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佳爱情片。不过是去除同性题材的爱情片,同性题材西方一直有,我们犯不着使力为了西方的政治正确而把小众文化过多的推向主流。一直有同性题材的电影为那一部分人发声,他们活得很好,可能也不需要社会的过多关注而引起大量的话题,承认尊重理解就行了。发自心底的尊重比在话题中尊重,重要得多。
国内目前的爱情片有个毛病,就是怎么狗血怎么拍,没法对剧情进行取舍,显然是把悉德菲尔德的“矛盾冲突”理解错了,更没有能力去打破罗伯特麦基指出的“陈腔滥调”,最让人感到可笑的是连“还原真实”都没法做到,大部分时候只是一种极其主观的幻想。观众只能在这些干巴巴、无节操的影视作品中吸取少得可怜的精神养分,所以也不得不强行吸收一些非本土的作品,来填补精神的空缺。
《货架之间》在剧本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人物成长”,传统的优秀商业剧本对于人物的处理,一定有个成长并定型,但本片结尾仍让人物处于成长之中。对白简洁,配乐更简洁。如果说配乐是优秀导演的调味料,恰当使用。对比之下配乐就是劣质导演的救命稻草,不用将大打折扣。
而本片的主题是人类共通的:一个人该如何摆正自己在爱情中的位置,又改如何面对孤独和精神层面的流失?
对于国内观众或许更多一点启发,正视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以务实可行可靠的方式去实践自己的浪漫爱情,而不是去僵硬地模仿,例如最常见的:如何如何才算爱情,如何如何才算浪漫。但面对社会如此华丽的假象和资本的暗中操作,大部分年轻人还是难以平衡吧。
现在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特别是来至于长辈,“别动不动就换工作”,“能不能脚踏实地?”“我们那时候吃了多少苦?”我觉得很不妥,这些听上去没法反驳的话,仔细想想,真的不妥。往往纵向比较多,横向比较少。
其实,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国家应该政策上经济上留住人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如果你不是太依赖于家族,出国发展的好处远远大于国内买房。当然了,好多人因为出国分手的,其实这和国内异地分手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好多人因为房子分手的,只能说感情还没有浓烈到你们密不可分吧。
在不大幅度降低两个人生活质量甚至长辈生活质量的前期下,能买就买,否则就别买。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因为房子闹分手的,分就分吧,爱没有那么深的。别做了被割的韭菜,自己都不知道,还用爱情来替罪,仿佛世界就对你如此残忍一样。
把眼光放得远一点。适合留在国内大城市的就留下好了。相反不适合的,能力大一点的,两个人用这笔资金出国发展会是什么样子?能力有限的,放弃大城市,回到男方或女方的老家,一起做点什么,又是什么样子了,自己搞个独门独户,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相互关照,不要太舒服吧?
当然,前提还是感情牢靠,不然会出现一种无论谁都有理、也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出现。
“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个人的悲哀。”这句话说的好。
抬起你习惯低下的头,别委屈自己看资本家锃亮的皮鞋,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多看远处,动动脑筋,学以致用。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鲸鱼Alice的故事。1992年12月7日,这头蓝鲸被惠德比岛海军观测站的中士维尔玛·兰奎发现,之所以能引发人类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与其他同类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其他蓝鲸的声音频率都在15-20Hz,但Alice,却有着52Hz的频率,没有其他同类能够听得到它的声音。在被发现后的这20多年中,Alice始终孤独的在大海中徘徊,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所有的同类都看到了它,却没有一个能听到它的歌唱,听懂它的心碎。
这头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其实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生活在群体之中,却几乎没有人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久而久之,我们便也不愿意再吐露心声,把自己活成了一头身处人海之中的52Hz蓝鲸,陪伴我们的只有海浪的声音。今年上映的德国电影《货柜之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类人的故事。
