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纵然我看过浮华城市,我的生活仍然似移动车厢内的一塘死水——《北京,你早》
剧情完整自然,富有生活气,能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想到剧情的发展,把自己代入成主角去思考。像是生活片拍的东西却不是财米油盐那般俗气,说是文艺片又并非虚无缥缈让人难以理解,分寸感把握的很好。看完之后不光会让人思考人生爱情,也会随着片名去思考城市发展的生活。结局比我想象的好一点,艾红找到了陈明克两人在一起了。
人物上艾红这个角色演的是相当有灵气,无论是外形气质还是动作言语生动得不行,让人看了非常可喜。不知道导演是以一种什么意图去刻画这个人物,是想批评她爱慕虚荣或是单纯无知。我对这个角色是很喜欢的。敢爱敢恨也当机立断,虽然有点傻白甜的气质但是一点不矫情一点不婊气。售票时与客人争执的那几段戏,看了是挺让人心疼的。艾红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坚韧强势然而面对无耻客人的调戏以及众人的嘲讽时,她还是脆弱的。我想他其实也很讨厌自己像个泼妇一样去和人家吵架,她也想优雅也想得体。邹永强这个角色在我眼里看来就是安于命运毫无生气的一个男人,他或许踏实可靠但是却没有什么魅力。他和会花言巧语的陈明克相比就像是男人们眼中的性感尤物和贤妻良母。所以艾红后来头也不回的离开他以至于被陈明克欺骗后也没有想过去找他,一点都不意外。当你的生活像一塘死水的时候,你会希望有人给你阳光希望水里的鱼能吐几个泡泡,你不会愿意听别人说现在挺好的,至少安稳啊至少没有大风大浪啊。陈明克这个人物我无法评价什么,艾红发现被他欺骗之后以至于后面坐车两人又在一起这段经历跳接的,所以感觉这个人物不完整。但是对他的感觉是要比邹永强好一点。
文章整体的思想感情算是开放的发散的,虽然把每个角色刻画的很鲜明但并没有给每个角色贴标签。整部片子只是在很自然的叙述,当然某些戏剧性的巧合的发生是集中在一起了,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片子通过艾红等一群人实际上是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通过公交车这个载体,他们穿梭于城市之中看着这个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看着街上的人的变化,然后他们被困在这样一个公交车之中过着百年如一日的生活。他们羡慕,他们想挣脱,可是他们不知道方法,他们也没有能力。可是他们可笑吗?他们只是被剥离了,他们只是想要表面上过的好一点有尊严一点罢了,然而他们每天早上起来去面对生活的时候还是要很有礼貌的被迫的说一句“北京,你早”北京,多么了不起。
2 ) “后社会主义”公交车上的“漫游者”——评析城市电影《北京,你早》
如果说聚焦城市是大多数“第六代”导演的一个共性,那“第四代”女导演张暖忻的这部《北京,你早》(1990)显然是先于第六代之前对城市电影的一次成功诠释,以生活流的方式展现了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北京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小人物的生活,是一个大时代下的小故事,这部电影出现的1990年虽已一脚跨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后社会主义”中国电影的多样版图当中,但它又在90年代大量出现的拆迁电影(“拆”已成为叙事符号)之前,表现的也是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及老百姓直面的生存问题——用什么方式挣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而同《顽主》、《雅马哈鱼档》等影片构成了80年代末还未完全都市化之前的独具特色的城市电影。
