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主人公胜和玲两个青梅竹马的年轻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迷失在电影圈中的故事。
《天长地久》的殉情戏可谓是最惨烈但也是最凄美的结局。一个含蓄痴情,彼此深爱对方却无从交集。虽则现实中的爱情未必以死亡作为成全的唯一结局,但若为挚爱付出真心,在生离死别的一霎那,任何人皆会为之失去灵魂,或许痛苦,亦是解脱,无形中爱情也拥有了永恒的神圣。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黄昏时分拉着同学好友到学校对面的小影院去看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椅子还是木头做的折叠椅十分的杠人,但这些都阻止不了我入迷的观看完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常规的爱情故事,没有太多出人意料跌宕起伏的剧情。男女主的遭遇与其说是命运的捉弄还不如说爱情本来就是一件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它昂贵的代价。
那个年代的港片还有这种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精神在,不追求华丽炫目出奇搞怪。让人在看的时候心平气和的随着人物的情绪而悲喜,看完后也还能反复回味。
刘锦玲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本人的长相和气质都很不错,可惜后来不怎么能见到了。华仔就更不用说了,当年的他可以说处在了最好的年纪。脱离了之前的稚气和懵懂,一个帅气男人该有的优雅和气质都显现了出来。说他用自己的颜值和气质撑起了整部影片一点不为过。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爱情电影。
5、之前有说过,早年看他的电影我都做笔记的。记了五十部电影,最后终止于这一部。看片时间是1994年2月14日; 6、不知是否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一些契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件事——他们的作用,是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部电影之前,我遇到了这样认知的改变。所以那之后,再看他的电影,以及听他的歌,感觉变得奇特的不同:既有种平行世界般的疏离感,又好像“每一个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熟悉。用我很爱的一句话形容,就是“遥远的相似性”。
1、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刘宇鸣”,编剧叫“技安”——他俩和“刘镇伟”共同组成了人格的三位一体,既能自由切换,又相吸相斥。若没有此种精分的特性,大约也成不了艺术家; 2、聊这部电影,绕不过去阿飞正传。但各种故事已经纷纷扰扰三十年,有些人已经离世,有些经历者已经在重复的时候出现些许记忆错位。。。所以,与其无谓的考据,何不就把它们当作具有“遥远的相似性”的一场人生的两个面呢; (年轻时我曾经用两部文学作品比喻这两部电影:一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个是局外人) 3、我做老电影的截图,通常会修片,因为胶片再如何修复也是模拟数码,会不可避免的带上岁月的痕迹。但此片我没修,一张都无…… 4、我不知现在对“渣”这个词有什么样的官方名词解释,但是,我从没觉得方德胜渣。 以及,现在我能找到的资源都是只剩80分钟的版本。庆幸多年以前看过!——很多东西都不能等,风景并不永远在那里,好电影也如是。
"at the end of a story you'll find it's all been told."
无论后来又看过多少遍,每次想到《天长地久》,都会回到那个静谧的有着好看阳光的午后。碟片放完了,沉默一会儿,我和我妈说想再看一遍,她说她也正有此意,于是,碟片拿出来,再放进去,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从此方德胜的每个表情,都深深地印在心底。
和妈妈一起看刘德华的电影,初中时周末的很多个下午都是这样度过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有一本后来知道是无授权盗版的刘德华传记,它有个附录是电影列表,就对照着去租碟、买碟,看过就在书上打钩。这次寒假回家收拾物品,发现那本传记上好几部没打钩的电影,居然到了近几年才看,当时太难找碟片,有的就错过了。 《天长地久》在刘德华电影里是比较特殊的一部,想来在华迷心里的地位也很特殊。一个文艺爱情片,一个戏中戏结构,一个双双殉情的结局,一个长头发的刘德华,一个没能挽救天幕颓势的好电影。方德胜的颜值在刘德华电影里也是排得上号,不过虽然长发难得,但还是利落短发更衬他,对镜梳妆那个镜头,实在对当时还小的我是颜值暴击,看的时候心里就默默蹦出四个字:“帅绝人寰”。 很难不去和《阿飞正传》做比较,但差别是明显的。旭仔是真浪子,阿胜明明心里只有阿玲,又嘴硬又和其他女人牵扯不清;旭仔是真的无脚鸟,阿胜离开调景岭只是避仇,还是本本分分找个糊口的工作。自私倒是都很自私,旭仔不必讲,阿胜这个软饭硬吃的也不遑多让。