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盖博累了,梦露也累了,他俩后来都死了
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影片背后的故事、几位主演在影片之后发生的事情和电影本身的结合完整组合而成。
这是克拉克盖博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梦露的最后一部电影(之后梦露还拍了一部《濒临崩溃》但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现在只有37分钟的一个版本)。这是两大好莱坞巨星最后的一部电影……看片中的情节,似乎有那么点宿命或者巧合。
过于这部片子还有个花絮:这部片子被称为“摄影史上最受宠的电影”。鼎鼎大名的“玛格南”拿到了独家报道权,先后派出Henri Cartier-Bresson, Bruce Davidson, Elliot Erwitt, Cornell Capa和Inge Morath跟拍报道……
这电影的名字翻译很逗《乱点鸳鸯谱》,看起来还以为是一个搞笑的爱情喜剧,还是盖博和梦露主演的。可看了才发现,居然是这么沉重个片子。还是英文直译的片名比较贴切《不合时宜的人》
不知道梦露的演技原因,还是那样的一个情景,,梦露整部片子似乎都是在一种半迷幻游离的状态中。只知道他离了婚,不知道该去做点什么。结识了牛仔(盖博)和飞行员(瓦拉赫)……几个人都不太适应这个社会,又都屈从于社会的重压苟活着。
两个小时电影前一半讲牛仔和女人打算避世一样的生活在小木屋里。后面一半牛仔要去捉野马。整个片子看起来一点也不好莱坞,充满了琐碎的细节,喝酒、种菜、男人们为梦露着迷……各种毛边戏。
梦露在片子里表现的像是一个游离的优点神经质的女人。一面善良天真开朗,甚至有点没心没肺,另一面又敏感忧郁多愁善感……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恐惧是来自于戏里还是生活中呢?
盖博同样,一面像是个粗线条的牛仔、鲁莽的情圣,但那之下掩盖着的是被遗弃的悲伤和无可奈何。
还有两个重要人物,青年牛仔和飞行员,两个人一个是重蹈盖博老路的年轻人,只是他没赶上盖博曾经风光过的年代。另一个是完全放弃改变自己的的飞行员。
花了一个半小时铺垫人物和各种毛边戏的带入情境之后,最精彩的抓野马段落到了。
最后的野马被几个男人抓住~抓的过程悲伤的令人震撼。野马野性的美,牛仔们显现当年的英姿,但因为梦露的悲伤让所有的一切像是一场悲剧。一群最后后的野马被一群最后的牛仔捉住……而只是为了可怜的几个钱。也许那不是钱,只是想证明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还能活着。就像盖博一直对克里夫特说的:比你拿工资要好不是?
这一段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几个人及扮演着自己,又扮演着压迫自己社会,而野马即扮演着野马,又扮演着捕捉自己的人~~
中间还插入了一小段梦露买马的情节。盖博生气了~他不需要怜悯。
最后一段盖博与种马一对一那场惊心动魄。
盖博对抗的是自然或者社会吗?盖博自己代表的是,自然社会吗?马就是他自己吗?老牛仔最后降伏了野马,那是不是说也降伏了自己……人总要服从于社会……他释放了野马是用自己的什么做了交换?
这结尾其实是悲伤的,我们不伤害别人就只能选择伤害自己。回家是不是意味着失去自由?
盖博累了,梦露也累了~~他俩这部片子之后都死了。
2 ) 野马与女人
野马与女人
——评The Misfits
好莱坞太模式化了,老的好莱坞就更模式化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想,也许没有人会去看这么老的片子,但我却愿意写一篇没人看的影评。
说实话,被迫看了盖博那么多片子,这一部最好,最有嚼头——据说盖博自己也演得过瘾,死在了这上面。
众所周知,盖博经常出演公猫形象。女人们玩着命往他怀里钻,然后仰起脸,闭上眼,陶醉状,沐浴阳光般接受他的甜吻。我估计他自己都演烦了,嘴巴都亲肿了,美女如肥皂,全冒泡了。亲到晚年,盖博终于演了一部好电影,演了一回自己。
好电影是这样的,无论你生活在美国西部,还是中国南部,它都能给你共鸣,给你感动。说大点,表现了人类相通的感情;说小点,演得合情合理,像那么回事儿。作为一个男人,谁不想去追逐野马,谁不想怀抱美人?所谓野马是自由的生活,所谓美人是美好的爱情。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追求吗?
电影里盖博是个风流倜傥的老牛仔,很会讨女人欢心,也从来不缺女人——都有些烦女人了。在他眼里,干什么都比坐办公室强,从骨子里瞧不起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整天上班下班,行尸走肉,还算个男人吗?他喜欢猎杀野马,喜欢在荒野上飞奔,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放荡不羁,这才够Man,才活得带劲——才是男人的生活!
