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剧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法官,他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帝国的忠诚。
约翰尼·德普和马克·里朗斯在西罗·格拉(Ciro Guerra)的殖民时代电影中饰演一名上校和一名法官。
哥伦比亚导演西罗·格拉在他的上一部电影《蛇之拥抱》中,在亚马逊河上游发现了库尔兹上校的灵魂。现在,在他的英语电影处女作《等待野蛮人》中,康拉德笔下的另一个版本的梅菲斯托菲尔斯从马车里走了出来。
时间和地点并没有交代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故事发生在黑暗的红色的殖民时代,地点则是在沙丘和隔壁的边界上。(影片是在摩洛哥以宏大的史诗镜头拍摄的。)
此刻,在一个帝国前哨站,一切都出奇地平静,由温和的治安官(马克·里朗斯饰)监督,慢慢走向他完全期待的三句话的讣告。就这一点而言,他与新上任的乔尔上校完全不同。乔尔上校是一名怀有爱国倾向的库尔德虐待狂,来这里是为了平息来自大批野蛮部落的所谓威胁。
乔尔由约翰尼·德普饰演,有人鼓励他在这一点上加上感叹号。
这个角色是一个嘴巴裂开的傲慢的化身。但这种夸张的表演本身是有意义的,乔尔享受着自己的戏剧性。当然,里朗斯扮演的角色身上具有自己的复杂性,尽管剧本把这个法官当作一个无辜的人。
剧本由J.M.库切(J.M. Coetzee)撰写,在他1980年的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并没有遭到破坏。
这是“他们”应该真正害怕:永恒的,可怕的讽刺。
影片节奏缓慢,情节沉闷。但看到一半时就能基本理解全片表达的意思, 自认为高贵先进的外来殖民文明,骨子里还是惧怕被压迫奴役的土著人。上层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下层则想建功立业升官发财,但面对其实善良淳朴,落后到根本无 反抗之力的土著人时,所谓的正义之师却师出无名。所以全片在焦虑的等待野蛮人的出现,好给这个虎狼之师一个大杀特杀的机会。 影片用这个虚构的故事来讽刺了现实中的问题,到底谁才是野蛮人!!!
治安官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以及菩萨心肠,没有施展的舞台。
乔尔上校觉得自己武装到牙齿的暴力,没有施展的舞台。
所以他们都在等野蛮人。
蛮族女孩哭不是因为受刑,而是不知道治安官想要什么,你要操就操,要杀就杀,莫名其妙算什么。
霸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弱者真的要警惕。
就像哈利霍勒系列的《蝙蝠》一样,英国人到了澳大利亚,因为原住民退却,他们就宣布这里是无主之地,随意的占领,掠夺。等到有钱了,又要弥补,怎么弥补,把原住民的孩子从他们的部落抢走,送去学校读书,接受文明教育,哈哈哈哈,但是他们长大了,社会还是歧视他们。然后呢,凶手自有自己的逻辑,把白人没有生育的女人当作无主之地,杀戮。哈哈哈哈哈。这逻辑真有趣。
最近看的都是商业现代片,而这部剧情缓慢沉闷,画面土黄土黄的电影,让我眼前一亮。岁月静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被无情的撕破。当时治安官痛斥那些披着人皮禽兽的时候,我默默的担心他会被如何残忍的对待,还好上帝保佑还能活下来。施虐者为什么能对人做出让人发指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眼中就这些人只是一种低等生物,我们是高高在上的文明人。我对这电影的感受是你的行为决定了你这样的人,而不是你的身份。
《等待野蛮人》一看就是小说改编的,故事结构完整,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承载着大英帝国北非殖民统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承载着深刻的思想碰撞和问题思考。通过人物冲突所揭示的统治者内部有关统治方式的碰撞、文明与野蛮的碰撞,涉及历史和文明发展、统治管理等深层次问题。 治安官远离英国本土独守一方,他不应付了事,而是从热爱所辖区域历史文明,理解历史变迁的起伏性,采取开明、宽厚的治理姿态,尽力维护一方平安。治安官对那个被打碎脚踝女孩的精心呵护,有一点变态心理,但总体上相当正面,其用心算得上呕心沥血了。同样是远离故乡在外执行任务的派遣军指挥员,在对待殖民地民众的态度上,与治安官形成极大的反差,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偏差,还有做为统治者的傲慢。电影将这两个英国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也间接地证实了认真务实、灵活变通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态度。相反,一个星期所施行的暴政,需要几年才能平息下去。铁血是暴政用来吹嘘自己的,其实很愚蠢。 通过电影也可以看出荒蛮地区的文明发展问题。西方殖民用暴力将文明带到荒蛮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本身就很具有讽刺意义。历史就是这般残酷、滑稽,但大家都必须接受,必须正视,现在有意见要通过体制所设定的形式开展斗争。有教养、有觉悟,守规矩的命才贵,而不是有案底的、才在使用假币的。电影里的所谓野蛮人就不知道怎么配合这种开明的治安官,有时他们真的在无意中跟暴政配合的很好,这就是历史。
谁是野蛮人——《等待野蛮人》
今天聊聊电影《等待野蛮人》。
片名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2019),别名野蛮真相(台)。
本片原著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同名小说。
J·M·库切是一位南非小说家,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他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野蛮人》成书于1980年,是J·M·库切第一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这次J·M·库切担任影片编剧,将自己的作品搬上大荧幕。
库切的作品多着眼于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义和伪道德,在影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西方文明伪善的无情揭露。
野蛮愚昧这些标签都是人为贴上的,从来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是野蛮人、愚昧不开化。只有侵略者想要为自己装点门面,才会给敌人贴上野蛮愚昧的标签,这样才能师出有名。本质都是侵略殖民,非要又当又立,这才是标准的虚伪行为。
颠倒黑白是西方列强的惯用手段,《等待野蛮人》成了一个缩影。为了美化侵略,他们会或明或暗地煽风点火,用强盗逻辑占领一块又一块殖民地。
