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请不要让你爱的她死在马蹄下
这是1912年的伦敦,这是一战还没有打响的伦敦,这是20世纪的伦敦,这是影响了日本女性运动的伦敦,这是工业化先驱的伦敦,这是功利主义盛行的伦敦。
这是最好的伦敦,伍尔夫写出了我最喜欢的《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也是最坏的伦敦,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情况》里形容『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在这个大城市的纷扰里表现得这样露骨,这样无耻,这样被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着。』
我看到许多人庆祝盖因•福克斯和因他诞生的11月5日烟花节,我看到每年六月的Pride游行,我看到了片尾人们端着Emily Davidson的灵柩手捧百合游行。
我看到在这页影评里,许多人让我们不要忘记少部分人的牺牲,不要忘记她们的牺牲。
而我们在烟花里看到多少玩乐,又看到多少铭记?
我们在彩虹旗里看到多少玩乐,又看到多少铭记?
而就算是铭记,铭记的意义在哪里?
铭记她们的牺牲有什么意义?
铭记的意义在与同理心,在与理解你自己,同时也更好的理解她人。就好像你从小被教育着忍让自己的兄弟,却又愤恨又不自知得长大之后找了男朋友加倍地爱回你。又好像你生得俊美,却总是有人说你像男人穿女装,凭什么男人不能穿女装,而又凭什么要有什么男女装,凭什么这些二元化的言论要让你曾活的这么小心翼翼,怕自己『不女人』。我们只有在回溯自己的困境的同时,才更能理解别人。
但让我们不忘记我们的牺牲,我们的眼泪,我们饱受二元社会的剥削和洗脑,这又有什么用?
同理心有什么用?
同理心除了让人有一份虚假的安心和虚伪的相互取暖,什么都没办法改变。
你的愤怒呢?!
真正有用的是你在经历了百转千回,看透了世间百态之后的愤怒啊!
你只满足于记录那些没办法结婚的同性恋了么?
你已经满足自己挣脱开了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重男轻女的禁锢了么?
你已经原谅了所有男人,女人,老男人,老女人,因为你是女生从而对你的种种羞辱,种种无知的评价,种种浅薄得让你犯尴尬症的定义了么?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
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
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
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如果你还有种、有良心,你一定要想办法告诉这个社会,告诉你的家人,告诉所有因为你是女生欺负过你的人,告诉每一个对你阴阳怪气的人: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即使我们到最后没办法像"天真女侠"龙应台一样出任『文化部长』,但我们也并没有就活在几百年前那些愤怒的女人的阴影下苟且啊。
而记忆的意义在哪里?
记忆的意义在于管理好我们的愤怒,管理好我们的理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要还没弄清未来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已经急急忙忙要求自己做出选择,就向错误的方向努力。
我们自身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不同民族的历史都在提醒着我们学会停下前行的脚步,反思。
慢一点,再慢一点。
不要Emily去撞马,你也去啊。
所以你想过性别研究的意义在哪里么?
人文社科的意义在哪里么?
明明家里可以养着你一辈子,但你却一时咬牙出国读书,容忍异国他乡的孤独的意义在哪里么?
不,不应该只是愤怒,不应该只是理想情怀,不应该只是莽撞得停不下脚步,所以『 just break the window and do it.』
哪怕永远不可能,哪怕在你有生之年看不到,我们存在着就应该改变世界,让更多的人拥有改变生活的权利,从而拥有改变世界的权利啊。
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永远不能也不可以忘记,任何权利都是斗争。
任何斗争,都是政治。
任何政治,只要玩不好就会有人牺牲。
但政治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因为我们必须得让无数个Emmeline Pankhurst活下去,为无数人赢得改变生活的权利,改变世界的权利。
因为只有政治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你,改变我,改变我们的父母,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政治代表,我们需要梅姨饰演的Emmeline Pankhurst。
而我们需要也必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与此同时,Emmeline Pankhurst需要Watts, 需要Miller, 需要Davidson。政治家需要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律师,法官,医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千千万万的支持者。
政治代表需要我们每一个有用的人来成为国家的保险和信仰。
高晓松抨击梁植,甚至抨击清华,说,名校是什么?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你一个大名校生,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来这里现什么眼?
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每一个有用的人来成为国家的保险,信仰和希望。
(也千万不要搞混,the government is only the institution to impose for a certain regimes. It is not what we defend and fight for as the counterpart of state and nation.)