而且阿胜还蠢得可笑,敬酒和摊牌两段,不知是剧本问题还是就想这么表达,方德胜看起来幼稚可笑到极点。女主也不讨喜,前期是瞻前顾后的闷骚型,但是会认干爹,突然就大方得体能言善道,但是又敢理直气壮偷人。相反兰姐才充满个人魅力,吴家丽非常有味道,很喜欢他和刘德华的搭配,无论是情侣还是姐弟还是包养关系……兰姐和阿嫦被男主女主害了一辈子,虽说是心甘情愿,但是现在看来,这样害人害己的爱情还是要敬谢不敏。 这个在剧情上有些问题的电影,却又非常引人入胜。可能是氛围做得太好了,无论是调景岭的汽水店、照相馆,还是香港的片场、阿嫦的家,都充满怀旧气息,很容易把人拉回到那个年代。最难忘两个人拍完照片骑车穿行在小巷的镜头,像一场浪漫又易醒的好梦。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转场,每一次回忆和现实交接的镜头,都能看出花了很多心思,讲过去时,就是异峰突起一下子把人狠狠拽过去,回到现在,就是回忆完自己人生接受命运安排的坦然。孤陋寡闻地说,直到看《美国往事》我才知道有更好的转场。 PS:这部电影粤语版完胜国语版,台词有一些不同,结局也很不一样,国语版结局过于啰嗦且尴尬。
很小时候看的电影,当时被刘锦玲惊艳到,也很喜欢吴家丽演的兰姐,爱情以悲剧为证。
可能是刘德华主演的最好的片子。一直觉得是很好的爱情片。不傻,怀旧,文艺而浪漫。
那天的汽水樽装满了甜美,仿佛喝着白水也能迷醉,姑娘的脑袋瓜里画满了两人如何相依相偎。调景岭有个夜晚,烟花盛放得很绚烂。车轱辘轻抚着青石路,载满欢愉的自行车在自由奔跑,前座的男儿不知疲惫地蹬着脚踏板,似乎在笑曰“相爱不该踯躅,只要抵达远方便是那真爱的归属”;可否,难否,尾座上的姑娘哪管什么天长地久,只知“紧紧抱住刹那的拥有,如若你走,我哪能白头”。
我这一生没有对女人认真过。但为什么当我想认真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给我机会。
不同于以往的刘镇伟的电影,这是一部正经的爱情片,60年代的场景有点阿飞正传的感觉。
颜值论华仔乃人中龙凤,受诸女环爱虽说有点琼瑶附体狗血淋头却也肯定说得通,可要达到双殉决绝(葡萄大师英国留学高仿莎翁?)的情绪力道与冲突高度,光凭颜值就远远不够了,这时候又要很尬尴地扯到了男主演技的老话题(由调景岭敏感的前朝背景造成十分钟删减更加重情绪酝酿不足的缺陷,当然此非影片本身的问题),再就是由女儿历史追访时空交错的学院派公民凯恩手法搁在此处也未必合适,通常真相逐段揭示是要暴露主人公负面人性,而不是为了煽情!PS刘锦玲和徐濠萦才是影片最大亮色。
还说这个叫刘宇鸣的导演咋这大能耐,找来技安编剧、华仔主演不说,还有卢冠廷、谭家明、陈果一拔人帮忙,原来是TM刘镇伟自己的化名。。。其实这个爱情故事还挺动人的,刘天王就适合这类角色,刘锦玲也很有味道,可惜没红起来诶。
我就是看多少遍也还是觉得刘德华帅 刘锦玲美 吴家丽媚啊 连徐濠萦都青春无敌 都是好风光
桀骜不驯,和90年代的你多像。时光磨平棱角,你也会开始畏首畏尾。比起周生,你缺少一份胆魄,不,不是缺,你曾经有,8090年代的你有;比起龙哥,你缺少一份闯荡,你始终坚守你的hkm;比起发哥,你缺少一份舍得,舍得名与利,坦荡。但你就是你,只要有你,金像奖你便是压轴,只要有你,金马奖的摄像头便聚焦在你身上,因为她们知道,你对hkm,cm,舍弃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就是这泛黄的画面,还有收音机里沙沙传出的英文老歌,互相喜欢的两个人却谁也不先开口,烟花里她在他的自行车后座笑得比烟花还美,这是回想起爱情时最美的瞬间。可是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她带着这爱离开,变成你一生的回忆。
花花公子的一段纯情往事,认了干爹还想自由恋爱?图样图森破!最可怜是帮人带孩子的好闺蜜!
刘镇伟90年代编导的爱情片基本上都保持了高水准。刘镇伟在本片中有意和好友王家卫在1990年拍摄的《阿飞正传》形成比较:同样都是不羁的浪子故事,同样都是以死亡为结尾,王家卫通过对形式和风格上的偏执追求走向了纯艺术化的道路,而刘镇伟以其对于故事的编排能力走向了更加大众化的传统情节剧模式。
阿玲同兰姐的角色十分饱满,前者是设定好后者是演技好。玻璃樽饮水那个桥段实在太令人难忘。
开头的剪辑好棒。以前害怕看刘华演的角色有亲人要照顾自己却死了,现在害怕看刘华演的角色想死却没死成。方德胜,外面傍着丽姐,身边躺着阿嫦,心里想着阿玲。哇要不是看你长得好看,你早被人划花脸了好吗。很悲伤的爱情故事。刘华最后上妆的那一段,窒息了。阿茵长得好像吴倩莲。
这里也曾经有一个阿飞,他的名字叫刘德华。 刘锦玲是个好演员,可惜在电影上没有更多的机会。
这片子是大话西游的初稿么~
刘德华 刘锦玲 新鮮組合, 未看全, 卻是令劉華虧的不行的一部, 劉小姐被打入冷宮, 她演技不俗, 可惜氣質偏邪氣, 導演要識用, 免不了做奸角, 例如神探林家棟的七鬼之首, 她不計較角色的不討好, 大膽演出, 可嘆影圈殘酷現實, 跟紅頂白, 劉青云被捧上天, 她連提名都撈不到, 唯有祝她一切安好, 神馬都是浮
吴家丽的演技完爆男女主角,不失为一部佳作
“干爹”二字真是从小惊恐。
这个电影完全揭示了娱乐圈黑暗的一面之当上一个明星/男女主演有多么的容易,现实题材中,职业原本是一个令人感同身受的环境甚至阻碍,这里只是男女主角爱情推动的工具,不仅悬浮,而且毫不尊重自己笔下的人物,刘德华的表演无时无刻在耍帅,令整个角色的根基更加不稳定,和这样的人天长地久,基本上就是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