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木村拓哉:华丽永远
人是微小的。愚蠢而弱小的生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强大,努力长高就会受伤,而自己又会让那伤口变大。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伴随着重重的困难,而且梦想还会时常使人感到痛苦,但我依然相信梦想能够冲破阻碍。只有那些将热情倾注于梦想的人们才会充满力量。而迷失了信念的时,所有的荣光将随之消逝。
——《浮华世家》结局篇里的铁平独白
看完《浮华世家》。哭到眼睛肿痛。泛滥的,无穷无尽的悲伤。想想,到底是喜欢了近十年的男人。除了木村,或许,现在不会再有一部戏能让我哭成这样了。虽然看片子也常流泪,但像这般失态,记忆中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过了。说起来,也算是阅日剧无数,明知编剧们熟谙的流泪之道,却也只能如其所愿地崩溃。
人心只有那一点柔软的地方,一击即中。
压抑的开始,压抑的结束。仅有的片刻欢愉,愈发让人心痛。仿佛就如铁平在遗书中所言:我生来这个世界的所有意义,不过是为了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只是,梦得越美好,梦醒越残忍。
在万表铁平的人生中,仿佛只有这两年的时间是真正存在着的。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挥洒激情,那种怀揣理想并为之努力的幸福,看着谁都不禁会动容。大同银行的行长、搬运工、差点背叛他的财务。曾经有一刻,他离梦想已经这么近,高炉,钢铁,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走向世界,一切几乎垂手可得。无奈,最后还是失之交臂,越行越远。
天弄人,人弄人,或者,只是现实弄人。铁平有的,仅仅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全部的勤恳和的热情,但却根本不足以抗衡那个强大的黑暗体制和险恶的生存环境,甚至与亲情无关。即便怀有理想的人,最后终于因为处境的艰难,自身的弱小,尔虞我诈的残酷,而选择了自杀。可惜,这不是偶像剧,没有欢喜的结局。 这一次,木村演的是历史,也是现实。现实就是叫你远离梦想。
到现在我终于发现,为什么他可以把谁都演的那么好。因为他已经可以控制脸部的每一寸神经,所以,他才能表现出比平常人要丰富得多的感情。即便缓缓地,转动唇角,都显出那么真切的忧伤,还有,力量。是的,一种力量。始终觉得,木村身上有一种让人窒息的坚定的力量,尽管被掩藏在了他那颓废不羁而忧伤迷茫的外表下。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决绝地追求似乎遥不可及的理想。炙热的执着,却时时会因为失败的迷茫,但即便如此,也绝不放弃希望。每一次都叫人欣赏,却又心疼。那是一种即使身在谷底依然要坚持的勇气,一种把自己抛在最低的位置,却努力再努力地向心中的梦想前进的斗志。不轻言理想,也不轻言放弃。他从不高高在上,却每次都能光彩照人。
《长假》里,濑名决定要卖掉钢琴,当他最后一次弹毕,合上琴盖时,那双含泪的眼睛的特写,直到现在过去七八年,我闭起眼都能想得起来。还有佟二,在替已经死去的常盘贵子化完最后一次妆时,他长时间地,面无表情的对着冰冷的她说:“你笑啊。你怎么不笑。我把你化得这么美,你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然后长时间的静默,最后瞬间崩溃。
颓废和不羁都只是他用来柔化坚强和力量的外表,而内心的执着却无法隐忍。人,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坚定而华彩。好在,日剧从不会让你真正绝望。即使一边泪流满面,失声痛哭,一边也总会让你充满希望。就好像佟二最后的理发店,好像长假过后濑名和南的辉煌。就好像,对着铁平的遗照远处高炉燃起的熊熊火焰,就好像,二子和四四彦可以去美国,就好像隐忍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宁子,终于可以勇敢地堂堂正正地肩负起这个几乎已经腐朽的家族。
晚上,在金茂脚下,看到迎面走来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肃然起敬。我想,因为木村,因为《浮华家族》里的那些炼钢工人,从此以后,我会对所有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心存敬意。因为他们的简单,他们的纯朴,和他们或许单纯的想看到大楼建起,想看到钢铁出炉的梦想。
http://stellaly08.blogbus.com/logs/7642121.html 2 ) 滴血的华丽终究敌不过纯净的白塔
想了好久文章的题目,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无法把它们概括的更简练一些,大概是归纳能力有所下降吧。最近开始重温过去看过的日剧,突然觉得山崎丰子是一个很可怕的女人。她对世事精准的洞察力,让女性作家获得了与男性作家比肩的文学地位。从高中开始,我断断续续看过她的四部作品,觉得一部比一部沉重,一部比一部尖锐。很多时候,当现实被赤裸裸地剥离开来,仿佛一个人一直不敢面对的隐私突然暴露于众人面前,所有矛盾会在一瞬间激化,尴尬、恐惧、失落,继而失去情感的依托。看山崎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人一次次地体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欣喜与绝望,如同乘坐游乐场的过山车一样,不停地游移于颠峰与低谷之间,在虚构的世界中,折射生活的善良与丑恶。
也许是对山崎的作品一直有一种情结,所以对任何一部打上山崎丰子名字的影视作品都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其实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而言,要想在内容与创新上有所突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白色巨塔》挣脱了这个怪圈,它让我相信在小银幕放映的电视剧也能够有和电影艺术抗衡的力量。甚至一度使我相信,电影并不一定就是影视艺术的最高殿堂,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也可以取得撼动人心的艺术冲击。因了这个原因,我始终坚信这部富士电视台45周年的纪念作品,代表着日剧制作的最高水平,而那些有着山崎丰子原著保证的电视剧,从筹拍之日起就有了一种比其他作品深刻的力量。潜意识里有了这种想法,就不能不对日后上映的《华丽的一族》有了一种无限的期待。然而,老话在这里又得到了印证,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华丽》带给我的是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但也不过是停留于表面,缺少了一双直抵人心的坚硬触角。其实如果没有《白色巨塔》专美于前,《华丽》的制作绝对属于上乘,就是在这部电视剧之后,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木村拓哉的演技可以如此之好,不得不对这个演员刮目相看。但对于演技的成功而言,剧本的成功才是整部作品成功的基石,而《华丽》恰恰败在了这一点上。