我们只有成为那个最顶尖的人,才能站在一个领域上呼喊,才能成为捍卫国家尊严的保险,才能让一个疯狂迷乱的民族重新相信知识,相信教育,相信真理。
也只要这样才能让你身边的人相信你,相信因为你而生的『男女平等』。
所以我们不能只干嚎着铭记,而不去告诉这些躲在国会的MPs和Senates,『等到战争打响,你们就会需要女人支撑整个国家。等到金融危机,你们就会需要女人一起生产结余一起消费过剩。』
我们不能等到乌克兰全民公投,才对国防部说,『我们需要东部乌克兰的人类志和20世纪俄罗斯边境的社会成分研究』。(King 2015)
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已经不再需要献出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声音被倾听,我们的父母辈有这个经济底气让我们去学人文社科(不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就应该比1912年的这群勇敢却无奈的女人做的更好,更彻底,更加振聋发聩。
而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女权运动都不曾有,我们连允许一个像样的女权运动都不曾有,我们连允许知道这样一个像样的女权运动的存在的权利都不曾有。
连日本这样以物化女性著名的国家都曾在20世界呼应伦敦的Suffragette运动,我的心里充满了羞耻,充满了愤怒,我不知道我的父母朋友还要生活在这样的二元压迫里不自知多久,我更恨我自己不知如何讲这份羞耻与愤怒好好地传递给她们。
那些这些做性别研究的跑哪儿去了?!
那些留学生,这些Vassar,七姐妹的毕业生跑哪儿去了?!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李银河早就退休在家写书了,谈起潘綏銘,我们还仍然再讨论中国女性的『性屈从』。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的性教育,性别教育还是一片可耻的空白?
这让我们用哪个年月的性别理论作斗争?凭借怎样文盲的群众基础争取妇女权益?以怎样『宝马车里哭,结婚先要有车有房』这般物欲横流的性别共识解放男性?
我们的Emma Watson在哪里?我们的SheforHe, HeforShe又在哪里?
所以啊所以,学术界的人们请拿出一点文人的骨气来抵挡消费社会下的诱惑,拿出一点年轻人的血气方刚来构建只有你们才能做到的信仰,拿出一点坚持来鼓舞我们这群学政治的神经病,和我们还没有被污染的一点梦想情节。
所以如果有一天,当你发现你已经被这个二元的世界洗脑,发现不知何时开始否定自己就如同抹杀自己一般,请你看在这篇文章的份上,相信自己经历过的所有苦难,所有颠沛流离,所有迷茫困顿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也请你相信一定会有人理解,在意,关注着这样的一个你,相信就算是这般穷酸,颠簸,只能睡在『教堂』的你也一定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而如果有一天你做到了,一定也会有人拼了命努力为你们创造出一个环境,绝不会让我心爱的你死在时代的马蹄下。
我们可以拉钩。
References
King, Charles. 2015. “The Declin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Why Flying Blind is Dangerous.” Foreign
Affairs. June 16.
龙应台. 2014. 《野火集》1985, 6. (ISSN: 9576070589).
Engels, Friedrich, 1820-1895, and David McLellan.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Web.
2 ) “体面”的男人们
主演是穆里根,梅姨就出来一小段。片子结构挺简单的,我觉得意义大于形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虽然有一些警察殴打抗议者的镜头,片子里男性对女性的直接暴力其实不多,对女性的控制手段更多的是羞辱:入狱时脱光抗议者的衣服,用警车押送女主回家交给她丈夫,在报上刊登照片,同事避女主如瘟疫,丈夫把妻子赶出家门,禁止她探视孩子,等等。这片子里的女性被殴打,血流满面,大哭,挣扎,绝食,以命相搏,而相对应的是衣冠楚楚高视阔步的男人们,因处于权力的绝对优势而从容不迫,甚至鲜少高声嘶吼。这种对比最终由Emily向奔马纵身一跃推至最高点。弱者如能以血唤醒世界,竟然已是最好的结局。
3 ) 以另一种方式过此生——关于英国电影《女权之声》
以另一种方式过此生
——关于英国电影《女权之声》
张泠
2015年,关于二十世纪初英国女性争取投票权的电影《女权之声》(Suffragette)上映,引发系列争议。有人批评几位主演(凯瑞·穆里根、海伦娜·伯翰·卡特、梅丽尔·斯特里普)穿的T恤衫印有“我宁愿反抗也不当奴隶”伤害非裔人感情,也有人认为影片“洗白”女性主义抗争史,只关注白人女性运动者而忽略其他族裔参与者(这些批评主要来自美国)。一部电影引发如此多话题,很可细述。我的观影经验及听到、读到的经验,这几乎是“泪与火的旅程”,有悲哀的瞬间,也有坚定抗争的力量。情感表达不至于滥情,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在当代听到回声。
英国女性争取投票权的运动和平进行了五十年,被嘲讽、忽略,收效甚微,直到“女性社会与政治联盟”(WSPU)创始人、女性投票权运动倡导者潘克赫斯特(Pankhurst,1858-1928)夫人号召女性要使用激进和暴力手段,令掌权者听见她们的声音。《女权之声》故事便始于此时此地,1912年的伦敦,从一位劳动阶层女性的视角叙述(这人物并非历史上实有其人,却也并非虚构,而是几位真实人物的合体,如女工安妮·肯尼Annie Kenney、裁缝与社会主义者汉娜·米切尔Hannah Mitchell与康斯坦斯·利顿Constance Lytton)。24岁的洗衣女工莫德(凯瑞·穆里根饰),与丈夫和儿子过着清贫但尚称得上满足的生活,直到偶然卷入女性争取投票权的运动,被警察殴打和羞辱、被丈夫训斥、被邻居侧目而视,她更意识到自己自7岁起在洗衣工厂超时劳动、超低工资、被工厂主性骚扰敢怒而不敢言、兢兢业业只为作贤妻良母……有改变的可能性,如她在国会作证讲述自己工作状况后所言:“我可以另一种方式度过此生”。