《北京,你早》让导演张暖忻如愿以偿地按住了时代的脉搏,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节奏,让该片在今天这一全球化过度发展,城市空间已经无法再被单一界定的情况下尤显其意义,那时候的“北京”参与城市电影的叙事,作为一个叙事元素(胡同、京胡、摇滚乐等)而存在,而如今的“北京”,如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已成为一个被抽离的地标式的符号——全球化下的大都市(“北京”和“西雅图”作为两个城市实际并无叙事差别),成为并不单纯的叙事背景空间,显然,城市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已逐渐消失。
毕克伟将“后社会主义”与中国电影联系起来,把中国“后社会主义”定义为“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而它们无疑在毛时代就已出现,这种情感结构在毛时代一直被压抑,随后才得以逐渐释放。毕克伟将他的理论用于对黄建新城市三部曲的研究,认为“《黑炮事件》是对列宁主义政治体系的‘后社会主义’批判,《错位》通过戏仿将‘后社会主义’与荒诞派戏剧联系了起来,《轮回》则表现了‘后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听天由命和杂乱无序的状态。”他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后社会主义”可以被看作一套另类美学,而“另类”对应的正是毛时代主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北京,你早》虽然算不上“另类”的典型,但我认为导演在叙事和对人物的观照上做到了一些“不同”,因而可以归入这一语境之下。
首先,在叙事和人物设置上,女售票员艾红(并不是常规伦理话语所否定的坏女人)在三位性格迥异的男性之间递近,只为让不安于现状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吊儿郎当爱耍贫嘴的男售票员王朗,典型的正统社会主义好青年邹永强(会拉京胡也会弹吉他),冒充华侨但英俊潇洒的新恋人克克,而这三个主要的男性形象却都不纯粹,王朗会陷害情敌邹永强也会在他出车祸被人坑后给他支招,邹永强会孝敬老爹也会撞倒老头更会为了正义伸出拳头,克克会撒谎会浪漫会哄女孩子开心也会被教训后负起男人的责任,艾红更是一边孝顺爷爷一边和邹永强亲热,这些更“真实”的形象显然迥异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约定俗成,好人没有多“好”而坏人也不是一直“坏”,对金钱的重新认识也不再排斥个人的创新和开拓,在外企打拼的子云和靠自己努力做生意挣钱的霍光正暗示了这一点,相反,一味守着铁饭碗的人是否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懒惰,当然,这些当时的新价值观很符合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大方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逻辑建立了一整套话语。而故事的结尾,艾红跟克克一起摆摊挣钱,从她的装束打扮看他们的日子并不坏,没跟老实人邹永强在一起,艾红的下场也并不坏,而这已和《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等影片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导演对于这几个人物的观照态度,对于艾红这一女性形象,没有将其绑架在传统道德框架中,把她对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等同于对爱情的见异思迁和对物质生活的爱慕虚荣,没有批判和责难,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对几位男性也是一样,不管是青年一代还是艾红的爷爷,邹永强的爸爸还有李队长,作为老中青三代,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就像京胡和吉他一般不可调和,在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及个人感情时一样苦恼、受挫和迷茫,青年一代在进行了痛苦的自我挣扎后做出选择,摇滚乐这一处于亚文化边缘的反叛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发泄了欲望,在摇滚乐的运用上导演也是点到而止,显然没有张元《北京杂种》走那么远那么深。而导演对这一切新旧事物给予的也是尊重和包容。