对于批判型戏剧而言,我更愿意看到纯净的残酷,一切发生的顺其自然,人性的脆弱是因为社会大背景造成的,而不是将一堆戏剧冲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努力构筑一种苦大仇深的假象。《华丽》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力度很强,却只是将问题一件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失去了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更多只是流于表面,缺少一种向下深入的力量。这一点对于一部针砭社会现实的作品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财前五郎与万表铁平相比,都具有一种山崎式的执著与坚忍,但与之不同的是,财前的命运能够反映很多在尘世中奋斗的人们的相似际遇,他们努力拼搏,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自身价值,也会有迷失和惘然的时候。因此,即便《白色巨塔》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医院,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每一个观看过影片的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一种人性的归属感,有一种贴合实际的现实意义。如果说《白色巨塔》是现实社会的缩影,那么《华丽的一族》只能算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戏剧冲突的产物。尽管摄制组很卖力,导演的野心很强,我却依然不认为其有媲美《白色巨塔》力度。也许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影片中设置了太多的巧合,让一个原本展现金融界残酷竞争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高度,降格为一个家庭的斗争与羁绊。一部成功的作品需要戏剧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只能平平淡淡乏味枯燥。但假如剧本设置的特殊性太强,戏剧冲突安排的过于强烈,就只能将故事局限在银幕上,做为讲述传奇类的影片还好,而对于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当最后的枪声响彻于清冷的山林中时,万表铁平的命运让人悲叹,却无法让更多的人引起共鸣,不能不说一大遗憾。仿佛架空于社会现实之上,缺少了与观众思想的交互性理解。
当然,如果单纯把《华丽的一族》理解为万表一家的命运,而不涉及对金融界的针砭时弊,那么《华丽》的剧本就真的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戏剧冲突太抓人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绝对能够让那一个个电视前的遥控器停留下来。只是这样的解读是否符合山崎的创作初衷呢?身为观众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承认自己是带着一种对《白色巨塔》的崇拜色彩去观看的《华丽的一族》,这种有色眼镜一旦带上就很难看清一个事物的真实面目,那么就只有让时间去沉淀银幕中的那些形象了。多年后,假如随着岁月的流逝让那些曾经的情节变为一个个模糊而散落的碎片,心中却依然保留了一份被作品感动的真实记忆,那么所谓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我的博客:
http://charlotte0212.blog.sohu.com 3 ) 華麗なる一族 有感 !
很久没有这么激动了,很久没有流泪了。
刚刚看完華麗なる一族电视剧(又名浮华世家),很感动!
故事是讲述在50-60年代日本经济动荡腾飞时期的故事,那个时候 SONY 松下 东芝 三菱……等等都还只是个小企业的时候。
故事大概就是,一个想做出能够与世界上最顶尖企业竞争(或者说超过)产品的特种钢材愿望吧。
故事中间穿插了很多小故事,可是看了从头到尾都是很想那个企业家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在里面也明白了作为银行家应该有的信念,(只是我主管的认为的是对的和好的那一方吧)
故事的结尾最后,那个企业家的梦想破灭多次,跌荡起伏,中间矛盾,斗争非常之多……
到后来那个企业家自杀了………… 我之前看的一直有种哽咽的感觉,可是到哪里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很久没有看电影电视什么的而哭了。
哭的时候想到去年在上海辞职之前的夜晚,在公司加班,想想自己的“梦想”想想自己的现状,在12楼看着上海的夜晚,酝酿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往下流,越忍耐,眼泪越是往外涌……
恩……还想到了很多,但是最深的一句话还是,中国不是思想的输出国这句话最让我难受…………
我觉得还是这么个题材很让我感动吧,很喜欢这种有信念和梦想的人,也由衷的和那位企业家一样能够做出能够与世界竞争,或者超过他们的想法吧,而那句中国不是思想的输出国这句话的感受我想可能就是跟多年以前中国被人称呼为东亚病夫的感受是一样的吧……
我想我得感谢这部日剧,感谢这个编剧……
我认为这次的共鸣能让我产生更多的坚强改变自己身上的更多毛病吧。
还有希望能碰到那位企业家的银行家一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了,就算那样失败也是很开心的。
4 ) 电视剧版《华丽家族》(又名《浮华世家》)的功过
由木村拓哉主演的《华丽家族》,在1月14日首播以27、7%的高收视开播,一直到3月18日最终回30.4%收宫,几乎一直占据着1-3月的最佳收视,最高收视甚至达到44%,不愧为冬季档首选日剧!
