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一直以来都是一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如今,他和妻子梅兰妮(珍娜·费舍 Jenna Fischer 饰)共同抚养着儿子特洛伊(奥斯汀·艾布拉姆斯 Austin Abrams)饰,与此同时,他还在经营着一家非营利性的组织,该组织专门在有需要的人和资本家之间牵线搭桥,帮助这些人获得资本的支持。
某日,布拉德开始审视自己的这大半辈子,忽然产生了自己一文不值的感觉。他觉得他这么多年来所有的理念,所做出的的全部努力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不能给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无法给家人带来更优渥的生活条件,而和他同龄的那些大学同学们现在都成为了各领域内的中坚分子。布拉德的整个人生都被自己否定了。
目前已经是新冠三年了,疫情下的大家都很痛苦,生活也都在煎熬。我自己也艰难地在攀爬当中,生活没有一直是甜的,还有苦涩味。吃甜的时候自然很开心,但是让你要吞咽下苦涩的时候,表现出很艰难,很难以忍受的情愫也是正常的,但是该要吃的苦可是一点都少不了。布拉德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一直在回忆当年怎么牛怎么有理想,但是却没有办法把眼前的生活真正地去珍惜好。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实际之中有着许许多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忍受,布拉德只看到当年同学的人前享受,却没有细究人后他人的付出与缺失。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同学背后,都有些不为人所完全控制的机遇问题,也有一些你有人无的缺憾。有点像当下流行的那句话“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过生活过得太拧巴了。人生来这一趟,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个电影为了刺激中年男人的失落也真的是不遗余力。不去过多渲染家庭生活的细水长流的难得,反而是拿一堆私人飞机、VIP消费、海岛度假等消费主义的陷阱,让人很容易忽视除了挣钱以外的成功或者说拥有。成功永远是相对的,有的人死了残疾了,然而你健康地活着,有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那你对于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成功的。贪心不足,蛇吞象,不去关注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待解决的问题,成天沉默在观察、攀比别人身上,是一个远离自己好生活的愚蠢的开始。一旦盲目与他人所比较,就是进入了“卷”的陷阱。一切不要那么功利心,一切多放点佛系和看待社会的循环因果报应,凡事比上不足去盲目自信,比下有余去寻找信心。
很欣赏有个UP友写的一句话“四十不惑”是一个伪命题,惑是永远存在的,二是我们解惑的方法方式要随着自己的条件现实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而发生调整的。在学校可以拼理想,出了社会,为了理想,需要按照社会的规则来挣得硬通货——金钱。切不可刻舟求剑,时代都变了,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条件都不一样了,要跟上变化,做出符合自己处境的决定。为了克服焦虑以及不自觉攀比带来的不平衡,我需要用一个终极的心理安慰技巧:即珍惜当下所拥有,看淡跟自己没关系的人和事。
“这么对比生活是愚蠢的,但放我对比时,我总算发现自己失败了”。 “有时在生活中,你会失去目标” “我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在其他人看来,我混的不好” “这个世界恨我,我也恨这个世界” 本剧讲述了,布拉德(本•斯蒂勒)步入中年后,发现自己的生活一文不值,曾经的朋友或政治名人,或财富大亨等等。布拉德开始否定自己当下的生活,但后来逐渐了解也明白了,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财富,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40岁,我可能还没有经历,但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道坎。人到中年,会开始审视自己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是会否定自己的过去。毕竟,多数人是无法达到自己过去对未来的期望,这个问题很现实,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剧中,布拉德对自己的否定也可以说是源于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对自己现有存在不满,这种欲望会被人无限放大,但其实,静静坐下来,感受内心深处的生命,你会发现,所谓的名利财富,无非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欲望是人性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没有欲望,但把欲望放在自己人生嗯目标与追求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得到了一些东西,难免会失去一些。得到了财富失去的可能是亲情,得到是权力失去的可能是朋友。得到的途径有很多,人是能力有限的生物,无法做到兼顾所有。中年也好,其他也好,当有一天你能坐下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一旦你开始回顾过去,必然会有遗憾,人生从来不是完美的。 2021.5.12
