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会其实还是需要尤大妈
我觉得尤大妈虽然在电影里是个反面角色,但是这正是社会的一种舆论监督力量,况且女主犯的错可不仅仅是“男女关系轻浮,作风不检点”,连私生子都有了(至少在不了解内情的刘大妈们眼里是这样的),一个未婚女人带着私生子,即使是在今天21世纪的欧美国家,恐怕也不是所有人在道德上都能无视和接受的吧?!
古今中外私生子的父母亲确实是违背了社会公则,如果一点舆论压力都没有,大家对私生子现象完全见怪不怪,那社会就没有秩序和道德而言,社会就会陷入乱象,就像今天。今天是没有尤大妈,也没有什么街道党委管你,可是我们真的幸福了吗?!找对象“要找处女,只能到幼儿园去找”----这样的乱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质量,是不是大打折扣?
2 ) 大桥之下,万象具新
借助于第三届NEW ERA青年导演电影季的机会,观看了白沉导演1983年的电影《大桥下面》,作为被看做“伤痕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遵循着痛苦—反思—寻根(父)的电影模式,在不断剥离的思考中为我们展现了80年代初的一幅社会画像。
一、家庭不完整与父亲角色的缺失
电影中展现的几个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完整的。秦楠的家庭缺少了母亲,毛毛的家庭缺少了父亲,高建华的家庭则缺少了父亲,肖剑的家庭则同时缺少了父亲和母亲。此外涉及到女主人公秦楠的舅舅的家庭,尽管父母都在,但却缺失了最具有活力的人——青年人。因此当一个社会缩影中,家庭普遍的不完整代表了导演对于时代的思考,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余痛依旧萦绕着所有人的心头,这也是导演为表达其主题所搭建的背景。
二、女性角色的坚强与男性角色的普遍懦弱
这部电影是通过一群女性角色构建起来的电影。秦楠本身是一个处于新时代与旧时代交叉中的女性,高建华的妈妈则从属于旧时代,他的妹妹完全是新时代的女性思想,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具有独立色彩。全片最核心(故事情节角度)的女性则是肖云,尽管戏份不多,但却是重大的转折点——尽管是残疾,但生活依旧可以美好。因此这一部女性形象突出的电影,也体现了白沉导演对于女性在新社会的期望和重视。
抛开女权的色彩,这部电影的男性角色则普遍带有缺陷。高建华听从母亲,不敢做出自己的决定;肖剑走私;毛毛懦弱,恋爱不顺。唯一看似正常的男性是秦楠的父亲,但他却早已老矣,代表的病老形象不足以表达导演的男性期待。但我相信导演这样的安排,也是从侧面表达了这个社会的扭曲和不正常。
三、简单的故事内核与主流的思想表达
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非常简单,在今天几乎很难被拍成一部电影,张铁林演绎了一个接盘侠的故事,完成了接盘侠的使命以后,电影便结束了。但是尽管故事简单,但表达的思想十分简单“中国会好的,我们也会慢慢好起来的”,电影主题依旧是以十年悲剧为底色,想要向观影者表达一个观念,中国正在慢慢变好。有几个点可以为之佐证:1、个体户和搞走私;2、学外语和出国元素;3、运动员。刚刚从困境中走出的中国,正在迎来新生,新的气象代表了新的希望。
电影中因为距今已经三十多年,电影手法和技法时不时会逗笑电影院里的观众,张铁林的形象差异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笑点。但这部电影显然还是着力于走出阵痛,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白沉导演借秦楠父亲,表达出来他想对年轻人说的话,”过去的已经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 ) 大桥下面
当年26岁的“皇阿玛”张铁林和30岁的龚雪倾情演绎的一曲贫民的爱之歌。影片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故事片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70年代末,回城知青的工作都不好找,能够自食其力干份个体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生存之道了。修车摊的小伙子和门口街巷裁缝摊的女人,一来二去的,终生情愫。