日本的国民偶像木村拓哉久违荧屏四年之后卷土重来,依然雄风不减,再次称霸日本电视。作为普通电视剧来说,如果收视达到那么高,显然是毫无疑问的杰作了,但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照山崎丰子的原著小说改编的,无疑就不能那样低标准了。
电视剧将父子矛盾提前激化
虽然退一万步来说,拿原著小说与电视剧做对比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的表现手段,但既然已经有了《白色巨塔》那样超成功改编原著小说的典范,大家也就难免不生出相同的期待来。老实说,要不是看到那个极端弱智情节(阪神钢铁的员工掉入海中,铁平非常雷锋的跳下去救人)的发生,我大概还不会去追看原著小说,差点以为山崎丰子在原著中就这样写的,随着电视剧这样连续三个月看下来,我也总算非常艰难(平心而论,这部小说写得实在太专业与沉重了,绝对不是流行性读物,也没有《白色巨塔》那样线索清晰)地同时把厚厚两大本,长达85万字的原著读完,才惊觉电视剧改编得实在太多。
电视剧《华丽家族》开篇就将大介与铁平的矛盾推出,迅速激化,果然非常吸引人,但也客观上造成一个问题,让观众过早开始关注家族中的复杂关系,而对故事中涉及的钢铁企业、银行金融背景缺乏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当然原著中非常艰涩的钢铁创业过程、复杂的金融背景以及纵横交错的财经界政治界用电视剧的形式来表现,大概也是极为困难的吧,除非是完全不顾观众需求,一味追求所谓的名著效应,这在完全商业化的日本电视台,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使电视台愿意,木村拓哉大概也不会同意。所以从整个剧情来看,编剧桥本裕志可谓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将原著纷繁芜杂的剧情梳理地异常清晰与干脆,只保留了最必要的企业背景与金融情状,以及概述了一下当时日本金融界、财经界、政界等勾结的情况,有效地避免了观众不对这样复杂专业的背景产生腻烦,也删除合并了一些不重要的角色,防止过多的人物干扰观众的收看,从大的方面来说,编剧这样的处理绝对是很聪明地做法,也是保证收视高开高走的好办法,毕竟虽然同是山崎丰子的小说,与《白色巨塔》的斗争仅限于医科大学内部不同,《华丽家族》不仅要讲述钢铁企业、银行业的复杂关系,更要发散型地阐述出生产企业与金融业的互相支持互相利用,以此为背景衍生出的企业与金融的黑洞,更刺激政界干涉等种种复杂形态,结合当时波澜壮阔,暗涌四伏的七十年代整个日本生产力上扬的历史背景,显然用电视剧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会非常吃力。
铁平形象绝对完美化
但编剧这样处理的第一个弊端就是造成铁平这个人物的虚幻化完美。铁平这个人物的高大完全是建立在对钢铁企业的无比热爱与执著上的,原著中,首先反复强调铁平是技术派出身,对于如何锻造优质钢铁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但对于这个电视剧只是匆匆带过,不仅没有必要的放大与补充,还略去了原著中一些表现铁平如何在技术上与工人争论,最后说服工人的细节,这样,在电视剧中完全看不出木村在技术上有什么过人之处,进一步来说,阪神钢铁的员工们是凭什么对这个总经理那么拥戴的,在电视剧中完全找不到理由。原著同时又指出铁平对经营方面不仅不懂,更有些轻视的态度,这也是他最后受制于大介的根本。
但电视剧也没有充分展开这点,还删除了原著中一个重要情节:在美国要货方忽然要求暂缓供货,使得阪神钢铁陷入困境时,铁平尽管不擅长经营,还是毅然只身前往美国斡旋此次危机事件。同时压缩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木村饰演的这个铁平,怎么看都在事业上的表现始终蜻蜓点水,过于浮面,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了以后说,木村演的铁平看上去缺乏一个钢铁企业家的实干气质。
而虽然原著中也没有很明显的表现铁平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在艺妓馆狎妓之类的细枝末节也没有太过隐讳,电视剧大概是因为照顾木村拓哉的形象,完全将这些负面因素省略,结果就出来一个毫无缺点的完美形象,太没有说服力了。
编剧对于制造戏剧冲突显然得心应手,从第一集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而且逐集推进,越到后面越是欲罢不能,绝对称得上是编剧高手,问题是开播前就高呼这个版本将把原著以万俵大介为重心的故事改成以他的儿子万俵铁平为中心开展故事。但直到最后一集之前,非但没有感觉到铁平是第一主角,反而强化了大介的掌控重心位置。
大介逼死铁平岳父
电视剧一些小的改动就不说了,第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铁平的岳父大川之死,原著中大川并非是被大介逼死的,只是自己的癌症发作而死,这样的改动本来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非常出彩,既符合原著中大介的性格逻辑,也完全符合原著的精神。而原著中大川死前也没有见到铁平最后一面(当时铁平正在因客户方面出问题而在美国极力斡旋中,这个段落恰好也被编剧删除)。问题是客观上,这样一增一删,进一步强调了大介的阴深与狠毒,弱化了铁平在整个故事中的分量。所以,这个改动可谓在两个角色的对垒时无形中弱化了铁平。再加上其他对铁平戏份的削减,不知道剧组凭什么说把大介的重心交还给铁平了呢?