就像《等待野蛮人》中的做法,帝国占领了这片“无主之地”,然后声明因为野蛮人先造反,所以帝国部队才来平叛,而这时游牧民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里。谎言说一千遍就成真了,只要侵略者自己相信那就是真相。
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历史书上总会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的,罗列一大堆理由。真实原因十分简单,两次世界大战战败国都是德国,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胜利者总不能说自己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引发世界大战吧。
《等待野蛮人》中没有明确的时代和地域背景,或许是约翰牛或者是或许高脚鸡,是北非或许是中亚,作品中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边陲小镇,泛指西方文明的侵略文化。
男主角是这个边陲小镇的治安官,在平静的日子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以乔尔上校为代表的的少壮派军官来到边陲小镇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静的生活不复存在,一切向着崩坏发展。
乔尔上校迫切地想从当地野蛮人口中获得情报,掳来一大群游牧民,采用刑讯逼供的方式,“成功”得到野蛮人想要进攻帝国的情报。于是乔尔上校美滋滋地带着情报回去搬兵,留给治安官一地鸡毛。
在众多被掳来的野蛮人中,治安官遇到了流浪盲女,动了恻隐之心,收治盲女,希望完成自己的赎罪。
治安官本想通过自己的“善举”缓和与当地游牧民的关系,可事情结果却完全超乎自己想象,弄的自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在《等待野蛮人》中,读者、观众们很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谁是野蛮人?
一边是武装到牙齿,气势汹汹地占领别人土地的入侵者,自封为帝国治安官;一边是与自然和谐共生,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
两种生活方式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武德充沛的“文明人”仗着自己有更加先进的武器,宣布对方是野蛮人,占领的是无主之地,堂而皇之地占领了游牧民族的地盘,美其名曰帝国边陲。
答案很明显,在侵略者看来,贫穷落后的原著民是野蛮人,在原著民看来,入侵者才是道貌岸然的野蛮人。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片中白人将西方社会傲慢自大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牧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属于自然一部分,千百年都是如此,只是和入侵者生活方式不同就被当做野蛮人残忍屠杀。可见西方掠夺式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发展行为,一旦有人对他们的掠夺产生质疑,西方帝国将产生不和弥合的裂隙。纵使美帝将印第安人屠杀殆尽,民族问题也是他们永远的痛。
治安官比起乔尔上校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多少。并不是跟着治安官的主视角,治安官就是好人。治安官在边陲小镇享了这么多年福,做事却一直专横武断,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只不过乔尔上校更加极端激进的行事方式吓到了自己,治安官才想着通过救治盲女完成自我救赎。
但究竟想通过救治盲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治安官自己也很迷茫。治安官很迷茫,盲女也很苦恼,根本猜不透治安官将自己留在身边的意图。
盲女最大的苦恼来自于治安官,朝夕相处这么多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到头来还是摸不清是为了色还是权,反正总不可能是爱。
凡事总是具有两面性,个体层面无法简单地可以把人分为好坏。
库切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人物心理,但你却无法确定库切的立场。库切的观点十分含蓄,你可以说他同情施害者,也可以说他在同情被害者,或者都同情又都不同情。
站到最后的记载历史,
被灭族的就是野蛮人。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谁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是把这片土地当做掠夺的对象,还是把这片土地当做母亲一样对待。这些西方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人本就是用高人一等的白人特权感看待这个世界,他们掠夺了非洲,亚洲,美洲,换取了财富的积累, 秉承这一种这个世界上他们必定高级于其他人。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最多是发生在他们之间,或者是糊弄我们的口号而已。
“野蛮”影像以“文明”的资本包装和明星视角出现,当西罗·格拉迄今为止最具野心和胆量的作品因库切自己的失准文本改编而遭遇误读,或许我们亦如作品中的德普与帕丁森,面对物质和同化,从未质疑与怜悯,近年来部族地域影像的崛起,其实仍难突破某道主流审视的天花板。
把JM库切改成大白话电影 可是画面什么也没有怎么有美感 而反而只是过于直白 以前他的粗粝是带层次的 现在感觉没了……
这是关于一个有恋足癖的盎格鲁撒克逊正义汉子通过自己的善举终于给自己招来灾祸继而开始控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暴行的故事……认真说,西方之所以被称为文明,不过是因为机缘巧合提前完成了工业革命,并横霸世界几百年后的自封。不排除个中也有天才、精英和闪耀的星光存在,但就整体而言他们在骨子里仍是欧洲北方的蛮族文化血统,天生便带着野蛮的基因,他们假借文艺复兴与古希腊扯上关系,但实际上跟古希腊文明根本就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中世纪的愚昧和癫狂才是其最真实的本色。借助工业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他们将野蛮和暴力输出到全世界,构成了几百年的苦难与悲剧,直到今天也未曾停止。原著和本片想表达的主题未必就是这个,但至少创作者已然与被压迫者产生了共情。
上校才是真的野蛮人,可惜没看到他遭到报应
编剧把自己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改的剧本。要真写打打杀杀或者所谓帝国兴衰,那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就是眼瞎。骨子里是人性,面子上是文明冲突,披了张帝国兴衰的皮。是个能验证真懂电影还是装逼犯的片子。
德普绕场签名比电影好看
德普就像红酒,越老越有味道,微醺正好!