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克里斯坦身上,讲述了他在一家大型超市当理货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平淡的电影,就像平静时的海浪,几乎没有什么起伏,就是平静的冲到岸边,又平静的回到海中,但却有一种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我,等到故事看完,我才发现,这个奇怪的吸引力,名字就叫做孤独。
每天打卡上班,穿上统一的制服,换上统一的表情,做着重复的工作,连偷懒的方式每天都一样,然后在每天同样的时间里下班,坐上每天都坐的同一辆公共汽车,跟司机相互问候每天都一样的话语,然后回家,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等待第二天的来临,天亮了,一切有重新开始循环。这就是片中克里斯坦每天的生活状态,相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也是这样的。
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工作搭档布鲁诺带着克里斯坦来到了超市的水产区,超市的理货员们管这里叫“海洋”,在两个大水缸中,挤满了一条条活鱼。“他们在这里游泳,直到有人买下他们”,布鲁诺的话音刚落,一条鱼奋力的跃出水面,然后又重新跌落回水中。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之前的剧情中,几次会在满满的货架之间,听到海浪的声音。这并非是错觉,而是导演的一种含蓄的表达。
货架、工作、人群、海洋,其实都是一回事,身处其中的我们,总有那么一两个有着52Hz的Alice,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想要奋力跃出水面的鱼,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类人是奇葩、是怪胎,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费心去理解;而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到最后就成了不愿意去表达,宁愿自己拥抱孤独,做一只频率不一样的孤独的鲸鱼。
所以说,这是一部观众区分很强烈的电影,在一般观众看来,这只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小青年日常生活琐碎之事的拖沓电影,但对那些内心时常感到孤独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Alice收到了另外一个52Hz的同类发来的讯息一样惊喜。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如同印象派风格的画作一样,让我们在看的时候有一种似真而非真的感觉在其中,电影讲述的是克里斯坦的日常生活琐事,但却又含蓄的表达了许多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生活被工作所占满,工作是机械的重复,找不到任何的快乐,却又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所有的情感在一天天中被磨平,热情被熄灭,唯一能让你感到慰藉的,只有升降机履带摩擦时发出的海浪般的声音,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曾经是生活在大海之中的,逼仄的水缸不是海洋,而是你等待死亡的温床。
为什么有人会突然走向死亡?为什么你认识了一辈子的人却突然做出你无法想象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外表和他们的灵魂不是一个样子的,他们就像那条突然跃出水面的鱼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水缸之中,却无法让自己不去听见海浪的声音,于是他们想跳出去,即便回不到海洋,也不要继续生活在这逼仄的水缸之中,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人用了几个小时,有人却用了几十年。“真怀念过去在路上的生活啊”,当与克里斯坦亦师亦友的布鲁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考虑了几十年的决定,终于在此刻做出了。只可惜,这句话如同Alice的歌声一样,没人能听得懂。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从其中我能找到自己的投射。这几年来,我过得不快乐,最根本原因就是我知道自己要活在海洋之中,却无力跃出逼仄的水缸,而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娶妻生子、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老实实工作熬到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水缸就是海洋。因此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想法古怪的大龄单身青年,“别人家”系列中的失败案例。但好在,我找到了听到大海声音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文字敲击出来,在支离破碎而又机械重复的生活中寻找慰藉。
