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会用电影说话的意大利人
阿城说法国人意大利人天生会用电影说话。
在《天堂电影院》里看到一个镜头:当多多回到小镇的家,妈妈去开门,镜头没有按常理随着妈妈下楼去。而是妈妈逐渐淡出镜头,镜头却聚焦在一件妈妈刚在打而后放下的毛衣上。妈妈因为思儿心切,走的太匆忙,脚不小心勾住了毛线,毛衣于是被拆。妈妈在下楼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线被拉动中的节奏给映射出来了。当毛线被停止拉动嘎然而止时,镜头切换到了门口。妈妈开门与多多相见。
2 ) 《天堂电影院》的三种解释
《天堂电影院》的故事可以有以下不同版本的简介:
1、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有一个叫多多的年轻人与他的女友相约在某个夜晚私奔,他们约定在年轻人工作过的天堂电影院见面。男主人公没有等到他的女孩,电影院工作的那个叫弗莱多的双目失明的老头告诉年轻人姑娘并没有来。主人公离开了家乡,去了罗马寻找理想,30年后再次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大导演。30年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他见到了一别30年的情人。30年中,他跟很多女人有过来往,但从未结婚,可我们的女主人公早已嫁为人妇,女儿也已长大成人。男主人公责怪她当年为什么没有赴约,女主人公告诉他,那场约会她去了,只不过错过了时间,她还留了字条。男主人公说他仍然爱她,希望同她结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位步入中年的主人公一见面,已经成为大导演的主人公说了一句:“你依然那样美丽。”
2、还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还是有一个叫多多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在二战中阵亡,因为经常光顾家乡的天堂电影院,认识了一个叫弗莱多的老头。他在大火中救了老头的命,但老头还是双目失明了。没有子女的弗莱多寄予厚望,他不希望小多多留在他的身边,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到罗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此,弗莱多拆散了年轻人同女友的约会,让他断了一切挂念,没有任何包袱的去罗马。老头告诉多多,永远不要回来。多多果真在以后的30年内没再踏进家乡半步。30年后,老头去世,功成名就的主人公才回到家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弗莱多对我们的主人公:“对罗马去,这地方不下了诅咒。”“我不希望天天看到你,我希望听到天天有人谈论你。”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感动的镜头,很多年轻人并不具备出门远行的勇气,比如说博主本人。
3、还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有一家叫做“天堂电影院”的电影院,它纪录了小镇上居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变迁。弗莱多是这家电影院唯一的放映工,后来他有一个叫多多的小跟班。那时的电影必须经过当地神父的审查,所有的吻戏全部剪掉。在弗莱多失明之后,多多接替了他的位置,他沦为副手,但他不希望年轻人继续他的路,在他的劝说下,年轻人离开了家乡,去罗马实现梦想。30年后,成为著名导演的多多回到家乡参加老头的葬礼,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堂电影院也在不久后拆除,被改建成停车场,作为小镇上精神记忆的电影院从此不见了。老头临走前委托老伴交给主人公一盘录像带,是几十年前电影院所放映过的电影中吻戏的情节。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最后的吻戏,几十部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影片,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那是电影,更是时光和岁月流过的痕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三部电影,这是一部电影。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遵守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毫不夸张,真实地展现了生活本身。
天堂电影院是电影中那座小电影院的名字,也是整部影片的名字。
吉赛贝·托纳多雷的影片不多,而且几乎都是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天堂电影院》也不例外,不知道故事本身是否浓缩了他本人的个人经历。
3 ) 像是一篇散文诗