而且电视剧对于大介与铁平的父子关系从第一集开始就针锋相对,到大川死去的真相被铁平知道后完全激化,两者对立的矛盾远比原著中来的早,原著是到了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铁平才怀疑自己的身世的,原著中此前铁平对于大介还是一直是比较尊敬,因为还是需要父亲的支持,所以一直没有和大介翻脸,仅仅是无法亲昵起来的态度。
吸收存款激烈程度被淡化
不知道是不是担心新世纪的观众对上世纪的故事不感兴趣,阪神银行为了在短期内大量吸收存款所做的努力,也被淡化,虽然和原著一样保留了某个分行的角川行长(这个演员就是在《白色巨塔》中被唐泽寿明误诊的那个倒霉患者)为了达到存款目标累死的情节,但在电视剧中语焉不详,让人看得莫名其妙,怎么吸收存款还会死行长?看了原著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代的日本,每家银行在吸收每个储户所做出的努力简直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不但要挨家挨户去分送礼物、笼络农户,以及帮农户规划资金的使用,承诺将来给于他们种种优惠条件,甚至银行职员还要帮农户们去种田!原著将这些叙述得十分详细,才能让读者或观众了解到分行行长面临的压力,这样心脏病发作死掉才不显得突兀。电视剧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就使得行长的死毫无意义,莫名其妙。
改变二子的发展脉络只为神化铁平
铁平的塑造不够丰满已经成为事实,银平的选角也有些问题,原著中的银平是个用表面冷酷来掩盖自己虚弱的早熟青年,内心充满挣扎欲望但又对现实毫无反抗能力的一个人,山本耕史的娃娃脸与银平这个形象实在反差太大,表演上仅仅是强调了这个人物的虚弱,冷酷就谈不上了,倒是有些过于玩世不恭了。删除了三子这个女大学生角色可以理解,但最让人困惑的是对二子这个角色的改编,原著中二子是反抗大介、相子最突出的一个人物,不仅绝对地反抗相子安排的既定相亲局,事实上也造成了相子在总理夫人面前的失礼,而且更高调地坚决和四四彦共赴美国,挣脱了家庭的束缚,是整个家庭中最让人激动的角色了。
电视剧居然将她改编成在高炉失火时主动提出与四四彦分手,唯一的解释就是怕二子这个真正挣脱家庭束缚的形象夺了铁平的光彩,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来这样改编。
删除三云被搞,增加法庭对质戏
在铁平自杀前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也有一个小高潮的营造:原著是大同银行内部针对三云总经理开展的一场罢免运动,尤其是三云经理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加内部会议所遭受的突然翻转,也是机锋暗藏,高潮迭起,充分显示了金融界的尔虞我诈与政界的黑暗肮脏。
电视剧中却大刀阔斧,几乎完全将这段抹去,只交代了一下结果,取代这段的是铁平与大介在法庭的对峙,被编剧用作铁平对父亲大介的最后一击,从戏剧效果来看,当然是非常强烈,然而在初审以后立刻就出现大介用帝国钢铁企业的人替代铁平,撤掉铁平对大介的起诉,不禁让人奇怪,大介怎么这次反应如此迟钝,等开庭以后才想到撤销铁平职务,明显与大介一贯精明谨慎的性格不符,而事实上,在小说中,大介最怕的就是这样父子上法庭的舆论丑闻,因为无论铁平是否成功,只要闹上法庭,就将对万俵家族的名誉产生最大的伤害,进而影响阪神银行吞并大同银行,所以大介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这个事情闹上法庭的,像电视剧那样初审以后才中止,不仅小看了万俵大介的城府与手腕,而且实质上对舆论已经完全失效,在
这样的情势下,事实上阪神银行想吞并大同银行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原著中其实铁平根本没有上法庭质问大介这段。
铁平自杀得毫无逻辑