但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也老了,似乎一切都变得不合时宜。牛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改变意味着被抛弃,而他仍然想坚守。电影里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的感叹。他们去捕猎最后的几匹野马,整个过程就像荒野上空的一抹晚霞,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是一曲挽歌!
他毕竟不再年轻了,活到这把年纪,历经沧桑,加上时代巨变,再想没心没肺地快活是不可能的。这位老牛仔,多了点无奈,多了点哀愁,正因如此,他开始回顾过去,懂得如何去珍惜亲情和女人,醉酒之后,眼带泪光,心中有了悲情。
所以,他会一遍遍哭喊自己的女儿,他能看出梦露是个忧伤的女孩。这个失意的人,明知力不从心,仍渴望激情的生活,内心充满了矛盾,而这矛盾通过盖博的表演完美地诠释出来——你都看不出他在演。
我甚至可以由此断定,盖博是个腼腆而害羞的人,而不是银幕上的公猫。这种人不用读书,照样很敏感,容易动情。当然了,他动情了也不会哭哭啼啼,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去抗争。这可能也是男人悲壮的一面吧!
故事简单,对话却很复杂,充满了诗意,甚至太诗意了,感觉米勒用力过猛。我们把人物拎出来,挨个分析一下吧!
女主角,大名鼎鼎的梦露。梦露真是个娃娃般的女人,既性感又俏皮,简直就是一团香肉。她演的这个女人,是米勒眼中的梦露(现实中,米勒是梦露的老公)。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有美丽的容颜,有性感的身体,有优美的舞姿,一颦一笑,惊艳得让所有男人垂涎三尺。她没啥文化,可拥有自己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喜欢跳舞,只是纯粹的喜欢,没有一丝杂念。可那些男人因此受到诱惑,都想占有她的身体,可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她是那么渴望理解和关爱啊!却总是无法得到。她那么忧伤,那段月光中的舞蹈,成了这位绝世美女的内心独白。除此之外,梦露还有着孩子般天真的善良,善良得让男人简直无法忍受。
可以说,这里的梦露是个纯女人,纯到不能再纯了。她不愿意伤害任何小动物,哪怕是吃了菜的兔子或野鹿。老太太随便几句话,就让她上当受骗,把钱捐给了教堂。她关心一个男人,有时只是出于单纯的善良,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婴儿。看到年轻牛仔参加残忍的斗牛大赛,她吓哭了,跑过去劝阻,抱着受伤的牛仔痛哭,不是因为爱他,而是源自本性的善良。到最后,善良发挥到了极致,她发了疯一样地保护小野马,歇斯底里了,痛骂盖博:“你们这些骗子!刽子手!杀人犯!”
她不知道,她的话伤了一个男人的自尊。“给你钱,这些马我全卖了,你放了它们!”梦露这么喊着。盖博本来想放了野马,听她这么一说,反而火了,一定要亲手套住野马。男人有男人的逻辑,他们采用暴力,是为了抗争命运,女人无法理解这点。牛仔们追的不是野马,而是自由。盖博就像个倔强的小男孩,受委屈了,就一定要用力量来证明,不惜遍体鳞伤,伤痕累累。
再说下几个配角。
飞行员,是个知识分子。他似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也见识了人性的残忍。他曾经轰炸过城镇,仰望星空的时候,能说出一些深意的话。可实际上,他是个既自私又好色的人。说他自私,因为他说死去的妻子什么都听他的,毫无怨言。可妻子竟然不知道他会跳舞。梦露说,或许她就是因为这样才死的。没有沟通的婚姻,能幸福到哪儿去?当他第一次看到美艳的梦露,立刻想占有,发觉没法占有,就慢慢怀恨了。最后猎马,他竟然去挑拨盖博和梦露的关系,真叫人寒心。
年轻牛仔,是盖博的参照物。盖博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年轻就是一切。牛仔也爱上了梦露,可他太年轻了,还不懂女人的心,说不出盖博那样深情的话,无法打动梦露。另一个配角是老妇人,好莱坞电影总有这样的角色,很知趣,用于烘托女主角。
野马和女人,同样的美好,两者不可兼得。最终,盖博放了野马,选择了女人。他说,你的笑容就像日出一般美好。还说,从未见过你这么忧伤的女孩。
女人真能给他幸福吗?“沿着最亮的那颗星星,就能走到家。”
但愿如此。
3 ) 丰满的身躯,单薄的表演
冲着盖博和梦露的唯一合作片也是两人离世前的最后作品这个缘由而看。
电影前大半部分节奏松散罗嗦.像是很拖沓的生活爱情片。尤其梦露的表演,实在没啥看头,她果然是形象丰满,很漂亮的大V领的连衣裙,衬托出她圆润的胸围和肉感的后背.丰满的臀部也是被包裹得呼之欲出.