该片描写了主人公多多和放映员艾费多的深厚的友谊,艾费多教给了多多放映电影,同时也教会了多多把我人生。对于多多来说艾费多既像朋友又像父亲。就像艾费多所说的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应该为了理想而去奋斗,而不是固步自封。艾费多坚决地让多多离开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因为艾费多而成就了多多。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成名之作,以西西里岛为背景,描写了少年小多多成长的故事。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西西里岛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和社会风情。
影片讲述了西西里少年多多从热爱电影到成为知名导演的成长过程,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多多与年过半百的放映师艾费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与艾莲娜萌生了纯真的爱情。
《天堂电影院》看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斑驳的建筑,昏黄的电影院,悠扬的钟声,蓝色的海洋共同构织了一个关于托纳多雷的独家记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记忆碎片最终溶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情感洪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也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对电影一种致敬,影片中播放了16个经典电影镜头,这是朱塞佩对前辈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电影爱好者的一种致敬。
4 ) 电影和人生的吉光片羽,都让你欲罢不能
影片从一颗嫩芽开始,缓缓的钢琴声沁入心脾,让人惊艳。
往事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砸进你的脑海,势大力沉。当你照常驾车行使在马路,摸出钥匙打开熟悉的门,在黑暗的房间里行走,习惯地爬上柔软的床,当你原以为一切如故,你突然得知突如其来的噩耗时,所有的过往和回忆,涌上心头,无法自已。
一去三十年的记忆,撩拨琴弦。
充满乐趣的童年、美好的初恋、小镇影院的放映员、失去联系的恋人和背井离乡的自己,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噩耗的当事人——艾佛特——多多的良师益友,不能忘却的亲人,无法抹去的记忆。可是,就像莫名其妙的孤独,不可救药的喜欢一样,你无可奈何。人说大音希声,我说大悲不泣。
艾佛特抽离了多多现实的爱,让多多成为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多多用三十年的孤寂,换来功成名就。无论是平凡生活的耳鬓厮摩——在小镇当着电影放映员,和心爱的女子一起生活;还是背井离乡追逐理想——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导演,不得一爱。这样的抉择,电影探讨之余,还是把问题抛给了观众。孰是孰非,其实,大家心里早有自己的评判。 或许,压根不需要任何评判,因为已经没有是非。
有些故事,还没有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或者说,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开始讲起。士兵为什么在第99天选择离去?或许这是个关于爱的悲剧。付出是来不及让别人等待的,等待,会伤害我们的感情,会让我们错过。我不是等不了,也不是等不起,而是你已经不值得我的等候。永远不要轻言等待,它既煎熬又奢侈。人说,电影里,你只需镜头切换,再加几行字幕——“三十年后”,然后红颜白发,一切都有了结局。而现实的人生,三年五载,其中哪一秒钟不需要生生地挨,一辈子真TMD的长。
给自己一个机会,下一个转角处会有幸福。多多还是回到30年前的家,妈妈去开门,镜头没有按常理随着妈妈下楼去。妈妈逐渐淡出镜头,镜头转而聚焦在一件妈妈刚在打而后放下的毛衣上。妈妈因为思儿心切,走的太匆忙,脚不小心勾住了毛线,毛衣于是被拆。妈妈在下楼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线被拉动中的节奏给映射出来了。当毛线被停止拉动嘎然而止时,镜头切换到了门口。母子相见。
对于这个细节,我久久不忘。那毛线一圈一圈的扯开拉长,是母亲三十年的思念,得到释放。时光在毛线里流转,拉动的毛线,拉动出了往事和回忆。不过也有人说这是关于对“断线”的否定,虽然人离开了,但是线没有断。Whatever,都行。
我还体会不到三十年能代表什么。但是我知道,如果三十年过去了,你要找的肯定已不在。曾经握过的红酥手早已老朽粗糙,那皓齿红唇,那善睐明眸、如黛娥眉,早已不复旧观,而曾经炽热爱恋的心也早已属于他人,有情还似无情。好久不见,真的不如不见。