“漫游”作为一个“空间实践”的方法和概念曾被用于对中国内地九十年代城市电影的研究当中,这些电影中的主角作为漫游者,在某种层面里也包含了创作者的都市漫游行为,如黄建新执导的一系列“都市触角”电影,以及之后贾樟柯的《小武》和娄烨的《苏州河》等。《北京,你早》是导演张暖忻对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而片中的几位主角天天穿梭在城市空间中,只不过用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取代了以往漫游者的“步行”方式,他们重新发现着他们未曾完全完全认知的、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变化的都市空间,透过每天的工作行为(公共汽车本身也作为一个半封闭空间)来为自我表述创造新空间,艾红想离开这个在她看来无聊又辛苦的封闭空间,进入到外企或其他的更广阔更有前途的空间中去,她每日透过车窗看着窗外北京的变化,她正是一个公交车上的“漫游者”,用她非知识分子,文化水平不高的眼光来看透这个令人驯从的世界,而同时也利用自己的行动本身去违反被规管的空间——公交车的空间,个人感情生活的空间、城市空间等等。邹永强,王朗和克克也一样,他们都可以作为中国城市电影中的“漫游者”加入重绘城市地图的行列。
宁瀛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共同揭示的是城市居民在适应北京巨变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与挣扎,宁瀛作为“第五代”导演群中的一员,因其电影中国家语言以及视觉奇观的缺失而与其同辈明显地区分开来,她的电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电影这一类型地出现,而又与“第六代”所创作的城市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分,在这一框架下,张暖忻作为“第四代”导演的这部独特的小曲《北京,你早》则更加凸显出其意义,它与宁瀛的北京三部曲有着某种层面上的重叠与呼应,都聚焦于普通平凡,并未将性别和女性作为电影关注的核心,宁瀛常依赖男性的“漫游者”来展现城市体验的探索,而张暖忻更是利用多重“漫游者”的视角,艾红,邹永强,王朗,克克,子云等人的视角共同记录了那个特定的时期。较之《顽主》及后来的“第六代”作品,《北京,你早》则显得更加朴实和真诚,平铺直叙,平淡自然,毫不矫饰地再现了90年亚运会之前的,老百姓刚体会到开放的北京。尤其是片尾段落,邹永强和王朗凌晨走在北京的街道,洒水车经过并超过他们缓缓驶向前方,两人继续漫步的镜头,足见导演捕捉现实和当下的功力。较之《顽主》的调侃和幽默,《北京,你早》严肃不失活泼,人物对话和多处细节可见几位主角的个性和可爱之处,较之《北京杂种》的肆意和无所顾忌,《北京,你早》更加克制理智,感情却依旧丰富饱满。它以寓言叙事体的格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当过得不坏的艾红和克克大包小包的再次进入公共汽车这一空间时,标志着价值观历史性迁移的新开始,这是中国电影中少有的精彩的一笔。
导演张暖忻在对《北京,你早》的导演阐述中提到,“用《北京,你早》来为影片命名,因为影片就是千千万万北京市民的生活缩影,是那些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写照,我们以此片作为对这些组成今日社会今日中国的普通人的赞美,慰籍和颂扬。”在影片的风格样式方面,“影片要潜在的深情,不要煽情和滥情影片结构要散,不要戏剧性,一切有如生活的自然流动。”在人物方面,“影片对人物要以理解之情去表现。每个人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每个人也都有其可爱或令人同情之处。全片则以这些性格各异,面貌不同而遭际却大体不差的人物构成一副北京市民生活的图画。”显然,《北京,你早》全都做到了且做得很好,而这些在今天看来也绝对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达到的要求,又有哪几部当下的中国电影能做到呢?