但她的表演实在是呆板生硬。木讷地背着台词,表情单一,要么就是挑逗男人的眼神.
相比较而言,盖博一身是戏,即使奔六,还是硬朗的身段,有棱角的面庞,如鹰的眼神.
直到影片最后阶段,好戏才开始,一场三个男人降服六匹野马的场面拍得惊心动魄,野马的桀骜不逊更衬托出三个男人的阳刚血性.盖博独自挑战野马的戏看起来最是精彩。美国西部牛仔的味道淋漓尽致。
反倒是影片想表达的主题模糊牵强。可惜了美人梦露的出演没有给本片加分,只起到一个花瓶的作用.
4 ) 巨星陨落前的最后一刹那闪亮
不知怎么翻译了这么个名字,相比“不合时宜的人”更贴切一些,其实盖博在接这部戏之前就各种不愿意,因为酬劳太高而盖博又唯利是图所以接了下来。梦露也不愿意接这部戏,因为是盖博所以接了下来。据说梦露吸毒不守时,盖博的整个拍戏过程就是无休止的等待,最后心脏病也因为过度劳累。梦露非常崇拜和喜爱盖博,甚至拍戏之余不惜引诱,但不得不说,盖博的死和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部电影没什么意思,这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格格不入的人,这个浑身男子气概魅力无穷的人,这个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宽容为自己的演艺事业画上一个句点的好莱坞皇帝,就像他在戏中所说:我们总有一天都要离去,怕死的人也怕活着……
5 ) 死亡的味道
电影拍摄于1960年。它的很多剧照出现在马格南摄影师的照片档案里。
玛丽莲 梦露 1962年去世
克拉克 盖博 1960年去世
蒙哥马利 克里夫特 1966年去世
这均是三人生前最后一部电影。
“它充满了死亡的味道”
盖博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得让观众不忍看他谈情说爱。
蒙哥马利车祸后潦倒不堪。
梦露深陷在一生中最后一次不顺的婚姻中。
电影定位为西部片,它很独特,黑白胶片中有明朗阳光炫目的忧伤。
他们三人的遭遇都投射到阿瑟米勒的剧本时,这部电影远远超出我在众人评分中获得的期待。
---------------------
“没有什么能永远保持年轻,对吗”
“是什么消除了你的光彩?”
“是生活”
6 ) 这部电影是一个幻灭的凝聚
这部电影是一个幻灭的凝聚,充满偶然和命定,盖博拍完此片四天后心脏病突发死亡,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四年后也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人世,而梦露此时已是完完全全的瘾君子,这片也成了她的绝唱,一年后即离世。这部黑白片承载了阿瑟对玛丽莲的期望,或者说最开始是为玛丽莲量身打造,期待她通过角色扮演能从此片的故事和寓意中挽救自己,但在玛丽莲看来阿瑟对女主角的设定几乎完全照搬自己,就是对自己私生活的影射,她对此相当不满,且因为沉迷于药物和糟糕的精神状况,就在此片的拍摄期间,虽然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但显然他们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片中的玛丽莲感觉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说不清是角色的扮演还是药物的作用,和《七年之痒》里那个活泼的女郎相去甚远。故事本身没什么波澜,人物少得可怜,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出彩。影片背后的故事给电影本身增添太多光环。如果愿意花2个小时来细细品味的话,不失为一次灵魂的消遣。
有d似John Cassavettes版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没有太多表演痕迹,看完心里有些遗憾,但又不会太悲伤
梦露疲惫的不成样子,盖博老的不成样子,这部片子真是令人心酸,看得人太伤感了
阿瑟米勒的劇本,可是情節好散好散,幾度給我看睡了……最後放馬那裡真好。蓋博老了,夢露也累了。
从小镇到荒野,通过人物的行踪来串联几个其实无需连贯的场景。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最后一场戏,西部男人残酷决然的生存状态和梦露的天真善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才真正达到了塑造人物的目的。虽然几位主演老态疲态尽显,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片能看的也就只有大明星了。
开篇有些冗长,铺垫的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用处,而重点全部压在后半个多小时,才真的阐明不合时宜之人,《乱点鸳鸯谱》这个片名翻译还是太随意了。另外让人感慨的是三位主演,克拉克·盖博完成电影拍摄未等到上映便于1960年去世,成为他最后一部电影。次年,玛丽莲·梦露去世,年仅36岁,这是她出演的最后一部长片。1966年,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去世,终年45岁,这部电影也是他最后几部作品。 这三个人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不合时宜,盖博的狂热,梦露的争议,克利夫特的取向,他们被时代捧起,又在时代中沉沦。