当然,让我感动的有很多。导演把友情和爱情的比较,事业和爱情的权衡,信念和理想的释放,甚至用小镇的电影院去折射意大利的电影史。这些都融合的天衣无缝。可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段没有光泽的接吻拼接镜头。一瞬间,所有的触觉、气味、声音、面容,嬉笑怒骂和诚心教导,都成了吉光片羽,所有的爱都融进了这些曾经被删减的没有色彩的镜头里,永世不忘。
也许我们都有过美好的相遇,像两片云;有过友善的相处,像两阵风;然而我们缺乏足以震撼心灵的碰撞,我们挣脱不了现实的枷锁,这就是两个人的天空未能产生闪电或雷鸣的原因。我们精心的播种,细心的浇灌并耐心的等候,却未能如愿以偿的迎来期许己久的华丽,就像一把深沉的吉他竭尽全力也只奏出凄凉的音乐。
人生是这样的艰难,而爱是那样的脆弱。既然命运注定将擦肩而过,请允许我保留这最后的潇洒。
5 ) 天堂电影院
年轻是一种资本,而怀旧只属于老年人。
当一个世界坍塌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些人在哭,而另一些人的脸上,挂着笑。那笑的,总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向前看着,旧世界的毁灭,意味着新世界的诞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天堂电影院》,脑海里最深的画面,竟是当电影院倒塌时,那一张张年轻人的笑脸,那轰然的掌声弥漫在硝烟四起的小镇,伴随的,是年老的人们的叹息。
天堂属于怀旧者,因为那是过去一种朴实而纯真的理想。过去犹如梦境,因此它才美丽。时间会美化一切残忍的东西,给痛苦戴上朦胧的面纱。
年老的艾佛特对年轻的沙维图说:“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如此诚挚的一片心,隐藏的,却全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年轻才是永远向前看的,在绵延的时间之流中,是对信仰的一点乐观和希冀。
于是沙维图走了,带着失落的爱情和一颗受伤的心,从此不再回来。
如果没有对永恒的期待,那么爱情只是过眼烟云的一场梦幻,可是,留下那一点期待,人生从此就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十字架。
不朽的十字架,沙维图怎么可能不明白?电影中一晃眼的三十年,在现实中却是真真切切的三十个三百六十五天。剪辑去了平庸、琐碎、现实的细节,于是,三十年前的过往成为如此美好的一段故事。
可惜的是,那只是故事而已。
孩子们总是喜欢童话,他们没有过去,无暇回忆那并不丰富的人生,他们期待着听到“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年少的时候,是决不会去想,其实那结局仅仅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结局,是书写背后的无尽琐碎和烦恼。
国王也有可能某天战死沙场,留下寡居的皇后独守空房。他们的孩子可能是痴呆,王宫花园的某个角落,爱情正在腐烂变质。有一天,当所有人都老了,只有布满皱纹的眼角还闪烁一点清澈的余光,也许只有这时候,才是书写真正结局的时候。
可是大家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年轻的人们,乐意见证新世界的诞生,却不愿去缅怀那个曾经充满着快乐的旧世界。当我们去缅怀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我想我就是这样。
6 ) 电影院为什么这么黑?
街对面的大帽里,新开了一家电影院,因为新开业,每天都在打半价,晚上闲逛的时候,正好走到电影院门口,突然想,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只可惜时间太晚,又没有午夜场,只好到隔壁的游戏厅转了一圈回去。
前两天做杂志的时候,找绿妖帮我聊话题,说起电影院,她说她都无所谓,然而我却不是,在所有的观影方式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到电影院里去,即便家里有光碟可以看,即便网上可以下载,甚至是可以在线观看,但我还是喜欢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院,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许多的陌生人坐在一起,一起大笑或者大哭,一起愤怒或者咒骂,这一切,全是因为有黑暗的保护,我们才可以这样亲密有陌生。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心灵相通。
我从小就是在电影院长大的,部队大院的街对面,就是部队的电影院,高中的时候会和同学逃课去看电影,大学里谈的第一次场恋爱,去得最多的也是电影院。其实电影的确是哪里都可以看,可是比起去电影院看电影来,我喜欢的是去电影院本身这件事。最最难过的时候,我喜欢随便买一张票,坐在黑暗的角落里发呆,看在隐约的光线下的每把椅子,它们紧紧的并排静默着,它们身上各有各的伤痕,就像每个人的心一样,每把和每把都不一样。那时候的电影院,是一个没有自己的房间的孩子可以哭泣的地方,是相爱的人可以拥吻的地方,是无聊的胖叔叔打呼噜的地方,是孩子们跑来跑去,在角落里捉迷藏的地方,是第一次偷偷的牵男生的手的地方。每个电影院都有每个电影院的风格,放的片子也不一样。我们的电影院是我们的地盘,而走过两条街去其他的孩子的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和一次探险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放映厅的外面坐在台阶上和人聊天,听着里面传来男女主人公的声音,音乐的声音,就知道故事讲到了哪里,到了都喜欢的情节,就一起再钻回去看。一场电影换好几次座位,还换好几个厅,有时候从悲剧的世界直接跳入喜剧的世界。