全片最爱的是那个女学生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转的,在印度,那里的人每天考2美金生活。
男主家庭合睦,妻子体贴乐观,儿子理智上进,这样的人不愿牺牲尊严,不愿牺牲理想,却希望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人为自己的理想鼓掌喝彩,点头哈腰。
嫉妒别人有私人飞机,社会地位,财务自由,甚至是一张位置中心的餐桌。将同学不与自己联系归结于自己的事业不成功,没有人脉,却不去看看自己是否关心了解过别人的人生。
所谓的自己最爱的教授,也只是兴致所至去拜访一下;
同窗的女儿得了绝症,他却在纠结对方是否有私人飞机;甚至不知道是哪个女儿。
在得知了自己羡慕的人也不过是各有各的麻烦时,内心的嫉妒突然就烟消云散了,可以心态平和地欣赏少女的演奏了。
这样的救赎未免也太低级了。
还是那个他,只不过重新确定了自己宇宙中心地位。
深夜,一个中年男子在属于他的那半边床上辗转反侧,他失眠了。就在送儿子去参加大学入学面试的前夜。
这个夜晚在若干年前一定在他的人生中上演过,不过那时他是一个要去大学面试的男孩。
在类似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孩子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几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当然如果能上一个特别棒的大学,也是值得在亲朋好友中炫耀一番的。
以上,是美国2017年的一部电影《你好布拉德》的开篇。
主演本·斯蒂勒,是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面孔,曾出演过《我为玛丽狂》、《拜见岳父大人》、《博物馆奇妙夜》等。
在这部《你好布拉德》里,他出演了一个工作和家庭都还不错的中年男人。尽管如此,他却羡慕甚至是妒忌着他的老同学们比他拥有更好的命运。
在观众眼中,他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但是在这些表现的背后,拧出的却是他深藏内心的不安和无力。
然而,他联想的有点多了。
唯一雇员在他这儿学到了几乎所有的本领却不领情还要离职,只因为感觉工作的压抑……(这或许只是年轻人渴望自由与好高骛远)
朋友聚餐时从《建筑文摘》杂志上看到他大学同学的成功事迹,他感觉全世界都在针对他……(或许大家只是羡慕他有个厉害的大学同学)
在他不完整的信息带来的想象中,大学同学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过着腐朽堕落的生活……(他在手机中捕捉他们享有名誉、地位、财富、自由以及出风头的镜头)
没有比较就没有失败感,哪怕这种失败感只是自己内心中的自卑。
终于,他翻身的幅度太大,弄醒了身边的妻子。
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接踵而至,却包含了令人懊恼的无情、无耻、贪婪等不道德的想法。
妻子以为他为儿子的学费苦恼,却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内心当中,原来和谐美好的生活,在这一刻都不值得拥有了。
在消极的比较中他感觉到了虚无的失控感。他内心中有些东西被引爆了,犹如一直潜伏在暗处的魔鬼亮出了獠牙。
人到中年,时间的紧迫感被一下子放大,仿佛人生的一切都快要尘埃落定,却不是自己曾经或一直以来梦想的样子,于是无比渴望突如其来的转机与平步青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感,哪怕这种比较都是自找的甚至是幻想来的。
在美好的早晨醒来,社区里的一样都如常。
桌上和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做父亲的他却仿佛突然发现儿子已经成人的体格,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
在妻子眼中,他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所以酒店资料都发在儿子手机里,这样才比较靠谱。
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不能送儿子去面试,他却一直心不在焉。
想起和亲友们的家庭聚餐,他坐在角落里感觉无聊又乏味。他觉得他不属于那里,那不是他要的生活。
排队安检、候机、升舱……本想在儿子面前秀优越感,却屡受挫折。
才发现他与那个享受特权的阶层始终还差着一截。
而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嘈杂和难以忍受。
儿子带着耳机、听着音乐、看着杂志,随遇而安;他却唠唠叨叨,报怨不休。
在他眼中,他的世界犹如战场,而理想的世界是游乐场,是梦工厂,是天堂仙境……
思绪飘回大学时光,那时的他还深爱着这个世界,他感觉世界也爱着他。
而现在发迹的同学,当年都追随着他,他曾经是他们当中的核心。
什么时候他和那个爱他的世界分手了?