参考资料:
[1]《北京,你早》导演阐述.张暖忻.《当代电影》1990年第6期
[2]贴近现实——关于《北京,你早》的对话摘录.张暖忻.《电影评介》1990年第12期
[3]女性归属与历史迁移——《北京,你早》的寓言性阐释.张卫.《当代电影》1990年第12期
[4]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戴锦华著.北京大学出本 社
[5]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集.张英进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6]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吕新雨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3 ) 童话的年代过去了
普通人的生活中无疑是充满无奈的。你用来工作的自行车丢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也快没了,已经很倒霉;为了继续工作你只好去偷别人的车试试,可是一动手就被抓到了,更倒霉;最倒霉的是,你还是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被人家抓到的。这就是《偷自行车的人》的无奈。如果你好不容易攒钱买了辆二手的自行车,没想到这是一辆黑车,车的失主还偏偏来找你了,也很倒霉。这是《十七岁的单车》的无奈。
《北京,你早》中的公共汽车司机当然也很无奈,因为他的女朋友被人抢走了,不过说到底这还是一种童话中的无奈。抢走他女朋友的青年自称是新加坡来的留学生,可是实际上是个普通的“倒爷”。在那个时代,90年代初之前,虽然“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已经在慢慢形成,但是人们毕竟还能有一点从传统社会结构继承来的自我安慰。那个时代有钱人的典型形象就是钻价格双轨制的空子、“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倒爷”。所以,我完全可以在心里不服气地说:你有钱,我很穷,没错,但你没有“正式工作”,你没有“单位人”的身份,你很可能不诚实、不可靠,你甚至是“投机倒把”的嫌疑犯。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的童话,有钱人要么是坏人、骗子,要么是又老又丑,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20年过去了,崇尚财富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然成型。当年倒卖批文的,如果没有成为政策摇摆的牺牲品,就已经是今天的王石了。今天的富人,已经开始褪下了当年的倒爷那副猥琐的模样。今天抢走你女朋友的,很可能就是一个企业家的第二代,他有钱、他很帅、他有完整的学历、他懂得贵族文化里最时髦的玩意儿、他有品位有情调、他热衷慈善事业、他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于是,你还有什么好说?你还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
如今的公共汽车上,还是有一样的司机、一样的售票员、一样的女朋友被抢走的年轻人,但是童话的年代却一去不返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有各种划分的方法。对于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收益、甚至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们来说,三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可以做阿Q的时期,另一个是想做阿Q而不得的时期。
4 ) 59
打人的那个场景,摄影机开始真正地运动了起来,虽然只持续了一小会儿;第二个剪开的镜头中摄影机再次被置于平地,随着激烈的斗殴场面轻微地摇移——可想而知观众的困惑:经过漫长跋涉偶然见到的绝美景色转瞬间消失不见。这一偶然得之的片段很好地展示出《北京,你早》的影像质感以及暴露出的问题。
即便这部电影非常标榜性质地被定性为长镜头写实的实践典范,我们还是发觉了问题,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带来稳定感、延续性非常切适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意大利战后脱节的现实,但到了90年代,已经不太有用了。但我们的额电影人还在围绕着剧本来讲故事的学院拍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质感转换成影像的过程中已然失效。这要等到五年后道格玛95的宣言才被真正判处死刑。其后,电影上的影像探索自动地分成为两类:固定镜头和手持镜头。
《北京,你早》虽然还停留在学院派的电影语境之下,有点不太一样的是,它超前地通过建立一个丰富的公共空间(公交车厢)来将现实中的实景纳入镜头,从而获得部分的真实观感。故而,展开一种学院式的读解是最保守的方式,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想法。
剧本的设计围绕着女主角的三段感情自行分为三部分。通过一些留白,让动作尽可能少地暴露出来。这是一些非常日常化的场景,比如等待的成/不成,预示着关系的开始与结束;两次偶遇和一件毛衣,则是另一端关系的起点(这对关系的结束是男人让女人看不到希望)。怀孕暴露了女人的弱势心理,罪人的名号因之落到司机身上——这是通过医院的偶遇那下掴响的巴掌所暴露出来。紧接着这一幕的是两个失败男人间的对酌,中间可想而知省去了大段预想会发生的动作(因为酒席上的对话已经透露出他们已经知悉事件真相):比如男女相互间的对峙、冲突、辱骂和暴行等等。但终归说来,这种不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该放弃的,沉默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更丰富的表达,而电影用留白很好地保留了这点。
女人虽然一直是被诱惑的对象(对于此点,电影丝毫没有避讳),但她同样敢于面对自己选择造成的后果,这是影片最后四人同车的画面表达出来的——女人一件件地将行李搬上公交车,而那位诱惑者带着一副墨镜事不关己的样子,曾经的恋人/同事共处一室,女人的自我解趣瓦解了可能造成的尴尬。
一个女人在寻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先后接纳了三个男人,这是不该去指责的。现在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在那个年代,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她的主动放弃与接纳,让电影看起来与众不同。《青春祭》用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经过,这一主题延续在《北京,你早》中,女性的自我已经已经充分觉醒了,面对商品化经济的浪潮,曾经以依附姿态倾就的爱情开始变得像商场里聆郎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这一观念在一部1990年的大陆电影中出现是相当惊人的。
5 ) 关于发财
关于发财
emilmatthew
09.6.21
很多人想发财,不只是今天的人想发财,就连那个纯真的八九十年代的人,又有多少人不曾有过那么一丝发财的冲动?
