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
太空因为其深邃和未知,在人类有了技术之后,就开始不畏艰险,探索未知。
1、人类的好奇心,我觉得是应该有的,每个人都知道这很难,因为探索意味着代价和牺牲,但是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的阶梯。
2、人类在茫茫外太空,放下政治偏见,能够互相帮忙,人性中的善良总是那么的耀眼和令人珍惜。
3、生命总不如人意,我们的选择也不可能完全的自由,放下固执,选择肩上的使命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4、Ed参加朝鲜战争,后来成为航天员,为人正直,使命放在第一位。
5、Gordo和Tracy,角色设定算是一对在感情中出现危机的夫妻通过航天加深认识了彼此,结局很圆满。
6、Deke专业,爱护自己的航天员,一生为航天事业奋斗,坚持原则。
本剧全是虚构,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之后,太空军备竞赛暂告一段落,但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政治可以左右很多东西,朝令夕改、真相被雪藏也是常事,但是在所有事情服务于大选和政治的美国航天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在Ellen成功在太空接到能源罐,本剧达到最高潮,也最惊心动魄。虽然总能创造奇迹,但是现实可能没有那么走运,持续关注Elon Mask的龙飞船,加油,人类!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到处透露着美利坚至上的洗脑剧,到处都在宣扬美帝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性:
从Baldwin一家18k纯的美式伟光正开始-极具领袖魅力的Ed于公忘私、为国舍家,温柔贤惠的白人主妇Kate坚定不移的充当后盾,回头还热了巴心地领养个越战老兵的弃女来聊表当年参与越战的愧疚…既塑造成对苏联恨之入骨的Patriot,又立和平主义的牌坊?
再到Tracy选宇航员时“经典”的要助人不要成绩的逆袭桥段、Molly的冒辐射救人,还刻意隐瞒暴露史不接受救治,以及Margo不求回报地帮助堕落拉美女孩、顶着军方压力帮助苏联改进o型圈缺陷…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
再然后看到NASA里面还以为美帝那里实现世界大同了,拉丁裔、亚裔、黑人女性、LGBT各领风骚,各个脸上阳光明媚…要素一口气拉满了。而一出现苏联,就是冷酷、高压控制,两个政权高下立判了。
最后,你美帝算老几啊,还大言不惭地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号,你能代表全人类吗?
多的不说了,这个剧里想表现的要素实在太多了,各个都夹刀带私,中老年一口气服下有点冲,小年轻们看了容易上头,有时候文化侵略就是这么潜移默化。
1 冯布劳恩因为在纳粹统治下研究火箭,而受到责备。
难道整个登月计划不是在冯布劳恩的帮助下完成的?有骨气就废掉整个工程。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装什么高尚。在黑人身上实验梅毒的也是美国政府。
2 进步需要牺牲,横穿北美,跨过大西洋的那艘小船代表着进步的力量。
这句话有多么的无耻。
这两件事背后是整个北美印第安人的灭绝。
现在还有人辩解说在北美没有发生大屠杀。这帮人连搜索一下都不愿意。
当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手绢、毛巾、枕巾等送给印第安人当礼物,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吗?
3 为了全人类,应该改名为了盈格鲁撒克逊人。谁给你的权利代表全人类?
美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这种自大。
4 其实,能够拍出这些东西已经不错了,起码国内还能吐槽一下。也许,都是导演故意的。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
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看完了一整季后,以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来讲,我认为评分应该可以更高些 -- 虽然我认为它值得7.7左右的评分,但是电视剧由于观众代入感强的原因,通常有着更高的分数。这部剧里,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还勉强算比较成功,情节上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是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电视剧,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不过,我十分理解这部剧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 立意不好。
作为初次涉足网络影视的苹果来说,这次是做足了功课来的,首发的这几部剧都有十分明确的受众,类型也都十分鲜明。如果这些剧有什么共性,就是它们都无可救药的主旋律。除了这部剧很明显以外,早间新闻,作为一部新闻剧,第一集竟全程没一个人物说出“观众(audience/viewer)”这个词,全部都用“美国(America)”来代替。难以下咽,让我第一集就弃了。这部剧的缺点也于此 -- 人物太酸了。看见了苏联人先登了月就仿佛世界末日一般,NASA宇航员在酒馆里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联想到他们是美国的精英,而更像是乡村红脖。而第九集Ed令苏联宇航员缺氧,又把他绑起来更是十分令人费解,这完全不像是宇航员所为。美苏都知道太空探险的艰难,在太空里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为科学献身的人,都会把科学放在政治前,难以想象这是宇航员能做出的事。
这部剧另外一个大缺点就是科技不可信。就说最后一集的太空营救,在舱外施展营救,哪怕是21世纪都十分艰难,而剧里彷佛很轻松。还有,月球上有水是2009年才确定了的,而且只有极微量,哪怕是部架空历史的剧也不应该架空物理学。而月球的深坑,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力派机器人下去,更别提频繁的人为采集了。此外,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十分怀疑它们可以频繁的在月球进行视频电话。还有其它种种的科技型问题,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还有人批评这部剧的重心一大部分放到了人物背景与家庭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也是迎合了许许多多年代剧的粉丝,并且这个年代的宇航员家庭很有代表性,是一种美式精神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已经预定到了第三季,如果我有期待的话, 我很好奇这部剧里一个不同于历史的政治环境。历史上,泰德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尼克松连任,这剧里肯尼迪当选总统,不知道会开创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若按历史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应该更加进步开明,更有利于片中诸如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平等。另外,苏联在剧中很明显是比真实历史里科技更加发达,不知道编剧们会如何处理苏联的地位与形象。同时,会不会有欧洲、中国的太空探险者的加入。此外,我很担心这部剧的进展过快,从开始的1969年已经到1975年了,不知道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