不过电视剧的最后一集倒是拍得非常不错,也真正将铁平的主人公地位凸显出来,用了将近90分钟的容量来交代铁平在整个自杀过程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以及与大介的最后对话,木村的演技在这一集中总算是充分体现出来了,最后对质大介的一场戏被木村演得既悲又愤,更有回天无力的力不从心,与生为万俵家族的无奈。但仍有一个重大的改编,与原著不一致,从严重程度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人物逻辑的。那就是,原著中直到死前,铁平始终没有机会去直接质问大介,大介就是拒绝和铁平见面,电视剧却在铁平离开家族之后又安排了和大介的最后一次交锋,大介终于承认一直针对铁平就是因为怀疑他是敬介的儿子,而铁平才因此悲愤莫名,极度痛苦的。要说自杀,应当是在这段对话之后自杀才是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的。然而,铁平却选择在这之后奔赴筑波深山,那么显然是已经宣泄了情感,接受了这个事实,才在几天后去深山的,如果一进山就自杀,那也可以理解为是想要仪式性地死在童年时和祖父经常出入的地方,但偏偏是又过了几天,直到大晦日(除夕)才自杀,就完全没有直接理由自杀了,请问铁平还有什么必要自杀呢?还好像一定要等到除夕才死一样,太过刻意了。
而根据原著小说的情节,铁平此后其实一直没有机会质问大介,因此非常郁闷,才去筑波雪山散心,直到此时他还没有要自杀的念头,到了除夕那天早上,是通过报纸得知三云总经理因为处理阪神钢铁放贷事件被罢免,感到无比震惊,打电话去证实了这个消息之后,才万念俱灰,怀着因为自己而造成好朋友遭受如此重创的愧疚心情决定自杀的。所以,虽然同样是自杀,但心态完全不一样,小说中是因为愧疚而自杀,电视中的死却好像是因为对身世的愤恨而自杀,但自杀如此滞后又让人莫名其妙。当然,因为是木村出演铁平的关系,最后一集把铁平又一次进行了人为拔高,将他塑造成一个怀有对受害企业员工谢罪,同时又有为了不让自己的存在使家族蒙羞的心情,这样一个高大形象的铁平恐怕已经完全不是原著小说中那个人物了,而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国民偶像木村拓哉的完美化身,所以最高收视在这一集中飙升也是自然的吧,有日本朋友和我说,他们日本人对自杀的看法和中国不一样,对于那种为了顾及别人而自杀的人特别尊敬,不是视为懦夫而是视为英雄,显然编剧正是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心理,才如此塑造的。
时代感不够强烈
此外电视剧还有些小问题是,如何让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来吸引现在的观众,别的不说,光是那时的衣服发型的审美趣味就和现在相差颇远,如果真实按照当时的风潮,显然会让现代的观众无法接受,好在这是个正剧,所以基本上所有角色的造型都按最正统的路子走,男的大部分西装,女的也是中规中矩的洋服,既不过分时髦、也不显得落伍,基本上看不到时代的痕迹。同样,绝大部分的室内场景也很中庸,没有刻意地渲染家族的豪华,唯一比较扎眼的是铁平家的场景设计,这样的大开间与屋内摆设应该明显是现代人的眼光,特别是影壁的修饰方面尤其后现代,即使说那时的豪族可能受西方影响比较大,会倾向于西式设计,但也不至于会新潮到与现代的流行趋势如此一致吧。鉴于以上因素,在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就经常恍惚,到底是在说什么年代的事情呢?
音乐很出彩主题歌尤其精彩
全剧最值得赞扬的是配乐(说句题外话,似乎每部日本电视剧中的配乐都无比适合),服部隆之的配乐与整个剧情贯穿得水乳交融,对于情节的推动、情绪的渲染与矛盾的烘托,都有着汗马功劳,即使撇开电视剧本身,原声大碟也自有其独立的可听性。而主题歌和《白色巨塔》一样,又一次选用西方名曲,感觉非常到位,老鹰乐队的《DESPRADES》配上剧作的内容,无论是意境和歌词表现的内容,都让人有些唏嘘。至于为什么山崎的电视剧都喜欢用美国的曲子,应该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的日本都是以美国为目标而追赶的吧。其实这首歌日本的平井坚也翻唱过,不过他的英语发音实在是比较汗!
所以,总的来说,这个电视剧虽然还算不错,比《白色巨塔》还是差远了,虽然收视貌似比后者还高,为了国民偶像木村拓哉,为了万恶的收视率,即使是山崎丰子的作品,也不得不削足适履吧。不知道山崎老师自己看了这个剧后会不会满意呢?
