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饰)是一个百无一用但脑袋里塞满了奇思妙想的年轻人,机缘巧合之中,他竟然成为了红得发紫的综艺节目制作人。吉姆(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身为中央情报局的一员,看重的就是查克的身份和名气,他找到了查克,希望查克能够替他执行一项危险而又重要的暗杀计划,查克答应了吉姆的请求。
就这样,在美女搭档帕特里夏(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的陪同下,查克开始了他的双重生活。白天,查克是口若悬河的主持人,夜晚,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身份神秘面目模糊的冷酷杀手。对暗杀毫无经验的查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吗?他和他可爱迷人的小女朋友潘妮(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饰)之间的感情又是否能够开花结果呢?
想看原著,然无,不开心(´._.`)
遂码字。
片子倒是时不时透露出一些七八十年代political paranoia之味,对这种风味是有点奇奇怪怪的情结在的,就还挺喜欢der。导演居然是George Clooney,没有想到。但想想也很make sense,毕竟还有大牌作配。
啊。如果搞创作哈,要记得写一个杀手角色。最好给自己,结局不要太惨,全身而退为佳,退了之后广而告之但没人信最佳。这多有意思。杀戮看上去离死亡很近,但死的是对面那个人嘛,再加上操纵一切角色的那种权利欲望、思想斗争和推敲考量…这个角度上,创造和杀戮其实是一个阵营的嘛。
- "Why do we do what we do?"
“危险思想”是滥用到虚无的自由意志,也是(俗套的)(←那倒也没有)精神分析里的童年创伤。
- "the decline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一部真假难明的自传,回溯童年,近乎虚构的杀手经历,然后与广为人知的节目主持人身份交叠,转变成一团杂糅了彼时美国社会碎片的橡皮泥(这话写得好废哦(但我现在想不出别的惹 好气
其实第一次看到“幽灵场域”这个term是在梁文道的《我执》里,啊,抄几段:
「天才如尚·高克多,说起电视其实也是卑之无甚高论。但他的长处就是能在任何话题上都谈出一句诗,起码一句。关于电视,我读到这么一个判断:“电视就是家里的一个幽灵。”」
「漆黑如镜的电视是家里的一个幽灵界域,一按开关,液晶体就为我们显像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那个世界里的人明明是活的,但又不像我们这么活着。两个世界隔着一道稀薄的水面。」
「因此最诡异的事情就是在电视上看见自己,我在这里,也在那里;同时活着两种生命,或者同时生死。念及有一天我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别人还有可能在电视上看见我在另一个世界的活动,我就明白电视的彼方果然是亡灵永存之地。」
人们都和《梦之安魂曲》里的妈妈一样渴望上电视,追随社会大众推崇的“梦想”,渴望青春在显像管上永驻,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屏幕里的自己时,与水仙池里的美少年心电感应。
或者也可以自己写自传,不仅自己永远在作品里存活,还另外拥有自己的幽灵相伴。男主角出生时为了存活而“杀死”双胞胎妹妹,仿佛妹妹的幽灵成了他的天谴,成了他理应当杀手的宿命。创作节目和成为杀手互相蚕食对方吸收养料。杀手是主持人的补充,在海选片场如幽灵般出现提供节目灵感,或者在参加秘密训练时涂鸦新点子。