出了什么问题?
觉得自己不行还不够,他开始找“客观”——他的妻子不如别人的妻子,对他事业没有助力。
在生活中,他的妻子总是赞美他,但是这种“知足常乐”影响了他的雄心壮志。
可是,理智告诉他,报怨别人是不应该的。
这种情况下,他对儿子的前途也不乐观,却还刻意表现得对名牌大学不屑一顾。
而儿子却展现出颇强的实力,对自己的学业早有规划,对上哈佛也很有信心。
突出其来的惊喜,使他开始回顾17年来培养儿子的点滴,终于觉得人生还是有价值的,没什么可后悔。
而幻想中那些事业有成的同学们家庭出现各种危机,于是他的内心一下子平衡了。
庆幸中,他与儿子玩起了小时候父与子的游戏——挠痒痒,重温难得的亲密感,而体能上却也已经不占优势。
他又失眠了,想象着儿子被哈佛录取,想象着他和妻子的各种开心。
然而,儿子却记错了学校面试的时间……
于是,他与校方面试人员交涉和争执、在街面上当众责怪儿子,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
不得已,只好打电话求助那些他根本不想联系的老同学——太伤自尊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老同学费舍上电视时,自己那种实实在在的痛苦(这种痛苦,绝不是稍纵即逝的嫉妒)。
尼克的(同性恋)婚礼没有叫上他,让他觉得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恐惧感:不仅没有过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也混得不行。
消极的态度帮助他组织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且只选择那些与其消极态度相符的信息。
于是他脑补着婚礼现场,觉得那些到场同学顶着各自的光环,联结他们的不是友情,而是特定阶层的成功。
所以,他坚信,他不是被遗忘了,而是被排斥了。
这个中年大叔行走在高校周边的街道上,目光扫过身边经过的年轻女孩和老人。
他觉得这个世界讨厌他,而他也讨厌这个世界。
结果,老同学费舍打来电话,并安排了他儿子重新去哈佛面试(看来走后门这件事哪都有)。
借助老同学的面子帮儿子搞定面试,让他兴奋得难以自持,幻想着接下来一系列的胜利,幻想着靠儿子的成功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可是转瞬之间,他又“黑暗”了,开始嫉妒儿子在他幻想中的成功,希望这一切成功都是直接属于他的。
他害怕并憎恨想象中儿子用成功来打击他,让他更相形见绌的场景。
而看到街头艺人的潦倒,他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可能过得不好,因为哪怕是名校出身的音乐家,也不容易挣到钱。
于是,儿子能上哈佛的喜悦也被冲淡了。
让他烦恼的老同学费舍的“成就”,在儿子中学同学——大三的哈佛女孩看来,根本不值一提。而让他觉得自卑的工作(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却让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的女大学生非常钦佩。
同样的热情、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使命感、同样的神采飞扬……在他大学时代的每个夜晚,同样洋溢在他和同学中。
但是,现在,他却冷漠地审视着这一切。
另一方面,他深深感到悲哀的是,他错过的无法去爱的这样美好的女生,和他无法经历的儿子即将度过的充满激情的人生。
于是,他接下来的幻想有点污(大家自行脑补吧)。
深夜,趁着儿子熟睡之机,他悄悄溜出去,到酒吧制造了与女生的邂逅。但是价值观的碰撞,让一切变得不像他想象的美好。
他对生活的各种报怨,在女大学生看来就是无病呻吟,是不知足;他与那些成功的大学同学的比较,是自寻烦恼,是病态的;他所羡慕的那种生活,则是白人特权的、男人特权的、第一阶层特权的,同时给世界带来各种问题。
在小女生那里哀叹完自己的人生,并被批评一通之后,他只得臊眉耷眼地回去睡觉。
年轻人的世界他融不进去,他的人生经验在那里不好使。年轻人的世界属于他儿子那代人。
儿子去面试后,对之前景仰的音乐教授反而印象不佳,似乎教授过于自我炫耀,并竭力推销音乐商业化的思路。
这又是一个两代人三观不合的实例。
在美国式“说你是为你好”思路的引领下,在女大学生面前没有找到的尊严,他力图在儿子面前找回。
结果依然是“悲剧”的。
在他的母校,他悲哀地发现那个他念念不忘的中年人,他当年的教授已经去世了,而年轻的学生们依然活跃在绿地上。
傍晚,和老同学费舍一起用餐,免不了各自吹嘘一番,然而他又受伤了。