钱是个好东西,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很缺乏的一块就是对于钱的价值、关于如何赚钱的教育,似乎多少还存在着"视金钱为粪土"的书生意气。
以至于,那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连个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即使有了份工作的,赚了那么点钱不够花的,自然想要更多,想发财,这是人之常情。
发财有多难?因人而异,如果家底好一点,拿出个一百万很轻松,再赚回个一百万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而家底不好的,白手想家,想赚个一百万,那可真不是容易事。这不仅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存在的客观规律,更是略懂点数学就可以明白的事。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白手起家”的人,这堆人中,真能发财的那可是凤毛麟角,用<北京.你早>里邹永强的话来说:“那得去奔。”我觉得不仅得去奔,还得看怎么奔。这个世界上真正赚钱的都是资本运作出来的,从实业来说,行业利润达30%那是绝对的暴利;从投机投资的角度来说,你倒是有可能一年赚个200%的,但有可能明年就亏得不成样子。而如果你想用10万去博100万,而且时间设定在2-3年,那可真是痴人说梦了,还真不如去买彩票算了。但现实中,怀揣着这样荒唐"美梦"的人并不少。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发财,关键是要有一个好心态,明白一些客观的规律,慢慢的积聚力量朝前走,有机会呢,小赚一把,没机会呢,歇着,过过悠闲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呢? 就像像无忧无虑的渔夫, 有哪天突发神经想去发财了,别人问他发财之后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他说:"像没发财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又像<北京.你早>里的霍光说的那样:"咱不能让钱给玩了."其实,作为一个当代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是特别追求高档的生活,过些平平常常的小日子还是可以的.不管有钱没钱,知足常乐是真的.
有人当着司机,有人当着职员,有人当着工人,你若问这些人心中有没有怨气,那答案就像邹永强说的那样:"哪个心中没一肚子怨气",小市民对生活有怨气,当老板就没有吗?咱拍脑门想想都不可能,说不定大得去了.
往好里说:我们每天都在Enjoy Life;往坏里说:我们每天都在Fighting For Life.
总得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天的生活还是有些TOUGH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是要去FINGHTING的.如果在空余的时间,忘记发财这种TOUGH的一塌糊涂的事,也许活得会更快乐和自在些吧.
6 ) 北京,我来了
北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辈成为历史。北京永远属于年轻人。
马晓晴, 王全安, 贾宏声。我看到了时间。她是奇迹,是成熟,是建设,是死亡。
猛然发觉自己24了。
如果没有最后的意外怀孕或许会更好。女性在追求经济独立、情感自主的道路上,不该总是以“意外怀孕”为结局。片子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上映,那时的王全安还很嫩,那时的贾宏声帅得惊为天人。25年过去了,再看现如今的北京城,有时候生活似乎并没有改变,只是那些人,都不再是从前的了。
听说了吗,现在北京可有28个亿万元户了。
⒈来北京参加电影节的第二天早上,如计划观看了《北京,你早》;⒉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的生活故事,联想到《上车走吧》+《帕特森》,哎,可惜如今国产电影里关注民生的作品越来越少了;⒊李队长的爸爸给儿子擦屁股→李队长叫同事把车窗擦干净点,这个转场设计觉得好妙好有趣;⒋邹永强→王全安 ,惊喜!