然后节目片场成了构建杀手世界的素材,他开始混乱,片场布景是行刑的街道,片场的观众成了杀手的工作对象。但还可以放心,是自己写的东西,总还有操控幽灵的余力。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要在写自传时把自己塑造成杀手,那设定在冷战时期是极好的。画风暗黑里透着雪反射的带有一些蓝色的白,一身行头保暖又时髦。可以去赫尔辛基,可以去柏林。总之现在不行,杀手也都得居家隔离(大概叭
Sam演戏状态好放松来着,rock起来很well的亚子(?)那种有点疯疯癫癫(但不傻)的气质已经是种标志性特征惹。还蛮难的,虽然很有可能有种个人特点会压过角色的倾向,但Sam在他的片子里的表现总是很招人(我)喜欢der(´▽`)
几年前看这个片子看了大概不到三分之一,被片名吸引,但没看进去。昨天白天,站在书架前翻书,“危险思想”这个词突然蹦入我脑海,就想起了这么一部片子,重燃了看它的兴趣。晚上在投影上打开下好的片子,这回是真看进去了。作为明星演员乔治·克鲁尼的导演处女作,我得说,这个片子的镜头语言尼玛实在是太酷了。克鲁尼大叔你不会是找枪手拍的吧?就像我国才子韩寒拍个那么滥让人根本没法看下去的《后会无期》,还有人怀疑有枪手替他拍的呢,你这电影语法这么彪悍,甩那哥们十八街都不止呀,岂能没枪手?哈哈哈。这是一个另类励志片,讲一个处在人生低谷中的失意青年,突然命运转机,白天成为当红电视节目策划人,晚上成为CIA杀手的故事。剧情看起来有一些狗血,但其实片子颇有点深度。有一组穿插蒙太奇剪辑太帅啦,充满创新。好几组男主角的面部特写、超特写镜头及完美配合的灯光效果,对男主角的内心情绪实现了炸裂级的影像表达。后面还有一组超现实的镜头,搞出了大卫林奇的画风。在类型片的框架里,玩出了艺术电影的品质。尼叔这一出手,真的是不同凡响。而这个故事本身,也非常吸引人。算得上是一个另类的人生启示录。失意屌丝们应该看看此片。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的综艺主持人查克·巴瑞斯就以“自传”的名义出版了与电影同名的书。但是因为其内容太过离奇,并且包含有大量虚构成分(例如什么中情局杀手的情节),所以一直不被承认为“传记”作品。但是本书一推出,就引起了电影界众人的瞩目。这部片子和乔治·克鲁尼当时参与的《11罗汉》相似的地方在于,片中同样动用了大量明星阵容。先不说主要演员,就连片中客串的小配角,都有马特·达蒙和布拉德·彼特的参与。而剧本撰写者查理·考夫曼是一位好莱坞资深编剧,前不久上映的《改编剧本》和曾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上上映的《天性》(Human Nature),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评论界认为在本片中,他将原著改出了深度,给予貌似荒诞的情节以合情合理的解释。男主角萨姆·罗克威尔以前一直是个大花瓶,在很多出名影片例如《绿色奇迹》(The Green Mile)、《霹雳娇娃》等知名影片中出任配角。此次终于轮到他出头露脸,表现还算不错,将男主角演出了一定的深度,《好莱坞报道》甚至称赞罗克威尔的表演是2002年的最佳银幕演出之一。
情节发展的衔接很生硬,人物性格的变化也不合理,黑白来彩色去的影片色调也做作,我反正是不敢说考夫曼的剧本烂,只能说克鲁尼还真是讨人厌.男一号明明一张厕所喜剧的脸,却跑来演这种装内涵的伪黑色喜剧片.还有就是大量旁白依旧踩到我地雷.
克鲁尼在这部电影里玩的很嗨,或者是查理`考夫曼的帮助吧
这片子的经典和无敌是一般人无法了解的。它太危险了。
天啊,原来皮特和马特只是惊鸿一瞥,甚至个侧面···
因为我们常常谈论诺顿,所以总会遗忘山姆.<Moon><Seven Psychopaths>和本片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还有乔治克鲁尼,导得太漂亮了,服!一堆大牌客串,还有皮特叔!