写于2018年11月11日夜,人生中的又一个光棍节。
德国电影《货架之间》In the Aisles.2018(港译《超市情缘》,台译《卖场华尔兹》)是一部花不了太多预算跟拍摄期就能完成的电影。
一个大卖场里面,一个大夜班菜鸟在无聊的学习过程里,慢慢融入大叔跟阿姨为主的大家庭。寂寞的,重复的,总是在夜里等待卖场开门的生活里,因为在整理货架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微笑的女孩,生活突然出现了一道光。
在货架之中穿梭的推高机,仿佛在超市里面跳起华尔兹。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友情的,爱情的星光,让生活变得不一样。非常,不一样。
昨天晚上看过之后,实在无法入睡。因为,那个她,已婚。他后来知道了,我也知道了…。
預告片://v.qq.com/x/page/f0767eo5can.html
完整片://www.iqiyi.com/w_19rwty8rup.htm
在这停一秒钟,将货叉一直升到顶,现在慢慢地降下来,那个声音像海浪一样。 现在我听到了,为什么我之前没注意到,它听起来确实像海浪。
我们像在逼仄水箱里要被卖掉的鱼,机械地呼吸,疯狂地吃垃圾桶里的过期食品,日复一日,分不清白天与黑夜, 已记不得是一天还是一个星期。曾几何时,我们在或是喧嚣或是空寂的仓库,她只是轻轻地依偎在我身旁一起聆听海浪。为什么一辈子的工作同事会自杀,或许他爱着的她爱上了他, 一个个被孤独淹没,一个个怕亲密产生伤害,重复工作或是无助期待不可名状的支离破碎的未来。
《货架之间》是一曲苦中作乐的笑忘歌、一首为孤独而谱的华尔兹,是在暗无天日的货场里依然能够心怀大海,向往远方努力生存下去的命运交响曲,多数人的脚步跟不上时代剧变的速度,芸芸众生里更多的人生活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节奏里,安于平凡本身就是一种困难,会有人潇洒地写出辞职信“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但更多的人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为一日三餐的温饱而活,为上有片瓦的目标而努力,却往往还要拼尽全力而勉强维持。在枯燥乏味里容易让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绝望。就如有人说过“我一睁眼便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的日子”然而心随境转,宛若毫无温度、冰冷僵硬的堆高机,在升降之际也能奏出阵阵低鸣如海浪般抚慰人心的浪漫声响。纵然无法如鱼跃回大海,也无法回到从前奔驰在广阔的马路上,只能一天天的固守在这个看不到阳光仰望不到星空的空间里,但是,那一阵阵海浪的声音,那过期巧克力上蜡烛,谁能不认为那是一种生命的希望之声,浪漫的爱情之光呢?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Franz Rogowski)这位德国男演员挺厉害,今年初在柏林电影节有两部主演的作品同时入围竞赛,相比起好评不断的《过境》,这部《卖场华尔兹》要逊色得多。这种题材要是让美国导演或者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来拍的话,肯定会有更生动活泼的色彩。尽管影片的主要场景是枯燥无趣的大卖场,却自带超现实味道(比如像查理考夫曼编剧的那类作品),男主角寡言少语的性格跟考里斯马基的冷淡风格简直是天作之合,而他跟女主角求爱的笨拙情节又带有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那部《私恋失调》的影子。另一方面,男主角的背景也隐藏着不少好莱坞类型片的元素(纹身、牢狱经历),似乎也是不少社会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改过自身的罪犯重新被社会接纳的反映。 总而言之,影片很有潜质拍成甜蜜动人的爱情片,或者是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批判剧,可惜导演的反类型策略令影片始终徘徊在两种类型之间的尴尬位置。尤其是第三段讲述老师傅的意外一笔,看得出导演有意突破前两段营造的爱情题材格局,本可以勾勒出更多工作环境外的社会背景,可惜却草率收场,最终还是落脚在关于孤独的沉思这个话题。这确实符合德国电影一如既往的气质:冷漠、呆板、严肃,却没能展现出导演太多个人风格。不得不提,很多观众喜欢的“海浪声”其实早在科恩兄弟那部金棕榈电影《才子梦惊魂》的结尾出现过。