生活境况的差异已不必再提,作为当年教授最得意的弟子,他既没有像费舍一般被召回给学生们开讲座,也没有像费舍一样被邀请在追悼会发言,甚至他都没有被通知参加教授的追悼会。
与费舍不欢而散,他选择去陪儿子听音乐会。
这是一部适合家有中年男子或者有人到中年感慨的观众看的电影。
如果没有,可能你就很难体会到影片的精髓,从而觉得无聊。
片中男主角在自己脑子里想了太多,自我吹捧、自我打击,其实他的生活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只是在他的内心,如何看待自己已有的生活需要认真梳理。
不怒君觉得,传统心理发展中过于强调青年人的同一性危机,但其实在人生的许多关头,尤其是面临选择的时候、面临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认的时候,都会面临同一性问题。
而作为中年人的同一性危机爆发起来,也是如此汹涌!
直至影片最后,在音乐的聆听中,他开始感受自己的内在生命:
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以一直爱着却不需要强求去占有什么,从而不给自己徒增烦恼。
切实把握好自己已经拥有的,在乎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够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发自微信公众号“梅花鹿语”(meihualuyu),作者:雷神不怒。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归于平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成为人中龙凤。也许你在学校里是佼佼者,然而数十年后还是会被中年危机所困扰。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你对别人的成功眼红、不服气,但事实就是事实,真实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爱和别人比较是我们的天性,它可以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眼中只有竞争,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就会失去人生的趣味,陷入一种不断自我吹捧或者是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我们时常可以静下来,感受生命本身,可以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想着占有它。虽然有些事我永远没法完成,但我已经拥有了许多东西,我依然爱这个世界,最最幸运的是——We're still alive, I'm still alive.
《Brad' status》认识的自己是一个想象极其丰富的人,他会常常失眠,一副沉思者的样子,仿佛是另个世界的人。每个人都会觉得世界是围着转的吧,特别是很小的时候,每当做完一件事,觉得要是没了自己,肯定发展会有所不同。但事实是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做,而你只是恰巧在哪里而已。长到后慢慢接受即使你离开,世界完全不会因为你的离开会有所改变,这其实是非常残忍的。
几次对白都说到我很爱这个世界,但表达后面有所改变,分别是以前这个世界也很爱我、世界好像不太喜欢我、无法拥有这个世界。
或许很遗憾,但是这一路的成长确实没有办法靠想象就可以去完成的。其实电影总的来说不需要两个主人公,如果只有布拉德,通过与不同的人对话,或许也没有违和感。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独自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期待,主人公也是在不断和其他的做比较中获得更多的。总之这部影片非常值得反复咀嚼,特别你在不同的年纪,肯定感受是不同的,但共鸣总是存在。
多么希望去年这个时候的自己能够看到这部诚意满满地讲中年危机的电影,也许就不用经历接下来两个月再也不想回忆的时光了...在第N次经历中年危机之后看到这片真是非常感激,治愈我们的都是音乐。
你还有iphone7plus肾机好么 就不要这么多意见了