5 ) 父之罪
我寫這個標題的時候,忽然反應過來這是勞倫斯·布洛克的那部遠稱不上完美的早期代表作的名字,我是說相比日後成熟的《八百萬種死法》和《屠宰場之舞》。當然馬修偵探仍然迷人——好像扯遠了|||那索性再扯遠一點,好像有篇頗又名气的耽美小說也叫這個名字orz
不過布洛克的小說里有一句很好的話,說“也許是夏娃的錯,誰叫她亂吃蘋果,製造麻煩。壤人類得到分辨善惡的知識,以及經常作出錯誤抉擇的能力。”
恰恰也完全可以用來概括華麗一族全部的悲劇。
我看到第八集還是第九集的時候,跟C笑說這出戲應該有個副標題,比如“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非正常死亡”之類。更早一點的時候,比如鋼鐵廠的職工大會場景,我覺得這分明是朝廷台的主旋律電視劇,謳歌咱們工人群衆有力量,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
不好意思地說,一直到最後一集,我也沒能把這出戲當作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正劇來看。尤其是這樣一個惡俗的結局——到了最後原來大家都是好人,所有的事情不過是誤會一場。拜托,莫非真的要變成和諧社會主旋律範本麽!這樣看來永田大臣和邪惡到華麗的仲村桑才是了不起的閃光的人吶- -+++
萬表大介最後跟柳葉桑說了一句什麼,“商海沉浮,身不由己”。我相信豬豬的翻譯,所以真是恨不得給編劇兩耳光。真是蠢得令人髮指的臺詞!最後竟然還把高爐建起來了,真是理想不滅靈魂不死,還星星照我去戰鬥咧orz這樣看來鐵平兄貴你真是死得其所,光榮又偉大。
所以我要說,在看這出戲的過程里,我不斷地想起楚浮和他的安托萬,絕對同了不起的編劇大人毫無關聯。請相信這只是一個僞劣二文女青年(GJM史東君的說法XD)習慣性的發散思維,和偶爾泛濫的小資産階級情調= =
木村拓哉意外地適合“私生子”這個身份。即使他一副工會主席兼技術精英的標準作派,臉上却常常浮現惶然和詢問的表情。他在這個虛化的1968年的島國土地,穿越一般同少年安托萬以及攝影機后的楚浮相遇,身影重叠之時意外地壤我這樣一個楚浮粉絲追悼起往事。
童年時失去父親的關愛,于是從祖父那裏借;求學之際幸運地遇見柳葉桑,于是接著靠借來那一些溫暖傍身;明明是一段政治婚姻,却爲他找得了一個最接近“父親”的岳父大人——其實這樣說來命運尚且存畱一絲溫情。
然而如同安托萬的每一次尋找都無疾而終一般,鐵平兄貴注定了要以悲劇的結局給這個社會做一次反擊。令人難過的是少年安托萬至少還有時間做一次逃跑,即使他的那個回望是那麼令人驚心動魄地絕望和茫然,但是至少可以試一次。
而鐵平兄貴什麼也沒有了。連時間都沒有。
糖的文里寫過一句“用最基礎的東西做了最絕望的反擊”,確然是這樣,木村拓哉的萬表鐵平,是一個不合時宜的私生子,站在自己“理想”的海市蜃樓前面,手掌拍了又拍,嘴角始終帶笑,眼泪一直要掉下來。然後“轟”一聲,他的世界就此倒塌。灰都不剩。
所以我討厭最後那虛假的父子情深,矯情得破壞氣氛。模仿那個只能保有八十分鍾記憶的走文藝可愛路綫的數學博士的口吻,我就只好恨恨地說一句,真是一點也不利索啊。
萬表大介這個人,要我說就是個十成十的心理病患者!他那種扭曲的心理,真是比邪惡要噁心人得多——看看了不起的仲村桑,哦哦哦,您真是這出戲里最光芒四射的人物啊><邪惡也可以磊落,而一旦墮落成變態,那就只有下地獄一條路可以走了。
而整個萬表家族的人都走詭异路綫。雖然我很看好山本小弟跟我男人搞出點JQ,銀平這個角色却不得不壤我說你果然是萬表大介患者的兒子啊。什麼都不做,倒不如做點壞事,不然您多憋悶啊><
女性角色除了山田优小姐全是活動背景板,IZUMI醬的初戀情懷到最後一點美感不剩,長谷川小姐最後那個幹嚎嚇了我一跳- -
當然鈴木京香要好出一大截,但是偉大的編劇又將她生生寫乾癟了,不提也罷。
最恐怖是鐵平兄貴他娘,最後那段臺詞看得我毛骨悚然。玩3P的丈夫是害死自己兒子的直接凶手,自己雖不是故意但怎麽也算推波助瀾了一把,竟然還要繼續守住這個女主人的位置。如果這就是日本女性的生存之道,那也實在是太泯滅人性了一些。
但是最後一集也有我很喜歡的地方,光綫的運用,大片雲朵的鏡頭,在雪山里美麗得一塌糊塗的雪景。
于是我又會覺得配樂不那麼完美——當然整部戲服部先生的配樂還是好的,至于爲啥一定要用desprado做主題麯,我想也許是主演個人愛好起了很大作用- -最後雪山里的場景壤我想起night wish來,不是夢院那麼灰暗,是一種明亮的絕望,幷且帶著冰雪消融的最後一絲水氣。
既然已經胡說八道了這麽多,乾脆再扯一點。木村拓哉的角色簿上,似乎多是“父親”缺位或者父子關係疏離的角色。
眠森是相當典型的例子。直季的父親將絕大部分時間和耐心交給了實那子,直季最後的迷戀更像是貪戀某種本該屬于自己的感情溫度。
HERO里這種尋找的意味更明顯,久利生明明就是把鍋鳥當成了自己的父親。
美麗人生里出現的是母親,但是可想而知對不繼承家業的兒子,父親是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
GIFT和青春無悔更有這樣的傾向,一個是失去身份的男子,一個則是流氓小混混,要他們去哪里尋找父親。