充满Chuck Barris痛苦的人生回溯,一段残酷的内省时光。就像最后对“老人游戏”的描述一样:回望自己的整个一生,赢家是没有崩掉自己脑袋的人,他可以获得一台冰箱。人生就是如此讽刺。
超喜欢Drew和Sam这个组合,片子节奏色调配乐什么都好,甚至Pitt和Matt的酱油打得也很可爱…但是这都无法说服我多打半颗星,这片太鸡肋了
布拉特皮特和邓斯特跑龙套。。。
传记风格电影都很相似,把时代还原得非常真实,想起了我心狂野。
算不得考夫曼最好的片子,有尿点有惊喜,大明星们雀跃亮相让我找到了小时候看电影时的感觉。总体架构有些扯淡,就跟克鲁尼的以眼杀人一样,不够神奇,或者神奇得不够信服。但是仍然给4星,全部是冲着考夫曼的小趣味的。拍摄得比较精细,但总体意思不大。不推荐观看。
娱乐至死与冷战杀戮的交叠并置!1.乔治·克鲁尼质量过硬的导演处女作,剧本由查理·考夫曼改编自Chuck Barris同名自传,山姆·洛克威尔凭此片斩获2003年柏林影帝。2.影片在不同空间或时间线中采用了形色各异的布光与配色,包括亮平浅的电视节目式布光、浓烈配色的浪漫风情,以及黑色电影常用的暗调高反差布光及可怖剪影等,个人最爱的还是芬兰与西柏林刺杀线中灰冷的低饱和滤光镜。3.剪辑精妙,转场花式丰富,主线叙事中时而插入类似纪录片的访谈片段及男主裸身闭门反思的场景,这种拼贴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风格化和虚实难辨。4.由于同名自传真实性饱受诟病,本片也着意将男主的CIA杀手生涯刻画得浮夸而表面,仿佛杀人也成了轻松的游戏,一如男主设计的电视节目,让蹩脚平庸却渴望上电视的人当众被嘲笑。(8.5/10)
关于TV show的一切,主角在NBC做Page时想到了30 Rock,靠在门上念叨Penny时想到了TBBT。Sam Rockwell在很多表情上酷肖Johnny Depp,也都演了无数神经兮兮的角色,却没有后者拥有那样多脑残粉,人生确实没法讲什么公不公平。以及,光凭这片儿,George Clooney也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导演被关注了。
有点冷幽默,有点小悬疑,有布拉德.皮特和马特.达蒙这种人打酱油,还有朱利亚罗伯茨和乔治科鲁尼这种人做绿叶,活生生的《11罗汉》整容!可是,真是不怎么好看,乱七八糟的,不伦不类。男主角的表演也没法看,只有巴里莫尔,时常咧嘴笑一个,还有甜妞儿的风范。
这个所谓的自传还真是装逼啊。SR又演了一个有讨人厌特色的角色,不过这次真的挺讨厌的尤其看到最后这男人真烦啊而且他在这里面好像猩猩…CIA的身份太多了,反而制作人的身份淡掉了。penny这个好女孩啊喜欢死了
20201001重看,改为4星,很有意思!看出了更多细节!‖作为charlie kuafman系列中的一部看的,却发现是clooney导的。想起月亮上的人,更喜欢那个。忽略brad pitt和matt damon而选中胖子的那一段我笑喷了。男主角很眼熟,估计是无数片子的小配角吧,终于演痛快了一回。全片回想起来不是太喜欢,没发现有什么意义,太琐碎。
乔治·克鲁尼首部导演作品,太过琐碎。
改编自美国真人秀之父备受质疑的自传,将身负电视制片与秘密特工双重身份的人生演绎成疯狂冒险游戏,情节荒诞、角色神经,逻辑却合乎情理,可谓真作假时假亦真。 克鲁尼初执导筒能把传记片拍得天花乱坠,得益于考夫曼剧本的护航,还利用了一把基友皮特和达蒙巨星气质和撸瑟遭遇的反差萌。
终会有一刻,你所有曾可能拥有的未来,让位给了那些你已经成为的过去。本片改自于巴里斯日记和他的数百小时的访谈,巴里斯一方面是红火一时的电视秀创始人,一方面是把别人的悲伤变为现实的CIA地下杀手,在陷入自白,回忆,幻想的画面转换同时惊讶着这自大的巴里斯的一生有多么的离奇和疯狂
看起来是个准传记 但内容实在太离奇了,没有可信性,就像吹牛大王历险记
起点高剧本好。塞了太多内容。此短评同感:“用戏谑的口吻讲严肃的故事,还是用严肃的口吻讲了戏谑的故事”?倾向于后者,用厕所喜剧演员演这黑色炫酷角色,“吹牛大王历险记”么,但道理是严肃的并非瞎掰,以三老人电视节目来收尾极佳。音乐对胃口,画面效果很好。N多大牌客串,镜头晃过令观众莞尔。