然而,这代价对于劳动阶层的女性尤其惨痛:莫德被丈夫扫地出门、被拒绝探视儿子、因反抗厂主而失业、屡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绝食而被强行以吸管插入鼻中鼻饲……她与女性战友支持和鼓舞彼此,所有不公对待都令她们成为更义无反顾的战士。她们打破窗玻璃、炸邮筒、破坏电讯系统、炸政要官邸。莫德对警探讲的话振聋发聩:“我们打破窗户,烧掉房子,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听得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在千家万户,是人类的一半,你们无法阻止我们!我们最终会胜利!” 她们使用激进手段唤起注意,但需要强调的是:她们破坏财物,从未伤害和恐吓过人,有些英文评论将她们的行为称为“恐怖活动”是极不恰当的。她们集会、出狱时,总带着、传递着小花,在手中、胸前、帽檐,美好的生命的希望。无人因她们而伤亡,运动中流血牺牲的,是她们自己。
最终,战友艾米莉·戴维森(Emily Davison,1872-1913)在1913年的德比赛马日冲向国王的马,要将条幅“votes for women”悬挂其上,被疾驰的马踏而丧生。这一景象被当时的默片拍摄,也被世界媒体广为报导。她的牺牲,使得女性投票权运动为更多人关注。遗落在现场的条幅,被一位父亲拾起,裹在新生女儿身上,参加了戴维森的葬礼。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戴维森,受过良好教育,因是女性,就业机会受限,加入抗争后,曾被捕9次 。她以生命践行了潘克赫斯特倡导的宗旨:“行胜于言”,也宣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女性抗争者们在狱中绝食,为狱友争取更人道的对待方式,为怕闹出人命对政府不利,狱方强行通过她们的鼻子喂食。这一过程极度痛苦而屈辱,她们的痛苦喊叫(戴维森曾被强行喂食49次),触目惊心。屡次入狱、也曾被鼻饲的潘科赫斯特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我有生之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尖叫回荡在我耳膜引起的痛苦”。这段落被《女权之声》重现,声音慑人,久久回响。而戴维森在赛马场一场,通过喧闹音景、震天马蹄声与她倒地后的突然沉默对照,令人窒息……摄影师Eduard Grau以晃动的、迫近的手持摄影,传达混乱的及时性和紧迫感,使片中影像粗粝、充满新闻纪录式的当代质感及感官性。
1918年,英国规定:男性21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有投票权;1928年规定,21岁以上女性可以投票。争取女性投票权的运动告一段落,而期间,曾有超过一千位女性被捕入狱。在女性争取投票权的抗争中,“一战”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影片中被省略)。战争期间,潘克赫斯特提议结束武力抗争、支持政府、一致对外(德国),战后政府为安抚为国服务的各方,突破社会阶层和性别偏见,形式上做到政治权利的相对公平。《女权之声》结尾字幕,出现女性获得投票权的国家与年份。世界战争和权力格局重组,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也给改变不公带来机会,如俄国(1917)和中国革命(1949)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女性、“二战”和反殖使得欧洲国家(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和前殖民地国家(如印度)女性有投票权。而被西方人视为“文明”的瑞士,女性在1971年才有投票权。我听到后排的美国观众惊呼,他们一定不愿意相信,中国女性怎么可能比瑞士女性更早获得投票权……
《女权之声》是几乎全部女性团队的制作,编剧艾比·摩根(《铁娘子》编剧)、导演萨拉·加芙隆(曾执导《砖路》Brick Lane)、两位制片人及主要演员皆为女性。回应关于种族问题和“洗白”的批评,导演萨拉·加芙隆解释,根据她们十年来所做的历史研究,1912年左右的英国劳工阶层女性抗争者中,白人女性为绝对主体,“二战”后的五十年代,因移民政策的改变,英国的人口才更多元。当时有两位亚洲女性参与其中,但她们是贵族,被官方更客气地对待,与劳动阶层女性不同。英国演员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自制炸药炸毁邮筒的药剂师埃迪斯,坚定的反抗性别歧视的战士,而她祖母的父亲,正是曾激烈反对女性投票权的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海伦娜说:“我要以这种方式跟我的长辈谈谈。”
加芙隆提及影片的当代相关性:全球仍有6200万女孩因性别歧视无法受教育、英国只有22%议员是女性、多数行业有同工不同酬问题、三分之一英国女性遭受各种形式的性暴力。而电影行业内部的性别不公、薪酬差异等近年也被更多女性从业者批评,至今,全世界只有1-10%的电影出自女性导演。历史由强力男性书写,关于女性的历史被抑制、抹去。很多出身底层的勇敢女性终年劳作,识字率低,也无暇写自传,无法书写自己的历史,但她们是推动变革的先锋。加芙隆愿意继续挖掘那些被历史遮蔽的女性的故事,令她们的声音被听到。