龚雪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影坛最美的美人。1984年,龚雪凭借本片中的秦楠形象,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的“最佳女演员”,观众选票和专家评选意见空前统一。
影片淡雅、清新,美丽的苏州河畔和动人的情感,深情隽永,狂风暴雨中的一叶绿洲,浊浪中的清流,搁现在看也不失为一部抚慰心灵的好电影。
http://t.cn/RUmnXVp[/cp]
4 ) 谈《大桥下面》的艺术风格
一部出类拔萃的好影片
——谈《大桥下面》的艺术风格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大桥下面》我市放映得早,外界尚无评价,加上原先对导演白沉的名字陌生,待李才俊老师看了对我说好,我还有点犹豫,结果一看,喜出望外,连看几遍,每次热泪盈眶。
这部影片放映时剧场效果特别好,对外没有怎么宣传,上座率却很高,确实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难得的影片。我看它不仅是1983年而且是近两三年来我国的最佳影片之一。
经过翻看《上影画报》等资料,方知本片导演白沉(也是编剧之一)是解放初与刘琼一起自港来大陆的一个有功力的导演,是朱石麟的学生,50年代初拍过一部《南岛风云》就销声了。《大桥下面》取得成就,说明白沉沉冤30年并没有白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影片写的社会底层普通市民在逆境中忍辱负重,最终战胜命运、勇敢向上奋起并争得生活与幸福的权利的主题基调,正是编导近30年来对自身于底层社会切身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值得惊奇的还在于,白沉同志已经60多岁了,他这部影片写的却就是当今(与1982年拍片同时)发生的事(比如个体户的问题),是上海的“城南新事”。这么及时地、与我们今天生活同步合拍地来反映我们的一代青年,说明了编导对我们今天的时代、生活与青年的热爱与了解。白沉不是“出土文物”与“陈年古董”,他的心是年轻的,因此令人佩服。
从艺术表现上讲,《大桥下面》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上海苏州河大桥下面普通小市民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得出都是街头实景拍摄,我这个上海人看得就格外亲切——而两位男女主人公不正是一对80年代上海滩头的“马路天使”么?据西方影评界认为,新现实主义应该最早是来自二次大战前30年代的中国进步电影。白沉同志说他力图表现的是朱石麟老师的“室内剧”风格。我想他主要是指重在写市民家庭内部的伦理冲突。《大桥下面》应该说是一部市民家庭伦理片,不过应当说又有了向社会伦理的深化,特别是通过两个妹妹——肖云与高英华的朝气蓬勃、勇于拼搏的美好形象,使影片带来社会性的亮色和80年代的时代新鲜感,这是它比表现农民家庭伦理的《喜盈门》更高一筹的地方。
同时,影片又很好地掌握了剧情结构的戏剧性。如对于主人公秦楠不幸过去的来龙去脉,影片一直是作为一种悬念(包括把儿子带回上海之前她频繁往返沪苏线上的悬念)把它放在最后交代的。而秦楠把儿子带回上海的这一决然行动对高家母子以及周围邻里的感情变化、舆论影响与直接冲突,也是一步深入一步,最大限度地把戏做足,直到推向高潮引爆——这也是全片最吸引观众的地方——这个爆发点应该不仅仅是指冬冬与囡囡在弄堂里抢球玩引起两人包括囡囡祖母尤大妈加入的关于谁是“野种”的论辩,也不仅仅在于秦楠把儿子冬冬拖回家里,自己因在精神心灵上蒙受如同黑云压城般的灭顶之灾的百般凌辱而把一切怨恨统统加在无辜的冬冬身上并痛打冬冬一场之时,还在于绝对是委屈了的冬冬不顾被妈妈痛打而紧接着向妈妈竭力回嘴申辩——伸冤的时候。(多么可怜的小替罪羊!又是多么伟大、多么可爱的反抗啊!)应该说,在我所有看到过的儿童戏中,还没有一位编导能像此处“冬冬回嘴”那样设计出如此符合儿童心理必然逻辑的戏来过,加之绝妙的小演员方超以他完全进入角色的表演,使这幕高潮戏达到了它的出神入化的顶点,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调动了观众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人们个个在会心的笑声中流下了热泪!
