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少女時代的第一個Jack,我的眼裡只有Keanu
這是我的一生裡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動作片。節奏緊湊,故事精彩,配上稍微帶點藍色憂鬱的主題曲,以愛情收尾,很乾淨完美。
裡面的Jack,也就是我的少女時代的第一個Jack,至今仍然不羞於承認,我覺得他很帥。(至於第二個Jack,還好電影裡有那麼多的Jack,不容易給人猜到。)片尾的那首搖滾,我一直都堅信是Keanu唱的,因為Keanu也唱歌,而那首低音起頭嗓音跟他也像,後來才知道是Billy Lidol的歌,唉,打破了完美。唯一我不怎麼信服就是Jack的shoot the hostage理論,也就是耍酷的一那麼一說吧。。。
2 ) 《生死时速》:导演,能让我喘口气吗?
一九九四,注定是被影史和影迷铭记的一年。宛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年的影坛也似乎被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大量优秀电影人以及优秀电影来了个华丽的集体亮相,质量之高、色彩之斑斓,恐怕在百多年的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论获奖如麻,有《阿甘正传》;论无冕之王,有《肖申克的救赎》;论商业片,有《真实的谎言》;论文艺片,有《红》、《白》;论B级片,有《低俗小说》;论屎尿屁,有《疯狂店员》;论动画片,有《狮子王》;还有《燃情岁月》、《这个杀手不太冷》、《艾德·伍德》等放到现在足以在奥斯卡获奖的电影。甚至在华语影坛,也诞生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活着》、《饮食男女》、《大话西游》这样青史留名的佳作。
也正是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天朝以票房分账的方式开始引起好莱坞大片。于是,《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商业片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进军中国的排头兵,而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也借这股东风灌输给了我国观众。那个时候,本人在念初中,学校组织我们看过后两部。许多年后回忆起来,《真实的谎言》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州长骑马闯入酒店,而《生死时速》则是基努钻进大巴底部拆弹。
与《亡命天涯》和《真实的谎言》由大牌导演或演员加持不同,《生死时速》没有大牌明星、没有惊人特效,但却用三千万美元的投资生生斩获了全球超过三亿美元的票房,堪称商业奇迹。细数一下几位主创,导演简·德·邦特之前只是个资深摄影师,编剧格雷厄姆·约斯特只写过几个电视剧本,而后来成为好莱坞一线的基努·里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在彼时也仅仅是普通演员而已。当然,参与编剧的还有日后名声煊赫的乔斯·韦登。
没钱搞特效,演员不大牌,因而这部电影的成功几乎就是仰仗了编导们的大智慧。事实上,《生死时速》的灵感来源于1975年的《新干线大爆破》和1985年的《逃亡列车》,只不过把交通工具从火车改成了公交。相对于行驶轨道固定的火车,公交车在马路上将会遇到更多的不定因素与突发状况,比如片中碰到的堵车和立交桥断点等等,无疑增加了可看性。
更重要的是,编导大幅削减了不必要的剧情,让「速度」成为了影片的唯一关键字,自开篇的电梯炸弹案件开始到最后的地铁破土而出,观众始终屏息凝神、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简·德·邦特曾为《虎胆龙威》、《致命武器》等动作片掌镜,故深谙如何营造视觉效果之道,用复杂而精彩的剪辑配合层出不穷的状况,令观众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体现了一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刺激。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本片的对白也被压缩到少而精的程度,乔斯·韦登撰写了其中的九成,句句切中主题,且不乏幽默的成分。
很多时候,一部火爆的电影往往会改变其主创人员的命运。就《生死时速》而言,对上文提到的五位主创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简·德·邦特后来导演过《龙卷风》和《古墓丽影2》等片,不过现在已杳无音讯;格雷厄姆·约斯特为《断箭》与《兄弟连》写了剧本,至今仍活跃在影视编剧和制作领域;乔斯·韦登自不待言,堪为电视界的「乔治·卢卡斯」,编剧导演样样在行,而其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就是漫威宇宙的幕后建立者之一。
至于两位主演就更不用说了,当年在片中的形象极为鲜嫩养眼。基努·里维斯的样子健康阳光、身手矫健,英武却不失秀气,据说福克斯的高层在内部观片之后都去理发店剪了一个和「杰克」一样的板寸。而后来的傻大姐桑德拉·布洛克在那时也十分娇美可人,她的角色既显得独立有主见,又蕴含脆弱的一面,很有亲和力。《生死时速》是他们俩走上好莱坞巨星之路中极为重要的踏脚石,虽然之后的演艺生涯几经波折,当过全民偶像,也做过票房毒药,但提起他们,都不会忘却这对俊男倩女在本片中的出色发挥。
《生死时速》是为数不多的入选AFI百大惊悚电影的非恐怖类型片。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曾将本片称为「伤手臂电影」,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会一直捏着身边观众的手臂,这一笑谈形象地表达了影片扣人心弦的程度。对比现在许多投入巨大、徒具特效的商业电影,《生死时速》的成功颇值得借鉴——即便做不到面面俱到,也要抓住一两个要素以点带面,从而使整部电影变得引人入胜。
3 ) 时速50!!