从年轻到年长的男性对此片的反响,也耐人寻味。在伦敦,一位13岁男孩看完《女权之声》后在电影院里站起来大喊:votes for women! 制片人艾莉森·欧文14岁的儿子与男校同学去集体观看,回去组了个女性主义社团。片中饰演爱尔兰警探的男演员布莱丹·格里森慨叹:“我这辈子从没进过雌激素这么高的剧组,感觉很好!”当然,也有轻佻的男性网友写道:戴维森闯入赛马场被马踏而丧生,不知那匹马后来怎么样了?居高临下的讥笑、嘲讽一直都在,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依然如此。女性成长期间接受的教育通常是“别找麻烦,别出风头,作个好女孩”,而《女权之声》中的女性,为了抗争歧视和不公、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惜使用武力,被污名化,她们说:我们不想成为违法者(law breakers),而要成为立法者(lawmakers)!1979年,英国出现第一位女性首相,不远的未来,也许美国会出现第一位女性总统。但日常的与结构性的各种暴力、歧视,并不会因这些标志性的事件而消失(也如《女权之声》导演所言,希望影片有更广泛的意义,抗争的不仅是性别问题,包括一切族群、阶层等等不公)。这些是一个个未完成的故事,应有权益的获得,并非通过上层开恩施舍,而是旷日持久的抗争,甚至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争取公平正义的抗争会持续下去,街头、家里、电影银幕,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4 ) 潘科赫斯特:和平的奏鸣曲
1913年6月8日,妇女参政论者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冲进埃普索姆德比赛马比赛的赛道,拽住乔治五世的缰绳,被正在全速奔跑的赛马撞翻,四天后死亡。此事一出,举世哗然。英国女权运动影响力最大的领袖之一,埃米琳·潘科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称她是“我们当中最勇敢的战士之一。”这起蓄意的公众事件是对1906年自由党重新上台执政以及首相阿斯奎斯的傲慢态度的回应,在国际社会上博得了足够多的关注。
埃米莉·怀尔丁·戴维森(Emily Wilding Davison)
英国的女权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布尔战争时埃米莉·霍布豪斯(Emily Hobhouse)创立的“南非妇女儿童救难基金会”,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民间女性对国内政坛产生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响。霍布豪斯在南非与总督米尔纳周旋、在国内与劳合·乔治发表反战演说,她甚至还在南非结识了当时是个律师的莫罕达斯·甘地,并为后者的非暴力信条深深折服。不过,论及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女权领袖,潘科赫斯特家族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
潘科赫斯特一家: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左)、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中)、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右)
作为家族的领袖和核心人物,埃米琳·潘科赫斯特1858年在曼彻斯特出生,40岁那年成为寡妇。她的丈夫去世后,潘科赫斯特发觉自己突然要孤身面对还不完的债款还有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她靠在曼彻斯特某工人社区作生死登记员谋生,而这份工作使她接触到了许多可怜的妇女,这在她的脑海中埋下了平权的种子。她在后来的自传中写道:“我开始思考为妇女争取投票权,这不仅是权利,更是迫切需要。”1903年埃米琳创立了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并规定只有妇女才能获准入会。
埃米琳·潘科赫斯特有两个同样使当局烦恼的女儿,大女儿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Christabel Pankhurst)一直是母亲的忠诚盟友,她的气质同母亲一般高雅,并策划了WSPU的一系列暴力活动。妹妹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Sylvia Pankhurst)在政见上则与姐姐和母亲很不合,她不仅反感母亲的暴力行动,还在后来的一战中彻底与母亲决裂。潘科赫斯特家族在公开场合通常身着WSPU主题颜色的服装:绿色、紫色和白色混杂的裙子,这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了纯洁、希望与尊严——妇女联盟的美好理想。战前,规模更大的妇女权益团体——比如,夏洛特·德斯帕德(有意思的是,这位反战者、社会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论者同时也是一战前期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姐姐)支持的名为“ILP”的左翼独立工党——通过更大规模地参与英国政治运动为妇女争取了更大的长期效益,但热衷于激进暴动的潘科赫斯特一家拒绝与其合作,主要原因是WSPU不支持任何党派的男性议会候选人。为了与之分庭抗礼,德斯帕德在1907年9月组成了“妇女自由联盟”,并于次年在全国发展了53个支部。
仅仅到目前为止,女权运动和欧洲的和平事业看起来都过于顺利。西尔维娅1906年与独立工党的领袖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坠入爱河。此前,哈迪190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他目睹了俄国与日本代表的拥抱,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日俄战争激战正酣。后来的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上,哈迪在法国人让·饶勒斯的支持下提议,一旦全面战争爆发,所有国家的工人们应立即宣布罢工。第二国际拥有超过30个会员国,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欧洲各地的工人都会涌上街头举行游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一直是议会第一大党,其党员中的女性占比之大曾令基尔·哈迪咋舌。在美国,乘“红色特快”列车进行巡回演说的尤金·V.德布斯赢得了90万张选票。下一次全面战争貌似离世界还很远,让·饶勒斯口中“自由地散步、歌唱与展开沉思”的乌托邦看起来触手可及。
