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比尔和他的朋友卡茨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山径的故事。
《林中漫步》 (A Walk in the Woods)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同名游记,讲述作家布莱森(罗伯特·雷德福饰)在英国生活20年后,想要通过徒步旅行全长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重新认识美国的故事。这是一个旅途与旅伴的故事。人生、爱情、婚姻、事业与友情,实际上都与旅行一样,都是或长或短的旅程。旅程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伴。好的旅伴,应该是“同道、均衡、协同、有趣的”。所谓同道,就是志同道合,具有共同的志趣和理想;所谓均衡,就是势均力敌,不拖后腿;所谓协同,就是可以互补,形成协同;所谓有趣,就是不死板,富有生气。显然,这些要求是不易达到的。斯蒂芬·卡茨就说不上势均力敌,又胖,身体不好,差一点跟不上布莱森。因为好伙伴难寻,这世界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独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独身。
很久以前,
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意中打开了这部电影《林中漫步》,本没有抱
太大期望,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平淡又温馨的电影,整体的基调是慢慢的,缓缓的,很舒服。
故事说的是一个生在美国,在英国生活了10多年作家Bryson,有一天上了一个
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不写写自己国家风土人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之后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住所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徒步路径
-阿帕拉契亚小径
的起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徒步走完这个长达三千多公里的
山林小路
在发出了无数个邀请给身边认识的朋友后,收到的多数是嘲讽和不理解,只有
一个被转告的年少小伙伴一—Kates 愿意陪着他冒险。而这位哥们,把大半辈子
都花在了酗酒和泡妞的事上,当他看到Bryson房间里各种奖章和荣誉的时候,
内心既是喜悦又是落寞。而这位爷爷级人物是一个身材胖胖,爱吃零嘴,腿上
还装了一副假肢的家伙,看他的身材只能一个想法,这能行吗?(摘自豆辦)
但不管行不行,他们开始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一一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
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
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
床位.
他们没有想过放弃,但是Kates想过偷懒一—租车旅行,然后 Bryson制止了他
哈哈哈。如果开车走完这段路,那将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他们继续徒步旅行。真正地见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影中最震撼我的一
幕,是他们边向前走边争吵拌嘴,然后前方是一片开阔,举目望去是山峦疊
嶂,顿时两人都闭了嘴,镜头拉远,只剩下渺小的人与壮阔的山。
电影的最后,两人不慎坠山,所幸山下不是悬崖,几米之下有岩石拖住了他
们,但他们还是被吓得不轻。那个晚上,他们聊了很多,最后他们决定回家。
第二天早上,路过的年轻人拉了他们上来,然后他们坐着车,回家了。
其实,这个结局很让我惊讶,因为,
一般的电影,肯定会让他们走完的,可是
这对老人却只走了一半不到,便回家了,因为他们想家了。
但我并不觉得很遗憾或者失望,正如Kates 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
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看完这部电影,既被影中的自然美景所打动,也被两位老人的友谊所触动。
希望等我老了,也有这样的伙伴,能陪我去,徒步旅行。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侨居英国三十年的作家回美国,被人讽刺忘本,希望通过徒步阿巴拉契亚山小径(the Appalachian Trail)来了解美国,进行自己的寻根之旅。影片讲的比较简单,选择了旅途中的几个事件讲述,有一些风光拍摄,但总体平淡,除了主角是两个年过60的老人略显亮点。
让我写下这篇评论的是,影片中的the Appalachian Trail全长2000多英里(也就是3000多公里),是国家级的步行道。
在美国旅行期间,无论是在居住处附近,还是国家公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这种Trail,不只是在路边看到,而是非常郑重的在地图上清晰标注和建议,甚至有些公园非Trail根本无法体会到其美妙之处。当时就感概这种不起眼的Trail网络可能才是美国旅行的灵魂组成。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美国甚至有国家级的风景步道,等级跟风靡全球的国家公园一样(据说目前美国有11条这种国家级步道,要知道美国国家公园也才59个)。这在影片中得到了印证。可惜影片对此并无强调,只是一句话带过了,或许是觉得美国观众都能理解?