在电影史上,像《生死时速》这样的“新”片一经放映后居然一炮打红的例子很少见。说它新有众多原因:影片的导演简·德·邦德是首次执导,却一鸣惊人,可谓一新;两位主演都不是大明星,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新手:基努·里夫斯和桑德拉·布洛克,两个人演技自然成熟,风格清新流畅,配合完美无缺,在此片成功后,个人也大获成功,成为影坛新星,又是一新;此外,该片在内容与技巧上较之以往的惊险片又有许多创新突破。
影片的情节结构基本上与惊险片套路一致,有紧张激烈的打斗,有千钧一发的解救,也有同生共死中产生的爱情。但无论如何,《生死时速》的拍摄为惊险片提供了一个新的类型。影片以小小的汽车为主要场景,时间一点点过去,而危险却终未排除。车厢外蓝天白云,景色优美怡人,而汽车却保持着高速在公路上穿梭,又有个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随着时间的前进车速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反而越来越紧张。导演没有特地为凶犯设计一系列富有表现的场景,而是选择了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公共巴士,更让人有一种真实感和沉重感,导演紧紧抓住这种生死速度的调度表现力,在影片后半部又在高速行进的地铁上成功运用了这种手法,真可谓是一种奇迹,对速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
影片紧紧围绕着爆炸危机,对速度这一表现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真可谓是电影史上一大奇迹。试图解释紧张,将这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片子拿来,再恰当不过。清晰进程是《生死时速》的精髓,不是因为经典而增加观看的次数,是它开创了冒险片领域的先河。是你在任何时候再次看到,都会比第一次遇见更加紧张,如同一次又一次亲身现场的“与时俱进”。或许洛杉矶警察都要学会简单快速表达,拿着政府津贴,为市民做贡献,瞬间转身为城市骄傲。大跨步向前,勇占制高点,《生死时速》拿到的不仅仅是九十年代票房的记录,是演员,剧组成员的大获全胜。基努·里维斯,桑德拉·布洛克更是那年代生活外最佳的话题焦点。(此影评转载至百度百科中关于《生死时速》的评析)以弥补这片子影评的苍白
4 ) 生死时速
好像很久以前就看过一遍不过剧情什么的忘了很多,如今再看一遍似乎没有以前的感觉了,或者说似乎对这一类片子没什么感觉了,总觉得这似乎是好莱坞的商业化量产片子,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看的时候一心放在剧情设计的不合理上了,也许是因为以前看过了,而带有一些偏见吧!
人们有时候会有无力感、于是愤怒随之而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
飞机值多少钱?$370万够吗?那加上地铁呢?客机好像一般在千万以上,有人说北京地铁一节造价在¥500万以上,有人说广州地铁一节在¥千万以上……这是几节的地铁?也许罪犯的落网比这些都值钱、重要。可是这个人并不是变态杀人狂,他仅仅是觉得自己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想取一些养老金罢了。想起原来看的一个电视节目,说是为了搜集一个加拿大变态杀人狂皮克顿的罪证,花了上亿元,也许这是司法公正的价值吧。
警察出动钱箱里有监控器竟然不开……省电吗?