很诡异的一部电影。影片拍摄结束后同年,克拉克·盖博猝死(59)、 翌年玛丽莲·梦露 (36)自杀?、之后是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猝死(45)...甚至可以说本片预兆了一个黄金好莱坞的时代的终结。当时梦露的精神状况极其不稳定和她扮演角色的神经过敏,简直让人无法区分角色和梦露之间的界限。克利夫特扮演的牛仔谈到自己的母亲还有交通事故后的毁容,让观众无比困惑,他到底是在即兴表演还是在自我告白。
这是克拉克盖博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梦露的最后一部电影,电影中梦露迷离的神态或许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帕斯不是因为善良而放了那些马,吉都也不是,只是为了博得罗斯琳的好感;可盖亦不是,却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理由,他是在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一个牛仔的自由驰骋,或是温柔乡里的彼此依赖。也许是他的子女离他而去使他恍如被抛弃,即便电影中连一个镜头都没有给他们。
诡异,这片是盖博遗作、梦露倒数第二部、蒙哥马利倒数第三部,而第四主角“丑人”今年96了,还在。。。电影是灵欲春宵范儿的公路片,对约翰休斯顿不感冒
休斯顿后期电影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死亡”,最后一部电影《死者》更是为其辉煌的电影生涯划上完美的句点。《乱点鸳鸯谱》在前半部分处处充满喜剧情节的段落中会有些让观众难以觉察的细节,让电影后半部的悲凉与落寞显得更加荡气回肠,几个明星都已过了生涯的黄金期,走入人生的中年,甚至离最终的死亡也并不遥远了,电影中,他们同样被死亡所困扰,梦露无法接受马儿被抓,而盖博要在与马的较量中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休斯顿让克里夫特轻描淡写地说出往事,殊不知沉重的记忆让他早已丧失热情和希望,飞行员在一次次的翱翔中,体验死亡濒临的快感,危险成为人生的同义词,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戏谑调侃后,剧情变得五味杂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休斯顿的电影,当我们早已预见失败与死亡,是否还能在满目疮痍的荒诞生活里寻找到意义与价值呢
若特意把夢露當作社會批判的工具,其實跟勾起男人慾望的「美豔女神」沒有絲毫區別,休斯頓難得的地方是他幾乎什麼也不做,放任夢露在片中保持著一種「渾渾噩噩」,「貌似認真聽人講話卻又不時走神」的精神狀態,真正「不合時宜」的人。她的純真和性感在片中實際反襯一個時代的黯然落幕,夾雜著莫名悲傷與微笑的迷離般的眼神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曾經仰慕她,渴望得到她,自認充滿男子氣概的牛仔離她遠去。休斯頓成功留住了夢露形像的雙重性和模糊性(雖然過程很艱辛),不傾向於任意一方,並伴隨著舊西部的落幕而逝去。
休斯顿这种沿途迷乱的拍法与展现的气质太契合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阿瑟米勒剧本也是看似游走迷离脉络不明,实则正想刻画出这么一群对现存的爱情与生活表面享受其实不确定的人如何通过彼此来找回方向。【1961十佳No.6】
梦露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严重的被剥削案例之一了。盖博整个就是只斗牛犬的脸,想不通怎么迷住那么多傻女人
看盖博驯服野马那段,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我亲爱的盖博啊~剽悍的费粉们总说盖博不敬业,但是你们那敬业的费雯丽可以为一个角色付出生命吗??还有……绝不原谅梦露,she's the murderer.
梦露这样纯真的圣母婊为什么一点都不叫人讨厌
从39年到61年,盖博已经衰老得厉害了,疲乏地支撑着,梦露则不间断地道着歉,不间断地哀怜着,因此,最可观地反倒是机翼下奔跑着的野马。
私以为这是梦露颜值最高的一部作品,查了时间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她的遗作。在这留给世人的最后影片里,连她的慵懒、哀伤和堕落都美得淋漓尽致。
梦露确实是美炸了 一颦一笑都撩人得很 穿比基尼肚子上一叠甩动的赘肉 浑圆美好的臀部 不是十全十美 但就是迷人得很
电影充满死亡气息——老牛仔太老了,用尽最后一口真气,演完不久就离开了。美貌的爱嗑药,大部分时候呈现搞不清楚状况的迷幻,下部片没拍完也死掉了。英俊的爱喝酒,眼神迷离,六年后亦辞世。可这是阿瑟米勒基于现实的创作,而盖博的表演亦达到了巅峰。
梦露年轻但眼神疲惫,盖博年老却眼神明亮,两个人都是不合时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