90年那时候,人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金钱资本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厚颜无耻,至少还有犹豫,尽管这犹豫可能是胆怯,却也是碍于良心。但这样的犹豫还是太孱弱,瞬间被浩浩荡荡的时代卷入,无影无踪。
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深深记着单车一晃而过的镜头,当然,还有假行僧灯火恍惚的一段。
姑娘跟每天来接她上班的售票员同事好着,结果接上班的干不过给姑娘买50块钱一条裙子的司机王全安(就是那个导演),买裙子的司机又干不过会在舞厅唱《假行僧》的贾宏声。故事表达了近30年前,年轻人面对“是不是要为钱而奋斗”的迷茫。30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正在为“强迫吃屎”而迷茫。
贾宏声真帅啊,马晓晴放现在出道,还能这么出名吗?看片子时候想,贾宏声这样的才能在新北京混得好,可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实巴交的司机居然是今天的王全安。现实跟戏剧真是混乱。
越到后面越好看,故事叙述地流畅又自然,贾宏声很帅,不过演了个最后被暴打的坏人,最后俩人一前一后走在大街上洒水车过来的时候,画面太美了
那时候北京还没那么多高楼大厦,人们还是质朴又天真。那时候王全安还不是大导演,贾宏声还没有死,马晓晴的大肉脸还是美的标准......好强烈的对比。
原来王全安那会儿那么帅,原来贾宏声还是婴儿肥的美好少年,清爽干净,娇而不嗔==
张暖忻的《北京,你早》真棒,亲切的生活气息,很踏实,即将全面降临的商业时代前夜,破旧的老公交,幽暗的胡同,天上吱吱响亮的鸽哨,迷迷瞪瞪的青年,又土又时髦。马晓晴的傻乎劲儿沿袭到了《编辑部的故事》里小保姆身上;江珊的熟女味道带到了《过把瘾》里头。贾宏声痞到天国了。王全安成大导演了。
那个时代的北京青年,以及少女杀手贾宏声。看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路遥的《人生》。自己也即将迈入社会,更能体会人物做出的选择。心眼儿不坏,只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却不断被生活伤害。——我们不都是这样吗?观感特别舒服,视听分析那套工具完全被我抛之脑后。好片就是能激起生命经验,让观众全程投入。
张暖忻去世了,王全安和余男分手娶了张雨绮,马晓晴不演戏了,贾宏声自杀了。电影结束了,生活在继续。
如果你也喜欢贾樟柯的《站台》那么绝不能错过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没想到一位51岁高龄的女性能够通过公交车这一载体,如此真实地捕捉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上关于理想、金钱和爱情的种种变化。尤其是通过影像使得贾宏声、马晓晴、王全安的青春风华正茂时期得以永远保存,今天看来真是感慨万分
果断五星。张暖忻的长镜头调度颇为精到,跟《本命年》一样,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态被精确地记录下来。当然最大的亮点是王全安的表演,萌得惊天动地。
90年代初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是结尾硬要说完似的,不说完更好(或许也是被迫的...)。贾宏声可真帅... 王全安当年毕竟也一头秀发,物是人非唉
北京公交站牌二十余年未变风格,感动。
真是恍若隔世啊。估计又得好几天回不过神来。贾宏声真挺帅的。
2019-8-31重看;那时的公交车那么长,那时一辆车上有两个售票员,那时女孩的脸不是锥子,那时男孩的眼神足够明亮。经济转型期的人们真如早班车一般充满勃发的愿望,任何挫折只要被晨曦中的水一洒,便能恢复劲头。被贾宏声帅倒(堪称国内最具个人魅力的演员),王全安可以加入「被导演生涯耽误的演员」协会。
喜欢这部电影,特有感情,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些行将被忘却的人的人生。时间的维度在明暗之间显得特别的残酷。无论是电影的内容,还是里面的演员,都让人感慨丛生。他们走过了,他们离去了,带着不可复制的岁月,现在,轮到我们了,多年以后,我们的流逝又是怎样一种被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