论Trail运动爱好的起源,可能已经无从考察了,但我猜想可能跟约翰-缪尔有很大关系。这位特立独行的荒野之子影响了太多人,无论是国家公园之父、现代自然环境保护运动的创始人等光环,还是其流行畅销至今的诸多书籍(美国国家公园纪念品店中很多都是关于的书,我前端时间给女儿读的《我的青少年生活》也是他的自传),都让他在很多很多人视其为楷模。这在影片中,主角随口引用他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
再回来看中国的情况。其实类似运动爱好也日益普及,从各种“古道”的被发掘和热门、到各种山脉的徒步指南,虽然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政府级推动,但在民间确实高潮迭起。从数里到数十里,甚至数百里(比如玄奘之路最近就特别受推崇),徒步道正越来越受到苦逼郁闷的都市的新追求。这应该是城市化带来的效应之一,美国估计也是如此。
B站上偶然搜到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古稀之年的一位作家,生活如白水般无味平凡的一日复一日中总感无灵感与波澜;妻子及家人劝其安享晚年,但他内心总有不甘。突然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登山的游记,自己内心顿觉被点燃,想去徒步登山。于是买装备找伙伴,尽管妻子和家人百般劝阻但看到他如此坚持还是支持了他的行为。多年未见好友的陪伴,俩人上路了,路上遇到过风雪、落水、被人追,甚至掉落悬崖险些丧命,但这些都不抵登高望远时看到的通透壮观景色时的豁然开朗心情。在相伴途中他们彼此分享感悟又觉得回到三十多年前年轻时的状态,当然也不得不屈服于年龄所带来的体力及心力上的衰退,原来的坚持登顶的信念变为上路感受了就好,量力而行,收获可能更多。当然此番经历才有这本小说和电影的诞生。人应该适当的走出自己常态的生活环境,去接触大自然,去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哪怕每一次是挑战,经历后总会有回的新生般的感悟和活力!
比較布萊森
飞机上挑电影完全靠名字和海报,没想到刚好是讲Bill Bryson老爷子。演员选得不好,长相太正统,反而是演基友的老爷爷比较像本人。很喜欢拍到老爷子屋子的镜头,看见了墙上的图书馆照片。
人在旅途
两个爷爷都好可爱呀
电影其实相当一般,就跟迄今唯一读过的那本比尔·布莱森的书一样。但当初看了《涉足荒野》之后就想去走Pacific Crest Trail,看了《朝圣之路》之后也想去走同名步道。如今这部看完,又想去走Appalachian Trail了。日子越过越少,清单越变越长。叹气……
是预算很少吗,小景别好多PD也很廉价...导演实在不行,off-colored jokes有点太多,Nolte还是很亮的~笑得很开心,路上风景和走山径的文化还蛮有趣,科普性质的游记书本来就容易流水账,看看笑笑得了~~有些地方真的有点让我想到Butch&Sundance,感慨唉...Bob没能跟Paul一起演真是太遗憾了。
人生平静久了,就如温水中的青蛙,就是需要靠折腾唤起生活的滋味。而两个社会地位不同的老伙伴一起上路,看起来是很美好的重新唤起友情的过程,可如果你是单身久了的人,就会知道有时候出门选择旅伴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当然了,这两件事我都不太有勇气去做,所以老爷子好样的。2016
3.5星。好基友,好朋友。
发现这部电影终于发行了。赶紧去书架找到老布亲笔签名的书。电影都出了书还看。赶紧读读读....
怎么什么书都能拍电影啊
人生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起起落落,片中的两位老人大概能算上已经步入黄昏走向下坡了,但是他们却不畏惧已经无法支撑的身体做着让人佩服和勇敢的事情。最美的风景是走出来的是开拓出来的,两位老人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风景和幽默的对话,看似琐碎的言语和调侃,却轻松而自在。
Because I’m curious and I love being curious. I like knowing things about the world that we’re living in.(以及那个话唠且一直diss装备的女人太真实了,我也碰到过,徒步路上遇到这样的简直要发疯!哈哈哈哈)
悠哉日常
比想象中有趣耶,Shaal姐太搞笑了
毕竟是根据一本随笔改编的,故事性偏弱,但很好地保留了布莱森的幽默,也没过度诠释和拔高。
雷德福本来是想和保罗纽曼拍这片
片子中规中矩。我只想说,看海报封面我以为是一个老头和一个年轻人的鸡汤之旅,看了全片才知道原来是两个老头。
爷爷们跋山涉水,为世人示范如何做清爽的老年人。爷爷之一是电影《Indecent Proposal》(译名《桃色交易》,并不黄)主演。怎么说呢,爷爷老了也是迷人的爷爷,不是因为老了才迷人,是因为他本来就很迷人。
显然导演并不是一个有户外经验的人,所以拍不出真正徒步的感觉
不算俗套的鸡汤,其实有很多对年华逝去的慨叹,还有就是旅行的悠然与快乐。曾经叱诧风云的罗伯特雷德福,如今跨过一条小河沟都是一场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