影片体现人物性格色彩的方法除了借助于大起大落的外部戏剧动作外,更多的是细腻地借助于较少动作性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人物潜在的心理冲突。如影片上半部写秦楠看望了儿子并趁儿子清晨熟睡未醒时悄悄离去,影片用了一个长焦镜头,跟拍秦楠在苏州村道走去的背影,突然从画外隐隐传出了儿子哭喊妈妈的主观幻声,只见秦楠停步回过身来细听,幻声立即消失;于是她又转身继续走去,马上幻声又重现……这富于电影语言特色的声画对位镜头,把一个忍痛与骨肉分离的年轻母亲爱子心切的伟大母性感情与内心吞下的全部苦涩,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值得赞赏的是影片尾部写男女主人公最终定情前,秦楠把写有自己过去经历的笔记本并一封信交给志华后的一场戏。本来秦楠已经说好今晚没缝衣的活要做,亦即不需要上志华家来了。可是当志华在自己家楼上紧张地读秦楠的信时,却听得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秦楠。她是找了一个要赶缝一件衣服的借口又上了高家,目的是在自己(通过笔记与信件)向志华讲明了全部情况之后急于要听取他对自己爱情的最后态度。志华显然多少也明白她为什么又赶来,却假设她真要缝衣,帮她把衣车打开……应该说,这里,在秦楠与志华的爱情关系上,是她第一次主动行动。它表明了在经过与志华爱情关系的种种阻力而即将获得成果之时,秦楠对生活、对爱情的无比渴望与积极争取的内心世界,以及一种女性常常有的过于与多余的敏感,即内心深处的那种惟恐在苦尽甘来之前这一积极成果会顷刻重新失去的不安与担忧……这是一幕双双内心奔腾如火而外部平静如水的感情重场戏。最后,这不安与担忧果成多余,但各自仍心照不宣,两人对视而坐良久,双双的爱慕与为定情的喜悦尽在不言中。可以说,扮演男女主人公的张铁林与龚雪(以及其他一些角色的演员)的表演,集中地体现了影片的心理性的纪实风格——在淡雅的生活化中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影片导演选择演员的成功与演员表演的准确,标志着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开始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桥下面》作为一部市民剧,写的是今天80年代上海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它并没有回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阴暗面。但是它通过展示肖云、高英华这些像张海迪或郎平式的新人形象,像高志华这样的奋发有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新人形象,以及像秦楠这样受苦女子的奋起,突出表现了他们各自性格的美与善,体现了我们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一代青年要求改革社会旧习、振兴中华祖国的时代精神。如果他们仍要算小市民,那么,他们已经不是类似高尔基笔下的那种“小市民”了——这是一群应当用大写字母来书写来讴歌的“小市民”,正是他们,在构成着我们社会的脊梁与中坚。
1983年12月24日(根据座谈记录整理)
2005年8月3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彩色故事片(11本,1983年)
编剧:白沉、凌奇伟、朱滇、郑炳辉
导演:白沉
摄影:邱以仁
主演:
龚雪(秦楠)、张铁林(高志华)、王频(高母)、殷新(肖云)、奇梦石(高父)、袁凯(高英华)、方超(冬冬)、史淑桂(周大妈)、江山(舅舅)、王薇(舅母)、杨和平(肖健)、薛国平(毛毛)、杨玉天(尤大妈)、王卫平(孟彬)、李明(护士长)
5 ) 大桥下面
《大桥下面》的故事框架其实相当古典(俗套),我印象里这种年轻的工人(无论是市民身份还是其他的社区结构)爱上一个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的故事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里也出现过(应该是叫《一个父亲》?)。只不过莫泊桑是把那个铁匠工人和孩子的感情作为故事的主体内容,与那个神秘的母亲的见面是结尾对这种"父性"的一种"夫性"补充。《大桥下面》则不同,在苏州的孩子是作为故事前半段的一个随时降临的矛盾,在后段又作为高志华对秦楠的"夫性"的一种"父性"补充。
当然这种先后顺序也并非是两个故事的最核心差异,高志华与秦楠的所谓某种"爱情"遭遇的所有阻碍,最关键的其实是高志华母亲的某种态度转变。高妈妈从"作为母亲的女人"到"作为女人的母亲"的转变是很值得细究的。这不仅仅是作为某种市民的庸俗体面和真挚的爱情之间的矛盾的和解,高妈妈与秦楠间的和解,毋宁说,这是高妈妈自身与自身的和解。她自己也曾是一个类似秦楠的"单亲妈妈",她对秦楠的所有否定都源自于对自身过往的否定,是一种对痛苦的重复(难道高妈妈对秦楠不存在一种嫉妒吗?嫉妒秦楠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男子……)。白沉导演之所以要将高志华家庭设定为一个单亲家庭也是为了呈现一种对女性的痛苦再生产的中止,这种中止就来源于女性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称为一部女性电影,不仅仅在于它展现了许多鲜活女性的光辉(肖妹妹,秦楠,高妹妹,高妈妈),而就是因为它对某种女性痛苦的再生产的中止的一种探讨。而莫泊桑的那篇小说就没有这样的结构,工人菲利普的背景只有男性工人社区,工人们是一致认为孩子的母亲是个好女人,鼓励菲利普去与她见面。