等着看德普和五方的人,基本上就是等着野蛮人的那些人,这么说不太公平,因为五方这次演的还可以的
一个完成度极低的改编,原本是个架空的寓言,讲述一个虚构的帝国文明如何践踏其它文明,“野蛮人”意象也带有双面向,现在那些充满思辨性的文字被摄影机实体化后,完全变成了流水账,格局不及原著很多。
这么期待的电影结果睡着了好几次。。我在反思到底是谁的问题。
依旧有「概念」先行的嫌疑,对于身份、关系的质疑,对「压迫」意识的萌芽如果前提依旧是「个体之爱」,那么依旧是一种老调重弹,事实上影视剧的类型化、商业性永远都无法跳出俗套的概念。
北非的景致,西班牙式的殖民,中亚长相的被殖民群落,绝大部分时间的英语,故事在四季的等待中模糊了切实可追溯的历史,也就让谁是野蛮人的问题给得非常直接。荒凉和血泊中弥散出来的神话,依然是西罗.格拉熟悉并让观众信服的哥伦比亚魔幻故事,即便换了明星、语言和情景,也说不上水土不服,但就是会有失望,失望于他如片中主人公那样的“叛徒”,背弃了自己那个让人期待的魔幻土壤。
被评分骗了,没想到这么好。或许原著底子扎实吧,是可以看完多日放在心里反刍的作品。文明的铁蹄夷平所谓的“蛮夷之地”,所行之恶固然满盈。从帝国的麾下叛离的老治安官,对土著女恋足癖式的赏玩,又何尝不是萨义德所讽刺的“东方主义”,是另一重意义的“帝国凝视”。马克.里朗斯不愧老戏骨。帕汀森戏份虽少也不掉链子。
左翼知识分子对殖民主义的影射之作。背景是英法兼得的虚构帝国。主角治安官是知识分子自嘲加一点中间派大众的共性弱点。他胆小,正义感不彻底。通过救助她,他对帝国政策的微词化为行动,自以为未越雷池,但帝国眼中忠诚不绝对=那啥。救助动机看似老男人-潦倒年轻(白男喜欢的异国风情)女,但他不仅止乎礼,甚至没有发乎情,反而是对殖民受害者身上伤口有很不寻常的痴迷。这个人物帮助观众跨越肤色和立场的阻隔,去理解非我族类者遭遇的苦难。他曾谈起原住民被外来殖民者打搅,他管理的平静小镇也被帝国巡视官践踏;无辜原住民遭帝国酷刑,他表现出旁观者的同情和愤慨,最后自己也受到同样的拷打。“亲切的陆游”影评说得好:治安官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以及菩萨心肠,没有施展的舞台...乔尔上校觉得自己...的暴力...都在等野蛮人。
真搞不懂现在的豆瓣,拍的这么好的片子评分居然这么低,打低分的能告诉差在哪里吗?
洗脚,满分。
疑似北非的地理背景、各个背景的演员齐聚和发生的年代语焉不详,缺乏了很多直指已经了解的历史事件,更像在看设置在某种远古时期如《圣经》般的权力寓言。殖民与反殖民对抗的暴怒,或是斗争的解释,通通成了自己附加的理解。节奏上略微拖沓,至少没有如《候鸟》火烧住宅颇为调动视觉的段落,有些失望。【BUT…萝卜穿制服好杀哦(艹皿艹 )】
主题明明是挺好的…但我在等待Robert Pattinson中睡着…
#VIFF 库切自己编剧的帝国故事(开头令人想起《扎马》)。文明野蛮和爱,一个现今依旧relevant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