我们只是喜欢去电影院而已,演好电影的时候我们去,演烂电影的时候我们也去。
而现在的电影院,太像是一个看电影的地方了,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往向前方,都要盯着屏幕使劲看,情侣们不再拥抱和接吻,在黑暗中看不清你我,上厕所的人要赶紧回来,小孩子只能去看儿童片,小托托混不进电影院,只能在家看迪斯尼动画。人们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对偶尔进出的人不满意,看任何电影都要斟酌一下,不会只为去黑暗里坐坐就花钱买票,看完电影出来就一定要到网上写评论,讨论这六十块钱花得值不值得。我们计较它有没有让我们笑,有没有让我们流泪,让我们感动。而从前,我们是不计较这些的。从前,我们很穷,我们也很富有。
所有的人到电影院里都是去看电影的,不是去玩的,不是去发呆的,不是去恋爱的,不是去孤单自处的,不是去哭泣的或者睡觉的,因为这代价是六十元一个半小时,我们处理自己的情感,也必须考虑经济实惠。这里每天上映着别人的故事,却再也不会发生我们自己的故事。在舒适的沙发座椅中间,吹着冷气,我想起我们的过去。有些伤感,但却不至于流泪。
我们曾经相爱的城市早已经没有了天堂电影院,亲爱的我想在荧光下飞舞的尘埃里再吻你一遍,然而这愿望终究无法再实现。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不许回头,不准想我们”,离别的时候不让回头,也许是不想让你看到我满眼的泪水。
从年幼到年老,电影以不同形式陪伴多多一生。艾弗里多是对的,如果不让他离开,他永远不会成长,因为就算走得再高再远,多多灵魂归处还是那小小矮矮的天堂电影院。艾弗里多和爱莲娜已经嵌入他的生命,最后的剪辑迷之感动。听说还有男女主重逢版本,不过最后重逢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只徒增唏嘘罢了吧。
我觉得两小时版本五星,三小时版本三星,综合四星吧。那段奇怪的爱情,没根基、不感人、拖沓又奇葩,尤其是艾佛特破坏这段感情的理由,我能理解为早恋不利于男孩上进么?删掉那段爱情,将笔墨完全放在小孩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更好。
对我而言本片配乐、剧情、演员什么都好,可就是缺了那么一点冲击力,套用安妮的话说:就好像期待着一场海啸,结果海水只拍上了岩石。
没有结尾的热吻,这部片子就只能是还行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先看了177分钟版本的导剪版,感觉后半段特别糟心;随后立刻找来124分钟国际版扫了一眼,感叹这片的制片人和国际发行商够牛逼,直接将一个狗血剧剪成了未央歌:爱情无果而终,影院坍塌解体,不完美的完美。
好的电影,只需要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就足够感染观众,不需要刻意的高尚和深刻。
真好的一部片子,关于忘年交,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真诚。三十年的时间,你会习惯多少事情而又忘了当初那些感动。当天堂电影院倒塌的一瞬间,脑中残留的画面想起了阿尔弗雷多的那句话: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要离开这里。对未来的信仰和憧憬。结尾的吻戏剪辑真赞!
《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如此美丽,如此悲伤。那些吻戏,那些青春,都在影院的黑暗里被泪水冲刷得无比清晰。
看来我要少看电影了,我的人生才是我经营的重点,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啊~~
观众在电影院什么事都干
回忆就是因为回不去才可爱,才可贵。错过多年以后let go的坦然有时比悲情的执着更能予脑海留香
如果不走出去看看,就不会知道回来的意义。回忆的美好在于经历人生种种变数之后,想起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那一滴划过上扬嘴角的泪珠。
感人,但平淡。
接吻镜头剪辑的那段最美
几个亮点:电影院题材;缘分错过后重逢。都是很不容易的题材。恐怖电影,电影院里所有人都捂住了双眼,只有一个男人无所谓地瞪大双眼看,转过头去,楼上也有一个面无惧色的女人在对着他笑。一切停止在此时。
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剪掉的胶片,拼成无数爱的片段。恒久的誓言,不是100天中99夜的等待,而是第101次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