总而言之,苹果的这次尝试有些缺乏大胆的精神,虽然不是烂剧,但和一部性格鲜明的神剧,还是有点远。
这个剧名,真是大气,符合美国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派,类似NBA的世界冠军。
开篇是1969年6月26日,熟悉的登月直播、总统演讲、全球轰动画面,只是,这一次变成了苏联宇航员的“个人一小步”。由此,宣告此剧的科幻类型。苏联的首先登月成功,逼着美国加紧部署太空竞赛,特别是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不同于其它太空题材,该剧将宇航员这类精英人物,按照普通人去展示,有情有爱,有困惑有烦恼,有家庭纠纷,有如生活肥皂剧。刚好在这个年代,平权运动、越战、同性恋争议、总统选举也是风起云涌,在剧中也是故事推进的重要社会背景。每集都有当年的流行音乐,总统的录音回放也显得如此和谐,让人忍俊不禁。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月球上发现了水,后续进程就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了。
第一季剧终,美苏刚刚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吃着costco十元一斤的猪肉,感觉还是美国人办事比较靠谱。
反现实的科幻设定+美国主旋律,其实挺好看的,评分过低了,整体风格有些像《从地球到月球》
大型身份政治伦理秀,只有大美利坚帝国万岁,和全人类没什么关系
虚拟的历史不代表虚假,剧集的创作没有忽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曾经存在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逐渐编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不断触及登月这件事对人类本身对种种意义,也对照当今的种种状况询问怎样才是更好的世界。每一集都有非常动人的点。
这部美剧并不是那种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看懂的美剧。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登月那个年代已经过去50年了,现在上网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亲历过那个年代了。如果你感觉很无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办法在你心中引起共鸣。但如果你看过《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3号》,了解过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亲身去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你会有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刚听说这个架空历史题材的时候,原本是很担心它的史诗感的,毕竟真实的历史都很少有人在意了,有几个人会严肃思考可能发生的另一个世界呢。但是看完第一集,我表示很欣慰和感激。苹果这次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思考足够严肃严谨,对那段历史有着感同身受般的表述,从剧本到音乐到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你不想误解这部佳作,我建议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再回来
今年Apple TV上线的剧当中,最喜欢一部。剧本扎实,几乎每一集都有爆点,道具特效极度用心。多个主角,每个主角都故事线丰满,各自有性格发展历程。宇航员的职业特点、家庭关系、男女平等、LGBT、国家和荣誉、追求真理、政治与科学等等多种元素完美融于整部剧。特别是太空舱、月球、外太空任务,这些非常还原现实的画面对于我这样的太空迷和NASA粉来说,就是PORN。满分五星。
口号上喊得都是全人类,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有多棒。
第十集的水下火箭,太屌了。话说,虚拟的女宇航员人物设定都挺饱满的。
看了一小段,配乐画面质感非常好
如果告诉一个50年前的人,2019年的人类还没有登上火星,那个时代的人一定不信。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太空竞赛结束了。后来的世界忙着玩游戏,换手机,连5G,虚拟的世界这么有趣。为什么还要追寻人类没能去过的宇宙星辰呢。For mankind
Duty, honer, country, and the new Cold War.
滴水不漏的登月史记载(注意并非纪录),冷静细致的太空思辩。有不完全值得那么多篇幅的部分,比如透过移民视角、女性部分还有同志议题去审视航天进程中的多元化努力,还有成员们个人生活的矛盾冲突,但变得更加有人性;也有稍微略显拙劣的设计,好比绕不过的意识对抗和中期有些拖泥带水的剧情节奏。把“为美国人”变成“为全人类”的设计虽显老旧,但目的十分明确,并在其后稳步地将这个核心使命继续衍生下去。面对死亡、数次失败的压力、紧张的社会关系,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太空人毫不放弃坚毅前进的心。尽管没有那么完美,但剧集做到了讴歌与反思。但如果真的按照Joel说要做到第七季的话,岂不是最终的落点或许会到21世纪?期待接下来更多故事和原型事件的加入。
片名来自1989年的同名纪录片……希望能多活几季吧,然后再多点第九集那样:苏联美国宇宙员在月面打照面,然后苏联宇航员掏出个锤子,美国宇宙员者感觉随时会将对方扑落陨石坑……就他妈的感觉像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始人的首次会面。差点以为会发生月球上的第一场谋杀案,不过,虽然苏联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首先把自己的公民埋在了月球啊;与此同时,中国人被喷的死无全尸,太惨了。
看了第一集,值得一看,某些打一星的杠精就是喜欢脑补自己加戏
设定有反转世界的妙趣... 开场就惊艳. 具体剧情 颇有看点 让冷战年代 太空竞赛 美苏开拓新疆域的决心与对决被进一步升格放大 无论是 NASA 内部指挥官 宇航员 家属 国内移民与政治势力 新一代承继 还是间谍 苏联及苏联宇航员等诸多因素及相互影响 都是大有可挖掘之处的. 镜头画面以还原真实为上 沉浸感很强. 月球与太空的场面也很是动人. 期待后续剧集.
在世界混乱的今天,一部理想主义作品的诞生难能可贵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女性总指挥,第一位女同性恋宇航员,平权修订案的通过…女性地位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望周知
我就看看你就怎么为了全人类?
有意识形态很正常,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碍这是部好剧!搁咱还拍不知啥时候能不能拍出来呢 ...
还是挺喜欢的,现在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光辉但又有比较踏实的人物描绘的作品不多了。脆弱的是人类,坚强的也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