詹姆斯·基尔·哈迪(James Keir Hardie)
当1914年的初夏降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俄国无政府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狂热追随者——扣下了手枪扳机,打中了斐迪南大公的颈动脉。他没能预见的是,他也打中了欧洲由爱德华七世小心翼翼维持的外交平衡。和平主义者嗅到了空气中令人不安的味道,他们做出了开战前最后一次挣扎。布鲁塞尔的“民众之家”迎来了哈迪、饶勒斯、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同志。7月28日奥匈帝国宣战当晚,饶勒斯在愤怒的比利时工人面前挽着德国社民党主席胡戈·哈泽(Hugo Haase)的胳膊怒吼,七千多名民众涌向街头,他们高唱《国际歌》,“向战争开战!”的口号回荡在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
他们没能阻止战争。
德皇七月底正式宣战,同日法国下达动员令,尼古拉二世也已经下达战争动员……和平主义的泡沫破灭了,引用几段历史学家芭芭拉·图奇曼对开战前夕几乎是涌动的狂热情绪的描写:
在比利时,阿尔贝国王发表过斗志昂扬的演说后,“街头巷尾热情高涨,如痴似狂。一向为人瞧不起的军队现在成了英雄。人们高呼:打到德国佬!处死杀人犯!比利时独立万岁!”;在巴黎,林荫大道上行进的志愿军纷纷打出自己的横幅“卢森堡人绝不做德国人!”“罗马尼亚忠于自己的拉丁裔母亲!”“意大利的自由是法国人的鲜血换来的!”“西班牙和法国亲如姊妹!”“英国人愿为法兰西而战!”“希腊人热爱法兰西!”“巴黎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斯拉夫民族和法兰西站在一起!”“拉丁美洲人誓死捍卫拉丁美洲文化的母亲!”“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在柏林,帝国国会议员们齐聚一堂,德皇站在首相边“提高嗓门宣布:从今日起,我不承认党派,只承认德国人!然后要求各党派领袖,如果同意他的意见,就上前握他的手。……所有领袖都从命不误,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他人爆发出一阵欣喜若狂的欢呼声。”
基尔·哈迪仍然没有放弃,他在周末的反战集会上吼道:“你们与德国人无冤无仇!德国工人与他们的法国同志也无冤无仇……有人告诉我说,是国际条约让我们不得不宣战。条约又是谁起草的?条约里根本没有人民的意见!”他可能要失望了。前几周还宣称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的德国社民党作了表率:111位参与战争贷款投票的社民党代表中仅有14人投了反对票;法国当局原本还在担心反战者掀起的和平主义运动会威胁预备役人员质量,结果只有1.5%的人没有出现,法国政府起草的颠覆分子名单上有80%都进了部队服役;在另一场哈迪参与的集会上,人数远比反战者多的人群高唱《不列颠万岁》,最终集会被迫解散。
向战争低头的不止他们。开战后不久,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政治态度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们仍然呼吁妇女平权,却也在号召年轻人走向战场。埃米琳向WSPU下令:终止一切活动;新一期的《妇女参政论者》取消发行;潘科赫斯特母女甚至开始发行军国主义杂志《不列颠尼亚》。她们的种种有利于战局的行为博得了当局的青睐,最终还拨专款给她们用以组织活动。就是在这时,仍在积极反战的西尔维娅彻底与母亲和姐姐切断了联络。在听过一次母亲为战争造势的演讲后,西尔维娅沮丧地写道“我心情悲痛地听着她的讲话,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加紧为和平事业著书立言。”她用行动印证了她的许诺:超过一百名英国妇女在西尔维娅的组织下向德奥两国的妇女寄出联名信,信中提到“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痛苦过去……我们必须一起推动和平的到来……在这令人悲痛的时刻,我们就是你的姐妹。”
欧洲不乏像西尔维娅和哈迪一样不忘初心的和平主义者:饶勒斯险些被沙文主义者砸死;罗莎·卢森堡在国内不停地组织和平集会;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为玛格丽特·霍布豪斯写了代笔信《我要上诉》,控诉战争的无理和愚蠢;埃米莉·霍布豪斯参加了1916年在瑞士召开的民间和平会议,她甚至孤身会见了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贾高,幻想着自己在布尔战争时的胜利能够重现;艾丽丝·惠尔登被污蔑锒铛入狱后呼出绝唱:“世界就是我的国。”沙俄的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欢欣鼓舞的伯特兰·罗素写道:“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这个国家正有一千多人身陷囹圄……如今,那些在世界一片黑暗之时被迫开始战斗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黑暗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获得的新的喜悦与希望,狱中的他们也感受得到。”