愛白和長假里沒有交待,但是從取手這樣疏朗的性格來看,應該是最擁有最正常家庭和雙親的一個,而瀬名那樣溫吞黏糊的性格,總讓人感覺成長里缺少了一點男人的影響。
好一點的則是GL和ENGINE,尤其是後者,處在一個收養的關係上,最後的互相諒解就顯得更加重要。
至于PRIDE,野島先生想討論的或許是“母親”角色缺失和戀母情節,自然就失去討論“父親”的意義了……
無論如何,這是我成爲木村拓哉飯這許多年來第一次一集一集追着看掉這個人的劇,這個過程頗有些“在場”的意味。
雖然全然不是盡善盡美的一出戲,但是陪伴我度過了很多時光。非常感謝。
最後要說的是,鐵平兄貴家太郎小朋友真的很可愛。shizuka小姐,快生個這樣的男孩子來吧。笑
6 ) 木村老矣
前阵子发神经,买了N部日剧放在家里,看了《华丽一族》的剧情,发觉是个挺复杂的家族斗争故事,不过呢,冲着木村的名头还是拿下了。原本以为是部很冗长无味的片子,可是我大大低估了山崎丰子的功利,其实也是看完了才知道它是山崎老师的继《白色巨塔》后的另一力作。揭露了社会上层黑暗,充满了政界、金融界之间勾结、贪婪、荒淫的社会巨片,山崎老师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以银行为舞台,揭开金融界黑幕后的众生世相。
让我看的如此“扎劲”的原因在于《华》讲述的是银行的故事,剧中的阪神银行原型是神户银行,大同银行原型是太阳银行,二者合并为太阳神户银行,后几度重组与住友银行合并,即现在的三井住友银行。于是突然想到命运是多么的奇妙,05年小年夜去日联银行笔试,幸好没有录取,否则现在也和三菱银行合并了。为了抗击外资银行对日本本土金融市场的冲击,60年代的日本掀开了银行合并的浪潮。在如此背景下,主人公万表铁平(铁平)为了发展本国的钢铁制造技术,与身为阪神集团首脑的父亲展开了艰苦的斗争。铁平是个永不服输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每一步都走的如履薄冰。但另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一个如此执著的人恐怕最难接受的就是一直坚持的东西最终毁灭了。
此剧的最大优点在于剧情的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剧情都为下一步做好了铺垫和推进,以至于木村的表演倒是没有几处出彩的地方。也许是篇幅的关系,短短的10集似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我并没有看过原著《浮华世家》,看资料原著是以万表铁平的父亲万表大介为主线,通过他的阴险来表现社会的黑暗以及道德沦丧,但《华》在改编时以儿子铁平为主角,视角变成了一个想改变国家命运的永不言弃的年轻人,虽然首播时开出大红盘,但随着剧情的展开,里面的财阀斗争、商战风云似乎渐渐成为软肋,因为日剧最有市场的仍然是年轻化的畅销漫画改编作品,所以一度收视率不敌《花样男子2》,只能吸引年龄层较大的观众群(一不小心,我也成了年龄大的观众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人物的塑造不够深入,一向演惯偶像人物的木村对于这样一个内心冲突激烈的人物而言,拿捏还不够火候。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的原声,很少的日剧采用了气势磅礴的管弦乐作为主题音乐,使得金融和钢铁两大国民支柱产业间的风风雨雨波澜壮阔,历历在目。音乐很好的烘托了电视剧的情节,升华了情感。小赞一下作曲的用心。
最后一集有很多这样sweet的场面,编导似乎想让我们相信:铁平是用死亡斩开他与大介之间的死结,令父亲不再敌视阪神特钢,使阪神特钢得以正常发展,他是个不屈的勇士,有着杀身成仁的崇高。 但是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人是渺小的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强大
努力长高就会受伤
自己又让那伤口不断扩大
愚蠢而又弱小的生命
但也许是因为如此
人类才有梦想
实现梦想与困难相伴随
时常令人痛苦
但我依然相信
能够冲破未来的
只有人类把热情倾注于梦想的力量
可是,忘却信念之时
所有荣光也将随之消逝
这是铁平留下的最后文字。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着人这个存在、生命的意义。在决心赴死时,他依然认为人不能没有梦想,放弃梦想就没有未来。多么令人崇敬的执着。可是,梦想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能用死亡追逐梦想?铁平放下了笔。在雪山上,在过去打猎常住的木屋里,铁平穿着米白的高领毛衣,在骤然亮起的晨光里沉默地坐着,他的眼神他的脸是那么沉寂,却没有了然一切的安详,也没有舍身饲鹰的悲天悯人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他终于无法平息内心的交战,对自己发出了诘问:“但是,我为什么不看看明天的太阳?” 铁平默默地坐着,在他静默的眼神里有无数迷惘和疑问,有许多谜团在生长。所以把男主起名为铁平,多少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意味的。全剧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好压抑。同样是山崎丰子的作品,同样的精良制作、同样的精湛演技,又找到了当年看《白色巨塔》的感觉,和《白色巨塔》里的唐泽寿明一样,这里的木村拓哉也是无懈可击、无可挑剔。