3.5;过道上满是有故事的人,小人物之间的守望相助令人感动,极典型的德国片---沉默、克制、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相遇然后离开,然而生活总要继续;想要抓住的新生活,如指尖流沙,永远错失一点点,也永远在最绝望之时云开雾散;隐约透露的社会背景颇有意味,若精简一些更佳。
从第一个镜头我就开始代入《2001》了,以为导演要按着库布里克的路子走下去,的确古典乐、对称空镜、远景和庞然大物下的人类活动有相似处,但终究是小格局的电影。导演聚焦蓝领工人的喜怒哀乐,很轻很淡,把普通的搬运工作拍出了诗意。[B]
适合夜里关了灯静静地看。男主一张丧脸写满普通群众生活的沧桑和绝望,而女主却是头顶一道白光样的希望。P.S.货仓设置好棒,其实有点希望拍成密闭空间恐怖片来着…
赫拉巴尔式的人物与纠结,同是夜班与超商,没用 Cashback/老笠/夜店 那种密集的剧情冲突,极尽所能淡化剧情,在日常生活的平淡轨迹上加入变奏,把每个角色写得很满溢很肉感,连看两部Rogowski萌他的大舌头 #berlinale18
如何创造有效空间布置精准运动,何谓视听调度,皆清楚明白,太聪明了!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移。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货架之间》却在用一种“反神话”姿态去演绎平淡的生活,如果有人问我这部片子讲了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生活总是像货架之间的男主角一样在不经意中重复,昨天、今天、明天,梦境、现实、幻觉,原来过去那么久,景色依然没变。
德国小清新爱情喜剧,「过境」男主主演,聚焦超市货架员工之间的友谊爱情,实质是想要表达人际关系里的亲疏和孤独,同事之间总是略带一点点神秘感,你以为很了解对方,其实连对方结没结婚也不知道。
你知道爱斯基摩人见面怎么打招呼吗?从没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视角长久地凝视货架、过道与升降车,人与空间都寂寞又性感。不断重复的日常与镜头里,稍微出现的异常就成了变奏。每晚搭乘同一班夜巴,如果睡过头了,司机会过来叫醒你下车,整部电影就像这样,是极度分裂的人际间,存了一点点关联。
#Berlin2018# 7分。调性偏喜剧看来是今年柏林主竞赛一大特色。影片最亮的是大型仓储超市的空间(尤其是“后台”空间),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事儿比较琐碎,又非要去找一个情节剧的线,但又拒绝搞成标准情节剧,所以最后弄得一面有点狗血一面也有点无聊。
相对于工作外环境的萧索和凋敝,超市内[过道里]反倒找得见同事的友谊和萌发的爱意。施图贝尔走考里斯麦基路线的悲喜剧展现了东德题材的某种细腻化转型。尽管从人物关系到剧情走向都有刻奇的嫌疑,但凭借构图和表演得以散发出真切的“人”的气质。鱼缸里的鱼也能听见海的声音,就在叉车平台的升降之间。
东德郊区的批发市场里乍到的内敛学徒与亦父亦友的饮料部师傅和爱情逆境中的甜食部女职员的故事。出色利用迷宫般的货物市场建构起关于普通人亲疏关系的微观宇宙,通过主角仅有的三段“外景”所引入的人物消极背景反衬出工作场所的安全属性,对社会环境的细致观察将幽默提取的劳动日常融入魔幻现实主义。
跟昨晚那部Rossy de Palma的“Madame”有异曲同工之妙,热情或是冷静,“通道里不见天日”,人和人之间的点滴情愫有各种的表现,但局内人和局外人都能感受到,不是吗?尽管是截然不同的质感,喜欢的电影,看个开头几分钟就会知道。
影像上营造的如高楼般林立的巨大货架,让城乡仓储大超市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人的工作的单调性和机械性,企业兼并形成了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疏离,无比压抑。有前科的男主试图进入这种庞大的体系而寻求某种安定与认同,最终只能以细微的人情温暖来抵抗不可抗的时代外力。
深夜空旷的超级市场,要孤独到多浪漫,才能在叉车里听出海浪声。
同样是办公场合恋情,比无病呻吟的“灵与肉”要好。导演对仓储超市员工生活刻画得非常写实,男女主角的爱情也点到即止,最后一章带着对东德社会主义的缅怀情绪。在叉车履带的起落中听海的声音...(剪短30分钟可能会更好)
消费时代的古典爱情,在庸碌平凡里寻找轰轰烈烈。
j'aime les films qui nous donnent des petits bons sentiments...
没有故事,重复的日常生活乏味单调得令人厌世,夜晚的超市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寂寥。人们带着自己的过去和伤痕,缄口不语却渴望在过道上遇到她:每当靠近她时,就像突然抵达海边,耳边充斥心醉的海浪声,不然,就只能在开着大货车回到公路上的旧梦里独自死去。玛丽安是一个摆脱现状的梦,是活下去希望。
像一个十分内向的人给你讲故事,不见得讲得好,但还是觉得他讲得很萌。
叉车落臂聆听大海神秘的声音,冷冻专区体会西伯利亚的严寒。打烊后的超市是员工的游乐天地,营业时的货架是人际的迂回迷宫。你疯狂开叉车,说明你恋爱了。他不再开卡车,怀念路上的日子。抓娃娃和抓酒瓶哪个更有难度,听平安夜烟火和吃过期食物哪个更寂寞?待明天商场开业,我们又是熟悉而陌生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