这种种过后,埃米琳·潘科赫斯特和她的大女儿就真的不可理喻吗——并不见得。她们或许怂恿了数十万英国青年奔赴战场,但她们的女权事业从未停息,在获得政府默许后,英国的女权事业可以称得上是急转直上。劳合·乔治曾派遣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前往革命后的俄国。在彼得格勒,克里斯特布尔见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军长及其带领的女兵团,时年25周岁的玛丽亚·波琪卡丽娃(Maria Bochkareva)组建了“黑寡妇营”,这支部队曾成功占领数座德军战壕。时至今日,我们不免反问,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母女突然转向战争的决心,英国政府能在战争结束后宽宏大量地赋予妇女投票权吗?如果没有潘科赫斯特和政府取得的国际声誉,战后德、奥、法、美还能在短时间内赋予女性普选权吗?这些答案都是不可知的。但唯一肯定的是,时至今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仍然还只是个理想,偏见和迫害从未消除。和平从来都只是泡沫。
1928年的一天——这一年大战中的英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埃米琳·潘科赫斯特的棺椁被超过10000名她的追随者包围,她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克里斯特布尔·潘科赫斯特在战后来到了美国,并将余生都投入到了宗教工作中,最终于1958年在圣莫妮卡去世。
西尔维娅·潘科赫斯特余生在埃塞俄比亚度过,她被海尔·塞拉西一世授予了各式勋章,并最终于1960年在亚的斯亚贝巴去世。
5 ) 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是去看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看完了小清新忽然瞅见Suffragette的宣传海报,看到梅姨,Mulligan和Helena的三个大脑袋,忍不住又看了这部。本来是想回去写论文的,呃,deeds,not words!
Suffrage指选举投票权,或者叫参政权,电影suffragette 译作妇女参政论者,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惜暴力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的女性。当时致力于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团体主要有两类:一类采取游说或请愿等和平运动方式;而另一类则不惜激进运动和暴力手段争取权利。后者就是suffragette,尤指当时英国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的成员,她们的领袖就是电影里梅姨饰演的Emmeline Pankhurst。打酱油的梅姨来去匆匆地发表了振奋人心演讲,高喊“别说,去做” (Deeds not words),“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成员们高举手臂慷慨激昂,其中之一就是女主Maud Watts。
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英国伦敦,在那个女性没有参政权、声音受到蔑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不受男性尊重的时代。尤其是底层女性,逆来顺受地过着艰辛的生活。电影中,Maud问直男癌丈夫“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将来我们有了女儿,她会过怎样的生活?”,丈夫不假思索地说:“像你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生活,就像她一样,底层出生,从小在洗衣厂做工,工时长薪水低,被雇主性侵敢怒却不敢言,嫁给同阶层的丈夫,蜗居小宅,工钱上交,履行着女人的天职“洗衣做饭带孩子”,就这样过一生当在国会作证被问“投票权对你有何意义?”时,她说“我想也许,在这辈子,生活能有所不同。”是的,她在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Maud心态的改变是有迹可循的。其实一开始她并非suffragette,遇到暴乱抗争运动仓皇而逃,偶遇诊所里suffragette的集会并未参与,甚至第一次入狱被提审时她也强调 ”I’m not a suffragette”。后来,生活所迫,政府所激,领袖鼓舞,同侪激励,她逐渐觉醒,有了改变的决心和勇气。当撞见工友Violet才12岁的女儿被雇主性侵,她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屈辱、愤恨,却无能无力,也许,她该做点什么。最初的转变,也许从阴差阳错地替Violet到国会提供证词开始。当国会成员承诺考虑修改法案,她无疑是满腔期待,可后来却意识到骗局、被卷入抗争然后被捕。当被释放回家时,丈夫让人心寒,他不关心妻子有没有受苦,只是劈头盖脸责怪她弃家庭于不顾,让自己蒙羞。当她看到同事不惧暴力镇压勇敢反抗,当她被领袖的演讲激起满腔热情,当她协助领袖逃走再一次被捕,当她被丈夫扫地出门、被邻里和同事冷眼旁观,当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子被收养却因自己没有监护权无能无力,当她又一次被雇主打压……她终于不再沉默,不再胆怯,她反击雇主、不惧政府威胁、拒绝拉拢。终于,她选择了勇敢抗争,投入运动最前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suffragette。
她们炸邮筒,破坏电讯系统,炸政要官邸,被捕入狱,饱受折磨,绝食抗议。当时政府担心她们会在狱中死亡,担心被抨击手染献血,就把食管插入绝食者鼻中,强迫进食。 此外政府还通过了“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就是在绝食者濒临饿死边缘,特设她们出狱,待她们身体复元,再加以逮捕。因为猫有先戏弄老鼠再将其杀死的习性,故名如此。suffragette一次次入狱,不断地抗争。最终,Emily冲入马场撞向国王的马匹,让国王和全世界震惊而关注她们的抗争。