另外,我是很喜欢这个俗套的结构的,因为这代表一种"爱情"到"家庭"两种截然不同的共同体的某种短路,即两者并非作为彼此失败的产物,而是作为两者都失败之后的一种重建的可能,当然,这仍是"家庭"这一结构主导的重建,这也是为何我上文更愿意用"夫性来指代高志华对秦楠的系列关照。(对于这种说法所需要电影的文本分析则要用到无意识理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但是只要想想为什么电影前半段高志华与秦楠的爱情是失败的,想想为什么最后是秦楠的孩子作为高志华与秦楠的爱情峰回路转的关键,就能看清这种重建的家庭结构的主导。)
6 ) 不错的
前段时间b站看的,印象有点不清了,看之前看过简介,所以快进着看完的,故事情节其实挺简单的,人物也不难理解,但是碍于时代背景,显得尤其特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有点宣传教育启化民智的意味。对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社会实况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生活气息很浓,打发打发时间嘛,蒽,皇阿玛是年轻的,女主是美的。
中国电影再也拍不出八十年代的批判、反思,八十年代傻乎乎的乐观自信、善良纯情,理想主义的阳光灿烂质感了。
张铁林当年还一腔正气的当接盘侠呢,现在都可以给私生女800万了。不过龚雪真有气质啊。
难得龚雪三十岁了还这么漂亮和有气质,真是仙女本仙,张铁林那会儿也年轻英俊,影片结尾两人对视尽显八十年代的含蓄之美
刚刚从动乱时代走出,说话的腔调都带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单纯信念。
后面比较崩,开头很好,本可以成为改开特色版石库门众生绘。但是利用典型人物强行激励主角成长和把矛盾完全归一直接矮化了主题,后半部急转直下。
盲目的乐观到不讨人厌 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还真是纯 挺有趣的
三十年过去了,你以为她的故事就不会继续上演了吗?
张铁林穿的高领毛衣从这部片子开始风靡全国的,这部片子放在当时滴环境下却是难得!!!
又一部含蓄的伤痕作品,面对十年浩劫妥协之后,依旧妥协新的生活,龚雪好美
很喜欢那个年代的这种类型的电影,龚雪好漂亮那时候,张铁林那时候好傻的,还有那个小孩,演过很多片子的,很怀念
女主角太美了,她一受委屈我就立马变身直男跟着一块哭得梨花带雨。小男孩和后爹的对话非常色情“东东你怕吗”“叔叔抱紧我我就不怕”“好的叔叔抱紧你”“啊,叔叔的胡子好扎”。。。。
其实那个时代,我们也能拍出山田洋次清水出芙蓉一般的作品,也有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一样天然去雕饰的演员。只是现在………………
80年代为数不多的上海电影,那时的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很多镜头的实景已经消失了
当年还是唇红齿白的社会主义大好青年张铁林,几年后去了资本主义的香港只能演新仙鹤神针里的变态色魔了,和陈德容一样都是被肥皂剧毁了的好演员。龚雪也在拍了这片两年后退出影坛。电影里他们满怀期望地说“国家会好的,我们也会好的。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好的。”戏外一个移民英国一个远嫁美国,讽刺啊~
温婉善良、文静贤淑、秀外慧中,符合我心目中对东方女性美所有的注解!大桥下面那个忧郁素淡的女子,朴素的沉默着,秋波眉黛皆是愁,她的美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细节极丰富。龚雪的美是烟尘弄堂里遗世独立的美,不因年代而隔阂,扫过的每一帧特写都想凝固住镜头,我再不怀疑书中常说的令人怜惜到心痛的柔弱是假的了。竟然一眼认出客串的乐韵,生机勃勃又有年代感的烟火气,另一种美感。
未婚生子美少女大战街道居委会老巫婆的故事
如果说我还有偶像,那大概只能在童年时代形成的记忆中寻找吧。从理智上而言,这些女演员和今天的女明星大概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在模糊的回忆深处,她们美得明澈,美得纯粹,美得如同从天而降。这部分的意识其实构成了我对世界的真实的爱和恐惧。
1、龚雪和朱琳长得好像;2、那个时代是否值得怀念?
为了看嫩出水的张铁林看的,没想到女主龚雪这么美,而且美好。故事讲得温婉却抓人,当时的社会百态用一种熟悉的光影色调呈现出来。爱情在世俗面前也挺无力的,历史的重担经历了时间的筛子一颗颗的压给了个人。幸好坚强和美得还是让人坚持的最后动力。叫方超的小演员长大也演了电视剧。#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