整个船上,出现问题,难道是所有人一起冲出去看吗?难道不应该各司其职?也许仅仅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5 ) 【勇多过于智】----由《speed》而感
完美的警察应该是智勇双全的。
杰克是勇多过于智;哈利是智多过于勇;最大的反派培恩才是智勇双全的。
和聪明的反派要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是勇,万众期待,勇战胜了智。
有时候聪明的人要为自己的智慧付出代价;于是勇敢的人因此获得了荣耀还有爱情。
杰克是留在最后的英雄,他得到的东西太多:荣耀、尊敬、爱情,甚至还有银幕外无数为他倾心的女人。
但是他失去了一份真挚的友情。
我宁愿走到最后,一起获得荣耀的依然是杰克和哈利,而不是在众人目光下杰克和安妮的深情拥吻。
日久默契的友谊最终输给了一场共患难的爱情,让人扼腕叹息。
回归到智勇的取舍,最终的结局也是杰克勇多过于智造就的。勇敢的人赢得了爱情,聪明的人失掉了性命,与此同时勇敢的人也失掉了友情。从此,再没有杰克和哈利的智勇双全。
一部电影,环环紧扣,116分钟,没有多余的安排,只有没有兼顾的情感,因为它毕竟不是文艺片。
《speed》我是提着嗓子眼看的,可是我不会再看第二遍,因为我怕那些经不住细看的情节。
我仍然是喜欢杰克的,尽管他勇多过于智,因为作为女人,对于这样的汉子没有抵抗力。有些东西,得一样便是美好,再多变成了奢侈,要付出代价。
可是我记得《无间道》我是哭着看完的,一遍一遍还是哭着看完的。
我心中的英雄留给警察,不需要要智勇双全。勇多过于智的杰克足以让我动容。只是,再关于陈永仁和刘建明,我不止是动容,而是沉迷。
2011/9/28
6 ) 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价值观来潮
胖版基努里维斯,颜值怒减一半。多年前看这部片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为了救人损坏这么多东西?连飞机都炸了,飞机不比人值钱?回想起来,当年我国刚刚宣传一个储蓄所女英雄,因拒不向抢劫犯交出保险柜钥匙,耳垂被割了。当年被教育的价值观就是自己的命可以丢,国家和集体财产不能丢。教育出来一个英雄其实很简单,吃瓜群众的思想真是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
记得小时候一次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忽发感慨,社会主义真好,如果我生在外国,周围全是冷漠邪恶的外国人,我早就饿死了。不清楚人是怎么被教育的,总之从小我就觉得最温暖的是集体,个人是非常渺小虚弱的,离开组织饭都没得吃。那时印象里的外国就是天天飞沙走石,天都没晴过。外国工人的命运就是初中时政治课本里的杰克一家,只有一个丈夫有工作,工资饭都买不起,隔一段日子就必须去卖血,一家好几口基本在慢慢饿死的路上。那时的我真的很想去资助他,还想象他们一家早上喝着我端给他们的胡辣汤能激动成什么样子。
还有一部美国电影,演的是营救一个落井工人,我觉得很不应该呀,外国都是各走各的道,谁死谁倒霉么?我问我妈妈,这是什么主义?我妈说人道主义。我迷了,继续追问,只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分,人道主义是什么?我妈理所当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做饭去了。回想起来,我当年的认识水平还不如《活着》里的富贵。
片子随老现在看依旧燃爆,经典是永恒的
紧张,刺激,过瘾~~
场面惊险刺激,十分过瘾。据说全片无一个电脑特技,全是实景拍摄。在94年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只有美国人办得到。的确是够令人惊心动魄。(洛杉矶警察直接把300W给他不就行了吗,还死了几个人,还炸了一飞机,浪费了那么多基础设施,真是HI啊。8.3分
节奏很快,该搞事情就搞事情,非常过瘾,这种片子大家一起看超级high哈哈
动作片中的经典之作
好看,节奏很快
反复温习不下十几遍了。基努当年横空出世,血气方刚、英气逼人,帅得直抵天庭,惊动了上帝。记得有句话是这样形容他——天神在你眉宇之间。
我们的目标是:搞坏所有交通工具!!~
第一部真的很好看,也是第一次知道基努里维斯这个人,对他选题材的眼光非常看好,他没有继续拍第二部是对的。
9几年的Keanu帅得一塌糊涂,片子很紧张一波三折还有小收煞。OST很好听而且和内容很搭。和Sandra第一次合作甜到炸!
多年前看的话会很感动,觉得这是部好电影。现在看到基努里维斯追编号2525的公汽就厌倦了,他为什么不给总部电话、告知这个恐怖袭击?追上公汽后司机不停车、不开门,他为什么不掏出证件,或者手枪?
当时看的就觉得男主好帅啊,然后一直疑惑,咋随便一个人都会开车呢?看来我还是太年轻!
每次一次看李维斯都被他的狗血演技折服,就布洛克还好。剧情漏洞挺多,哈利是左腿受伤,拄的却是右腿的拐;巴士底盘很低,差距太大;他们如何爬到地铁上面,目测两边的间距很窄;为什么没有管用的电话追踪,费劲巴拉的非得找出是谁。。。。。待吐
没有多余着墨,冲突气氛的营造紧张感十足,双重高潮的节奏掌控满分。当年的Sandra和Keanu和也算是非常合格的英雄美人了。
现在才来看这么经典的动作片,玩时间也玩儿得超溜啊,而且电影的节奏实在太好了,好到盖过了它本身的故事。看来真的命犯孤星的基努·里维斯只有和桑德拉·布洛克才有火花啊!
不知道为什么,引进大片的那几年几乎部部是经典。真实的谎言、变脸、断箭,还有这部生死时速。就没有一部难看的。
基努里维斯还是小鲜肉时拍摄的一部作品,很帅很养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CP组合也很不错,就在一列急驰的列车上从头到尾把故事展示完成,看着很过瘾。
惊险刺激,这种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真棒。经典无法超越。
。这次他炸毁了一辆公车,并在另一辆公车上安装了炸弹,只要该公车的时速超过了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就会引起爆炸。当杰克赶上这辆公车时,公车已经满载乘客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速也早已过了50英里
算得上是大片里的经典了,基努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