Maud写信给拉拢威胁他的警官时说“我们是平等的,我的价值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是呀,如果像法国大革命说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就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享受同等权利。妇女参政、拥有投票权一点儿也不奇怪,就像工人阶级的男性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投票权。儿女和妻子也非丈夫的附属品,父母对儿女应有同等监护权利。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的确应该做个守法的人,但如果立法有问题,应该先完善立法,然后遵纪守法。有人说,那非要暴力运动吗?其实她们不是没用过和平方式,最早是1832年众议员亨利·亨特(Henry Hunt)代表玛莉·史密斯(Mary Smith),向众议院呈交要求妇女参政权的请愿,到影片中的1912年,80年过去了。之后1870-1884年,国会几乎每年都有就妇女参政权的辩论可是,一次次地和平请愿和游说,政府还是无动于衷。还有人说,不能像甘地老爷子那样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理论上可以,也确实有人批评运动者开始过分集中在国会运动,忽视了动员全国各地群众支持的机会。但看看电影中当时的环境,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所谓的国会听证是形式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在是漫漫长路。无论如何,我还是由衷地敬佩那些勇敢的suffragette,“虽千万人吾往矣”,她们勇于追求和维护应有的权利,不惧暴力压迫,甚至敢于流血牺牲。而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没有胆量和魄力,就是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有什么立场去讥诮和奚落呢?
本片卡司十分强大,主演表演很棒,几个配角也相当出彩。配乐也棒棒哒!整部电影的基调沉重,虽无大起大落,却不觉冗长枯燥。结局也非运动胜利的大煽情、更改法案的欢呼与喝彩,而是Emily葬礼的黑白与默哀。然后就是黑幕,打出了一行行白字:
1918年年满30岁女性拥有投票权
1928年女性与男性有平等投票权利(年满21岁)
然后就是其他国家女性获得投票权的年份……
……
1949 China
……
1949年至今,仍有许多沉痛和代价!需要反思的何其多,需要完善的又何其多……前路漫漫,而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因为总有人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寻着公平公正、爱与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后来几个小八卦:
1. 扮演Maud工友Violet的Anne-Marie Duff 是一美James McAvoy的太太,姐弟恋哦~
2. 1912年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愈演愈烈,当时的首相H. H. Asquith差点儿让步,却在签署文件前临时反悔,Edith打破他办公室的窗户表示抗议。有意思的是,电影里Edith 的扮演者Helena Bonham Carter竟然是H. H. Asquith的great-granddaughter。
3. 电影中并未出现首相H. H. Asquith,而出现了当时的内阁大臣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 就是历史课本里的那个后来当上英国首相,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是克里蒙梭和威尔逊。对了,会议还是那个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来着。
![]()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
6 ) 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英国14年交出了pride,15年交出了suffragette.
感觉好像很难想象,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百年来的事情而已。(片尾字幕显示:最早的是新西兰1893,美国在1920,英国在1928)更令我震惊的是,在影片描绘的1912年,尚没有选举权的妇女们,还没有对自己孩子的权利。(In 1925, the law recognised a mother's rights over her children.)
现在的网络环境里有些话题永远无法好好谈论,总是无休无止的党同伐异。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现在这个程度,前人已经付出了什么吧。
一些记下来的台词:
"You want me to respect the law, then make the law respectable."
"It's deeds, not words that will get us the vote."
"The finest eloquence is that which gets things done."
"I would rather be a rabel then a slave."
"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
"We break the windows. We burn things. 'Cause war is the only language men listen to."
"We are in every home. We're half the human race. You can't stop us all. And we will win."