罕见的对主角如此残忍的剧,原来不是所有主角都有光环,还有主角阴影这件事,真的已经无法面对现实暴虐理想主义者那种故事了。一切都不会变好,好人没有好下场,而且你会发现,这才是生活常见的状态……人艰不拆,人艰不拆……
喜欢铁平,但世间太暗,理想主义者必死
有史以来看过的最好看的日剧!! 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估计也是最喜欢的~
补:当年看完向心塞了很久,那种历史和宿命的厚重感,看着让人唏嘘,木村不单是爱情戏吸引人,这类以剧情为主也毫无违和感,和男主角合二为一了。
为梦生,为梦死……喂!(#`O′) 音乐你也太动人了点吧
世界歸根究底不是年輕人的
山崎丰子说:“万表铁平这个角色一方面有着坚强的意志,同时又有着一双悲伤的水汪汪的眼睛,如果不是真正演员的话我想是演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一个既悲伤又愤怒的男人。”
父非父,恋非恋,拨开华丽制作,不过是三点档剧情而已。
一部伟大却被低估的日剧!人就是想要掩饰自己的渺小而拼命长大,因而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为什么不看看明天的太阳呢?也许是因为心灰意冷了吧?
就像一篇华丽的长篇,一开始雪山白茫茫的气魄就很震慑魂魄。最爱那些不经意的笔触,例如那条击掌就会游过来的体贴的鲤鱼,深夜大介看到的蜘蛛吞噬螳螂那幅景象,还有大介和对手商谈时信手拈来的院子里一大一小两块石头的典故,雪山上那头野猪的隐喻就更不用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木村大神自身的理想性本身就是充满了悲剧的意味,而每一个人所背负的故事和悲伤,因为个人性格而引发的偏执或怯懦而导致的悲剧是远远胜于由于外力所引发的。我们生而为人,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悲剧——性格这东西,无论如何总有它自身的缺憾。最勇敢有时最懦弱。
拍得很美
即便是被诅咒的人生,也要怀着与宿命决一死战的勇气,走完最后一里路。铁平穿着阪神钢铁厂的制服消失在茫茫雪山中的背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我为曾拥有追逐梦想的这两年时光而感到骄傲。” 一生的绝笔,也可以如此坦荡至诚。
合同告訴證詞驗血單都是說推翻就推翻,何其隨意的社會。變態爺爺無腦媽媽神經病爸爸聯手毀掉一個大好青年。各位演技沒的說,但劇情不大經得起推敲,只想說大介非常需要心理治療。
给大家讲个鬼故事吧,现实中富人往往比穷人更忠诚于配偶,投入更多资源培养子代,富人更重视与孩子的精神交流,鼓励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健康的亲子关系,反之穷人家的孩子才是一只只下蛋的鸡。请不要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就觉得豪门家族原来这么变态,幸好我是个穷逼。
一个理想主义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这样的故事看过太多——一个理想的追逐者,幻灭似乎是宿命。我不知道这世间有几人能承担起如此的追逐与幻灭,但更令我感慨的还是那些在一路上拼尽力气为理想者开路的平凡人们,他们未必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们給予了奇迹最大程度的祝福,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贵
从来志在千里者都难免冷漠绝情;重情义还有梦想的,割舍不下得多就难成大事,所以大业小情一把抓的则古来稀。金融家族父子孙三代,延绵不断交织的爱恨情仇,每个人的性格动机都站得住脚,结局却只能一声叹息。日剧大多以温情攻心,像华丽一族这样有大时代背景并且大气的作品则不多见。2012.2.4.DVD
生动的外强中干窝里斗。挺喜欢里面的木村,演绎到位。
07年的剧,现在看起来一点不过时,荡气回肠,各种过瘾,结局太虐。白色巨塔、华丽一族、不毛之地,我心目中日剧的三座高峰,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崎丰子。
论找好靠山抱对大腿的必要性。评六星。有原型的故事看起来的确不同 厚重的历史感与父子间的悲剧。一个父亲,为毛要跟自己的儿子如此过不去。变态变态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