嫂夫人虞姬在自己面前自杀。活该让黎明演他……
这部电影其他什么都是,就是对虞姬的刻画实在太少了,太轻描淡写了,这是导演的问题,而不是演员的问题。刘亦菲在有限的篇幅里能演得如此动人实属不易!
争地盘、讲数、打群架……,而且各个人都情深意重的样子,把黎明换成郑伊健就是《古惑仔》穿越版了。至于历史什么的早已是浮云,迎合现在观众口味才是正经事。
战争与计谋戏不错 爱情部分有点雷 张涵予和黄秋生抢戏成功,冯绍峰比黎明演技好。安志杰惊艳。道具上佳,音乐很嗨,李仁港终于讲了一个正经的故事。。。
三星半。本年度终于出一部不坑爹的古装战争片了。电影整体感觉不错,鸿门宴一段十分精彩,棋盘对弈的玄机贯穿全片,局中有局。项刘对决成了范增张良的斗智。最终,项羽败于刘邦,却赢了真爱。刘邦赢了天下,却输了人生。冯绍峰气场出来了,形象设计有功劳。影片部分情节拖沓,项羽与虞姬的爱渲染不够。
黄秋生亮点演技可圈可点,刘亦菲雷点,受不了这没演技的。虽然有不少雷点,整体气势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