电影里那个支持妻子,帮助女权运动的男士太令人敬佩了。这世上多的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比如小本演的那个丈夫,我实在也骂不出口,他也是做了多数人会做的选择,不显得奇怪的选择。
记得之前去NY City Museum,有一个展厅专门记录的是平权运动,从同工同酬、黑人、女性、到LGBT,那些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斗争。
不知道多少年后我们的教材里也会有这样一章。
题外话。
编剧Abi好像很喜欢女性视角哪。当时追着这部路透,想着我们Bel和Freddie又演同一部啦还是差不多的时代背景,结果并没有对手戏XDD 用的梅姨演女权组织首领也是挺合适…梅姨还演了她编剧的铁娘子。
女性的权利要男性批准,同性恋的权利要异性恋批准,社会还真是公平呢。台词写的很棒,意义比内容更好。小本为此片贡献出了演员生涯中最直的一个角色,个人感觉把他自带的基佬气质遮盖的很好,为本老师的突破点一个大大的赞。
豆瓣8.0,IMDB6.9,这个评分的差距,似乎就是两个文化世界对女权的渴望之间的差别。
Your mother's name is Maud Watts, don't forget that name, cause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find me. Will you find me George?
片子里Suffragette这个词就像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一样被人当作瘟疫,女主起初拼命强调“我不是妇女参政论者”,最后却发现,这是女性争取人权的必经之路。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不想用和平的方式,我们诉诸暴力,是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肯听的语言。
电影最后按时间线滚动着女性开始拥有选举权的国家,到1949年那里出现天朝,听到旁边一个人蛮吃惊地说了一句China?。。呃 实力尴尬吧。 ps:Carey演的真好
反抗并不是成为对抗者,只是想成为参与者;奋身呐喊并不是想得到更多,只是争取本该拥有的平等;抗争并不想付诸暴力,可这是男权社会唯一会被聆听的语言;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伴随着无尽的鲜血和牺牲,事到如今,你问我为什么依然感同身受,因为如今的现状并未改变,希望我们不负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明天就是妇女节了,想起这部电影。看着票圈里一片女生节的气氛,觉得悲哀。女生节的本质就是age shaming,认为“妇女”意味着“老女人”,意味着女性的“价值折损”。很多女生竟然也乐得在众星捧月的假象里被消费被剥削。姑娘,你的价值,只有年轻的脸蛋和身躯了吗?那我们和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其实这部电影我本不想打五星,情节比重安排有些不妥,主角的光芒被众多配角淹没。但在此刻,我愿意给它满分。我希望这种主题的电影能够为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希望它是世界平权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力量。希望我也是。
一个世纪前的英国的直男癌就跟现在的中国一样严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牺牲而成。妇女选举参政权的争取,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一场仍将继续的革命。妇女参议政地位之艰难,离不开千百年人类社会之男女分工,宗教观念之束缚羁绊,文化礼法之旧习沉疴,然而人类社会之进步,就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上的不断解放,妇女如是,残障人士同性恋亦如是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穿裤子,你剪短发,你进学校,你读大学,你当众说话,你开车,你有自己的孩子,你免于被强奸和骚扰……直到你投票,都不是免费的,而是有人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将你从强权中赎出来的。让你的生命发光,照亮更多在黑暗中的人。
国内不引进太可惜了。如果不发声,不流血,不去斗争,而是只是祈求上位者的怜悯——这个世界永远不会为你改变。被捕的五位女权斗士,被关闭的妇女法律咨询事务处,就是最好的佐证。
女权主义者现在依然被人们当作瘟疫,尤其在国内。女主刚开始拼命强调“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最后呢,身体很诚实的发现,女权是女性争取人权的必经之路。我们诉诸暴力,是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肯听的语言。
认为现在“田园女权”四处重拳出击,让人反感,加剧女权污名化的,建议看这部电影了解下到底何为激进。要我说,打拳还是打太轻了。
不出意外地编剧导演全是女性。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妇女节当天看得汪汪大哭。我也曾像女主那样自称“温和女权”,有过否定和想要割席的阶段,如今却非常怀念当年那些曾被称作“极端女权”后来在网络上被消失的女性们。感谢你们砸开的窗,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除了一众英国女演员的精彩演出,本老师出色地演了个直男癌,跪下了……
哭死了。不打五星对不起女权先驱,对不起自己。前些日子女同事好心提醒,不要总在朋友圈公开谈论女权。我理解,不诧异。但女权不是邪教,不崇尚女尊、争夺绝对化的女利,何需隐瞒?会遭打压、排挤、嫌弃?还是得罪几枚直男癌?如果一个地方需要压抑真实属性才能活下去,那它可能压根并不适于长期生存。
但是我们不能对桌上的剩菜残羹心存感激,若不能求得一席,那就把桌子掀了。
这个电影告诉你某些"西方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是怎么得来的。当然,这跟你和你"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祖国"并没有任何关系。
这部电影带给观者的启示是:看到有人上街举着条幅呐喊,呼吁平权,游行,饥饿抗议,如果做不到加入和支持,也不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笑ta们歇斯底里。随意把ta们边缘化妖魔化,就等于站在了压迫的那一方。(by:豆友阿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