我突然陷到了某种情绪里面:一直以来,我自己在脑子里想了太多,自我吹捧,自我打击。此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听着,感受着我自己的内在生命。那音乐真的很美,女孩也真的很美,我可以一直这样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这个世界而不去占有它一样。
4.5星,本斯蒂勒蜕变为喜剧大师的里程碑之作,关于中年危机的最出色作品。虽然依旧没有答案。
一个有着一帮牛逼同学过得很一般很中产爱胡思乱想爱比较的老爹,这种人物不讨喜,但生活中处处可见,导演要说的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你想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没人会记得你在学校门口被老爸训了一顿
坐在两个亚裔女孩面前,看她们畅谈理想,往事历历。他得承认自己有多羡慕,那种一心征服世界,不必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时光,他在塔夫茨也经历过。那些注定错过的人生和无法去爱的女孩,似乎比错过的旧人葬礼和婚礼更值得伤感。此刻微风拂过窗帘,刚听过的交响和儿子的告白回荡脑中,今夜总算不会失眠了。
听本·斯蒂勒自我检讨了100分钟,越看越觉得这个角色可怜、招人烦。一个活到47岁还没把自己活明白的人,整天就知道在脑子里幻想,也只配拥有他现在的status。
为什么一个中年人的自我平息看起来有些矫情?因为你还没到必须要和自己的理想和解的年纪。
今天看了两部片子,都是对“理想主义者”的暴击,前面一个《罗曼先生,你好 》直接判了男主死刑,而且还是死在枪下。这个《你好,不拉德》,直接把作NGO的男主跟他那些在政界、商业风光无限的大学同学进行了直接对比。做慈善,也像比尔盖茨那样赚了钱,再把钱撒出去,比手心向上要好。人生啊!
同情没到中年已经危机的我。走心的旁白啊。
此片还可以叫《白日梦想家2 之婚后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好坏全在一念之间,世界果然是主观的。。。
很真实的中年危机啊,回头想想brad的生活未尝不完美,导演和他的同性恋父亲一起参加过极速前进,是个非常善良懦弱的人,比赛中就非常喜欢他,怪不得能拍出这样温柔动人的父子电影。
我还没有步入三字头的人生,就已经被这种焦虑淹没了。剧本写得真好啊。
对于一个步入中年的少年来说,片中的人物细节和独白让人看得全身起鸡皮疙瘩。十几年前Mike White写出了激励人心激励人心的摇滚学校,十几年后梦想变成了治愈的现实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解。这个世界太美好了,hang in there!
87/100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故事,但它不是中年危机。电影展现了在互联时代可能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一种焦虑状态,社媒轻易得使人受困于周围人优于自己的表现,进而引发了低自尊的评价。仅从主角脑补所表达的心理状态这点我甚至可以给出满分。知道他人生活中的不如意有时候是缓解焦虑最大的良药。
总是感觉别人的人生更幸福,总是欲求不满,看不到自己拥有的,也不知道珍惜。 总是担心被人瞧不起,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人有那么多闲心去操你的这份闲心。而更多人变得虚伪,看到别人不幸而窃喜。小爱是占有,大爱是分享。
真的太感同身受了,看着昔日穿一条裤子的好朋友渐渐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人的现状是他人饭桌上的谈资,自己过得开心就好,何必羡慕别人
希望我快 50 的时候能比 Brad 更放得下.
有人追求权贵,有人向往自由,你年近大衍仍不知非、不知命,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又有几人活得明白呢?他们看着年轻的我们,就像看着多年前的自己。时光如白驹过隙,滚滚红尘数十载,没人能叫你放弃雄心壮志,也没人要你必须知足常乐,一场求学之旅换来一点通透。人生苦短,只希望你能够玩得开心。
中国的教育一直让人往前看,不是说不对,而是有时候要学会往后看。是的,我们班有好多人都混的比我好,全中国有好几亿人混的比我好。同样的,我们班更多人混的还没我好,全中国比好几亿还多几亿的人混的没我好。生活真是非常的无趣啊。但活着真好,因为能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